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4673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04673U CN217004673U CN202123443224.4U CN202123443224U CN217004673U CN 217004673 U CN217004673 U CN 217004673U CN 202123443224 U CN202123443224 U CN 202123443224U CN 217004673 U CN217004673 U CN 2170046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ind
- choke
- mixing
- in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1212149 Cathe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新风装置、换热装置和阻风结构件,外壳设置有新风进口、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新风装置设置于外壳内且与新风进口相连通,新风装置设置有新风出口;换热装置设置于外壳内且位于新风装置的上方,换热装置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换热装置与外壳之间形成有混风风道,混风风道的一端与新风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与出风口相连通;阻风结构件设置于混风风道内且设置有朝向混风风道一侧倾斜设置的阻风面,阻风面与混风风道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在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这样,阻风结构件能够降低经过的气流流速,使得气流在混风风道内的流通更为安静,从而改善空调器室内机的使用感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内设有新风模块以使其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更新,用户使用空调器的使用感受得到改善。在相关技术中,为了提升新风性能,通常采用较大功率的电机以提升出风效果。但是,在风速较高的情况下,气流在风道内的流通会产生较大噪音,以降低空调器的使用感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较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新风装置、换热装置和阻风结构件,所述外壳设置有新风进口、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新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新风进口相连通,所述新风装置设置有新风出口;所述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装置的上方,所述换热装置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阻风结构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内且设置有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一侧倾斜设置的阻风面,所述阻风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在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在混风风道内设有阻风结构件,阻风结构件上所形成的阻风面适于沿出风方向降低混风风道的横截面积,以使阻风结构件能够降低经过的气流流速,使得气流在混风风道内的流通更为安静,从而改善空调器室内机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风面为两个,两个所述阻风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两个侧壁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风结构件包括:下阻风件和两个上阻风件,所述下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内,两个所述上阻风件设置于所述下阻风件的上方且左右间隔设置,所述下阻风件的竖截面为倒置的等腰三角形,所述下阻风件的侧面与对应的所述上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共同构成所述阻风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风结构件还包括:两个中阻风件,两个中阻风件设置于所述下阻风件和两个所述上阻风件之间且左右间隔设置,所述上阻风件的侧面、对应的所述中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与对应的所述上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共同构成所述阻风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阻风件的竖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斜边所对应的侧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侧壁相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阻风件到所述下阻风件的竖直距离为d1,所述中阻风件到所述上阻风件的竖直距离为d2,d1=d2。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上阻风件到对应的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水平距离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阻风件的竖截面为斜线或直角三角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上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的另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风道件和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件内,所述换热风道件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风道件前壁和所述外壳的前壁之间形成所述混风风道,所述阻风结构件一体成型在所述换热风道件的前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室内机1,
外壳10,新风进口110,室内进风口,出风口130,
新风装置20,新风出口210,
换热装置30,换热风道件310,换热风机320,
阻风结构件40,阻风面401,下阻风件410,上阻风件420,中阻风件430,
混风风道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外壳10、新风装置20、换热装置30和阻风结构件40。
具体来说,外壳10设置有新风进口110、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130;新风装置20设置于外壳10内且与新风进口110相连通,新风装置20设置有新风出口210;换热装置30设置于外壳10内且位于新风装置20的上方,换热装置30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130相连通,换热装置30与外壳10之间形成有混风风道50,混风风道50的一端与新风出口210相连通且另一端与出风口130相连通;阻风结构件40设置于混风风道50内且设置有朝向混风风道50一侧倾斜设置的阻风面401,阻风面401与混风风道50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在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0上设置有新风进口110、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130,新风适于从新风进口110进入到外壳10内,并在新风装置20的驱动下从出风口130排出,以形成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性能。在空调器室内机1进行室内循环的时候,室内气流适于从室内进风口进入到外壳10内,并在换热装置30驱动下以从出风口130排出,以形成空调器室内机1的室内风性能。同时,在换热装置30与外壳10之间还设有混风风道50,混风风道50适于将室内风与新风进行混合。如此一来,能够改善空调器室内机1作用到室内的气流的舒适性。
此外,在混风风道50内设有阻风结构件40,由于阻风结构件40上倾斜设置有阻风面401,且阻风面401在出风方向上与混风风道50的间距呈递减趋势,以使在出风方向上,混风风道50内设有阻风结构件40出的的截面积沿出风方向逐渐降低,从而让经过其的气流流速得到降低,气流在混风风道50内进行流通时更为安静,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通过在混风风道50内设有阻风结构件40,阻风结构件40上所形成的阻风面401适于沿出风方向降低混风风道50的横截面积,以使阻风结构件40能够降低经过的气流流速,使得气流在混风风道50内的流通更为安静,从而改善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风面401为两个,两个阻风面401与混风风道50的两个侧壁一一对应。这样,通过设有两个阻风面401,让两个阻风面401与混风风道50的两个侧壁相对应,使得经过混风风道50并从出风口130排出的气流均适于通过阻风面401进行降速调整,以使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更为安静,且相对设置在混风风道50的两个侧壁的两个阻风面401,能够增加阻风结构件40对气流的降速效果,以进一步地改善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阻风结构件40包括:下阻风件410和两个上阻风件420,下阻风件410设置于混风风道50内,两个上阻风件420设置于下阻风件410的上方且左右间隔设置,下阻风件410的竖截面为倒置的等腰三角形,下阻风件410的侧面与对应的上阻风件420朝向混风风道50侧壁的一侧表面共同构成阻风面401。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下阻风件410适于设置在混风风道50内,以使阻风面401的起始位置处于混风风道50内,从而让阻风面401能够对经过其的气流进行降速。而下阻风件410的竖截面为等腰三角形,以使其与上阻风件420的侧面所构成的阻风面401在混风风道50内对称设置,从而让混风风道50内经过相对设置的两个阻风面401的气流得到相同的降速效果,避免两个阻风面401两侧气流出现差速的情况,从而让气流在混风通道内的流通更为安静可靠,以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同时,使用下阻风件410与两个上阻风件420构成阻风面401,使得阻风面401在出风方向上具有更长的长度,以提升阻风面401对气流的降速效果,让气流的流通更为安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阻风结构件40还包括:两个中阻风件430,两个中阻风件430设置于下阻风件410和两个上阻风件420之间且左右间隔设置,上阻风件420的侧面、对应的中阻风件430朝向混风风道50侧壁的一侧表面与对应的上阻风件420朝向混风风道50侧壁的一侧表面共同构成阻风面401。
这样,将阻风结构件40设置成上阻风件420、中阻风件430和下阻风件410共同构建出的形式,能够便于阻风结构件40的生产出模,提升生产效率。同时,由于在每个阻风面401所对应的上阻风件420与下阻风件410之间设有中阻风件430,使得每个阻风面401的结构构建更为稳定可靠,从而提升阻风面401对气流的降速效果,让空调器室内机1的运行更为安静。
此外,由于阻风结构件40采用上阻风件420、中阻风件430和下阻风件410构建形成的形式,在上阻风件420与中阻风件430之间以及中阻风件430与下阻风件410之间均保留有一定的间隙,当气流通过间隙进行流通时,气流的流速依然会得到降低。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中阻风件430的竖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斜边所对应的侧面与混风风道50的侧壁相对应。由此,通过将中阻风件430的竖截面设置成直角三角形,由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适于与阻风面401处于同一平面,使得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适于对斜边提供支撑作用,以使中阻风件430的使用更为可靠,从而让阻风结构件40对气流的降速效果更好。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中阻风件430到下阻风件410的竖直距离为d1,中阻风件430到上阻风件420的竖直距离为d2,d1=d2。这样,将上阻风件420、中阻风件430和下阻风件410等距设置在混风风道50内,能够便于阻风结构件40的设计生产,提升生产效率。且由于上阻风件420、中阻风件430和下阻风件410等距设置,以使上阻风件420、中阻风件430和下阻风件410所承受的气流流动阻力相同,从而提升管上阻风件420、中阻风件430和下阻风件410的使用寿命,让阻风结构件40在混风风道50内的设置更为可靠。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两个上阻风件420到对应的混风风道50侧壁的水平距离相同。如此一来,将两个上阻风件420到对应的混风风道50侧壁的水平距离相同,使得阻风结构件40两侧的出风风速相同,从而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上阻风件420的竖截面为斜线或直角三角形。可以理解的是,上阻风件420在出风方向上的竖截面中的斜线所对应的平面适于构成阻风面401的一部分,或者上阻风件420在出风方向上的竖截面中的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所对应的斜面适于构成阻风面401的一部分。这样,将上阻风件420的竖截面构造呈斜线,在满足阻风面401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还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而将上阻风件420的竖截面构造呈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所处平面适于满足阻风面401的使用需求的同时,直角三角形的直边所处平面适于对其进行支撑,以提升上阻风件420的结构强度,以使阻风结构件40的使用更为可靠。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下阻风件410设置于混风风道50长度方向的中部,上阻风件420设置于混风风道50的另一端。可以理解的是,阻风面401的起始点适于形成在下阻风件410朝向新风装置20的一端。这样,将下阻风件410设于混风风道50的中部,使得阻风结构件40上所形成的阻风面401均匀设置于混风风道50内,以使两个阻风面401对气流的降速效果相同,从而提升阻风结构件40的可靠性,让阻风结构件40具有更高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装置30包括:换热风道件310和换热风机320,换热风机320设置于换热风道件310内,换热风道件310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130相连通,换热风道件310前壁和外壳10的前壁之间形成混风风道50,阻风结构件40一体成型在换热风道件310的前壁上。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风道件310内适于形成换热风道,室内风在换热风机320的驱动下沿换热风道进行流通,并进入混风风道50内。在使用空调器室内机1室内循环作用时,气流适于经过阻风结构件40以进行降速后从出风口130排出,由于气流在混风风道50内的流通速度较低,以使气流在混风风道50内流通时所产生的噪音较小,以改善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
同时,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将阻风结构件40设置在换热风道件310的前壁上,节省了生产步骤,简化了生产流程,且提高了阻风结构件40在换热风道件310上设置的连接强度,从而让阻风结构件40的使用更为可靠,以使用户感受到的空调器室内机1的使用感受更为舒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新风进口、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
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新风进口相连通,所述新风装置设置有新风出口;
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装置的上方,所述换热装置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阻风结构件,所述阻风结构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内且设置有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一侧倾斜设置的阻风面,所述阻风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侧壁之间的间距在出风方向上呈递减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风面为两个,两个所述阻风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两个侧壁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风结构件包括:下阻风件和两个上阻风件,所述下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内,两个所述上阻风件设置于所述下阻风件的上方且左右间隔设置,所述下阻风件的竖截面为倒置的等腰三角形,所述下阻风件的侧面与对应的所述上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共同构成所述阻风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风结构件还包括:两个中阻风件,两个中阻风件设置于所述下阻风件和两个所述上阻风件之间且左右间隔设置,所述上阻风件的侧面、对应的所述中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与对应的所述上阻风件朝向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一侧表面共同构成所述阻风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阻风件的竖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斜边所对应的侧面与所述混风风道的侧壁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阻风件到所述下阻风件的竖直距离为d1,所述中阻风件到所述上阻风件的竖直距离为d2,d1=d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上阻风件到对应的所述混风风道侧壁的水平距离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阻风件的竖截面为斜线或直角三角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上阻风件设置于所述混风风道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风道件和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件内,所述换热风道件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风道件前壁和所述外壳的前壁之间形成所述混风风道,所述阻风结构件一体成型在所述换热风道件的前壁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43224.4U CN217004673U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空调器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43224.4U CN217004673U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空调器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04673U true CN217004673U (zh) | 2022-07-19 |
Family
ID=82389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443224.4U Active CN217004673U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空调器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04673U (zh) |
-
2021
- 2021-12-31 CN CN202123443224.4U patent/CN2170046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27430A (zh) |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 |
CN103453641B (zh) |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 |
CN105674399A (zh) | 一种混合出风空调室内机 | |
CN102538076A (zh) | 一种底部进风、顶部出风的家用柜式空调器 | |
CN112066453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648538U (zh) | 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 |
CN21060192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8488936B (zh) | 窗式空调 | |
CN217004673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838234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8375125B (zh) | 窗式空调设备 | |
WO2017049447A1 (zh) | 一种空调混合出风室内机 | |
CN108443978B (zh) | 空调设备 | |
CN217682399U (zh) | 一种具有冷暖风机的无叶风扇 | |
CN218509761U (zh) | 一种具有双风机的无叶风扇 | |
CN108397846B (zh) | 空调设备 | |
CN108443977B (zh) | 窗式空调设备 | |
CN202470234U (zh) | 一种底部进风、顶部出风的家用柜式空调器 | |
CN204943705U (zh) | 一种混流空调 | |
CN212618771U (zh) | 辐射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46325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33246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7004671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9083263U (zh) | 一种贯流风道及其空调器 | |
CN112682853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1 Haixin Road, Nancun Town, Pingdu City,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51,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SHANDONG) AIR-CONDITION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