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8913U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98913U CN218498913U CN202221899908.7U CN202221899908U CN218498913U CN 218498913 U CN218498913 U CN 218498913U CN 202221899908 U CN202221899908 U CN 202221899908U CN 218498913 U CN218498913 U CN 2184989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pper bar
- copper
- neutral point
- phase
- ba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其中,汇流排组件包括:底座本体,包括:多个相铜排和多个中性点铜排,相铜排与中性点铜排一体注塑形成铜排支撑架;端子支撑架,设于底座本体上;其中,多个相铜排的形状相同,且多个中性点铜排的形状相同,中性点铜排包括沿径向延伸的中性点铜排本体,相铜排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相铜排本体,至少一个相铜排本体与至少一个中性点铜排本体在底座本体的端面投影存在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汇流排组件、一种电机结构、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电机内的汇流排在生产时,通常在同一个汇流排内会存在多种形状的铜排,此时需要对每种铜排设计单独的模具,会增加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汇流排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汇流排组件,包括:底座本体,包括:多个相铜排和多个中性点铜排,相铜排与中性点铜排一体注塑形成铜排支撑架,多个相铜排和多个中性点铜排沿铜排支撑架的周向设置;端子支撑架,设于底座本体上,端子支撑架包括多个与相铜排相连的接线端子;其中,多个相铜排的形状相同,且多个中性点铜排的形状相同,中性点铜排包括沿底座本体的径向延伸的中性点铜排本体,相铜排包括沿底座本体的轴向延伸的相铜排本体,至少一个相铜排本体与至少一个中性点铜排本体在底座本体的端面投影存在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汇流排组件,包括底座本体以及端子支撑架,其中,底座本体包括相铜排、中性点铜排以及铜排支撑架,铜排支撑架是在对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进行注塑时所形成,完成注塑后,铜排支撑架作为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的塑料外壳,起到一体固定和绝缘的效果,通过设置有多种铜排,具体包括有沿周向布置的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而端子支撑架则是主要设置在底座本体上,通过端子支撑架包括的多个接线端子,以便于与外界电源或控制器相连,从而实现对汇流排组件相连的电机进行控制。
需要强调的,对于所有的铜排而言,在本申请中,所有中性点铜排的形状相同,且所有的相铜排的形状也相同,可使得在生产时仅需设计两种模具,即可对所有的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实现生产。可以理解,所有的相铜排采用一种模具,所有的中性点铜排采用一种模具。通过对中性点铜排进行独立布置,对相铜排采用层叠错位布置,即可实现装配,从而可极大的减少生产所需的模具开发和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对中性点铜排和相铜排的排布进行限制,中性点铜排的主体结构为中性点铜排本体,其延伸方向为径向,相铜排的主体结构为相铜排本体,其延伸方向为轴向,通过采用相互垂直的布置方式,可最大程度上缩小铜排在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的尺寸。换言之,相铜排本体竖放于底座本体内,中性点铜排本体横放于底座本体内。
此外,端子支撑架主要包括支架本体以及三个接线端子,可将多个接线端子固定在支架本体上后,进行注塑,最终形成端子支撑架。此外,相铜排与接线端子是电导通的,可使得端子支撑架会同时与三个相铜排电连接,从而实现模块化的导通关系。
需要补充的是,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的延伸方向即为铜排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为铜排横向尺寸,即铜排的延伸方向与宽度方向所呈的平面为延伸面,与延伸面垂直的方向为厚度方向。
其中,在采用多个接线端子时,可将三个接线端子归为一组,每组对应一个端子支撑架,即将每个端子支撑架包括三个接线端子,以便于适用于三相电路的连通。
需要说明的,在将两种铜排安装到铜排支撑架上时,需要存在轴向的重叠部分。
此外,由于多个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的形状相同,每个铜排的电阻均相等,可有效降低各项电阻之间的不平衡率,降低应用汇流排组件的电机在汽车结构下的NVH(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即Noise、Vibration、Harshness)风险。
此外,相铜排与中性点铜排之间是电导通的,一般为直接接触。
其中,对于底座本体而言,在完成对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的安装后,即将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一体注塑形成铜排支撑架后,使得整个铜排支撑架、相铜排以及中性点铜排组合为一体,更便于安装。
需要补充的是,每个相铜排与至少一个定子绕组的端部相连,通过将端子支撑架直接安装到底座本体上,可将多个定子绕组汇总后通过接线端子实现与外部结构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底座本体自身的形状呈环状,更符合一般定子结构的端面形状。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中性点铜排绕底座本体的轴线圆周陈列,多个相铜排绕底座本体的轴线旋转对称。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选用多个中性点铜排时,会将其绕底座本体的轴线阵列,以便于利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从而与绕轴线旋转对称的相铜排配合实现电流通路。其中,中性点铜排的数量可以为奇数,也可以为偶数。
可以理解,圆周阵列即为多个中性点铜排在周向方向上等间距排布,进一步地,多个中性点铜排在周向方向上均匀设置,例如设置4个中性点铜排,相邻两个中性点铜排之间的圆周角为90°。
一般的,中性点铜排的数量为偶数个,呈旋转对称状。
上述技术方案中,中性点铜排具体包括:呈圆弧状的中性点铜排本体;多个过渡弯折部,设于中性点铜排本体的径向外侧,过渡弯折部由中性点铜排本体沿轴向弯折形成;中性挂钩部,与过渡弯折部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中性点铜排而言,主要包括有成圆弧状的中性点铜排本体以及多个过渡弯折部,中性点铜排本体是沿径向延伸的,即中性点铜排本体是横放的,过渡弯折部则是在中性点铜排本体的径向外侧沿轴线弯折形成,即由外侧向上弯折,而在过渡弯折部处则设置有中性挂钩部,以在中性挂钩部的作用下为绕线提供焊接位置,从而实现电导通。
进一步地,通过对每个中性挂钩部进行限制,限制其位于径向外侧,更便于在绕线时的焊接操作,提供操作空间,同时也便于观察是否有漏焊或漏绕的情况。
通过上述几个结构,可利用一个板状的基材,经过多次冲压弯折后即可形成,提高成品率,降低材料耗损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铜排具体包括:径向位置不同的第一铜排部、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第一铜排部和第二铜排部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相连,第二铜排部与第三铜排部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相铜排而言,主要包括径向错位的三个部分,即第一铜排部、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三个铜排部依次相连,且在相邻的两个铜排部之间通过弯折部实现错位。具体地,第一铜排部和第二铜排部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相连,第二铜排部与第三铜排部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相连,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作用下,会使得第一铜排部、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的径向位置发生错位,以便于在多个相铜排层叠设置时,可保证彼此之间不发生位置冲突,从而实现正常的汇流导通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铜排部的径向位置最靠外,第三铜排部的径向位置最靠内。或者第一铜排部的径向外置靠内,第三铜排部的径向位置靠外。
第一铜排部、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的径向位置是单调变化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铜排部远离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设有平面部,平面部沿径向延伸,平面部远离第一铜排部的一端形成相挂钩部;其中,平面部的宽度方向与底座本体的轴向相垂直。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铜排部中远离第一弯折部一端设有径向延伸的平面部,平面部与第一铜排部相连即第一铜排部的宽度方向是沿轴向延伸,而平面部却是横向延伸,即宽度方向沿径向延伸,也即平面部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轴向,此外,通过在平面部的另一端,即远离第一铜排部的一端设置有相挂钩部,以便于将绕线焊接在相挂钩部处。
可以理解,相挂钩部也可以为由平面部延伸弯折形成的,还可以为单独的部件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的。
而其余两个铜排部,即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以及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宽度方向均为轴向,在平面部的作用下多个相铜排发生层叠时,可起到相互避让的效果,保证整个结构的均匀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三个相铜排绕轴线周向分布并层叠设置,相邻两个相铜排中,其中一个相铜排的平面部覆盖于另一个相铜排的第二铜排部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选用多个相铜排的情况下,会将每三个相铜排作为一组,进行层叠设置,在设置时,会将相邻的两个相铜排中的其中一个的平面部,覆盖在另一个的第二铜排部上,即对于三个相铜排而言,周向方向上依次为相铜排1、相铜排2和相铜排3,相铜排1的平面部覆盖在相铜排2的第二铜排部上,相铜排2的平面部覆盖在相铜排3的第二铜排部上。
此外,对于三个层叠设置的相铜排而言,是沿周向分布的,具体则是绕轴线布置。
进一步地,第一铜排部中远离第一弯折部一端设有径向延伸的平面部,平面部与第一铜排部相连即第一铜排部的宽度方向是沿轴向延伸,而平面部却是横向延伸,即宽度方向沿径向延伸,也即平面部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轴向,此外,通过在平面部的另一端,即远离第一铜排部的一端设置有相挂钩部,以便于将绕线焊接在相挂钩部处。
可以理解,相挂钩部也可以为由平面部延伸弯折形成的,还可以为单独的部件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的。
而其余两个铜排部,即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以及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宽度方向均为轴向,在平面部的作用下多个相铜排发生层叠时,可起到相互避让的效果,保证整个结构的均匀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层叠设置的三个相铜排中,三个相铜排的第一铜排部的径向位置相同,三个相铜排的第二铜排部的径向位置相同,三个相铜排的第三铜排部的径向位置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对每组相铜排的排布位置进行限制,将三个相铜排如上述方式排布后,三个相铜排的第一铜排部的径向位置是相同的,即三个第一铜排部处于同一圆周面上,同样的,三个第二铜排部的径向位置也相同,三个第三铜排部的径向位置相同,即在层叠排布后,第一铜排部的径向位置是统一的,整个架构更为规整,同时也保证汇流排整体的结构的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提到径向位置相同,可能因为加工误差或注塑公差的原因无法保证整个铜排部完全相同,只要三个第一铜排部中存在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即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样地,对于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而言,只要三个第二铜排部中存在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三个第三铜排部中存在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即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三个第一铜排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半径的圆上,三个第二铜排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半径的圆上,三个第三铜排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半径的圆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层叠设置的三个相铜排而言,三个第一铜排部近似可认为处于一个圆环,即三个第一铜排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一半径的圆上,从而使得在周向方向上,三个第一铜排部可近似形成一道间隔的圆弧,同样的,对于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而言,也近似为同一半径的圆,但第一铜排部、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所形成的圆的半径并不相同,以便于形成空间上的径向错位,极大程度上提高空间使用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相铜排上设有两个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相挂钩部,两个相挂钩部分别设于第一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每个相铜排而言,均设有两个相挂钩部,相挂钩部设置在第一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上,且向外延伸,以便于将绕线焊接在相挂钩部处。
上述技术方案中,中性挂钩部和相挂钩部在轴向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制在两个铜排上的挂钩部的高度相同,即中性挂钩部和相挂钩部的轴向位置保持相同,在进行绕线焊接时,无需调整轴向焊接位置即可实现整个汇流排的绕线焊接工艺,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中性挂钩部和相挂钩部在底座本体周面上的投影位于底座本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对中性挂钩部和相挂钩部的轴向位置进行限制,具体限制为位于底座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也即两个挂钩部在底座本体的周面上的投影位于底座本体内,从而可使得在轴向方向上挂钩部不超出底座本体的范围内,减少在轴向方向上不必要的尺寸。
上述技术方案中,相挂钩部和中性挂钩部的开口朝向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对相挂钩部和中性挂钩部的开口进行限制,限制所有的开口的朝向均相同,便于绕线焊接操作,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以仅用一台焊接机进行加工,减少焊接成本,同时也可以保证焊接性能的一致。
通过限制相挂钩部和中性挂钩部在底座本体的端面投影不重叠,可使得多个挂钩部可以充分利用底座本体的周向空间,降低绕线难度,更便于绕线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包括:中性顶针孔,设于铜排本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铜排本体上设置中性顶针孔,在安装时,会将中性点铜排固定在注塑工装上,起到注塑固定的作用,在完成注塑后可将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与铜排支撑架一同取下,便于后续与底座本体以及端子的装配。
上述技术方案中,包括:径向凸起,与注塑孔对应设于铜排本体的径向内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在中性顶针孔的作用下,铜排本体的径向宽度缩短,对应于截面的面积也会缩小,此时可在径向内侧设置径向凸起,从而保证通过电流的截面积与中性顶针孔的位置处保持一致,避免局部电阻变大,工作时发热严重的情况发生,提高产品使用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铜排部相铜排本体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端子连接部,接线端子与端子连接部电连接,端子连接部设于相铜排本体第一铜排部上平面部与第一弯折部之间靠近第一弯折部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相铜排本体上设置端子连接部,具体为设置在平面部和第一弯折部之间的位置上,对于第一铜排部而言,其靠近第一弯折部的部分设置有端子连接部,通过在第一铜排部上设置端子连接部,以便于将端子支撑架通过端子连接部实现连接,以将相铜排上的电信号通过端子连接部传递至接线端子处,以实现控制或供电。
其中,端子支撑架上设置有三个接线端子,可分别与三个端子连接部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三个相铜排而言,在完成层叠设置后,会将端子支撑架直接将三个端子连接部进行注塑加工。
上述技术方案中,端子连接部设于第一铜排部靠近第一弯折部的位置,第一铜排部远离第一弯折部的部分沿径向弯折形成平面部,平面部远离第一弯折部的一端形成相挂钩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第一铜排部而言,其靠近第一弯折部的部分设置有端子连接部,第一铜排部中远离第一弯折部的部分则会沿径向进行弯折,从而形成平面部,即第一铜排部的该部分是横向延伸的,即沿径向延伸,而其余两个铜排部,即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以及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则是沿周向延伸,彼此之间是相互垂直的,以便于在多个相铜排发生层叠时,可起到相互避让的效果,保证整个结构的均匀布置。
此外,通过在平面部的另一端,即远离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设置有相挂钩部,以便于将绕线焊接在相挂钩部处。
可以理解,相挂钩部也可以为由平面部延伸弯折形成的,还可以为单独的部件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定位孔,与相铜排对应设于铜排支撑架上;第二定位孔,与中性点铜排对应设于铜排支撑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铜排支撑架上与相铜排相对的位置设置第一定位孔,与中性点铜排相同的位置设置第二定位孔,在安装时,会将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固定在注塑工装上,起到注塑固定的作用,在完成注塑后可将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与铜排支撑架一同取下,便于后续与底座本体以及端子的装配。
上述技术方案中,包括:减重槽,沿底座本体的周向设于底座本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底座本体上设置减重槽,可减少材料,同时也降低底座本体的重量,此外,通过设置周向的减重槽,可保持壁厚大致相同,从而保证注塑后的良品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底座本体上设有端子定位凸起,还包括:第三定位孔,设于支架本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本体上设置第三定位孔,以便于在对端子支撑架和接线端子进行注塑时起到定位的效果,在完成注塑后会形成一体的结构。
通过端子定位凸起和第三定位孔的配合可实现端子支撑架的装配。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加强筋,设于接线端子的周向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接线端子的周向方向上设置加强筋,可提高强度,也提高端子组件的稳定性,避免装配过程中变形移位。
上述技术方案中,接线端子的一端沿轴向向外延伸,另一端沿径向向内延伸后向周向的一侧弯折,接线端子的另一端与相铜排的端子连接部焊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对接线端子的延伸方向进行限制,限制其沿轴向方向延伸,以便于在将接线端子设置在支架本体后,会在轴向方向上与外部电源或电路板进行连接。此外,对于接线端子而言,一端会沿轴向伸出,另一端则会先沿径向向内延伸,再进行横向弯折,弯折后以便于对相铜排的端子连接部进行焊接,从而实现导通关系的建立。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结构,包括:转子结构;定子结构,与转子结构同轴设置,上述第二方面中的任一汇流排组件,设于定子结构的一端,且汇流排组件与定子结构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机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转子结构和定子结构,其中,转子结构设置在定子结构的内侧,形成内转子外定子的电机结构,此时在外侧的定子结构的作用下会形成变化的磁场,从而驱动转子结构发生转动。此外,汇流排组件则设置在定子结构的一端,同时汇流排组件与定子结构电连接,从而实现对定子结构的控制。
此外,由于电机结构包括上述任一汇流排组件的实施例,故而具有任一汇流排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机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电机的全部有益效果。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提供辅助扭矩动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即HPS系统)相比,EPS系统(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很多优点。
进一步地,EPS主要由扭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电机、减速机构和电子控制单元等组成。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上述第二方面中的任一电机结构,设于壳体内,或者包括上述第三方面中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包括车体以及设于车体内的电机结构,壳体主要对电机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车体内设置有电机结构,故而具有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电机结构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在车辆中的电机结构可以作为主驱动结构,即为电动车辆,还可作为车辆内部其他设备的驱动结构,例如风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汇流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汇流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汇流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汇流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端子支撑架和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多个相铜排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相铜排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多个中性点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性点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汇流排组件;102:底座本体;1022:铜排支撑架;104:相铜排;1041:相铜排本体;1042:第一铜排部;1043:第一弯折部;1044:第二铜排部;1045:第二弯折部;1046:第三铜排部;1048:端子连接部;1050:平面部;1052:相挂钩部;
106:中性点铜排;1062:中性点铜排本体;1064:过渡弯折部;1066:中性挂钩部;1068:中性顶针孔;1070:径向凸起;
108:端子支撑架;1082:接线端子;1084:支架本体;1088:第三定位孔;1090:加强筋;116:周槽;1182:第一定位孔;1184:第二定位孔;120:减重槽;1222:端子定位凸起;
200:电机结构;202:转子结构;204:定子结构;
300:车辆;302:车体;400:电动助力转向系统;411:方向盘;412:转向轴;413:万向联轴器;414:旋转轴;415:齿条齿轮机构;416:齿条轴;417:车轮;421:转向扭矩传感器;422:控制单元;423:减速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汇流排组件100,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汇流排组件100,包括底座本体102以及端子支撑架108,其中,底座本体102包括相铜排104、中性点铜排106以及铜排支撑架1022,铜排支撑架1022是在对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进行注塑时所形成,完成注塑后,铜排支撑架作为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的塑料外壳,起到一体固定和绝缘的效果,通过设置多种铜排,具体包括有沿周向布置的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而端子支撑架108则是主要设置在底座本体102上,通过端子支撑架包括的多个接线端子1082,以便于与外界电源或控制器相连,从而实现对汇流排组件100相连的电机进行控制。
需要强调的,对于所有的铜排而言,在本申请中,所有中性点铜排106的形状相同,且所有的相铜排104的形状也相同,可使得在生产时仅需设计两种模具,即可对所有的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实现生产。可以理解,所有的相铜排104采用一种模具,所有的中性点铜排106采用一种模具。通过对中性点铜排106进行独立布置,对相铜排104采用层叠错位布置,即可实现装配,从而可极大的减少生产所需的模具开发和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在将两种铜排安装到铜排支撑架1022上时,需要存在轴向的重叠部分。
此外,由于多个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的形状相同,每个铜排的电阻均相等,可有效降低各项电阻之间的不平衡率,降低应用汇流排组件100的电机在汽车结构下的NVH风险。
此外,相铜排104与中性点铜排106之间是电导通的,一般为直接接触。
其中,对于底座本体102而言,在完成对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的安装后,即将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一体注塑形成铜排支撑架后,使得整个铜排支撑架、相铜排以及中性点铜排组合为一体,更便于安装。
需要补充的是,每个相铜排104与至少一个定子绕组的端部相连,在端子支撑架上还设置有多个接线端子,可将多个定子绕组汇总后通过接线端子实现与外部结构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底座本体102自身的形状呈环状,更符合一般定子结构的端面形状。
其中,通过对中性点铜排106和相铜排104的排布进行限制,中性点铜排106的主体结构为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其延伸方向为径向,相铜排104的主体结构为相铜排本体1041,其延伸方向为轴向,通过采用相互垂直的布置方式,可最大程度上缩小铜排在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的尺寸。换言之,相铜排本体竖放于底座本体内,中性点铜排本体横放于底座本体内。
此外,端子支撑架主要包括支架本体1084以及三个接线端子1082,可将多个接线端子1082固定在支架本体1084上后,进行注塑,最终形成端子支撑架。此外,相铜排104与接线端子1082是电导通的,可使得端子支撑架会同时与三个相铜排104电连接,从而实现模块化的导通关系。
需要补充的是,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的延伸方向即为铜排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为铜排横向尺寸,即铜排的延伸方向与宽度方向所呈的平面为延伸面,与延伸面垂直的方向为厚度方向。
其中,在采用多个接线端子1082时,可将三个接线端子1082归为一组,每组对应一个端子支撑架,即每个端子支撑架包括三个接线端子,以便于适用于三相电路的连通。
此外,如图8所示,在选用多个中性点铜排106时,会将其绕底座本体102的轴线阵列,以便于利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从而与绕轴线旋转对称的相铜排104配合实现电流通路。其中,中性点铜排106的数量可以为奇数,也可以为偶数。
一般的,中性点铜排106的数量为偶数个,呈旋转对称状。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汇流排组件100,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汇流排组件100,包括底座本体102以及端子支撑架108,其中,底座本体102包括相铜排104、中性点铜排106以及铜排支撑架1022,铜排支撑架1022是在对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进行注塑时所形成,完成注塑后,铜排支撑架作为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的塑料外壳,起到一体固定和绝缘的效果,通过设置多种铜排,具体包括有沿周向布置的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而端子支撑架108则是主要设置在底座本体102上,通过端子支撑架包括的多个接线端子1082,以便于与外界电源或控制器相连,从而实现对汇流排组件100相连的电机进行控制。
其中,如图9所示,对于中性点铜排106而言,主要包括有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以及多个过渡弯折部1064,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是沿径向延伸的,过渡弯折部1064则是在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的径向外侧沿轴线弯折形成,即由外侧向上弯折,而在过渡弯折部1064处则设置有中性挂钩部1066,以在中性挂钩部1066的作用下为绕线提供焊接位置,从而实现电导通。
进一步地,通过对每个中性挂钩部1066进行限制,限制其位于径向外侧,更便于在绕线时的焊接操作,提供操作空间,同时也便于观察是否有漏焊或漏绕的情况。
通过上述几个结构,可利用一个板状的基材,经过多次冲压弯折后即可形成,提高成品率,降低材料耗损率。
此外,如图7所示,对于相铜排本体1041而言,主要包括径向错位的三个部分,即第一铜排部1042、第二铜排部1044和第三铜排部1046,三个铜排部依次相连,且在相邻的两个铜排部之间通过弯折部实现错位。具体地,第一铜排部1042和第二铜排部1044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1043相连,第二铜排部1044与第三铜排部1046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1045相连,在第一弯折部1043和第二弯折部1045的作用下,会使得第一铜排部1042、第二铜排部1044和第三铜排部1046的径向位置发生错位,以便于在多个相铜排104层叠设置时,可保证彼此之间不发生位置冲突,从而实现正常的汇流导通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铜排部1042的径向位置最靠外,第三铜排部1046的径向位置最靠内。或者第一铜排部1042的径向外置靠内,第三铜排部1046的径向位置靠外。
第一铜排部1042、第二铜排部1044和第三铜排部1046的径向位置是单调变化的。
对于选用多个相铜排104的情况下,会将每三个相铜排104作为一组,进行层叠设置,在设置时,会将相邻的两个相铜排104中的其中一个的平面部1050,覆盖在另一个的第二铜排部1044上,即对于三个相铜排104而言,周向方向上依次为相铜排1、相铜排2和相铜排3,相铜排1的平面部覆盖在相铜排2的第二铜排部1044上,相铜排2的平面部覆盖在相铜排3的第二铜排部1044上。
进一步地,对于相铜排1、相铜排2和相铜排3而言,三者的第一铜排部的径向位置是相同的,即三个第一铜排部1042处于同一圆周面上,同样的,三个第二铜排部1044的径向位置也相同,三个第三铜排部1046的径向位置相同,即在层叠排布后,第一铜排部1042、第二铜排部1044和第三铜排部1046的径向位置是统一的,整个架构更为规整,同时也保证汇流排整体的结构的平衡。
通过对相铜排104中的第二铜排部1044的排布方式和中性点铜排106的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的排布方式进行调整,将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垂直设置,第二铜排部1044位于相铜排104的中间位置,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则是作为中性点铜排106的主体,通过将二者垂直放置,更便于注塑成型。
对于每个相铜排104而言,均设有两个相挂钩部1052,相挂钩部1052设置在第一铜排部1042和第三铜排部1046上,且向外延伸,以便于将绕线焊接在相挂钩部1052处。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对中性挂钩部1066和相挂钩部1052的轴向位置进行限制,具体限制为位于底座本体10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也即两个挂钩部在底座本体102的周面上的投影位于底座本体102内,从而可使得在轴向方向上挂钩部不超出底座本体102的范围内,减少在轴向方向上不必要的尺寸。
更进一步的,在两个铜排上的挂钩部的高度相同,即中性挂钩部1066和相挂钩部1052的轴向位置保持相同,在进行绕线焊接时,无需调整轴向焊接位置即可实现整个汇流排的绕线焊接工艺,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实施例三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汇流排组件100,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汇流排组件100,包括底座本体102以及端子支撑架108,其中,底座本体102包括相铜排104、中性点铜排106以及铜排支撑架1022,铜排支撑架1022是在对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进行注塑时所形成,完成注塑后,铜排支撑架作为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的塑料外壳,起到一体固定和绝缘的效果,通过设置多种铜排,具体包括有沿周向布置的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而端子支撑架108则是主要设置在底座本体102上,通过端子支撑架包括的多个接线端子1082,以便于与外界电源或控制器相连,从而实现对汇流排组件100相连的电机进行控制。
对于中性点铜排106而言,如图9所示,主要包括有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以及多个过渡弯折部1064,通排本体是沿径向延伸的,过渡弯折部1064则是在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的径向外侧沿轴线弯折形成,即由外侧向上弯折,而在过渡弯折部1064处则设置有中性挂钩部1066,以在中性挂钩部1066的作用下为绕线提供焊接位置,从而实现电导通
如图7所示,而对于相铜排104而言,主要包括径向错位的三个部分,即第一铜排部1042、第二铜排部1044和第三铜排部1046,三个铜排部依次相连,且在相邻的两个铜排部之间通过弯折部实现错位。具体地,第一铜排部1042和第二铜排部1044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1043相连,第二铜排部1044与第三铜排部1046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1045相连,在第一弯折部1043和第二弯折部1045的作用下,会使得第一铜排部1042、第二铜排部1044和第三铜排部1046的径向位置发生错位,以便于在多个相铜排104层叠设置时,可保证彼此之间不发生位置冲突,从而实现正常的汇流导通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上设置中性顶针孔1068,在安装时,会将中性点铜排106固定在注塑工装上,起到注塑固定的作用,在完成注塑后可将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与铜排支撑架1022一同取下,便于后续与底座本体102以及端子的装配。
此外,由于在中性顶针孔1068的作用下,中性点铜排本体1062的径向宽度缩短,对应于截面的面积也会缩小,此时可在径向内侧设置径向凸起1070,从而保证通过电流的截面积与中性顶针孔的位置处保持一致,避免局部电阻变大,工作时发热严重的情况发生,提高产品使用稳定性。
在第一铜排部1042上设置端子连接部1048,以便于将端子支撑架通过端子连接部1048实现连接,以将相铜排104上的电信号通过端子连接部1048传递至接线端子处,以实现控制或供电。
其中,端子支撑架上设置有三个端子连接部1048。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三个相铜排104而言,在完成层叠设置后,会将端子支撑架直接设置在三个端子连接部1048上,以便于将三个相铜排104上的电信号传递至三个接线端子处。
对于第一铜排部1042而言,第一铜排部1042中远离第一弯折部1043一端设有径向延伸的平面部1050,平面部1050与第一铜排部1042相连即第一铜排部1042的宽度方向是沿轴向延伸,而平面部1050却是横向延伸,即宽度方向沿径向延伸,也即平面部1050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轴向,此外,通过在平面部1050的另一端,即远离第一铜排部1042的一端设置有相挂钩部1052,以便于将绕线焊接在相挂钩部1052处。
此外,通过在平面部1050的另一端,即远离端子连接部1048的一端设置有相挂钩部1052,以便于将绕线焊接在相挂钩部1052处。
可以理解,相挂钩部1052也可以为由平面部1050延伸弯折形成的,还可以为单独的部件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采用多个接线端子1082时,可将三个接线端子1082归为一组,每组对应一个端子支撑架108,即将三个接线端子1082设置在一个端子支撑架108上,以便于适用于三相电路的连通。
需要补充的是,在将接线端子1082设置在端子支撑架108后,可通过注塑形成一个整体,更便于安装和装配。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在铜排支撑架1022上与相铜排104相对的位置设置第一定位孔1182,与中性点铜排106相同的位置设置第二定位孔1184,在安装时,会将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固定在注塑工装上,起到注塑固定的作用,在完成注塑后可将相铜排104和中性点铜排106与铜排支撑架1022一同取下,便于后续与底座本体102以及端子的装配。
此外,如图2所示,在底座本体102上设置减重槽120,可减少材料,同时也降低底座本体102的重量,此外,通过设置周向的减重槽120,可保持壁厚大致相同,从而保证注塑后的良品率。
如图4所示,对于端子支撑架108而言,端子支撑架108主要包括支架本体1084以及三个接线端子1082,通过将三个接线端子1082一体注塑到支架本体1084上,即可形成端子支撑架108。相铜排104与接线端子1082是电导通的,可使得端子支撑架108会同时与三个相铜排104电连接,从而实现模块化的导通关系。
进一步地,在支架本体1084上设置第三定位孔1088,以便于通过如图2所示的端子定位凸起1222和第三定位孔1088的配合可实现端子支撑架108的装配。
此外,如图4所示,在接线端子的周向方向上设置加强筋1090,可提高强度,也提高端子组件的稳定性,避免装配过程中变形移位。
更进一步地,对接线端子的延伸方向进行限制,限制其沿轴向方向延伸,以便于在将接线端子设置支架本体内后,会在轴向方向上与外部电源或电路板进行连接。此外,对于接线端子而言,一端会沿轴向伸出,另一端则会先沿径向向内延伸,再进行横向弯折,弯折后以便于对相铜排104的端子连接部1048进行焊接,从而实现导通关系的建立。
实施例四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机结构200,包括同轴设置的转子结构202和定子结构204,其中,转子结构202设置在定子结构204的内侧,形成外定子内转子的电机结构200,此时在内侧的定子结构204的作用下会形成变化的磁场,从而驱动转子结构202发生转动。此外,汇流排组件则设置在定子结构的一端,同时汇流排组件与定子结构电连接,从而实现对定子结构的控制。
此外,由于电机结构200包括上述任一汇流排组件100的实施例,故而具有第一方面中任一汇流排组件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400,包括如上述任一可能实施例中的电机结构200,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400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机结构200的全部有益效果。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400(Electric Power Steering,缩写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结构200提供辅助扭矩动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相比,EPS系统的结构简单,装配灵活,既能节省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现代车辆大多数的车型基本都配备了EPS系统。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400包括多种可实现的方式。其中,以下将多种可实现的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具体地,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EPS系统具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生成辅助扭矩的辅助扭矩机构。该辅助扭矩对通过驾驶员操作方向盘而产生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转向扭矩进行辅助。通过辅助扭矩,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的负担。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400具体包括方向盘411、转向轴412、万向联轴器413、旋转轴414、齿条齿轮机构415、齿条轴416以及用于左右转向的车轮417等。
其中,辅助扭矩机构具体包括具有转向扭矩传感器421、汽车用电子控制单元422、电机以及减速机构423等。具体地,转向扭矩传感器421检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转向扭矩。控制单元422根据转向扭矩传感器421的检测信号而生成驱动信号。电机根据驱动信号而生成与转向扭矩对应的辅助扭矩。电机经由减速机构423将所生成的辅助扭矩传递给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实施例六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车辆300,包括车体302以及设于车体302内的电机结构200,车体302主要对电机结构20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车体302内设置有电机结构200,故而具有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电机结构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在车辆中的电机结构可以作为主驱动结构,即为电动车辆,还可作为车辆内部其他设备的驱动结构,例如风机等。
当然,如图13所示,电机结构200可用于驱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400从而实现车辆300的转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所有中性点铜排的形状相同,且所有的相铜排的形状也相同,可使得在生产时仅需设计两种模具,即可对所有的相铜排和中性点铜排实现生产,从而可极大的减少生产所需的模具开发和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本体,包括:多个相铜排和多个中性点铜排,所述相铜排与所述中性点铜排一体注塑形成铜排支撑架,多个所述相铜排和多个所述中性点铜排沿所述铜排支撑架的周向设置;
端子支撑架,设于所述底座本体上,所述端子支撑架包括多个与所述相铜排相连的接线端子;
其中,多个所述相铜排的形状相同,且多个所述中性点铜排的形状相同,所述中性点铜排包括沿所述底座本体的径向延伸的中性点铜排本体,所述相铜排包括沿所述底座本体的轴向延伸的相铜排本体,至少一个所述相铜排本体与至少一个所述中性点铜排本体在所述底座本体的端面投影存在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中性点铜排绕所述底座本体的轴线圆周陈列,多个所述相铜排绕所述底座本体的轴线旋转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点铜排具体包括:
呈圆弧状的所述中性点铜排本体;
多个过渡弯折部,设于所述中性点铜排本体的径向外侧,所述过渡弯折部由所述中性点铜排本体沿轴向弯折形成;
中性挂钩部,与所述过渡弯折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铜排本体具体包括:
径向位置不同的第一铜排部、第二铜排部和第三铜排部,所述第一铜排部和所述第二铜排部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相连,所述第二铜排部与所述第三铜排部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铜排部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设有平面部,所述平面部沿径向延伸,所述平面部远离所述第一铜排部的一端形成相挂钩部;
其中,所述平面部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底座本体的轴向相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三个所述相铜排绕轴线周向分布并层叠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相铜排中,其中一个所述相铜排的平面部覆盖于另一个所述相铜排的第二铜排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层叠设置的三个所述相铜排中,三个所述相铜排的第一铜排部的径向位置相同,三个所述相铜排的第二铜排部的径向位置相同,三个所述相铜排的第三铜排部的径向位置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第一铜排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半径的圆上,三个所述第二铜排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半径的圆上,三个所述第三铜排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半径的圆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相铜排上设有两个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相挂钩部,两个所述相挂钩部分别设于所述平面部和所述第三铜排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挂钩部和所述相挂钩部在轴向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或
所述中性挂钩部和所述相挂钩部在所述底座本体周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底座本体内;或
所述相挂钩部和所述中性挂钩部的开口朝向相同;或
所述相挂钩部和所述中性挂钩部在所述底座本体的端面投影不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部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端子连接部,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端子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端子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铜排部上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相铜排对应设于所述铜排支撑架上;
第二定位孔,与所述中性点铜排对应设于所述铜排支撑架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重槽,沿所述底座本体的周向设于所述铜排支撑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铜排支撑架上设有端子定位凸起,所述端子支撑架包括支架本体,还包括:第三定位孔,设于所述支架本体上;或
加强筋,设于所述接线端子的周向一侧;或
所述接线端子的一端沿轴向向外延伸,另一端沿径向向内延伸后向周向的一侧弯折,所述接线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相铜排的端子连接部焊接。
15.一种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结构;
定子结构,与所述转子结构同轴设置;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组件,设于所述定子结构的一端。
16.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机结构。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机结构,设于所述车体内;或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于所述车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899908.7U CN218498913U (zh) | 2022-07-22 | 2022-07-22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PCT/CN2023/084614 WO2024016718A1 (zh) | 2022-07-22 | 2023-03-29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899908.7U CN218498913U (zh) | 2022-07-22 | 2022-07-22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98913U true CN218498913U (zh) | 2023-02-17 |
Family
ID=85183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899908.7U Active CN218498913U (zh) | 2022-07-22 | 2022-07-22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9891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16718A1 (zh) * | 2022-07-22 | 2024-01-25 |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2022
- 2022-07-22 CN CN202221899908.7U patent/CN21849891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16718A1 (zh) * | 2022-07-22 | 2024-01-25 |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614539B1 (en) | Busbar, motor,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same | |
US11205936B2 (en) | Bus bar unit and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 |
EP3098947B1 (en) | Stator and motor using the same | |
JP5978357B2 (ja) | 回転電機 | |
CN218498913U (zh)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CN102804558B (zh) | 驱动装置 | |
CN105960748B (zh) | 车载用电子控制单元以及车载用机电一体型电动马达 | |
US11245301B2 (en) | Bus bar unit and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 |
CN215646428U (zh) | 汇流组件、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JP5377702B2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8603260U (zh)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CN218569968U (zh)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JP2010233293A (ja) | 端子台およびインバータケース | |
KR101176981B1 (ko) | 분할 코어형 스테이터, 그의 제조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비엘디씨 모터 | |
JP2010011601A (ja) | 電動モータ用ターミナルユニット | |
CN117477835A (zh)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CN117477836A (zh)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WO2024016718A1 (zh) | 汇流排组件、电机结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WO2022236997A1 (zh) | 汇流组件、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CN115347710A (zh) | 汇流排、电机、转向系统和车辆 | |
WO2022237589A1 (zh) | 汇流组件、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CN217115874U (zh) |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KR20130057149A (ko) | 모터의 버스바 어셈블리 | |
CN214958973U (zh) | 一种电机定子汇流排总成 | |
CN215646429U (zh) | 汇流排、电机、转向系统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