CN211549798U - 油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油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49798U
CN211549798U CN201922441166.8U CN201922441166U CN211549798U CN 211549798 U CN211549798 U CN 211549798U CN 201922441166 U CN201922441166 U CN 201922441166U CN 211549798 U CN211549798 U CN 2115497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olant
heat exchange
channe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4116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基奥·基隆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OUFEI FIL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OUFEI FIL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OUFEI FIL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OUFEI FIL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4116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497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497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497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冷却器,包括壳板和换热本体。壳板设有油进口、油出口、冷却剂进口、冷却剂出口、导流进口和导流出口,壳板包括间隔设置的上壳板和下壳板。换热本体包括多个换热板,多个换热板逐个堆叠设置于上壳板和下壳板之间,每两个换热板之间形成相互密封的油换热通道或冷却剂换热通道,油换热通道和冷却剂换热通道交替设置,油换热通道与油进口、油出口均连通,冷却剂换热通道与冷却剂进口、冷却剂出口均连通,换热本体内部形成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导流进口和导流出口连通,油换热通道和冷却剂换热通道均与导流通道连通密封隔离。

Description

油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汽车中的变速箱等器件,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热量,因而往往需要对变速箱等器件进行冷却降温。但是,汽车内部的容纳空间往往比较有限,用于冷却降温的换热器、管道或连接件的设置往往比较受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油冷却器,该油冷却器集成化程度较高,能满足多样的换热需求及管道铺设需求。
一种油冷却器,包括:
壳板,设有油进口、油出口、冷却剂进口、冷却剂出口、导流进口和导流出口,所述壳板包括间隔设置的上壳板和下壳板。
换热本体,包括多个换热板,所述多个换热板逐个堆叠设置于所述上壳板和所述下壳板之间,每两个换热板之间形成相互密封的油换热通道或冷却剂换热通道,所述油换热通道和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交替设置,所述油换热通道与所述油进口、所述油出口均连通,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与所述冷却剂进口、所述冷却剂出口均连通,所述换热本体内还形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流进口和所述导流出口连通,所述油换热通道和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均与所述导流通道密封隔离。
在该油冷却器中,待冷却的油从油进口进入油换热通道,冷却剂从冷却剂进口进入冷却剂换热通道,油换热通道内的油与冷却剂换热通道内的冷却剂通过换热板的进行换热,使得油温度降低后经油出口到达外部换热器或变速箱等器件中。而在多个换热板内部还形成导流通道,从外部换热器或变速箱等器件出来的流体,经导流通道进入其他外部换热器或变速箱等器件,期间不与油换热通道内的油或冷却剂换热通道内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该设置可有效利用油冷却器内部的空间设置其他不需要换热的管道,大大节省了额外布置管道所需的空间,降低了汽车内部管道的铺设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换热板上开设有油引流孔,多个所述油引流孔至少部分对齐设置形成油引流通道,形成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的两块所述换热板的面向所述油引流孔的边缘密封,所述油引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进口和油出口连通;多个所述换热板上开设有冷却剂引流孔,多个所述冷却剂引流孔至少部分对齐设置形成冷却剂引流通道,形成所述油换热通道的两块所述换热板的面向所述冷却剂引流孔的边缘密封,所述冷却剂引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冷却剂进口和所述冷却剂出口连通;所述多个换热板上均开设有导流孔,多个所述导流孔至少部分对齐设置形成导流通道,每两块所述换热板的面向所述导流孔的边缘密封,所述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流进口和导流出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进口设于所述下壳板,所述油出口设于所述上壳板;所述冷却剂进口和所述冷却剂出口均位于所述上壳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引流通道包括第一油引流通道、第二油引流通道和第三油引流通道,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和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沿着所述多个换热板的堆叠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远离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油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通过所述油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三油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通过所述油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三油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远离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油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之间通过形成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的两块所述换热板间隔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之间的两块所述换热板分别为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相对所述第二换热板远离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所述第一换热板能与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内的流体接触的部分为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换热板能与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内的流体接触的部分为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间隔设置,其中:
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充满冷却剂;
或者,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充满空气;
或者,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抽真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剂引流通道包括第一冷却剂引流通道和第二冷却剂引流通道,所述第一冷却剂引流通道的顶端与所述冷却剂进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剂引流通道的顶端与所述冷却剂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剂引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冷却剂引流通道通过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进口设于所述上壳板,所述导流出口设于所述下壳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冷却器还包括第一连接管件和辅助管道,所述第一连接管件通过所述辅助管道与所述导流进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冷却器还包括盖板和挡流板,所述上壳板还设有与所述导流进口间隔设置的辅助开口,所述辅助开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件连通,所述盖板覆盖所述导流进口且所述盖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件的管壁以及导流进口的边沿密封连接,所述挡流板位于所述盖板的下方,所述挡流板位于最顶部的换热板的上方或者所述挡流板为位于最顶部的换热板,所述挡流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件的管壁以及导流进口的边沿密封连接,所述盖板和所述挡流板之间形成辅助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冷却器还包括第二连接管件、第三连接管件及第四连接管件,所述第二连接管件与所述油进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件与所述冷却剂进口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件与所述冷却剂出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件、所述第二连接管件、所述第三连接管件及所述第四连接管件围合成矩形,所述导流进口设于所述矩形的中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上形成多个从油换热通道向冷却剂换热通道凸起的鼓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油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油冷却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油冷却器的仰视图;
图4为图1中所述的油冷却器的半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油冷却器,100、壳板,110、上壳板,120、下壳板,130、油进口,140、油出口,150、冷却剂进口,160、冷却剂出口,170、导流进口,180、导流出口,190、辅助开口,200、换热板,210、油引流孔,220、导流孔,230、鼓包,311、油换热通道、312a、第一油引流通道,312b、第二油引流通道,312c、第三油引流通道,321、冷却剂换热通道、331、导流通道、411、第一连接管件,412、第二连接管件,413、第三连接管件,414、第四连接管件,420、辅助管道,430、盖板,440、挡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油冷却器10,包括壳板100和换热本体,换热本体包括多个换热板200。该油冷却器10集成化程度较高,能满足多样的换热需求及管道铺设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壳板100设有油进口130、油出口140、冷却剂进口150、冷却剂出口160、导流进口170和导流出口180,壳板100包括间隔设置的上壳板110和下壳板120。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多个换热板200逐个堆叠设置于上壳板110和下壳板120之间,每两个换热板200之间形成相互密封的油换热通道311或冷却剂换热通道321,油换热通道311和冷却剂换热通道321交替设置,油换热通道311与油进口130、油出口140均连通,冷却剂换热通道321与冷却剂进口150、冷却剂出口160均连通,换热本体内部形成导流通道331,导流通道331的两端分别与导流进口170和导流出口180连通,油换热通道311和冷却剂换热通道321均与导流通道331密封隔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油进口130设于下壳板120,油出口140设于上壳板110。油采用下进上出的流动路径便于油从下到上充满各个油换热通道311,从而提高油冷却器10整体的换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例如换热量、换热系数、外接换热器或变速箱等器件的等因素)设置油的流动路径,例如,在换热量不大的情况下,采用油上进下出的方式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却剂进口150和冷却剂出口160均位于上壳板110。冷却剂采用上进上处的流动路径能增加冷却剂在冷却剂换热通道321内的程数,从而提高油冷却器10整体的换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例如换热量、换热系数、外接换热器或变速箱等器件的等因素)设置冷却剂的流动路径,例如,在换热量不大的情况下,采用冷却剂下进上出的方式等。
进一步地,多个换热板200上开设有油引流孔210,多个油引流孔210至少部分对齐设置形成油引流通道,形成冷却剂换热通道321的两块换热板200的面向油引流孔210的边缘密封,油引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油进口130和油出口140连通。该油引流通道的设计一方面能为进入油冷却器10内的油起到导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节省额外铺设管道所需要的管道和相关配件。本实施例中,多个油引流孔210完全对齐设置形成油引流通道。
具体地,如图4所示,油引流通道包括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和第三油引流通道312c。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和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沿着多个换热板200的堆叠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远离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的一端与油进口130连通,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通过油换热通道311与第三油引流通道312c连通,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通过油换热通道311与第三油引流通道312c连通,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远离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的一端与油出口140连通。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和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之间通过形成冷却剂换热通道321的两块换热板200间隔开。
上述设置使得从油进口130进入的油,先沿着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上升,同时进入与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连通的各个油换热通道311,继而油从油换热通道311进入与油换热通道311连通的第三油引流通道312c,同时在第三油引流通道312c内上升,而在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内的油上升至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的顶部时,由于换热板200的阻隔,将不能继续上升,故而沿着第三油引流通道312c上升,并通过与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连通的油换热通道311进入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继而油沿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上升至油出口140,并从油出口140流出油冷却器10。该设置增加了油在油冷却器10内的流程,相比于油直接从一条通道从下到上直接流出油冷却器10,该设置增大了油与冷却剂之间的程数,增大油冷却器10的整体换热系数。
根据实际需要,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及第三油引流通道312c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从而形成双程或多程的换热模式。
进一步地,位于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和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之间的两块换热板200分别为第一换热板200和第二换热板200,第一换热板200相对第二换热板200远离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第一换热板200能与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内的流体接触的部分为第一板部,第二换热板200能与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内的流体接触的部分为第二板部,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之间充满冷却剂。该设置能增加热交换面积,进一步降低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内的油的温度,同时降低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的高温油对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内的低温油的温度影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之间也可以充满空气或抽真空,空气或真空的导热效果均较差,能对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内的油起到隔热的效果,降低第一油引流通道312a的高温油对第二油引流通道312b内的低温油的温度影响。
进一步地,多个换热板200上开设有冷却剂引流孔(附图未示出),多个冷却剂引流孔至少部分对齐设置形成冷却剂引流通道(附图未示出),形成油换热通道311的两块换热板200的面向冷却剂引流孔的边缘密封,冷却剂引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冷却剂进口150和冷却剂出口160连通。该冷却剂引流通道的设计一方面能为进入油冷却器10内的冷却剂起到导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节省额外铺设管道所需要的管道和相关配件。本实施例中,多个冷却剂引流孔完全对齐设置形成冷却剂引流通道。
具体地,冷却剂引流通道包括第一冷却剂引流通道(附图未示出)和第二冷却剂引流通道(附图未示出),第一冷却剂引流通道的顶端与冷却剂进口150连通,第二冷却剂引流通道的顶端与冷却剂出口160连通,第一冷却剂引流通道和第二冷却剂引流通道通过冷却剂换热通道321连通。该设置延长了冷却剂在油冷却器10内的流动路程,增大了油与冷却剂之间的换热程数,优化了冷却剂对油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导流进口170设于上壳板110,导流出口180设于下壳板120。该设计使得流体能从上到下直接穿过油冷却器10到达其他器件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汽车内部实际的管路设置需要,导流进口170和导流出口180也可以采取其他设置方式。例如,导流进口170设于下壳板120,所示导流出口180设于上壳板110,即流体从下到上,不经过换热地穿过油冷却器10。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多个换热板200上均开设有导流孔220,多个导流孔220至少部分对齐设置形成导流通道331,每两块换热板200的面向导流孔220的边缘密封,导流通道331的两端分别与导流进口170和导流出口180连通。该导流通道331能实现流体流过油冷却器10的时候不换热,同时也能节省额外铺设管道所需要的管道和相关配件,同时还可以减少额外设置管道所带来的密封泄漏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导流孔220完全对齐设置形成导流通道331。
具体地,如图4所示,油冷却器10还包括第一连接管件411和辅助管道420,第一连接管件411通过辅助管道420与导流进口170连通。该设置便于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流体的进料位置。
具体地,油冷却器10还包括盖板430和挡流板440,上壳板110还设有与导流进口170间隔设置的辅助开口190,辅助开口190与第一连接管件411连通,盖板430覆盖导流进口170且盖板4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件411的管壁以及导流进口170的边沿密封连接,挡流板440位于盖板430的下方,挡流板440位于最顶部的换热板200的上方或者挡流板440为位于最顶部的换热板200。挡流板4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件411的管壁以及导流进口170的边沿密封连接,盖板430和挡流板440之间形成辅助通道。该设置通过盖板430和挡流板440巧妙地形成辅助管道420,实现了流体进料位置的灵活设置,又省去了额外管道的设置。
另外,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油冷却器10还包括第二连接管件412,第二连接管件412与油进口130连通,该设置便于油进口130与其他管道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油冷却器10还包括第三连接管件413,第三连接管件413与冷却剂进口150连通,该设置便于冷却剂进口150与其他管道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油冷却器10还包括第四连接管件414,第四连接管件414与冷却剂出口160连通,该设置便于冷却剂出口160与其他管道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件411、第二连接管件412、第三连接管件413及第四连接管件414围合成矩形,导流进口170设于矩形的中心。该设置使得整个油冷却器10的通道设置更加紧凑,节省油冷却器10的整体体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件411、第二连接管件412、第三连接管件413及第四连接管件414也可以围合成环形或其他形状,导流进口170也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
进一步地,换热板200上形成多个从油换热通道311向冷却剂换热通道321凸起的鼓包230。多个鼓包230能对冷却剂换热通道321内的冷却剂起到扰流的作用,提高冷却剂侧的换热效率。本实施例中,多个鼓包230在换热板200上呈均匀阵列布置,从而使得扰流效果更加均匀,传热强化效果更好。
上述油冷却器1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该油冷却器10中,待冷却的油从油进口130进入油冷却器10内的油换热通道311,冷却剂从冷却剂进口150进入油冷却器10内的冷却剂换热通道321,油换热通道311内的油与冷却剂换热通道321内的冷却剂通过换热板200的进行换热,使得油温度降低后经油出口140到达外部换热器或变速箱等器件中。而多个换热板200中还形成导流通道331,从外部换热器或变速箱等器件出来的流体,经导流通道331进入其他外部换热器或变速箱等器件,期间不与油换热通道311内的油或冷却剂换热通道321内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该设置可有效利用油冷却器10内部的空间设置其他不需要换热的管道,大大节省了额外布置管道所需的空间,降低了汽车内部管道的铺设难度。
本实施例中,该油冷却器10用于冷却汽车内的变速箱。吸收了变速箱热量的油经油进口130进入油换热通道311内,被冷却剂冷却后,又经油出口140进入外部换热器中。根据外部气温及实际换热需要,在外部换热器中进行进一步热交换(吸热、放热或不换热)后,该油又作为流体,经导流进口170进入导流通道331,继而经导流出口180返回变速箱内,进行进一步的吸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油冷却器10内的油和流体也可以是不同的,油与流体来自与流向的器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改变。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板,设有油进口、油出口、冷却剂进口、冷却剂出口、导流进口和导流出口,所述壳板包括间隔设置的上壳板和下壳板;
换热本体,包括多个换热板,所述多个换热板逐个堆叠设置于所述上壳板和所述下壳板之间,每两个换热板之间形成相互密封的油换热通道或冷却剂换热通道,所述油换热通道和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交替设置,所述油换热通道与所述油进口、所述油出口均连通,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与所述冷却剂进口、所述冷却剂出口均连通,所述换热本体内还形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流进口和所述导流出口连通,所述油换热通道和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均与所述导流通道密封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板上开设有油引流孔,多个所述油引流孔至少部分对齐设置形成油引流通道,形成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的两块所述换热板的面向所述油引流孔的边缘密封,所述油引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进口和油出口连通;多个所述换热板上开设有冷却剂引流孔,多个所述冷却剂引流孔至少部分对齐设置形成冷却剂引流通道,形成所述油换热通道的两块所述换热板的面向所述冷却剂引流孔的边缘密封,所述冷却剂引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冷却剂进口和所述冷却剂出口连通;所述多个换热板上均开设有导流孔,多个所述导流孔至少部分对齐设置形成导流通道,每两块所述换热板的面向所述导流孔的边缘密封,所述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流进口和导流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进口设于所述下壳板,所述油出口设于所述上壳板;所述冷却剂进口和所述冷却剂出口均设于所述上壳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引流通道包括第一油引流通道、第二油引流通道和第三油引流通道,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和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沿着所述多个换热板的堆叠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远离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油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通过所述油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三油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通过所述油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三油引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远离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油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之间通过形成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的两块所述换热板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之间的两块所述换热板分别为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相对所述第二换热板远离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所述第一换热板能与所述第一油引流通道内的流体接触的部分为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换热板能与所述第二油引流通道内的流体接触的部分为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间隔设置,其中:
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充满冷却剂;
或者,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充满空气;
或者,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抽真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剂引流通道包括第一冷却剂引流通道和第二冷却剂引流通道,所述第一冷却剂引流通道的顶端与所述冷却剂进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剂引流通道的顶端与所述冷却剂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剂引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冷却剂引流通道通过所述冷却剂换热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进口设于所述上壳板,所述导流出口设于所述下壳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件和辅助管道,所述第一连接管件通过所述辅助管道与所述导流进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和挡流板,所述上壳板还设有与所述导流进口间隔设置的辅助开口,所述辅助开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件连通,所述盖板覆盖所述导流进口且所述盖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件的管壁以及导流进口的边沿密封连接,所述挡流板位于所述盖板的下方,所述挡流板位于最顶部的换热板的上方或者所述挡流板为位于最顶部的换热板,所述挡流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件的管壁以及导流进口的边沿密封连接,所述盖板和所述挡流板之间形成辅助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管件、第三连接管件及第四连接管件,所述第二连接管件与所述油进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件与所述冷却剂进口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件与所述冷却剂出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上形成多个从油换热通道向冷却剂换热通道凸起的鼓包。
CN201922441166.8U 2019-12-30 2019-12-30 油冷却器 Active CN2115497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41166.8U CN211549798U (zh) 2019-12-30 2019-12-30 油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41166.8U CN211549798U (zh) 2019-12-30 2019-12-30 油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49798U true CN211549798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511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41166.8U Active CN211549798U (zh) 2019-12-30 2019-12-30 油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497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92988B1 (e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for a vehicle
KR20170079191A (ko) 전기소자 냉각용 열교환기
US20140338873A1 (en) Stacked-Plate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A Collector
CN204732500U (zh) 一种电动汽车液冷电池模组
CN104868193A (zh) 一种口琴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
CN115176120A (zh) 热交换器
CN211549798U (zh) 油冷却器
WO2015055122A1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CN209982967U (zh) 一种大功率机车变流器用水冷却管路结构
CN210741180U (zh) 一种气温、水温全程对向热交换装置
CN210346419U (zh) 一种换热冷却装置
CN114166045A (zh) 一种嵌入式板翅换热器结构
CN201740421U (zh) 一种车用多排组合式散热器
CN219303756U (zh) 换热器及热管理模块
CN201167452Y (zh) 散热装置
CN216081089U (zh) 一种防介质串漏的冷却器
CN217197694U (zh)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CN218616147U (zh) 换热总成及汽车
CN210464147U (zh) 换热器
CN220454355U (zh) 叠片单元、芯体及热交换器和车辆
CN217953208U (zh) 一种热交换模块、系统以及热交换器
CN211291123U (zh) 一种具有导流作用的换热器
CN210773609U (zh) 一种导热板
CN221005211U (zh) 热交换组件和热源系统
CN217818313U (zh) 一种交叉流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