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90578U -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90578U CN216790578U CN202122949846.8U CN202122949846U CN216790578U CN 216790578 U CN216790578 U CN 216790578U CN 202122949846 U CN202122949846 U CN 202122949846U CN 216790578 U CN216790578 U CN 2167905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cavity
- cold flow
- tube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包括有壳管体,所述壳管体内包括有换热腔体、第一冷流腔体和第二冷流腔体,所述换热腔体位于壳管体内中间段,所述第一冷流腔体和第二冷流腔体位于换热腔体两侧端;所述换热腔体内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设置有若干换热管,且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间隔设置,所述换热腔体内沿垂直与换热管长度方向依次排料设置若干折流金属板,两两所述折流金属板之间等距设置。本实用新型在换热管外表面设置有导热金属翅片,增强与制冷剂的接触面积,传热效果好,同时设置有折流金属板,增加了制冷剂在换热腔体的行程,使得制冷剂与与换热管有充足时间接触传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器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壳管式冷凝器的特点广泛用于氨制冷系统,也可用于氟利昂系统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换热过程中始终是液态制冷剂与液态水之间的换热,产生的制冷剂气体直接从压缩机吸气进入压缩机,换热面积被有效利用,提高了机组的换热效率。
载冷剂可采用闭式循环,可采用易挥发的载冷剂;制冷剂走壳程,水走管程。液态冷却水走管程,即为液态冷却水在换热管内流动,但是液体冷却水在换热管中流动速度快,与换热管接触时间不足,使得制冷剂降温效果不佳,不能实现制冷剂的状态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管式冷凝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包括有壳管体,所述壳管体内包括有换热腔体、第一冷流腔体和第二冷流腔体,所述换热腔体位于壳管体内中间段,所述第一冷流腔体和第二冷流腔体位于换热腔体两侧端;所述换热腔体内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设置有若干换热管,且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间隔设置,所述换热腔体内沿垂直与换热管长度方向依次排料设置若干折流金属板,两两所述折流金属板之间等距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外表侧壁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套设有若干导热金属翅片,相邻所述导热金属翅片等距间隙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腔体的内腔呈圆柱状设置,所述折流金属板沿换热腔体横截面方向安装设置;所述折流金属板呈扇形状设置,相邻所述折流金属板上的流通口在换热腔体相反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腔体两端分别通过密封堵头与第一冷流腔体和第二冷流腔体隔绝密封设置;所述换热管两端分别穿过密封堵头设置在第一冷流腔体和第二冷流腔体内;所述第一冷流腔体内设置有隔离隔板,所述隔离隔板等分第一冷流腔体并形成进液腔和出液腔,所述进液腔连通设置有进液管,所述出液腔连通设置有出液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腔体顶部设置有制冷剂进料管和制冷剂出料管,所述制冷剂进料管和制冷剂出料管分设在换热腔体顶部两端顶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成制冷剂在换热腔体内运行、冷却水在换热管中运行,其结构紧凑;并且这样设计制冷剂充注量大,传热表面接触好,传热系数高;再在换热管外表面设置有导热金属翅片,增强与制冷剂的接触面积,传热效果好,同时设置有折流金属板,增加了制冷剂在换热腔体的行程,使得制冷剂与与换热管有充足时间接触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本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折流金属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包括有壳管体1,所述壳管体1内包括有换热腔体2、第一冷流腔体3和第二冷流腔体4,所述换热腔体2位于壳管体1内中间段,所述第一冷流腔体3和第二冷流腔体4位于换热腔体2两侧端;所述换热腔体2内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设置有若干换热管5,且相邻所述换热管5之间间隔设置,所述换热腔体2内沿垂直与换热管5长度方向依次排料设置若干折流金属板6,两两所述折流金属板6之间等距设置。
所述换热管5外表侧壁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套设有若干导热金属翅片7,相邻所述导热金属翅片7等距间隙设置。
所述换热腔体2的内腔呈圆柱状设置,所述折流金属板6沿换热腔体2横截面方向安装设置;所述折流金属板6呈扇形状设置,各个换热管5依次穿过各个折流金属板6,并被折流金属板6固定。相邻所述折流金属板6上的流通口60在换热腔体2相反设置。
所述换热腔体2两端分别通过密封堵头8与第一冷流腔体3和第二冷流腔体4隔绝密封设置;所述换热管5两端分别穿过密封堵头8设置在第一冷流腔体3和第二冷流腔体4内;所述第一冷流腔体3内设置有隔离隔板30,所述隔离隔板30等分第一冷流腔体3并形成进液腔31和出液腔32,所述进液腔31连通设置有进液管310,所述出液腔32连通设置有出液管320。
所述换热腔体2顶部设置有制冷剂进料管21和制冷剂出料管22,所述制冷剂进料管21和制冷剂出料管22分设在换热腔体2顶部两端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管体(1),所述壳管体(1)内包括有换热腔体(2)、第一冷流腔体(3)和第二冷流腔体(4),所述换热腔体(2)位于壳管体(1)内中间段,所述第一冷流腔体(3)和第二冷流腔体(4)位于换热腔体(2)两侧端;所述换热腔体(2)内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设置有若干换热管(5),且相邻所述换热管(5)之间间隔设置,所述换热腔体(2)内沿垂直与换热管(5)长度方向依次排料设置若干折流金属板(6),两两所述折流金属板(6)之间等距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5)外表侧壁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套设有若干导热金属翅片(7),相邻所述导热金属翅片(7)等距间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体(2)的内腔呈圆柱状设置,所述折流金属板(6)沿换热腔体(2)横截面方向安装设置;所述折流金属板(6)呈扇形状设置,相邻所述折流金属板(6)上的流通口(60)在换热腔体(2)相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体(2)两端分别通过密封堵头(8)与第一冷流腔体(3)和第二冷流腔体(4)隔绝密封设置;所述换热管(5)两端分别穿过密封堵头(8)设置在第一冷流腔体(3)和第二冷流腔体(4)内;所述第一冷流腔体(3)内设置有隔离隔板(30),所述隔离隔板(30)等分第一冷流腔体(3)并形成进液腔(31)和出液腔(32),所述进液腔(31)连通设置有进液管(310),所述出液腔(32)连通设置有出液管(3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体(2)顶部设置有制冷剂进料管(21)和制冷剂出料管(22),所述制冷剂进料管(21)和制冷剂出料管(22)分设在换热腔体(2)顶部两端顶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49846.8U CN216790578U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49846.8U CN216790578U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90578U true CN216790578U (zh) | 2022-06-21 |
Family
ID=82005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949846.8U Active CN216790578U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90578U (zh) |
-
2021
- 2021-11-29 CN CN202122949846.8U patent/CN2167905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479985A (en) | Heat exchanger | |
CN211120739U (zh) | 一种压缩气体冷冻式干燥机换热除水的结构 | |
JP3100372B1 (ja) | 熱交換器 | |
EP3542881A1 (en) | Tube shell type falling-film evaporator and water chilling unit | |
CN111412690A (zh) | 热泵机组换热器 | |
CN211147362U (zh) | 一种压缩气体干燥机的换热除水结构 | |
CN216790578U (zh) |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 | |
CN210663986U (zh) | 一种气体干燥机的换热结构 | |
CN210220311U (zh) | 立式满液式冷凝器 | |
CN215864797U (zh) | 一种稳定效果好的换热器 | |
CN214701357U (zh) |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 |
CN213546405U (zh) | 一种口琴管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16790573U (zh) | 一种传热效果好的满液式蒸发器 | |
CN212482219U (zh) | 组合式换热器 | |
CN211903822U (zh) | 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 | |
CN112815744B (zh) | 三维冷却蒸发冷凝换热器 | |
CN110440611B (zh) | 一种气体干燥机的换热结构 | |
CN217541175U (zh) | 冰箱 | |
JPH10205915A (ja) | 吸収冷凍機 | |
CN111895684B (zh) | 一种内置调节流量的蒸发器 | |
CN213421521U (zh) | 一种斜插管翅片式蒸发器 | |
CN217585382U (zh) | 一种气体冷却换热器 | |
CN211650824U (zh) | 一种热泵机组换热器 | |
CN217585463U (zh) | 微通道换热器用集液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 |
CN214371944U (zh) | 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