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05122U -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05122U
CN217105122U CN202220356376.6U CN202220356376U CN217105122U CN 217105122 U CN217105122 U CN 217105122U CN 202220356376 U CN202220356376 U CN 202220356376U CN 217105122 U CN217105122 U CN 217105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welded
welding
rod
thick bambo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5637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贤聪
何跃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ucheng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ucheng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ucheng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ucheng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5637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05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05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05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撑底板,支撑底板的底部焊接有第一插接锚杆,支撑底板侧面的一端焊接有焊接架,焊接架的顶端焊接有转动调节轴筒,转动调节轴筒的顶部活动安装有支撑侧板,支撑侧板的背面焊接有第二插接锚杆,支撑侧板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液压支撑槽,液压支撑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液压支撑杆,转动调节轴筒内腔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转动调节轴筒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转动槽。上述方案中,利用转动调节轴筒及其内部装置的相互配合,能够自动调节支撑侧板的角度,使其对应适配深坑基坑壁的角度,以便利用第二插接锚杆固定在坑壁上,从而进行支护工作,其不仅具备自动化性能,还具有较高的适配性。

Description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需要在地面进行挖掘,而挖掘出来的坑为深基坑,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
现有的深基坑在挖掘过程中,为了防止挖掘崩塌,而使用了支护装置对坑壁进行支撑保护,而现有的支护装置虽然能够进行稳定支撑,但是其自动性低,不能够进行自动调节支撑,支撑角度适配性低,此外现有的装置支撑结构不便进行收纳处理,影响其占用空间,影响其便携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的底部焊接有第一插接锚杆,所述支撑底板侧面的一端焊接有焊接架,所述焊接架的顶端焊接有转动调节轴筒,所述转动调节轴筒的顶部活动安装有支撑侧板,所述支撑侧板的背面焊接有第二插接锚杆,所述支撑侧板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液压支撑槽,所述液压支撑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液压支撑杆;
所述转动调节轴筒内腔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调节轴筒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调节轴筒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顶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焊接杆,所述转动电机的上下两面均焊接有焊接块,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开设有活动孔,所述转动调节轴筒内腔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连接杆。
其中,所述焊接块的顶端焊接在转动调节轴筒的内壁,所述转动槽开设的位置与焊接杆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焊接杆的顶端通过转动槽焊接在支撑侧板的底部。
其中,所述转动电机的一侧与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的一端通过活动孔活动套接在活动连接杆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支撑侧板内腔的中部开设有内槽,所述支撑侧板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一端焊接有连动杆,所述内槽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连动孔。
其中,所述液压支撑杆的底部焊接有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栓。
其中,所述连动孔开设的直径大小与连动杆的直径大小相适配,所述连动杆的一端通过连动孔与液压支撑杆的侧面焊接。
其中,所述安装底座的表面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的底部通过螺栓孔螺纹连接在支撑底板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上述方案中,利用转动调节轴筒及其内部装置的相互配合,能够自动调节支撑侧板的角度,使其对应适配深坑基坑壁的角度,以便利用第二插接锚杆固定在坑壁上,从而进行支护工作,其不仅具备自动化性能,还具有较高的适配性;
2、上述方案中,利用支撑侧板和液压支撑杆等结构的使用,能够当需要收纳处理时,先拆除螺栓,再利用双轴电机进行反转,从而带动活动柱和连动杆反转,带动液压支撑杆和安装底座进行反转,使其收纳到液压支撑槽的内部,降低占用的空间,提高其便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调节轴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调节轴筒立体装配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侧板立体装配图。
[附图标记]
1、支撑底板;2、第一插接锚杆;3、焊接架;4、转动调节轴筒;5、支撑侧板;6、第二插接锚杆;7、液压支撑槽;8、液压支撑杆;41、转动电机;42、转动槽;43、转动轴;44、焊接杆;45、焊接块;46、活动孔;47、活动连接杆;51、内槽;52、双轴电机;53、活动柱;54、连动杆;55、连动孔;81、安装底座;82、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附图1至附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撑底板1,所述支撑底板1的底部焊接有第一插接锚杆2,所述支撑底板1侧面的一端焊接有焊接架3,所述焊接架3的顶端焊接有转动调节轴筒4,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的顶部活动安装有支撑侧板5,所述支撑侧板5的背面焊接有第二插接锚杆6,所述支撑侧板5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液压支撑槽7,所述液压支撑槽7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液压支撑杆8;
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内腔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41,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转动槽42,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转动轴43,所述转动轴43顶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焊接杆44,所述转动电机41的上下两面均焊接有焊接块45,所述转动轴43的一端开设有活动孔46,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内腔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连接杆47,所述焊接块45的顶端焊接在转动调节轴筒4的内壁,所述转动槽42开设的位置与焊接杆44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焊接杆44的顶端通过转动槽42焊接在支撑侧板5的底部,所述转动电机41的一侧与转动轴4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43的一端通过活动孔46活动套接在活动连接杆47的外表面。
有益性,当支撑底板1和支撑侧板5安装在深基坑中进行支撑使用时,先将支撑底板1通过第一插接锚杆2固定在深坑基的地面,然后再启动转动电机41,利用转动电机41的电机轴转动带动转动调节轴筒4转动,使得转动调节轴筒4通过焊接杆44带动支撑侧板5转动,从而自动调节支撑侧板5的角度,使其对应适配深坑基坑壁的角度,以便利用第二插接锚杆6固定在坑壁上,从而进行支护工作,其不仅具备自动化性能,还具有较高的适配性。
实施例2:
如附图4至附图5所示:所述支撑侧板5内腔的中部开设有内槽51,所述支撑侧板5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双轴电机52,所述双轴电机5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柱53,所述活动柱53的一端焊接有连动杆54,所述内槽51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连动孔55,所述液压支撑杆8的底部焊接有安装底座81,所述安装底座81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栓82,所述连动孔55开设的直径大小与连动杆54的直径大小相适配,所述连动杆54的一端通过连动孔55与液压支撑杆8的侧面焊接,所述安装底座81的表面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82的底部通过螺栓孔螺纹连接在支撑底板1的表面。
有益性,当支撑底板1和支撑侧板5在支护工作时,可利用双轴电机52启动,带动两侧的活动柱53和连动杆54转动,使得连动杆54通过连动孔55带动液压支撑杆8进行转动,从而将液压支撑杆8的底端通过液压支撑槽7转动出去,使其呈倾斜状,将安装底座81通过螺栓82和螺栓孔连接安装在支撑底板1的表面,进行稳定支撑,此外当需要收纳处理时,先拆除螺栓82,再利用双轴电机52进行反转,从而带动活动柱53和连动杆54反转,带动液压支撑杆8和安装底座81进行反转,使其收纳到液压支撑槽7的内部,降低占用的空间,提高其便携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上述方案,当支撑底板1和支撑侧板5安装在深基坑中进行支撑使用时,先将支撑底板1通过第一插接锚杆2固定在深坑基的地面,然后再启动转动电机41,利用转动电机41的电机轴转动带动转动调节轴筒4转动,使得转动调节轴筒4通过焊接杆44带动支撑侧板5转动,从而自动调节支撑侧板5的角度,使其对应适配深坑基坑壁的角度,以便利用第二插接锚杆6固定在坑壁上,从而进行支护工作,其不仅具备自动化性能,还具有较高的适配性;
当支撑底板1和支撑侧板5在支护工作时,可利用双轴电机52启动,带动两侧的活动柱53和连动杆54转动,使得连动杆54通过连动孔55带动液压支撑杆8进行转动,从而将液压支撑杆8的底端通过液压支撑槽7转动出去,使其呈倾斜状,将安装底座81通过螺栓82和螺栓孔连接安装在支撑底板1的表面,进行稳定支撑,此外当需要收纳处理时,先拆除螺栓82,再利用双轴电机52进行反转,从而带动活动柱53和连动杆54反转,带动液压支撑杆8和安装底座81进行反转,使其收纳到液压支撑槽7的内部,降低占用的空间,提高其便携性。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撑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1)的底部焊接有第一插接锚杆(2),所述支撑底板(1)侧面的一端焊接有焊接架(3),所述焊接架(3)的顶端焊接有转动调节轴筒(4),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的顶部活动安装有支撑侧板(5),所述支撑侧板(5)的背面焊接有第二插接锚杆(6),所述支撑侧板(5)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液压支撑槽(7),所述液压支撑槽(7)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液压支撑杆(8);
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内腔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41),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转动槽(42),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转动轴(43),所述转动轴(43)顶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焊接杆(44),所述转动电机(41)的上下两面均焊接有焊接块(45),所述转动轴(43)的一端开设有活动孔(46),所述转动调节轴筒(4)内腔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连接杆(4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块(45)的顶端焊接在转动调节轴筒(4)的内壁,所述转动槽(42)开设的位置与焊接杆(44)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焊接杆(44)的顶端通过转动槽(42)焊接在支撑侧板(5)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电机(41)的一侧与转动轴(4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43)的一端通过活动孔(46)活动套接在活动连接杆(47)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侧板(5)内腔的中部开设有内槽(51),所述支撑侧板(5)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双轴电机(52),所述双轴电机(5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柱(53),所述活动柱(53)的一端焊接有连动杆(54),所述内槽(51)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连动孔(5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支撑杆(8)的底部焊接有安装底座(81),所述安装底座(81)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栓(8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孔(55)开设的直径大小与连动杆(54)的直径大小相适配,所述连动杆(54)的一端通过连动孔(55)与液压支撑杆(8)的侧面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座(81)的表面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82)的底部通过螺栓孔螺纹连接在支撑底板(1)的表面。
CN202220356376.6U 2022-02-22 2022-02-22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Active CN217105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6376.6U CN217105122U (zh) 2022-02-22 2022-02-22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6376.6U CN217105122U (zh) 2022-02-22 2022-02-22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05122U true CN217105122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98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56376.6U Active CN217105122U (zh) 2022-02-22 2022-02-22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05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05122U (zh)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CN215108748U (zh) 一种地质专用扩孔装置
CN212865954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210797577U (zh) 深基坑支撑结构
CN210105743U (zh) 一种市政工程道路维护积水区排水井开掘装置
CN114809142A (zh) 一种深基坑垂直挖土装置
CN212688966U (zh) 一种基坑内支撑结构
CN213807600U (zh) 一种水平定向钻机机械联动钻杆支撑装置及水平定向钻机
CN216142716U (zh) 一种打井施工用固定架
CN220132962U (zh) 一种市政道路检查井防沉降施工装置
CN214089890U (zh) 一种土木工程用基坑稳固组件
CN219825400U (zh) 一种建筑物改偏加固结构
CN219772945U (zh) 一种钻孔灌注桩及钢管桩组合桩基结构
CN217177906U (zh) 一种管道开孔装置
CN218119134U (zh) 一种便携式转运的道路桥梁基坑检测装置
CN217129422U (zh) 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旋挖钻机动力头
CN211648018U (zh) 地铁建设用深孔切割装置
CN219344296U (zh) 一种基坑施工用挡板
CN219195952U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桩定位装置
CN221030276U (zh) 一种沉井施工用下沉装置
CN217949074U (zh) 一种市政深基坑施工用固定支护装置
CN215718457U (zh) 一种多头回转式立井钻机
CN211549731U (zh) 一种地铁工程用导洞开挖支护结构
CN214272180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机器人
CN214738127U (zh) 一种旋挖钻孔桩用支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