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5791U - 壳体组件、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15791U CN217115791U CN202123085060.2U CN202123085060U CN217115791U CN 217115791 U CN217115791 U CN 217115791U CN 202123085060 U CN202123085060 U CN 202123085060U CN 217115791 U CN217115791 U CN 2171157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section
- motor
- housing
- distance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壳体组件、一种电机、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电机包括外壳和端盖。外壳与端盖的配合结构设置不合理,无法保证外壳与端盖在电机轴向方向上的配合尺寸,电机失效的风险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机,包括:外壳,外壳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均绕电机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连接于第一壁段的第一侧;端盖,端盖至少的一部分位于外壳内,端盖位于外壳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连接;第二壁段至外壳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至外壳的外表面的距离;沿电机的径向,第二壁段至第一壁段的距离T1、第二壁段至外壳的外表面的距离T2满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端盖,外壳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第二壁段至外壳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至外壳的外表面的距离。
第二壁段连接于第一壁段的第一侧,第二壁段至外壳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至外壳的外表面的距离。也即,外壳在第二壁段处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外壳在第一壁段处的部分的厚度。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之间能够形成台阶结构。且由于端盖位于外壳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连接,故而,第二壁段能够沿电机的轴向阻挡端盖,也就是说,第二壁段具有沿电机的轴向限位端盖的作用,能够保证外壳和端盖的配合尺寸,进而可保证端盖与外壳内的其他器件(如,定子、转子、绝缘架和汇流排)的配合尺寸,以保证电机使用的安全性。
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相配合,兼顾了外壳和端盖装配的稳固性及外壳和端盖的配合尺寸。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外壳的结构,使得沿电机的径向,第二壁段至第一壁段的距离T1、第二壁段至外壳的外表面的距离T2满足:该设置能够保证在电机的径向方向上,第二壁段与端盖的配合面积,使得第二壁段能够沿电机的轴向有效阻挡端盖。
若,则,外壳在第二壁段处的部分的厚度较大,会增大外壳的重量,进而会增大电机的重量。由于外壳内部容置有电机的组成部件,也即,外壳的容积是一定的。若增大外壳在第二壁段处的部分的厚度,会增大电机的整机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壳体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外壳的内表面还包括:第三壁段,第三壁段绕电机的轴线布置,第三壁段连接于第一壁段的第二侧,第二壁段相较于第三壁段更靠近外壳的中部;其中,第三壁段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外壳的内表面还包括第三壁段,第一壁段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壁段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对应设置。第二壁段连接于第一壁段的第一侧,第三壁段连接于第一壁段的第二侧,也就是说,第二壁段和第三壁段位于第一壁段的两侧。
并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壁段、第二壁段和第三壁段的位置关系,第二壁段相较于第三壁段更靠近外壳的中部。
也就是说,端盖伸入外壳的过程中,端盖先经第三壁段,后与第一壁段过盈配合。
第三壁段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也该设置便于端盖与外壳的拆装,使得端盖能够快速经第三壁段过渡到第一壁段。使得外壳与端盖装配具有可行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端盖包括:盖板,盖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轴承座,与第一端面连接,盖板的第二端面的一部分朝向轴承座凹陷以形成凹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端盖包括盖板和轴承座,盖板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且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相对且间隔布置。
轴承座与盖板的第一端面连接,也即,盖板具有支撑和固定轴承座的作用,轴承座用于供电机的轴承安装、定位。
盖板的第二端面的一部分朝向轴承座凹陷以形成凹槽。该设置在保证端盖的使用性能的同时,减少了端盖的材料投入,可减轻端盖及电机的重量。
可以理解的是,端盖具有屏蔽的作用,能够避免外界环境中水汽、污物等进入外壳的带电器件处,可保证电机内部的干燥性及清洁性,且为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盖板的周侧壁位于轴承座的周侧壁的外侧,也即,盖板的周侧壁与外壳的第一壁段过盈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端盖的结构,使得凹槽的开口端至盖板的第一端面的距离L1、凹槽的底壁至盖板的第一端面的距离L2满足:该设置既可满足端盖与外壳的第一壁段过盈配合的使用需求,又可满足减少端盖的材料投入、降低端盖的重量及生产成本的使用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端面与盖板的周侧壁的连接处形成有倒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盖板的结构,使得第一端面与盖板的周侧壁的连接处形成有倒角,倒角具有导向的作用。使得端盖能够顺利插入外壳内,可有效避免端盖和外壳的内表面卡滞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端盖与外壳装配的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外壳的内表面还包括:第四壁段,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通过第四壁段连接;在电机的轴截面上,第一壁段的轮廓线与第四壁段的轮廓线的夹角α、第一端面的轮廓线的延长线与倒角的轮廓线的夹角θ满足:0°<θ<α。
在该技术方案中,外壳的内表面还包括第四壁段,第四壁段位于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之间,且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均与第四壁段连接。也就是说,第四壁段起到衔接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端盖的结构,使得在电机的轴截面上,第一壁段的轮廓线与第四壁段的轮廓线的夹角α、第一端面的轮廓线的延长线与倒角的轮廓线的夹角θ满足:0°<θ<α,这样,保证端盖压入外壳的过程中,盖板的第一端面和盖板的周侧壁的连接处不会接触到外壳的内表面,这样,减小了端盖和外壳拆装时的阻力,更便于端盖和外壳装配和拆卸,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拆装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盖板与第四壁段抵靠。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盖板与外壳的配合结构,使得盖板与外壳的第四壁段抵靠,第四壁段能够沿电机的轴向阻挡端盖,也就是说,第四壁段具有沿电机的轴向限位端盖的作用,能够保证外壳和端盖的配合尺寸,进而可保证端盖与外壳内的其他器件(如,定子、转子、绝缘架和汇流排)的配合尺寸,以保证电机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地,第四壁段所在平面垂直于电机的轴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端盖位于外壳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过盈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外壳和端盖的配合结构,使得端盖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内,且使端盖位于外壳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过盈配合。该设置避免了用于紧固外壳和端盖的紧固件的投入,有利于简化外壳和端盖的拆装工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拆装效率,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另外,端盖位于外壳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过盈配合,该设置能够保证端盖和外壳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会出现端盖松动甚至是弹出于外壳的情况发生,为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端盖具有周侧壁,端盖的周侧壁与外壳的第一壁段过盈配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盖板在电机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通孔,通孔用于供电机的汇流排的端子部穿过。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板设置通孔,通孔沿电机的轴线方向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外壳和端盖之间合围出容纳腔,电机包括汇流排,汇流排包括端子部,汇流排的端子部通过通孔伸出并与电机的线路板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孔绕电机的轴线间隔布置;沿电机的周向,盖板位于任意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大于通孔的孔壁上的任意两点的间距的最大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通孔绕电机的轴线间隔布置。汇流排的端子部的数量为多个,每个通孔供一个端子部穿过。
或者多个通孔中的一部分通孔供汇流排的端子部穿过。由于不同规格电机的汇流排的端子部的分布位置和数量不同。通孔的数量大于端子部的数量,使得同一端盖可以与多个规格的汇流排配合使用。该设置能够提升产品的使用适用性,进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另外,盖板位于任意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部分的长度为D1,通孔的孔壁上的任意两点之间的间距的最大值为D2,且D1大于D2。该设置能够保证盖板的结构强度,可保证端盖与外壳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能够有效避免因端盖的盖板形变而导致端盖脱离外壳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外壳包括第一容置部和挂耳,挂耳设于第一容置部的外周面,第一容置部的外表面为第一筒形面,第一容置部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其中,端盖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置部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外壳包括第一容置部和挂耳,挂耳与第一容置部的外周面连接。挂耳用于与车辆的其他组成器件配合连接。第一容置部具有容置端盖的作用。
具体地,第一容置部与挂耳一体形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外壳还包括第二容置部,第二容置部连接于第一容置部的轴向一侧,第二容置部的外表面为第二筒形面,第一容置部经由第二壁段侧与第二容置部连通;其中,第一筒形面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不大于第二筒形面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外壳包括第一容置部、第二容置部和挂耳。沿电机的轴向,第二容置部连接于第一容置部的第二壁段侧。第一容置部与第二容置部连通,端盖能够穿过第二容置部与第一容置部配合连接。
其中,第一筒形面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不大于第二筒形面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也即,第一筒形面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二筒形面至电机的轴线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机,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壳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壳体组件,因此具有上述壳体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外壳和端盖之间合围出的容纳腔;电机还包括汇流排,汇流排包括主体部和端子部,主体部位于容纳腔内,端子部通过端盖的通孔伸出端盖。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机还包括汇流排,汇流排包括主体部和端子部,主体部与端子部连接,端子部通过端盖的通孔伸出端盖并与电机的线路板连接。
该设置能够满足电机的安规要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端盖的通孔的数量大于等于端子部的数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通孔绕电机的轴线间隔布置。汇流排的端子部的数量为多个。
具体地,端盖的通孔的数量等于端子部的数量,也即,一个通孔与一个端子部配合。当然,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使得一个通孔与多个端子部配合。
具体地,端盖的通孔的数量大于端子部的数量,也即,多个通孔中的一部分通孔与汇流排的端子部配合连接。由于不同规格电机的汇流排的端子部的分布位置和数量不同。通孔的数量大于端子部的数量,使得同一端盖可以与多个规格的汇流排配合使用。该设置能够提升产品的使用适用性,进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电机包括助力转向电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盖板与轴承座一体形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该技术方案中,盖板与轴承座一体形成,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盖板与轴承座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盖板与轴承座的装配及后续拆卸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及拆卸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另外,盖板与轴承座一体形成可保证壳本体成型的尺寸精度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如第二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因包括如第二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电机,因此具有上述电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壳体组件;或如第二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电机;或如第三方面中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壳体组件,或如第二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电机,或如第三方面中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因此具有上述壳体组件、电机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可以为传统的燃油车,也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的第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的第二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端盖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端盖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外壳,112第一壁段,114第二壁段,116第三壁段,118第四壁段,120端盖,122盖板,124第一端面,126第二端面,128轴承座,130凹槽,132通孔,140倒角,150第一容置部,160挂耳,200电机,210容纳腔,220汇流排,222主体部,224端子部,300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10转向盘,320车轮,330车轴,340转向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电机200、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和车辆。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机200,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
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
端盖120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连接。
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详细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也即,外壳110在第二壁段114处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外壳110在第一壁段112处的部分的厚度。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之间能够形成台阶结构。且由于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连接,故而,第二壁段114能够沿电机200的轴向阻挡端盖120,也就是说,第二壁段114具有沿电机200的轴向限位端盖120的作用,能够保证外壳110和端盖120的配合尺寸,进而可保证端盖120与外壳110内的其他器件如,定子、转子、绝缘架和汇流排220的配合尺寸,以保证电机200使用的安全性。
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相配合,兼顾了外壳110和端盖120装配的稳固性及外壳110和端盖120的配合尺寸。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外壳110的结构,使得第二壁段114至第一壁段112的距离为T1,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为T2,且使T1和T2满足:该设置能够保证在电机200的径向方向上,第二壁段114与端盖120的配合面积,使得第二壁段114能够沿电机200的轴向有效阻挡端盖120。
若,则,外壳110在第二壁段114处的部分的厚度较大,会增大外壳110的重量,进而会增大电机200的重量。由于外壳110内部容置有电机200的组成部件,也即,外壳110的容积是一定的。若增大外壳110在第二壁段114处的部分的厚度,会增大电机200的整机尺寸。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机200,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
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
端盖120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连接。
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外壳110的内表面还包括:第三壁段116,第三壁段116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三壁段116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二侧。
第二壁段114相较于第三壁段116更靠近外壳110的中部。
其中,第三壁段116至电机200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电机200的轴线的距离。
详细地,外壳110的内表面还包括第三壁段116,第一壁段112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对应设置。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第三壁段116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二侧,也就是说,第二壁段114和第三壁段116位于第一壁段112的两侧。
并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壁段112、第二壁段114和第三壁段116的位置关系,第二壁段114相较于第三壁段116更靠近外壳110的中部。
也就是说,端盖120伸入外壳110的过程中,端盖120先经第三壁段116,后与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
第三壁段116至电机200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电机200的轴线的距离,该设置便于端盖120与外壳110的拆装,使得端盖120能够快速经第三壁段116过渡到第一壁段112。使得外壳110与端盖120装配具有可行性。
具体地,第一壁段112、第二壁段114和第三壁段116中的任一壁段为环形结构。沿垂直于电机200的轴线方向对壁段截面,在截面中,第一壁段112、第二壁段114和第三壁段116中的任一壁段的轮廓线包括以下任一种:椭圆形、多边形及异形,其中,多边形指的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异形指的是不规则的形状。
实施例3:
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机200,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
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
端盖120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连接。
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端盖120包括盖板122和轴承座128。
盖板12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24和第二端面126。
轴承座128与第一端面124连接,盖板122的第二端面126的一部分朝向轴承座128凹陷以形成凹槽130。
详细地,端盖120包括盖板122和轴承座128,盖板122具有第一端面124和第二端面126,且第一端面124和第二端面126相对且间隔布置。
轴承座128与盖板122的第一端面124连接,也即,盖板122具有支撑和固定轴承座128的作用,轴承座128用于供电机200的轴承安装、定位。
盖板122的第二端面126的一部分朝向轴承座128凹陷以形成凹槽130。该设置在保证端盖120的使用性能的同时,减少了端盖120的材料投入,可减轻端盖120及电机200的重量。
可以理解的是,端盖120具有屏蔽的作用,能够避免外界环境中水汽、污物等进入外壳110的带电器件处,可保证电机200内部的干燥性及清洁性,且为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盖板122的周侧壁位于轴承座128的周侧壁的外侧,也即,盖板122的周侧壁与外壳110的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端盖120的结构,使得凹槽130的开口端至盖板122的第一端面124的距离L1、凹槽130的底壁至盖板122的第一端面124的距离L2满足:该设置既可满足端盖120与外壳110的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的使用需求,又可满足减少端盖120的材料投入、降低端盖120的重量及生产成本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4:
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机200,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
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
端盖120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连接。
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端盖120包括盖板122和轴承座128。
盖板12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24和第二端面126。
轴承座128与第一端面124连接,盖板122的第二端面126的一部分朝向轴承座128凹陷以形成凹槽130。
进一步地,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一端面124与盖板122的周侧壁的连接处形成有倒角140。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盖板122的结构,使得第一端面124与盖板122的周侧壁的连接处形成有倒角140,倒角140具有导向的作用。使得端盖120能够顺利插入外壳110内,可有效避免端盖120和外壳110的内表面卡滞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端盖120与外壳110装配的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6、图8和图9所示,外壳110的内表面还包括第四壁段118,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通过第四壁段118连接。
在电机200的轴截面上,第一壁段112的轮廓线与第四壁段118的轮廓线的夹角α、第一端面124的轮廓线的延长线与倒角140的轮廓线的夹角θ满足:0°<θ<α。
详细地,外壳110的内表面还包括第四壁段118,第四壁段118位于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之间,且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与第四壁段118连接。也就是说,第四壁段118起到衔接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端盖120的结构,使得在电机200的轴截面上,第一壁段112的轮廓线与第四壁段118的轮廓线的夹角α、第一端面124的轮廓线的延长线与倒角140的轮廓线的夹角θ满足:0°<θ<α。这样,保证端盖120压入外壳110的过程中,盖板122的第一端面124和盖板122的周侧壁的连接处不会接触到外壳110的内表面,这样,减小了端盖120和外壳110拆装时的阻力,更便于端盖120和外壳110装配和拆卸,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拆装效率。
进一步地,盖板122与第四壁段118抵靠。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盖板122与外壳110的配合结构,使得盖板122与外壳110的第四壁段118抵靠,第四壁段118能够沿电机200的轴向阻挡端盖120,也就是说,第四壁段118具有沿电机200的轴向限位端盖120的作用,能够保证外壳110和端盖120的配合尺寸,进而可保证端盖120与外壳110内的其他器件如,定子、转子、绝缘架和汇流排220的配合尺寸,以保证电机200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地,第四壁段118所在平面垂直于电机200的轴线。
实施例5:
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机200,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
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
端盖120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连接。
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外壳110和端盖120的配合结构,使得端盖1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且使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该设置避免了相关技术中用于紧固外壳110和端盖120的紧固件的投入,有利于简化外壳110和端盖120的拆装工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拆装效率,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另外,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该设置能够保证端盖120和外壳110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会出现端盖120松动甚至是弹出于外壳110的情况发生,为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端盖120具有周侧壁,端盖120的周侧壁与外壳110的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
实施例6:
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机200,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
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
端盖120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连接。
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端盖120包括盖板122和轴承座128。
盖板12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24和第二端面126。
轴承座128与第一端面124连接,盖板122的第二端面126的一部分朝向轴承座128凹陷以形成凹槽130。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7所示,盖板122在电机200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通孔132,通孔132用于供电机200的汇流排220的端子部224穿过。
详细地,盖板122设置通孔132,通孔132沿电机200的轴线方向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10和端盖120之间合围出容纳腔210,电机200包括汇流排220,汇流排220包括端子部224,汇流排220的端子部224通过通孔132伸出并与电机200的线路板连接。
进一步地,通孔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孔132绕电机200的轴线间隔布置;沿电机200的周向,盖板122位于任意相邻两个通孔132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大于通孔132的孔壁上的任意两点的间距的最大值。
其中,通孔13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通孔132绕电机200的轴线间隔布置。汇流排220的端子部224的数量为多个,每个通孔132供一个端子部224穿过。
或者多个通孔132中的一部分通孔132供汇流排220的端子部224穿过。由于不同规格电机200的汇流排220的端子部224的分布位置和数量不同。通孔132的数量大于端子部224的数量,使得同一端盖120可以与多个规格的汇流排220配合使用。该设置能够提升产品的使用适用性,进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另外,盖板122位于任意相邻两个通孔132之间的部分的长度为D1,通孔132的孔壁上的任意两点的间距的最大值为D2,且D1大于D2。该设置能够保证盖板122的结构强度,可保证端盖120与外壳110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能够有效避免因端盖120的盖板122形变而导致端盖120脱离外壳110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7:
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机200,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
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
端盖120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连接。
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外壳110包括第一容置部150和挂耳160,挂耳160设于第一容置部150的外周面,第一容置部150的外表面为第一筒形面,第一容置部15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其中,端盖1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置部150内。
其中,外壳110包括第一容置部150和挂耳160,挂耳160与第一容置部150的外周面连接。挂耳160用于与车辆的其他组成器件配合连接。第一容置部150具有容置端盖120的作用。
具体地,第一容置部150与挂耳160一体形成。
实施例8:
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电机200,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
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
端盖120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连接。
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外壳110包括第一容置部150和挂耳160,挂耳160设于第一容置部150的外周面,第一容置部150的外表面为第一筒形面,第一容置部15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其中,端盖1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置部150内。
外壳110还包括第二容置部,第二容置部连接于第一容置部150的轴向一侧,第二容置部的外表面为第二筒形面,第一容置部150经由第二壁段侧与第二容置部连通;其中,第一筒形面至电机200的轴线的距离,不大于第二筒形面至电机200的轴线的距离。
其中,外壳110包括第一容置部150、第二容置部和挂耳160。沿电机200的轴向,第二容置部连接于第一容置部150的第二壁段侧。第一容置部150与第二容置部连通,端盖120能够穿过第二容置部与第一容置部150配合连接。
具体地,第一筒形面的中心线与第二筒形面的中心线共线。或者,第一筒形面的中心线与第二筒形面的中心线偏心设置。
具体地,第一容置部150、第二容置部及挂耳160一体形成。
实施例9: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机200,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
详细地,电机200包括壳体组件。
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
通过合理设置外壳110和端盖120的配合结构,使得端盖1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10内,且使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该设置避免了相关技术中用于紧固外壳110和端盖120的紧固件的投入,有利于简化外壳110和端盖120的拆装工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拆装效率,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另外,端盖120位于外壳110内的部分与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该设置能够保证端盖120和外壳110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会出现端盖120松动甚至是弹出于外壳110的情况发生,为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进一步地,第二壁段114连接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第二壁段114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大于第一壁段112至外壳110的外表面的距离。也即,外壳110在第二壁段114处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外壳110在第一壁段112处的部分的厚度。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之间能够形成台阶结构,第二壁段114能够沿电机200的轴向阻挡端盖120,也就是说,第二壁段114具有沿电机200的轴向限位端盖120的作用,能够保证外壳110和端盖120的配合尺寸,进而可保证端盖120与外壳110内的其他器件如,定子、转子、绝缘架和汇流排220的配合尺寸,以保证电机200使用的安全性。
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相配合,兼顾了外壳110和端盖120装配的稳固性及外壳110和端盖120的配合尺寸。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端盖120具有周侧壁,端盖120的周侧壁与外壳110的第一壁段112过盈配合。
具体地,电机200包括助力转向电机。
实施例10: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电机200,电机200包括壳体组件。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外壳110和端盖120之间合围出的容纳腔210。
电机200还包括汇流排220,汇流排220包括主体部222和端子部224,主体部222位于容纳腔210内,端子部224通过端盖120的通孔132伸出端盖120。
详细地,电机200还包括汇流排220,汇流排220包括主体部222和端子部224,主体部222与端子部224连接,端子部224通过端盖120的通孔132伸出端盖120并与电机200的线路板连接。
该设置能够满足电机200的安规要求。
进一步地,端盖120的通孔132的数量大于等于端子部224的数量。
其中,通孔13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通孔132绕电机200的轴线间隔布置。汇流排220的端子部224的数量为多个。
具体地,端盖120的通孔132的数量等于端子部224的数量,也即,一个通孔132与一个端子部224配合。当然,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使得一个通孔132与多个端子部224配合。
具体地,端盖120的通孔132的数量大于端子部224的数量,也即,多个通孔132中的一部分通孔132与汇流排220的端子部224配合连接。由于不同规格电机200的汇流排220的端子部224的分布位置和数量不同。通孔132的数量大于端子部224的数量,使得同一端盖120可以与多个规格的汇流排220配合使用。该设置能够提升产品的使用适用性,进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11: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包括:如第二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电机200。
详细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因包括如第二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电机200,因此具有上述电机2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Electric Power Steering,缩写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200提供辅助扭矩的动力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HydraulicPower Steering)相比,EPS系统的结构简单,装配灵活,既能节省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现代车辆大多数的车型基本都配备了EPS系统。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包括多种可实现的方式。其中,以下将对多种可实现的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具体地,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搭载于汽车的车轮320的转向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是通过电机200的动力直接减轻转向力的柱式的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包括电机200、转向轴340和车轴330。
转向轴340将来自转向盘310的输入传递至具有车轮320的车轴330。电机200的动力经由滚珠丝杠而传递至车轴330。柱式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所采用的电机200设置于发动机室的内部。另外,本申请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不限于柱式,也可以是齿条式等。
实施例12: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或如第二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电机200,或如第三方面中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或如第二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电机200,或如第三方面中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因此具有上述壳体组件、电机200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可以为传统的燃油车,也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实施例13:
本实用新的电机200包括壳体组件、汇流排220、定子和转子,壳体组件包括外壳110和端盖120。外壳110用于收纳定子和转子。
汇流排220具有多个端子部224外壳11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壁段112、第二壁段114、第三壁段和第四壁段,第一壁段112和第二壁段114均绕电机200的轴线布置,第二壁段114位于第一壁段112的第一侧,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通过第四壁段连接,第三壁段连接第一壁段的第二侧,第二壁段114相较于第三壁段116更靠近外壳110的中部。第一壁段、第二壁段和第四壁段合围出台阶结构。盖板122的周侧壁和第一壁段过盈配合。
该设置使得电机200内部结构更紧凑,端盖120与外壳110的配合更简单牢靠,提高产品的安全可靠性和可制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还包括:
第三壁段,所述第三壁段绕所述电机的轴线布置,所述第三壁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壁段的第二侧,所述第二壁段相较于所述第三壁段更靠近所述外壳的中部;
其中,所述第三壁段至所述电机的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壁段至所述电机的轴线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
盖板,所述盖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轴承座,与所述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盖板的第二端面的一部分朝向所述轴承座凹陷以形成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盖板的周侧壁的连接处形成有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还包括:第四壁段,所述第一壁段和所述第二壁段通过所述第四壁段连接;
在所述电机的轴截面上,所述第一壁段的轮廓线与所述第四壁段的轮廓线的夹角α、所述第一端面的轮廓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倒角的轮廓线的夹角θ满足:0°<θ<α。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壁段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在电机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供所述电机的汇流排的端子部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孔绕所述电机的轴线间隔布置;
沿所述电机的周向,所述盖板位于任意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壁上的任意两点的间距的最大值。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与所述轴承座一体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容置部和挂耳,所述挂耳设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外表面为第一筒形面,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内表面包括所述第一壁段和所述第二壁段;
其中,所述端盖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二容置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轴向一侧,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外表面为第二筒形面,所述第一容置部经由第二壁段侧与所述第二容置部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筒形面至所述电机的轴线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二筒形面至所述电机的轴线的距离。
13.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和所述端盖之间合围出的容纳腔;
所述电机还包括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包括主体部和端子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端子部通过所述端盖的通孔伸出所述端盖。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的通孔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端子部的数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包括助力转向电机。
17.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或
如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或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85060.2U CN217115791U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壳体组件、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85060.2U CN217115791U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壳体组件、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15791U true CN217115791U (zh) | 2022-08-02 |
Family
ID=82589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085060.2U Active CN217115791U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壳体组件、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15791U (zh) |
-
2021
- 2021-12-09 CN CN202123085060.2U patent/CN2171157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61300B1 (ko) | 퓨즈 유닛 | |
JP5383340B2 (ja) | 電動機の結線構造および結線方法 | |
US10666002B2 (en) | Wiring harness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housed circuit assembly | |
KR20060085775A (ko) | 이차 전지 모듈 | |
WO2010050316A1 (ja) | 電気的接続構造 | |
CN217115791U (zh) | 壳体组件、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CN103477413A (zh) | 熔丝单元 | |
WO2019163406A1 (ja) | 電動圧縮機 | |
CN213483895U (zh) |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 |
CN219717182U (zh) | 汇流排防护装置和电池包 | |
CN215621360U (zh) | 车辆的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12907959U (zh) | 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 |
CN213028822U (zh) | 域控制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5816166U (zh) | 电池壳体及电池模组 | |
CN217115814U (zh) | 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CN209298203U (zh) | 电池模组和电池箱 | |
CN114447505A (zh) | 电池组以及用电装置 | |
WO2019163408A1 (ja) | 電動圧縮機 | |
CN217522665U (zh) | 电机机壳、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WO2019163410A1 (ja) | 電動圧縮機 | |
CN219873886U (zh) |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 |
CN217115874U (zh) |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CN218061910U (zh) | 门锁加强总成和车辆 | |
CN219696858U (zh) | 用于车辆的电流分配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0379245U (zh) | 配电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机动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