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84987U - 镜头换盘设备 - Google Patents

镜头换盘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84987U
CN216784987U CN202122921776.5U CN202122921776U CN216784987U CN 216784987 U CN216784987 U CN 216784987U CN 202122921776 U CN202122921776 U CN 202122921776U CN 216784987 U CN216784987 U CN 216784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loading
lifting
feeding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2177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海旺
林茂剑
田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2177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849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84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84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镜头换盘设备,装设于平台的承载面,承载面上设置有供料传送装置、转移装置、第一仓储组件和第二仓储组件;供料传送装置用于传送第一装载盘;第一仓储组件用于存储第一装载盘;第二仓储组件用于存储第二装载盘;转移装置包括取放机构和机械臂,取放机构包括多个且按阵列分布的吸嘴,取放机构装于机械臂上;取放机构的吸嘴用于吸取位于供料传送装置上的第一装载盘上的镜头,机械臂用于驱动取放机构在第一仓储组件与第二仓储组件之间移动,实现镜头在第一装载盘与第二装载盘之间转移;以解决现有的镜头加工过程中,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流程繁琐,且容易对镜头造成人为损伤的问题。

Description

镜头换盘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镜头换盘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镜头模组的在便携式设备中的不断升级,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着巨大的提升,不断的朝着小型化、多功能、高成像质量的方向发展。而作为光学模组关键部件的各类镜头,在工厂生产加工后,需对其光学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以保证镜头的图像解析力、稳定性及可靠性,进而保证镜头模组的质量。然而,镜头的加工流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加工需求,经常需要大批量的将镜头从一种装载盘中转移到另一种装载盘中。
传统的方法是由人工实现换盘的,换盘时需要将装有镜头的装载盘与另一种空置的装载盘扣合,手动翻转后实现倒装换盘,容易出现倾覆散落的情况。上述流程中的扣合动作是很容易导致镜头压伤或者磕伤,而且手动操作也容易对镜头产生一定的污染,更重要的是效率十分低下。因此现有的镜头加工流程不但工序繁琐,而且容易对镜头产生污染或造成损伤,亟需设计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镜头中转设备来解决当下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换盘设备,可以解决现有的镜头加工过程中,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流程繁琐,且容易对镜头造成人为损伤的问题。
一种镜头换盘设备,装设于平台的承载面,用于将镜头从第一装载盘更换至第二装载盘,所述平台包括承载面,所述镜头换盘设备包括供料传送装置、转移装置、第一仓储组件和第二仓储组件;
所述供料传送装置用于接收并传送装载有镜头的所述第一装载盘;
所述第一仓储组件用于存储由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传送出的空置的所述第一装载盘;
所述第二仓储组件用于存储所述第二装载盘;
所述转移装置包括取放机构和机械臂,所述取放机构包括多个且按阵列分布的吸嘴,所述取放机构装于所述机械臂上;
所述取放机构的吸嘴用于吸取位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上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镜头,所述机械臂用于驱动所述取放机构在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与所述第二仓储组件之间移动,实现镜头由所述第一装载盘转移到所述第二装载盘。
本申请提供的镜头换盘设备可以代替人工倒装换盘的流程,还能批量化的转镜头,避免了人工扣合、人工夹取等动作,从而降低了镜筒压伤或者磕伤等不良情况的可能性,结合阵列分布的吸嘴可以一次将多个乃至全部镜头转移,解决了当前自动化程度低下以及运行效率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嘴包括均为管状结构的固定部和可动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嵌套设置且滑动连接,所述可动部用于吸取镜头;所述取放机构还包括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弹性形变的方向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嵌套的方向一致,所述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相对固定,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相对固定,以使所述吸嘴与镜头接触时实现缓冲。
镜头与所述吸嘴的活动部接触的过程中,所述缓冲件能增加所述活动部与镜头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所述活动部与镜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保证了镜头不会被磕伤或划伤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械臂包括支撑柱、安装于所述支撑柱上且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一机械臂、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械臂上且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二机械臂、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械臂上且沿第三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三机械臂;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两两垂直,且第一方向与供料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垂直,第二方向与供料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平行,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承载面。
三轴式机械臂为转移装置提供充分的操作自由度,横跨所述第二仓储组件和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为镜头转移提供充足的空间移动范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装载盘设有用于分类的识别标记,所述识别标记记载所述第一装载盘装载的镜头类别;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包括沿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供料工位和第二供料工位;
所述镜头换盘设备还包括识别装置,所述识别装置与所述第一供料工位对应设置,用于识别所述识别标记以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镜头信息;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流入所述第一供料工位时,所述识别装置识别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所述识别标记;当所述第一装载盘从所述第一供料工位流入所述第二供料工位时,所述转移装置将镜头从所述第一装载盘转移至所述第二仓储组件内,并根据所述识别标记记载的镜头类别进行分类存储。
通过上述设置,所述第一装载盘的信息在进入所述第一供料工位作时就能被所述镜头换盘设备知悉,自动分配后续任务,有助于第一装载盘或第一装载盘内承载的镜头进行分类,而所述第二供料工位则为转移装置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使所述转移装置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更好的衔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供料传送装置还包括支撑架及装于支撑架的供料传送带,所述第一供料工位与所述第二供料工位均对应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装于所述支撑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装载盘在支撑架相较于所述供料传送带的停止位置;
所述支撑架装有与所述第二供料工位对应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托举机构,在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托举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装载盘的两侧;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由所述第一供料工位流至所述第二供料工位时,所述托举机构抬升所述第一装载盘,使所述第一装载盘远离所述承载面,直至所述托举机构和所述第一限位块夹持所述第一装载盘。
通过设置限位件能使所述第一装载盘停滞的位置更加精准,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托举机构使所述第一装载盘在所述第二供料工位能保持固定,避免所述转移装置取走镜头时所述第一装载盘发生晃动,有助于提高所述转移装置与所述第一装载盘之间配合的精度,避免对镜头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仓储组件包括第一传送件、第一升降部和多个仓储箱,多个所述仓储箱沿着所述第一传送件的移动方向排列;
所述仓储箱内设置多个第一载盘位,用于存放所述第一装载盘;
所述第一升降部包括第一升降底座、第一升降机构、第一升降载台、升降传送带和推进机构;
所述第一升降底座与所述第一传送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升降底座和所述第一升降载台之间,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第一升降载台在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上移动;
所述升降传送带和所述推进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载台,所述升降传送带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装载盘,并与所述推进机构共同移动所述第一装载盘;
所述第一传送件上设有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对应设置的第一转接工位,所述升降传送带上设有用于存放所述第一装载盘的第二转接工位;
在所述第一传送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升降部移动至所述第一转接工位接收由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传出的空置所述第一载盘,再由所述第一转接工位移动至所述仓储箱处并调整所述第一装载盘与所述第一载盘位对准,通过所述推进机构将所述第一装载盘推送至所述第一载盘位中。
如此设置,所述第一仓储组件中的所述第一升降部能在多个仓储箱之间灵活操作,能将所述第一装载盘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转移至仓储箱中,并进行合理保存,当一个仓储箱装满后也无需进行等待,还能根据设定好的流程对所属第一装载盘进行分类存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进机构包括驱动部、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均固定于所述驱动部,且均与所述第二转接工位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沿所述升降传送带的传送方向排布,在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向所述第一升降部的方向,所述驱动部依次驱动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将所述第一装载盘完全推入所述第一载盘位。
上述设置使所述推进机构以二次推进的方式就能将所述第一装载盘完全推入所述第一载盘位,而避免了通过长尺寸的设计完成上述动作。这有助于降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整体尺寸,避免部件或组件之间的相互干涉,有利于提升设备的整体布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仓储组件包括仓储单元,所述仓储单元包括第二传送件、第二升降部和多个叠盘机构;
沿所述第二传送件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传送件设有上料工位、下料工位和平台工位;
每个所述上料工位或所述下料工位对应设置一个固定于所述承载面的所述叠盘机构,位于所述上料工位的所述叠盘机构用于存储和释放空置的所述第二装载盘,所述下料工位上的所述叠盘机构用于存储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二装载盘;
所述第二升降部装设于第二传送件,在所述第二传送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二升降部从所述上料工位上的叠盘机构取走空置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并移动至平台工位接收由所述转移装置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取走的镜头,并将装满镜头的所述第二转载盘放置所述下料工位上的叠盘机构存储。
所述第二仓储组件上料下料分工明确,既能为所述转移装置提供优良的工作平台,又能将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妥善安置,极大的提高了镜头中转设备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一装载盘自所述镜头换盘设备的外部进入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在所述转移装置将镜头从所述第一装载盘全部转移至所述第二仓储组件的空置第二装载盘存储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将空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传送至所述第二仓储组件存储。
如此设置,所述第一装载盘在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和所述第一仓储组件中流通,所述第二装载盘仅在所述第二仓储组件中流通,如此设置分工明确,相互不干涉。另外,所述第二仓储组件既能供应空的所述第二装载盘,还能存储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闭环,运作效率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仓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所述仓储单元;
每个所述仓储单元包括三个所述叠盘机构,位于所述上料工位的所述叠盘机构为一个,位于所述下料工位的所述叠盘机构为两个;
所述平台工位为一个,且位于所述上料工位和下料工位之间;
三个所述叠盘机构中的一个用于存储或释放空置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其余两个所述叠盘机构用于存放装有的镜头的所述第二装载盘;
所述升降平台包括一个载盘工位,用于承载所述第二装载盘。
上述设置使所述第二仓储单元能对不同类型的镜头进行合理分类,同时避免了增加第二升降部的工作行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换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供料传送装置和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第一仓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第一升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第二仓储组件的仓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第二仓储组件的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取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顶”、“底”等方位用词,是参考附图1的方位进行的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提供一种镜头换盘设备,用于将镜头从第一装载盘更换至第二装载盘;镜头换盘设备包括平台、供料传送装置、转移装置、第一仓储组件和第二仓储组件;
所述第一仓储组件用于存储所述第一装载盘;
所述第二仓储组件用于供给和存储所述第二装载盘;
所述转移装置包括取放机构和机械臂,所述取放机构包括多个且按阵列分布的吸嘴,所述机械臂用于驱动所述取放机构转移镜头;
通过所述取放机构的吸嘴吸取位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上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镜头,并通过机械臂将镜头转移至位于所述第二仓储组件的所述第二装载盘;
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传递给所述第一装载盘装有镜头,当所述第一装载盘的镜头全部转移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将空置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传送至所述第一仓储组件储存。
下面以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新型的镜头换盘设备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换盘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镜头中转设备包括平台1、供料传送装置2、识别装置3、转移装置4、第一仓储组件5、第二仓储组件6。其中供料传送装置2、识别装置3、转移装置4、第一仓储组件5、第二仓储组件6均装载于平台1上。
在本实施例中,平台1包括箱体和位于所述箱体顶侧的承载面11,箱体用于承载镜头中转设备100的电控设备(如电路结构)及驱动设备(如电机)等不需要露出平台外部的电器元件及支撑功能的结构件。承载面11为工作台面,用于承载镜头中转设备中直接作用于工件的部件。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平台1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平台1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平台1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垂直。
请结合参考图2,图2是图1中供料传送装置2和识别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
供料传送装置2用于传送所述第一装载盘,同时也是所述镜头换盘设备用于接收外部来料的入口。其中,所述外部来料指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为了方便叙述,凡是从所述镜头换盘设备外部进入的所述第一装载盘默认装有镜头,后文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供料传送装置2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架21、两个供料传送带22、第一驱动电机23、多个供料限位件24、第一限位块25和托举机构26。
两个第一支撑架21通过支脚支撑于承载面11上,两个第一支撑架21平行且间隔相对设置,第一支撑架21的长度方向为沿供料传送装置2的传送方向。两个供料传动带22通过传动轴分别装于两个第一支撑架21上,供料传动带22的传送面与承载面11平行,且供料传动带22的传动方向为供料传送装置2的传送方向。
具体的,供料传送带22为封闭的环形皮带,通过两个间隔设置的传送轴支撑在第一支撑架21上,供料传送带22包括第一流入端E1和第一流出端E2,所述第一装载盘自第一流入端E1装载于供料传送带22的传送面上,并沿传送方向从第一流出端E2传递到下一工序。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位于供料传送带22上时,两个供料传送带22抵接于所述第一装载盘的底面且位于底面相对的两侧。
第一驱动电机23固定于承载面11,第一驱动电机23通过传动机构为两个供料传送带22提供驱动力。本实施例中,是通过传动机构提供动力给每个供料传送带22的传动轴,并通过传动轴的转动带动供料传送带22移动。
供料限位件24装设于第一支撑架21,且供料限位件24包括挡块,挡块位于供料传送带22的传送面正上方,能在气缸的驱动下沿Z轴方向向供料传送带22下落(下落可以理解为关闭传送通道,同理上升可以理解为打开传送通道),从而使挡块阻挡在所述第一装载盘的前进方向上,进而实现了对应所述第一装载盘在供料传送带22上的限位功能。每个供料限位件24包括一个感应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装载盘是否进入供料限位件24对应的工位。当供料限位件24获得所述第一装载盘进入的信号时,供料限位件24会关闭并使所述第一装载盘停滞在当前工位上。当供料限位件24关闭时,所述第一装载盘被供料限位件24阻挡并精准停滞在限定的位置。多个供料限位件24中,两个供料限位件24为一组分别装于两个第一支撑架21上并相对设置。多组供料限位件24沿着供料传送装置2的传送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支撑架21上。
具体的,沿供料传送装置2的传送方向,每一供料传送带22上依次设置第一供料工位P1、第二供料工位P2和第三供料工位P3。每一供料传送带22第一供料工位P1、第二供料工位P2和第三供料工位P3上均设有一组供料限位件24;为了便于描述,以下仅以一个第一支撑架21上的供料传送带22及供料限位件24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限位块25和托举机构26位于第一供料工位P1和第二供料工位P2之间且靠近第二供料工位P2。具体的,第一限位块25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架21对应设置;第一限位块25设置于承载面11上,包括第一子限位块251和第二子限位块252,第二子限位块252设置于承载面11上,第一子限位块251设置于第二子限位块252的顶侧且至少部分位于供料传送带22的正上方。第一子限位块251与位于第二供料工位P2上的供料限位件24相邻设置,且第一子限位块251有部分位于供料传送带22的上方,此外第一子限位块251与供料传送带22的传送面之间具有缝隙。可以理解为,供料传送带22带动第一装载盘移动并经过第一限位块时,第一装载盘的相对两侧位于从第一子限位块251与供料传送带22之间的缝隙通过。
托举机构26固定于两个第一支撑架21之间的承载面11上,并位于两个第一限位块25之间的位置。托举机构26具有抬升功能,能够将所述第一装载盘沿垂直于承载面11的方向向上抬升。具体的,托举机构26包括托板261和升降机构262,升降机构262带动托板261垂直于承载面11方向移动。
识别装置3支撑于承载面11上且位于第一供料工位P1,用于识别第一供料工位P1上的第一装载盘,或第一装载盘上的镜头,或其他相关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载盘上设有识别标记,一般为条形码或二维码,识别装置3扫描识别标记后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一装载盘和其中的镜头的相关信息。识别装置3包括支架31和CCD传感器32,支架31固定于承载面11上,CCD传感器32固定于支架31上位于两个第一支撑架之间,CCD传感器32取像范围涵盖第一供料工位P1上所述第一装载盘所在区域。
所述第一装载盘自供料传送带22的第一流入端E1进入供料传送装置2,并沿着传送方向依次经过第一供料工位P1、第二供料工位P2和第三供料工位P3,最终从供料传送带22的第一流出端E2进入第一仓储组件5。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自第一流入端E1流至第一供料工位P1时,位于第一供料工位P1的供料限位件24关闭,将所述第一装载盘精准停靠在第一供料工位P1,识别装置3对所述第一装载盘进行扫描后,第一供料工位P1对应的供料限位件24打开,所述第一装载盘随供料传送带22流向第二供料工位P2。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自第一供料工位P1流至第二供料工位P2时,第二供料工位P2上的供料限位件24关闭,将所述第一装载盘精准停靠在第二供料工位P2。托举机构26的托板261沿垂直于承载面11的方向向上抬升所述第一装载盘,直至所述第一装载盘位于所述缝隙的部分被第一限位块25抵持,即托板261与第一子限位块251将所述第一装载盘在Z轴方向上夹持。供料限位件24、第一限位块251和托板261共同将所述第一装载盘定位于所述第二供料工位P2,保证转移装置4从第二供料工位P2上的所述第一装载盘取走所有镜头时,整个第一装载盘的平稳性,进而保证转移装置4抓取镜头的精度,避免无法抓取或者损伤镜头,即提高了转移装置4和供料传送装置2的配合精度。当转移装置4从第二供料工位P2上的所述第一装载盘取走所有镜头后,第二供料工位P2上的供料限位件24打开,同时所述第一装载盘随着托举机构26的托板261的降下重新回到供料传送带22的传送面上,所述第一装载盘随供料传送带22流向第三供料工位P3。所述第一装载盘从第三供料工位P3离开并流入第一仓储组件5。
为了方便叙述,凡是从第二供料工位P2流出的第一装载盘默认为空盘,后文不再赘述。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自第二供料工位P2流至第三供料工位P3时,第三供料工位P3上的供料限位件24关闭,将所述第一装载盘精准停靠在第三供料工位P3。第三供料工位P3为第一流出端E2前最后一个工位,可用于对即将流出供料传送装置2的空置的所述第一装载盘进行定位,以确保流入第一仓储组件5的过程中不会发生行程上的偏差。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供料工位P3上还可以设置检测设施,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装载盘上是否还留有镜头。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三供料工位P3,所述第一装载盘可直接从第二供料工位P2流至第一流出端E2,如此能缩短供料传送带22的长度,节省材料的同时还能降低机台重量。
请结合参考图3,图3是图1中第一仓储组件5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仓储组件5用于接收并存储空置的所述第一装载盘,包括固定于承载面11的底座51,以及均装设于底座51的仓储箱52、第一传送部53和第一升降部54。底座51靠近供料装置2的一侧,设有第一传送部53和第一升降部54。第一传送部53用于驱动第一升降部54,使第一升降部54在第一流出端E2处接收空置的所述第一装载盘,并将所述第一装载盘运送至对应的仓储箱52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51为沿X轴延伸的长条状结构,底座51固定在承载面11上并与供料传送装置2邻近。如此便于供料传送装置2与第一仓储组件5衔接。
仓储箱52包括设于仓储箱52内侧的第一载盘位521,用于存储所述第一装载盘。第一载盘位521为多个,且在仓储箱52内侧沿Z轴方向分布。第一载盘位521具有开口且形状与所述第一装载盘相适应。
在本实施例中,仓储箱52设置于底座51的顶侧,底座51将仓储箱52垫高以适应供料传送装置2第一流出端E2的位置。第一载盘位521位于仓储箱52内且沿Z轴方向上排布,使多个所述第一装载盘能叠放在仓储箱52中。仓储箱52为多个且沿底座51的延伸方向排布,多个仓储箱52开口均朝向供料传送装置2所在的一侧,如此便于接收所述第一装载盘。
第一传送部53包括相互滑动连接的第一滑轨531和第一滑台532。第一滑台532滑动装于第一滑轨531上并可沿着第一滑轨531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轨531固定于底座51朝向供料传送装置2的一侧且沿X轴延伸。第一滑轨531的一端设有第一转接工位T1,第一转接工位T1与供料传送带22的第一流出端E2相邻,如此设置供料传送装置2与便于第一仓储组件5的衔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工位T1可以设置于第一滑轨531的任意位置,具体随需求而定。
第一滑轨531上设有与每个仓储箱52位置对应的传感器,用于在第一升降部54进行传递所述第一装载盘的过程中,对多个仓储箱52区分或定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滑轨531上也可以不设置传感器,只要事先设计好并固定第一升降部54的行程,也能在多个仓储箱52之间对所述第一装载盘进行分类存储。
第一滑台532用于承载第一升降部5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台532能驱动第一升降部54在第一滑轨531上的滑动。
请结合参考图4,图4是图3中第一升降部54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升降部54用于接收供料传送装置2流出的所述第一装载盘,并将所述第一装载盘搬运至仓储箱52存储。当第一升降部54将所述第一装载盘从供料传送装置2转移至仓储箱52后,第一传送部53驱动第一升降部54回到第一转接工位T1等待供料传送装置2流出的下一个所述第一装载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部54包括第一升降底座541、第一升降机构542、第一升降载台543、两个第二支撑架544、两个升降传送带545、两个第二驱动电机546、两个平台限位件547和推进机构548。
第一升降底座541装设于第一滑台532,包括固定连接的底板5411和两个支撑板5412,两个支撑板5412固定连接于底板5411顶侧相对的两端。支撑板5412与第一滑台532固定连接,进而将第一升降底座541固定于第一滑台532上。在本实施例中,底板5411的大致平行于承载面11,支撑板5412的大致与Y轴垂直,即底板5411和支撑板5412相互垂直。
第一升降载台543设置于第一升降底座541的顶侧,第一升降机构542支撑于第一升降底座541与第一升降载台543之间。第一升降机构542用于在Z轴方向控制第一升降载台543升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机构542为导向气缸,能通过伸缩所述气缸内的活动杆抬升第一升降载台543。
两个第二支撑架544设置于第一升降载台543顶侧,两个第二支撑架544平行且间隔相对设置,第二支撑架544的厚度方向为Y轴方向。两个升降传送带545通过传动轴分别装于两个第二支撑架544上,升降传送带545的传送面与承载面11朝向相同,且升降传送带545的传动方向与供料传送装置2的传送方向相同,均朝向仓储箱52。
具体的,升降传送带545为封闭的环形皮带,通过两个间隔设置的传送轴支撑在第二支撑架544上,升降传送带545包括第二流入端E3和第二流出端E4,所述第一装载盘自第二流入端E3装载于升降传送带545的传送面上,并沿传送方向从第二流出端E4传递到下一工序。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位于升降传送带545上时,两个升降传送带545抵接于所述第一装载盘的底面且相对的两侧。
每个第二支撑架544的外侧(远离另一个第二支撑架544的一侧)均设有一个第二驱动电机546,两个第二驱动电机546通过传动机构为两个升降传送带545提供驱动力。本实施例中是通过传动机构提供动力给每个升降传送带545的传动轴,并通过传动轴的转动带动升降传送带545移动。
两个平台限位件547分别装设于两个第二支撑架544外侧(远离另一个第二支撑架544的一侧)且相对设置,并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架544靠近仓储箱52的一端。平台限位件547包括挡块,挡块位于升降传送带545的传送面正上方,能在气缸的驱动下沿Z轴方向向升降传送带545下落(下落可以理解为关闭传送通道,同理上升可以理解为打开传送通道),从而使挡块阻挡在所述第一装载盘的前进方向上,进而实现了对应所述第一装载盘在升降传送带545上的限位功能。每个平台限位件547包括一个感应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装载盘是否进入平台限位件547对应的工位。当平台限位件547获得所述第一装载盘进入的信号时,平台限位件547会的关闭并将所述第一装载盘停滞在当前工位上。当平台限位件547关闭时,所述第一装载盘被平台限位件547阻挡并精准停滞在限定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传送带545上设有用于暂存第一装载盘的第二转接工位R1,平台限位件547对应设置于第二转接工位R1,使所述第一装载盘能精准的停靠在第二转接工位R1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工位R1上还设置了其他感应器,包括:
进料感应器,设置于升降传送带544靠近供料传送装置2的一端,用于控制升降传送带544传送所述第一装载盘到达第二转接工位R1;
出料感应器,设置于升降传送带544靠近仓储箱52的一端,用于控制升降传送带544传送所述第一装载盘离开第二转接工位R1;
空位感应器,识别仓储箱52上第一载盘位521上是否放有所述第一装载盘。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进料感应器、所述出料感应器和所述空位感应器并不是必须的,只要将对应的流程固定化即可。
推进机构548装设于第一升降载台543顶侧,且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架544之间,用于将位于升降传送带545上的所述第一装载盘推入仓储箱52中。
在本实施例中,推进机构548与升降传送带544位于第一升降载台543的同一侧,且装设于两条升降传送带548之间。
推进机构548包括驱动部和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所述驱动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为推进气缸5481;所述单向阀为两个,分别是第一单向阀5482和第二单向阀5483;推进气缸5481与第一升降载台543固定连接,第一单向阀5482和第二单向阀5483均与推进气缸5481固定连接。第一单向阀5482和第二单向阀5483沿Y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均仅允许所述第一装载盘沿Y轴朝向仓储箱52的方向通过。推进气缸5481能驱动单向阀5482沿平行于升降传送带544的传送方向伸缩。
推进机构548的运行流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推进气缸5481进行延伸使第一单向阀5482将所述第一装载盘推送一段距离后再收缩,此时所述第一装载盘已越过第二单向阀5483;
第二步,推进气缸5481再次延伸使第二单向阀5483将所述第一装载盘的剩余部分完整的推送至第一载盘位521内。
因此,两个所述单向阀能有效缩短推进机构548的尺寸,从而节省了空间,避免了相互之间发生干涉的情况。
第一仓储组件5的整体工作流程如下: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自第三供料工位P3向供料传送装置2的第一流出端E2流出时,第一传送部53驱动第一升降部54移动至第一转接工位T1等候,第一升降机构542将第一升降载台543调整至合适高度,使供料传送带22与升降传送带544顶部平齐,供料传送带22和升降传送带544协同驱动所述第一装载盘向第二转接工位R1前进,直至平台限位件548将所述第一装载盘挡住,使所述第一装载盘精准停靠在第二转接工位R1上。其中,升降传送带544在所述进料感应器感测到所述第一装载盘后才开始运转,直至所述进料感应器检测到所述第一装载盘完全进入第二转接工位R1后升降传送带544停止运转。
第一传送部53将第一升降部54驱动至对应的仓储箱52处,第一升降机构542调整第一升降载台543的高度,使所述第一装载盘与第一载盘位521对准。其中,在所述空位感应器检测到空置的第一载盘位后,第一传送部53和第一升降机构542停止运转。
升降传送带544将所述第一装载盘向仓储箱52传送一段距离,直至所述第一装载盘远离仓储箱52的一侧通过第一单向阀5482,推进气缸5481延伸使所述第一单向阀5482将所述第一装载盘再向仓储箱52推送一段距离,推进气缸5481进行收缩,此时所述第一装载盘已通过第二单向阀5483,推进气缸5481再次进行延伸使所述第二单向阀5483将所述第一装载盘完整推送至第一载盘位521中。其中,在所述出料感应器感测到所述第一装载盘完全离开第二转接工位R1后,升降传送带544停止运转。
需要说明的是,“对应的仓储箱52处”是指在所述第一装载盘规格不同从而需要区分的情况下,每个所述第一装载盘经过识别装置3扫描后会被安排在指定的仓储箱52进行存储,这样便于对不同规格的所述第一装载盘进行分类。
请结合参考图5和图6,图5是图1中仓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仓储组件6内存放有所述第二装载盘,所述第二装载盘用于存储转移装置4从所述第一装载盘转移过来镜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仓储组件6包括仓储单元,仓储单元包括第二传送件61、第二升降部62和多个叠盘机构63。多个叠盘机构63沿第二传送件61设置,第二传送件61传送第二升降部62,使第二升降部62能在多个叠盘机构63之间传送所述第二装载盘。
第二传送件61包括第二滑轨611和第二滑台612。第二滑轨611固定于承载面11,第二滑台612滑动装载于升降滑轨611上并沿着升降滑轨611滑动。
第二升降部62固定连接于第二滑台612,且用于在多个叠盘机构63之间传送所述第二装载盘,并为第一取放机构4提供取放镜头的工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升降部62包括第二升降底座621、第二升降机构622和第二升降载盘623。第二升降底座621滑动连接于第二滑轨611,并能沿第二滑轨611往复运动。第二升降机构622装设于第二升降底座621上,第二升降载盘623装设于第二升降机构622的顶侧,即第二升降机构622固定连接于第二升降底座621和第二升降载盘623之间。这使得第二升降机构622可依托于第二升降底座621,在Z方向上抬升第二升降载盘623。第二升降载盘623上设有一个载盘工位C用于放置所述第二装载盘。
叠盘机构63固定于承载面11,用于存储或释放所述第二装载盘。其中多个叠盘机构63用于对所述第二装载盘进行分类。
在本实施例中,叠盘机构63包括支架631、限位托盘632和限位柱633。支架631为两个,固定于承载面11且分列于第二滑轨611相对的两侧,对叠盘机构63起支撑作用。
限位托盘632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个支架631的顶部且相向。限位托盘632具有托板和控制所述托板沿X轴方向伸缩的气缸,两个所述托板相对设置,可用于承载所述第二装载盘。
限位柱633共有四根,每个支架631的顶部相对的两端各设有一根限位柱633,且限位柱633的延伸方向与Z轴平行。四根限位柱633合围形成一个四棱柱,所述四棱柱的内部即为所述第二装载盘的容置空间,四根限位柱633与所述第二装载盘侧面上的四个棱角对应,能卡住所述第二装载盘从而实现在X-Y方向上对所述第二装载盘进行限位。
当两个托板均伸出时(关闭状态),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部被所述限位托盘632阻挡,使所述第二装载盘能承载于两个限位托盘632的顶侧,此时两个限位托盘632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装载盘底部相对的两侧,此时所述容置空间的仅顶部设有开口,所述第二装载盘仅可以从所述置空间的顶侧放入叠盘结构63。
当两个托板均收缩时(打开状态),所述容置空间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口,可以将所述叠装载盘自所述容置空间的底侧放入。
沿Y轴方向上,第二传送件设有多个叠盘工位,每个叠盘工位上均设有一个叠盘机构63。多个叠盘工位中包括上料工位U、下料工位D,上料工位U和下料工位D之间设有平台工位S。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滑轨611沿Y轴方向延伸且设有三个所述叠盘工位和一个平台工位S。三个所述叠盘工位中一个是上料工位U,另外两个是下料工位D。上料工位U上的叠盘机构63用于存储和释放空置的所述第二装载盘,下料工位D上的叠盘机构63用于存储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二装载盘。
第二升降部62从上料工位U对应的叠盘机构63取走空置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并在平台工位S上停留以接收由转移装置4自供料传输组件2取走的镜头,再将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存放至下料工位D对应的叠盘机构63。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二装载盘接收到的镜头有多个种类时,或有多个种类的所述第二装载盘时,设置两个下料工位D可以对所述第二装载盘进行分类存储。另外,下料工位D的数量不一定是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者超过三个乃至更多,具体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第二升降部62与叠盘机构63的交换装载盘的流程如下示例:
当第二升降部62需要从上料工位U上的叠盘机构63取走所述第二装载盘时,第二升降部62会向上料工位U移动并使载盘工位C与上料工位U在Z轴方向对准,第二升降载盘623在第二升降机构622的作用下向上抬升并将所述第二装载盘推送至限位托盘632正下方,此时限位托盘632收缩,叠盘机构63内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至载盘工位C,限位托盘632再次伸出并卡住剩余的所述第二装载盘从而完成了Z方向的限位,第二升降载盘623下降并回到第二升降部62上的初始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料工位U上的叠盘机构63用于释放空置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因此上料工位U上的叠盘机构63的限位托盘632需要具备主动打开的功能(例如通过气缸控制且能在X-Y方向伸缩的阀门),使所述第二装载盘能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第二升降部62的载盘工位C。
当第二升降部62需要将载盘工位C中的所述第二装载盘放入第一叠盘工位M1上的叠盘机构63时,第二升降部62会向下料工位D移动并使载盘工位C与下料工位D在Z轴方向对准,第二升降载盘623在第二升降机构622的作用下向上抬升并将所述第二装载盘推送至限位托盘632正下方,此时限位托盘632收缩,第二升降载盘623继续抬升从而将所述第二装载盘完全推入限位柱633围设的区域,限位托盘632再次伸出并卡在所述第二装载盘相对的两侧的底面上完成Z了方向的限位,第二升降载盘623下降并回到第二升降部62上的初始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下料工位D上的叠盘机构63只用于存放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因此,位于下料工位D上的叠盘机构63中的限位托盘632只需要接收第二装载盘的功能(例如具有可翻转挡块的单向阀),使所述第二装载盘能在第二升降部62的推送下进入下料工位D上的叠盘机构63并得以保存,且不会因为重力而下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仓储组件6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所述仓储单元,即第二仓储组件6共有4个下料工位D。一方面,通过设置更多的所述仓储单元能在将所述第二装载盘分为四类,同时不会增加单个所述仓储单元中的第二升降部62的行程;另一方面,当一个所述仓储单元正在更换所述第二装载盘时,另一个所述仓储单可以继续接收转移装置4从供料传送装置2取来的镜头。
请结合参考图7和图8,图7是图1中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取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转移装置4用于将供料传送装置2中存放在所述第一装载盘的镜头取走,并将镜头转移置第二仓储组件6中的所述第二装载盘中。
转移装置4包括机械臂41和固定于机械臂41上的取放机构42,机械臂用于驱动取放机构在供料传送装置2于第二仓储组件6之间移动,取放机构42用于取放镜头。
在本实施例中,机械臂41包括支撑柱411、第一机械臂412、第二机械臂413和第三机械臂414,第一机械臂412用于驱动取放机构42在X轴方向移动,第二机械臂413用于驱动取放机构42在Y轴方向移动,第三机械臂414用于驱动取放机构42在Z轴方向移动,即机械臂41具备三轴驱动的能力。
具体的,支撑柱411为多个且分两列,两列支撑柱411平行且位于承载盘11相对的两侧,供料传送装置2和第二仓储组件6均位于两列支撑柱411之间。支持柱411包括平行于Y轴的横杆4111和平行于Z轴竖杆4112,竖杆4112固定于承载面11上,横杆4111固定于竖杆4112的顶端,竖杆4112对横杆4111起固定作用。
第一机械臂412包括第一导轨和滑动装设于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一滑块。第二机械臂413包括两个第二导轨和两个第二滑块,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分别装设于两个横杆4111的顶侧,且两个所述第二导轨与横杆4111延伸方向相同,两个第二滑块分别装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导轨上。
所述第一导轨的两端各装设于一个所述第二滑块上,且所述第一导轨位于所述第二滑块的顶侧,如此所述第一导轨可以沿着Y轴方向滑动。
第三机械臂414包括支撑板和驱动部,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块上,驱动部为驱动马达且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垂直于承载面1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机械臂412的移动方向即为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机械臂413的移动方向即为所述第三方向,第三机械臂414的移动方向即为所述第二方向。
请结合参考图8,取放机构42包括载板421、固定板422、吸嘴423、第二限位块424和缓冲件425。
载板421装于第三机械臂414的所述驱动部上,通过所述驱动部可以沿着垂直于承载面11的方向移动。
固定板422装设于载板421的表面,用于固定吸嘴423。
吸嘴423装设于固定板422用于吸取镜头。
第二限位块424用于对多个吸嘴423在Z轴方向上进行限位。
缓冲件425装设于吸嘴423,用于减缓吸嘴423在与镜头接触时产生的冲击。
在本实施例中,载板421为平板,其包括安装面4211,固定板422为平板,包括第一固定板4221、第二固定板4222。第一固定板4221和第二固定板4222一端固定于安装面4211,与载板421大致垂直。第一固定板4221和第二固定板4222沿着垂直于承载面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第一固定板4221和第二固定板4222均设有与吸嘴423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且均沿Z轴方向贯穿第一固定板4221和第二固定板4222,多个所述通孔用于装设多个吸嘴423。
吸嘴423为管状结构,包括嵌套设置的固定部4231和活动部4232,且吸嘴423在活动部4232的一端用于吸取镜头。固定部4231的外径略小于活动部4232的内径,以便将固定部4231部分装设于活动部4232内,且两者之间保持气密性并在Z方向上滑动连接。缓冲件425为圆柱螺旋弹簧,嵌套于固定部4231的外部。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4231的内径可以略大于活动部4232的外径,使活动部4232能部分装设于固定部4231内;缓冲件425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缓冲作用的装置,如空气弹簧等,具体不做限定。以上仅作为一些可实施的方式,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第二限位块424为平板,其位于第一固定板4221和第二固定板4222之间,且临近于第二固定板4222,大致与第二固定板4222平行。第二限位块424设有沿Z轴方向贯穿第二限位块424的多个通孔,与多个吸嘴423一一对应且用于装设吸嘴423。
取放机构42按如下方式组装:
多个吸嘴423穿过第二限位块424的通孔,并将所有吸嘴423的活动部4232均与第二限位块424固定连接,且第二限位块424固定于活动部4232靠近固定部4231的一端;
缓冲件425嵌套于固定部4231所在的一端;
多个吸嘴423的固定部4231穿过第一固定板4221上的通孔,并将多个吸嘴423的固定部4231与第一固定板4221固定连接,此时缓冲件425夹持于第一固定板4221和第二限位块424之间;
多个吸嘴423的活动部4232所在的一端穿过第二固定板4222上的通孔。
将第一固定板4221和第二固定板4222装设于载板421上,且两者间距足够小,以使第二限位块424与第二固定板4222抵接并将缓冲件425压缩产生适当形变,此时吸嘴423沿Z轴方向延伸,且吸取端的开口方向朝向承载面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板4221和第二固定板4222对取放机构42均起到了支撑作用,并对吸嘴423起到了导向的作用;而第二限位块424既能防止活动部4232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又能对缓冲件425起到支撑作用;将缓冲件425预先压缩一段距离是为了保证活动部4232不会在Z轴方向上发生晃动。另外,以上装载过程仅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转移装置4运行过程:
一、第一机械臂412和第二机械臂413协同驱动取放机构42移动,直至取放机构42运动至所述第一装载盘的上方,且多个吸嘴423与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用于装载镜头的容置孔对准;
二、第三机械臂414将取放机构42沿Z轴方向向所述第一装载盘移动,直至多个吸嘴423与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镜头接触并吸取,随后第三机械臂414驱动取放机构42沿Z轴方向远离所述第一装载盘;
三、第一机械臂412和第二机械臂413协同驱动取放机构42移动,直至取放机构42运动至所述第二装载盘的上方,且多个吸嘴423与所述第二装载盘上的用于装载镜头的容置孔对准;
四、第三机械臂414将取放机构42沿Z轴方向向所述第二装载盘移动,直至多个吸嘴423上的镜头进入所述第二装载盘上的容置孔并放下镜头,随后第三机械臂414驱动取放机构42沿Z轴方向远离所述第二装载盘。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三机械臂414将取放机构42沿Z轴方向向所述第一装载盘移动时,活动部4232与镜头之间会发生碰撞,此时活动部4232带动第二限位块424向固定部4231滑动,缓冲件425被第二限位块424和第一固定板4221压缩了一端距离,如此,活动部4232与镜头之间的碰撞时间增加从而使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大幅减小,提高了镜头的整体良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装盘和所述第二组装盘的容置孔均为10×10的排布,而多个吸嘴423在取放机构42上为2×10的排布,因此转移装置4运行五次循环可将所述第一组装盘上的所有镜头取完。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吸嘴423的排布方式、间距以及吸嘴423本身均可根据所述第一组装盘,或所述第二组装盘,或镜头进行设计,这里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镜头中转设备100运转过程大致如下:
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一装载盘自镜头换盘设备100的外部进入供料传送装置2的第一供料工位P1;
在识别装置3扫描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所述识别标记并获取镜头类别后,供料传送装置2将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一装载盘自第一供料工位P1传送至第二供料工位P2,转移装置4根据识别装置3获取的镜头类别将镜头从所述第一装载盘全部转移至第二仓储组件6内对应的空置所述第二装载盘进行分类存储;
在所述第一装载盘的镜头被取空后,供料传送装置2将位于供料传送装置2的空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传送流经第三供料工位P2并进入第一仓储组件5;
在第一升降部54于第一转接工位T1接收到空的所述第一装载盘后,第一传送件53驱动第一升降部54至对应的仓储箱52处,第一升降部54调整空的所述第一装载盘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并将通过推进机构548将空的所述第一装载盘推送至仓储箱52内的第一载盘位521。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镜头换盘设备,装设于平台的承载面,用于将镜头从第一装载盘更换至第二装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换盘设备包括供料传送装置、转移装置、第一仓储组件和第二仓储组件;
所述供料传送装置用于接收并传送装载有镜头的所述第一装载盘;
所述第一仓储组件用于存储由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传送出的空置的所述第一装载盘;
所述第二仓储组件用于存储所述第二装载盘;
所述转移装置包括取放机构和机械臂,所述取放机构包括多个且按阵列分布的吸嘴,所述取放机构装于所述机械臂上;
所述取放机构的吸嘴用于吸取位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上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镜头,所述机械臂用于驱动所述取放机构在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与所述第二仓储组件之间移动,实现镜头由所述第一装载盘转移到所述第二装载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换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包括均为管状结构的固定部和可动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嵌套设置且滑动连接,所述可动部用于吸取镜头;所述取放机构还包括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弹性形变的方向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嵌套的方向一致,所述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相对固定,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可动部相对固定,以使所述吸嘴与镜头接触时实现缓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换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包括支撑柱、安装于所述支撑柱上且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一机械臂、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械臂上且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二机械臂、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械臂上且沿第三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三机械臂;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两两垂直,且第一方向与供料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垂直,第二方向与供料传送装置的传送方向平行,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承载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换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载盘设有用于分类的识别标记,所述识别标记用于记载所述第一装载盘装载的镜头类别;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包括沿传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供料工位和第二供料工位;
所述镜头换盘设备还包括识别装置,所述识别装置与所述第一供料工位对应设置,用于识别所述识别标记以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镜头信息;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流入所述第一供料工位时,所述识别装置识别所述第一装载盘上的所述识别标记;当所述第一装载盘从所述第一供料工位流入所述第二供料工位时,所述转移装置将镜头从所述第一装载盘转移至所述第二仓储组件内,并根据所述识别标记记载的镜头类别进行分类存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换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还包括支撑架及装于支撑架的供料传送带,所述第一供料工位与所述第二供料工位均对应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装于所述支撑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装载盘在支撑架相较于所述供料传送带的停止位置;
所述支撑架装有与所述第二供料工位对应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托举机构,在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托举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装载盘的两侧;
当所述第一装载盘由所述第一供料工位流至所述第二供料工位时,所述托举机构抬升所述第一装载盘,使所述第一装载盘远离所述承载面,直至所述托举机构和所述第一限位块夹持所述第一装载盘。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换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仓储组件包括第一传送件、第一升降部和多个仓储箱,多个所述仓储箱沿着所述第一传送件的移动方向排列;
所述仓储箱内设置多个第一载盘位,用于存放所述第一装载盘;
所述第一升降部包括第一升降底座、第一升降机构、第一升降载台、升降传送带和推进机构;
所述第一升降底座与所述第一传送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传送件驱动所述第一升降部移动;
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升降底座和所述第一升降载台之间,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第一升降载台在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上移动;
所述升降传送带和所述推进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载台,所述升降传送带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装载盘,并与所述推进机构共同移动所述第一装载盘;
所述第一传送件上设有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对应设置的第一转接工位,所述升降传送带上设有用于存放所述第一装载盘的第二转接工位;
在所述第一传送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升降部移动至所述第一转接工位接收由所述供料传送装置传出的空置所述第一载盘,再由所述第一转接工位移动至所述仓储箱处并调整所述第一装载盘与所述第一载盘位对准,通过所述推进机构将所述第一装载盘推送至所述第一载盘位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换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机构包括驱动部、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均固定于所述驱动部,且均与所述第二转接工位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沿所述升降传送带的传送方向排布,在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向所述第一升降部的方向,所述驱动部依次驱动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将所述第一装载盘完全推入所述第一载盘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换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仓储组件包括仓储单元,所述仓储单元包括第二传送件、第二升降部和多个叠盘机构;
沿所述第二传送件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传送件设有上料工位、下料工位和平台工位;
每个所述上料工位或所述下料工位对应设置一个固定于所述承载面的所述叠盘机构,位于所述上料工位的所述叠盘机构用于存储和释放空置的所述第二装载盘,所述下料工位上的所述叠盘机构用于存储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二装载盘;
所述第二升降部装设于第二传送件,在所述第二传送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二升降部从所述上料工位上的叠盘机构取走空置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并移动至平台工位接收由所述转移装置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取走的镜头,并将装满镜头的所述第二转载盘放置所述下料工位上的叠盘机构存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换盘设备,其特征在于,装有镜头的所述第一装载盘自所述镜头换盘设备的外部进入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在所述转移装置将镜头从所述第一装载盘全部转移至所述第二仓储组件的空置第二装载盘存储后,所述供料传送装置将空的所述第一装载盘传送至所述第一仓储组件存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换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仓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所述仓储单元;
每个所述仓储单元包括三个所述叠盘机构,位于所述上料工位的所述叠盘机构为一个,位于所述下料工位的所述叠盘机构为两个;
所述平台工位为一个,且位于所述上料工位和下料工位之间;
三个所述叠盘机构中的一个用于存储或释放空置的所述第二装载盘,其余两个所述叠盘机构用于存放装有的镜头的所述第二装载盘;
所述升降平台包括一个载盘工位,用于承载所述第二装载盘。
CN202122921776.5U 2021-11-25 2021-11-25 镜头换盘设备 Active CN2167849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21776.5U CN216784987U (zh) 2021-11-25 2021-11-25 镜头换盘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21776.5U CN216784987U (zh) 2021-11-25 2021-11-25 镜头换盘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84987U true CN216784987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05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21776.5U Active CN216784987U (zh) 2021-11-25 2021-11-25 镜头换盘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849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16152A (zh) 一种不间断供料器及mtf测试设备
CN112249677B (zh) 一种同步上料流水线
CN110395578B (zh) 一种液晶面板自动上料机
CN212944180U (zh) 电子元件自动测试设备
CN113071887A (zh) Ic载板放板机
KR0141351B1 (ko) 트레이의 운반 방법 및 장치
CN114873289A (zh) 一种供盘装置
CN216784987U (zh) 镜头换盘设备
CN220006734U (zh) 全自动电磁阀组件装配测试线
CN218370397U (zh) 上下料机构及外观检测装置
CN114914183B (zh) 供料方法、存储装置、计算机设备和测试设备
CN111921878A (zh) 自动仓储扫码分类方法
CN218402572U (zh) 一种适用于料箱的自动收放板机
CN114999978B (zh) 一种测试设备及其供料机构
CN216889006U (zh) 铝壳电芯上料装置
CN217198848U (zh) 一种自动摆盘设备
CN113247635B (zh) 料盘上料装置及上料方法
CN115402767A (zh) 一种自动收放板机
CN215625353U (zh) 一种同步上料流水线
CN219657659U (zh) 全自动芯片高低温检测设备
CN221395478U (zh) 收料机构
CN212115801U (zh) 线路板分板点数设备
CN220664170U (zh) 运料设备
CN217437190U (zh) 一种料盘上下料设备
CN220200610U (zh) 一种电池柜上料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