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83573U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83573U
CN216983573U CN202123409418.2U CN202123409418U CN216983573U CN 216983573 U CN216983573 U CN 216983573U CN 202123409418 U CN202123409418 U CN 202123409418U CN 216983573 U CN216983573 U CN 216983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chamber
reservo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094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勇进
戴昌正
孔俊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0941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83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83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83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布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被分隔形成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以及第二腔;其中,所述第一腔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腔的体积;所述第一腔的至少部分界定形成储液腔,用于储存液体基质;所述第二腔用于收容电池;雾化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内,用于将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以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储液腔的容积较大,且储液腔与电池并排设置,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外观小巧精致,便于携带。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大储液腔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储存有液体基质,其通过将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
现有技术中,存在有一类气溶胶生成装置,其配置为不可补充液体基质,随着液体基质消耗完毕,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寿命截止。此类气溶胶生成装置由于体积小,便于携带具深受使用者的青睐。对于此类气溶胶生成装置,由于其装置的体积较小,其储存的液体基质的容量一般为2ml左右,用户往往只能抽吸300口左右。因此需要在扩充储液腔的容积的前提下,同时保证气溶胶生成装置整体的便携性,存在较大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储液量较小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被分隔形成并排设置的第一腔和第二腔;其中,所述第一腔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腔的体积;所述第一腔的至少部分构成用于储存液体基质的储液腔,;所述第二腔用于收容电池;雾化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内,用于将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内壁,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由所述内壁分隔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中收容有储液元件,所述储液腔具有能够使所述储液元件吸收饱和状态下所储存的液体基质的容量大于5ml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腔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腔的宽度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凸棱,所述凸棱与所述电池的至少部分外表面相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的一端完全封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吸嘴口,所述吸嘴口与所述第二腔处于完全隔离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敞口端;所述端盖上设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电池的端部相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内还固定有气流感应开关组件;所述气流感应开关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沿所述壳体纵向的投影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腔的内部设置有中空的内管,所述内管的中空部分限定成储液腔,在所述内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密封储液腔的密封塞,在所述储液腔内收纳有用于保持液体基质的储液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加热元件以及包围所述加热元件设置的导液元件,所述导液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储液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元件包括第一储液元件以及第二储液元件,所述导液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夹设在所述第一储液元件以及第二储液元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进气口以及调气组件,所述调气组件能够相对所述端盖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遮挡所述至少两个进气口中的其中一个。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壳体的内腔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的体积大于第二腔的体积;因此设置于第一腔内的储液腔能够储存更多的液体基质,同时电池设置在储液腔的右侧,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整体的长度较小,因此整个气溶胶生成装置在扩充储液腔的容积的前提下,又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外观小巧精致,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横向剖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侧向剖面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以及支架的爆炸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爆炸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又一个视角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另外,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电源组件主要包括电池50,雾化器100与电源组件之间进行电连接,电源组件为雾化器100提供电力驱动。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可以配置成独立的两个组件,液体基质储存在雾化器100内部,故雾化器100可以设置为消耗品进行替换,电池组件作为主体部件,可以与不同的雾化器100进行组合。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组合成一个整体,两个组件收容于一个外壳组件10内部,如图1所示。
在壳体11的一端设置有吸嘴13,吸嘴13大致呈扁状,用户在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时,用户的嘴部主要与吸嘴13接触。在吸嘴13的端部设有吸嘴口130,吸嘴口130与壳体11的内部连通,气溶胶可经吸嘴口130到达用户的嘴部。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出厂状态时,或者气溶胶生成装置存放时,吸嘴口130处可以设置一个防尘帽进行遮挡,避免灰尘进入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
壳体11的内腔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腔,参考图2至图4所示,分别为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间隔开。在第一腔111内收容雾化组件,在第二腔112内收容电池50或者电池组件。壳体11包括长度A方向、宽度B方向以及厚度C方向,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可以沿长度A方向、宽度B方向以及厚度C方向其中的任一个方向进行分隔。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大致呈盒状,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沿宽度B方向进行分隔,气溶胶生成装置整体的长度较小,便于用户携带。在第一壳体11内部设置有分隔板113,分隔板113可以是第一壳体11的内壁形成,也可以是电源组件的控制板,在此不做限定。
第一腔111的一部分空间形成储液腔14,储液腔14的内部储存有液体基质。为了扩充储液腔14的容积,第一腔111的容积大于第二腔112的容积。具体地,可以根据第一腔111内的储液腔14具体的储液量以及第二腔112的内部配置的电池的体积从而计算出第一腔111与第二腔112具体的分隔位置。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储液腔14需要储存的液体基质的容量为10ml,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沿壳体的宽度B方向进行分隔。其中,第二腔112内部配置的电池为13450的圆柱形电池,电池的外径为13mm,第二腔112沿B方向的宽度大致为13.9mm,第一腔111沿B方向的宽度大致为26mm。因此,第一腔111的体积与第二112的体积比大致为1.9:1。可理解的是,第二腔112配置的电池型号优选采用为小尺寸的电池型号,以进一步减小第二腔112的容积。同时,为了将第二腔112的空间利用实现最大化,第二腔112沿B方向的宽度与电池的径向尺寸基本相同,只保留了较小的配合间隙。同时,为了将电池50稳定固定于第二腔112的内部,在第二腔112内未设置单独的固定支架,而采用在第二腔112的内壁上设置凸棱18,参考图4和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减小凸棱18沿B方向的厚度,凸棱18大致沿着电池50的高度方向延伸,使得凸棱18与电池50沿着电池50的高度方向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由于电池50呈圆柱形,第二腔112大致呈立方体状,因此在保留电池50与第二腔112的其中一个壁的表面接触的前提下,在围合第二腔112的其它三个壁上均设置有凸棱18,相邻的凸棱18之间间隔相对均匀且第二腔112的相对的壁面上的凸棱18保持相对相对设置,使得电池50在各个方向上的受力均匀。可理解的是,如果第二腔112的形状与电池50的形状基本相同,第二腔112的容积与电池50的体积比可减小至1.1。第二腔112的形状与电池50的形状如果差异较大,第二腔112的容积与电池50的体积比有可能需增加至1.3。更进一步地,第二腔112沿C方向的长度为15mm与电池50的径向尺寸13mm的比值为1.1,即气溶胶生成装置沿C方向的厚度与电池50的尺寸规格相差较小,只保留了壳体的厚度尺寸以及电池50的安装余量尺寸,从而保证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厚度尺寸做到了最小化。在申请提供的一个示例中,第二腔112的容积与电池50的体积比约为1.2。由于在尽可能扩大第一腔111的容积,以增大第一腔111的储液腔14的液体基质的储存量,同时尽可能压缩第二腔112的容积并将第二腔112的空间利用度实现最大化,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示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在储存尽可能多的液体基质的前提下,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均控制在最小尺寸设计,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整体体积较小,精致美观,便于携带。
在壳体11的第一腔内部设置有内管15,储液腔14由内管15界定形成。储液腔14内部可以直接储存液体基质,储液腔14内部也可以填充具有毛细结构的储液元件16,液体基质储存于储液元件16内部。内管1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朝向吸嘴13设置。在内管15的第一端上设置第一密封塞31,在内管15的第二端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塞32。在第一密封塞3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层密封凸筋,使得第一密封塞31的外表面与内管15的内壁之间进行密封连接;在第二密封塞32的外表面上也设置有多层密封凸筋,使得第二密封塞32的外表面与内管15的内壁之间进行密封连接。第一密封塞32朝向吸嘴13的一端设置有凹槽,在该凹槽内放置有第一吸液元件33,第一吸液元件33优选采用具有毛细结构的纤维棉、海绵等材料制备,可以吸收一部分的冷凝液,防止冷凝液进入吸嘴口130被用户吸食。在第一密封塞31上设置有第一出气孔311,在第一吸液元件33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孔331,第一出气孔311、第二出气孔331、吸嘴口130沿壳体11纵向保持连通,便于气溶胶快速进入用户的嘴中。第二密封塞32的外表面上设有凸缘321,凸缘321的上端与内管15的第二端相抵接,凸缘321的下端与端盖12相抵接。在第二密封塞32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孔322,外部气流经第一进气孔322可以进入内管15内部。
在第一腔111的内部还设置有雾化组件21,以及将雾化组件21固定于壳体11内部的支撑组件,参考图2、图3以及图6所示。雾化组件21包括具有加热功能的加热元件211以及具有液体传递功能的导液元件212。为了尽可能地将多余的空间用于储存液体基质,雾化组件21的支撑组件配置为细长的管状支架22,雾化组件21包括加热元件211以及导液元件212,加热元件211采用螺旋状发热丝或者管状发热网,沿壳体11的纵向布置,导液元件212配置为空心的筒状体,该筒状体可以采用陶瓷材料制备,也可以采用硬度较高的纤维棉采用制备,筒状的导液元件的内腔用于收容加热元件211。将加热元件211固定于导液元件212的内腔后,在将雾化组件21安装至支架22的内腔中。其中,支架22的至少部分形成敞口的容纳腔221,雾化组件21的至少部分可以收容于容纳腔221内部。在支架22上还设置有两个缺口,分别为第一缺口222和第二缺口223。第一缺口222和第二缺口223纵向延伸至敞口端。导液元件212可以借助于第一缺口222和第二缺口223固定安装于容纳腔221内部。在支架22的一端设置有套管23,套管23的内部中空。套管23与支架22共同界定形成雾化腔25。支架22的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密封塞32上。且支架22的一部分密封套接在第二密封塞32的内部,第二密封塞32上的第一进气孔322与支架22的内腔连通。在第二密封塞32上还设置有一组电连接件24,加热元件212的两端设置有导电引脚,导电引脚穿出支架22的内腔与一组电连接件24进行导电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示例中,套管23基本布置在储液腔14的中间位置,由于储液腔14的容积较大,将雾化组件21固定于储液腔14的中间位置,便于导液元件212能够充分吸收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参考图3和图7所示,同时为了便于导液元件212能够充分地吸收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导液元件212包括两个部分,其中的一个部分包围加热元件211设置,并且设置在支架22的容纳腔221中,导液元件212的另外一部分自容纳腔221的内部延伸至容纳腔221的外部,并且延伸至储液腔14中。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储液元件16包括相互拼接的两个储液元件16,导液元件212位于储液腔14中的一部分夹设在两个储液元件16之间,因而导液元件221与储液元件16具有足够的接触面,从而能够充分吸收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从而能够优化气溶胶生成装置整体的导液性能。
进一步地,套管23的内腔界定形成出气通道,出气通道与吸嘴口相连通。雾化腔25、出气通道以及吸嘴口130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均设置在储液腔14的中间位置,一方面有助于导液元件212能够全方位的吸收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另一方面,雾化后的气溶胶能够直接沿着壳体11径向以最短的距离直接进入吸嘴口130,有助于雾化后的气溶胶能够以最大的速率传递给使用者。
更进一步的,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吸嘴13布置在壳体11的第一腔111沿壳体11纵向的投影区域内,吸嘴13与壳体11的第二腔112构造为完全隔离状态,壳体11的第一腔111内部的气流通道与第二腔112也完全隔离,壳体11的第二腔112的一端完全封闭,第二腔112构造成一个独立的电池50收容空间,第一腔111内部的液体基质无法进入第二腔112内部,避免了电池50受到液体的腐蚀损坏。
在壳体11的敞口端连接有端盖12,端盖12构造成具有敞口的容置腔121,在容置腔121内部安装有气流感应开关组件43、控制板45以及充电接口44。其中,控制板45通过螺钉固定于端盖12上。由于气溶胶生成装置配置的电池50容量较小,但是储液腔14内部储存有较多的液体基质,10ml的液体基质能够允许使用者抽吸800口左右,为了避免电池50的容量不足以支撑液体基质全部消耗完毕,因此在端盖12上设置有充电接口44,以便于使用者能够对电池50进行充电。更进一步地,在容置腔121内设置有充电接口44的安装口,充电接口44焊接在控制板45的一侧,控制板45的另一侧靠近电池50,且充电接口44位于壳体11的第二区112的下方。气流感应开关组件43靠近充电接口44设置,在容置腔121内设置有气流感应开关组件43的容置槽,气流感应开关组件43包括气流感应开关431以及密封套432,密封套432能够罩设住气流感应开关431的大部分表面,且在密封套432上设置有通气结构。气流感应开关431包括两个感测表面,其中的一个感测表面通过密封套432上的通气结构与壳体11内部的气流通道保持连通,用于感测抽吸动作产生的气压变化;在端盖12的端面上设置有气孔,气流感应开关431的另外一个感测表面通过该气孔与外部气流保持连通,用于提供一个参考气压。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套432上的通气结构设置为凸起的进气柱,该进气柱的进气口靠近第一区的气流通道设置,以便于能及时感测第一区111内产生的抽吸气流变化。该进气柱构造成凸出密封套432的外表面,能够进一步防止液体基质进入进气柱的内孔中进而腐蚀气流感应开关431。且气流感应开关组件43的至少部分以及控制板45、充电接口44等部件设置在壳体11的第二区112的下方,远离第一区111设置,能够避免第一区111内的液体基质进入气流感应开关组件43、控制板45上的电子元器件、充电接口44等部件进而腐蚀这些部件,延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气口40设置于端盖12上。端盖12的容置腔121内的一部分空间分隔形成导气腔122,气流经进气口40进入导气腔122。第二密封塞32上的第一进气孔322的一端与导气腔122连通,第一进气孔322的另一端与支架22的内腔连通,外部气流经进气口40、导气腔122进入雾化芯单元20的雾化腔25内部,雾化腔25内部形成的气溶胶经套管23的内腔依次进入第一密封塞32上的第一出气孔311,第一吸液元件33上的第二出气孔331最终进入吸嘴口130被用户吸食。为了防止冷凝液从进气口40溢出,在导气腔12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吸液元件41,第二吸液元件41优选采用具有具有毛细结构的纤维棉、海绵等材料制备而成。第二吸液元件41可以填充导气腔122的大部分空间,同时在第二吸液元件41上设置通气孔411,以免影响气流进入雾化腔25内部。
在本申请提供的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参考图8所示,在端盖1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进气口40,在端盖12上还设置有调气组件60,调节组件60相对该端盖12进行移动,从而选择地遮挡住至少两个进气口40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调节调气组件60的位置,用户可以选择不同抽吸模式,其中抽吸模式可以仅仅是设置不同大小的吸阻模式,以供不同的用户进行选择,在另外的示例中,抽吸模式也可以是选择口吸或者是肺吸,用户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口吸或者肺吸,从而增强用户体验。进一步地,在调节组件6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口以及第二进气口,其中第一进气口包括一个进气孔,第二进气口包括两个进气孔,因此当调气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进气口处于完全打开状态,而第二进气口处于被调气组件完成覆盖状态;当调气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进气口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而第二进气口处于完全打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被分隔形成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以及第二腔;其中,所述第一腔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腔的体积;
所述第一腔的至少部分构成用于储存液体基质的储液腔,所述第二腔用于收容电池;
雾化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内,用于将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壁,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由所述内壁分隔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中收容有储液元件,所述储液腔具有能够使所述储液元件吸收饱和状态下所储存的液体基质的容量大于5ml的体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腔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腔的宽度尺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凸棱,所述凸棱与所述电池的至少部分外表面相抵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的一端完全封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吸嘴口,所述吸嘴口与所述第二腔处于完全隔离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敞口端;
所述端盖上设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电池的端部相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内还固定有气流感应开关组件;所述气流感应开关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沿所述壳体纵向的投影区域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腔的内部设置有中空的内管,所述内管的中空部分限定成储液腔,在所述内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密封储液腔的密封塞,在所述储液腔内收纳有用于保持液体基质的储液元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加热元件以及包围所述加热元件设置的导液元件,所述导液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储液腔中。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元件包括第一储液元件以及第二储液元件,所述导液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夹设在所述第一储液元件以及第二处液元件之间。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进气口以及调气组件,所述调气组件能够相对所述端盖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遮挡所述至少两个进气口中的其中一个。
CN202123409418.2U 2021-12-31 2021-12-31 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6983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09418.2U CN216983573U (zh) 2021-12-31 2021-12-31 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09418.2U CN216983573U (zh) 2021-12-31 2021-12-31 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83573U true CN216983573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88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09418.2U Active CN216983573U (zh) 2021-12-31 2021-12-31 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835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1368A1 (zh) * 2022-08-09 2024-02-15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1368A1 (zh) * 2022-08-09 2024-02-15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98466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soft absorption stem thereof
EP3850963A1 (en)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atomizer
CN216983573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1672453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1190394A1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A3149750A1 (en)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and atomizer thereof
CN215347028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189453U (zh) 雾化组件及设有其的雾化装置
EP3892137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tomizing device therefor
CN215347019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983574U (zh) 雾化芯单元、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429266U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20571562U (zh) 工作可靠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1892162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19755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347018U (zh) 一种电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889316U (zh) 一次性电子雾化装置
CN220088585U (zh) 一体式雾化装置
CN22034369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72269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220557415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330720U (zh) 电子烟
CN217609551U (zh) 电源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759105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509900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