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40071U -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40071U
CN217040071U CN202123056432.9U CN202123056432U CN217040071U CN 217040071 U CN217040071 U CN 217040071U CN 202123056432 U CN202123056432 U CN 202123056432U CN 217040071 U CN217040071 U CN 2170400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ob
endoscope
matching
wheel
buck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564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锋
黎静
谭晓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Red Pine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Red Pine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Red Pine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Red Pine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564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400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400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400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在装配过程中,将第一拉线轮旋转设于壳体内,使其穿出壳体外;接着,将第一旋钮套设于第一拉线轮伸出壳体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配合,第一扣位与第三扣位卡扣配合即可。同样,将第二拉线轮旋转设于壳体内,使其穿过第一穿孔伸出壳体外;接着,将第二旋钮套设于第二拉线轮伸出壳体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配合,第二扣位与第四扣位卡扣配合即可。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只需套入即可完成各自的安装,这样使得产品装配便利,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Description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内窥镜是一种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检测仪器,具有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光源照明、机械装置等,其作为一种检测人体内部器官病变的重要辅助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中。目前内窥镜产品多为重复利用产品,每次使用后,需要经严格的消毒程序进行消毒。传统的内窥镜包括手柄、插入管、蛇骨、先端头和主机。手柄内集成有功能按钮、气水阀、负压阀、三通阀等结构。
为了扩大观察范围,通过旋钮装置控制蛇骨向四个方向弯曲,以实现内窥镜四向观察。然而受限于现有的旋钮装置结构设计缺陷,导致装配困难,这样不仅增加制作成本,而且严重影响内窥镜的组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结构设计巧妙,降低制作成本;同时也装配便利,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一种内窥镜旋钮装置,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壳体内外的安装孔;第一拉线轮,所述第一拉线轮上贯穿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拉线轮可旋转装设于所述壳体内并穿过所述安装孔伸出所述壳体外,且所述第一拉线轮上设有第一配合部与第一扣位,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扣位均位于所述壳体外;第二拉线轮,所述第二拉线轮可旋转装设于所述壳体内并穿过所述第一穿孔伸出所述壳体外,且所述第二拉线轮上设有第二配合部与第二扣位,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扣位均位于所述壳体外;第一旋钮与第二旋钮,所述第一旋钮与所述第二旋钮均位于所述壳体外,并分别对应套设于所述第一拉线轮与所述第二拉线轮上,所述第一旋钮上设有第三配合部及与所述第一扣位卡扣配合的第三扣位,所述第三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旋钮能带动所述第一拉线轮旋转,所述第二旋钮上设有第四配合部及与所述第二扣位卡扣配合的第四扣位,所述第四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以使所述第二旋钮能带动所述第二拉线轮旋转。
上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在装配过程中,将第一拉线轮旋转设于壳体内,使其穿出壳体外;接着,将第一旋钮套设于第一拉线轮伸出壳体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配合,第一扣位与第三扣位卡扣配合,使得第一拉线轮与第一旋钮可靠连接,保证第一拉线轮在壳体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的作用下,第一旋钮能驱使第一拉线轮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同样,将第二拉线轮旋转设于壳体内,使其穿过第一穿孔伸出壳体外;接着,将第二旋钮套设于第二拉线轮伸出壳体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配合,第二扣位与第四扣位卡扣配合,使得第二拉线轮与第二旋钮可靠连接,保证第二拉线轮在壳体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的作用下,第二旋钮能驱使第二拉线轮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只需套入即可完成各自的安装,这样使得产品装配便利,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二拉线轮上,并盖设于所述第一拉线轮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拉线轮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拉线轮与所述壳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拉线轮上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拉线轮的转动角度;所述第二拉线轮上设有第四限位部,所述第四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拉线轮的转动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位与所述第三扣位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扣位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扣位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扣位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位为第一卡块,所述第三扣位为与所述第一卡块适配的第一卡槽,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卡块上设有第一对位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对位部配合的第二对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扣位与所述第四扣位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扣位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四扣位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扣位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扣位为第二卡槽,所述第四扣位为与所述第二卡槽适配的第二卡块,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壁上设有第三对位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卡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对位部配合的第四对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三配合部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配合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为第一配合槽,所述第三配合部为与第一配合槽适配的第一配合块,所述第一配合槽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轴向延伸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四配合部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四配合部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第二配合槽,所述第四配合部为与第二配合槽适配的第二配合块,所述第二配合槽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轴向延伸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位与所述第三扣位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扣位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扣位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扣位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三配合部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配合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旋钮上设有供所述第一拉线轮穿入的第一通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配合部围绕所述第一通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扣位围绕所述第一通孔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钮朝向壳体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凸起用于与第一制动组件制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扣位与所述第四扣位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扣位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四扣位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扣位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四配合部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四配合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旋钮上设有供所述第二拉线轮穿入的第二通孔,至少两个所述第四配合部围绕所述第二通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四扣位围绕所述第二通孔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钮背向所述第一旋钮的一侧面上设有用于供第二制动组件装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围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所述第二凸起用于与第二制动组件制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拉线轮上贯穿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支架盖设于所述第二拉线轮上,并穿过所述第二穿孔伸出所述壳体外用于与第二制动组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线轮包括第一绕线部及设于所述第一绕线部上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穿孔贯穿所述第一绕线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绕线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安装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扣位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拉线轮包括第二绕线部及设于所述第二绕线部上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绕线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安装部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扣位均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一种内窥镜手柄,所述内窥镜手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第二制动组件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旋钮或所述第一拉线轮制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二旋钮或所述第二拉线轮制动。
上述的内窥镜手柄,采用以上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在装配过程中,将第一拉线轮旋转设于壳体内,使其穿出壳体外;接着,将第一旋钮套设于第一拉线轮伸出壳体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配合,第一扣位与第三扣位卡扣配合,使得第一拉线轮与第一旋钮可靠连接,保证第一拉线轮在壳体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的作用下,第一旋钮能驱使第一拉线轮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同样,将第二拉线轮旋转设于壳体内,使其穿过第一穿孔伸出壳体外;接着,将第二旋钮套设于第二拉线轮伸出壳体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配合,第二扣位与第四扣位卡扣配合,使得第二拉线轮与第二旋钮可靠连接,保证第二拉线轮在壳体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的作用下,第二旋钮能驱使第二拉线轮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只需套入即可完成各自的安装,这样使得产品装配便利,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一种内窥镜,所述内窥镜包括以上所述的内窥镜手柄。
上述的内窥镜,采用以上的内窥镜手柄,在装配过程中,将第一拉线轮旋转设于壳体内,使其穿出壳体外;接着,将第一旋钮套设于第一拉线轮伸出壳体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配合,第一扣位与第三扣位卡扣配合,使得第一拉线轮与第一旋钮可靠连接,保证第一拉线轮在壳体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的作用下,第一旋钮能驱使第一拉线轮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同样,将第二拉线轮旋转设于壳体内,使其穿过第一穿孔伸出壳体外;接着,将第二旋钮套设于第二拉线轮伸出壳体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配合,第二扣位与第四扣位卡扣配合,使得第二拉线轮与第二旋钮可靠连接,保证第二拉线轮在壳体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的作用下,第二旋钮能驱使第二拉线轮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只需套入即可完成各自的安装,这样使得产品装配便利,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内窥镜手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内窥镜手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内窥镜手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拉线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旋钮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旋钮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支架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支架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拉线轮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拉线轮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旋钮结构示意图一;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旋钮结构示意图二。
100、内窥镜旋钮装置;110、壳体;111、安装孔;120、第一拉线轮;121、第一穿孔;122、第一配合部;1221、第一配合槽;123、第一扣位;1231、第一卡块;1232、第一对位部;124、第一绕线部;125、第一安装部;126、第三限位部;127、第二密封圈;130、第二拉线轮;131、第二穿孔;132、第二配合部;1321、第二配合槽;133、第二扣位;1331、第二卡槽;1332、第三对位部;134、第二绕线部;135、第二安装部;136、第四限位部;140、第一旋钮;141、第三配合部;1411、第一配合块;142、第三扣位;1421、第一卡槽;1422、第二对位部;143、第一凸起;144、第一通孔;150、第二旋钮;151、第四配合部;1511、第二配合块;152、第四扣位;1521、第二卡块;1522、第四对位部;153、安装槽;154、第二凸起;155、制动圆环;156、第二通孔;160、第一支架;161、第一限位部;162、第二限位部;163、第一密封圈;170、第二支架;200、第一制动组件;300、第二制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一种内窥镜旋钮装置100,内窥镜旋钮装置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拉线轮120、第二拉线轮130、第一旋钮140与第二旋钮150。壳体110上设有连通壳体110内外的安装孔111。第一拉线轮120上贯穿设有第一穿孔121,第一拉线轮120可旋转装设于壳体110内并穿过安装孔111伸出壳体110外,且第一拉线轮120上设有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一扣位123。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一扣位123均位于壳体110外。第二拉线轮130可旋转装设于壳体110内并穿过第一穿孔121伸出壳体110外,且第二拉线轮130上设有第二配合部132与第二扣位133。第二配合部132与第二扣位133均位于壳体110外。第一旋钮140与第二旋钮150均位于壳体110外,并分别对应套设于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二拉线轮130上,第一旋钮140上设有第三配合部141及与第一扣位123卡扣配合的第三扣位142。第三配合部141与第一配合部122配合以使第一旋钮140能带动第一拉线轮120旋转。第二旋钮150上设有第四配合部151及与第二扣位133卡扣配合的第四扣位152。第四配合部151与第二配合部132配合以使第二旋钮150能带动第二拉线轮130旋转。
上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100,在装配过程中,将第一拉线轮120旋转设于壳体110内,使其穿出壳体110外;接着,将第一旋钮140套设于第一拉线轮120伸出壳体110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41配合,第一扣位123与第三扣位142卡扣配合,使得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一旋钮140可靠连接,保证第一拉线轮120在壳体110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41的作用下,第一旋钮140能驱使第一拉线轮120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同样,将第二拉线轮130旋转设于壳体110内,使其穿过第一穿孔121伸出壳体110外;接着,将第二旋钮150套设于第二拉线轮130伸出壳体110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二配合部132与第四配合部151配合,第二扣位133与第四扣位152卡扣配合,使得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可靠连接,保证第二拉线轮130在壳体110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二配合部132与第四配合部151的作用下,第二旋钮150能驱使第二拉线轮130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第一旋钮140和第二旋钮150只需套入即可完成各自的安装,这样使得产品装配便利,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41能限制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一旋钮140之间的相对转动,以使第一旋钮140能驱使第一拉线轮120一起旋转。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41的结构有多种设计,比如:第一配合部122为凸状结构,第二配合部132为槽或孔状结构;或者,第一配合部122为槽或孔状结构,第二配合部132为凸状结构等。
同样,第二配合部132与第四配合部151能限制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之间的相对转动,以使第二旋钮150能驱使第二拉线轮130一起旋转。第二配合部132与第四配合部151的结构有多种设计,比如:第二配合部132为凸状结构,第四配合部151为槽或孔状结构;或者,第二配合部132为槽或孔状结构,第四配合部151为凸状结构等。
还需说明的是,第一扣位123与第三扣位142配合时,能限制第一拉线轮120的移动,避免第一拉线轮120从壳体110安装孔111中脱落,以保证第一拉线轮120稳定安装在壳体110内。同时,第二扣位133与第四扣位152配合时,能限制第二拉线轮130的移动,避免第二拉线轮130从壳体110安装孔111中脱落,以保证第二拉线轮130稳定安装在壳体110内。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内窥镜旋钮装置100还包括装设于壳体110内的第一支架160。第一支架160套设于第二拉线轮130上,并盖设于第一拉线轮120上。如此,通过第一支架160,使得第一拉线轮120稳定安装在壳体110内。同时也通过第一支架160,能为第一拉线轮120提供防护,使得牵引线能稳定缠绕在第一拉线轮120上。
可选地,第一支架160与壳体1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仅限于螺栓连接、卡接、铆接、焊接、粘接等。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内窥镜旋钮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63。第一密封圈163设于第一支架160与第二拉线轮130之间,提高第一支架160与第二拉线轮130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液体由第一支架160与第二拉线轮130之间渗入而导致第一拉线轮120腐蚀损坏。
当然,内窥镜旋钮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密封圈127。第二密封圈127设于第一拉线轮120与壳体110之间,以进一步提高内窥镜旋钮装置100的密封性,有效防止液体由壳体110外从安装孔111中渗入至第一拉线轮12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图8及图9,第一支架16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161与第二限位部162。第一拉线轮120上设有第三限位部126。第三限位部126与第一限位部161配合用于限制第一拉线轮120的转动角度。第二拉线轮130上设有第四限位部136。第四限位部136与第二限位部162配合用于限制第二拉线轮130的转动角度。由此可知,当第一旋钮140带动第一拉线轮120转动至预设角度时,第三限位部126会与第一限位部161配合,以限制第一拉线轮120继续转动,从而避免第一拉线轮120过度转动而导致牵引线崩断,进而确保内窥镜使用安全。同理,当第二旋钮150带动第二拉线轮130转动至预设角度时,第四限位部136会与第二限位部162配合,以限制第二拉线轮130继续转动,从而避免第二拉线轮130过度转动而导致牵引线崩断,进而确保内窥镜使用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161、第二限位部162、第三限位部126及第四限位部136均呈凸起结构,利用凸起结构与凸起结构之间的抵触,使得第一拉线轮120和第二拉线轮130的转动范围得到有效控制。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与图6,第一扣位123与第三扣位142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扣位123沿着第一拉线轮120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三扣位142与至少两个第一扣位123一一对应设置。如此,通过各个第一扣位123与各个第三扣位142一一配合,使得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一旋钮140之间有效扣合,从而使得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一旋钮140的连接更加牢靠、稳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6,第一扣位123为第一卡块1231。第三扣位142为与第一卡块1231适配的第一卡槽1421。如此,通过第一卡块1231与第一卡槽1421配合,使得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一旋钮140稳定结合。
另外,由于其中一个第一卡块1231上设有第一对位部1232,其中一个第一卡槽1421的槽壁上设有与第一对位部1232配合的第二对位部1422,因此,在卡扣时,只需将第一对位部1232与第二对位部1422对齐,即可将第一旋钮140稳定卡扣在第一拉线轮120上,使得内窥镜旋钮装置100的装配更加便利,从而有利于提高内窥镜的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位部1232和第二对位部1422有多种形式,比如:第一对位部1232设计为凸块,第二对位部1422设计为凹槽;或者,第一对位部1232与第二对位部1422均设计为对应的图案、标识等。
具体地,第一对位部1232为凹槽,第二对位部1422为凸块。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0与图12,第二扣位133与第四扣位152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扣位133沿着第二拉线轮130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四扣位152与至少两个第二扣位133一一对应设置。如此,通过各个第二扣位133与各个第四扣位152一一配合,使得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之间有效扣合,从而使得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的连接更加牢靠、稳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与图12,第二扣位133为第二卡槽1331,第四扣位152为与第二卡槽1331适配的第二卡块1521。如此,通过第二卡块1521与第二卡槽1331配合,使得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稳定结合。
另外,由于其中一个第二卡槽1331的槽壁上设有第三对位部1332,其中一个第二卡块1521上设有与第三对位部1332配合的第四对位部1522,因此,在卡扣时,只需将第三对位部1332与第四对位部1522对齐,即可将第二旋钮150稳定卡扣在第二拉线轮130上,使得内窥镜旋钮装置100的装配更加便利,从而有利于提高内窥镜的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对位部1332和第四对位部1522有多种形式,比如:第三对位部1332设计为凹槽,第四对位部1522设计为凸块;或者,第三对位部1332与第四对位部1522均设计为对应的图案、标识等。
具体地,第三对位部1332为凸块,第四对位部1522为凹槽。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与图7,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41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配合部122沿着第一拉线轮120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三配合部141与至少两个第一配合部122一一对应设置。如此,通过各个第一配合部122与各个第三配合部141一一配合,使得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一旋钮140之间有效配合,从而使得第一旋钮140更加可靠、稳定地带动第一拉线轮120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7,第一配合部122为第一配合槽1221。第三配合部141为与第一配合槽1221适配的第一配合块1411。第一配合槽1221沿着第一拉线轮120的轴向延伸设置。如此,第一配合块1411插入第一配合槽1221中,使得第一拉线轮120无法相对第一旋钮140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旋钮140能带动第一拉线轮120一起转动。
具体地,请参考图5与图7,第一配合槽1221从第一拉线轮120的一端部开始沿着第一拉线轮120的轴向延伸设置。如此,使得第一配合块1411能更加方便插入第一配合槽1221中,从而使得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一旋钮140之间的结合更加便利。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0与图13,第二配合部132与第四配合部151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配合部132沿着第二拉线轮130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配合部132与至少两个第四配合部151一一对应设置。如此,通过各个第二配合部132与各个第四配合部151一一配合,使得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之间有效扣合,从而第二旋钮150更加可靠、稳定地带动第二拉线轮130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与图13,第二配合部132为第二配合槽1321。第四配合部151为与第二配合槽1321适配的第二配合块1511。第二配合槽1321沿着第二拉线轮130的轴向延伸设置。如此,第二配合块1511插入第二配合槽1321中,使得第二拉线轮130无法相对第二旋钮150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旋钮150能带动第二拉线轮130一起转动。
具体地,请参考图10与图13,第二配合槽1321从第二拉线轮130的一端部开始沿着第二拉线轮130的轴向延伸设置。如此,使得第二配合块1511能更加方便插入第二配合槽1321中,从而使得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之间的结合更加便利。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图6及图7,第一旋钮140上设有供第一拉线轮120穿入的第一通孔144。至少两个第三配合部141围绕第一通孔144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三扣位142围绕第一通孔144间隔设置。当第一拉线轮120穿入第一通孔144中时,第一配合部122配合在第三配合部141上,且第一扣位123卡扣在第三扣位142上。如此,装配时,只需将第一拉线轮120穿入第一通孔144中,即可实现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之间稳定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与图7,第一旋钮140朝向壳体11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凸起143。第一凸起143围绕第一通孔144设置,第一凸起143用于与第一制动组件200制动配合。如此,通过第一制动组件200稳定制动第一旋钮140转动,使得蛇骨的弯曲角度得到固定,从而方便操作者能观察到特定角度的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图12及图13,第二旋钮150上设有供第二拉线轮130穿入的第二通孔156。至少两个第四配合部151围绕第二通孔156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四扣位152围绕第二通孔156间隔设置。当第二拉线轮130穿入第二通孔156中时,第二配合部132配合在第四配合部151上,且第二扣位133卡扣在第四扣位152上。如此,装配时,只需将第二拉线轮130穿入第二通孔156中,即可实现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之间稳定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与图12,第二旋钮150背向第一旋钮140的一侧面上设有用于供第二制动组件300装入的安装槽153。安装槽153的槽壁上设有第二凸起154。第二凸起154围绕第二通孔156设置,第二凸起154用于与第二制动组件300制动配合。如此,通过第二制动组件300稳定制动第二旋钮150转动,使得蛇骨的弯曲角度得到固定,从而方便操作者能观察到特定角度的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与图4,内窥镜旋钮装置100还包括制动圆环155。制动圆环155套设于第二凸起154上,第二凸起154用于通过制动圆环155与第二制动组件300制动配合,制动效果更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与图4,内窥镜旋钮装置100还包括装设于壳体110内的第二支架170。第二拉线轮130上贯穿设有第二穿孔131。第二支架170盖设于第二拉线轮130上,并穿过第二穿孔131伸出壳体110外用于与第二制动组件300连接。如此设计,使得内窥镜手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使得内窥镜的操作更加平稳。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第一拉线轮120包括第一绕线部124及设于第一绕线部124上的第一安装部125。第一穿孔121贯穿第一绕线部124与第一安装部125。第一绕线部124位于壳体110内。第一安装部125穿设于安装孔111。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一扣位123均设于第一安装部125上。如此,第一拉线轮120能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壳体11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与图11,第二拉线轮130包括第二绕线部134及设于第二绕线部134上的第二安装部135。第二绕线部134位于壳体110内,第二安装部135穿设于第一穿孔121,第二配合部132与第二扣位133均设于第二安装部135上。如此,第二拉线轮130能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壳体11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内窥镜手柄,内窥镜手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200、第二制动组件300及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内窥镜旋钮装置100,第一制动组件200用于对第一旋钮140或第一拉线轮120制动,第二制动组件300用于对第二旋钮150或第二拉线轮130制动。
上述的内窥镜手柄,采用以上的内窥镜旋钮装置100,在装配过程中,将第一拉线轮120旋转设于壳体110内,使其穿出壳体110外;接着,将第一旋钮140套设于第一拉线轮120伸出壳体110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41配合,第一扣位123与第三扣位142卡扣配合,使得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一旋钮140可靠连接,保证第一拉线轮120在壳体110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41的作用下,第一旋钮140能驱使第一拉线轮120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同样,将第二拉线轮130旋转设于壳体110内,使其穿过第一穿孔121伸出壳体110外;接着,将第二旋钮150套设于第二拉线轮130伸出壳体110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二配合部132与第四配合部151配合,第二扣位133与第四扣位152卡扣配合,使得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可靠连接,保证第二拉线轮130在壳体110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二配合部132与第四配合部151的作用下,第二旋钮150能驱使第二拉线轮130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第一旋钮140和第二旋钮150只需套入即可完成各自的安装,这样使得产品装配便利,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内窥镜,内窥镜包括以上实施例中的内窥镜手柄。
上述的内窥镜,采用以上的内窥镜手柄,在装配过程中,将第一拉线轮120旋转设于壳体110内,使其穿出壳体110外;接着,将第一旋钮140套设于第一拉线轮120伸出壳体110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41配合,第一扣位123与第三扣位142卡扣配合,使得第一拉线轮120与第一旋钮140可靠连接,保证第一拉线轮120在壳体110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41的作用下,第一旋钮140能驱使第一拉线轮120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同样,将第二拉线轮130旋转设于壳体110内,使其穿过第一穿孔121伸出壳体110外;接着,将第二旋钮150套设于第二拉线轮130伸出壳体110外的部分,并分别将第二配合部132与第四配合部151配合,第二扣位133与第四扣位152卡扣配合,使得第二拉线轮130与第二旋钮150可靠连接,保证第二拉线轮130在壳体110内稳定安装。同时,在第二配合部132与第四配合部151的作用下,第二旋钮150能驱使第二拉线轮130旋转,以便稳定控制蛇骨弯曲。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第一旋钮140和第二旋钮150只需套入即可完成各自的安装,这样使得产品装配便利,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21)

1.一种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壳体内外的安装孔;
第一拉线轮,所述第一拉线轮上贯穿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拉线轮可旋转装设于所述壳体内并穿过所述安装孔伸出所述壳体外,且所述第一拉线轮上设有第一配合部与第一扣位,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扣位均位于所述壳体外;
第二拉线轮,所述第二拉线轮可旋转装设于所述壳体内并穿过所述第一穿孔伸出所述壳体外,且所述第二拉线轮上设有第二配合部与第二扣位,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扣位均位于所述壳体外;
第一旋钮与第二旋钮,所述第一旋钮与所述第二旋钮均位于所述壳体外,并分别对应套设于所述第一拉线轮与所述第二拉线轮上,所述第一旋钮上设有第三配合部及与所述第一扣位卡扣配合的第三扣位,所述第三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旋钮能带动所述第一拉线轮旋转,所述第二旋钮上设有第四配合部及与所述第二扣位卡扣配合的第四扣位,所述第四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以使所述第二旋钮能带动所述第二拉线轮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二拉线轮上,并盖设于所述第一拉线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拉线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拉线轮与所述壳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拉线轮上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拉线轮的转动角度;所述第二拉线轮上设有第四限位部,所述第四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拉线轮的转动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位与所述第三扣位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扣位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扣位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扣位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位为第一卡块,所述第三扣位为与所述第一卡块适配的第一卡槽,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卡块上设有第一对位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对位部配合的第二对位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扣位与所述第四扣位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扣位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四扣位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扣位一一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扣位为第二卡槽,所述第四扣位为与所述第二卡槽适配的第二卡块,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壁上设有第三对位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卡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对位部配合的第四对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三配合部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配合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一一对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第一配合槽,所述第三配合部为与第一配合槽适配的第一配合块,所述第一配合槽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轴向延伸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四配合部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四配合部一一对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第二配合槽,所述第四配合部为与第二配合槽适配的第二配合块,所述第二配合槽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轴向延伸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位与所述第三扣位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扣位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扣位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扣位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三配合部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沿着所述第一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配合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旋钮上设有供所述第一拉线轮穿入的第一通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配合部围绕所述第一通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扣位围绕所述第一通孔间隔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钮朝向壳体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凸起用于与第一制动组件制动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扣位与所述第四扣位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扣位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四扣位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扣位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四配合部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沿着所述第二拉线轮的周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四配合部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旋钮上设有供所述第二拉线轮穿入的第二通孔,至少两个所述第四配合部围绕所述第二通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四扣位围绕所述第二通孔间隔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钮背向所述第一旋钮的一侧面上设有用于供第二制动组件装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围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所述第二凸起用于与第二制动组件制动配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旋钮装置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拉线轮上贯穿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支架盖设于所述第二拉线轮上,并穿过所述第二穿孔伸出所述壳体外用于与第二制动组件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线轮包括第一绕线部及设于所述第一绕线部上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穿孔贯穿所述第一绕线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绕线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安装部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扣位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和/或,
所述第二拉线轮包括第二绕线部及设于所述第二绕线部上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绕线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安装部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扣位均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20.一种内窥镜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手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第二制动组件及权利要求1-19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旋钮装置,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旋钮或所述第一拉线轮制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二旋钮或所述第二拉线轮制动。
2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包括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内窥镜手柄。
CN202123056432.9U 2021-12-07 2021-12-07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Active CN2170400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56432.9U CN217040071U (zh) 2021-12-07 2021-12-07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56432.9U CN217040071U (zh) 2021-12-07 2021-12-07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40071U true CN217040071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77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56432.9U Active CN217040071U (zh) 2021-12-07 2021-12-07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400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3776A (zh) * 2021-12-07 2022-04-29 广州瑞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3776A (zh) * 2021-12-07 2022-04-29 广州瑞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WO2023103908A1 (zh) * 2021-12-07 2023-06-15 广州瑞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40071U (zh)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EP3592200B1 (en) A handle for an endoscope
JP5385483B1 (ja) 内視鏡
CN217040076U (zh) 内窥镜
CN114403776A (zh) 内窥镜旋钮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US10197784B2 (en)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insertion device and insertion device
EP4344605A1 (en) Endoscope knob brake device, endoscope handle and endoscope
CN114176487A (zh) 内窥镜
JP2009080958A (ja) 回転コネクタ
EP4344606A1 (en) Endoscope wire pulling wheel, endoscope handle, and endoscope
US20240081625A1 (en) Chambered handle for a medical device
CN217040072U (zh) 内窥镜旋钮制动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JP2009279182A (ja) 内視鏡
WO2019150621A1 (ja) 挿入装置の先端部材
US20170007106A1 (en) Endoscope
JP4363682B2 (ja) 内視鏡の操作ワイヤの弛み除去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13150700A (ja) 内視鏡
JP2001046329A (ja) 内視鏡
JP2006350143A (ja) 光コネクタプラグ
KR20220004704A (ko) 분절 와이어 안내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장치
CN217040073U (zh) 内窥镜负压阀安装结构、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CN219089208U (zh) 内窥镜及其插入组件
CN219374587U (zh) 壳体组件和内窥镜
US20240315538A1 (en) Endoscope wire pulling wheel, endoscope handle, and endoscope
JP2002125918A (ja) 内視鏡スコープおよび内視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