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05742U - 登船设备 - Google Patents

登船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05742U
CN216805742U CN202220673523.2U CN202220673523U CN216805742U CN 216805742 U CN216805742 U CN 216805742U CN 202220673523 U CN202220673523 U CN 202220673523U CN 216805742 U CN216805742 U CN 2168057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roller
ship
receiving port
boa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735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里吉
张磊
王仪军
温上海
唐上峰
赖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MC Tianda Airport Support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MC Tianda Airport Suppor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MC Tianda Airport Support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MC Tianda Airport Support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735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057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057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057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登船设备,其包括固定架和升降架、固定节、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接船口;升降架可升降地设置于固定架;固定节设置于升降架上;第一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通道一端铰接于固定节一侧,另一端用于铰接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第二通道可平移地设置于升降架并位于固定节另一侧,第二通道的平移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通道平移至任意位置时均与固定节保持连通;接船口设置于第二通道沿第二方向的一端,用于接驳船舶。

Description

登船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登船设备。
背景技术
登船桥是为船舶与航站楼之间提供旅客上、下船服务的一种特殊设备,在满足船舶接船高度及坡度要求下,为旅客提供舒适的、无障碍的通行的同时,登船桥设备还需能跟随潮汐、风浪及上、下船对客滚船的晃动,要求灵活随动、保持与船舶的可靠接泊,为船舶提供全天候的接船服务。
在现有技术中,大型登船桥可以自行移动到相应的泊位,并设有升降机构和伸缩通道用以调整位置使登船桥接船口能与船对接。对于泊位及接船口位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使用大型登船桥的经济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在小型化基础上仍能实现多个方向的灵活调整的登船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登船设备,其中,包括固定架和升降架、固定节、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接船口;所述升降架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节设置于所述升降架上;所述第一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通道一端铰接于所述固定节一侧,另一端用于铰接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所述第二通道可平移地设置于所述升降架并位于所述固定节另一侧,所述第二通道的平移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通道平移至任意位置时均与所述固定节保持连通;所述接船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用于接驳船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通道朝向所述固定节一侧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卷帘,两个所述卷帘的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节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其中,所述卷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通道平移过程中进行收放动作,以使所述两个卷帘在所述第二通道平移至任意位置时保持对所述第二通道朝向所述固定节一侧的遮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卷帘包括卷轴,所述卷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卷轴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用于拉动所述卷轴转动,而使所述卷帘绕所述卷轴收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升降架设置有两组滚轮组件,两组滚轮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每组所述滚轮组件包括行走轮及导向轮,所述行走轮的轮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布置,所述导向轮的轮轴沿竖直方向延伸布置;其中,所述第二通道底部设置有两条轨道,所述两条轨道分别设置于所述两组滚轮组件的相对内侧,且每条所述轨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布置,所述轨道包括行走轨道及导向轨道;其中,所述两组滚轮组件的所述行走轮分别与所述两条轨道的所述行走轨道相配合,所述两组滚轮组件的所述导向轮分别与所述两条轨道的所述导向轨道相配合,以将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限位于所述两组滚轮组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每组所述滚轮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滚轮组件,同组的所述至少两个滚轮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和/或,所述行走轨道的截面呈C字型,以使所述行走轮的上、下轮缘均与所述行走轨道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每组所述滚轮组件还包括滚轮座,所述滚轮座固定于所述升降架,所述行走轮和所述导向轮分别设置于所述滚轮座上;其中,所述导向轮通过调节螺栓设置于所述滚轮座上,所述滚轮组件被配置为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栓而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调节所述导向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升降架包括套管、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二安装座;所述套管可升降地套设于所述固定架的立柱上;所述第一安装座,连接于所述套管,用于固定所述固定节;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于所述套管,用于供所述第二通道可平移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套管内壁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可调节地设置于所述套管而使所述滑块能贴合于所述立柱的外表面,所述立柱的横截面呈多边形,所述套管内壁设置有多个所述滑块,所述多个滑块的位置分别对应于所述多边形的多个侧边;和/或,所述固定架包括两根所述立柱,所述升降架包括两根所述套管,所述两根套管分别可升降地套设于所述两根立柱上;其中,所述两根立柱之间连接有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一端设置有滚轮,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滚轮滚动连接于所述固定节;和/或,所述第一通道另一端设置有铰接点,所述第一通道用于通过所述铰接点铰接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设置有渡板组件,所述渡板组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可折叠收放的护栏;和/或,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设置有渡板组件,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设置有可伸缩收放的遮篷,所述遮篷在伸出时覆盖于所述渡板组件上方;和/或,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设置有渡板组件,所述渡板组件可平移地设置于所述接船口,所述渡板组件的平移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围挡,所述围挡为可沿所述第一方向伸缩的结构,所述围挡一端连接于所述接船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渡板组件。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接船口,第一通道一端铰接于固定节一侧,另一端用于铰接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第二通道可平移地设置于升降架。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设置有接船口的第二通道随升降架相对固定架升降,从而带动第一通道做俯仰动作。在此基础上,第二通道还能够沿垂直于第一通道的方向平移,并在平移过程中保持与第一通道的实时连通,据此能够在确保乘客登船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登船效率。对于泊位及接船口位置变化较小的情况下,使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具有较佳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登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的登船设备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示出的升降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示出的固定架与升降架相配合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示出的滚轮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1示出的固定节与第二通道相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1示出的登船设备的左视图;
图8是图7示出的接船口及渡板组件在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0.立柱; 510.卷帘;
120.横梁; 511.卷轴;
130.安装组件; 512.叶片;
200.升降架; 513.连接件;
210.套管; 514.叶片导轨;
211.滑块; 520.卷帘;
220.第一安装座; 521.卷轴;
230.第二安装座; 522.叶片;
240.升降油缸; 523.连接件;
241.安装座; 530.轨道;
250.滚轮组件; 531.行走轨道;
251.行走轮; 532.导向轨道;
252.导向轮; 540.平移油缸;
253.滚轮座; 541.安装座;
254.调节螺栓; 600.接船口;
300.固定节; 610.左围挡;
400.第一通道; 620.右围挡;
410.滚轮; 630.遮篷;
420.铰接点; 700.渡板组件;
430.吊耳; 710.护栏;
500.第二通道;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参阅图1,其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是以在小型化基础上设计的登船设备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本实用新型的相关设计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登船设备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包括固定架和升降架200、固定节300、第一通道400、第二通道500以及接船口600。配合参阅图2至图8,图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登船设备的俯视图;图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升降架20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固定架与升降架200相配合的俯视图;图5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滚轮组件250的放大示意图;图6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固定节300与第二通道500相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中代表性地示出了登船设备的左视图;图8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接船口600及渡板组件700在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该升降架200可升降地设置于该固定架。该固定节300设置于升降架200上。该第一通道400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第一通道400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铰接于固定节300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第一通道400沿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用于铰接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该第二通道500可平移地设置于升降架200,且第二通道500位于固定节300沿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第二通道500的平移方向为第二方向Y(该第二方向Y可以与第一方向X相对垂直,亦可相对倾斜),第二通道500平移至任意位置时均与固定节300保持连通,例如固定节300沿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与第二通道500搭接,且具体设置的搭接组件可以相对第二通道500滑动,以适应第二通道500可平移的布置形式。该接船口600设置于第二通道500沿第二方向Y的一端或者两端,即,可以有一个接船口600设置在第二通道500沿第二方向Y的一端,也可以有两个接船口600分别设置在第二通道500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接船口600用于接驳船舶。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设置有接船口600的第二通道500随升降架200相对固定架升降,从而带动第一通道400做俯仰动作。在此基础上,第二通道500还能够沿垂直于第一通道400的方向平移,并在平移过程中保持与第一通道400的实时连通,据此能够在确保乘客登船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登船效率。对于泊位及接船口位置变化较小的情况下,使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具有较佳的经济性。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升降架200可以包括套管210、第一安装座220以及第二安装座230。具体而言,该套管210可升降地套设于固定架的立柱110上,立柱110可以例如为表面光滑的结构,以此作为共套管210升降滑动的导轨。该第一安装座220连接于套管210,第一安装座220用于安装固定节300。该第二安装座230连接于套管210,第二通道500可平移地设置于第二安装座230。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座220可以具有相较于第二安装座230较小的尺寸,使得升降架200可以大致呈L字型的结构,其中,升降架200的套管210对应于L字型的竖直边,且升降架200的第二安装座230对应于L字型的水平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架200亦可呈其他结构,例如第一安装座220与第二安装座230的尺寸相差较小,或者第一安装座220和第二安装座230分别可以位于套管210的中部,而非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下端部,均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固定架可以包括两根立柱110,且升降架200可以包括两根套管210,两根套管210分别可升降地套设于两根立柱110上。在此基础上,两根立柱110之间可以连接有横梁120。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两根立柱110与两根套管210的配合设计能够避免套管210与立柱110产生相对转动,为升降架200在固定架上的滑动提供导向限位功能,同时横梁120能够加强固定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立柱110和套管210的数量亦可为三根或者三根以上,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套管210内壁可以设置有滑块211,该滑块211可调节地设置于套管210而使滑块211能贴合于立柱110的外表面。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套管210套设于立柱110时可以通过滑块211与立柱110的外表面贴合,并通过滑块211的可调节的设置方式实现与立柱110的密切配合,保证升降架200上下移动时与固定架在竖直方向上保持平行。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立柱110的横截面大致呈矩形,在此基础上,套管210内壁可以设置有四个滑块211,这些滑块211的位置分别对应于矩形的四个侧边,据此能够使四个滑块211分别与立柱110的四个外表面贴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立柱110的横截面亦可呈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套管210内壁可以对应地设置有数量与多边形的边数相等的多个滑块211,且这些滑块211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多边形的多个侧边。另外,套管210的横截面亦可呈圆形、椭圆形等,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固定架还可以包括安装组件130,该安装组件130位于固定架的底部,例如设置在立柱110的底端,安装组件130能够供固定架固定于地面或者基台上。
如图1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升降架200可以由升降机构驱动升降,该升降机构可以包括升降油缸240。具体而言,该升降油缸240包括缸体及活塞杆,该缸体设置于固定架,该活塞杆一端连接于缸体,另一端连接于升降架200。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以升降架200由包括升降油缸240的升降机构驱动升降为例,升降架200(例如套管210)上可以设置有安装座241,升降油缸240的活塞杆一端可以铰接于该安装座24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固定节300可以固定于升降架200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节300亦可铰接于升降架200,例如固定节300分别与升降架200、第一通道400和第二通道500铰接。据此,在固定节300随升降架200的升降过程中,固定节300可以发生些许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固定节300是作为过渡通道,即固定节300连接于第一通道400的一侧的通道地面与第一通道400的通道地面相接,且固定节300连接于第二通道500一侧的通道地面与第二通道500的通道地面相接。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400的对应于固定节30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滚轮410,第一通道400通过该滚轮410滚动连接于固定节300。据此,固定节300随升降架200升降时,第一通道400能够在固定节3002内滚动,从而实现位置调节。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400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铰接点420,第一通道400能够通过该铰接点420铰接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据此,固定节300随升降架200升降时,第一通道400能够相对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转动,从而实现位置调节。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通道400的顶部可以设置有吊耳430,据此能够方便安装第一通道400及更换对接设施时的吊装。
如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通道500朝向固定节300一侧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卷帘510,520。具体而言,两个卷帘510,520的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固定节300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据此,卷帘510,520能够在第二通道500平移过程中进行收放动作,以使两个卷帘510,520在第二通道500平移至任意位置时保持对第二通道500朝向固定节300一侧的遮蔽。
基于第二通道500设置有卷帘510,520的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卷帘510,520可以包括卷轴,卷轴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通道500,其中卷帘510包括卷轴511,卷帘520包括卷轴521。在此基础上,卷轴511,521未设置驱动装置,且卷轴511,521设置有扭簧,扭簧能够用于拉动卷轴511,521转动,而使卷帘510,520能够绕卷轴511,521收放。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通道500与固定节300连接一侧的两端设置两个侧壁卷帘510,520。以附图示出的方向为例,左侧的卷帘510的叶片512与卷轴511连接并绕卷轴511卷起,叶片512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513与固定节300固定连接。右侧的卷帘520的叶片522与卷轴521连接并绕卷轴521卷起,叶片522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523与固定节300固定连接。叶片512,522上下端部设置叶片导轨514,叶片导轨514固定安装于第二通道500一侧。据此,当第二通道500向右移动时,固定节300保持不动,卷轴511,521随第二通道500向右移动,叶片512在卷轴511扭簧的作用下绕卷轴511卷起,叶片522在卷轴521的拉动下绕卷轴521放开。当第二通道500向左移动时,叶片512放开,叶片522卷起。在卷轴511,521设置的扭簧的作用力下,叶片512,522始终保持受拉状态,配合叶片导轨514使得叶片512,522始终保持平顺、整齐。
如图1、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通道500底部可以设置有两条轨道530,这两条轨道530沿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每条轨道530沿第二方向Y延伸布置,且轨道530包括行走轨道531及导向轨道532。在此基础上,升降架200可以设置有两组滚轮组件250,这两组滚轮组件250沿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且每组滚轮组件250包括行走轮251及导向轮252,该行走轮251的轮轴沿第一方向X延伸布置,该导向轮252的轮轴沿竖直方向延伸布置。据此,两组滚轮组件250的行走轮251分别与两条轨道530的行走轨道531相配合。两组滚轮组件250的导向轮252分别与两条轨道530的导向轨道532相配合,从而使得两条轨道530的导向轨道532分别被限位于两组滚轮组件250的导向轮252的相对内侧,亦即使得第二通道500沿所述第一方向被限位于所述两组滚轮组件250之间,限制第二通道500的左右摆动(例如图3至图5中示出的左右方向)。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是以滚轮组件250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的两组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滚轮组件250亦可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的三组或三组以上,且轨道530可以是与滚轮组件250的组数相等的三根或三根以上。换言之,在符合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升降架200设置有与第二通道500的轨道530相配合的滚轮组件250时,滚轮组件250可以为两组,且每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滚轮组件250,据此能够使得第二通道500平移时更加平稳、顺畅。再者,本实施方式中是以滚轮组件250位于两条轨道530的相对内侧为例进行说明,即导向轮252位于导向轨道532的相对内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滚轮组件250亦可位于两条轨道530的相对外侧,即导向轮252位于导向轨道532的相对外侧,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每组滚轮组件25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即一条轨道250可以对应与其配合的两个滚轮组件250,同组的两个滚轮组件250沿第二方向Y间隔布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滚轮组件250的数量亦可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即一条轨道250可以对应与其配合的三个及三个以上滚轮组件250,且不同组的滚轮组件250的数量可以但不限于相等。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行走轨道531的截面可以大致呈C字型,以使行走轮251的上、下轮缘均与行走轨道531接触。换言之,轨道530设置有侧向和上、下共计三个接触面,其中,轨道530(导向轨道532)的侧向接触面与导向轮252相配合,轨道530(行走轨道531)的上、下接触面与行走轮251相配合。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行走轮251在行走轨道531内行走时,行走轨道531朝向行走轮251的上、下表面均为行走接触面,以提供上、下方向的限位功能,防止第二通道500重心变化时发生翻转。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每组滚轮组件250还可以包括滚轮座253,该滚轮座253固定于升降架200(例如固定于升降架200的第二安装座230上),行走轮251和导向轮252分别设置于滚轮座253上。在此基础上,导向轮252可以通过调节螺栓254设置于滚轮座253上,滚轮组件250能够通过调节调节螺栓254而能在第一方向X上调节导向轮252。通过上述结构设计,通过调整调节螺栓254能够控制导向轮252与导向轨道532的安装质量,并在导向轮252或者导向轨道532磨损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调节螺栓254保证两者之间的紧密配合。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通道500可以由平移机构驱动平移,该平移机构可以包括平移油缸540。具体而言,该平移油缸540包括缸体及活塞杆,该缸体设置于升降架200,该活塞杆一端连接于缸体,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通道500。
基于第二通道500由包括平移油缸540的平移机构驱动平移的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缸体的一端可以铰接于升降架200,且活塞杆的另一端可以铰接于第二通道500。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使第二通道500被平移油缸540驱动平移时具有一定的摆动余量。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以第二通道500可平移地设置于升降架200的第二安装座230为例,第二安装座230上可以设置有安装座541,平移油缸540的缸体一端可以铰接于该安装座541。
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接船口600背向第二通道50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渡板组件700。具体而言,该渡板组件700可平移且可翻转地设置于接船口600,渡板组件700的平移方向为第一方向X,翻转方向为竖直方向。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渡板组件700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有可折叠收放的护栏710,例如护栏710可以设计为可相对折叠的上下两部分,当渡板组件700需要翻转收起时,先将护栏710折叠,减小翻转所需的活动空间及收起后的占用空间。具体而言,图7中示出了护栏710释放时的结构状态,此时护栏710能够在打开的渡板组件700的两侧提供防护功能,避免旅客通过渡板组件700时跌落。图8中示出了护栏710收折时的结构状态,此时护栏710随收折的端板组件部分收纳于接船口600中,空间占用较小。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接船口600背向第二通道50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可伸缩收放的遮篷630。如图7所示,渡板组件700打开时,遮篷630可以伸出或者收回,且遮篷630在伸出时能够覆盖于渡板组件700上方,用于在旅客通过渡板组件700时为其遮阳挡雨,保证全天候为旅客提供舒适的登船条件。如图8所示,渡板组件700收回时,遮篷630可以收回。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接船口600背向第二通道500的一侧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围挡。具体而言,在图1示出的结构中,两个围挡可以分别为位于渡板组件700的左、右两侧的左围挡610和右围挡620。其中,围挡为可沿第一方向X伸缩的结构,围挡一端连接于接船口600,另一端连接于渡板组件700,即左围挡610连接于接船口600左侧与渡板组件700左侧之间,右围挡620连接于接船口600右侧与渡板组件700右侧之间。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围挡能够随渡板组件700水平移动,用于旅客通行的导向,防止发生意外。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登船设备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种登船设备中的几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登船设备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接船口,第一通道一端铰接于固定节一侧,另一端用于铰接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第二通道可平移地设置于升降架。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设置有接船口的第二通道随升降架相对固定架升降,从而带动第一通道做俯仰动作。在此基础上,第二通道还能够沿垂直于第一通道的方向平移,并在平移过程中保持与第一通道的实时连通,据此能够在确保乘客登船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登船效率。对于泊位及接船口位置变化较小的情况下,使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具有较佳的经济性。
以上详细地描述和/或图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式,相反,每个实施方式的组成部分和/或步骤可与这里所描述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独立和分开使用。一个实施方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或每个步骤也可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结合使用。在介绍这里所描述和/或图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时,用语“一个”、“一”和“上述”等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此外,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虽然已根据不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登船设备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进行改动。

Claims (10)

1.一种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架和升降架,所述升降架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架;
固定节,设置于所述升降架上;
第一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通道一端铰接于所述固定节一侧,另一端用于铰接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
第二通道,可平移地设置于所述升降架并位于所述固定节另一侧,所述第二通道的平移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通道平移至任意位置时均与所述固定节保持连通;
接船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用于接驳船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朝向所述固定节一侧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卷帘,两个所述卷帘的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节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其中,所述卷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通道平移过程中进行收放动作,以使所述两个卷帘在所述第二通道平移至任意位置时保持对所述第二通道朝向所述固定节一侧的遮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帘包括卷轴,所述卷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卷轴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用于拉动所述卷轴转动,而使所述卷帘绕所述卷轴收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架设置有两组滚轮组件,两组滚轮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每组所述滚轮组件包括行走轮及导向轮,所述行走轮的轮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布置,所述导向轮的轮轴沿竖直方向延伸布置;其中,所述第二通道底部设置有两条轨道,所述两条轨道分别设置于所述两组滚轮组件的相对内侧,且每条所述轨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布置,所述轨道包括行走轨道及导向轨道;其中,所述两组滚轮组件的所述行走轮分别与所述两条轨道的所述行走轨道相配合,所述两组滚轮组件的所述导向轮分别与所述两条轨道的所述导向轨道相配合,以将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限位于所述两组滚轮组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
每组所述滚轮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滚轮组件,同组的所述至少两个滚轮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和/或
所述行走轨道的截面呈C字型,以使所述行走轮的上、下轮缘均与所述行走轨道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滚轮组件还包括滚轮座,所述滚轮座固定于所述升降架,所述行走轮和所述导向轮分别设置于所述滚轮座上;其中,所述导向轮通过调节螺栓设置于所述滚轮座上,所述滚轮组件被配置为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栓而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调节所述导向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架包括:
套管,可升降地套设于所述固定架的立柱上;
第一安装座,连接于所述套管,用于固定所述固定节;以及
第二安装座,连接于所述套管,用于供所述第二通道可平移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管内壁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可调节地设置于所述套管而使所述滑块能贴合于所述立柱的外表面,所述立柱的横截面呈多边形,所述套管内壁设置有多个所述滑块,所述多个滑块的位置分别对应于所述多边形的多个侧边;和/或
所述固定架包括两根所述立柱,所述升降架包括两根所述套管,所述两根套管分别可升降地套设于所述两根立柱上;其中,所述两根立柱之间连接有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道一端设置有滚轮,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滚轮滚动连接于所述固定节;和/或
所述第一通道另一端设置有铰接点,所述第一通道用于通过所述铰接点铰接固定廊桥或者侯船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船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设置有渡板组件,所述渡板组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可折叠收放的护栏;和/或
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设置有渡板组件,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设置有可伸缩收放的遮篷,所述遮篷在伸出时覆盖于所述渡板组件上方;和/或
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设置有渡板组件,所述渡板组件可平移地设置于所述接船口,所述渡板组件的平移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接船口背向所述第二通道的一侧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围挡,所述围挡为可沿所述第一方向伸缩的结构,所述围挡一端连接于所述接船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渡板组件。
CN202220673523.2U 2022-03-25 2022-03-25 登船设备 Active CN2168057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73523.2U CN216805742U (zh) 2022-03-25 2022-03-25 登船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73523.2U CN216805742U (zh) 2022-03-25 2022-03-25 登船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05742U true CN216805742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46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73523.2U Active CN216805742U (zh) 2022-03-25 2022-03-25 登船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057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412412A (en) Aircraft loading and unloading ramp with pivotable outer passageway
JP2018127219A (ja) 航空機に搭乗したり降りたりするための廊下
CN112431474B (zh) 一种可伸缩折叠防雨遮阳棚
CN216805742U (zh) 登船设备
CN205476817U (zh) 一种眼帘式机库篷房
CN111645874B (zh) 一种远机位移动廊桥
CN110552520A (zh) 一种方便残疾人上车的候车亭
CN110001995B (zh) 自伸展廊道
CN112141274B (zh) 一种可伸缩调节的泳池顶棚及船舶
CN210027968U (zh) 自伸展廊道
US20200165104A1 (en) Elevator car apron
CN114537698B (zh) 廊桥
CN111576895A (zh) 一种地铁站立面架设连接结构及安装组件
CN110001996B (zh) 一种机场用移动式廊道
CN212797375U (zh) 一种旅客登机轿厢
JP5538962B2 (ja) ボーディングブリッジ
CN212797374U (zh) 一种旅客登机车
CN220815098U (zh) 一种低占空间高安全性的发电机组动力机房
CN217205265U (zh) 升降检修平台用防护栏
CN217730710U (zh) 一种高隐身性的登乘门跳板装置
CN212423523U (zh) 一种远机位移动廊桥
CN210736021U (zh) 应用于车载式龙门起重机的防护装置及车载式龙门起重机
CN113144640B (zh) 一种用于舞台的可调节倾角升降吊桥
CN216069962U (zh) 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
CN212313901U (zh) 一种机场旅客登机设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Liji

Inventor after: Zhang Lei

Inventor after: Wang Yijun

Inventor after: Wen Shanghai

Inventor after: Tang Shangfeng

Inventor after: Lai Yingpeng

Inventor before: Liu Liji

Inventor before: Zhang Lei

Inventor before: Wang Yijun

Inventor before: Wen Shanghai

Inventor before: Tang Shangfeng

Inventor before: Lai Ying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