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83987U - 智能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智能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83987U
CN216883987U CN202123196303.XU CN202123196303U CN216883987U CN 216883987 U CN216883987 U CN 216883987U CN 202123196303 U CN202123196303 U CN 202123196303U CN 216883987 U CN216883987 U CN 216883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ush rod
base
driving
moun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9630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Priority to CN20212319630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839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83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83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机器人,涉及金融科技领域,其包括:本体;底座,本体设置在底座上;支撑部,支撑部设置在底座的侧壁,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与支撑端,连接端与底座铰接,支撑端位于连接端的下方,支撑部的支撑端具有避让位置以及用于支撑底座的支撑位置,支撑端位于支撑位置时,支撑端与底座的侧壁具有间隔;驱动组件,与支撑部驱动连接,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支撑部的支撑端移动至支撑位置;感应器,感应器与驱动组件电连接,感应器用于感应底座是否倾斜。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机器人容易倾倒的问题。

Description

智能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机器人。
背景技术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被用于业务指导的机器人通常包括底座和本体,底座用于支撑本体,并带动本体移动。机器人与客户进行互动后,需要将客户引导至相应的区域,但是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移动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碰撞,并出现倾倒的现象,造成机器人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机器人容易倾倒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机器人,其包括:本体;底座,本体设置在底座上;支撑部,支撑部设置在底座的侧壁,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与支撑端,连接端与底座铰接,支撑端位于连接端的下方,支撑部的支撑端具有避让位置以及用于支撑底座的支撑位置,支撑端位于支撑位置时,支撑端与底座的侧壁具有间隔;驱动组件,与支撑部驱动连接,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支撑部的支撑端移动至支撑位置;感应器,感应器与驱动组件电连接,感应器用于感应底座是否倾斜。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驱动件设置在支撑部上;推杆,推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推杆的第一端与支撑部铰接,推杆的转动轴线与支撑部的转动轴线平行,驱动件驱动推杆转动以使推杆的第二端与底座的侧壁抵接,并使推杆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移动,驱动件通过推杆驱动支撑部转动。
进一步地,支撑部上具有容纳槽,容纳槽设置在支撑部的靠近底座的一侧,驱动组件设置在容纳槽内。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设置在推杆的第一端和支撑部之间,复位件用于驱动推杆的第二端位于容纳槽内。
进一步地,推杆的第一端具有转动轴,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容纳槽内,复位件为卷簧,卷簧套设在转动轴上,卷簧的一端与推杆连接,卷簧的另一端与支撑部连接。
进一步地,智能机器人还包括缓冲组件,缓冲组件设置在支撑部的支撑端。
进一步地,支撑端的端面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支撑部的延伸方向相同,缓冲组件包括:滑动部,可移动地设置在安装槽内,且滑动部的端部突出于支撑端的端面设置;弹性件,弹性件位于安装槽内,弹性件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槽的延伸方向相同,弹性件的一端与滑动部抵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安装槽抵接。
进一步地,滑动部包括:两个滑块,两个滑块可移动地设置在安装槽内,且两个滑块之间具有间隔;滑轮,位于安装槽内,且滑轮位于两个滑块之间,滑轮与两个滑块可转动连接,弹性件与滑块抵接。
进一步地,缓冲组件还包括导向部,导向部用于对滑动部的移动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弹性件为弹簧,导向部为导向杆,导向杆设置在安装槽内,滑块可移动地穿设在导向杆上,弹簧套设在导向杆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智能机器人发生倾斜时,感应器触发信号,并将该信号传递至驱动组件,驱动组件驱动支撑部转动,使得支撑端处于支撑位置,并对底座进行支撑。如此能够避免或减少机器人倾倒的可能性,保证机器人的正常移动,延长了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机器人处于直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机器人处于倾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机器人的支撑部与底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机器人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机器人的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本体;
20、底座;
30、支撑部;301、容纳槽;302、安装槽;303、让位槽;
40、驱动组件;41、驱动件;42、推杆;43、复位件;
50、缓冲组件;51、弹性件;52、滑块;53、滑轮;
60、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机器人,其包括本体10、底座20、支撑部30、驱动组件40和感应器。本体10设置在底座20上,支撑部30设置在底座20的侧壁,支撑部30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与支撑端,连接端与底座20铰接,支撑端位于连接端的下方,支撑部30的支撑端具有避让位置以及用于支撑底座20的支撑位置,支撑端位于支撑位置时,支撑端与底座20的侧壁具有间隔。驱动组件40与支撑部30驱动连接,驱动组件40用于驱动支撑部30的支撑端移动至支撑位置。感应器与驱动组件40电连接,感应器用于感应底座20是否倾斜。其中,感应器可通过检测本体10的倾斜角度去判断是否发生倾斜。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智能机器人发生倾斜时,感应器触发信号,并将该信号传递至驱动组件40,驱动组件40驱动支撑部30转动,使得支撑端处于支撑位置,并对底座20进行支撑。如此能够避免或减少机器人倾倒的可能性,保证机器人的正常移动,延长了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并且当智能机器人未发生倾斜时,支撑部30的支撑端处于避让位置,能够避免对智能机器人的移动产生干涉,保证智能机器人移动的顺畅性。
其中,底座20的朝向支撑部30的侧壁上可设置避让槽,驱动组件40可为驱动气缸,驱动气缸与感应器电连接,且驱动气缸设置在避让槽内,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支撑部30的靠近底座20的一侧铰接设置。当智能机器人倾斜时,感应器将信号传递至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伸长并驱动支撑部30转动。当智能机器人被工作人员扶正后,感应器将该信号传递至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收缩,并驱动支撑部30转动,使得支撑部30的支撑端处于避让位置。
其中,支撑部30可设置沿底座20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0沿底座20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四个,且驱动组件40设置有四组,驱动组件40与支撑部30一一对应设置,且感应器分别与四组驱动组件40电连接。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当智能机器人朝向不同的方向倾斜时,不同的支撑部30对底座20进行支撑,进一步降低智能机器人倾倒的可能性。
如图3所示,驱动组件40包括驱动件41和推杆42。驱动件41设置在支撑部30上。推杆4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推杆42的第一端与支撑部30铰接,推杆42的转动轴线与支撑部30的转动轴线平行,驱动件41驱动推杆42转动以使推杆42的第二端与底座20的侧壁抵接,并使推杆42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移动,驱动件41通过推杆42驱动支撑部30转动。具体地,驱动件41为驱动气缸,驱动气缸与感应器电连接,且驱动气缸和推杆42均设置在支撑部30的靠近底座20的一侧。驱动气缸位于推杆42的上方,且推杆42的延伸方向与支撑部30的延伸方向相同,推杆42的第二端靠近驱动气缸设置,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推杆42的第二端的远离底座20的一侧配合以驱动推杆42转动。当感应器感应到智能机器人发生倾斜时,感应器将该信号传递至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驱动推杆42转动,使得推杆42的第二端沿底座20的侧壁由上至下移动。在推杆42的第二端移动的过程中,推杆42驱动支撑部30发生转动,且支撑部30与底座20的侧壁之间的夹角随推杆42的第二端的移动逐渐增加,直至支撑部30的支撑端处于支撑位置并与地面接触。驱动气缸灵活性强,能够尽可能地增加推杆42的转动速度,减少支撑部30由避让位置移动至支撑位置的时间,保证支撑部30能够及时地对底座20进行支撑。智能机器人的底座20内通常设置有各种线路以及零部件,将驱动气缸设置在支撑部30上,能够避免在底座20上设置避让槽,避免增加底座20的尺寸。
如图3和图4所示,底座20的侧壁上设置有让位槽303,让位槽303的深度等于支撑部30的厚度,且支撑部30上具有容纳槽301,容纳槽301设置在支撑部30的靠近底座20的一侧,容纳槽301的延伸方向与支撑部30的延伸方向相同,驱动气缸固定设置在容纳槽301的顶壁,且推杆42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容纳槽301内。上述设置,使得推杆42的第二端位于竖直位置时,推杆42的第二端也位于容纳槽301内,支撑部30的支撑端处于避让位置,并且,支撑部30嵌入在让位槽303内,减小了底座20和支撑部30整体的体积。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40还包括复位件43,复位件43设置在推杆42的第一端和支撑部30之间,复位件43用于驱动推杆42的第二端位于容纳槽301内。当支撑部30处于支撑位置后,工作人员将智能机器人扶起,此时,感应器感应到底座20处于竖直状态,感应器将该信号传递至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活塞杆收缩,推杆42在复位件43的作用下转动,支撑部30随推杆42的转动而转动,直至推杆42的第二端位于容纳槽301内,支撑部30嵌入至安装槽302内。复位件43的设置,能够使得推杆42实现自动复位,进而使得支撑部30的支撑端由支撑位置复位至避让位置。
具体地,推杆42的第一端具有转动轴,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容纳槽301内,复位件43为卷簧,卷簧套设在转动轴上,卷簧的一端与推杆42连接,卷簧的另一端与支撑部30连接。卷簧的设置,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如图4和图5所示,智能机器人还包括缓冲组件50,缓冲组件50设置在支撑部30的支撑端。支撑部30转动带动缓冲组件50转动,当支撑部30的支撑端处于支撑位置时,缓冲组件50首先与地面接触。缓冲组件50的设置,能够对支撑部30起到缓冲的作用,吸收一部分地面对支撑部30的冲击力,保证支撑部30对底座20支撑的平稳性。本实施例中,缓冲组件50设置有多组,且多组缓冲组件50沿支撑部30的支撑端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多组缓冲组件50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支撑部30的缓冲效果。
进一步地,支撑端的端面设置有安装槽302,且安装槽302设置有多个,安装槽302与缓冲组件50一一对应设置。安装槽302的延伸方向与支撑部30的延伸方向相同,缓冲组件50包括滑动部和弹性件51。滑动部可移动地设置在安装槽302内,且滑动部的端部突出于支撑端的端面设置。弹性件51位于安装槽302内,弹性件51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槽302的延伸方向相同,弹性件51的一端与滑动部抵接,弹性件51的另一端与安装槽302抵接。当支撑部30的支撑端处于支撑位置后,滑动部与地面接触,在弹簧的作用下,滑动部沿安装槽302的延伸方向移动。滑动部和弹性件51配合,其结构简单,缓冲效果好。
具体地,滑动部包括两个滑块52和滑轮53。两个滑块52可移动地设置在安装槽302内,且两个滑块52之间具有间隔。滑轮53位于安装槽302内,且滑轮53位于两个滑块52之间,滑轮53与两个滑块52可转动连接,弹性件51与滑块52抵接。且安装槽302的开口处具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限制滑块52的移动行程,避免滑块52滑出安装槽302,且滑轮53的部分突出于支撑端的端面设置。当支撑部30的支撑端处于支撑位置时,滑轮53与地面接触,此时滑轮53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如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支撑部30的缓冲效果。并且滑轮53和滑块52配合,其结构简单。滑轮53的底端与底座20的底部之间具有距离,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在智能机器人正常行走时滑轮53与地面接触,保证智能机器人移动以及转换方向时的顺畅性。
进一步地,缓冲组件50还包括导向部,导向部用于对滑动部的移动进行导向。导向部的设置,能够对滑动部的移动起到限位以及导向的作用,保证滑动部的移动方向与安装槽302的延伸方向的一致性,避免滑动部与安装槽302发生相互干涉,保证滑动部移动的顺畅性,保证缓冲组件50的缓冲效果。
具体地,弹性件51为弹簧,导向部为导向杆60,导向杆60设置在安装槽302内,滑块52可移动地穿设在导向杆60上,弹簧套设在导向杆60上。具体地,对缓冲组件50装配时,首先将导向杆60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槽302的远离其开口的槽壁上,之后,依次将弹簧和安装有滑轮53的滑块52套设在导向杆60上,最后,在安装槽302的开口处安装限位部,并使得导向杆60的另一端与限位部抵接配合即可。上述设置,导向杆60和弹簧的设置,其结构简单,且方便对缓冲组件50进行装配。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机器人包括:
本体(10);
底座(20),所述本体(10)设置在所述底座(20)上;
支撑部(30),所述支撑部(30)设置在所述底座(20)的侧壁,所述支撑部(30)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与支撑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底座(20)铰接,所述支撑端位于所述连接端的下方,所述支撑部(30)的支撑端具有避让位置以及用于支撑所述底座(20)的支撑位置,所述支撑端位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支撑端与所述底座(20)的侧壁具有间隔;
驱动组件(40),与所述支撑部(30)驱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40)用于驱动所述支撑部(30)的支撑端移动至所述支撑位置;
感应器,所述感应器与所述驱动组件(40)电连接,所述感应器用于感应所述底座(20)是否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0)包括:
驱动件(41),所述驱动件(41)设置在所述支撑部(30)上;
推杆(42),所述推杆(4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推杆(42)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部(30)铰接,所述推杆(42)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支撑部(30)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驱动件(41)驱动所述推杆(42)转动以使所述推杆(42)的第二端与所述底座(20)的侧壁抵接,并使所述推杆(42)的第二端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驱动件(41)通过所述推杆(42)驱动所述支撑部(30)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30)上具有容纳槽(301),所述容纳槽(301)设置在所述支撑部(30)的靠近所述底座(20)的一侧,所述驱动组件(40)设置在所述容纳槽(30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0)还包括复位件(43),所述复位件(43)设置在所述推杆(42)的第一端和所述支撑部(30)之间,所述复位件(43)用于驱动所述推杆(42)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容纳槽(30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42)的第一端具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槽(301)内,所述复位件(43)为卷簧,所述卷簧套设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卷簧的一端与所述推杆(42)连接,所述卷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3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机器人还包括缓冲组件(50),所述缓冲组件(50)设置在所述支撑部(30)的支撑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端的端面设置有安装槽(302),所述安装槽(30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部(30)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缓冲组件(50)包括:
滑动部,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槽(302)内,且所述滑动部的端部突出于所述支撑端的端面设置;
弹性件(51),所述弹性件(51)位于所述安装槽(302)内,所述弹性件(5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槽(30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弹性件(51)的一端与所述滑动部抵接,所述弹性件(51)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302)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包括:
两个滑块(52),两个所述滑块(52)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槽(302)内,且两个所述滑块(52)之间具有间隔;
滑轮(53),位于所述安装槽(302)内,且所述滑轮(53)位于两个所述滑块(52)之间,所述滑轮(53)与两个所述滑块(52)可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51)与所述滑块(52)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50)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用于对所述滑动部的移动进行导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1)为弹簧,所述导向部为导向杆(60),所述导向杆(60)设置在所述安装槽(302)内,所述滑块(52)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导向杆(60)上,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导向杆(60)上。
CN202123196303.XU 2021-12-17 2021-12-17 智能机器人 Active CN2168839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96303.XU CN216883987U (zh) 2021-12-17 2021-12-17 智能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96303.XU CN216883987U (zh) 2021-12-17 2021-12-17 智能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83987U true CN216883987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206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96303.XU Active CN216883987U (zh) 2021-12-17 2021-12-17 智能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839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9319A (zh) * 2022-09-02 2022-10-04 广州映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身份识别的迎宾接待机器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9319A (zh) * 2022-09-02 2022-10-04 广州映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身份识别的迎宾接待机器人
CN115139319B (zh) * 2022-09-02 2023-01-17 广州映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身份识别的迎宾接待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71024B1 (en) Moving robot
KR101311296B1 (ko) 이동 로봇의 범퍼 조립체
CN216883987U (zh) 智能机器人
CN110641576A (zh) 一种舵轮agv移动平台
CN111571641B (zh) 摇杆式碰撞传感装置及自主移动设备
Gao et al. A floor cleaning robot using Swedish wheels
US4573129A (en) Automatic pen-sensor
US20210145236A1 (en) Floating bumper in autonomous cleaning robot
CN211168781U (zh) 滚床活动挡块机构以及输送设备
CN211444011U (zh) 一种翻转机构
CN210258314U (zh) 一种用于agv小车的全向防撞装置及agv小车
CN210277061U (zh) 一种碰撞检测装置和吸尘机器人
CN116746832A (zh) 边界检测模组与清洁机器人
EP4190512A1 (en) Mobile robot apparatu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CN214568185U (zh) 对接货架及仓储系统
JP2018128772A (ja) 鶏舎用自律移動ロボット
JP2882505B2 (ja) 移動車の給電装置
CN113558527A (zh) 碰撞保护结构及扫地机器人
CN217194015U (zh) 一种夹具库及其夹具库切换系统
CN113561200A (zh) 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目标识别工业机器人
CN105150223A (zh) 用于光盘库的机械手碰撞检测装置和机械手组件
CN218751544U (zh) 灌装桶寻孔装置
EP4144486A1 (en) Mobile robot apparatus
CN216996061U (zh) 机器人
CN215398560U (zh) 一种防撞型全地形移动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