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35268U - 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35268U
CN216835268U CN202220549953.3U CN202220549953U CN216835268U CN 216835268 U CN216835268 U CN 216835268U CN 202220549953 U CN202220549953 U CN 202220549953U CN 216835268 U CN216835268 U CN 216835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accumulation
cavity
liquid
pressure
top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4995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054995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35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35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35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包括配合使用的泵吸组件、蓄压喷射组件,其中,泵吸组件包括储液腔,储液腔的下端设有用以连通储液瓶的入口通道,上端设有用以连通蓄压喷射组件的出口通道;储液腔内还设有在驱动件作用下能沿储液腔上下移动的活塞杆;还包括用以封堵或导通入口通道的下阀片、用以封堵或导通出口通道的上阀片;当活塞杆移动时,任一入口通道、出口通道处于封堵状态;蓄压喷射组件包括顶罩、蓄压腔、喷嘴,顶罩内设有分别与出口通道、蓄压腔、喷嘴连通的顶罩内腔,蓄压腔内设有用以对液体进行增压的蓄压部。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分配器零部件少,装配简单,提升了装配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分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背景技术
液体分配器,如喷雾瓶或喷射瓶,是利用空吸作用将药水或其他液体以细微的水粒喷射出来的装置。现有的液体分配器主要包括泵吸结构、蓄压喷射结构及储液瓶,通过泵吸结构抽吸储液瓶内的液体并将液体送入至蓄压喷射结构中,通过蓄压喷射结构对液体的增压操作,使得液体呈雾状喷出。但现有的泵吸结构、蓄压喷射结构需要分别控制联动,结构较为复杂,而且零部件较多,装配难度大,装配后的稳定型较差,进而影响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零部件少,装配简单,提升了装配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包括配合使用的泵吸组件、蓄压喷射组件,其中,
泵吸组件包括储液腔,储液腔的下端设有用以连通储液瓶的入口通道,上端设有用以连通蓄压喷射组件的出口通道;储液腔内还设有在驱动件作用下能沿储液腔上下移动的活塞杆;还包括用以封堵或导通入口通道的下阀片、用以封堵或导通出口通道的上阀片;当活塞杆移动时,任一入口通道、出口通道处于封堵状态;
蓄压喷射组件包括顶罩、蓄压腔、喷嘴,顶罩内设有分别与出口通道、蓄压腔、喷嘴连通的顶罩内腔,蓄压腔内设有用以对液体进行增压的蓄压部。
当活塞杆下移时,储液腔的容积变小,内压增大,进而迫使上阀片向上变形以导通出口通道,下阀片向下变形以封堵入口通道,此时,位于储液腔内的液体能沿着出口通道进入到顶罩内腔内,部分液体直接进入到喷嘴内,部分液体进入到蓄压腔内,并对蓄压部进行挤压;当活塞杆上移时,储液腔的容积变大,内压降低,进而迫使上阀片向下变形以封堵出口通道,下阀片向上变形以导通入口通道;使得储液瓶内的液体被吸入到储液腔内;同时,蓄压腔内的蓄压部回弹挤压蓄压腔及顶罩内腔内的液体,并使得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沿喷嘴喷射出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泵吸组件中,通过储液腔、入口通道、出口通道、活塞杆、下阀片、上阀片的配合实现了液体的抽吸动作;初始状态下,储液腔、入口通道、出口通道内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当活塞杆下移时,储液腔内压力增大,在压差作用下,上阀片、下阀片相向移动,以导通出口通道、封堵入口通道,储液腔的液体能经由出口通道进入到蓄压喷射组件中;当活塞杆上移时,储液腔内压力降低,在压差作用下,上阀片、下阀片相对移动,以封堵出口通道、导通入口通道,储液瓶内的液体经由入口通道进入到储液腔内;通过活塞杆的往复移动,实现液体的连续输出;
2、在蓄压喷射组件中,通过顶罩内腔与出口通道的连通能接收自出口通道流出的液体,然后通过顶罩内腔与蓄压腔、喷嘴的连通能将液体引流至蓄压腔或喷嘴内;其中,进入到蓄压腔内的液体能经蓄压部增压后进入到喷嘴内,实现喷射效果;
3、通过出口通道、顶罩内腔、蓄压腔、喷嘴的连通,能利用驱动件驱动活塞杆移动所带来的压差直接对蓄压部进行驱动,无需额外增加驱动源;即当活塞杆下移时,液体自出口通道进入到顶罩内腔内并能对蓄压腔内的蓄压部直接进行挤压;
4、通过对泵吸组件、蓄压喷射组件的结构改进,减少了装配的零部件,使得装配更加简单,而且装配后的稳定性高,使用寿命延长。
进一步来说,泵吸组件还包括弹性弯管,弹性弯管的一端与活塞杆连接,另一端与顶罩连接;弹性弯管、活塞杆内共同设有出口通道。通过弹性弯管的形变能配合活塞杆的上下移动,保证在活塞杆移动过程中,弹性弯管与活塞杆、顶罩的稳定连接;将出口通道直接设置在弹性弯管、活塞杆内能有效节省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来说,活塞杆包括沿竖直方向布设的杆体;杆体的下端一体设置有穿设在储液腔内并与储液腔动密封连接的活塞,杆体的上端与弹性弯管连接。通过活塞与储液腔的动密封连接能避免储液腔内的液体自活塞外壁与储液腔内壁之间逸出。
进一步来说,上阀片通过阀片卡扣装配在活塞内,且阀片卡扣上设有连通出口通道、储液腔的通孔。通过阀片卡扣对上阀片进行固定,并通过通孔的设置能将上阀片对出口通道的封堵及导通转化为对通孔的封堵及导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出口通道的封堵难度。
进一步来说,泵吸组件还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上设有上下导通的储液腔、入口通道,储液腔、入口通道的交界处设有下阀片。
进一步来说,驱动件包括扳机、扳机弹簧,扳机包括与活塞杆可拆卸连接的机壳,机壳的一端枢接在固定座上,另一端设有按压柄;扳机弹簧一端抵接在机壳上,另一端抵接在固定座上。向下按压按压柄时,机壳能以与固定座枢接的位置向下转动,进而带动活塞杆向下移动,此时,扳机弹簧被下压收缩;当松开按压柄时,扳机弹簧向上回弹伸展,并带动机壳以与固定座枢接的位置向上转动,进而带动活塞杆向上移动。
进一步来说,固定座包括座本体,座本体的上端一体设置有支撑柱、蓄压柱,支撑柱用以连接驱动件,蓄压柱的上端开设有蓄压腔。直接在座本体上设置蓄压柱实现了泵吸组件、蓄压喷射组件的集成,进而有效减少了装配零部件的数量,而且稳定性更好。
进一步来说,上阀片、下阀片均包括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封堵部、弹臂、固定部,封堵部用以封堵住入口通道或出口通道;弹臂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弹臂呈圆周阵列状绕设在封堵部的外侧;每个弹臂的两端均分别与封堵部、固定部连接。在上阀片、下阀片中,固定部用以将上阀片或下阀片装配到外部设备中,弹臂用以实现封堵部相对于固定部的移动,即当封堵部移动时,弹臂与封堵部连接的一端能发生形变以配合封堵部的移动。通过多个弹臂的设置使得封堵部受力更加均匀。
进一步来说,封堵部的下端一体设置有增重部,以提高封堵部的开启压力。
进一步来说,蓄压部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蓄压腔内的蓄压弹簧、顶杆、内塞,蓄压弹簧的一端抵接在蓄压腔的底部,另一端抵接在顶杆上;内塞套接在顶杆的上端部上,其侧壁与蓄压腔动密封连接。当液体进入到蓄压腔内时,液体压力能迫使内塞下移,进而带动顶杆下移,下压蓄压弹簧;当蓄压弹簧回弹时,顶杆上移,并带动内塞上移,进而对液体进行反向增压,使之能喷射到喷嘴内。
进一步来说,内塞的侧壁呈阶梯状结构,且其下端部侧壁与蓄压腔动密封连接,上端部侧壁与蓄压腔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来说,蓄压腔的侧壁上还设有泄压孔,当内塞向下移动时,内塞的下端部侧壁能移动至泄压孔下方。当内塞下移至露出泄压孔时,蓄压腔内的液体能经由泄压孔排出,进而使得蓄压腔内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上升,起到稳压的作用。
进一步来说,顶罩包括内设有顶罩内腔的顶罩本体,顶罩内腔位于蓄压腔的上方并与蓄压腔连通;顶罩本体的一侧设有用于连接喷嘴的套筒,且顶罩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套筒、顶罩内腔的出水孔。
进一步来说,顶罩本体的侧壁上还设有延伸至套筒内的分水柱,分水柱与套筒内壁之间限定形成与出水孔连通的水流通道。
进一步来说,喷嘴包括前端板,前端板的一侧同轴设置有外环板、内环板;外环板套装在套筒外壁上;内环板插入到水流通道内,其外壁与套筒内壁过盈配合,其内壁与分水柱之间形成与水流通道连通的间隙;前端板上开设有喷雾孔,且前端板靠近内环板的一侧还设有用以连通间隙、喷雾孔的漩涡槽。通过分水柱与漩涡槽的设置提高了液体的雾化效果,而且在内环板与分水柱之间设置与水流通道连通的间隙,能在液体自水流通道进入到间隙时,对液体进行增压。
进一步来说,内环板的内径自靠近顶罩本体的一侧向远离顶罩本体的一侧逐渐减少。使得液体沿间隙流动时,液体压力逐渐增大,进一步提高雾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分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吸组件与蓄压喷射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吸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压喷射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未按压扳机时的泵吸组件、蓄压喷射组件的剖切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按压扳机时的泵吸组件、蓄压喷射组件的剖切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性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片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扳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泵吸组件;11-储液腔;12-入口通道;13-出口通道;14-活塞杆;141-杆体;142-活塞;143-嵌槽;1431-嵌槽孔;15-下阀片;16-上阀片;161-封堵部;162-弹臂;163-固定部;164-增重部;17-弹性弯管;171-弯管本体;172-水平延伸端;173-竖向延伸端;174-连接部;18-阀片卡扣;181-卡扣底壁;182-卡扣侧壁;183-通孔;19-固定座;191-座本体;192-套环;1921-卡扣孔;193-支撑柱;194-蓄压柱;
2-蓄压喷射组件;21-顶罩;211-顶罩内腔;212-延伸管;213-套筒;214-出水孔;215-分水柱;22-蓄压腔;221-限位凸柱;222-泄压孔;23-喷嘴;231-前端板;2311-喷雾孔;232-外环板;233-内环板;24-蓄压弹簧;25-顶杆;251-环形凸环;26-内塞;261-密封环;262-内塞嵌槽;
3-储液瓶;
4-垫片;
51-扳机;511-机壳;512-按压柄;5121-下半弧槽;513-插接柱;514-凸耳;52-扳机弹簧;521-弹簧横杆;522-C型弹簧;
6-肩套;61-顶盖;62-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
参见附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包括并排设置的泵吸组件1、蓄压喷射组件2。其中,泵吸组件1包括储液腔11,储液腔11的下端设有用以连通储液瓶3的入口通道12,上端设有用以连通蓄压喷射组件2的出口通道13;储液腔11内还设有在驱动件作用下能沿储液腔11上下移动的活塞杆14;还包括用以封堵或导通入口通道12的下阀片15、用以封堵或导通出口通道13的上阀片16;当活塞杆14移动时,任一入口通道12、出口通道13处于封堵状态;蓄压喷射组件2包括顶罩21、蓄压腔22、喷嘴23,顶罩21内设有分别与出口通道13、蓄压腔22、喷嘴23连通的顶罩内腔211,蓄压腔22内设有用以对液体进行增压的蓄压部。
参见附图8-9所示,当活塞杆14下移时,储液腔11的容积变小,内压增大,进而迫使上阀片16向上变形以导通出口通道13,下阀片15向下变形以封堵入口通道12,此时,位于储液腔11内的液体能沿着出口通道13进入到顶罩内腔211内,部分液体直接进入到喷嘴23内,部分液体进入到蓄压腔22内,并对蓄压部进行挤压;参见附图5-7所示,当活塞杆14上移时,储液腔11的容积变大,内压降低,进而迫使上阀片16向下变形以封堵出口通道13,下阀片15向上变形以导通入口通道12;使得储液瓶3内的液体被吸入到储液腔11内;同时,蓄压腔22内的蓄压部回弹挤压蓄压腔22及顶罩内腔211内的液体,并使得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沿喷嘴23喷射出去。
在一示例中,参见附图5、8、10所示,泵吸组件1还包括弹性弯管17,弹性弯管17的一端与活塞杆14连接,另一端与顶罩21连接。弹性弯管17、活塞杆14内共同设有出口通道13。通过弹性弯管17的形变能配合活塞杆14的上下移动,保证在活塞杆14移动过程中,弹性弯管17与活塞杆14、顶罩21的稳定连接;将出口通道13直接设置在弹性弯管17、活塞杆14内能有效节省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具体的,参见附图10所示,弹性弯管17包括弯钩状的、可弹性形变的弯管本体171,弯管本体171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顶罩21的水平延伸端172,另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活塞杆14的竖向延伸端173。水平延伸端172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竖向延伸端173上连接有能过盈嵌装到活塞杆14内的连接部174,连接部174的下端部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连接部174、竖向延伸端173、弯管本体171、水平延伸端172内共同设有贯穿弹性弯管17两端的弯管通道。通过弯管本体171的设置实现了液体流向的改变,便于将泵吸组件1、蓄压喷射组件2装配到合适的位置。
参见附图11所示,活塞杆14包括沿竖直方向布设的杆体141,杆体141的下端一体设置有穿设在储液腔11内并与储液腔11动密封连接的活塞142,上端设有用于嵌装连接部的嵌槽143,且嵌槽143的下端部内壁上设有用于固定连接部174的内螺纹。杆体141与活塞142内共同设有贯穿活塞杆14两端的活塞杆通道。当弹性弯管17装配到活塞杆14上时,活塞杆通道、弯管通道共同形成出口通道13。通过活塞142与储液腔11的动密封连接能避免储液腔11内的液体自活塞142外壁与储液腔11内壁之间逸出。
在一示例中,可将活塞142设计为两端宽、中间窄的腰型结构,这样使得活塞142仅在两端与储液腔11动密封,减少活塞142侧壁与储液腔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活塞142移动时的阻力。
在一示例中,参见附图6所示,上阀片16通过阀片卡扣18装配在活塞142内。具体的,参见附图12所示,阀片卡扣18包括卡扣底壁181及沿卡扣底壁181边沿围设而成的卡扣侧壁182,卡扣底壁181与卡扣侧壁182之间共同形成卡扣槽,并在卡扣底壁181上开设通孔183。
装配时,首先将上阀片16内置在卡扣槽内,并使上阀片16盖合在通孔183上,再将阀片卡扣18整体内置到活塞142内,示例性地,卡扣侧壁182的外壁与活塞142内壁卡合固定,卡扣侧壁182的内壁与上阀片16的外壁卡合固定。通过阀片卡扣18将上阀片16固定到活塞杆14上,并通过在阀片卡扣18上设置通孔183,将上阀片16对出口通道13的封堵及导通转化为对通孔183的封堵及导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出口通道13的封堵难度。
在一示例中,参见附图13所示,上阀片16包括自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封堵部161、弹臂162、固定部163。其中,封堵部161盖合在通孔183上,其径向尺寸大于通孔183的径向尺寸。弹臂16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弹臂162呈圆周阵列状设置在封堵部161的外侧。每个弹臂162的两端均分别与封堵部161、固定部163连接。固定部163与卡扣侧壁182卡合固定。初始状态下,封堵部161盖合在通孔183上,弹臂162贴合在卡扣底壁181上;当封堵部161在外力作用下移动时,封堵部161与通孔183之间能形成供液体流通的间隙,此时,弹臂162与封堵部161连接的一端能发生形变以配合封堵部161的移动,弹臂162与固定部163连接的一端因固定部163与卡扣侧壁182的卡合固定而保持不动;当封堵部161反向移动并盖合在通孔183上时,因封堵部161的径向尺寸大于通孔183的径向尺寸,封堵部161能牢牢封堵住通孔183。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上阀片16的开启压力,可在封堵部161靠近储液腔11的一侧设置增重部164。
在一示例中,参见附图2、5所示,所示,泵吸组件1还包括与储液瓶3连接的固定座19,固定座19包括座本体191,座本体191上设有上下导通的储液腔11、入口通道12,且入口通道12的内径小于储液腔11的内径。储液腔11、入口通道12的交界处设有阶梯状卡槽,下阀片15卡接固定在阶梯状卡槽上。下阀片15可采用与上阀片16相同的结构,其工作原理与上阀片16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装配时,需注意将下阀片16的封堵部盖合在入口通道12上,并使增重部朝向入口通道12。
具体的,座本体191上还套接有与之一体成型的套环192,套环192与座本体191之间留有用以装配储液瓶3的装配间隙。为了实现对储液瓶3的固定,套环192沿其周向上均布有多个卡扣孔1921,储液瓶3的瓶口侧壁上均布有多个与卡扣孔1911一一对应的卡钩,装配时,将卡钩一一扣接到卡扣孔1921内即可实现储液瓶3与套环192的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在装配储液瓶3时,可在装配间隙内设置能置于储液瓶3上端的垫片4。
座本体191的上端还分别设有位于储液腔11两侧的支撑柱193、蓄压柱194,且支撑柱193、蓄压柱194、座本体191一体成型。其中,支撑柱193用以连接驱动件,蓄压柱194的上端开设有蓄压腔22。直接在座本体191上设置蓄压柱194实现了泵吸组件1、蓄压喷射组件2的集成,进而有效减少了装配零部件的数量,而且稳定性更好。
在一示例中,参见附图14、15所示,驱动件包括扳机51、扳机弹簧52,扳机51包括套接在活塞杆14上的机壳511,机壳511的一端枢接在支撑柱193上,另一端连接有按压柄512。示例性地,机壳511与活塞杆14的连接关系如下:机壳511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一对插接柱513,活塞杆14的杆体141上端的嵌槽143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嵌槽孔1431,插接柱513能一一对应插入到嵌槽孔1431内。且当连接部174嵌装到嵌槽143内时,插接柱513的端部能抵接在连接部174的侧壁上。
需要注意的是,当机壳511以支撑柱193为支点进行转动时,机壳511上的插接柱513随之转动并带动活塞杆14沿着储液腔11上下移动,此时,活塞杆14还会受到插接柱513的横向作用力,为了抵消这一横向作用力,可将嵌槽孔1431的内径设置为大于插接柱513的外径。当插接柱513转动时,插接柱513能在嵌槽孔1431内进行横向位移。
在一示例中,扳机弹簧52包括装配在座本体191上的弹簧横杆521,弹簧横杆521的两端对称连接有一对沿竖直方向布设的C型弹簧522,一对C型弹簧522分别位于机壳511的两侧,且其上端抵接在机壳511上。具体的,机壳511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凸耳514,C型弹簧522的上端一一嵌入到凸耳514内。
向下按压按压柄512时,机壳511能以支撑柱193为支点向下转动,插接柱513随之带动活塞杆14向下移动,此时,C型弹簧522被下压收缩;当松开按压柄512时,C型弹簧522向上回弹伸展,并带动机壳511以支撑柱193为支点向上转动,进而带动活塞杆14向上移动。将一对C型弹簧522布设在座本体191的两侧,使得机壳511的移动更加稳定。
在一示例中,参见附图9所示,蓄压部包括自下而上设置在蓄压腔22内的蓄压弹簧24、顶杆25、内塞26,蓄压弹簧24的一端抵接在蓄压腔22的底部,另一端抵接在顶杆25上。内塞26套接在顶杆25的上端部上,其侧壁与蓄压腔22动密封连接。当液体进入到蓄压腔22内时,液体压力能迫使内塞26下移,进而带动顶杆25下移,下压蓄压弹簧24;当蓄压弹簧24回弹时,顶杆25上移,并带动内塞26上移,进而对液体进行反向增压,使之能喷射到喷嘴23内。
其中,参见附图9、16所示,内塞26包括内塞本体,内塞本体的下端部侧壁设有能与蓄压腔22动密封连接的密封环261,内塞本体的下端开设有用于嵌装顶杆25的内塞嵌槽262,密封环261的外径大于内塞本体的外径。顶杆25的侧壁上一体设置有环形凸块251,当顶杆25的上端部嵌入到内塞嵌槽262内时,内塞本体的下端能抵接在环形凸块251上。
为了对蓄压弹簧24的移动进行限位,蓄压腔22的底部还设有限位凸柱221,蓄压弹簧24的下端部套设在限位凸柱221上,上端部套设在顶杆25上,且蓄压弹簧24的上端抵接在环形凸块251上。当蓄压弹簧24处于自然状态时,顶杆25下端与限位凸柱221之间留有压缩间隙,且内塞26上端部伸入到顶罩内腔211内。
当内塞26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内塞本体能对环形凸块251施压,进而使得环形凸块251对蓄压弹簧24施压,蓄压弹簧24随之向下压缩,内塞26、顶杆25随之下移,密封环261随之沿蓄压腔22内壁下移。为了限定蓄压腔22的最大压力值,可在蓄压腔22的侧壁开设泄压孔222,当密封环261下移至泄压孔222的下方时,泄压孔222能与位于密封环261上方的蓄压腔22连通,进而达到泄压的目的。进一步地,在蓄压柱194上开设连通泄压孔222、储液瓶3的泄压通道,以使蓄压腔22内的液体能经泄压孔222回流到储液瓶3内。
参见附图9、17所示,顶罩21包括内设顶罩内腔211的顶罩本体,顶罩本体的一侧设有与顶罩内腔211连通的延伸管212,另一侧设有用于连接喷嘴23的套筒213。延伸管211用以连接弹性弯管17的水平延伸端172,且顶罩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以连通套筒213、顶罩内腔211的出水孔214。顶罩本体的下端部套装在蓄压柱194的上端,且顶罩本体与蓄压柱194之间卡接固定。示例性地,在顶罩本体的下端部开设多个连接扣孔,在蓄压柱194的上端部设置多个与连接扣孔一一对应的卡扣块。当卡扣块一一装配到连接扣孔内时,顶罩内腔211能与蓄压腔22连通。
在一示例中,参见附图7所示,顶罩本体的侧壁一体设置有延伸至套筒213内的分水柱215,套筒213内壁与分水柱215之间限定形成与出水孔214连通的水流通道。当液体自延伸管212进入到顶罩内腔211内时,部分液体能直接经出水孔214进入到水流通道内,部分液体能进入到蓄压腔22内。由于蓄压腔22是直接布设在顶罩内腔211的下方的,而出水孔214是布设在顶罩内腔211的侧壁的,且通过合理设计出水孔214的口径及蓄压腔22的容积,能使大部分液体是进入到蓄压腔22内的,只有极少的液体能直接进入到水流通道内。
在一示例中,参见附图7所示,喷嘴23包括前端板231,前端板231靠近套筒213的一侧同轴设置有外环板232、内环板233。且装配时,将外环板232套装在套筒213外壁上,内环板233插入到水流通道内,并使内环板233的外壁与套筒213内壁过盈配合。此时,内环板233的内壁与分水柱215之间形成与水流通道连通的间隙,分水柱215与前端板231之间限定形成与该间隙连通的汇流通道。在前端板231上还开设有对准汇流通道的喷雾孔2311,当液体自水流通道进入到内环板233与分水柱215之间的间隙后,能继续进入到汇流通道内并从喷雾孔2311喷出。
在内环板233与分水柱215之间设置与水流通道连通的间隙,能通过间隙对液体进行增压,再进一步地,内环板233的内径自靠近顶罩本体的一侧向远离顶罩本体的一侧逐渐减少,以使液体沿间隙向汇流通道流动的过程中,液体压力逐渐增大,进一步提高雾化效果。
示例性地,前端板231靠近汇流通道的一侧还设有漩涡槽,通过漩涡槽的设置使得液体自汇流通道向喷嘴孔2311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能形成漩涡流,增强液体的流动性和流速;当形成漩涡流的液体从喷雾孔2311内喷出时,液体能得到更好的分散,进一步改善液体的雾化效果。
进一步地,喷嘴孔2311的内径自靠近汇流通道的一侧向远离汇流通道的一侧逐渐减小。
在一示例中,参见附图1所示,还包括罩设在泵吸组件1外侧的肩套6,肩套6的下端抵接在储液瓶3上,上端一体设置有顶盖61。肩套6的一侧还设有供扳机51移动的开槽62。当肩套6装配好后,喷嘴23能部分伸出开槽62。
为了保证喷嘴23的装配稳固性,顶盖61上开设有与开槽62连通的上半弧槽,扳机51的按压柄512上开设有与上半弧槽匹配的下半弧槽5121,且上半弧槽、下半弧槽5121能共同形成支撑喷嘴23的喷嘴容槽。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向下按压按压柄512,按压柄512沿开槽62下移,并带动机壳511以支撑柱193为支点向下转动,插接柱513随之带动活塞杆14沿储液腔11下移,C型弹簧522被压缩,储液腔11的容积变小,内压增大,进而迫使上阀片16向上变形以导通出口通道13,下阀片15向下变形以封堵入口通道12;此时,位于储液腔11内的液体能沿着出口通道13进入到顶罩内腔211内(需要注意的是,初次按压时,若储液腔11内没有液体,则储液腔11内的空气能沿着出口通道13被抽吸出去);顶罩内腔211内的部分液体直接自出水孔214进入到水流通道内,部分液体进入到蓄压腔22内,并能施压到内塞26上,迫使内塞26、顶杆25下移,蓄压弹簧24向下压缩,直至密封环261下移至泄压孔222的下方,泄压孔222与位于密封环261上方的蓄压腔22连通并对其进行泄压,使得位于密封环261上方的蓄压腔22及顶罩内腔211内达到稳压状态;
松开按压柄512,在C型弹簧522的回弹力作用下,机壳511向上转动,并带动活塞杆14沿储液腔11上移,按压柄512沿开槽62上移归位,储液腔11容积变大,内压降低,进而迫使上阀片16向下变形以封堵出口通道13,下阀片15向上变形以导通入口通道12;在负压作用下,储液瓶3内的液体被抽吸到储液腔11内;同时,由于泄压孔222及出水孔214对顶罩内腔211的不断泄压,顶罩内腔211及蓄压腔22内的液体压力不断减小,直至蓄压弹簧24的回弹力大于液体施加在内塞26上的压力时,蓄压弹簧24回弹,并带动顶杆25、内塞26向上移动,密封环261移动至泄压孔222上方,此时,位于密封环261上方的蓄压腔22容积减少,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沿出水孔214进入到水流通道内,并依次经内环板233与分水柱215之间的间隙、漩涡槽增压后,经喷雾孔2311喷出。
需要注意的是,初始使用该液体分配器时,需多次按压按压柄512以排出储液腔11内的空气。
本发明的液体分配器,通过储液腔、入口通道、出口通道、活塞杆、下阀片、上阀片的配合即可实现液体的抽吸动作;在蓄压喷射组件中,通过蓄压部对蓄压腔内的液体进行增压,使得增压后的液体能经由顶罩内腔进入到喷嘴内,实现喷雾效果;而且通过出口通道、顶罩内腔、蓄压腔、喷嘴的连通,能利用扳机驱动活塞杆移动所带来的压差直接对蓄压部进行驱动,无需额外增加驱动源;此外,本发明的液体分配器集成度高,能有效减少装配的零部件数量,使得装配更加精简,而且装配后的稳定性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液体分配器的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配合使用的泵吸组件、蓄压喷射组件,其中,
泵吸组件包括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下端设有用以连通储液瓶的入口通道,上端设有用以连通蓄压喷射组件的出口通道;所述储液腔内还设有在驱动件作用下能沿所述储液腔上下移动的活塞杆;还包括用以封堵或导通所述入口通道的下阀片、用以封堵或导通所述出口通道的上阀片;当所述活塞杆移动时,任一所述入口通道、出口通道处于封堵状态;
蓄压喷射组件包括顶罩、蓄压腔、喷嘴,所述顶罩内设有分别与所述出口通道、蓄压腔、喷嘴连通的顶罩内腔,所述蓄压腔内设有用以对液体进行增压的蓄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吸组件还包括弹性弯管,所述弹性弯管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罩连接;所述弹性弯管、活塞杆内共同设有所述出口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包括沿竖直方向布设的杆体;所述杆体的下端一体设置有穿设在所述储液腔内并与储液腔动密封连接的活塞,所述杆体的上端与所述弹性弯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片通过阀片卡扣装配在活塞内,且所述阀片卡扣上设有连通所述出口通道、储液腔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吸组件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上下导通的所述储液腔、入口通道,所述储液腔、入口通道的交界处设有所述下阀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扳机、扳机弹簧,所述扳机包括与所述活塞杆可拆卸连接的机壳,所述机壳的一端枢接在所述固定座上,另一端设有按压柄;所述扳机弹簧一端抵接在所述机壳上,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固定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座本体,所述座本体的上端一体设置有支撑柱、蓄压柱,所述支撑柱用以连接驱动件,所述蓄压柱的上端开设有所述蓄压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片、下阀片均包括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封堵部、弹臂、固定部,所述封堵部用以封堵住所述入口通道或出口通道;所述弹臂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弹臂呈圆周阵列状绕设在所述封堵部的外侧;每个弹臂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封堵部、固定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的下端一体设置有增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压部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蓄压腔内的蓄压弹簧、顶杆、内塞,所述蓄压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所述蓄压腔的底部,另一端抵接在所述顶杆上;所述内塞套接在所述顶杆的上端部上,其侧壁与所述蓄压腔动密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的侧壁呈阶梯状结构,且其下端部侧壁与所述蓄压腔动密封连接,上端部侧壁与所述蓄压腔之间留有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压腔的侧壁上还设有泄压孔,当所述内塞向下移动时,所述内塞的下端部侧壁能移动至泄压孔下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罩包括内设有顶罩内腔的顶罩本体,所述顶罩内腔位于所述蓄压腔的上方并与所述蓄压腔连通;所述顶罩本体的一侧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喷嘴的套筒,且所述顶罩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套筒、顶罩内腔的出水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罩本体的侧壁上还设有延伸至所述套筒内的分水柱,所述分水柱与套筒内壁之间限定形成与出水孔连通的水流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包括前端板,所述前端板的一侧同轴设置有外环板、内环板;所述外环板套装在所述套筒外壁上;所述内环板插入到所述水流通道内,其外壁与所述套筒内壁过盈配合,其内壁与分水柱之间形成与水流通道连通的间隙;所述前端板上开设有喷雾孔,且所述前端板靠近所述内环板的一侧还设有用以连通所述间隙、喷雾孔的漩涡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板的内径自靠近所述顶罩本体的一侧向远离所述顶罩本体的一侧逐渐减少。
CN202220549953.3U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Active CN216835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49953.3U CN216835268U (zh)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49953.3U CN216835268U (zh)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35268U true CN216835268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96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49953.3U Active CN216835268U (zh) 2022-03-14 2022-03-14 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35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11083B1 (en) Trigger sprayer
CN102481591B (zh) 泡沫泵
US9975130B2 (en) Trigger sprayer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EP0020840A1 (en) Manual liquid dispensing device for spraying liquid
MXPA05005607A (es) Bomba de precompresion de altura reducida.
JPS6013666A (ja) 分配ポンプ
CN216835268U (zh) 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KR101387591B1 (ko) 단일 실리콘재 펌프로 작동되는 버튼식 화장품 용기
CN114408391A (zh) 一种可连续喷雾的液体分配器
CN210311611U (zh) 一种弹簧外置螺牙泵
CN110547583A (zh) 一种新型香水泵
CN217731327U (zh) 紧凑型液体分配器
CN109353683A (zh) 一种喷雾枪头
CN212346350U (zh) 一种按压式皂液器
US10850293B2 (en) Device for spraying liquid cosmetic mist
CN209814700U (zh) 一种液体泵
CN217043062U (zh) 液体分配器的蓄压喷射结构
CN212126100U (zh) 一种喷雾瓶
CN214165858U (zh) 具有回吸功能的按压泵
CN218432683U (zh) 一种液体分配器的蓄压喷射机构
CN216469224U (zh) 化妆品容器用侧压式喷头及化妆品容器
CN220130803U (zh) 一种设置弹性预压件的按压泵
CN213587646U (zh) 一种按压式喷雾梳子
CN221164091U (zh) 一种微型喷雾泵
US20230356245A1 (en) Liquid Dispens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