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75967U - 锅具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75967U
CN216875967U CN202220265140.1U CN202220265140U CN216875967U CN 216875967 U CN216875967 U CN 216875967U CN 202220265140 U CN202220265140 U CN 202220265140U CN 216875967 U CN216875967 U CN 216875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concentrated
area
metal composite
composit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6514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艳
汪志钢
李丹
陈飞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6514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75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75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75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锅具包括导磁锅体和金属复合部,导磁锅体的外壁面包括第一集中受热区。金属复合部设置在导磁锅体的外壁面的至少一个第一集中受热区上。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小于导磁锅体的导磁率。通过设置金属复合部可以在导磁锅体的使用过程中,使得导磁锅体在锅体底部的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也即金属复合部能够减小导磁锅体底部功率的密度分布,使得导磁锅体底部加热较集中的区域更加分散,范围扩大,从而使得导磁锅体底部加热的水具有差距更小的温度梯度,使得气泡不会在设备内直接破裂,进而起到了减少锅具在加热过程中气泡破裂数量的作用。

Description

锅具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是通过将高频交流电通入线圈产生高频电磁场,导体在高频电磁场中感应产生涡流释放出热能从而实现加热。该加热技术在家电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比如电磁炉、IH电饭煲、IH多头灶等家电产品。用于电磁感应加热锅具的材料特性对电磁加热性能和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噪音具有重要的影响。铁素体430不锈钢材料因其具有加热效率高、价格低廉的优点被广泛用于家电电磁感应加热的锅具材料。但这种430锅具在加热过程中由于局部加热功率较大,气泡在锅具底部受热炸裂后会产生噪声。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能够降低噪音的锅具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锅具的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导磁锅体,导磁锅体上具有第一集中受热区;金属复合部,设置在导磁锅体的至少一个第一集中受热区上,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小于导磁锅体的导磁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锅具,由电磁加热装置加热。其中,锅具包括有导磁锅体和金属复合部,导磁锅体上包括第一集中受热区。金属复合部设置在导磁锅体的至少一个第一集中受热区上。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小于导磁锅体的导磁率。且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为常数,即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不变。在导磁锅体的使用过程中,可将高频的交流电通入线圈产生高频电磁场,然后导磁锅体在高频电磁场中感应产生涡流进而释放热能实现加热。在该加热导磁锅体的过程中,导磁锅体会在外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集中受热区,也即密集加热区。而本申请中在导磁锅体对应线圈盘的第一集中受热区上安装有金属复合部,且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要小于导磁锅体的导磁率,因此将原有的第一集中受热区分散开使得导磁锅体在锅体的底部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也即金属复合部能够减小导磁锅体底部功率的密度分布,使得导磁锅体底部加热较集中的区域更加分散,范围扩大。同时能够将加热效果较大的区域由原来的中部集中变成分布更均匀的双环,使得导磁锅体底部加热的水具有差距更小的温度梯度,使得气泡不会在设备内直接破裂,进而起到了减少锅具在加热过程中气泡破裂数量的作用。因此,通过金属复合部的设置能够降低整个加热过程中的噪音。同时,这样设置的金属复合部能够增加导磁锅体底部的刚度,进而减小导磁锅体因受电磁力而产生的振动,进而减少了锅体产生的振动。同样能够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集中受热区位于导磁锅体的外壁面上或内壁面上,金属复合部设置在导磁锅体的第一集中受热区对应的外壁面上。
其中,本申请中的第一集中受热区是指导磁锅体在预设电磁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加热功率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而该区域因为,金属复合部的设置后,会分散,以此降低了锅具工作时的噪音。
此外,对于磁致伸缩系数较大(铁磁性物质在磁化时,沿着磁化方向会发生长度的伸长或缩短的现象,这种效应可以用磁致伸缩系数λ来表示。而且λ的大小等于沿着磁化方向的伸长量与总长度的比值,单位一般取ppm。λ>0表示沿着磁化方向上的尺寸伸长,称为正磁致伸缩,例如铁;反之称为负磁致伸缩,例如镍。)的锅体而言,由于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吱吱声”,极大影响用户的体验感。而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复合加热部,对于磁致伸缩系数而产生的高频噪音也会有所改善。
进一步地,第一集中受热区位于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上和/或外侧壁面上。金属复合部设置在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上和/或外侧壁面的第一集中受热区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磁锅体因为线圈的设置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第一集中受热区可以在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上,也可能在外侧壁面上。而金属复合部对应第一集中受热区设置,因此,金属复合部就有可能设置在锅体的侧壁、底部。第一集中受热区主要指的是功率密度集中分布区,也叫功率集中分布区。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的导磁率大于1,而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小于等于1。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不导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磁锅体的相对磁导率大于等于1000小于等于2000,其中,相对磁导率为相对真空的导磁率的比例。即导磁锅体导磁率等于相对磁导率乘以真空的导磁率。
进一步地,所述导磁锅体的电导率为1ⅹ106S/m-2ⅹ106S/m。电导率S/m为西门子/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锅具上形成有第二集中受热区,第二集中受热区的面积占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20%-80%。即设置金属复合部后,锅具的功率集中区为第二集中受热区。而第二集中受热区的总面积大致为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20%-8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锅具上形成有第二集中受热区,第二集中受热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在锅具的底壁上呈同心环设置。即设置金属复合部后,锅具的功率集中区变成了双环,即外集中受热区和内集中受热区。
其中,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内集中受热区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外集中受热区的宽度,和/或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内集中受热区的温度低于或等于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外集中受热区的温度。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外集中受热区的中心线呈第一圆形轨迹设置,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内集中受热区的中心线呈第二圆形轨迹设置,第一圆形轨迹的半径与锅具的底壁的半径的比值为1/3-2/3,第二圆形轨迹的半径与锅具的底壁的半径的比值为1/6-1/3。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内集中受热区的面积为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5%-40%,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外集中受热区的面积为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10%-60%。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之间设置有冷区,冷区的温度低于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任一集中受热区的温度。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之间设置有冷区,冷区与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之间设置有过渡区,过渡区的温度低于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任一集中受热区的温度,高于冷区的温度。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上设置有凹槽,金属复合部位于凹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上设置有凹槽。金属复合部设置在凹槽内,在凹槽内的金属复合部与导磁锅体的连接更加的紧密,同时,设置在凹槽内可以使得导磁锅体的外底壁更加的圆滑,在锅体和设备的安装时不会出现配合上的误差。同时,单独放置的导磁锅体的承载力不会施加在金属复合部上,进一步的保护金属复合部不会松动和磨损,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保证金属复合部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可以在金属复合部的外侧将凹槽填平,这样既能够使得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具有平整性,同时能够保证在导磁锅体清洗时,保护金属复合部,使得金属复合部不至于在清理的过程中发生磨损,进而保证了金属复合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凹槽为弧形槽,凹槽的底壁面与凹槽任意一侧的锅体外底壁面之间为平滑过渡。
在该技术方案中,凹槽是弧形槽。当然,凹槽也可以为其他形状。而弧形槽使得金属复合部在安装的过程中能够更方便。而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将该弧形槽的弧度设置的较小,以使弧形槽的两侧能够与其周围的底壁面平滑过渡连接,这样便可以避免在锅体的底部形成明显的凹槽等结构,以此使得整个锅体的底部更为平整。
进一步地,凹槽由导磁锅体的壁向锅体的内侧变形形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凹槽是由导槽锅体的壁向锅体的内侧变形形成的,即凹槽是与导磁锅体一体成型的。比如,可采用压筋的方式形成凹槽,使得在凹槽部分的加热效果不会因为添加了金属复合部而产生减少,进而保证了添加金属复合部的效果。同时,在内侧变形加大了导磁锅体的内表面积,在区域相同的情况下,更大的表面积使得加热效率提升,虽然加热功率密度相对更密集,但是依然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同时,该种方式也不会减薄锅体的厚度,使得锅体的厚度比较均匀,这样便可避免在锅体上形成受力薄弱部。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拉伸成型。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磁锅体为拉伸成型的,拉伸成型的锅体具有方向更明确的磁感应强度,这样就使得导磁锅体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加强了导磁锅体的加热能力。当然,导磁锅体也可由其他方式加工成型。进一步地,导磁锅体的内底壁面和/或内侧壁面为平滑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磁锅体的内底面和内侧壁面为平滑面,或者导磁锅体的内底壁面和内侧壁面的一个为平滑面,平滑面的设置使得导磁锅体更容易清洗,不容易在导磁锅体上留下污渍。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安装在导磁锅体的外底壁上,或金属复合部为设置在导磁锅体的外底壁上的金属涂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金属复合部可以是焊接等方式安装在导磁锅体的外底壁上的凹槽内的,也可以是在导磁锅体的外底壁上所喷涂的金属涂层。不管是金属涂层还是金属复合部,都能减少导磁锅体底部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的区域,使得该区域更加的集中,进而起到减少导磁锅具在工作过程中因局部受热产生气泡破裂的振动。而金属复合部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为常数。即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系数是不可变的。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包括基体,基体的外底壁上设置有导磁涂层。
在技术方案中,导磁锅体包括基体和喷涂在基体上的导磁涂层。该种锅体,通过导磁涂层来进行感应加热,因此,基体的选材可以比较随意,不一定非要具有导磁性能。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将基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材质制成,比如铝材等。
更进一步地,可以在导磁涂层的外侧再镀一层耐磨损的耐腐蚀层,进一步的保证了导磁涂层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由导磁材料制成。
在技术方案中,导磁锅体由导磁材料制成,即整个锅体都是由导磁材料制成的。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的导磁率不是常数,即导磁锅体的导磁率是可变的。比如,常见的铁素体430不锈钢制成的锅体,其就因为导磁效果好,导电效果好而成为锅体材质的常见选择。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为不锈钢锅体。具体而言,导磁锅体可以是由铁素体430不锈钢制成。
在技术方案中,导磁锅体为不锈钢材质制成的锅体。不锈钢材质的锅体保证能在高频电磁场中能够形成涡流并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提升了导磁锅体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的厚度大于0mm小于等于3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金属复合部的厚度大于0mm小于等于3mm。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的厚度大于0.5mm小于等于2mm。即能达到减少导磁锅体底部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的区域,使得该区域更加的集中,进而起到减少导磁锅具在工作过程中因局部受热产生气泡破裂的振动。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复合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金属复合部可以是一个闭合的模型,或者是由不闭合的多个模型组成的复合结构。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为环形结构或板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金属复合部为环形结构或者是板状结构连接在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上,使得金属复合部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与导磁锅体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相同,不会发生干涉,保证了加热效果。
更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为沿锅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金属复合部为沿锅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连接在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上,使得金属复合部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与导磁锅体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相同,不会发生干涉,保证了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锅具;电磁加热装置,对应锅具设置,用于加热锅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锅具。因此,该烹饪器具具有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全部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电磁加热装置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集中的位置对应锅具的金属复合部设置,以此使得导磁锅体的集中受热区上设置有金属复合部。
其中,烹饪器具包括电磁炉、IH电饭煲、IH多头灶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无复底结构锅具在电磁感应加热时的功率密度分布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在电磁感应加热时的功率密度分布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导磁锅体,12凸筋,14第一集中受热区,2金属复合部,3第二集中受热区,32内集中受热区,34外集中受热区,4冷区,5过渡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锅具。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导磁锅体1和金属复合部2。导磁锅体1的外壁面包括第一集中受热区。金属复合部2设置在导磁锅体1的外壁面的至少一个第一集中受热区14上,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小于导磁锅体1的导磁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由电磁加热装置加热。其中,锅具包括有导磁锅体1和金属复合部2,导磁锅体1的外壁面包括第一集中受热区14(如图3所示)。金属复合部2设置在导磁锅体1的外壁面的至少一个第一集中受热区14上。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小于导磁锅体1的导磁率。且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为常数,即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不变。在导磁锅体1的使用过程中,可将高频的交流电通入线圈产生高频电磁场,然后导磁锅体1在高频电磁场中感应产生涡流进而释放热能实现加热。在该加热导磁锅体1的过程中,导磁锅体1会在外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集中受热区14,也即密集加热区(如图3所示)。而本申请中在导磁锅体1对应线圈盘的第一集中受热区14上安装有金属复合部2,且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要小于导磁锅体1的导磁率,因此将原有的第一集中受热区14分散开使得导磁锅体1在锅体的底部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也即金属复合部2能够减小导磁锅体1底部功率的密度分布,使得导磁锅体1底部加热较集中的区域更加分散,范围扩大。同时能够将加热效果较大的区域由原来的中部集中受热(如图3所示)变成更均匀的双环(如图4所示),使得导磁锅体1底部加热的水具有差距更小的温度梯度,使得气泡不会在设备内直接破裂,进而起到了减少锅具在加热过程中气泡破裂数量的作用。因此,通过金属复合部2的设置能够降低整个加热过程中的噪音。同时,这样设置的金属复合部2能够增加导磁锅体1底部的刚度,进而减小导磁锅体1因受电磁力而产生的振动,进而减少了锅体产生的振动。同样能够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其中,本申请中的第一集中受热区14是指导磁锅体1在预设电磁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加热功率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而该区域因为,金属复合部2的设置后,会分散,以此降低了锅具工作时的噪音。其中,对于本申请中的锅具来说,其增加金属复合部以后,集中受热区的形状如图4所示。
此外,对于磁致伸缩系数较大(铁磁性物质在磁化时,沿着磁化方向会发生长度的伸长或缩短的现象,这种效应可以用磁致伸缩系数λ来表示。而且λ的大小等于沿着磁化方向的伸长量与总长度的比值,单位一般取ppm。λ>0表示沿着磁化方向上的尺寸伸长,称为正磁致伸缩,例如铁;反之称为负磁致伸缩,例如镍。)的锅体而言,由于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吱吱声”,极大影响用户的体验感。而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复合加热部,对因为磁致伸缩系数而产生的高频噪音也会有所改善。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设置在导磁锅体1的第一集中受热区14对应的外壁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集中受热区14位于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和/或外侧壁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因为线圈的设置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第一集中受热区14可以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也可能在外侧壁面上。而金属复合部2对应第一集中受热区14设置,因此,金属复合部2就有可能设置在锅体的侧壁、底部。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的导磁率大于1,而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小于等于1。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不导磁。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的相对磁导率大于等于1000小于等于2000,其中,相对磁导率为相对真空的导磁率的比例。即导磁锅体导磁率等于相对磁导率乘以真空的导磁率。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的电导率为1ⅹ106S/m-2ⅹ106S/m。电导率S/m为西门子/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锅具上形成有第二集中受热区3,第二集中受热区3的面积占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10%-40%。即设置金属复合部后,锅具的功率集中区为第二集中受热区3。而第二集中受热区3的总面积大致为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20%-8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锅具上形成有第二集中受热区3,第二集中受热区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在锅具的底壁上呈同心环设置。即设置金属复合部后,锅具的功率集中区变成了双环,即外集中受热区34和内集中受热区32。
其中,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中的内集中受热区3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外集中受热区34的宽度,和/或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中的内集中受热区32的温度低于或等于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中的外集中受热区34的温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中的内集中受热区32的中心线呈第二圆形轨迹设置,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中的外集中受热区34的中心线呈第一圆形轨迹设置,第一圆形轨迹的半径与锅具的底壁的半径的比值为1/3-2/3,第二圆形轨迹的半径与锅具的底壁的半径的比值为1/6-1/3。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中的内集中受热区32的面积为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5%-40%,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中的外集中受热区34的面积为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10%-60%。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之间设置有冷区4,冷区4的温度低于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中的任一集中受热区的温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之间设置有冷区4,冷区4与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之间设置有过渡区5,过渡区5的温度低于两个第二集中受热区3中的任一集中受热区的温度,高于冷区4的温度。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设置有凹槽,金属复合部2位于凹槽内。
在该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设置有凹槽。金属复合部2设置在凹槽内,在凹槽内的金属复合部2与导磁锅体1的连接更加的紧密,同时,设置在凹槽内可以使得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更加的圆滑,在锅体和设备的安装时不会出现配合上的误差。同时,单独放置的导磁锅体1的承载力不会施加在金属复合部2上,进一步的保护金属复合部2不会松动和磨损,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保证金属复合部2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可以在金属复合部2的外侧将凹槽填平,这样既能够使得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具有平整性,同时能够保证在导磁锅体1清洗时,保护金属复合部2,使得金属复合部2不至于在清理的过程中发生磨损,进而保证了金属复合部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凹槽为弧形槽,凹槽的底壁面与凹槽任意一侧的锅体外底壁面之间为平滑过渡。
在该实施例中,凹槽是弧形槽。当然,凹槽也可以为其他形状。而弧形槽使得金属复合部2在安装的过程中能够更方便。而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将该弧形槽的弧度设置的较小,以使弧形槽的两侧能够与其周围的底壁面平滑过渡连接,这样便可以避免在锅体的底部形成明显的凹槽等结构,以此使得整个锅体的底部更为平整。
进一步地,凹槽由导磁锅体1的壁向锅体的内侧变形形成。
在该实施例中,凹槽是由导槽锅体的壁向锅体的内侧变形形成的,即凹槽是与导磁锅体1一体成型的。比如,可采用压筋的方式形成凹槽,使得在凹槽部分的加热效果不会因为添加了金属复合部2而产生减少,进而保证了添加金属复合部2的效果。同时,在内侧变形加大了导磁锅体1的内表面积,在区域相同的情况下,更大的表面积使得加热效率提升,虽然加热功率密度相对更密集,但是依然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同时,该种方式也不会减薄锅体的厚度,使得锅体的厚度比较均匀,这样便可避免在锅体上形成受力薄弱部。
如图2所示,导磁锅体1的底部向上变形形成凸筋12,凸筋12为环形凸筋。锅体对应凸筋12的地方形成有开口向下的凹槽。金属复合部2位于凹槽内。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拉伸成型。
在该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为拉伸成型的,拉伸成型的锅体具有方向更明确的磁感应强度,这样就使得导磁锅体1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加强了导磁锅体1的加热能力。当然,导磁锅体1也可由其他方式加工成型。当然,导磁锅体1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加工成型。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的内底壁面和/或内侧壁面为平滑面。
在该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的内底面和内侧壁面为平滑面,或者导磁锅体1的内底壁面和内侧壁面的一个为平滑面,平滑面的设置使得导磁锅体1更容易清洗,不容易在导磁锅体1上留下污渍。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安装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上,或金属复合部2为设置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上的金属涂层。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复合部2可以是焊接等方式安装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上的凹槽内的,也可以是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上所喷涂的金属涂层。不管是金属涂层还是金属复合部2,都能减少导磁锅体1底部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的区域,使得该区域更加的集中,进而起到减少导磁锅具在工作过程中因局部受热产生气泡破裂的振动。而金属复合部2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由导磁材料制成。
在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由导磁材料制成,即整个锅体都是由导磁材料制成的。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的导磁率不是常数,即导磁锅体1的导磁率是可变的。比如,常见的铁素体430不锈钢制成的锅体,其就因为导磁效果好,导电效果好而成为锅体材质的常见选择。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为不锈钢锅体。具体而言,导磁锅体1可以是由铁素体430不锈钢制成。
在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为不锈钢材质制成的锅体。不锈钢材质的锅体保证能在高频电磁场中能够形成涡流并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提升了导磁锅体1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的厚度大于0mm小于等于3mm。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复合部2的厚度大于0mm小于等于3mm。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的厚度大于0.5mm小于等于2mm。即能达到减少导磁锅体1底部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的区域,使得该区域更加的集中,进而起到减少导磁锅具在工作过程中因局部受热产生气泡破裂的振动。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包括一个或多个复合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复合部2可以是一个闭合的模型,或者是由不闭合的多个模型组成的复合结构。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为环形结构或板状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复合部2为环形结构或者是板状结构连接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使得金属复合部2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与导磁锅体1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相同,不会发生干涉,保证了加热效果。
更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为沿锅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金属复合部2为沿锅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连接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使得金属复合部2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与导磁锅体1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相同,不会发生干涉,保证了加热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导磁锅体1和金属复合部2,导磁锅体1的外壁面包括第一集中受热区14。金属复合部2设置在导磁锅体1的外壁面的至少一个第一集中受热区14上,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小于导磁锅体1的导磁率。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包括基体,基体的外底壁上设置有导磁涂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由电磁加热装置加热。锅具包括导磁锅体1和金属复合部2。导磁锅体1包括基体和喷涂在基体上的导磁涂层。该种锅体,通过导磁涂层来进行感应加热,因此,基体的选材可以比较随意,不一定非要具有导磁性能。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将基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材质制成,比如铝材等。导磁锅体1的外壁面包括第一集中受热区14。金属复合部2设置在导磁锅体1的外壁面的至少一个第一集中受热区14上。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小于导磁锅体1的导磁率。且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为常数,即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不变。在导磁锅体1的使用过程中,可将高频的交流电通入线圈产生高频电磁场,然后导磁锅体1在高频电磁场中感应产生涡流进而释放热能实现加热。在该加热导磁锅体1的过程中,导磁锅体1会在外壁面上形成有第一集中受热区14,也即密集加热区。而本申请中在导磁锅体1对应线圈盘的第一集中受热区14上安装有金属复合部2,且金属复合部2的导磁率要小于导磁锅体1的导磁率,因此将原有的第一集中受热区14分散开使得导磁锅体1在锅体的底部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也即金属复合部2能够减小导磁锅体1底部功率的密度分布,使得导磁锅体1底部加热较集中的区域更加分散,范围扩大。同时能够将加热效果较大的区域由原来的中部集中变成更均匀地双环,使得导磁锅体1底部加热的水具有差距更小的温度梯度,使得气泡不会在设备内直接破裂,进而起到了减少锅具在加热过程中气泡破裂数量的作用。因此,通过金属复合部2的设置能够降低整个加热过程中的噪音。同时,这样设置的金属复合部2能够增加导磁锅体1底部的刚度,进而减小导磁锅体1因受电磁力而产生的振动,进而减少了锅体产生的振动。同样能够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其中,本申请中的第一集中受热区14是指导磁锅体1在预设电磁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加热功率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而该区域因为,金属复合部2的设置后会使热力会分散,避免了因为锅体局部热力集中而导致的噪音。
此外,对于磁致伸缩系数较大(铁磁性物质在磁化时,沿着磁化方向会发生长度的伸长或缩短的现象,这种效应可以用磁致伸缩系数λ来表示。而且λ的大小等于沿着磁化方向的伸长量与总长度的比值,单位一般取ppm。λ>0表示沿着磁化方向上的尺寸伸长,称为正磁致伸缩,例如铁;反之称为负磁致伸缩,例如镍。)的锅体而言,由于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吱吱声”,极大影响用户的体验感。而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复合加热部,对因为磁致伸缩系数而产生的高频噪音也会有所改善。
进一步地,第一集中受热区14位于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和/或外侧壁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因为线圈的设置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第一集中受热区14可以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也可能在外侧壁面上。而金属复合部2对应第一集中受热区14设置,因此,金属复合部2就有可能设置在锅体的侧壁、底部。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设置有凹槽,金属复合部2位于凹槽内。
在该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设置有凹槽。金属复合部2设置在凹槽内,在凹槽内的金属复合部2与导磁锅体1的连接更加的紧密,同时,设置在凹槽内可以使得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更加的圆滑,在锅体和设备的安装时不会出现配合上的误差。同时,单独放置的导磁锅体1的承载力不会施加在金属复合部2上,进一步的保护金属复合部2不会松动和磨损,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保证金属复合部2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可以在金属复合部2的外侧将凹槽填平,这样既能够使得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具有平整性,同时能够保证在导磁锅体1清洗时,保护金属复合部2,使得金属复合部2不至于在清理的过程中发生磨损,进而保证了金属复合部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凹槽为弧形槽,凹槽的底壁面与凹槽任意一侧的锅体外底壁面之间为平滑过渡。
在该实施例中,凹槽是弧形槽。当然,凹槽也可以为其他形状。而弧形槽使得金属复合部2在安装的过程中能够更方便。而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将该弧形槽的弧度设置的较小,以使弧形槽的两侧能够与其周围的底壁面平滑过渡连接,这样便可以避免在锅体的底部形成明显的凹槽等结构,以此使得整个锅体的底部更为平整。
进一步地,凹槽由导磁锅体1的壁向锅体的内侧变形形成。
在该实施例中,凹槽是由导槽锅体的壁向锅体的内侧变形形成的,即凹槽是与导磁锅体1一体成型的。比如,可采用压筋的方式形成凹槽,使得在凹槽部分的加热效果不会因为添加了金属复合部2而产生减少,进而保证了添加金属复合部2的效果。同时,在内侧变形加大了导磁锅体1的内表面积,在区域相同的情况下,更大的表面积使得加热效率提升,虽然加热功率密度相对更密集,但是依然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同时,该种方式也不会减薄锅体的厚度,使得锅体的厚度比较均匀,这样便可避免在锅体上形成受力薄弱部。
进一步地,基体拉伸成型。
进一步地,导磁锅体1的内底壁面和/或内侧壁面为平滑面。
在该实施例中,导磁锅体1的内底面和内侧壁面为平滑面,或者导磁锅体1的内底壁面和内侧壁面的一个为平滑面,平滑面的设置使得导磁锅体1更容易清洗,不容易在导磁锅体1上留下污渍。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为设置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上的金属涂层。该种设置,能减少导磁锅体1底部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的区域,使得该区域更加的集中,进而起到减少导磁锅具在工作过程中因局部受热产生气泡破裂的振动。而金属复合部2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更进一步地,可以在导磁涂层的外侧再镀一层耐磨损的耐腐蚀层,进一步的保证了导磁镀层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的厚度大于0mm小于等于3mm。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复合部2的厚度大于0mm小于等于3mm。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的厚度大于0.5mm小于等于2mm。即能达到减少导磁锅体1底部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大的区域,使得该区域更加的集中,进而起到减少导磁锅具在工作过程中因局部受热产生气泡破裂的振动。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包括一个或多个复合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复合部2可以是一个闭合的模型,或者是由不闭合的多个模型组成的复合结构。
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为环形结构或板状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金属复合部2为环形结构或者是板状结构连接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使得金属复合部2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与导磁锅体1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相同,不会发生干涉,保证了加热效果。
更进一步地,金属复合部2为沿锅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金属复合部2为沿锅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连接在导磁锅体1的外底壁面上,使得金属复合部2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与导磁锅体1受到的高频电磁场力相同,不会发生干涉,保证了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和电磁加热装置。电磁加热装置对应锅具设置,用于加热锅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锅具。因此,该烹饪器具具有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全部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电磁加热装置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集中的位置对应锅具的金属复合部设置,以此使得导磁锅体的集中受热区上设置有金属复合部。
其中,烹饪器具包括电磁炉、IH电饭煲、IH多头灶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磁锅体,所述导磁锅体上具有第一集中受热区;
金属复合部,设置在所述导磁锅体的至少一个第一集中受热区上,所述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小于所述导磁锅体的导磁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复合部设置在所述导磁锅体的第一集中受热区对应的外壁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中受热区位于所述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上和/或外侧壁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磁锅体的相对磁导率大于等于1000小于等于2000,所述导磁锅体的电导率为1ⅹ106S/m-2ⅹ106S/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上形成有第二集中受热区,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的面积占所述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20%-8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上形成有第二集中受热区,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在所述锅具的底壁上呈同心环设置,其中:
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内集中受热区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外集中受热区的宽度,和/或
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内集中受热区的温度低于或等于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外集中受热区的温度;和/或
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外集中受热区的中心线呈第一圆形轨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内集中受热区的中心线呈第二圆形轨迹设置,所述第一圆形轨迹的半径与所述锅具的底壁的半径的比值为1/3-2/3,所述第二圆形轨迹的半径与所述锅具的底壁的半径的比值为1/6-1/3;和/或
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内集中受热区的面积为所述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5%-40%,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外集中受热区的面积为所述锅具的外底壁的面积的10%-60%;和/或
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之间设置有冷区,所述冷区的温度低于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任一集中受热区的温度;和/或
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之间设置有冷区,所述冷区与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之间设置有过渡区,所述过渡区的温度低于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受热区中的任一集中受热区的温度,高于所述冷区的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锅体的外底壁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金属复合部位于所述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复合部远离所述凹槽底壁的面低于或平齐于所述凹槽的槽口所在面;和/或
所述凹槽为弧形槽,所述凹槽的底壁面与所述凹槽任意一侧的锅体外底壁面之间为平滑过渡;和/或
所述凹槽由所述导磁锅体的壁向所述锅体的内侧变形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磁锅体拉伸成型;和/或
所述导磁锅体的内底壁面和/或内侧壁面为平滑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复合部的导磁率为常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复合部安装在所述导磁锅体的外底壁上,或所述金属复合部为设置在所述导磁锅体的外底壁上的金属涂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磁锅体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的外底壁上设置有导磁涂层;或
所述导磁锅体由导磁材料制成或所述导磁锅体为不锈钢锅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复合部的厚度大于0mm小于等于3mm;和/或
所述金属复合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复合结构;和/或
所述金属复合部为环形结构或板状结构,或所述金属复合部为沿所述锅体的周向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
14.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电磁加热装置,对应所述锅具设置,用于加热所述锅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密度分布较集中的位置对应所述锅具的金属复合部。
CN202220265140.1U 2022-02-09 2022-02-09 锅具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6875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65140.1U CN216875967U (zh) 2022-02-09 2022-02-09 锅具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65140.1U CN216875967U (zh) 2022-02-09 2022-02-09 锅具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75967U true CN216875967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83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65140.1U Active CN216875967U (zh) 2022-02-09 2022-02-09 锅具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75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75967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02355177U (zh) 无油烟节能两用炒锅
CN204445448U (zh) 内锅及电饭煲
CN209846881U (zh) 容器及烹饪器具
CN102406433A (zh) 无油烟节能两用炒锅
CN105982562B (zh)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10408062U (zh) 电磁烹饪锅具和烹调器
CN204733405U (zh) 电磁炉磁条及电磁炉
CN215457255U (zh) 一种双层钢炒锅
CN2930550Y (zh) 金属丝网多层复合底炊具
CN209806112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CN201160759Y (zh) 电磁炉导磁板
CN205579672U (zh) 一种电磁加热设备及用于电磁加热设备的面板
CN206062860U (zh) 一种电磁炉用玻璃煲
CN20890969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093332U (zh) 电磁烹饪锅具以及烹调器
CN219742409U (zh) 锅体结构和电磁加热系统
CN211155145U (zh)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10861220U (zh) 一种适用于在电磁炉上打油茶的垫圈
CN219761361U (zh) 一种线圈盘组件、烹饪设备及烹饪套组
CN213028609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11534038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11533914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1406334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14284445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