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4672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04672U
CN217004672U CN202123440541.0U CN202123440541U CN217004672U CN 217004672 U CN217004672 U CN 217004672U CN 202123440541 U CN202123440541 U CN 202123440541U CN 217004672 U CN217004672 U CN 2170046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air inlet
volut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405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现伟
刘伟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405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046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046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046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换热风道件、换热风机、新风风道件和新风风机,外壳设置有新风进口、第一室内风进口和出风口;换热风道件设置于外壳内;新风风道件设置于外壳内且位于换热风道件的底部,新风风道件与新风进口和出风口相连通;以及新风风机倾斜设置于新风风道内,新风风机的轴线相对新风进口的进风方向倾斜设置。这样,通过将新风风机倾斜设置在新风风道件内,不仅可以提升新风的进风效率,而且能够让新风风机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更大功率的新风风机,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的新风性能。同时,倾斜设置的新风风机可以让新风风道件可以进行收缩设计,从而改善空调器室内机的使用感受。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内设有新风模块以使其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更新,用户使用空调器的使用感受得到改善。在相关技术中,由于设计原因,空调器内设有的新风风机功率较低,且容纳新风的位置较小,以使新风的出风效果较差,从而让用户使用空调器的使用感受相对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新风进风效率高、出风效果好、用户使用空调器室内机的使用感受较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换热风道件、换热风机、新风风道件和新风风机,所述外壳设置有新风进口、第一室内风进口和出风口;所述换热风道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换热风道件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新风风道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风道件的底部,所述新风风道件与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以及所述新风风机倾斜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新风风机的轴线相对所述新风进口的进风方向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将新风风机倾斜设置在新风风道件内,不仅可以提升新风的进风效率,而且能够让新风风机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更大功率的新风风机,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的新风性能。同时,倾斜设置的新风风机可以让新风风道件可以进行收缩设计,从而改善空调器室内机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机的轴线与所述新风进口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5°≤α≤7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件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所述第二蜗壳设置于所述第一蜗壳的前侧,所述第一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一蜗壳进风口,所述第二蜗壳在所述外壳内倾斜设置,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蜗壳内,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共同限定出蜗壳出风口,所述蜗壳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壳包括:后板、侧板和前斜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后板的一端和所述前斜板的一端之间,所述后板设置有所述第一蜗壳进风口,所述侧板与所述外壳的左侧或右侧相对应,所述前斜板倾斜向前延伸,所述第二蜗壳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后板的另一端和所述前斜板的另一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且位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第一蜗壳进风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新风进口或所述第一蜗壳进风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室内风进口,所述第二室内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道件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件设置有第二蜗壳进风口,所述第二蜗壳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室内风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蜗壳进风口设置有进风格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机包括:电机和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离心风扇设置有轮毂,所述轮毂形成有多个用于为所述电机散热的散热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风道件和所述外壳的前侧壁之间形成有混风通道,所述混风通道分别与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室内机1,
外壳10,新风进口110,第一室内风进口120,出风口130,第二室内风进口140,
换热风道件20,换热风道210,
换热风机30,
新风风道件40,第一蜗壳410,第一蜗壳进风口411,后板412,侧板413,前斜板414,第二蜗壳420,蜗壳出风口430,第二蜗壳进风口440,进风格栅450,
新风风机50,离心风扇520,轮毂530,散热孔540,
混风风道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外壳10、换热风道件20、换热风机30、新风风道件40和新风风机50。
具体来说,外壳10设置有新风进口110、第一室内风进口120和出风口130;换热风道件20设置于外壳10内,换热风道件20内形成有换热风道210,换热风道210分别与第一室内风进口120和出风口130相连通;换热风机30设置于换热风道210内;新风风道件40设置于外壳10内且位于换热风道件20的底部,新风风道件40与新风进口110和出风口130相连通;以及新风风机50倾斜设置于新风风道401内,新风风机50的轴线相对新风进口110的进风方向倾斜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0上设置有新风进口110、第一室内风进口120和出风口130,新风适于从新风进口110进入到外壳10内,并在新风风道件40内的新风风机50的驱动下从出风口130排出。在空调器室内机1进行室内循环的时候,室内空气适于从第一室内风进口120进入到外壳10内,并通过设于换热风道210内的换热风机30进行驱动以从出风口130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常规的将新风风机50正放在新风风道401的方式来说,在空调器室内机1中所设置的新风风机50以倾斜设置的方式设于新风风道件40内,新风风道件40内适于容纳新风的容积更高,从而提升新风的进风效率。同时,由于将新风风机50倾斜设置,在新风风机50进行设计与组装时,新风风机50可以采用扇叶直径更大的新风风机50,从而提升新风风机50的使用功率,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性能。此外,由于将新风风机50倾斜设置,在新风风机50设置在新风风道件40内的时候,新风风道件40可以进行收缩设计,以使新风风道件40对新风的容纳效果更好,避免新风风道件40的容积过大所导致的新风在新风风道件40内流通时所形成的空腔声,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通过将新风风机50倾斜设置在新风风道件40内,不仅可以提升新风的进风效率,而且能够让新风风机50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更大功率的新风风机50,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性能。同时,倾斜设置的新风风机50可以让新风风道件40可以进行收缩设计,从而改善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新风风机50的轴线与新风进口110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5°≤α≤75°。
需要说明的是,如若新风风机50的轴线与新风进口110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过小,则新风风机50进风效率的提升不明显,而如若新风风机50的轴线与新风进口110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过大,则会让新风进入到新风风机50的阻力较大,从而降低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性能。这样,通过将新风风机50的轴线与新风进口110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在15°到75°之间,不仅让新风风机50具有较高的进风效率,且新风进入到新风风机50的时候阻力较小,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性能较高。进一步地,为了让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性能得到更高的提升,可以将新风风机50的轴线与新风进口110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在20°到40°。作为更优选地,新风风机50的轴线与新风进口110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道件40包括:第一蜗壳410和第二蜗壳420,第二蜗壳420设置于第一蜗壳410的前侧,第一蜗壳410的后侧设置有第一蜗壳进风口411,第二蜗壳420在外壳10内倾斜设置,新风风机50设置于第二蜗壳420内,第一蜗壳410和第二蜗壳420共同限定出蜗壳出风口430,蜗壳出风口430与出风口130相连通。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蜗壳410和第二蜗壳420进行组装的方式构建出新风风道件40,不仅可以便于新风风道件40的连接,而且可以便于第一蜗壳410与第二蜗壳420的出模,提升第一蜗壳410和第二蜗壳420的结构强度,从而让新风风道件40的使用更为可靠。
同时,通过将第二蜗壳420在外壳10内倾斜设置,以使新风风机50在设置在第二蜗壳420上时,新风风机50能够更为可靠的倾斜设置在外壳10内,不仅让新风风机50的连接组装更为可靠,而且还能提升新风风机50在设计时的尺寸与功率,从而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蜗壳410包括:后板412、侧板413和前斜板414,侧板413连接于后板412的一端和前斜板414的一端之间,后板412设置有第一蜗壳进风口411,侧板413与外壳10的左侧或右侧相对应,前斜板414倾斜向前延伸,第二蜗壳4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后板412的另一端和前斜板414的另一端之间。
这样,通过使用后板412、侧板413和前斜板414构成第一蜗壳410,让第一蜗壳410与第二蜗壳420所形成的容纳空间更大,从而让新风风机50的进风风量得到提升。同时,在后板412上所设有的第一蜗壳进风口411,适于为新风进入到空调器室内机1的过程提供导向作用,以使新风能够更为可靠的进入到新风风道件40内,并通过新风风机50进行驱动,以使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性能得到提升。此外,将前斜板414以倾斜向前延伸的方式进行设置,在增加新风风道件40对新风的容纳空间的同时,还能避免新风在前斜板414处产生的涡流,降低空调器室内机1使用新风模式时所产生的噪音,改善空调盖室内机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净化模块(图中未示出),净化模块设置于新风风道401内且位于新风风机50和第一蜗壳进风口411之间。这样,净化模块适于对经过其的新风进行净化过滤,让进入到新风风道件40内新风更为纯净,不仅可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而且能够避免新风中的灰尘等积攒在新风风机50上,从而提升新风风机50的使用性能,延长新风风机5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还包括:电加热器(图中未示出),电加热器设置于新风进口110或第一蜗壳进风口411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室外进入到室内机空调器的新风的温度较低时,可以将电加热器打开,电加热器适于对经过其的新风进行加热,从而让用户感受到的新风更为舒适,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壳10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室内风进口140,第二室内风进口140与新风风道件40相连通。由此,外壳10上所设置的第二室内风进口140适于室内风进入到新风风机50中的提供位置,以使室内风嫩能够通过第二室内进风口进入到新风风道件40,并使其与新风进行混合,从而提升新风风机50的进风效率,改善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新风风道件40设置有第二蜗壳进风口440,第二蜗壳进风口440与第二室内风进口140相连通,第二蜗壳进风口440设置有进风格栅450。这样,通过第二室内进风口的室内风适于通过第二蜗壳进风口440进入到新风风道件40内,以使其在新风风道件40内与新风进行混合,以提升新风风机50的进风量。同时,在第二蜗壳进风口440上设有的进风格栅450,能够避免杂物伸入到新风风机50内,提升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新风风机50包括:电机和离心风扇520,离心风扇520与电机传动连接,离心风扇520设置有轮毂530,轮毂530形成有多个用于为电机散热的散热孔540。由此,通过将离心风扇520与电机连接,电机适于驱动离心风扇520进行转动,以形成新风风机50的离心出风性能,将两侧所进的新风气流与室内风气流能够按照设计从蜗壳出风口430排出,以形成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性能。在新风风机50的使用过程中,电机所产生的热量适于通过轮毂530上设有的散热孔540散出,以使电机的运行温度更低,电机的使用性能够更高,从而提升新风风机50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风道件20和外壳10的前侧壁之间形成有混风风道60,混风风道60分别与新风风道401和出风口130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室内风和新风可以在混合后通过新风风机50进行驱动,以使其从出风口130处进行排出并作用到室内,从而形成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性能。这样,通过设有混风风道60对新风风机50所驱动的气流进行导向,以使气流能够按照设计传递到室内,以改善室内环境,从而让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得到提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新风进口、第一室内风进口和出风口;
换热风道件,所述换热风道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换热风道件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新风风道件,所述新风风道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风道件的底部,所述新风风道件与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以及
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倾斜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新风风机的轴线相对所述新风进口的进风方向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的轴线与所述新风进口的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5°≤α≤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件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所述第二蜗壳设置于所述第一蜗壳的前侧,所述第一蜗壳的后侧设置有第一蜗壳进风口,所述第二蜗壳在所述外壳内倾斜设置,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蜗壳内,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共同限定出蜗壳出风口,所述蜗壳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包括:后板、侧板和前斜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后板的一端和所述前斜板的一端之间,所述后板设置有所述第一蜗壳进风口,所述侧板与所述外壳的左侧或右侧相对应,所述前斜板倾斜向前延伸,所述第二蜗壳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后板的另一端和所述前斜板的另一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且位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第一蜗壳进风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新风进口或所述第一蜗壳进风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室内风进口,所述第二室内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道件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件设置有第二蜗壳进风口,所述第二蜗壳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室内风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蜗壳进风口设置有进风格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包括:电机和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离心风扇设置有轮毂,所述轮毂形成有多个用于为所述电机散热的散热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道件和所述外壳的前侧壁之间形成有混风通道,所述混风通道分别与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CN202123440541.0U 2021-12-31 2021-12-31 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170046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0541.0U CN217004672U (zh) 2021-12-31 2021-12-31 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40541.0U CN217004672U (zh) 2021-12-31 2021-12-31 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04672U true CN217004672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88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40541.0U Active CN217004672U (zh) 2021-12-31 2021-12-31 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046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44922U (zh) 一种通风装置及移动空调
CN108302626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21700467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178147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878906A (zh)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3453924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04943705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09761802U (zh) 风机组件和具有其的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106642342A (zh) 超薄立式空调机
CN21572366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9000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304428U (zh) 一种离心风机及使用其的油烟机
CN21700467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15448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15449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72366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635904U (zh) 室内空调机
CN21351413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700467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318536U (zh) 吹风装置及包含其的浴霸
CN21506244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511459U (zh)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9713505U (zh) 一种空调
CN216346669U (zh) 空调器
CN218882558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