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5874U -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5874U
CN217115874U CN202123100813.2U CN202123100813U CN217115874U CN 217115874 U CN217115874 U CN 217115874U CN 202123100813 U CN202123100813 U CN 202123100813U CN 217115874 U CN217115874 U CN 217115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bus bar
framework
busbar
termina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008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笑
施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008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5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5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58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其中,汇流排包括:汇流骨架、端子组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设于汇流骨架;第二连接部,设于端子组件,第一连接部能够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当控制器的型号不同时,仅需要对端子组件进行重新设计,而不需要对汇流骨架重新设计,就可以满足汇流排与控制器适配的条件。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不需要对全部汇流排重新开模,降低设计加工成本,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机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汇流排、一种电机、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电机中,汇流排作为一个必备的部件,承担着电机控制器与电机定子绕组电路连接的功能,针对不同型号的控制器,汇流排的结构需要重新设计并开模,不仅设计加工成本较高,而且,还会大大增大生产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汇流排,包括:汇流骨架、端子组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设于汇流骨架;第二连接部,设于端子组件,第一连接部能够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汇流排包括汇流骨架和汇流骨架上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端子组件和端子组件上的第二连接部,汇流骨架和端子组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接。汇流骨架用于连接电机定子的绕组电路,以实现电路的汇流功能。
由于不同型号电机之间的汇流排往往无法通用,然而,在定子和转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汇流骨架不需要重新设计。由于汇流排是通过端子组件与控制器相连,所以只需将汇流排上的端子组件重新设计加工,即可满足汇流排的通用性。因此,将汇流骨架与端子组件进行分离设计,当端子组件能够满足与不同型号的控制器相连接的需求时,则不需要完全重新设计汇流排,即使得汇流排的适配性得以提升。
汇流排中的端子组件主要用于连接控制器,端子组件与汇流骨架电连接,进而将控制器和绕组电路相连通,使得控制器实现对于电机的控制。
针对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电机,控制器的型号可能不同。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端子组件满足与不同型号控制器之间的连接需求,进而提升电机的适配性。
第一连接部设于汇流骨架,第二连接部设于端子组件,汇流骨架和端子组件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接。当控制器的型号不同时,仅需要对端子组件进行重新设计,而不需要对汇流骨架重新设计,就可以满足汇流排与控制器适配的条件。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不需要对全部汇流排重新开模,降低设计加工成本,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机的生产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汇流排,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包括凸起,另一个包括插孔,凸起可插接至插孔内,凸起和插孔沿汇流排的中心线的周向分布。
在该设计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中的连接方式为插接连接,两个连接部中的一个包括凸起,另一个包括插孔,凸起插接至插孔内。具体地,可以设置第一连接部为凸起,第二连接部为插孔,第一连接部插接于第二连接部。或者第一连接部为插孔,第二连接部为凸起,第二连接部插接于第一连接部,插接的连接方式使得两个连接部的安装更加灵活方便,在两个连接部相连接后,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使得汇流骨架与端子组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由于凸起和插孔均沿汇流排的周向延伸,使得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汇流骨架与端子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好。另外,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装配过程中,由于插孔是沿汇流板的周向延伸,因此插孔的开口较大,所以当汇流骨架与端子组件连接时,凸起与插孔之间的插接工序更加简单便利,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凸起包括热熔凸起;热熔凸起未进行熔融处理时,热熔凸起的高度H满足:0.5mm≤H≤10mm;和/或热熔凸起包括圆柱形凸起、圆锥形凸起和圆台形凸起中的至少一种时,热熔凸起的直径D满足:0.5mm≤D≤10mm。
在该设计中,当第一连接部需要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时,两个连接部之间不仅通过机械连接的方式连接,还包括连接部之间的热熔连接,使得两个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更稳定,使得汇流骨架和端子组件的连接更加稳定。
如果热熔凸起的高度H小于0.5mm,则在热熔凸起与插孔进行插接时,热熔凸起与插接部之间的插接深度不足,那么端子组件与汇流骨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如果热熔凸起的高度大于10mm,则热熔凸起的高度H太高,使得汇流排的轴向空间被过多的占用,导致电机的尺寸过大,不利于电机的成本控制。所以,本实用新型中将热熔凸起的高度H限定在0.5mm≤H≤10mm的范围之内,既能够保证端子组件与汇流骨架的连接稳定性,又能够避免热熔凸起过多占用汇流排沿轴向的空间,有利于减小电机的尺寸。
同理,在热熔凸起为柱形结构时,热熔凸起的直径D限定在0.5mm≤H≤10mm的范围之内。既能保证端子组件与汇流骨架的连接稳定性,又能避免因热熔凸起的径向尺寸过大而伸出汇流骨架的周向边缘,从而防止热熔凸起对其它部件产生干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热熔凸起进行熔融处理后,热熔凸起包括:插接部和扩径部,插接部插接至插孔,扩径部伸出插孔,沿汇流排的径向,扩径部的截面积大于插接部的截面积。
在该设计中,热熔凸起经过熔融处理后,一部分凸起形成扩径部,即热熔凸起的一部分的径向尺寸增大,扩径部覆盖在端子组件的轴向端面,进而限制端子组件与汇流骨架分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连接部设于汇流骨架的轴向端部。
在该设计中,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端子组件的第二连接部相连接,因此将第一连接部设于汇流骨架的轴向端部,便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可以焊接于汇流骨架或第一连接部与汇流骨架一体成型,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汇流骨架的轴向端部。汇流骨架通常包括汇流条和注塑部,其中注塑部具有绝缘作用,且注塑部通常设置在汇流骨架的轴向端部,其表面通常是较为平整的,因此,将第一连接部设于汇流骨架的轴向端部,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在装配的过程中不易被干涉,增加了装配的便利性,进一步缩短了加工周期。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和汇流骨架轴向同向设置,使汇流骨架的第一连接部在与端子组件的第二连接部连接时,汇流骨架和端子组件相接的触面更加紧密,两个接触面之间不会产生缝隙,进一步增加了汇流骨架和端子组件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连接部设于汇流骨架的周向侧壁。
在该设计中,针对不同的汇流骨架,在不同的安装需求下,将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汇流骨架的周向侧壁,能够使汇流骨架的轴向端部具有更大的避让空间。当轴向端部有干涉的情况下,可以将端子组件安装在汇流骨架的侧壁,便于汇流骨架与端子组件之间的装配连接,提高了汇流骨架的安装便利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沿汇流骨架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该设计中,通过限定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当第一连接部与端子组件上的第二连接部相连时,满足两个连接部之间稳定性的需求。随着第一连接部的数量的增加,汇流骨架与端子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增加,汇流骨架与端子组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进而使汇流排的整体更加稳定可靠。
在电机的使用过程中,汇流骨架与端子组件不易相互晃动,避免对电机的使用过程产生影响。当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时,端子组件的第二连接部能够有选择性地确定与第一连接部的连接位置,便于调整端子组件的安装位置,从而便于将端子组件调整至适于与控制器进行装配的位置。
第一连接部沿汇流骨架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连接部分布在汇流骨架的周向上,且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的存在一定的间隔,使得端子组件的第二连接部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时,能够增加两个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两个连接部在连接后更加稳定。当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时,由于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存在间隔,那么端子组件的第二连接部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时,能够根据装配需求,选择不同的连接位置。因此,第一连接部沿汇流骨架的周向间隔分布,使得汇流骨架具有更好的适配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凸起与插孔过盈配合。
在该设计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方式是凸起与插孔的插接相连,其中至少一个凸起与插孔的配合方式属于过盈配合,使得凸起与插孔在装配的过程中的配合更加紧固。
此外,当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插接存在至少一个凸起与插孔是过盈配合时,由于凸起与插孔的过盈配合,使得凸起与插孔的连接紧密,在连接后就实现了汇流骨架和端子组件之间的定位,不需要后续再调整位置。因此,缩短了装配工期,提高了汇流排装配的便利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端子组件包括:抵接部,第二连接部设于抵接部,抵接部与汇流骨架的轴向端部相接触;端子部,与抵接部相连接。
在该设计中,端子组件包括抵接部和端子部,其中抵接部上设有第二连接部,便于第二连接部与汇流骨架的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由于端子组件上设置了抵接部,因此提高了端子组件和汇流骨架的接触面积,使得端子组件与汇流骨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不容易晃动,提高了端子组件与汇流骨架之间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汇流骨架包括:主体;连接件,设于主体,连接件伸出主体的周向侧壁,连接件与端子部电连接。
在该设计中,汇流骨架包括主体和连接件,其中连接件设于主体,连接件与主体可以注塑成型为一体结构,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连接件与主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汇流骨架与端子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电机运行的可靠性。
当端子组件安装在轴向端部情况下,连接件伸出主体的周向侧壁,则在端子组件轴向能够具有更大的避让空间,使得汇流骨架的装配更加便利,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机,如上述任一可能设计中的汇流排,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具有上述任一可能设计中所提供的汇流排的全部效益。
电机包括:定子骨架,与汇流排相连接;定子铁芯,设置于定子骨架上;定子绕组,绕设于定子骨架上,定子绕组包括接线端,接线端与汇流排的焊钩连接。
定子骨架与汇流排相连,使定子与汇流排通过定子骨架稳定连接,且定子骨架用于设置并固定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定子铁芯设置在定子骨架上,定子绕组绕设在定子骨架上,每个定子绕组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每个接线端与汇流排的连接件电连接。通过汇流排能够实现多个定子绕组与控制器的电连接,并形成电回路,为多个定子绕组供电,实现汇流排的汇流功能,且利用汇流排与定子绕组接线端进行电连接,无需将对应的接线端直接相连,可以有效降低接线难度,缩短产品的加工周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如第二方面设计中的电机,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上述设计中所提供的电机的全部有益效果。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缩写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提供辅助扭矩动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HydraulicPower Steering)相比,EPS系统具有很多优点。EPS主要由扭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电机、减速机构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等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设计所提供的电机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具有上述设计中所提供的电机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
其中,车辆可以为传统的燃油车,也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汇流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汇流骨架,200端子组件,300第一连接部,310插接部,320扩径部,400第二连接部,210抵接部,220端子部,500电机,600电动助力转向系统,611方向盘,612转向轴,613万向联轴器,614旋转轴,615齿条齿轮机构,616齿条轴,617车轮,621转向扭矩传感器,622控制单元,623减速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汇流排包括汇流骨架100、端子组件200、第一连接部300和第二连接部400,其中,第一连接部300设于汇流骨架100;第二连接部400设于端子组件200,第一连接与第二连接部400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汇流排包括汇流骨架100和汇流骨架100上的第一连接部300,以及端子组件200和端子组件200上的第二连接部400,汇流骨架100和端子组件2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300和第二连接部400相连接。汇流骨架100用于连接电机定子的绕组电路,以实现电路的汇流功能。
由于不同型号电机之间的汇流排往往无法通用,然而,在定子和转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汇流骨架100不需要重新设计。由于汇流排是通过端子组件200与控制器相连,所以只需将汇流排上的端子组件200重新设计加工,即可满足汇流排的通用性。因此,将汇流骨架100与端子组件200进行分离设计,当端子组件200能够满足与不同型号的控制器相连接的需求时,则不需要完全重新设计汇流排,即使得汇流排的适配性得以提升。
汇流排中的端子组件200主要用于连接控制器,端子组件200与汇流骨架100电连接,进而将控制器和绕组电路相连通,使得控制器实现对于电机的控制。
针对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电机,控制器的型号可能不同。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端子组件200满足与不同型号控制器之间的连接需求,进而提升电机的适配性。
第一连接部300设于汇流骨架100,第二连接部400设于端子组件200,汇流骨架100和端子组件200通过第一连接部300和第二连接部400相连接。当控制器的型号不同时,仅需要对端子组件200进行重新设计,而不需要对汇流骨架100重新设计,就可以满足汇流排与控制器适配的条件。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不需要对全部汇流排重新开模,降低设计加工成本,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机的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0和第二连接部400中的一个包括凸起,另一个包括插孔,凸起可插接至插孔内,凸起和插孔沿汇流排的中心线的周向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二连接部400中的连接方式为插接连接,两个连接部中的一个包括凸起,另一个包括插孔,凸起插接至插孔内。具体地,可以设置第一连接部300为凸起,第二连接部400为插孔,第一连接部300插接于第二连接部400。或者第一连接部300为插孔,第二连接部400为凸起,第二连接部400插接于第一连接部300,插接的连接方式使得两个连接部的安装更加灵活方便,在两个连接部相连接后,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使得汇流骨架100与端子组件20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由于凸起和插孔均沿汇流排的周向延伸,使得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二连接部400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汇流骨架100与端子组件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好。另外,在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二连接部400的装配过程中,由于插孔是沿汇流板的周向延伸,因此插孔的开口较大,所以当汇流骨架100与端子组件200连接时,凸起与插孔之间的插接工序更加简单便利,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结合图2、图4和图6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凸起包括热熔凸起;热熔凸起未进行熔融处理时,热熔凸起的高度H满足:0.5mm≤H≤10mm;和/或热熔凸起包括圆柱形凸起、圆锥形凸起和圆台形凸起中的至少一种时,热熔凸起的直径D满足:0.5mm≤D≤10mm。
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部300需要与第二连接部400连接时,两个连接部之间不仅通过机械连接的方式连接,还包括连接部之间的热熔连接,使得两个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更稳定,使得汇流骨架100和端子组件200的连接更加稳定。
如果热熔凸起的高度H小于0.5mm,则在热熔凸起与插孔进行插接时,热熔凸起与插接部之间的插接深度不足,那么端子组件200与汇流骨架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如果热熔凸起的高度大于10mm,则热熔凸起的高度H太高,使得汇流排的轴向空间被过多的占用,导致电机的尺寸过大,不利于电机的成本控制。所以,本实用新型中将热熔凸起的高度H限定在0.5mm≤H≤10mm的范围之内,既能够保证端子组件200与汇流骨架100的连接稳定性,又能够避免热熔凸起过多占用汇流排沿轴向的空间,有利于减小电机的尺寸。
同理,在热熔凸起为柱形结构时,热熔凸起的直径D限定在0.5mm≤H≤10mm的范围之内。既能保证端子组件200与汇流骨架100的连接稳定性,又能避免因热熔凸起的径向尺寸过大而伸出汇流骨架100的周向边缘,从而防止热熔凸起对其它部件产生干涉。
结合图2、图4和图6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热熔凸起进行熔融处理后,热熔凸起包括:插接部310和扩径部320,插接部310插接至插孔,扩径部320伸出插孔,沿汇流排的径向,扩径部320的截面积大于插接部310的截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热熔凸起经过熔融处理后,一部分凸起形成扩径部320,即热熔凸起的一部分的径向尺寸增大,扩径部320覆盖在端子组件200的轴向端面,进而限制端子组件200与汇流骨架100分离。
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0设于汇流骨架100的轴向端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0用于与端子组件200的第二连接部400相连接,因此将第一连接部300设于汇流骨架100的轴向端部,便于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二连接部400的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00可以焊接于汇流骨架100或第一连接部300与汇流骨架100一体成型,第一连接部300设置在汇流骨架100的轴向端部。汇流骨架100通常包括汇流条和注塑部,其中注塑部具有绝缘作用,且注塑部通常设置在汇流骨架100的轴向端部,其表面通常是较为平整的,因此,将第一连接部300设于汇流骨架100的轴向端部,使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二连接部400在装配的过程中不易被干涉,增加了装配的便利性,进一步缩短了加工周期。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300的延伸方向和汇流骨架100轴向同向设置,使汇流骨架100的第一连接部300在与端子组件200的第二连接部400连接时,汇流骨架100和端子组件200相接的触面更加紧密,两个接触面之间不会产生缝隙,进一步增加了汇流骨架100和端子组件200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0设于汇流骨架100的周向侧壁。
在该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汇流骨架100,在不同的安装需求下,将第一连接部300固定于汇流骨架100的周向侧壁,能够使汇流骨架100的轴向端部具有更大的避让空间。当轴向端部有干涉的情况下,可以将端子组件200安装在汇流骨架100的侧壁,便于汇流骨架100与端子组件200之间的装配连接,提高了汇流骨架的安装便利性。
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300沿汇流骨架100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第一连接部3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当第一连接部300与端子组件200上的第二连接部400相连时,满足两个连接部之间稳定性的需求。随着第一连接部300的数量的增加,汇流骨架100与端子组件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增加,汇流骨架100与端子组件20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进而使汇流排的整体更加稳定可靠。
在电机的使用过程中,汇流骨架100与端子组件200不易相互晃动,避免对电机的使用过程产生影响。当第一连接部300的数量为多个时,端子组件200的第二连接部400能够有选择性地确定与第一连接部300的连接位置,便于调整端子组件200的安装位置,从而便于将端子组件200调整至适于与控制器进行装配的位置。
第一连接部300沿汇流骨架100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连接部300分布在汇流骨架100的周向上,且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的存在一定的间隔,使得端子组件200的第二连接部400在与第一连接部300连接时,能够增加两个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两个连接部在连接后更加稳定。当第一连接部300的数量为多个时,由于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存在间隔,那么端子组件200的第二连接部400在与第一连接部300连接时,能够根据装配需求,选择不同的连接位置。因此,第一连接部300沿汇流骨架100的周向间隔分布,使得汇流骨架100具有更好的适配性。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第一连接部300在汇流骨架100的周向上均匀的间隔分布,使得每个第一连接部300之间的间隔是平均的,如果第一连接部300在汇流骨架100上的周向间隔是平均分布的,那么在第一连接部300与端子组件200的第二连接部400连接后,当电机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电机振动产生的力将被平均分布到每个第一连接部300。
因此,不会由于力的分布不均导致某一个第一连接部300承受较大的力,也不会对两个连接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使电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增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凸起与插孔过盈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二连接部400的连接方式是凸起与插孔的插接相连,其中至少一个凸起与插孔的配合方式属于过盈配合,使得凸起与插孔在装配的过程中的配合更加紧固。
此外,当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二连接部400之间的插接存在至少一个凸起与插孔是过盈配合时,由于凸起与插孔的过盈配合,使得凸起与插孔的连接紧密,在连接后就实现了第一连接部300与第二连接部400之间的定位,不需要后续再调整位置,因此,缩短了装配工期,提高了汇流排装配的便利性。
示例性地,在凸起与插孔的装配过程中,可以对插孔进行加热处理,使得插孔的扩张性更好,插孔的孔径扩大,以满足凸起与插孔之间的过盈配合,也可以对凸起进行冷却加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凸起与插孔之间的连接实现过盈配合。
结合图1和图4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端子组件200包括抵接部210和端子部220,其中第二连接部400设于抵接部210,抵接部210与汇流骨架100的轴向端部相接触,端子部220与抵接部21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端子组件200包括抵接部210和端子部220,其中抵接部210上设有第二连接部400,便于第二连接部400与汇流骨架100的第一连接部300相连接。由于端子组件200上设置了抵接部210,因此提高了端子组件200和汇流骨架100的接触面积,使得端子组件200与汇流骨架10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不容易晃动,提高了端子组件200与汇流骨架100之间的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汇流骨架100包括主体和连接件,其中连接件设于主体,连接件伸出主体的周向侧壁,且连接件与端子部220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汇流骨架100包括主体和连接件,其中连接件设于主体,连接件与主体可以注塑成型为一体结构,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连接件与主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汇流骨架100与端子组件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电机运行的可靠性。
当端子组件200安装在轴向端部情况下,连接件伸出主体的周向侧壁,则在端子组件200轴向能够具有更大的避让空间,使得汇流骨架100的装配更加便利,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机,如上述任一可能实施例中的汇流排,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具有上述任一可能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汇流排的全部有益效果。
电机包括:定子骨架,与汇流排相连接;定子铁芯,设置于定子骨架上;定子绕组,绕设于定子骨架上,定子绕组包括接线端,接线端与汇流排的焊钩连接。
定子骨架与汇流排相连,使定子与汇流排通过定子骨架稳定连接,且定子骨架用于设置并固定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定子铁芯设置在定子骨架上,定子绕组绕设在定子骨架上,每个定子绕组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每个接线端与汇流排的连接件电连接。通过汇流排能够实现多个定子绕组与控制器电连接,并形成电回路,为多个定子绕组供电,实现汇流排的汇流功能,且利用汇流排与定子绕组接线端进行电连接,无需将对应的接线端直接相连,可以有效降低接线难度,缩短产品的加工周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60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500,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600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机500的全部有益效果。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600(Electric Power Steering,缩写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500提供辅助扭矩动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相比,EPS系统的结构简单,装配灵活,既能节省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现代车辆大多数的车型基本都配备了EPS系统。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EPS系统具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生成辅助扭矩的辅助扭矩机构。该辅助扭矩对通过驾驶员操作方向盘而产生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转向扭矩进行辅助。通过辅助扭矩,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的负担。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体包括方向盘611、转向轴612、万向联轴器613、旋转轴614、齿条齿轮机构615、齿条轴616以及左右的转向车轮617等。
其中,辅助扭矩机构具体包括具有转向扭矩传感器621、汽车用电子控制单元(ECU)622、电机以及减速机构623等。具体地,转向扭矩传感器621检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转向扭矩。控制单元622根据转向扭矩传感器621的检测信号而生成驱动信号。电机根据驱动信号而生成与转向扭矩对应的辅助扭矩。电机经由减速机构623将所生成的辅助扭矩传递给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机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车辆可以为传统的燃油车,也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
汇流骨架;
端子组件;
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汇流骨架;
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端子组件,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包括凸起,另一个包括插孔,所述凸起可插接至所述插孔内,所述凸起和所述插孔沿所述汇流排的中心线的周向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包括热熔凸起;
所述热熔凸起未进行熔融处理时,所述热熔凸起的高度H满足:0.5mm≤H≤10mm;和/或
所述热熔凸起包括圆柱形凸起、圆锥形凸起和圆台形凸起中的至少一种时,所述热熔凸起的直径D满足:0.5mm≤D≤1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熔凸起进行熔融处理后,所述热熔凸起包括:插接部和扩径部,所述插接部插接至所述插孔,所述扩径部伸出所述插孔,沿所述汇流排的径向,所述扩径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插接部的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汇流骨架的轴向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汇流骨架的周向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汇流骨架的周向间隔分布。
8.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
定子骨架,与所述汇流排相连接;
定子铁芯,设置于所述定子骨架上;
定子绕组,绕设于所述定子骨架上,所述定子绕组包括接线端,所述接线端与所述汇流排的连接件连接。
9.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或者,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202123100813.2U 2021-12-10 2021-12-10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7115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0813.2U CN217115874U (zh) 2021-12-10 2021-12-10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0813.2U CN217115874U (zh) 2021-12-10 2021-12-10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5874U true CN217115874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91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00813.2U Active CN217115874U (zh) 2021-12-10 2021-12-10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58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0098B2 (en) Integrated system
CN105960748B (zh) 车载用电子控制单元以及车载用机电一体型电动马达
CN103444006B (zh) 模块化的电气插塞连接装置
US11677294B2 (en) Power unit structure for vehicle
KR100549329B1 (ko) 전기 회전 기계
CN102122911B (zh) 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控制器的控制单元
CN101859958B (zh) 用于将电动马达联接到功率源的连接器组件
US10666002B2 (en) Wiring harness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housed circuit assembly
WO2010050316A1 (ja) 電気的接続構造
CN217115874U (zh)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CN218569968U (zh)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KR20100013759A (ko) 배터리 셀의 전극 접속 구조
CN218498913U (zh)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CN215897467U (zh) 汇流排预制件、汇流排、电机及车辆
CN114270667A (zh) 电驱动装置和驱动组件
CN218603260U (zh)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US10516243B2 (en) Wire harness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two circuit assemblies
CN218301053U (zh)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WO2024016718A1 (zh)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US11258316B2 (en) Stator free end retainer
JP7425718B2 (ja) 電動装置
CN207004704U (zh) 一种起动机中盖以及包括该中盖的起动机
CN220358369U (zh) 电机控制器以及车辆
CN117477835A (zh)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CN218661674U (zh) 一种车身线束总成、机舱布置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