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87363U - 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87363U CN218287363U CN202222110207.7U CN202222110207U CN218287363U CN 218287363 U CN218287363 U CN 218287363U CN 202222110207 U CN202222110207 U CN 202222110207U CN 218287363 U CN218287363 U CN 2182873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heat exchanger
- communication
- pump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以及控制阀;第一模块具有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和第四口,第二模块具有第五口和第六口,第三模块具有第七口和第八口,第四模块具有第九口和第十口,控制阀具有多个接口,接口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口、第三口、第四口、第五口、第六口、第七口、第八口和第九口连通,所述控制阀还具有第一接口,第一接口与第二口连通,第一接口与第十口连通,该热管理系统减少了阀的数量,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安装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热管理系统需要切换多个阀来实现热管理,然而阀的数量过多会导致热管理系统集成时需要的空间大,重量和成本也会增加,因此,在满足热管理系统制冷与制热功能的情况下,如何减少阀的数量,使得结构紧凑、降低重量与成本是一个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系统减少了阀的数量,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安装更加方便。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以及控制阀;所述第一模块具有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和第四口,所述第二模块具有第五口和第六口,所述第三模块具有第七口和第八口,所述第四模块具有第九口和第十口,所述控制阀具有多个接口,所述接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口、第三口、第四口、第五口、第六口、第七口、第八口和第九口连通的接口,其中,所述控制阀还具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十口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系统采用一个控制阀与多个模块相连,减少了阀的数量,结构紧凑,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3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的第一模块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3a是图3中第一支路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3b是图3中第二支路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4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的第二模块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5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的第三模块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6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的第四模块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7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的控制阀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8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在第一工作模式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9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在第二工作模式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10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在第三工作模式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11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在第四工作模式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12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在第五工作模式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13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在第六工作模式的连接示意框图;
图14是图1中热管理系统在第七工作模式的连接示意框图。
附图标记:
10、热管理系统;110、控制阀;111、第一接口;112、第二接口;113、第三接口;114、第四接口;115、第五接口;116、第六接口;117、第七接口;118、第八接口;119、第九接口;120、第一模块;121、第一换热器;122、第二换热器;123、第一泵;124、加热元件;125、第一三通阀;1251、第一端口;1252、第二端口;1253、第三端口;126、第一支路;127、第二支路;128、连接管路;130、第二模块;131、第三换热器;132、第二泵;140、第三模块;141、第四换热器;142、第五换热器;143、第三泵;144、第二三通阀;1441、第四端口;1442、第五端口;1443、第六端口;145、储液元件;150、第四模块;151、第六换热器;152、第七换热器;153、第四泵;154、第三三通阀;1541、第七端口;1542、第八端口;1543、第九端口;101、第一口;102、第二口;103、第三口;104、第四口;105、第五口;106、第六口;107、第七口;108、第八口;109、第九口;1010、第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结合图1-图14,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10,热管理系统10包括第一模块120、第二模块130、第三模块140、第四模块150以及控制阀110;第一模块120具有第一口101、第二口102、第三口103和第四口104,第二模块130具有第五口105和第六口106,第三模块140具有第七口107和第八口108,第四模块150具有第九口109和第十口1010,控制阀110具有多个接口,接口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口101、第三口103、第四口104、第五口105、第六口106、第七口107、第八口108和第九口109连通,控制阀110还具有第一接口111,第一接口111与第二口102连通,第一接口111和第十口1010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包括第一模块120、第二模块130、第三模块140、第四模块150,第一模块120、第二模块130、第三模块140、第四模块150分别与控制阀110连接,第二模块130还可以包括储水元件145,该热管理系统10采用一个控制阀110与多个模块相连,减少了阀的数量,结构紧凑,便于安装。
如图1所示,热管理系统10具有加热元件124、换热器、水泵、储水元件145和控制阀110,其中,加热元件124可以为加热器或者换热器,或者加热元件124可以为加热器和换热器的组合件,水泵可以包括第一泵123、第二泵132、第三泵143和第四泵153,换热器可以包括第一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122、第三换热器131、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第六换热器151和第七换热器152,储水元件145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多个储水元件145可以分别位于多个水泵的进口端。
如图3所示,第一模块120可以包括第一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和加热元件124,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21可以为电池冷却器,第二换热器122可以为暖风芯体,加热元件124可以为PTC加热器或者水冷冷凝器,或者加热元件124可以为PTC加热器和水冷冷凝器的组合件,第二换热器122可以与车内乘客舱进行热交换,即实现对乘客舱的加热,加热元件124可以对第一模块120中管路内的工作流体进行加热,其中,工作流体可以为冷却液。为了使热管理系统10的结构紧凑,第一泵123可以在保证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求择优布置。第一模块120具有第一口101、第二口102、第三口103和第四口104,第一口101、第二口102、第三口103和第四口104能够与控制阀110连通,通过改变控制阀110与多个接口之间的通断以实现热管理系统10的多种工况的转变。第一模块120还可以包括第一三通阀125,第一三通阀125具有第一端口1251、第二端口1252和第三端口1253,进一步地,第一口101可以将第一换热器121的输入端与控制阀110连通,第四口104可以将第一换热器121的输出端与控制阀110连通,第二口102可以将第一三通阀125的第二端口1252和第三端口1253与控制阀110连通,第三口103可以将第一泵123的输入端加热元件124的输入端与控制阀110连通,第一泵123的输出端可以连接加热元件124的输入端,加热元件124的输出端可以连接第二换热器122的输入端,第二换热器122的输出端可以与第一三通阀125的第一端口1251连通。
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模块120具有第一支路126和第二支路127,第一支路126具有第一口101和第四口104,第二支路127具有第二口102和第三口103,第一支路126可以包括第一换热器121,第一换热器121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口101连通,第一换热器12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四口104连通,第二支路127可以包括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和加热元件124,第二换热器122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口102连通,第二换热器122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三口103连通,第一模块120还具有连接管路128,连接管路128可以形成第一支路126的至少部分,连接管路128可以形成第二支路127的至少部分,第一支路126可以与第二支路127通过连接管路128连通,根据流量守恒定律,第一支路126内的工作流体可以与第二之路内的工作流体在连接管路128内混合,从而实现第一支路126内的工作流体和第二支路127内的工作流体之间的热交换。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器121可以位于第一支路126和第二支路127,第一支路126的工作流体能够通过第一换热器121与第二支路127的工作流体热交换,具体地,第一换热器121可以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其中,第一流道可以形成第一支路126的至少部分,第二流道可以形成第二支路127的至少部分,第一支路126内的工作流体和第二支路127内的工作流体通过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实现热交换,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器121可以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第一换热装置可以为电池冷却器,第一换热装置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口101连通,第一换热装置的另一端可以与第四口104连通,第二换热装置的一端可以与第二换热器122连通,第二换热装置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口102连通,第一支路126内的工作流体和第二支路127内的工作流体通过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实现热交换。
如图4所示,第二模块130可以包括第三换热器131和第二泵132,第三换热器131可以为水冷板等结构,第三换热器131可以与电池热交换,为了使热管理系统10的结构紧凑,第二泵132可以在保证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求择优布置,具体地,第二模块130具有第五口105和第六口106,第五口105可以将第二泵132的输入端与控制阀110连通,第二泵132的输出端可以连接第三换热器131的输入端,第六口106可以将第三换热器131的输出端与控制阀110连通,通过控制阀110切换流路,可以将第二模块130与其他模块连通,从而实现对电池的加热或散热。
如图5所示,第三模块140可以包括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第三泵143、储水元件145和第二三通阀144,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储水元件145可以为水箱,第四换热器141可以与电机热交换,第五换热器142可以为散热器,散热器可以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三通阀144可以为节温器,第二三通阀144可以通过感应第三模块140中管路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开启或关闭端口,为了满足热管理系统10结构紧凑的需求,第三泵143可以在保证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求择优布置。其中,第三模块140具有第七口107和第八口108,第二三通阀144具有第四端口1441、第五端口1442和第六端口1443,第七口107可以将第三泵143的输入端与控制阀110连通,第三泵143的输出端可以连接第四换热器141的输入端,第四换热器14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三通阀144的第四端口1441,第二三通阀144的第五端口1442可以与第五换热器142的输入端连通,第八口108可以将第五换热器142的输出端与控制阀110连通,同时,第八口108还可以将第二三通阀144的第六端口1443与控制阀110连通,通过改变第二三通阀144的端口的连接,从而将第五换热器142与冷却液管路连通或断开,进一步地,当第二三通阀144的第四端口1441与第六端口1443连通时,第五换热器142与冷却液管路断开,当第四端口1441与第五端口1442连通时,第五换热器142与冷却液管路连通。
如图6所示,第四模块150可以包括第六换热器151、第七换热器152、第四泵153和第三三通阀154,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第六换热器151可以与发动机热交换,第七散热器,散热器可以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三三通阀154可以为调温器,第三三通阀154可以通过感应第四模块150中管路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开启或关闭端口。其中,第四模块150具有第九口109和第十口1010,第三三通阀154具有第七端口1541、第八端口1542和第九端口1543,第六换热器151的输入端可以连接第四泵153的输出端,第四泵153的输出端可以与第三三通阀154的第九端口1543连通,第七换热器152的输出端可以连通第八端口1542,第九口109可以将发动机的输出端与控制阀110连通,第十口1010可以将第三三通阀154的第七端口1541和第七换热器152的输入端与控制阀110连通,当第三三通阀154第七端口1541与第九端口1543连通时,第四模块150中的冷却液可以自循环,当冷却液温度过高时,第三三通阀154的第八端口1542可以与第九端口1543连通,第七换热器152可以对管路内的冷却液降温。
如图7所示,控制阀110可以为九通阀,通过控制阀110流路的切换,从而满足车辆不同工况下的热管理要求,控制阀110具有第一接口111、第二接口112、第三接口113、第四接口114、第五接口115、第六接口116、第七接口117、第八接口118和第九接口119,控制阀110的第九接口119与第一口101连通,第二接口112与第七口107连通,第三接口113与第八口108连通,第四接口114与第五口105连通,第五接口115与第九口109连通,第六接口116与第三口103连通,第七接口117与第六口106连通,第八接口118与第四口104连通,第一接口111与第二口102连接,第一接口111与第十口1010连通,其中,当第二口102与第一接口111连通时,第十口1010可以与第二模块130连接,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十口1010与第一接口111连通时,第二口102可以与第三模块140连通,具体的,第二口102可以与第七换热器152的输入端连通。
热管理系统10还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第三工作模式、第四工作模式、第五工作模式、第六工作模式和第七工作模式。下面结合图8至图14对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10的工作模式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热管理系统10的第一工作模式下,控制阀110使第九接口119与第四接口114连通,第二接口112与第三接口113连通,第六接口116与第一接口111连通,第七接口117与第八接口118连通,第一三通阀125使第一端口1251与第二端口1252和第三端口1253连通。此时,第一模块120与第二模块130连通,第一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加热元件124、第二泵132、第三换热器131连通形成第一回路,进一步地,第一泵123工作,管路内的工作流体沿第一回路流动,第一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122和第三换热器131流经冷却液,加热元件124工作并加热冷却液,第一换热器121不工作,冷却液与第二换热器122和第三换热器131热交换,实现对乘客舱和电池加热的作用,第三泵143、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连通形成第二回路,第四泵153不工作,第六换热器151不与发动机热交换,第三泵143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启或关闭,并且第三泵143的开启或关闭不影响第一回路,当第三泵143工作时,冷却液在第二回路的管路内流动,实现冷却液自循环的效果。
在此工况下,外界温度较低,加热元件124可以吸收外界热量或者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换热器122和第三换热器131,实现对电池以及乘员舱加热的作用,流经第四换热器141和第五换热器142的冷却液可以在第二回路中自循环以起到均温的效果。
如图9所示,在热管理系统10的第二工作模式下,控制阀110使第九接口119与第四接口114连通,第二接口112与第三接口113连通,第六接口116与第一接口111连通,第七接口117与第八接口118连通,第一三通阀125使第一端口1251与第三端口1253连通。此时,第一模块120与第二模块130连通,第一换热器121、第三换热器131、第二泵132连通,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加热元件124连通形成第三回路,第三泵143、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连通形成第二回路。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121和第三换热器131不工作,加热元件124工作并对第三回路内的冷却液加热,第三泵143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启或关闭,当第三泵143工作时,冷却液在第二回路的管路内流动,实现冷却液自循环的效果,第四模块150中第四泵153不工作,第六换热器151不与发动机热交换。
在此工况下,加热元件124可以吸收外界热量或者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换热器122,第二换热器122与乘员舱内的空气热交换,实现对乘员舱加热的作用。
如图10所示,在热管理系统10的第三工作模式下,控制阀110使第九接口119与第四接口114连通,第二接口112与第三接口113连通,第六接口116与第一接口111连通,第七接口117与第八接口118连通,第一三通阀125使第一端口1251与第二端口1252连通,此时,第一模块120与第二模块130连通,第一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加热元件124、第二泵132、第三换热器131连通形成第四回路,第三泵143、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连通形成第二回路,进一步地,冷却液沿第四回路流动,第二换热器122中会流经冷却液,但在此工况下,第二换热器122不工作,因此,第二换热器122与冷却液之间不存在热量的交换,并且不会对乘客舱的温度产生影响。第三泵143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启或关闭,当第三泵143工作时,冷却液在第二回路的管路内流动,实现冷却液的自循环,第四模块150中第四泵153不工作,第六换热器151不与发动机热交换。
在此工况下,当外界温度较低时,第一换热器121不工作,加热元件124可以吸收外界热量或者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第三换热器131,第三换热器131能够与电池热交换,实现对电池加热的作用。当电池热量过高需要降温时,加热元件124不工作,第一换热器121可以对第四回路中的冷却液降温,第三换热器131通过第一换热器121中经过降温的冷却液制冷,从而实现对电池制冷的效果。
如图11所示,在热管理系统10的第四工作模式下,控制阀110使第九接口119与第四接口114连通,第二接口112与第三接口113连通,第五接口115与第六接口116连通,第七接口117与第八接口118连通,第一三通阀125使第一端口1251与第二端口1252和第三端口1253连通,此时,第一模块120、第二模块130、第四模块150连通,第一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加热元件124、第二泵132、第三换热器131、第六换热器151、第四泵153、第七换热器152连通形成第五回路,第三泵143、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连通形成第二回路,第四模块150中第四泵153不工作,第六换热器151不与发动机热交换。
在此工况下,当外界温度较低时,第一换热器121不工作,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第六换热器151传递至第五回路中的冷却液,吸收热量的冷却液流经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时,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可以吸收冷却液的热量并用于对电池和乘员舱进行加热。
如图12所示,在热管理系统10的第五工作模式下,控制阀110使第九接口119与第四接口114连通,第二接口112与第三接口113连通,第五接口115与第六接口116连通,第七接口117与第八接口118连通,第一三通阀125使第一端口1251与第三端口1253连通,此时,第一模块120、第二模块130、第四模块150连通,第一换热器121、第三换热器131、第二泵132连通,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加热元件124连通、第六换热器151、第四泵153、第七换热器152连通形成第六回路,第三泵143、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连通形成第二回路。
在此工况下,发动机和电池需要降温,加热元件124和第二换热器122不工作,第三三通阀154将第七端口1541和第八端口1542与第九端口1543连通,第七换热器152可以对流路内的冷却液进行散热,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温度,第一换热器121可以对第六回路内的冷却液降温,经过降温的冷却液流经第三换热器131时可以对电池进行降温。
如图13所示,在热管理系统10的第六工作模式下,控制阀110使第九接口119与第八接口118连通,第二接口112与第七接口117连通,第三接口113与第四接口114连通,第六接口116与第一接口111连通,第一三通阀125使第一端口1251与第三端口1253连通,此时,第二模块130和第三模块140连通,第一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加热元件124连通形成第七回路,第三换热器131、第二泵132、第三泵143、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连通形成第八回路,在此工况下,发动机不工作,加热元件124可以吸收外界热量或者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换热器122,实现对乘员舱加热的作用。
如图14所示,在热管理系统10的第七工作模式下,控制阀110使第九接口119与第八接口118连通,第二接口112与第七接口117连通,第三接口113与第四接口114连通,第五接口115与第一接口111连通,第一三通阀125使第一端口1251与第三端口1253连通,此时,第一模块120和第四模块150连通,第二模块130和第三模块140连通,第一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加热元件124、第六换热器151、第四泵153、第七换热器152连通形成第九回路,第三换热器131、第二泵132、第三泵143、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连通形成第八回路,在此工况下,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第六换热器151传递至第九回路中的冷却液,吸收热量的冷却液流经第二加热器时,第二加热器可以吸收冷却液的热量并用于对乘员舱进行加热。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块(120)、第二模块(130)、第三模块(140)、第四模块(150)以及控制阀(110);
所述第一模块(120)具有第一口(101)、第二口(102)、第三口(103)和第四口(104),所述第二模块(130)具有第五口(105)和第六口(106),所述第三模块(140)具有第七口(107)和第八口(108),所述第四模块(150)具有第九口(109)和第十口(1010),所述控制阀(110)具有多个接口,所述接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口(101)、所述第三口(103)、所述第四口(104)、所述第五口(105)、所述第六口(106)、所述第七口(107)、所述第八口(108)和所述第九口(109)连通;
其中,所述控制阀(110)还具有第一接口(111),所述第一接口(111)与所述第二口(102)连通,所述第一接口(111)与所述第十口(101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块(120)具有第一支路(126)和第二支路(127),所述第一支路(126)具有所述第一口(101)和所述第四口(104),所述第二支路(127)具有所述第二口(102)和所述第三口(103),所述第一支路(126)包括第一换热器(121),所述第一换热器(1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口(101)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1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口(104)连通,所述第二支路(127)包括第二换热器(122),所述第二换热器(1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口(10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1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口(103)连通;
所述第一模块(120)还具有连接管路(128),所述连接管路(128)形成所述第一支路(126)的至少部分,所述连接管路(128)形成所述第二支路(127)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126)与所述第二支路(127)通过所述连接管路(128)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块(120)具有第一支路(126)和第二支路(127),所述第一支路(126)具有所述第一口(101)和所述第四口(104),所述第二支路(127)具有所述第二口(102)和所述第三口(103),所述第一支路(126)包括第一换热器(121),所述第一换热器(121)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形成所述第一支路(126)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流道形成所述第二支路(127)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支路(127)包括第二换热器(122),所述第一支路(126)的工作流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121)与所述第二支路(127)的工作流体热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21)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支路(126)具有所述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口(101)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口(104)连通,所述第二支路(127)具有所述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口(10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110)具有第一接口(111)、第二接口(112)、第三接口(113)、第四接口(114)、第五接口(115)、第六接口(116)、第七接口(117)、第八接口(118)和第九接口(119),所述第九接口(119)与所述第一口(101)连通,所述第二接口(112)与所述第七口(107)连通,所述第三接口(113)与所述第八口(108)连通,所述第四接口(114)与所述第五口(105)连通,所述第五接口(115)与所述第九口(109)连通,所述第六接口(116)与所述第三口(103)连通,所述第七接口(117)与所述第六口(106)连通,所述第八接口(118)与所述第四口(104)连通,所述第一接口(111)与所述第二口(102)连通,所述第一接口(111)与所述第十口(1010)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模块(120)包括第一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122)、第一泵(123)和加热元件(124),所述第一口(10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21)连通,所述第二口(102)与所述第一泵(123)连通,所述第三口(103)与所述加热元件(124)连通,所述第四口(104)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21)连通;
所述第二模块(130)包括第三换热器(131)和第二泵(132),所述第五口(105)与所述第二泵(132)连通,所述第六口(106)与所述第三换热器(131)连通;
所述第三模块(140)包括第四换热器(141)、第五换热器(142)和第三泵(143),所述第七口(107)与所述第三泵(143)连通,所述第八口(108)与所述第五换热器(142)连通;
所述第四模块(150)包括第六换热器(151)、第七换热器(152)和第四泵(153),所述第九口(109)与所述第六换热器(151)连通,所述第十口(1010)与所述第七换热器(152)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块(130)还包括第一三通阀(125),所述第一三通阀(125)具有第一端口(1251)、第二端口(1252)和第三端口(1253),所述第一端口(125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2)导通,所述第二端口(1252)和所述第三端口(1253)与所述第二口(102)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125)位于所述第二支路(12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口(102)与所述第十口(1010)连通,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第一工作模式、第二工作模式、第三工作模式、第四工作模式、第五工作模式、第六工作模式和第七工作模式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九接口(119)与所述第四接口(114)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二接口(112)与所述第三接口(113)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六接口(116)与所述第一接口(111)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七接口(117)与所述第八接口(118)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125)使所述第一端口(1251)与所述第二端口(1252)和所述第三端口(1253)连通;
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九接口(119)与所述第四接口(114)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二接口(112)与所述第三接口(113)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六接口(116)与所述第一接口(111)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七接口(117)与所述第八接口(118)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125)使所述第一端口(1251)与所述第三端口(1253)连通;
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九接口(119)与所述第四接口(114)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二接口(112)与所述第三接口(113)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六接口(116)与所述第一接口(111)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七接口(117)与所述第八接口(118)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125)使所述第一端口(1251)与所述第二端口(1252)连通;
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九接口(119)与所述第四接口(114)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二接口(112)与所述第三接口(113)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五接口(115)与所述第六接口(116)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七接口(117)与所述第八接口(118)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125)使所述第一端口(1251)与所述第二端口(1252)和所述第三端口(1253)连通;
在所述第五工作模式下,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九接口(119)与所述第四接口(114)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二接口(112)与所述第三接口(113)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五接口(115)与所述第六接口(116)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七接口(117)与所述第八接口(118)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125)使所述第一端口(1251)与所述第三端口(1253)连通;
在所述第六工作模式下,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九接口(119)与所述第八接口(118)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二接口(112)与所述第七接口(117)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三接口(113)与所述第四接口(114)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六接口(116)与所述第一接口(111)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125)使所述第一端口(1251)与所述第三端口(1253)连通;
在所述第七工作模式下,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九接口(119)与所述第八接口(118)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二接口(112)与所述第七接口(117)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三接口(113)与所述第四接口(114)连通,所述控制阀(110)使所述第五接口(115)与所述第一接口(111)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125)使所述第一端口(1251)与所述第三端口(1253)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第四工作模式、所述第五工作模式、所述第六工作模式和所述第七工作模式;
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121)、所述第二换热器(122)、所述第一泵(123)、所述加热元件(124)、所述第二泵(132)、所述第三换热器(131)连通,所述第三泵(143)、所述第四换热器(141)、所述第五换热器(142)连通;
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121)、所述第三换热器(131)、所述第二泵(13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122)、所述第一泵(123)、所述加热元件(124)连通,所述第三泵(143)、所述第四换热器(141)、所述第五换热器(142)连通;
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121)、所述第二换热器(122)、所述第一泵(123)、所述加热元件(124)、所述第二泵(132)、所述第三换热器(131)连通,所述第三泵(143)、所述第四换热器(141)、所述第五换热器(142)连通;
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121)、所述第二换热器(122)、所述第一泵(123)、所述加热元件(124)、所述第二泵(132)、所述第三换热器(131)、所述第六换热器(151)、所述第四泵(153)、所述第七换热器(152)连通,所述第三泵(143)、所述第四换热器(141)、所述第五换热器(142)连通;
在所述第五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121)、所述第三换热器(131)、所述第二泵(13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122)、所述第一泵(123)、所述加热元件(124)连通、所述第六换热器(151)、所述第四泵(153)、所述第七换热器(152)连通,所述第三泵(143)、所述第四换热器(141)、所述第五换热器(142)连通;
在所述第六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121)、所述第二换热器(122)、所述第一泵(123)、所述加热元件(124)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131)、所述第二泵(132)、所述第三泵(143)、所述第四换热器(141)、所述第五换热器(142)连通;
在所述第七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121)、所述第二换热器(122)、所述第一泵(123)、所述加热元件(124)、所述第六换热器(151)、所述第四泵(153)、所述第七换热器(152)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131)、所述第二泵(132)、所述第三泵(143)、所述第四换热器(141)、所述第五换热器(14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模块(140)还包括第二三通阀(144),所述第二三通阀(144)具有第四端口(1441)、第五端口(1442)和第六端口(1443),所述第四端口(1441)与所述第四换热器(141)导通,所述第五端口(1442)与所述第五换热器(142)导通,所述第六端口(1443)与所述第八口(108)连通,所述第四模块(150)还包括第三三通阀(154),所述第三三通阀(154)具有第七端口(1541)、第八端口(1542)和第九端口(1543),所述第七端口(1541)与所述第十口(1010)连通,所述第九端口(1543)与所述第六换热器(151)导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10207.7U CN218287363U (zh) | 2022-08-11 | 2022-08-11 | 热管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10207.7U CN218287363U (zh) | 2022-08-11 | 2022-08-11 | 热管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87363U true CN218287363U (zh) | 2023-01-13 |
Family
ID=84794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110207.7U Active CN218287363U (zh) | 2022-08-11 | 2022-08-11 | 热管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87363U (zh) |
-
2022
- 2022-08-11 CN CN202222110207.7U patent/CN21828736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427771B2 (ja) | 自動車用熱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自動車用熱管理システムに基づく熱管理方法 | |
EP2634020B1 (en) |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therefor | |
CN211404638U (zh) | 一种车辆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5027205B (zh) |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 | |
US20120031140A1 (en) |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thereof | |
KR20140147365A (ko) | 차량용 통합 열관리 시스템 | |
CN112566443B (zh) | 一种车辆温控系统 | |
CN213228245U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11251800A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1231770A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16659503U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118163563A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218287363U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115871413B (zh) | 一种电动商用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及纯电动汽车 | |
CN109733182B (zh) |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 |
CN218400117U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00463266C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218021116U (zh) | 车辆冷却液集成系统、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18750197U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210068300U (zh) | 一种并联式车用冷却系统 | |
CN221315707U (zh) | 混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混动车辆 | |
CN219076949U (zh) | 增程式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217081365U (zh) | 油冷器、换热系统及车辆 | |
CN218805331U (zh) |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10956924U (zh) | 电池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