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壳体限位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待安装模块和壳体之间拆装繁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限位组件,包括:
底壳,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多个限位筋条,多个所述限位筋条共同限定出一个限位区域,所述限位区域用于对置于其中的待安装模块在Y轴和X轴进行限位;
限位板,设于所述限位区域上方,并固定于所述壳体,用于在Z轴实现对所述待安装模块的限位;
其中,所述Y轴、所述X轴以及所述Z轴两两相互垂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限位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壳体限位组件,底壳的壳体内通过多个限位筋条共同限定出限位区域,以实现待安装模块在限位区域中分别沿Y轴和X轴的限位,再通过设于限位区域上方的限位板,实现在Z轴对待安装模块的限位,这样,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限位组件,仅通过限位板和底壳相互配合,便能够实现待安装模块在六个自由度上的限位,无需使待安装模块通过螺栓直接固定在壳体上,在保证待安装模块较佳的装配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待安装模块的拆装便利性,同时也节省了待安装模块于壳体内的装配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筋条包括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所述壳体沿所述Y轴的相对两侧和所述壳体沿所述X轴上的其中一侧均形成有所述第一筋条,以通过所述第一筋条分别抵接所述待安装模块沿所述Y轴的相对两侧和所述待安装模块沿所述X轴的其中一侧;所述壳体沿所述Y轴的相对两侧还形成有所述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用于抵接所述待安装模块沿所述X轴的另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分别抵接待安装模块,能够实现待安装模块分别在Y轴和X轴上的限位;并且,第二筋条分布在壳体沿Y轴的相对两侧,而不设置在壳体沿X轴的另一侧,使得壳体沿X轴的另一侧能够和待安装模块间隔形成备用空间,以收容BMS电路板或者用于实现待安装模块的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筋条包括连接部和抵接部,所述壳体沿所述Y轴的相对两侧形成有所述连接部,所述抵接部设于所述连接部,且面向所述X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壳体沿Y轴的相对两侧形成的第二筋条能够面向X轴,这样,第二筋条能够抵接待安装模块沿X轴的另一侧,以与第一筋条共同抵接于待安装模块的四周,以实现待安装模块分别在Y轴和X轴上的稳定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筋条和/或所述第二筋条具有用于引导所述待安装模块落入所述限位区域内的导向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得待安装模块快速、准确地限位于限位区域内,无需额外对待安装模块限位于限位区域内的操作进行导向作用,如此对于待安装模块的放置要求较低,从而提高了待安装模块的装配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沿所述Y轴的相对两侧和所述壳体沿所述X轴的其中一侧均设有加强筋,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二筋条均设于所述加强筋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使得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能够在待安装模块的抵接下发生适应性的变形,以更好地适应待安装模块的尺寸,从而保证待安装模块限位于限位区域内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得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在加强筋的作用下能够稳定地抵接待安装模块,保证待安装模块在限位区域内的稳定限位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具有多个围设于所述限位区域外周的第一装配柱,所述限位板通过锁合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装配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合件和第一装配柱配合,即可实现限位板和壳体的相对固定,保证待安装模块在Z轴上的限位;并且,锁合件和第一装配柱的设置,使得限位板的拆装操作较为便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限位组件还包括盖设于所述壳体的上盖,所述上盖设有多个第二装配柱,多个所述第二装配柱与多个所述第一装配柱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限位板抵接于第一装配柱和所述第二装配柱之间,且所述锁合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装配柱和所述限位板,并锁合于所述第一装配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合件依次穿过第二装配柱、限位板,并锁合于第一装配柱,即可同时实现上盖和限位板分别在壳体上的安装,也即是,当将上盖安装于壳体时,能够同时实现限位板和壳体的相对固定,简化了待安装模块的拆装操作。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待安装模块和所述壳体限位组件,所述待安装模块分别沿所述Y轴和所述X轴限位于所述限位区域内,且沿所述Z轴限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限位板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仅通过限位板和底壳相互配合,便能够实现待安装模块在六个自由度上的限位,无需使待安装模块通过螺栓直接固定在壳体上,在保证待安装模块较佳的装配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移动电源的拆装便利性,同时也节省了移动电源的装配成本,从而有助于提高移动电源的装配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待安装模块包括电池本体和分布在所述电池本体沿所述Y轴的相对两侧的突出结构,所述限位板开设有与所述突出结构对应的缺口,所述突出结构与所述缺口凹凸配合,以形成所述待安装模块在所述Y轴的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当限位板安装于壳体时,不仅实现了待安装模块在Z轴上的限位,同时还进一步保证了待安装模块在Y轴上的限位,如此进一步提高了待安装模块在壳体内的装配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结构为提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使得突出结构能够供人体提起,提高待安装模块的移动便利性;另一方面,当限位板安装于壳体时,突出结构能够与限位板的缺口配合,以进一步提高待安装模块在Y轴上的限位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其中,两个以上包含两个。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限位组件1主要用于收容待安装模块2,实现待安装模块2在壳体限位组件1内的稳定装配。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待安装模块2可以是电池模块,如图2所示,该电池模块设置为电池包,电池包收容于壳体限位组件1内,并与壳体限位组件1组合形成储能电源;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电池模块也可以是电池模组,电池模组收容于壳体限位组件1内,并与壳体限位组件1组合形成电池包或者储能电源。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基于本实施例对壳体限位组件1的改进,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和需求,待安装模块2也可以是逆变器模块等模块,如此,壳体限位组件1也可用于限位其他需要实现稳定装配的结构。
壳体限位组件1包括底壳11和限位板13。
底壳11包括壳体111和多个限位筋条112,多个限位筋条112设于壳体111内。多个限位筋条112共同作用,从而在壳体111内限定出一个限位区域m,限位区域m用于对置入其中的待安装模块2在Y轴和X轴进行限位;可以理解的,多个限位筋条112围合形成上述的限位区域m,当待安装模块2收容于壳体111内时,待安装模块2放置于限位区域m,且待安装模块2的外侧壁抵接于多个限位筋条112,从而实现待安装模块2分别在Y轴和X轴上的限位。
限位板13设于限位区域m的上方,并固定于壳体111,且用于在Z轴实现对待安装模块2的限位;可以理解的,当待安装模块2限位于限位区域m内时,将限位板13安装于壳体111,可使得待安装模块2沿Z轴抵接于壳体111和限位板13之间,从而实现待安装模块2在Z轴上的限位。
其中,Y轴、X轴以及Z轴两两相互垂直;这里的垂直指的是大致垂直,也即是,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之间可存在一定的偏差。并且,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和以下描述的Y轴包括在Y轴上的正反两个方向;相应的,X轴包括在X轴上的正反两个方向,Z轴包括在Z轴上的正反两个方向。
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壳体限位组件1和待安装模块2组合形成的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放置方位,由此可得,Y轴包括左右方向,X轴包括前后方向,Z轴包括上下方向;其中,这里的左右、前后、上下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此,在装配待安装模块2时,先将待安装模块2置入图3中示意的限位区域m内,此时,待安装模块2的前后两侧、左右两侧均抵接于限位筋条112,从而使得待安装模块2分别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限位于限位区域m内,如图4所示;然后,将限位板13安装于壳体111,此时,待安装模块2抵接于壳体111的底壁和限位板13之间,从而实现待安装模块2在上下方向上的限位,如图5所示,如此实现了待安装模块2分别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限位。相应的,将限位板13从壳体111上拆开,即可直接将待安装模块2取走,使得待安装模块2的拆装操作十分简单便利。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先将待安装模块2置入多个限位筋条112共同限定出的限位区域m内,即可实现待安装模块2分别在Y轴和X轴上的限位,再将限位板13安装于壳体111,并盖设于限位区域m,即可使得待安装模块2沿Z轴限位于壳体111和限位板13之间,如此实现待安装模块2的装配;当将限位板13从壳体111上拆开时,即可直接取走限位区域m内的待安装模块2,实现待安装模块2的拆卸。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限位组件1,仅通过限位板13和底壳11相互配合,便能够实现待安装模块2在六个自由度上的限位,无需使待安装模块2通过螺栓直接固定在壳体111上,在保证待安装模块2较佳的装配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待安装模块2的拆装便利性,同时也节省了待安装模块2于壳体111内的装配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6,限位筋条112包括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这样,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共同限定出上述的限位区域m。
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壳体111沿X轴上的其中一侧均具有上述的第一筋条1121,以通过第一筋条1121分别抵接待安装模块2沿Y轴的相对两侧和待安装模块2沿X轴的其中一侧。基于壳体限位组件1和待安装模块2组合形成的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放置方位,则壳体111的左侧、右侧以及后侧均具有第一筋条1121,当待安装模块2放置于限位区域m内时,待安装模块2的左侧抵接于壳体111左侧的第一筋条1121,待安装模块2的右侧抵接于壳体111右侧的第一筋条1121,且待安装模块2的后侧抵接于壳体111后侧的第一筋条1121。
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还形成有上述的第二筋条1122,第二筋条1122用部抵接待安装模块2沿X轴的另一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壳体限位组件1和待安装模块2组合形成的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放置方位,第二筋条1122分别分布在壳体111的左侧和右侧,且当待安装模块2放置于限位区域m内时,第二筋条1122抵接于待安装模块2的前侧。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筋条1122分布在壳体111的左侧和右侧,且抵接于待安装模块2的前侧,这样,无需在壳体111的前侧设置第二筋条1122,也即是,第二筋条1122的设置无需占用壳体111前侧的位置,即可使得待安装模块2沿前后方向抵接于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之间,实现待安装模块2在前后方向上的限位;如此,当待安装模块2放置于限位区域m内时,待安装模块2和壳体111的前侧之间能够设置一定的间隙,使得待安装模块2和壳体111之间间隔形成与限位区域m相通的备用空间n,该备用空间n可作为用于收容管理待安装模块2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电路板3的收容空间,也可作为用于散热的散热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当待安装模块2放置于限位区域m内时,待安装模块2沿Y轴抵接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的第一筋条1121之间,且沿X轴抵接第二筋条1122和壳体111沿X轴的其中一侧的第一筋条1121之间,从而实现待安装模块2分别在Y轴和X轴上的稳定限位;并且,基于第二筋条1122分布在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而不设置在壳体111沿X轴的另一侧,使得壳体111沿X轴的另一侧能够和待安装模块2间隔形成备用空间n,以收容BMS电路板3或者用于实现待安装模块2的散热。
可选地,壳体111沿X轴的没有设置第一筋条1121的一侧贯通有通风孔,可以理解的,壳体111沿X轴的其中一侧设有第一筋条1121,壳体111沿X轴上的另一侧设有通风孔(图未示出);这样,待安装模块2在使用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通风孔散发出去,实现待安装模块2的散热效果。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基于前述方案,第二筋条1122设置在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使得壳体111沿X轴的另一侧不设置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从而使得待安装模块2和壳体111沿X轴的另一侧可设置备用空间n,这样,待安装模块2在使用时产生的热量可先通过备用空间n,然后通过通风孔散发出去,有助于使得待安装模块2具备较好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的第一筋条1121的抵接面面向Y轴,使得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的第一筋条1121的抵接面分别抵接待安装模块2沿所述Y轴的相对两侧;壳体111沿X轴上的其中一侧的第一筋条1121的抵接面面向X轴,使得壳体111沿X轴的其中一侧的第一筋条1121的抵接面抵接待安装模块2沿X轴的其中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壳体111能够通过第一筋条1121更好地抵接待安装模块2沿Y轴的相对两侧和待安装模块2沿X轴的其中一侧,提高对待安装模块2的限位效果。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筋条1121设置为沿Z轴延伸的长条形,通过采用该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筋条1121对待安装模块2的稳定限位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第二筋条1122包括连接部1122a和抵接部1122b。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均形成有上述的连接部1122a,抵接部1122b设于连接部1122a沿X轴的一侧,且抵接部1122b的抵接面面向X轴;在垂直于Z轴的截面上,连接部1122a和抵接部1122b连接形成L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1122a和抵接部1122b连接形成L形,使得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形成的第二筋条1122的抵接面能够面向X轴,这样,第二筋条1122能够更好地抵接待安装模块2沿X轴上的另一侧,从而使得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共同抵接于待安装模块2的四周,以实现待安装模块2分别在Y轴和X轴上的稳定限位。
可选地,第二筋条1122也设置为沿Z轴延伸的长条形,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筋条1122对待安装模块2的稳定限位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具有用于引导待安装模块2落入限位区域m内的导向面a。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当待安装模块2落入限位区域m时,待安装模块2的外侧壁可沿着导向面a滑动,从而滑入限位区域m内,并使得待安装模块2抵接于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实现待安装模块2在限位区域m内的限位;如此,通过导向面a的设置,能够使得待安装模块2快速、准确地限位于限位区域m内,无需额外对待安装模块2限位于限位区域m内的操作进行导向作用,如此对于待安装模块2的放置要求较低,从而有助于提高待安装模块2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导向面a可以设置为斜面,也可以设置为弧面,只要该导向面a能够将待安装模块2引导至限位区域m内即可。其中第一筋条1121上的导向面a为第一导向面a1,第二筋条1122上的导向面a为第二导向面a2。
可选地,根据实际的需求,导向面a可仅设置在第一筋条1121上,或者仅设置在第二筋条1122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6,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以及壳体111沿X轴的其中一侧均设有加强筋113,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均设于加强筋113上;可以理解的,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的第一筋条1121分别设置在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的加强筋113上,壳体111沿X轴的其中一侧的第一筋条1121设置在壳体111沿X轴的其中一侧的加强筋113上,且第二筋条1122设置在壳体111沿Y轴的相对两侧的加强筋113上;其中,加强筋113设于壳体111的内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得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均设置在加强筋113上,一方面,当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设置在壳体111的内侧壁时,基于待安装模块2的尺寸公差,如果待安装模块2偏大,便难免会存在待安装模块2在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的干涉下无法落入限位区域m内的风险;而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13成型于壳体111的内侧壁,且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成型于加强筋113上,使得加强筋113能够给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提供一定的变形量,则当待安装模块2的尺寸偏大时,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能够在待安装模块2的抵接下发生适应性的变形,以更好地适应待安装模块2的尺寸,从而保证待安装模块2限位于限位区域m内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强筋113的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对待安装模块2的抵接强度,当待安装模块2限位于限位区域m内时,待安装模块2抵接于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此时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在加强筋113的作用下能够稳定地抵接待安装模块2,保证待安装模块2在限位区域m内的稳定限位的效果。
可选地,当壳体111的内侧壁不设置加强筋113时,第一筋条1121和第二筋条1122可以直接设置在壳体111的内侧壁;当然,基于上述描述可知,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上述设置了加强筋113的实施例为本申请的最优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筋条1122的连接部1122a设置在加强筋113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壳体111内具有多个围设于限位区域m外周的第一装配柱114,限位板13通过锁合件14安装于第一装配柱1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限位板13通过锁合件14安装于第一装配柱114上,实现限位板13和壳体111之间的相对固定,从而能够保证待安装模块2抵接于壳体111和限位板13之间的限位效果;并且,通过锁合件14和第一装配柱114配合,即可实现限位板13的安装,且将锁合件14从第一装配柱114拆开,即可实现限位板13的拆卸,如此,使得限位板13的拆装操作十分简单便利,从而使得待安装模块2在壳体限位组件1上的拆装操作具有较佳的便利性,有助于提高待安装模块2的装配效率。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限位板13的边缘开设有多个装配孔b,当限位板13盖设于限位区域m时,限位板13的中部抵接于待安装模块2,多个装配孔b和多个第一装配柱114一一对应设置,各锁合件14穿过各装配孔b,并锁合于各第一装配柱114内,即可实现限位板13和壳体111的相对固定。
可选地,锁合件14设置为螺丝、螺栓等锁合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壳体限位组件1还包括上盖12,上盖12与壳体111沿Z轴相互盖合;当待安装模块2限位于限位区域m内时,可以理解的,待安装模块2收容于壳体111内,还可以理解的,待安装模块2收容于上盖12和壳体111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壳体限位组件1和待安装模块2组合形成电池包或者储能电源,则上盖12和壳体111为储能电源或电池包的外壳,用于实现对待安装模块2的防护效果。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当限位板13安装于壳体111时,限位板13收容于壳体111内,这样,当上盖12与壳体111相互盖合时,限位板13收容于上盖12和壳体111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限位板13也可安装在壳体111和上盖12之间。
上盖12设有多个第二装配柱122,多个第二装配柱122与多个第一装配柱114一一对应设置;限位板13抵接于第一装配柱114和第二装配柱122之间,且锁合件14依次穿过第二装配柱122和限位板13,并锁合于第一装配柱1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锁合件14依次穿过第二装配柱122和限位板13,并锁合于第一装配柱114,即可实现上盖12、限位板13以及壳体111的相对固定,这样,在实现上盖12和壳体111的相对固定时,便同时实现了限位板13在壳体111上的固定,且保证了待安装模块2在Z轴上的限位,无需额外设置安装限位板13的步骤。可以理解的,当待安装模块2置入限位区域m内时,将限位板13盖设于待安装模块2,且使得限位板13的装配孔b和第一装配柱114对应,然后通过锁合件14依次穿过第二装配柱122和装配孔b,并锁合于第一装配柱114,即可实现上盖12和壳体111壳体111之间的安装,同时也实现了限位板13的安装和待安装模块2于Z轴上的限位,如此,简化了待安装模块2的安装步骤,有助于提高待安装模块2的安装效率;相应的,当需要拆卸待安装模块2时,仅需将锁合件14拆开,即可同时实现上盖12、限位板13以及壳体111之间的拆卸,如此可直接取走待安装模块2,如此也进一步简化了待安装模块2的拆卸便利性。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上盖12包括还包括盖体121,第二装配柱122设于盖体121的内侧;限位板13抵接于第一装配柱114和第二装配柱122之间,盖体121与壳体111相互盖合。
基于上述壳体限位组件1的发明构思,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如图1和图2所示,该移动电源包括待安装模块2和壳体限位组件1,待安装模块2分别沿Y轴和X轴限位于限位区域m内,且沿Z轴限位于壳体111和限位板13之间。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壳体限位组件1与上一实施例中的壳体限位组件1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壳体限位组件1的相关描述;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为上述实施例描述的储能电源,具体可对应参考,此处不赘述。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待安装模块2为电池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仅通过限位板13和底壳11相互配合,便能够实现待安装模块2在六个自由度上的限位,无需使待安装模块2通过螺栓直接固定在壳体111上,在保证待安装模块2较佳的装配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移动电源的拆装便利性,同时也节省了移动电源的装配成本,从而有助于提高移动电源的装配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5,待安装模块2包括电池本体21和两个突出结构22,两个突出结构22分别分布在电池本体21沿Y轴的相对两侧;限位板13沿Y轴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缺口c,各缺口c与各突出结构22对应设置;当待安装模块2置入限位区域m内,且将限位板13安装于壳体111时,各突出结构22与各缺口c凹凸配合,从而形成待安装模块2和限位板13在Y轴上的相对限位,也即是实现待安装模块2在Y轴上的限位。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两个缺口c的开口沿Y轴背向开设,便于突出结构22与缺口c形成凹凸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当限位板13安装于壳体111时,不仅实现了待安装模块2在Z轴上的限位,同时还进一步保证了待安装模块2在Y轴上的限位,如此进一步提高了待安装模块2在壳体111内的装配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突出结构22为提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使得突出结构22能够供人体提起,提高待安装模块2的移动便利性,以便于待安装模块2置入限位区域m内或从限位区域m内取走;另一方面,当限位板13安装于壳体111时,突出结构22能够与限位板13的缺口c凹凸配合,以进一步提高待安装模块2在Y轴上的限位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