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0539U - 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0539U
CN217110539U CN202220052365.9U CN202220052365U CN217110539U CN 217110539 U CN217110539 U CN 217110539U CN 202220052365 U CN202220052365 U CN 202220052365U CN 217110539 U CN217110539 U CN 217110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ube
exchange tube
steam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5236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祎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uking Watertow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uking Watertow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uking Watertow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uking Watertow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5236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10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0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05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换热结构包括主体、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主体内设有换热腔,主体上设有蒸汽入口、输出口、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分别与换热腔连通,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均穿过换热腔,第一换热管的数量大于第二换热管的数量,所有的第一换热管构成第一流通通道,所有的第二换热管构成第二流通通道,使第一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蒸汽入口、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及输出口依次连通。通过流通截面积缩小,使蒸汽在冷凝的过程不断被压缩,能够进一步降低蒸汽的温度,使换热效率更好,则蒸汽能够更快冷凝,缩短了取样所需的时间。

Description

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背景技术
制药行业的生产工艺中通常会使用纯蒸汽,其中主要在原料制备、配液、成品制备等灭菌工作步骤中使用,在生产中需要检测纯蒸汽冷凝水的水质,因此需要将气态的纯蒸汽冷却成液态。而目前的冷却设备换热效率差,会导致蒸汽冷凝量小,导致取样时间过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换热效率更好、取样时间短的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换热结构,包括主体、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所述主体内设有换热腔,所述主体上设有蒸汽入口、输出口、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分别与所述换热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均穿过所述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数量,所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构成第一流通通道,所有的第二换热管构成第二流通通道,使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所述蒸汽入口、所述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及所述输出口依次连通。
上述换热结构,蒸汽可由蒸汽入口进入由第一换热管构成的第一流通通道,随后进入由第二换热管构成的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均穿过换热腔,冷媒可由冷媒进口进入换热腔内并与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换热,使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内的蒸汽降温,吸热后的冷媒由冷媒出口排出,蒸汽先进入第一换热管内与换热腔内的冷媒换热后,再进入第二换热管内第二次与换热腔内的冷媒换热,可增加蒸汽的流动路径,使蒸汽充分与冷媒换热,而第一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通过流通截面积缩小,使蒸汽在冷凝的过程不断被压缩,能够进一步降低蒸汽的温度,使换热效率更好,则蒸汽能够更快冷凝,缩短了取样所需的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内还设有存液腔,所述存液腔及所述蒸汽入口设于所述换热腔的两侧,所述存液腔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存液腔分隔为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所述输出口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至少部分所述挡板与所述存液腔的内壁之间设有漏液间隙,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通过所述漏液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蒸汽入口、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换热结构还包括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穿过所述换热腔,所有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构成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及所述第三换热管的数量依次减少,使所述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及所述第三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依次减小,所述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及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远离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内设有中转腔,所述中转腔设于所述换热腔远离所述存液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中转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中转腔、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围绕所述第三换热管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管远离所述第三换热管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存液腔的内壁包括顶壁、底壁及侧壁,所述侧壁分别与所述顶壁、所述底壁相接,所述第三换热管的一端通过所述顶壁与所述存液腔连通,所述挡板的一端与所述顶壁连接并围绕所述第三换热管设置,所述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侧壁间隔设置并形成所述漏液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板为圆锥状结构,所述挡板的内径沿由所述换热腔至所述存液腔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内板管、第一外板管及第二外板管,所述内板管、所述第一外板管及所述第二外板管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外板管及所述第二外板管分别设于所述内板管的两侧,所述蒸汽入口设于所述第一外板管上,所述换热腔、所述冷媒入口及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内板管上,所述存液腔及所述输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外板管上,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分别穿设所述内板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外板管、所述第二外板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外板管、所述第二外板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入口、所述冷媒出口分别设于所述内板管的两侧,所述冷媒入口设于所述内板管靠近所述第二外板管的一端,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内板管的另一端。
一种纯蒸汽冷凝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
上述纯蒸汽冷凝器,蒸汽可由蒸汽入口进入由第一换热管构成的第一流通通道,随后进入由第二换热管构成的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均穿过换热腔,冷媒可由冷媒进口进入换热腔内并与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换热,使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内的蒸汽降温,吸热后的冷媒由冷媒出口排出,蒸汽先进入第一换热管内与换热腔内的冷媒换热后,再进入第二换热管内第二次与换热腔内的冷媒换热,可增加蒸汽的流动路径,使蒸汽充分与冷媒换热,而第一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通过流通截面积缩小,使蒸汽在冷凝的过程不断被压缩,能够进一步降低蒸汽的温度,使换热效率更好,则蒸汽能够更快冷凝,缩短了取样所需的时间。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于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组件的剖视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组件的剖视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主体;101、换热腔;102、蒸汽入口;103、输出口;104、冷媒入口;105、冷媒出口;106、存液腔;106a、第一空间;106b、第二空间;106c、顶壁;106d、底壁;106e、侧壁;107、中转腔;110、挡板;120、内板管;121、内筒体;122、外筒体;123、保温层;130、第一外板管;140、第二外板管;200、第一换热管;200a、第一流通通道;300、第二换热管;300a、第二流通通道;400、第三换热管;400a、第三流通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结构,包括主体100、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主体100内设有换热腔101,主体100上设有蒸汽入口102、输出口103、冷媒入口104及冷媒出口105,冷媒入口104及冷媒出口105分别与换热腔101连通,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均穿过换热腔101,第一换热管200的数量大于第二换热管300的数量,所有的第一换热管200构成第一流通通道200a,所有的第二换热管300构成第二流通通道300a,使第一流通通道200a的流通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流通截面积,蒸汽入口102、第一流通通道200a、第二流通通道300a及输出口103依次连通。
上述换热结构,蒸汽可由蒸汽入口102进入由第一换热管200构成的第一流通通道200a,随后进入由第二换热管300构成的第二流通通道300a,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均穿过换热腔101,冷媒可由冷媒进口进入换热腔101内并与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换热,使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内的蒸汽降温,吸热后的冷媒由冷媒出口105排出,蒸汽先进入第一换热管200内与换热腔101内的冷媒换热后,再进入第二换热管300内第二次与换热腔101内的冷媒换热,可增加蒸汽的流动路径,使蒸汽充分与冷媒换热,而第一流通通道200a的流通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流通截面积,通过流通截面积缩小,使蒸汽在冷凝的过程不断被压缩,能够进一步降低蒸汽的温度,使换热效率更好,则蒸汽能够更快冷凝,缩短了取样所需的时间。
当然,第一换热管200的数量必然为至少两个,通过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200输送蒸汽,能够分别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
其中,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1V1/T1=P2V2/T2可知,若第一流通通道200a的流通截面积为V1,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流通截面积为V2,蒸汽在第一流通通道200a内的压力为P1,蒸汽在第二流通通道300a内的压力为P2,随着蒸汽温度的降低,蒸汽压力也会不断降低,则P1V1必然大于P2V2,可推出T2小于T1,即蒸汽自身的温度随着接通截面积的缩小也会随之降低。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的管径相同,则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的数量不同使得第一流通通道200a的接通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流通截面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200的管径也可大于或小于第二换热管300的管径,此时第一换热管200的数量大于第二换热管300的数量,但第一换热管200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300的数量的比值可对应设置,使第一流通通道200a的接通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流通截面积。
可选地,蒸汽在第一换热管200内及在第二换热管300内的流动方向不同,具体地,蒸汽在第一换热管200内及在第二换热管300内的流动方向相反,此时第一换热管200与第二换热管300可并排设置,能够缩小主体100的整体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主体100内还设有存液腔106,存液腔106及蒸汽入口102设于换热腔101的两侧,存液腔106内设有挡板110,挡板110将存液腔106分隔为第一空间106a及第二空间106b,输出口103与第二空间106b连通,至少部分挡板110与存液腔106的内壁之间设有漏液间隙,第一空间106a与第二空间106b通过漏液间隙连通,第一换热管200的两端分别与蒸汽入口102、第一空间106a连通,第二换热管3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空间106a、第二空间106b连通。当蒸汽由蒸汽入口102进入第一换热管200后,第一换热管200穿过换热腔101并与冷媒换热,此时第一换热管200内的蒸汽部分冷凝形成冷凝水,冷凝水及蒸汽可进入第一空间106a内,冷凝水可由漏液间隙进入第二空间106b内,蒸汽可进入第二换热管300并再次经过换热腔101与冷媒换热,最后进入存液腔106内,通过设置漏液间隙,可方便收集冷凝水,防止冷凝水累积在主体100内影响主体100的使用及寿命。
其中,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的端部均高于漏液间隙,保证冷凝水能够由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进入第一空间106a内并由漏液间隙进入第二空间106b。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换热结构还包括第三换热管400,第三换热管400穿过换热腔101,所有的第三换热管400构成第三流通通道400a,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及第三换热管400的数量依次减少,使第一流通通道200a、第二流通通道300a及第三流通通道400a的流通截面积依次减小,第一流通通道200a、第二流通通道300a及第三流通通道400a依次连通,第三流通通道400a远离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一端与第二空间106b连通。当蒸汽依次经过第一流通通道200a、第二流通通道300a及第三流通通道400a时,蒸汽会多次与冷媒换热,同时蒸汽在流动过程中流通截面积会逐渐减小,使蒸汽自身温度不断降低,则蒸汽更容易冷凝产生冷凝水,换热效率好且进一步缩短了取样时间。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及第三换热管400均平行设置,且蒸汽在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三换热管400内的流动方向相同,使蒸汽呈S型路径流动,则蒸汽的流动路径增加,换热更充分。
可选地,上述换热结构还可包括其他换热管,形成更多层级的流通通道,并使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沿蒸汽的流动方向不断减小,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缩短采样时间。
可选地,第二换热管300、第三换热管400的管径相同,则第二换热管300、第三换热管400的数量不同使得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接通截面积大于第三流通通道400a的流通截面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换热管400的管径也可大于或小于第二换热管300的管径,此时第二换热管300的数量大于第三换热管400的数量,但第二换热管300的数量与第三换热管400的数量的比值可对应设置,使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接通截面积大于第三流通通道400a的流通截面积。
可选地,例如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及第三换热管400的数量分别为14、7、1,当然,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及第三换热管400的数量也可为其他数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体100内设有中转腔107,中转腔107设于换热腔101远离存液腔106的一侧,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空间106a、中转腔107连通,第三流通通道400a的两端分别与中转腔107、第二空间106b连通。通过中转腔107,可使不同数量的第一换热管200与第二换热管300相互连通,方便蒸汽的流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均围绕第三换热管400设置,第一换热管200设于第二换热管300远离第三换热管400的一侧。此时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及第三换热管400呈由外到内的分层设置,布置合理,有利于减小主体100的尺寸,同时能够充分利用换热腔101内的空间,实现与冷媒的充分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及第三换热管400也可沿冷媒入口104至冷媒出口105的方向依次设置,使第一换热管200最先与冷媒接触,尽快降低蒸汽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存液腔106的内壁包括顶壁106c、底壁106d及侧壁106e,侧壁106e分别与顶壁106c、底壁106d相接,第三换热管400的一端通过顶壁106c与存液腔106连通,挡板110的一端与顶壁106c连接并围绕第三换热管400设置,挡板110的另一端与侧壁106e间隔设置并形成漏液间隙。此时挡板110的结构能够有效将第一空间106a与第二空间106b分开,同时可与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及第三换热管400的布置适配,使冷凝水能够顺利进入第二空间106b内,便于收集。
可选地,输出口103设于底壁106d上,且底壁106d为锥形结构,方便冷凝水及时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挡板110为圆锥状结构,挡板110的内径沿由换热腔101至存液腔106的方向逐渐增大。此时冷凝水可在重量作用下顺着挡板110由漏液间隙进入第二空间106b,防止冷凝水停留在第一空间106a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体100包括内板管120、第一外板管130及第二外板管140,内板管120、第一外板管130及第二外板管140间隔设置,且第一外板管130及第二外板管140分别设于内板管120的两侧,蒸汽入口102设于第一外板管130上,换热腔101、冷媒入口104及冷媒出口105设于内板管120上,存液腔106及输出口103设于第二外板管140上,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分别穿设内板管120,第一换热管200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外板管130、第二外板管140连接,第二换热管300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外板管130、第二外板管140连接。此时通过分离式的设计,换热腔101所在部分单独设置,能够便于在出现泄漏时及时发现,且便于发现泄露点。
可选地,如图1及图2所示,内板管120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内筒体121、外筒体122及保温层123,外筒体122套设于内筒体121外,保温层123设于内筒体121与外筒体122之间,第一端盖盖设于外筒体122的一端,第二端盖盖设于内筒体121的另一端。此时内板管120保温效果好,可减少内板管120与外界的热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冷媒入口104、冷媒出口105分别设于内板管120的两侧,冷媒入口104设于内板管120靠近第二外板管140的一端,冷媒出口105设于内板管120的另一端。冷媒由冷媒入口104进入后会与蒸汽换热,使冷媒受热,此时冷媒温度较高的部分会上升并由冷媒出口105排出,且冷媒入口104、冷媒出口105分别设于内板管120的两侧能够使冷媒在进出换热腔101的过程充分与换热管接触并换热。
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纯蒸汽冷凝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结构。
上述纯蒸汽冷凝器,蒸汽可由蒸汽入口102进入由第一换热管200构成的第一流通通道200a,随后进入由第二换热管300构成的第二流通通道300a,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均穿过换热腔101,冷媒可由冷媒进口进入换热腔101内并与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换热,使第一换热管200及第二换热管300内的蒸汽降温,吸热后的冷媒由冷媒出口105排出,蒸汽先进入第一换热管200内与换热腔101内的冷媒换热后,再进入第二换热管300内第二次与换热腔101内的冷媒换热,可增加蒸汽的流动路径,使蒸汽充分与冷媒换热,而第一流通通道200a的流通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通通道300a的流通截面积,通过流通截面积缩小,使蒸汽在冷凝的过程不断被压缩,能够进一步降低蒸汽的温度,使换热效率更好,则蒸汽能够更快冷凝,缩短了取样所需的时间。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所述主体内设有换热腔,所述主体上设有蒸汽入口、输出口、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及冷媒出口分别与所述换热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均穿过所述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数量,所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构成第一流通通道,所有的第二换热管构成第二流通通道,使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所述蒸汽入口、所述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及所述输出口依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还设有存液腔,所述存液腔及所述蒸汽入口设于所述换热腔的两侧,所述存液腔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存液腔分隔为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所述输出口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至少部分所述挡板与所述存液腔的内壁之间设有漏液间隙,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通过所述漏液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蒸汽入口、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穿过所述换热腔,所有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构成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及所述第三换热管的数量依次减少,使所述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及所述第三流通通道的流通截面积依次减小,所述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及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远离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设有中转腔,所述中转腔设于所述换热腔远离所述存液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中转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中转腔、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围绕所述第三换热管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管远离所述第三换热管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液腔的内壁包括顶壁、底壁及侧壁,所述侧壁分别与所述顶壁、所述底壁相接,所述第三换热管的一端通过所述顶壁与所述存液腔连通,所述挡板的一端与所述顶壁连接并围绕所述第三换热管设置,所述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侧壁间隔设置并形成所述漏液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为圆锥状结构,所述挡板的内径沿由所述换热腔至所述存液腔的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内板管、第一外板管及第二外板管,所述内板管、所述第一外板管及所述第二外板管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外板管及所述第二外板管分别设于所述内板管的两侧,所述蒸汽入口设于所述第一外板管上,所述换热腔、所述冷媒入口及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内板管上,所述存液腔及所述输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外板管上,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分别穿设所述内板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外板管、所述第二外板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外板管、所述第二外板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入口、所述冷媒出口分别设于所述内板管的两侧,所述冷媒入口设于所述内板管靠近所述第二外板管的一端,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内板管的另一端。
10.一种纯蒸汽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
CN202220052365.9U 2022-01-10 2022-01-10 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Active CN217110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52365.9U CN217110539U (zh) 2022-01-10 2022-01-10 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52365.9U CN217110539U (zh) 2022-01-10 2022-01-10 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0539U true CN217110539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92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52365.9U Active CN217110539U (zh) 2022-01-10 2022-01-10 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105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20739U (zh) 一种压缩气体冷冻式干燥机换热除水的结构
CN210802145U (zh) 一种压缩气体冷冻式干燥机高效换热除水的结构
US7073571B2 (en) Integrated condenser oil cooler with a receiver/dryer
CN217110539U (zh) 换热结构及纯蒸汽冷凝器
CN201503175U (zh) 一种带有双层螺旋管体的热交换器
CN211147362U (zh) 一种压缩气体干燥机的换热除水结构
CN106017164B (zh) 一种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
CN210292461U (zh) 一种制冰蒸发器
CN110726314A (zh) 一种螺旋扁管换热器
CN217900228U (zh) 一种新型管壳式蒸发器
CN214701357U (zh)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10921674U (zh) 壳管式冷凝器以及冷水机组
CN214469458U (zh)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CN111023633A (zh) 一种四管程高效氨冷凝器
CN216205412U (zh) 高效冷凝的浮头式冷凝器
CN217585382U (zh) 一种气体冷却换热器
CN216790578U (zh)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CN214120914U (zh) 一种热交换器的换热铜管
CN220852671U (zh) 一种多级压力冷凝器
CN216522501U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均液器结构
CN211400869U (zh) 一种螺旋扁管换热器
CN214620188U (zh) 冷凝装置以及车辆
CN111895684B (zh) 一种内置调节流量的蒸发器
CN219121151U (zh) 列管式氢气换热器
CN204757754U (zh) 一种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