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01357U -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01357U
CN214701357U CN202120075646.1U CN202120075646U CN214701357U CN 214701357 U CN214701357 U CN 214701357U CN 202120075646 U CN202120075646 U CN 202120075646U CN 214701357 U CN214701357 U CN 2147013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ow
liquid
collecting pipe
liquid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756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甲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00756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013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013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013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集流管分流结构制作工艺繁琐、制作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该集液组件包括呈梯子型设置的分流结构,分流结构包括与每个扁管一端连通的多个第一集液管、与第一集液管一端连接的第二集液管、以及间隔连接在第二集液管上以将梯子型的分流结构分隔成多个内部封闭的小梯形的多个进液管;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沿排成两列的第一排扁管和第二排扁管,第一排扁管与第二排扁管的同一端通过连接集管连接,第一排扁管远离连接集管的一端连接有集气组件,第二排扁管远离连接集管的一端连接有集液组件;空调包括双排微通道换热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或称微通道,就是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的换热器,是一种高效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的扁平管内有若干条细微流道,在扁平管的两端与圆形集流管相联进行冷媒的汇总和分流。集流管内设置隔板,将换热器流道分隔成数个流程。换热器使用时,进入的冷媒是气液两相状态的,两相冷媒先进入集流管,再分配到多个扁管中,由于重力作用,液相冷媒会集中在集流管下面,气相冷媒会集中在上面,这样就造成了顶部的扁管里流动的都是气态冷媒,造成微通道换热器中集流管内冷媒上下分流不均;传统的微通道翅片是正弦波形状,排水性差,在制冷时波峰或波谷里面会积冷凝水,无法排除,进而结冰,影响风阻、系统性能,这两大原因导致微通道换热器在热泵空调上难以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排水问题,目前行业内已出现带排水结构翅片的双排热泵微通道换热器,可以解决排水问题。但集流管内气液二相冷媒分流不均问题仍急待解决。
为了解决分流不均问题,现有日本专利JP6493575公开了一种集流管内外同时分流的双排热泵微通道换热器,如图1和图2所示,该集流管120为三明治结构:包括多孔半圆底盖121、分隔片122、半圆顶盖123。三者组合在一起形成双腔圆管,再由隔板124将整体的双腔圆管分隔成多段分流结构。两相冷媒由外接连接管190引入两个隔板间的狭窄空间,由隔板上预留的微孔向上喷射,并在双腔内循环。构成该结构的零部件需要挤压型材,以及大量的机加工步骤,制作工艺繁琐,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同时冷媒由隔板上的小孔喷射到大空间的内腔时压力大幅下降,影响系统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集流管分流结构制作工艺繁琐、制作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集液组件,包括呈梯子型设置的分流结构,所述分流结构包括与每个扁管一端连通的多个第一集液管、与每个所述第一集液管一端连接的第二集液管、以及间隔连接在所述第二集液管上以将梯子型的所述分流结构分隔成多个内部封闭的小梯形的多个进液管;所述第二集液管对应于每个所述第一集液管位置设置有第一分流孔;所述进液管与所述第二集液管内部重合部分开有竖直向上的第二分流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流结构还包括与每个所述第一集液管另一端连接的第三集液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集液管上对应于所述进液管上方和下方的所述第一集液管位置开有第三分流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管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集液管之间,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集液管和所述第二集液管,所述进液管外径等于所述第二集液管和所述第三集液管内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液管之间间隔的所述第一集液管数量相同或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排成两列的第一排扁管和第二排扁管,所述第一排扁管与所述第二排扁管的同一端通过连接集管连接,所述第一排扁管远离所述连接集管的一端连接有集气组件,所述第二排扁管远离所述连接集管的一端连接有所述集液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排扁管上设置开窗翅片,所述第二排扁管上设置波纹翅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气组件包括与每个所述第一排扁管均连通的第一集气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气组件还包括第二集气管、与所述第一集气管和所述第二集气管均连接的多个连接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集气管和所述第二集气管外径均不大于所述开窗翅片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集气管内部容积大于所述第一集气管内部容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气组件和所述集液组件相对于所述开窗翅片和所述波纹翅片的交接面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包括所述双排微通道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液组件,包括一种廉价高效的梯形分流结构,由多个细小管径的管组合而成,减小分流空间、平滑分流内腔;在保证均匀分流的前提下,抑制气液两相冷媒在分流时的压力下降,提升系统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在第一排扁管上设置开窗翅片能在系统制冷时强化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在第二排扁管上设置波纹翅片能在系统制热时排除冷凝水;通过在大管径的第二集气管和小管径的第一集气管之间设置多个分气管(连接管),气态冷媒可以较均匀的由第二集气管均匀流入至第一集气管,即均匀流入至多个第一排扁管;通过设置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第三集液管和进液管的循环分流结构,实现对冷媒的均匀分流;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不与第一集气管、第二集气管发生接触且互不干涉,双排可以紧密贴合,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超小内径的连接集管可使冷媒在两排扁管间转换时,损失最小的压力,从而提升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集流管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集流管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双排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从连接集管一侧看过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从集液组件一侧看过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中第一集液管与扁管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中集气组件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中集液组件的爆炸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中集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中集液组件的剖视图。
图中1、集液组件;11、第一集液管;12、第二集液管;13、进液管;14、第一分流孔;15、第二分流孔;16、第三集液管;17、第三分流孔;2、第一排扁管;3、第二排扁管;4、连接集管;5、集气组件;51、第一集气管;52、第二集气管;53、连接管;6、热交换单元;7、端盖;120、集流管;121、多孔半圆底盖;122、分隔片;123、半圆顶盖;124、隔板;190、外接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液组件1,包括呈梯子型设置的分流结构,分流结构包括与每个扁管一端连通的多个第一集液管11、与每个第一集液管11一端连接的第二集液管12、以及间隔连接在第二集液管12上以将梯子型的分流结构分隔成多个内部封闭的小梯形的多个进液管13;第二集液管12对应于每个第一集液管11位置设置有第一分流孔14;进液管13与第二集液管12内部重合部分开有竖直向上的第二分流孔15。
具体的,第一集液管11水平设置,在其中部设置有连接槽口,扁管通过连接槽口与第一集液管11连接;第二集液管12竖直设置,连接在第一集液管11一端,第一集液管11的另一端封闭,第二集液管12两端封口,进液管13末端封闭;第二集液管12上朝向第一集液管11内腔位置设置有第一分流孔14,通过该第一分流孔14使得第二集液管12和第一集液管11内腔之间形成流通通道;进液管13水平设置,且进液管13与第一集液管11平行,进液管13通过第二分流孔15与第二集液管12内腔连通。
以上结构的集液组件1由第一集液管11、第二集液管12和进液管13组成,冷媒在该集液组件1中采用的是不循环的直接分流模式。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分流结构还包括与每个第一集液管11另一端连接的第三集液管16。第三集液管16不开孔,只起到密封第一集液管11的作用,在此可选方案中,集液组件由第二集液管12、第一集液管11、第三集液管16和进液管13组成,冷媒采用不循环的直接分流模式。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10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集液组件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第三集液管16上对应于进液管13上方和下方的第一集液管11位置开有第三分流孔17。
进一步的,进液管13平行设置在两个第一集液管11之间,依次穿过第三集液管16和第二集液管12,进液管13外径等于第二集液管12和第三集液管16内径。
具体的,第三集液管16竖直设置,且与第二集液管12平行,二者分别连接在第一集液管11的两端。第一集液管11、第二集液管12和第三集液管16三者围合成梯子型的分流结构。
如图8所示,更进一步的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第三集液管的组装方式可以为:第一集液管11的两端在竖直方向上分别设置两个同心的圆孔,第二集液管12和第三集液管16分别通过该圆孔将多个第一集液管11串联形成一个梯形结构,第二集液管12和第三集液管16的外径等于第一集液管11的内径,第二集液管12和第三集液管16的两端封口密闭。第二集液管12在水平方向上开有多个间距固定的第一分流孔14,分别与多个第一集液管11的管径中心一一对应,多个第一集液管11内部通过第一分流孔14与第二集液管12内部形成连通的空间。第二集液管12和第三集液管16串联多个第一集液管11形成的梯形结构中,间隔一定数量的第一集液管11之间,进液管13贯穿第二集液管12和第三集液管16插入,将集液组件分隔成多段内部封闭的小梯形结构,进液管13为单边封口,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集液管11中间;进液管13外径等于第二集液管12和第三集液管16的内径,进液管13与第二集液管12内部的重合部分,开有竖直向上的第二分流孔15,进液管13内部由第二分流孔15连通第二集液管12内部。
更进一步的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第三集液管的组装方式还可以为:多个并联第一集液管插入第二集液管和第三集液管中形成梯形分流结构,第一集液管的外径≤第二集液管和第三集液管的内径。
与进液管13相邻的第一集液管11所对应的第三集液管16的位置处,第三集液管16开有第三分流孔17,该第三分流孔17朝向该第一集液管11的管径中心,连通第一集液管11内部和第三集液管16内部。
如图10所示,由此,两个相邻的进液管13之间的集液组件由进液管13、第二集液管12、多个第一集液管11、第三集液管16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循环空间,气液两相的冷媒由进液管13竖直向上的第二分流孔15喷出,进入第二集液管12后,均匀分配给多个并联的第一集液管11,多余的冷媒由顶部的第一集液管11流至第三集液管16,再通过底部的第一集液管11流回第二集液管12,形成循环分流结构。
该循环分流结构,在空调制热时,可抑制气液两相冷媒分流时的压力下降,保证气液两相冷媒在每根扁管内的均匀分配,从而最大化利用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相邻的两个进液管13之间间隔的第一集液管11数量相同或不同,由此形成的小梯形分流结构规格相同或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液组件,包括一种廉价高效的梯形分流结构,由多个细小管径的管组合而成,减小分流空间、平滑分流内腔;在保证均匀分流的前提下,抑制气液两相冷媒在分流时的压力下降,保证气液两相冷媒均匀分流,提升系统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集液组件,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特点。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排成两列的第一排扁管2和第二排扁管3,第一排扁管2与第二排扁管3的同一端通过连接集管4连接,第一排扁管2远离连接集管4的一端连接有集气组件5,第二排扁管3远离连接集管4的一端连接有集液组件1。
具体的,集液组件1可采用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
进一步的,第一排扁管2上按一定片距设置多排开窗翅片,第二排扁管3按一定片距设置多排波纹翅片。第一排扁管2上设置开窗翅片可以对经过的空气进行扰流强化换热,从而提高换热交换效率。第二排扁管3上设置波纹翅片,波纹翅片表面设置有纹路,能有效提高排除表面冷凝水的效率。开窗翅片和波纹翅片的具体结构均属于现有技术的范畴,故在此不多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在第一排扁管上设置开窗翅片是为了系统制冷时强化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在第二排扁管上设置波纹翅片是为了系统制热时排除冷凝水。
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连接集管4水平设置,连接集管4在水平方向上设置有两个固定间距的连接槽口,第一排扁管2和第二排扁管3通过该两个连接槽口与连接集管4连接。连接集管4两端封口。第一排扁管通过连接集管与第二排扁管连通从而形成液态冷媒/气态冷媒的流动通道,由于该连接集管内径可以做的很小,气态冷媒流经该处时压力损失很小,从而实现提高换热器的热交换性能。
高压冷媒由小空间突然流至大空间时,压力会下降。连接集管实际是个转接结构,高压冷媒由极小内径的第一排扁管/第二排扁管流出至该连接集管内时,细长的连接集管内径很小,可以保持转接时冷媒压力稳定。由于连接集管沿水平方向设置两个连接槽口,冷媒由一个扁管流向另一个扁管时,流动方向平行于扁管的宽度,那么扁管对于冷媒的阻挡作用较流动方向垂直于扁管宽度方向时减弱很多。
如图7所示,进一步的,集气组件5包括竖直设置与每个第一排扁管2均连通的第一集气管51。
更进一步的,集气组件5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集气管52、与第一集气管51和第二集气管52均连接的多个连接管53。第一集气管51的两端、第二集气管52的两端由封口端盖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一集气管51和第二集气管52外径均不大于开窗翅片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二集气管52内部容积大于第一集气管51内部容积,气态冷媒由第二集气管52分流至第一集气管51时压力不衰减。
通过在第一集气管与第二集气管间设置多个连接管53可以使气态冷媒更均匀的由第二集气管流向第一集气管,从而保证各扁管内的冷媒量的一致性,可以提高换热器的热交换性能,在第一集气管内径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第二集气管的内径来放大这种效果。
进一步的,集气组件5和集液组件1相对于开窗翅片和波纹翅片的交接面对称分布,且互不干涉。该结构有利于后续的换热器折弯操作,在折弯时可保持两排翅片紧密接触,稳定风场,从而提升换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在第一排扁管上设置开窗翅片能在系统制冷时强化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在第二排扁管上设置波纹翅片能在系统制热时排除冷凝水;通过在大管径的第二集气管和小管径的第一集气管之间设置多个分气管(连接管),气态冷媒可以较均匀的由第二集气管均匀流入至第一集气管,即均匀流入至多个第一排扁管;通过设置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第三集液管和进液管的循环分流结构,实现对冷媒的均匀分流;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不与第一集气管、第二集气管发生接触且互不干涉,双排可以紧密贴合,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超小内径的连接集管可使冷媒在两排扁管间转换时,损失最小的压力,从而提升系统性能。
该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与流动气体的接触顺序为:流动的气体先接触第二排扁管3再接触第一排扁管2。当系统制热时,低温液态冷媒先进入该双排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排扁管3的内部流动,流动的气体包含了水汽,因此流动的气体与第二排扁管3接触时遇冷在波纹翅片上产生大量冷凝水,而后流动的气体再接触第一排扁管2时水汽含量大幅下降,因此在开窗翅片上产生较少冷凝水。液态冷媒经过第二排扁管3再流入第一排扁管2时由于与流动的气体进行了热交换,液态冷媒的温度上升了,这样也减少了开窗翅片上冷凝水的产生。当系统制冷时,高温气态冷媒先进入该双排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排扁管2,再流入该双排微通道换热器的的第二排扁管3,流动的气体与第一排扁管2接触时,第一排扁管2上设置开窗翅片可以对经过的流动的气体进行扰流强化换热,从而提高换热交换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一集气管51、第一集液管11以及连接集管4为直圆管,也可以采用方管、椭圆管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连接管53、第一集液管11和连接集管4为直圆管,也可以将其端部设置为缩口管、扩口管或椭圆扩口管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二集气管52、第二集液管12还可以焊接额外的集气分流管路,以达到均匀分流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二集气管52中还可以增加有孔隔片等方式,以提升分流效果。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排扁管2和第二排扁管3,沿空气流动方向排成两列,第一排扁管2和第二排扁管3的内横截面均为多孔结构,第一排扁管2和第二排扁管3均由侧方插入热交换单元6中,热交换单元6为开窗翅片时增加换热性能,并且热交换单元6为波纹翅片时增强排水效果。第一排扁管2和第二排扁管3的同一端通过连接集管4连接,第一排扁管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集气管51,第一集气管51通过连接管53也就是分气管连接第二集气管52。第二排扁管3的另一端连接集液组件1。第二集气管52底部端口密封,第二集气管52的顶部为倒U型结构,第二集气管52的顶部端口用于引出/引入冷媒。
如图6所示,细长的连接集管4两端由端盖7密封,连接集管4的侧边按一定间距设置两个横向的连接槽口,两个连接槽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连接集管4通过两个连接槽口分别连接第一排扁管2和第二排扁管3,冷媒在流经连接集管4与第一排扁管2/第二排扁管3的连接处时损失较小压力,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如图7所示,集气组件分解图,第一集气管51是一个多孔复合铝圆管,其两端由端盖7封闭,第一集气管51的管壁垂直管长方向开有多个适合第一排扁管2插入的长孔,第一集气管51多个长孔的相对侧开有多个圆孔。第二集气管52是一个较粗的复合铝圆管,其下端由端盖7密封,侧面开有多个圆孔,用以通过多个连接管53与第一集气管51连接。
如图8所示,集液组件1分解图及其局部放大图。集液组件1包括第一集液管11、第二集液管12、第三集液管16和进液管13组成。
第一集液管11中部开有长孔,两端开有同心贯穿圆孔。多个第一集液管11沿垂直方向并联排列,第二集液管12、第三集液管16通过第一集液管11两端的圆孔穿入,形成梯形结构。
第二集液管12是一根多孔的铝合金细管,两端由端盖7密封,在水平方向上开有多个间距固定的第一分流孔14,分别与多个第一集液管11的管径中心一一对应,多个第一集液管11内部通过第一分流孔14与第二集液管12内部形成联通的空间。
进液管13是一个L型圆管,一端外径等于第二集液管12的内径,另一端外径等于第二集液管12的外径,小管径端密封。进液管13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集液管11中间,将集液组件1分隔成多段内部封闭的小梯形结构。进液管13与第二集液管12内部的重合部分,开有竖直向上的第二分流孔15,进液管13内部由该第二分流孔15连通第二集液管12内部。
第三集液管16是一根多孔的铝合金细管,一端密封,另一端为U型的结构,代替一根进液管,起到进液作用。第三集液管16在与进液管13相邻的两根第一集液管11所对应的位置处,开有第三分流孔17,该第三分流孔17朝向该第一集液管11的管径中心,连通该第一集液管11内部与第三集液管16内部。
如图10所示的分流结构示意图,两个相邻进液管13之间的集液组件1,由进液管13、第二集液管12、多个第一集液管11、第三集液管16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循环空间。气液两相冷媒由进液管13竖直向上的第二分流孔15喷出,进入第二集液管12后,均匀分配给多个并联的第一集液管11,多余的冷媒由顶部的第一集液管11流至第三集液管16,再通过底部的第一集液管11流回第二集液管12,形成循环分流结构。该循环分流结构,在空调制热时,可抑制气液两相冷媒分流时的压力下降,保证气液两相冷媒在每根扁管内的均匀分配,从而最大化利用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性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中,第一集气管51、第二集气管52、连接集管4和集液组件1,由复合铝合金材料制成,各零部件紧配合组装后,由不锈钢夹具夹持在氮气保护炉中整体焊接成形,制成换热器。完成焊接后整体由折弯机进行弯折加工,制成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
当系统制冷时,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二集气管、连接管、第一集气管、第一排扁管、连接集管、第二排扁管、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
当系统制热时,液态冷媒依次经过进液管、第二集液管、第一集液管、第二排扁管、连接集管、第一排扁管、第一集气管、连接管和第二集气管。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向内”是朝向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向外”是远离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3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集液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梯子型设置的分流结构,所述分流结构包括与每个扁管一端连通的多个第一集液管、与每个所述第一集液管一端连接的第二集液管、以及间隔连接在所述第二集液管上以将梯子型的所述分流结构分隔成多个内部封闭的小梯形的多个进液管;所述第二集液管对应于每个所述第一集液管位置设置有第一分流孔;所述进液管与所述第二集液管内部重合部分开有竖直向上的第二分流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还包括与每个所述第一集液管另一端连接的第三集液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液管上对应于所述进液管上方和下方的所述第一集液管位置开有第三分流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集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集液管之间,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集液管和所述第二集液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液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液管之间间隔的所述第一集液管数量相同或不同。
6.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排成两列的第一排扁管和第二排扁管,所述第一排扁管与所述第二排扁管的同一端通过连接集管连接,所述第一排扁管远离所述连接集管的一端连接有集气组件,所述第二排扁管远离所述连接集管的一端连接有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集液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扁管上设置开窗翅片,所述第二排扁管上设置波纹翅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组件包括与每个所述第一排扁管均连通的第一集气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组件还包括第二集气管、与所述第一集气管和所述第二集气管均连接的多个连接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气管和所述第二集气管外径均不大于所述开窗翅片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气管内部容积大于所述第一集气管内部容积。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组件和所述集液组件相对于所述开窗翅片和所述波纹翅片的交接面对称分布。
13.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12中任一所述的双排微通道换热器。
CN202120075646.1U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Active CN2147013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75646.1U CN214701357U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75646.1U CN214701357U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01357U true CN214701357U (zh) 2021-11-12

Family

ID=78562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75646.1U Active CN214701357U (zh) 2021-01-11 2021-01-11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013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9237A (zh) * 2021-12-31 2022-04-05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家用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9237A (zh) * 2021-12-31 2022-04-05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家用电器
CN114279237B (zh) * 2021-12-31 2023-09-12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家用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63471B1 (en) Evaporator
CN213178905U (zh) 一种换热器和应用该换热器的空调
WO2017032228A1 (zh)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管、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13587250A (zh) 空调器
CN214701357U (zh)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WO2018214912A1 (zh) 多通道换热器
CN105135753A (zh) 热泵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
CN211084507U (zh) 汽车空调平行流蒸发器
CN214469458U (zh)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CN112629077B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10512250U (zh) 双排微通道换、换热系统以及空调器
CN211876833U (zh) 换热管、换热器、换热系统、家用电器和车辆
CN2115518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802172U (zh) 换热器扁管以及热交换设备
CN210463271U (zh) 一种环形c形口微通道平行流热交换器
JPH0195288A (ja) 熱交換器
CN113280648A (zh) 一种换热器及装配方法
WO2019219076A1 (zh) 换热器
CN217585463U (zh) 微通道换热器用集液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CN211823271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17383936U (zh) 扁管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CN216592328U (zh) 微通道换热器、热泵空调器
CN220793413U (zh) 换热器及空调
CN212842327U (zh) 一种节能型多层并联平行流蒸发器
CN216954146U (zh) 换热器及其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