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74665U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74665U
CN217074665U CN202123425254.2U CN202123425254U CN217074665U CN 217074665 U CN217074665 U CN 217074665U CN 202123425254 U CN202123425254 U CN 202123425254U CN 217074665 U CN217074665 U CN 2170746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otorcycle
main frame
power sourc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252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2525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746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746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746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动力系统,包括提供动力的动力源;行走系统,被动力系统驱动;车架,包括主车架和车前架,车前架连接于主车架,主车架支撑动力系统;壳体组件,包装车架和动力系统;操纵系统,被车前架支撑;悬挂系统,包括减震装置,连接行走系统和车架;壳体组件还包括主壳体和覆盖件,主壳体覆盖至少部分的主车架,覆盖件设置于操纵系统和主壳体之间,覆盖件与主壳体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其覆盖板可折叠并复位,提升操纵舒适感,并延长覆盖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摩托车中,设置在车身前端的覆盖件会和悬挂系统产生干涉,从而不利于操纵摩托车,并降低了覆盖件的使用寿命。若覆盖件过度避让悬挂系统,则不利于提升覆盖件的覆盖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其覆盖板可折叠并复位,提升操纵舒适感,并延长覆盖板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以上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动力系统,包括提供动力的动力源;行走系统,被动力系统驱动;车架,包括主车架和车前架,车前架连接于主车架,主车架支撑动力系统;壳体组件,包装车架和动力系统;操纵系统,被车前架支撑;悬挂系统,包括减震装置,连接行走系统和车架;壳体组件还包括主壳体和覆盖件,主壳体覆盖至少部分的主车架,覆盖件设置于操纵系统和主壳体之间,覆盖件与主壳体转动连接。
可选的,覆盖件包括:覆盖板和复位元件,复位元件连接主壳体和覆盖板,复位元件能维持覆盖板于伸展状态,在覆盖板位于伸展状态时,覆盖板基本沿着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向车前架延伸。
可选的,复位元件为弹性件,并能被覆盖板压缩,以允许覆盖板脱离伸展状态。
可选的,壳体组件还包括动力源侧壳体,动力源侧壳体设置于动力源的侧端,动力源侧壳体形成至少一个散热口。
可选的,壳体组件还包括车架底板,车架底板设置于车架的底部,车架底板包括开口,开口供减震装置相对车架底板向下伸出。
可选的,车架还包括减震装置连接部,减震装置连接部与车架连接,减震装置与减震装置连接部可拆卸的连接。
可选的,减震装置还包括预压调节部,预压调节部在水平高度上,被设置在车架底板下方。
可选的,摩托车还包括电源装置,给摩托车供电;摩托车还包括:电源壳体,包括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第一装配部装配电源装置,第二装配部装配调压整流器,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相背地设置。
可选的,电源壳体还包括第三装配部,第三装配部装配壳体组件。
可选的,壳体组件包括动力源下壳体,动力源下壳体设置于动力源下方,动力源下壳体形成至少一个甩泥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所提供的骑乘式车辆在一种实施例中的整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图1所提供的骑乘式车辆的整车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提供骑乘式车辆的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提供骑乘式车辆的主车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提供骑乘式车辆的悬挂系统和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提供骑乘式车辆的车架和限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提供骑乘式车辆的中部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所提供骑乘式车辆的车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拉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座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座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车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电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电源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坐垫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覆盖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17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覆盖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配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配位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车架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提供骑乘式车辆的弹性套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揭示一种车辆,车辆可以是骑乘式车辆10或全地形车辆,以骑乘式车辆10可以是摩托车,以摩托车为例,其包括:车架100、动力系统200、操纵系统300、壳体组件700、行走系统800、以及承载系统900,动力系统200包括提供动力的动力源210,动力系统200和操纵系统300被车架100支撑,操纵系统300用于控制骑乘式车辆10的行进,壳体组件700覆盖至少部分的车架100,承载系统900包括供用户骑乘的座垫910,座垫910 设置在车架100的上方。车架100支撑动力系统200、操纵系统300以及承载系统900。骑乘式车辆还包括行走系统800和传动系统830,行走系统800包括能被动力系统200驱动的车轮,车轮包括前轮810和后轮820。传动系统830连接动力系统200和行走系统800。
参照图3到图8,车架100包括多个第一车架构件和多个非管状的第二车架构件20,第二车架构件20连接管体,连接的第二车架构件20和管体共同组成车架100的主要部分。车架 100还包括主车架110和副车架120,主车架110连接于副车架120的前方,骑乘式车辆10的车长基本沿着第一直线延伸,骑乘式车辆10沿着第一直线行进的方向为前方。主车架110包括前立管111和左右一对管体组件112,左右两侧分布的管体组件112位于第一直线的两侧。管体组件112与前立管111相连,管体组件112包括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基本沿着骑乘式车辆10车长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车架构件形成前立管和管体组件,第一车架构件为管体。至少部分数量的非管状的第二车架构件20被设置分别连接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第二车架构件20包括安装部,安装部形成至少一安装平面1311,用于安装或支撑动力系统200、操纵系统300以及承载系统900的部件的一个或组合。管体的强度高,能提升车架100的稳定性,但是管体的相对重量大,车架100过多使用管体,不利于骑乘式车辆10的整体的轻量化,从而影响了骑乘式车辆10的性能。因此,采用非管状的第二车架构件20,连接于管体之间,以提升车架100的稳定性和强度,并可以有效减小车架100的整体重量。此外,管体的曲型表面不便于安装动力系统200、操纵系统300、承载系统900的部件,利用非管状的第二车架构件20形成具有安装平面1311的安装部,可以省去连接在管体和动力系统200、操纵系统300、承载系统900的部件之间的焊接件,从而简化车架100的结构,降低车架100的重量。
参照图5,第二车架构件20包括第一安装构件21和第二安装构件22,第一安装构件21 连接于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之间,第二安装构件22被设置连接于至少两个的管体之间。第一安装构件21形成定位动力源210的前安装部131,前安装部131包括用于安装动力源210的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构件22构成用于连接的后安装部132,牌照支架用于安装牌照。在骑乘式车辆10的车长的前后方向上,第一安装构件21设置于第二安装构件22的前方。副管体组件113包括第三管体1131和第四管体1132,第三管体1131和第四管体1132基本沿着骑乘式车辆10车长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安装构件22连接左右两侧的副管体组件113。主车架110设置在副车架120的前方,车架100整体跨度大,且通过焊接的结构容易产生变形,从而设置第一安装构件21和第二安装构件22连接于管体之间,可以加强车架100整体的强度,减少长期使用骑乘式车辆10后车架100产生的变形。
第一安装件具有至少一安装平面1311和穿过安装平面1311的安装孔1312,车架100还包括动力源定位件2101,动力源定位件2101穿过安装孔1312以夹持动力源210,动力源定位件2101与安装平面1311配合以夹持并定位动力源210,安装平面1311的设置便于动力源定位件2101稳定地固定动力源210。可选的,第一安装构件21被设置为板件或是至少部分被设置为板件,第一安装构件21的非管体结构可以降低第一安装件的体积,从而降低第一安装构件21的相对重量,以整体的降低车架100的重量。第一安装件设置在左右两侧分布的管体组件112之间,从而第一安装件也左右两侧地分布,用于配合动力源定位件2101固定动力源210。第一安装件上还设有供线缆332穿过的穿线孔,以方便整机的走线布置。第一安装构件21的至少一个侧端设有向其内侧凹陷的应力分散区137,第一安装构件21在其侧端构成向内凹陷的弧形槽,用以防止因应力集中使得第一安装构件21的结构遭到破坏,以提升第一安装构件 21的强度。可选的,第一安装构件21的侧端形成加强筋136,加强筋136形成于第一安装构件21的侧端,其为相对第一安装构件21的表面凸起件,从而不会过于增加第一安装构件21 的厚度和重量,并能相对提升第一安装构件21的刚性。
参照图8,车架100还包括中部车架140,中部车架140连接主车架110和副车架120。中部车架140包括连接主车架110的第一定位部142和第二定位部143。第一定位部142和第二定位部143是中部车架140形成固定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的两个连接管,两个连接管V型排布。连接管中空设置形成能供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插入的管槽,或是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形成供连接管插入的管槽。可选的,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能分别插入连接管内,并通过焊接或者螺钉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连接到连接管的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相对倾斜地设置,且第一安装构件21设置在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之间,支撑并定位管体组件112。连接管在左右两侧分布,从而能分别连接固定左右设置的管体组件112。中部车架140还包括至少两个副车架定位部147,副车架120被副车架定位部147安装定位,从而中部车架140前后连接主车架110和副车架120。第一定位部142和第二定位部143一体成型,从而使得连接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的位置相对固定,减小装配尺寸偏差,防止副车架120相对主车架110松动,提升车架100整体的稳定性。
骑乘式车辆10还包括悬挂系统400,行走系统800包括能被动力系统200驱动的车轮,车轮包括前轮810和后轮820。悬挂系统400对骑乘式车辆10进行缓冲,以吸收行走系统800 受到的冲击。中部车架140包括连接主车架110的第一定位部142和第二定位部143,以及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安装动力源210的第三定位部146,第一定位部142、第二定位部143以及第三定位部146一体成型,动力源210被固定到主车架110和中部车架140之间。第一定位部 142、第二定位部143以及第三定位部146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可以降低主车架110、动力源210以及中部车架140的装配误差,降低装配难度,简化制作工艺,并能使得车架100 结构整体更稳定,从而牢靠地固定动力源210。
第一定位部142维持至少部分第一管体1121沿着第一轴线101延伸,第二定位部143维持至少部分的第二管体1122沿着第二轴线102延伸,安装平面1311包括连接到第一管体1121 的第一端,和连接到第二管体1122的第二端,安装平面1311沿着第三轴线103延伸,第三轴线103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轴线101、第二轴线102以及第三轴线103向中平面的投影构成三角形。第三车架构件141支撑并定位主车架110,使得第三车架构件141的第一定位部 142和第二定位部143分别固定第一管体1121和第二管体1122,通过前安装部131能加强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连接强度。中部车架140的第三车架构件141固定连接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且将用于直接安装动力源210的前安装部131设置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从而前安装部131的相对位置固定,可以提升装配动力源210的安装精度,提升骑乘式车辆10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前安装部131固定连接动力源210,两侧分布设置的前安装部131呈夹持动力源210的状态,利用设置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的动力源210加强车架100的刚度。
可选的,中部车架140被设置部分结构为第三车架构件141,使得左右方向上的位于同一侧的定位部一体成型地制作。可选的,中部车架140是通过铸造工艺制作而成的铸件。通过第三车架构件141形成分别固定主车架110和副车架120的定位部,从而可以减少主车架110 和副车架120装配到中部车架140的尺寸误差。作为第三车架构件141的中部车架140形成固定动力源210的第三定位部146,通过中部车架140和主车架110共同固定动力源210,主车架110上的前安装部131和中部车架140的第三定位部146的相对位置固定,使得中部车架 140和主车架110能稳固地定位动力源210。
用于固定主车架110的第一定位部142和第二定位部143、用于固定动力源210的第三定位部146以及用于固定副车架120的副车架定位部147都生成于第三车架构件141,装配车架 100时节省了很多对位焊接的工作,简化了装配工艺,省去了很多焊接件,降低了车架100整体的重量。车架100的各部件连接关系稳定,车架100装配偏差小,提升车架100的整体强度。
参照图9,座垫910设置连接于车架100上方,被车架100支撑。承载系统900还包括座垫锁911和座垫锁定位件9111,座垫锁911锁定座垫910相对车架100的连接。座垫锁定位件9111连接座垫锁911到车架100上,座垫锁定位件9111位于座垫910和车架100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内。拉带920其两端被座垫锁定位件9111固定到车架100,至少部分拉带920暴露于安装空间外。通过设置在安装空间内的座垫锁定位件9111将拉带920的两端固定连接到安装空间内,且部分拉带920向座垫910之外伸出,使得部分拉带920暴露于空气中,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握拉带920维持自身平稳的坐在座垫910上。
拉带920的中段形成环形的握持部,拉带920的两端被设置于车架100和座垫910之间,至少部分握持部暴露于车架100和座垫910之外,握持部在承载系统900的外部柔性展开。拉带920暴露于安装空间之外的部分在骑乘式车辆10外部柔性展开,通过连接座垫锁911的坐垫锁定位件同时连接座垫锁911和拉带920到车架100上,可以减少零部件,降低整车的重量和尺寸。
同时,利用车架100连接固定拉带920,可以确保拉带920及拉带920的连接部件的强度,防止拉带920拉力过大使得连接部件产生形变。
参照图10,动力系统200还包括油箱220、第一缓冲部230以及第二缓冲部240,油箱220 和车架100通过第一缓冲部230连接,座垫910和油箱220通过第二缓冲部240连接。从而,通过第一缓冲部230和第二缓冲部240对油箱220和车架100二次缓冲,第一缓冲件同时缓冲油箱220和座垫910,可以提升对座垫910的缓冲效果,提升用户乘坐座垫910的舒适性。
参照图12,第一缓冲部230和第二缓冲部240包括橡胶块。第一缓冲部230设置在车架 100和座垫910之间,第一缓冲部230至少设有两个,两个第一缓冲部230连接油箱220的前后端。动力系统200还包括油箱定位件2201,油箱定位件2201连接油箱220,并且连接第一缓冲部230,从而第一缓冲部230设置在油箱定位件2201和车架100之间。第二缓冲部240 向前伸出形成卡舌结构,油箱定位件2201形成卡舌槽,第二缓冲部240连接到卡舌槽上。通过油箱定位件2201支撑第一缓冲部230和第二缓冲部240,并连接油箱220和座垫910,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
座垫910包括朝向车架100的面板912,面板912包括工具槽9121和工具插口9122,工具插口9122形成与工具槽9121的一侧,座垫910还包括弹性带913,弹性带913可拆卸地安装于工具槽9121上侧。工具插口9122生成于工具槽9121的一侧,且仅设有一个。工具可以一端插入工具插口9122内,一端由弹性带913限位,从而方便拿取和储存工具。
参照图11,座垫910还包括防水筋9101,壳体组件700与座垫910搭接处的侧边和防水筋9101错位分布,防止液体进入骑乘式车辆10之间。座垫910还包括挡水板9102,挡水板9102向下延伸,挡水板9102和防水筋9101相对设置,防水筋9101、壳体组件700的侧边以及挡水板9102构成迷宫结构,且三者之间设有错落分布的间隙,能有效防止液体迸溅入座垫910和壳体组件700内部,并不影响骑乘式车辆10内部的散热。
壳体组件700还包括油箱固定孔,动力系统200还包括油箱安装件,其包括连接套和螺栓件,连接套形成套筒和卡接部,卡接部卡接于油箱固定孔的一侧,套筒穿过油箱固定孔,螺栓连接到套筒。油箱安装件连接油箱220到壳体组件700上,通过连接套可以消除油箱220和壳体组件700之间的间隙偏差,从而提升安装油箱220的配缝一致性。
参照图13和图14,骑乘式车辆10还包括电源壳体611,电源壳体611包括第一装配部 6111和第二装配部6112,第一装配部6111装配电源装置610,第二装配部6112装配调压整流器6114,第一装配部6111和第二装配部6112相背地设置。电源壳体611还包括第三装配部6113,第三装配部6113装配壳体组件700。从而,利用电源壳体611同时支撑电源装置610和调压整流器6114,并能定位壳体组件700。电源壳体611还设有电源拉带920,用于限位电源装置610,使得骑乘式车辆10内部布局紧凑,而且能节省装配零件。
参照图15,承载系统900还包括座垫锁911、座垫锁座,以及连接到座垫锁911的座垫锁拉杆914,座垫锁座安装座垫锁911,座垫锁911能锁定座垫910和车架100的连接,座垫锁座形成固定座垫锁拉杆914的限位孔,通过限位孔防止坐垫锁拉杆脱落,提升座垫锁911的使用寿命。
动力系统200包括动力源210,壳体组件700包括动力源下壳体730,动力源下壳体730 设置于动力源210下方,动力源下壳体730形成至少一个甩泥口,防止壳体组件700内部堆积泥沙。
参照图22,壳体组件700上设有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以及弹性套筒2211,弹性套筒2211 套接通用串行总线外,且弹性套筒2211和通用串行总线安装到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内,从而能快速装配,在后期改装过程中,用户可以将弹性套筒2211取出,从而能快速装配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可选的,壳体组件700上仅设有能连接串行总线接口的弹性套筒2211,在需要增加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时,可以将弹性套筒2211从壳体组件700上拉出,并在弹性套筒2211内增加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从而简约成本,并便于后期维修和改装。
参照图16和图17,壳体组件700还包括覆盖件750,覆盖件750设置于主车架110的前方,并设置于主车架110和车前架之间延伸。在用户驾驶骑乘式车辆时,控制操纵系统左右偏转时,操纵系统或悬挂系统会和车前架干涉或碰撞,从而影响对骑乘式车辆的驾驶,并会对覆盖件750造成磨损。壳体组件700包括覆盖主车架110的主壳体760,覆盖件750连接到主壳体760的前段。覆盖件750包括覆盖板752和转接轴,转接轴连接到主壳体760,使得覆盖件 750和主壳体760可以相对转动,同时,覆盖件750还包括复位元件751,复位元件751连段分别连接到覆盖板752和主壳体760,在覆盖件750未受到悬挂系统的碰撞时,复位元件751支撑覆盖板752前伸,在悬挂系统碰撞到覆盖板752时,覆盖板752压缩复位元件751,使得覆盖板752避让悬挂系统,从而不影响悬挂系统的性能,并保证覆盖板752的使用寿命。复位元件751能维持覆盖板752于伸展状态,在覆盖板752位于伸展状态时,覆盖板752基本沿着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向车前架延伸。可选的,复位元件为弹性件,并能被覆盖板压缩,以允许覆盖板脱离伸展状态。
壳体组件700还包括动力源侧壳体740,动力源侧壳体740设置于动力源210的侧端,动力源侧壳体740形成至少一个散热口741,能对动力源210和其它元件散热。可选的,散热口设有两个。
参照图18和图19,壳体组件700包括连接的第一壳体710和第二壳体720,至少一个第一壳体710包括配位结构711,配位结构711包括第一配位部7111和第二配位部7112,第一配位部7111和第二配位部7112沿着基本垂直地两个方向延伸,第一配位部7111的上表面为倾斜的曲面。配位结构711还包括第三配位部7113,第三配位部7113和第一配位部7111之间形成夹持空间。第二壳体720包括第四配位部721和第五配位部722,第四配位部721和第五配位部722构成适配孔,配位结构711能置入适配孔,第四配位部721能置入夹持空间内,第五配位部722与第二配位部7112抵接,通过配位结构711能实现第一壳体710和第二壳体720的快速拼接,使得第一壳体710夹持第二壳体720。
参照图20和图21壳体组件700还包括车架底板770,车架底板770设置于车架100的底部,车架底板770包括开口,开口供减震装置410相对车架底板770向下伸出。车架100还包括减震装置连接部170,减震装置连接部170与中部车架和/或后车架连接,减震装置与减震装置连接部170可拆卸的连接,如减震装置和车架以螺接的方式连接,用户可以直接减震装置拆卸下来,并通过车架底板770将减震装置410取出,方便后期对减震装置的维修。
减震装置还包括预压调节部411,用于对减震装置进行预压调节。预压调节部411被设置在车架底板770下方,从而在水平方向上,用户可以直接操作预压调节,从而不用进行拆机即可实现预压调节,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车架底板770的结构设置还能对调压整流器进行散热。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摩托车,包括:
动力系统,包括提供动力的动力源;
行走系统,被所述动力系统驱动;
车架,包括主车架和车前架,所述车前架连接于所述主车架,所述主车架支撑所述动力系统;
壳体组件,包装所述车架和所述动力系统;
操纵系统,被所述车前架支撑;
悬挂系统,包括减震装置,连接所述行走系统和所述车架;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主壳体和覆盖件,所述主壳体覆盖至少部分的所述主车架,所述覆盖件设置于所述操纵系统和所述主壳体之间,所述覆盖件与所述主壳体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件包括:覆盖板和复位元件,所述复位元件连接所述主壳体和所述覆盖板,所述复位元件能维持所述覆盖板于伸展状态,在所述覆盖板位于伸展状态时,所述覆盖板基本沿着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向所述车前架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为弹性件,并能被所述覆盖板压缩,以允许所述覆盖板脱离伸展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动力源侧壳体,所述动力源侧壳体设置于所述动力源的侧端,所述动力源侧壳体形成至少一个散热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车架底板,所述车架底板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车架底板包括开口,所述开口供减震装置相对车架底板向下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减震装置连接部,所述减震装置连接部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减震装置与所述减震装置连接部可拆卸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预压调节部,所述预压调节部在水平高度上,被设置在所述车架底板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电源装置,给所述摩托车供电;所述摩托车还包括:电源壳体,包括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装配所述电源装置,所述第二装配部装配调压整流器,所述第一装配部和所述第二装配部相背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壳体还包括第三装配部,所述第三装配部装配所述壳体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动力源下壳体,所述动力源下壳体设置于所述动力源下方,所述动力源下壳体形成至少一个甩泥口。
CN202123425254.2U 2021-12-29 2021-12-29 摩托车 Active CN2170746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5254.2U CN217074665U (zh) 2021-12-29 2021-12-29 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25254.2U CN217074665U (zh) 2021-12-29 2021-12-29 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74665U true CN217074665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40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25254.2U Active CN217074665U (zh) 2021-12-29 2021-12-29 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746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808A1 (zh) * 2021-12-29 2023-07-06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808A1 (zh) * 2021-12-29 2023-07-06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021657B1 (en) Motor cycles
US20070023221A1 (en) Power unit support structure
US20220009589A1 (en) Electric snowmobile
CN217074665U (zh) 摩托车
CN217074627U (zh) 摩托车
CN217260476U (zh) 摩托车
CN217074666U (zh) 摩托车
CN217074659U (zh) 摩托车
JP4999450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CN216648176U (zh) 骑乘式车辆
US20220212744A1 (en) Drive system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CN217260482U (zh) 摩托车
CN108454768B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
KR200414130Y1 (ko) 자전거의 안장 완충장치
CN217074658U (zh) 摩托车
US20220041046A1 (en) Electric vehicle
CN212637663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108528580B (zh) 用于车辆的脚踏组件
KR100373825B1 (ko) 자전거의 완충장치
KR100819724B1 (ko) 자전거의 안장 완충장치
KR20160079601A (ko) 트랙터
CN211442491U (zh) 全地形车及其顶棚架
CN217778870U (zh) 电动两轮车
CN220054033U (zh) 电动两轮车
CN112399945A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