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15441U - 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15441U
CN216915441U CN202220834343.8U CN202220834343U CN216915441U CN 216915441 U CN216915441 U CN 216915441U CN 202220834343 U CN202220834343 U CN 202220834343U CN 216915441 U CN216915441 U CN 2169154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ody
sliding column
strut
column support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343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博
王璋
王磊
席玉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Group ORV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343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154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154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154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包括:第一滑柱支架本体、液压顶柱、第二滑柱支架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为倒L型,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上均设置有多个贯穿的通孔,以及多条纵横交错的加强筋。本实用新型中的滑柱支架总成轻量化设计为仿蜂窝结构,提升了滑柱支架本体的使用寿命、安全系数,降低了滑柱支架本体的重量,提高了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在受到超大冲击或者拉伸载荷的情况下,所述滑柱支架总成能够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提升乘员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柱支架总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滑柱支架总成是安装固定滑柱总成的支撑零件,起到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振动、决定车轮跳动时运动轨迹的作用,还在车轮上跳冲击时起到支撑作用,其影响到汽车的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维修便利性等各种性能。现代汽车要求有更好的安全性能、更长的寿命、更好的舒适性、更高的安全里程,加强型滑柱支架总成是影响这些性能的重要因素。
现有的滑柱支架总成的结构采用冲压焊接的钣金件,此结构制造工艺较复杂,制造过程中需要专用的焊接定位夹具,以及焊接反变形校正工艺,并且存在焊接损伤、焊接热变形等缺陷,导致其刚度、强度低,从而导致车辆生命后期或者极限工况下易产生开裂、永久变形等质量问题,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影响整车的寿命及舒适性。此外,该结构型式的滑柱支架总成没有液压缓冲装置,驾乘体验差,并且售后维修成本较高,更换时只能更换车架总成,成本较高、工时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其结构能够衰减滑柱总成传递到所述滑柱支架总成上的冲击载荷或者拉伸载荷。同时提升滑柱支架总成的寿命、强度、刚度、安全性、维修便利性,提升整车的舒适性、燃油经济性、降低整车的开发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滑柱支架总成,所述滑柱支架总成包括:
第一滑柱支架本体、液压顶柱、第二滑柱支架本体;
所述液压顶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所述液压顶柱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连接后的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第二滑柱支架本体沿所述液压顶柱的中心呈左右对称;
其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为倒L型,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上均设置有多个贯穿的通孔,以及多条纵横交错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均由上板和侧板组成,所述上板的一端与所述侧板的上端相连,形成倒L型;
其中,所述上板均用于和车辆中的滑柱连接,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中的侧板与所述液压顶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中的侧板与所述液压顶柱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板与所述侧板连接的一端的厚度比所述上板的另一端厚,和/或所述侧板与所述上板连接的上端的厚度比所述侧板的下端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中的所述上板和/或所述侧板均设置有多个安装部;且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加强筋交汇处。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止动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十”字型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顶柱包括:外套管、左芯轴、右芯轴、左阀片、右阀片;其中,所述左芯轴设置在所述外套管内部的左端,所述右芯轴设置在所述外套管内部的右端;所述左阀片套设在所述左芯轴上,所述右阀片套设在所述右芯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顶柱内部填充有液压油;所述左阀片和所述右阀片上均设置有多个流通孔,所述液压油通过所述流通孔在所述液压顶柱内部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顶柱中,所述左阀片通过锁紧螺母固定在所述左芯轴上,所述右阀片通过锁紧螺母固定在所述右芯轴上。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包括:
如上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车架总成、第一滑柱和第二滑柱;
其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的左纵梁,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的右纵梁;所述第一滑柱与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滑柱与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所述滑柱支架总成包括:第一滑柱支架本体、液压顶柱、第二滑柱支架本体;所述液压顶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所述液压顶柱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连接后的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第二滑柱支架本体沿所述液压顶柱的中心呈左右对称;其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为倒L型,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上均设置有多个贯穿的通孔,以及多条纵横交错的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中的滑柱支架总成根据受力分布情况,对应力集中区域进行加强,并且对一些受力较小的区域进行轻量化设计,可以充分的把零件重量集中在应力较大的区域,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总成重量,提高了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滑柱支架总成在受到冲击或者拉伸载荷时,加强筋根据力的传递路线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保证了零件的安全系数更高。同时,当滑柱支架本体受到超大冲击或者拉伸载荷的情况下,一部分载荷由滑柱支架本体抵消,一部分大载荷导致滑柱支架本体产生微变形,这时候所述液压顶柱利用本身大阻尼结构把冲击或者拉伸产生的振动能转化油液热能,改善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提升了乘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滑柱支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第一滑柱支架本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b为第二滑柱支架本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滑柱支架本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安装部上设置的止动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滑柱总成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滑柱支架本体与车架总成的纵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液压顶柱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液压顶柱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c为液压顶柱中左阀片/右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第一滑柱支架本体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8b是图8a沿c-c的剖面图;
图9是后悬架系统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
液压顶柱3、外套管31、左芯轴32、右芯轴33、左阀片34、右阀片35;
上板4、侧板5、安装部6、止动凹槽7、第一滑柱8、第二滑柱9、车架总成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滑柱支架总成进一步解释说明。
第一方面,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滑柱支架总成,所述滑柱支架总成包括:
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液压顶柱3、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所述液压顶柱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所述液压顶柱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连接后的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沿所述液压顶柱3的中心呈左右对称;其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与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为倒L型,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上均设置有多个贯穿的通孔,以及多条纵横交错的加强筋。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与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图2b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滑柱支架总成由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液压顶柱3、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的形状相同,且分别连接在所述液压顶柱3的两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分别连接在车架总成10的纵梁的左右两侧,同时两个滑柱总成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上。具体地,根据受力分布情况,本实用新型对装置应力集中区域进行加强,并且对一些受力较小的区域进行轻量化设计。即设置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上有多个贯穿的通孔,以及多条纵横交错的加强筋。如此可以充分的把零件重量集中在应力较大的区域,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总成重量,提高了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滑柱支架总成在受到冲击或者拉伸载荷时,加强筋根据力的传递路线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保证了零件的安全系数更高。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采用仿蜂窝状的结构,提升了零件强度、降低了零件重量。同时,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与所述液压顶柱3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螺栓、螺母的锁紧固定方式有利于零件的更换,维修起来也比较方便,仅需要工具扳手就可以操作,降低为维修更换难度,提高了整车的售后维修便利性,降低了客户的养车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均由上板4和侧板5组成,所述上板4的一端与所述侧板5的上端相连,形成倒L型;其中,所述上板4均用于和车辆中的滑柱连接,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中的侧板5与所述液压顶柱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中的侧板5与所述液压顶柱3的另一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板4与所述侧板5连接的一端的厚度比所述上板4的另一端厚,和/或所述侧板5与所述上板4连接的上端的厚度比所述侧板5的下端厚。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变截面设计在受力较大的位置有针对性的加大截面、增加质量,提高了所述滑柱支架总成的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中的所述上板4和/或所述侧板5均设置有多个安装部6;且所述安装部6设置在所述加强筋交汇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板4设置的安装部6用于连接车辆中的滑柱,所述下板设置的安装部6用于连接所述液压顶柱3。将安装位置设计在加强筋交汇处,承力结构更强,并且力的传递路径按照加强筋的走向逐渐衰减,使所述滑柱支架总成的结构更加合理。滑柱总成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部6上设置有止动凹槽7。安装部6上设置的止动凹槽7如图4所示,安装过程中,螺母锁紧时止动凹槽7增加了螺母贴合平面的摩擦系数,从而增加了贴合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锁紧螺母松动,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同时,所述安装部6所在的安装位置的夹紧厚度,根据CAE仿真结果、优化结构得到,上表面下沉到最小厚度,既降低了重量,又有效的保证了连接强度,安装螺母在止动凹槽7内也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零件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的内部设置有“十”字型的加强筋,如图8a和图8b所示。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内部连接结构断面是“十”字型,保证了能够承受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冲击载荷、扭转弯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压顶柱3包括:外套管31、左芯轴32、右芯轴33、左阀片34、右阀片35;其中,所述左芯轴32设置在所述外套管31内部的左端,所述右芯轴33设置在所述外套管31内部的右端;所述左阀片34套设在所述左芯轴32上,所述右阀片35套设在所述右芯轴33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压顶柱3内部填充有液压油;所述左阀片34和所述右阀片35上均设置有多个流通孔,所述液压油通过所述流通孔在所述液压顶柱3内部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压顶柱3中,所述左阀片34通过锁紧螺母固定在所述左芯轴32上,所述右阀片35通过锁紧螺母固定在所述右芯轴33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中间连接大阻尼液压顶柱3,所述液压顶柱3包括外套管31、左芯轴32、右芯轴33、左阀片34、右阀片35,且所述液压顶柱3内部填充有液压油,所述液压油可以通过设置在左阀片34和右阀片35上的流通孔在所述液压顶柱3内部运动。所述液压顶柱3的结构如图7a~图7c所示。在实际使用中,当滑柱支架本体受到超大冲击或者拉伸载荷的情况下,一部分载荷由滑柱支架本体抵消,一部分大载荷导致滑柱支架本体产生微变形,这时候所述液压顶柱3利用本身大阻尼结构把冲击或者拉伸产生的振动能转化油液热能,再由所述液压顶柱3金属管吸收热量散发到大气中,所述液压顶柱3衰减了冲击或者拉伸载荷,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使驾乘感觉更好;同时所述液压顶柱3抵消了支架的塑性变形,保证了正确的悬架运动,改善汽车的行驶操纵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系统,如图9所示,所述后悬架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车架总成10、第一滑柱8和第二滑柱9;
其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10的左纵梁,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10的右纵梁;所述第一滑柱8与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1连接,所述第二滑柱9与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2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后悬架系统,所述滑柱支架总成与车架总成10的通过螺栓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易拆卸。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滑柱支架总成的后悬架系统能够在车辆冲击时,有效的减缓冲击,保证大额冲击载荷不会传递到车身上,提高的乘员的乘坐舒适型。同时,由于在滑柱支架本体受力较小位置进行镂空轻量化设计,降低了整车重量,提升了燃油经济性。
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柱支架总成包括:
第一滑柱支架本体、液压顶柱、第二滑柱支架本体;
所述液压顶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所述液压顶柱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连接后的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第二滑柱支架本体沿所述液压顶柱的中心呈左右对称;
其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为倒L型,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上均设置有多个贯穿的通孔,以及多条纵横交错的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均由上板和侧板组成,所述上板的一端与所述侧板的上端相连,形成倒L型;
其中,所述上板均用于和车辆中的滑柱连接,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中的侧板与所述液压顶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中的侧板与所述液压顶柱的另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与所述侧板连接的一端的厚度比所述上板的另一端厚,和/或
所述侧板与所述上板连接的上端的厚度比所述侧板的下端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中的所述上板和/或所述侧板均设置有多个安装部;
且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加强筋交汇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止动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和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十”字型的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顶柱包括:
外套管、左芯轴、右芯轴、左阀片、右阀片;
其中,所述左芯轴设置在所述外套管内部的左端,所述右芯轴设置在所述外套管内部的右端;所述左阀片套设在所述左芯轴上,所述右阀片套设在所述右芯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顶柱内部填充有液压油;
所述左阀片和所述右阀片上均设置有多个流通孔,所述液压油通过所述流通孔在所述液压顶柱内部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顶柱中,所述左阀片通过锁紧螺母固定在所述左芯轴上,所述右阀片通过锁紧螺母固定在所述右芯轴上。
10.一种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滑柱支架总成、车架总成、第一滑柱和第二滑柱;
其中,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的左纵梁,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的右纵梁;所述第一滑柱与所述第一滑柱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滑柱与所述第二滑柱支架本体连接。
CN202220834343.8U 2022-04-12 2022-04-12 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 Active CN2169154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4343.8U CN216915441U (zh) 2022-04-12 2022-04-12 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4343.8U CN216915441U (zh) 2022-04-12 2022-04-12 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15441U true CN216915441U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37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34343.8U Active CN216915441U (zh) 2022-04-12 2022-04-12 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154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72404U (zh) 轨道车辆一系悬挂结构
CN107415616B (zh) 横置复合材料板簧悬架结构
CN112519824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1055872A (zh) 一种单轴胶轮转向架
CN201472406U (zh) 轨道车辆复合轴箱定位装置
CN112519827B (zh) 转向架横梁、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US20240158002A1 (en) Steering mechanism and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CN216915441U (zh) 一种滑柱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后悬架系统
CN114394120B (zh) 高动态性能铁路货车转向架
CN216659485U (zh) 一种易于装配的轻型汽车片簧
CN212353513U (zh) 前悬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KR100192419B1 (ko) 태양광자동차의 리어서스펜션용 쇽업소바의 설치구조
CN104875596A (zh)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装置
KR101231835B1 (ko) 복합소재 대차프레임용 일체형 제동 및 견인장치 브라켓
CN114435052A (zh) 一种板簧悬架系统及车辆
CN113830127A (zh) 导向装置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201296162Y (zh) 汽车冷却系统的散热器拉杆
CN212827859U (zh) 加宽皮卡发动机安装梁
CN1740019A (zh) 铁道车辆及铁道车辆用台车
CN113059972A (zh) 一种轻量化悬挂装置
CN218750781U (zh) 一种适用于铁路特种工程车辆的转向架
CN220973851U (zh) 前悬翻转机构总成
CN220974449U (zh) 一种新型电动车前置三角和后三角连接装置
CN219969666U (zh) 一种动车组及其减振器安装座
CN218198501U (zh) 一种重型商用车轻量化组合横梁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