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89647U - 电梯对重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梯对重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89647U
CN216889647U CN202122944676.4U CN202122944676U CN216889647U CN 216889647 U CN216889647 U CN 216889647U CN 202122944676 U CN202122944676 U CN 202122944676U CN 216889647 U CN216889647 U CN 2168896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guide shoe
cross beam
upper beam
elev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446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湘毅
丁玉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indler China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hindler Chin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indler Chin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chindler Chin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446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896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89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896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梯对重结构,包括:对重架,所述对重架的上梁的两端均设有导靴,分别为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以及滑轮组件,所述滑轮组件固定于所述上梁上,所述滑轮组件用于与曳引绳连接,其中,所述滑轮组件包括:支承梁,所述支承梁固定于所述上梁上;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承梁连接,所述横梁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靴与所述第二导靴之间的距离;以及对重轮,所述对重轮固定于所述横梁上,所述对重轮用于与所述曳引绳连接。本公开的电梯对重结构可以将横梁架设至对重架的上方,使得横梁的长度不受导靴安装位置的限制,即横梁上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安装多个对重轮的需求。

Description

电梯对重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梯对重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对重(CWT)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减少曳引电动机的功率和曳引轮、蜗轮上的力矩。CWT一般包括对重架、对重轮和对重块等结构,其中,对重轮安装在对重架的上梁上。然而,由于对重架的上梁表面还会设置导靴,尤其是当上梁的两端均设置有滚轮导靴时,会导致上梁上的空间受限,不能满足在上梁上同时设置多个对重轮的安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对重结构,来解决对重架的上梁表面空间受限,导致难以安装多个对重轮等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对重结构,包括:
对重架,所述对重架的上梁的两端均设有导靴,分别为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以及
滑轮组件,所述滑轮组件固定于所述上梁上,所述滑轮组件用于与曳引绳连接,
其中,所述滑轮组件包括:
支承梁,所述支承梁固定于所述上梁上;
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承梁连接,所述横梁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靴与所述第二导靴之间的距离;以及
对重轮,所述对重轮固定于所述横梁上,所述对重轮用于与所述曳引绳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支承梁固定于所述上梁的第一位置上,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导靴和所述第二导靴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支承梁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上梁的顶面,所述横梁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支承梁的延伸方向且平行于所述上梁的延伸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靴和所述第二导靴结构相同,所述横梁与所述上梁之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上梁的顶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对重轮的轴向与所述上梁的延伸方向平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承梁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支承梁上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所述横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能通过螺栓连接,使得所述支承梁与所述横梁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横梁沿第一平面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上梁的延伸方向,且所述上梁的中点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横梁上设有偶数个对重轮,所述偶数个对重轮均分为两组,两组对重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的两侧,且两组对重轮沿所述第一平面对称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横梁上设有两个对重轮,分别为第一对重轮和第二对重轮,所述第一对重轮和所述第二对重轮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一对重轮在所述上梁顶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导靴在所述上梁顶面的正投影存在重合部分,所述第二对重轮在所述上梁顶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靴在所述上梁顶面的正投影存在重合部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梯对重结构,至少可以通过支承梁将横梁架设至对重架的上方,使得横梁的长度与对重架的上梁之间互不干扰,即,横梁的长度不受导靴安装位置的限制,由此使得横梁上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安装多个对重轮的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内容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梯对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部分放大结构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梯对重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图3中的部分放大结构图。以及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梯对重结构的侧视图。
图中,1、对重架;11、上梁;2、滑轮组件;21、支承梁;211、第一通孔;22、横梁;221、第二通孔;23、对重轮;231、第一对重轮;232、第二对重轮;3、导靴;31、第一导靴;32、第二导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
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对重结构,包括:对重架1,所述对重架1的上梁11的两端均设有导靴3,分别为第一导靴31和第二导靴32;以及滑轮组件2,所述滑轮组件2固定于所述上梁11上,所述滑轮组件2用于与曳引绳连接,其中,所述滑轮组件2包括:支承梁21,所述支承梁21固定于所述上梁11上;横梁22,所述横梁22与所述支承梁21连接,所述横梁22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靴31与所述第二导靴32之间的距离;以及对重轮23,所述对重轮23固定于所述横梁22上,所述对重轮23用于与所述曳引绳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利用所述支承梁21将所述横梁22架设至所述对重架1的上方,使得所述横梁22的长度不受所述对重架1的所述上梁11上所述导靴3安装位置的限制,即,所述横梁22上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安装多个所述对重轮23的需求。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梯对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图1中的部分放大结构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梯对重结构的正视图。图4是图3中的部分放大结构图。以及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梯对重结构的侧视图。
如图1-5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电梯对重结构可以包括对重架1以及设置在所述对重架1上的滑轮组件2,所述滑轮组件2通过曳引绳接入电梯曳引系统。需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表述“曳引绳”并非是单独指代绳状结构。应理解,该“曳引绳”还可以指代除绳状结构外的其他结构形式的曳引媒介,例如,还可以指代带状结构。本公开实施例中对此不作限定,且本文中为方便描述,“曳引绳”均可按照此处含义理解,之后不再赘述。
参照图1,所述支承梁21固定于所述上梁11的第一位置上,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导靴31和所述第二导靴32之间。将所述支承梁21固定在所述第一导靴31和所述第二导靴32之间,既不占用所述对重架1上的多余空间,还可以使得所述横梁22安装在所述支承梁21上后,所述横梁22两端的重量容易保持平衡,能够提高所述对重架1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支承梁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上梁11的顶面,所述横梁2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支承梁21的延伸方向且平行于所述上梁11的延伸方向。即,所述支承梁21与所述上梁11正交连接,所述横梁22与所述支承梁21正交连接,这种正交连接方式能够降低所述支承梁21和所述横梁22的安装难度。并且,所述横梁22与所述上梁11平行,方便控制安装在所述横梁22上的所述对重轮23的轴向方向,以便于与曳引绳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靴31和所述第二导靴32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导靴31和所述第二导靴32在所述上梁11上对称设置。所述横梁22与所述上梁11之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靴31沿第一方向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上梁11的顶面。通过这种设计,可以避免所述横梁22的底面(即所述横梁22靠近所述上梁11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导靴31和所述第二导靴32发生碰撞,防止影响所述横梁22上所述对重轮23的正常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所述上梁11表面设置有两个导靴3,但是,所述导靴3的数量也可以为更多个。应理解,设置两个导靴3仅仅是为了帮助理解本方案而做出的示例性描述,并非是对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梯对重结构的限定。
进一步的,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对重轮23的轴向与所述上梁11的延伸方向平行。这样可以方便安装所述对重轮23,尤其是便于安装数量较多的所述对重轮23。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横梁22与所述支承梁21可拆卸连接。通过可拆卸连接方式,使得所述横梁22可以相对于所述支承梁21在垂直于所述上梁11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即,所述横梁22与所述上梁11之间的距离可调,这样能够适用于安装不同尺寸的导靴3。而且可拆卸连接方式使得所述横梁22的安装和拆卸更简便,提高更换维修效率。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述支承梁21上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211,所述横梁22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221,所述第一通孔211与所述第二通孔221能通过螺栓连接,使得所述支承梁21与所述横梁22可拆卸连接。若所述横梁22与所述导靴3发生碰撞,可以拆下螺栓,将所述横梁22上的所述第二通孔221与所述支承梁21上高度更高的所述第一通孔211相配合,再重新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即能增大所述横梁22与所述上梁11之间的距离,以获得避免所述横梁22与所述导靴3发生碰撞的空间。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横梁22沿第一平面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上梁11的延伸方向,且所述上梁11的中点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横梁22对称设置在所述上梁11的上方,便于规划所述对重轮23在所述横梁22上的安装位置,以增强所述对重架1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横梁22上设有偶数个对重轮23,所述偶数个对重轮23均分为两组,两组对重轮2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的两侧,且两组对重轮23沿所述第一平面对称设置。每一个所述对重轮23分别用于与一根曳引绳配合连接,这样能确保当所述横梁22上的所有所述对重轮23均与曳引绳连接后,所述对重架1受到的来自于曳引绳的牵引力均匀,不会影响所述对重架1在上下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例如,参照图2,所述横梁22上设有两个对重轮23,分别为第一对重轮231和第二对重轮232。所述第一对重轮231和所述第二对重轮232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梁22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对重轮231和所述第二对重轮232对称设置于所述横梁22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对所述对重轮23的数量的限定仅仅是示例性的。应理解,所述对重轮23的数量不局限于偶数个,更不局限于只设置两个,所述对重轮23的数量可根据电梯对重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并且,所述第一对重轮231位于所述第一导靴31的正上方,即,所述第一对重轮231在所述上梁11顶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导靴31在所述上梁11顶面的正投影存在重合部分。所述第二对重轮232位于所述第二导靴32的正上方,即,所述第二对重轮232在所述上梁11顶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靴32在所述上梁11顶面的正投影存在重合部分。这样,所述第一对重轮231与所述第二对重轮232之间的所述横梁22上还能设置更多个的所述对重轮23,能够满足需要安装多个所述对重轮23的情况。
对于新的GB要求,如果电梯对重使用2根曳引绳的话,曳引绳的安全系数需要增加至16倍。此时,在不改变曳引绳材质的情况下,为避免高安全系数,就需要使用数量更多的曳引绳。例如,使用4根曳引绳的话,安全系数只要12倍。但是,4根曳引绳需要的安装空间更大,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所述对重架1上的导靴3安装位置的限制,所述对重架1上的空间是不够的。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梯对重结构中,所述横梁2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靴31与所述第二导靴32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横梁22上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数量更多的所述对重轮23,可以满足安装多个所述对重轮23的需求。
本公开实施例的所述电梯对重结构的应用原理为:利用所述支承梁21将所述横梁22架设至所述对重架1的上梁11的上方,使得所述横梁22的长度不受所述导靴3安装位置的限制。由此,所述横梁22上可以安装数量更多的所述对重轮23。并且所述支承梁21与所述横梁22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便于维修和更换所述横梁22。
由于传统的电梯对重架的宽度较小,对重轮只能设置在对重架的上梁上,而对重架的宽度有限,当安装的对重轮数量较多时,对重轮的安装位置就会与导靴的安装位置发生冲突。相较于传统的电梯对重架,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对重轮23设置在所述导靴3的正上方,所述对重轮23的安装空间更大,而且安装操作简单快速,在所述对重架1宽度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安装多个所述对重轮23的需求。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即使这样的组合或结合没有明确记载于本公开中。特别地,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和教导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所有这些组合和/或结合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重架,所述对重架的上梁的两端均设有导靴,分别为第一导靴和第二导靴;以及
滑轮组件,所述滑轮组件固定于所述上梁上,所述滑轮组件用于与曳引绳连接,
其中,所述滑轮组件包括:
支承梁,所述支承梁固定于所述上梁上;
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承梁连接,所述横梁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靴与所述第二导靴之间的距离;以及
对重轮,所述对重轮固定于所述横梁上,所述对重轮用于与所述曳引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梁固定于所述上梁的第一位置上,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导靴和所述第二导靴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梁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上梁的顶面,所述横梁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支承梁的延伸方向且平行于所述上梁的延伸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靴和所述第二导靴结构相同,所述横梁与所述上梁之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导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上梁的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轮的轴向与所述上梁的延伸方向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与所述支承梁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梁上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所述横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能通过螺栓连接,使得所述支承梁与所述横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5、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沿第一平面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上梁的延伸方向,且所述上梁的中点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设有偶数个对重轮,所述偶数个对重轮均分为两组,两组对重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的两侧,且两组对重轮沿所述第一平面对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设有两个对重轮,分别为第一对重轮和第二对重轮,所述第一对重轮和所述第二对重轮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一对重轮在所述上梁顶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导靴在所述上梁顶面的正投影存在重合部分,所述第二对重轮在所述上梁顶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靴在所述上梁顶面的正投影存在重合部分。
CN202122944676.4U 2021-11-26 2021-11-26 电梯对重结构 Active CN2168896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4676.4U CN216889647U (zh) 2021-11-26 2021-11-26 电梯对重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4676.4U CN216889647U (zh) 2021-11-26 2021-11-26 电梯对重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89647U true CN216889647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202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44676.4U Active CN216889647U (zh) 2021-11-26 2021-11-26 电梯对重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896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98707B2 (en) Elevator
EP2844600B1 (en) Method of installing a machine in an elevator system
TW200406355A (en) Lift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of arranging a drive engine of a lift installation
JP2009073658A (ja)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CN216889647U (zh) 电梯对重结构
US20110315487A1 (en) Arrangement of elevator machines
CN107555289B (zh)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CN103221624B (zh) 电梯的轿厢
KR100950991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권상기 설치구조와 케이지 조립체
JP2010208822A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EP2154098B1 (en) Elevator car
CN108290718B (zh) 用于电梯系统的机械安装结构
JP2019131401A (ja) デフレクタシーブ取り付けブラケット
CN210973506U (zh) 一种电梯配重用便于组装的钢板壳
JP2003020176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641719B (zh) 电梯的吊轮装置及吊轮装置的安装方法
KR100941955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권상기 설치구조와 케이지 조립체
CN110546098A (zh) 电梯装置
CN206901547U (zh) 无机房电梯的一体式下梁
CN218507345U (zh) 一种停车设备升降机用对重装置和对重系统
CN215924102U (zh) 主机支撑装置
CN103068712B (zh) 电梯装置
CN212245820U (zh) 无机房电梯及安装结构
KR100964722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권상기 설치구조와 케이지 조립체
CN219990867U (zh) 一种一体式导轨吊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