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4170U - 运料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运料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664170U CN220664170U CN202322172447.4U CN202322172447U CN220664170U CN 220664170 U CN220664170 U CN 220664170U CN 202322172447 U CN202322172447 U CN 202322172447U CN 220664170 U CN220664170 U CN 2206641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tray
- bearing
- devices
- carr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8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acking Of Articl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物料搬运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运料设备,包括机架、输送装置、两个承载装置及两个搬运装置,机架布置有上料区、堆叠区、取料区及回收区;输送装置设置于机架上,能够将料盘从上料区依次输送至堆叠区、取料区及回收区;两个承载装置均设置于堆叠区,并且分别位于输送装置的相对两侧,两个承载装置配合用于承载堆叠的料盘;两个搬运装置均设置于堆叠区,并且分别对应两个承载装置设置,两个搬运装置配合用于将输送装置上的料盘逐个搬运至两个承载装置上进行堆叠,或者将两个承载装置上的料盘逐个搬运至输送装置上。无需频繁地进行单盘上料工作,而且输送装置能够将取料区的空料盘输送至回收区,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物料搬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料设备。
背景技术
下水器作为一种排水装置,通常应用于浴缸、面盘等盛水器具上,主要包括弹跳式、翻盖式及提拉式,其中,提拉式下水器通常由排水座、排水体、活动拉杆以及提拉杆等配件组装而成。
提拉式下水器在组装时,一般需要利用运料设备来对各个配件进行运输,其中,在对排水座进行运输时,工人需要将装有排水座的料盘放置于运料设备的上料端进行上料,料盘被运输至运料设备的取料端以取出排水座与其它配件进行组装,取料完毕后,工人需要前往取料端回收空的料盘,然后再返回上料端进行下一个料盘的上料工作。在以上过程中,工人一次只能对单个料盘进行上料,需要频繁地进行料盘上料工作,而且需要在运料设备的上料端与取料端之间来回走动以进行料盘回收和料盘上料,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料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用于运输排水座的运料设备需要人工频繁地进行料盘上料工作,而且需要在运料设备的上料端与取料端之间来回走动以进行料盘的回收和料盘上料,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运料设备,包括机架、输送装置、两个承载装置及两个搬运装置,机架布置有上料区、堆叠区、取料区及回收区;输送装置设置于机架上,能够将料盘从上料区依次输送至堆叠区、取料区及回收区;两个承载装置均设置于堆叠区,并且分别位于输送装置的相对两侧,两个承载装置配合用于承载堆叠的料盘;两个搬运装置均设置于堆叠区,并且分别对应两个承载装置设置,两个搬运装置配合用于将输送装置上的料盘逐个搬运至两个承载装置上进行堆叠,或者将两个承载装置上的料盘逐个搬运至输送装置上。
进一步地,搬运装置能够带动输送装置上的料盘上移至第一位置,或者带动第一位置的料盘下移至输送装置上;承载装置滑动设置于机架上,能够朝靠近或远离输送装置的方向滑动,承载装置具有用于与料盘的底部抵接的承载板,承载装置能够驱动承载板下移至第二位置或者上移至第三位置,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上方,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下方。
进一步地,搬运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气缸及举升组件,第一支架设置于机架上,第一气缸设置于第一支架上,并且与举升组件连接,能够驱动举升组件上下移动,举升组件用于与料盘的底部边缘抵接。
进一步地,举升组件包括第一衔接板、第二衔接板及举升板,第一衔接板与第一支架滑动连接,第二衔接板连接于第一衔接板与第一气缸的伸缩端之间,举升板设置于第一衔接板上,用于与料盘的底部边缘抵接。
进一步地,承载装置包括滑动件以及两个承载机构,滑动件与机架滑动连接,两个承载机构间隔设置于滑动件上,并且分别位于对应的搬运装置的相对两侧,两个承载机构均具有承载板。
进一步地,运料设备还包括两个驱动装置,两个驱动装置分别对应两个承载装置设置于机架上,驱动装置与对应的承载装置的滑动件连接,能够驱动滑动件相对机架滑动。
进一步地,运料设备还包括限位装置,限位装置设置于机架上,并位于堆叠区靠近取料区的一侧,当需要对料盘进行堆叠时,限位装置能够阻挡输送装置上的料盘从堆叠区运输至取料区。
进一步地,机架包括上层架体、下层架体及连接架体,上层架体与下层架体间隔设置,连接架体连接于上层架体与下层架体之间;上料区、堆叠区及取料区均布置于上层架体,上料区和取料区分别位于上层架体的两端,回收区布置于下层架体,并位于下层架体靠近上料区的端部。
进一步地,输送装置包括第一水平传送机构、第二水平传送机构及竖直传送机构,第一水平传送机构设置于上层架体上,第一水平传送机构的两端分别对应于上料区和取料区;第二水平传送机构设置于下层架体上,竖直传送机构的一端与第一水平传送机构对应取料区的端部衔接,竖直传送机构的另一端与第二水平传送机构靠近取料区的端部衔接,回收区位于第二水平传送机构靠近上料区的端部。
进一步地,运料设备还包括取料装置,取料装置对应取料区设置于机架上,能够抓取并转运位于取料区的料盘中的料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运料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工作时,工人将装满料件的料盘逐个放置于机架的上料区进行上料,第一输送装置将料盘逐个从上料区输送至堆叠区,两个搬运装置共同将输送装置上的料盘逐个搬运至两个承载装置上进行堆叠缓存,堆叠工作完成后,两个搬运装置再将两个承载装置上的料盘逐个搬运至输送装置上,由输送装置将料盘逐个从堆叠区输送至取料区,实现自动化上料,工人只需隔一段时间在上料区进行上料工作,无需频繁地进行单盘上料工作,而且在料盘取料完毕后,输送装置能够将取料区的空料盘输送至回收区,无需人工前往回收区回收空料盘,从而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运料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运料设备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运料设备的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运料设备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运料设备的搬运装置及承载装置的组合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图2所示的运料设备的搬运装置及承载装置的组合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图5所示的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运料设备的取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料盘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运料设备;101、上料区;102、堆叠区;103、取料区;104、回收区;
10、机架;11、上层架体;111、安装座;1111、第三滑轨;12、下层架体;13、连接架体;
20、输送装置;21、第一水平传送机构;211、第一传送带;22、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1、第二传送带;23、竖直传送机构;231、升降模组;232、托盘;
30、搬运装置;31、第一支架;311、第一滑轨;32、第一气缸;33、举升组件;331、第一衔接板;3311、第一滑块;332、第二衔接板;333、举升板;
40、承载装置;41、滑动件;411、第三滑块;42、承载机构;421、第二支架;4211、第二滑轨;422、第二气缸;423、第一连接板;4231、第二滑块;424、第二连接板;425、承载板;
50、驱动装置;
60、限位装置;61、限位气缸;62、限位块;
70、感应装置;
80、取料装置;81、支撑架;82、X轴移动模组;83、Y轴移动模组;84、Z轴移动模组;85、抓手;
200、料盘;201、盘体;202、支撑柱;203、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料设备100,包括机架10、输送装置20、两个搬运装置30及两个承载装置40,机架10布置有上料区101、堆叠区102、取料区103及回收区104;输送装置20设置于机架10上,能够将料盘200从上料区101依次输送至堆叠区102、取料区103及回收区104;两个承载装置40均设置于堆叠区102,并且分别位于输送装置20的相对两侧,两个承载装置40配合用于承载堆叠的料盘200;两个搬运装置30均设置于堆叠区102,并且分别对应两个承载装置40设置,两个搬运装置30配合用于将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逐个搬运至两个承载装置40上进行堆叠,或者将两个承载装置40上的料盘200逐个搬运至输送装置20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运料设备100在工作时,工人将装满料件的料盘200逐个放置于机架10的上料区101进行上料,第一输送装置20将料盘200逐个从上料区101输送至堆叠区102,两个搬运装置30共同将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逐个搬运至两个承载装置40上进行堆叠缓存,堆叠工作完成后,两个搬运装置30再将两个承载装置40上的料盘200逐个搬运至输送装置20上,由输送装置20将料盘200逐个从堆叠区102输送至取料区103,实现自动化上料,工人只需隔一段时间在上料区101进行上料工作,无需频繁地进行单盘上料工作,而且在料盘200取料完毕后,输送装置20能够将取料区103的空料盘200输送至回收区104,无需人工前往取料区103回收空料盘200,从而减小工人的劳动强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运料设备100可用于但不限于运输排水座,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运料设备100用于运输排水座时,如图10所示,料盘200包括盘体201以及设置于盘体201上的支撑柱202,支撑柱20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柱202沿盘体201的周向间隔分布。具体地,盘体201呈方形或近似于方形,支撑柱20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柱202分布于盘体201的四个角。堆叠的料盘200中,相对位置在下的料盘200的支撑柱202与相对位置在上的料盘200的盘体201的底部抵接以形成支撑。盘体201上设置有多个定位柱203,多个定位柱203呈阵列分布,在装填料时,排水座能够套设在定位柱203上进行定位。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机架10包括上层架体11、下层架体12及连接架体13,上层架体11与下层架体12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连接架体13连接于上层架体11与下层架体12之间,上料区101、堆叠区102及取料区103依次布置于上层架体11,上料区101和取料区103分别位于上层架体11的两端,回收区104布置于下层架体12,并位于下层架体12靠近上料区101的端部。在工作时,工人在上层架体11的上料区101进行料盘200的上料工作,在下层架体12的回收区104进行料盘200的回收工作,由于回收区104位于下层架体12靠近上料区101的端部,及上料区101与回收区104上下布置,两者位于机架10的同一侧,因此,工人可在机架10的同一侧进行料盘200的上料工作及料盘200的回收工作,无需在上料区101与取料区103之间来回走动,从而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以及节省来回走动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输送装置20包括第一水平传送机构21、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及竖直传送机构23,第一水平传送机构21设置于上层架体11上,第一水平传送机构21的两端分别对应于上料区101和取料区103;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设置于下层架体12上,竖直传送机构23的一端与第一水平传送机构21对应取料区103的端部衔接,竖直传送机构23的另一端与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靠近取料区103的端部衔接,回收区104位于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靠近上料区101的端部。在工作时,第一水平传送机构21能够将料盘200依次从上料区101输送至堆叠区102及取料区103,当料盘200在取料区103取料完毕后,竖直传送机构23将取料区103的空料盘200输送至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靠近取料区103的端部,即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位于取料区103正下方的端部,接着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再将空料盘200输送至靠近上料区101的端部,即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位于上料区101正下方的端部。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水平传送机构21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条第一传送带211,两条第一传送带211共同运输料盘200,两个搬运装置30分别位于两条第一传送带211彼此背离的侧部,两个承载装置40分别位于两条第一传送带211彼此背离的侧部。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条第二传送带221,两条第二传送带221共同运输料盘200。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竖直传送机构23包括升降模组231及托盘232,升降模组231设置于机架10上,能够驱动托盘232上移至取料区103,或者下移至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在工作时,升降模组231驱动托盘232上移至取料区103以承托料盘200,然后再驱动托盘232下移,托盘232带动料盘200下移,并将料盘200放置至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上,由第二水平传送机构22将料盘200输送至回收区104,随后,升降模组231可驱动托盘232返回取料区103,重复以上操作,便可实现将取料区103的空料盘200逐个运输至回收区104。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5所示,搬运装置30能够带动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上移至第一位置,或者带动第一位置的料盘200下移至输送装置20上;承载装置40滑动设置于机架10上,能够朝靠近或远离输送装置20的方向滑动,承载装置40具有承载板425,承载装置40能够驱动承载板425下移至第二位置或者上移至第三位置,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上方,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下方,承载板425的初始位置为第二位置。
料盘200堆叠过程:输送装置20将料盘200从上料区101输送至堆叠区102后,首先,搬运装置30带动输送装置20上的第一个料盘200上移至第一位置;然后,使承载装置40朝靠近输送装置20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承载板425以第二位置的高度进入到第一个料盘200的下方;接着,承载装置40驱动承载板425上移,当承载板425与第一个料盘200的底部抵接时,第一个料盘200被承载板425支撑,从而承载板425能够带动第一个料盘200上移,直至承载板425到达第三位置;搬运装置30下移至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的下方,然后带动输送装置20上的第二个料盘200上移,当第二个料盘200与承载板425上的第一个料盘200的底部抵接时,第一个料盘200被第二个料盘200支撑,从而搬运装置30能够同时带动两个料盘200上移,直至第二个料盘200到达第一位置,承载板425随着第一个料盘200的上移而与第一个料盘200的底部脱离,此时承载板425位于第一个料盘200与第二个料盘200之间;接着,使承载装置40朝远离输送装置20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承载板425以第三位置的高度退出第一个料盘200的下方;接着,承载装置40驱动承载板425下移至第二位置;接着,使承载装置40朝靠近输送装置20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承载板425以第二位置的高度进入到第二个料盘200的下方;接着,承载装置40再驱动承载板425上移,当承载板425与第二个料盘200的底部抵接时,第二个料盘200及第一个料盘200均被承载板425支撑,从而承载板425能够同时带动两个料盘200上移,直至承载板425到达第三位置。重复以上操作,便可实现料盘200的堆叠缓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料盘200可堆叠至五层。
料盘200分盘过程:首先,搬运装置30移动至第一位置处;然后,承载装置40驱动承载板425从第三位置开始下移,当从上往下数的倒数第一个料盘200到达第一位置后,倒数第一个料盘200及其之上的料盘200均被搬运装置30支撑,承载板425继续下移而与倒数第一个料盘200的底部脱离,直至到达第二位置;接着,使承载装置40朝远离输送装置20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承载板425以第二位置的高度退出倒数第一个料盘200的下方;接着,承载装置40驱动承载板425上移至第三位置;接着,使承载装置40朝靠近输送装置20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承载板425以第三位置的高度进入到倒数第二个料盘200的下方;接着,搬运装置30同时带动倒数第一个料盘200及其之上的料盘200下移,当承载板425与倒数第二个料盘200的底部抵接时,倒数第二个料盘200及其之上的料盘200均被承载板425支撑,随着搬运装置30的继续下移,倒数第一个料盘200与倒数第二个料盘200脱离,被搬运装置30带至输送装置20上。重复以上操作,便可实现料盘200的逐个分盘。具体地,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运料设备100用于运输排水座时,承载板425通过与料盘200的盘体201的底部抵接,以带动料盘200移动,上述的承载板425以第三位置的高度进入到倒数第二个料盘200的下方,具体是指,承载板425以第三位置的高度插入到倒数第一个料盘200的盘体201与倒数第二个料盘200的盘体201之间。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7所示,搬运装置30包括第一支架31、第一气缸32及举升组件33,第一支架31设置于机架10上,第一气缸32设置于第一支架31上,并且与举升组件33连接,能够驱动举升组件33上下移动,举升组件33用于与料盘200的底部边缘抵接。在工作时,第一支架31为第一气缸32、举升组件33及举升组件33上的料盘200提供支撑力,第一气缸32能够驱动举升组件33上下移动,从而当举升组件33与料盘200的底部边缘抵接时,举升组件33能够带动料盘200上下移动。两个搬运装置30的举升组件33分别与料盘200的底部的两侧边缘抵接,以共同带动料盘200上下移动,使得料盘200在移动时更加平稳而不容易晃动。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举升组件33包括第一衔接板331、第二衔接板332及举升板333,第一衔接板331与第一支架31滑动连接,第二衔接板332连接于第一衔接板331与第一气缸32的伸缩端之间,举升板333设置于第一衔接板331上,用于与料盘200的底部边缘抵接。在工作时,第二衔接板332与第一气缸32的伸缩端连接,从而第一气缸32能够驱动第二衔接板332上下移动,而第一衔接板331与第二衔接板332连接,并且与第一支架31滑动连接,从而第二衔接板332能够带动第一衔接板331在第一支架31上进行上下滑动,又因为举升板333设置于第一衔接板331上,从而第一衔接板331能够带动举升板333上下移动,当举升板333与料盘200的底部边缘抵接时,举升板333能够带动料盘200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一支架31上设置有第一滑轨311,第一滑轨311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衔接板331上设置有与第一滑轨311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3311。通过第一滑块3311与第一滑轨311的滑动配合,能够对第一衔接板331的滑动起导向作用,保证第一衔接板331带动举升板333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从而保证举升板333带动料盘200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使得料盘200在上下移动时更加平稳而不会发生倾斜。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一滑轨3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滑轨311间隔设置于第一支架31上,第一滑块3311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第一滑块3311间隔设置于第一衔接板331上,并且分别与两个第一滑轨311滑动连接。通过设置成对的第一滑轨311、成对的第一滑块3311,能够使得料盘200在上下移动时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一支架31呈板状,第一气缸32和第一滑轨311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架31的相对两侧上。第一支架31呈板状,结构简单,易于制作,而且占用空间小,其相对两侧的板面平整,便于第一气缸32及第一滑轨311的安装。具体地,第一气缸32及第一滑轨311可通过螺丝固定在第一支架31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气缸32的伸缩长度固定,当第一气缸32处于收缩极限时,举升板333的高度小于第一传送带211的传送面的高度,当第一气缸32处于伸长极限时,举升板333位于第一位置,第一位置的高度大于第一传送带211的传送面的高度。初始状态下,第一气缸32处于收缩极限,当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输送至堆叠区102时,第一气缸32伸出,通过第一衔接板331、第二衔接板332带动举升板333上移,当举升板333上移至与第一传送带211的传送面同等高度时,举升板333与料盘200的底部抵接,料盘200被举升板333支撑,举升板333能够带动料盘200上移,当第一气缸32处于伸长极限时,举升板333带动料盘200上移至第一位置。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承载装置40包括滑动件41以及两个承载机构42,滑动件41与机架10滑动连接,两个承载机构42间隔设置于滑动件41上,并且分别位于对应的搬运装置30的相对两侧,两个承载机构42均具有承载板425。在工作时,滑动件41能够在机架10上朝靠近或远离输送装置20的方向滑动,从而带动两个承载机构42同时朝靠近或远离输送装置2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两个承载机构42上的承载板425同时进入到料盘200的下方或者同时退出料盘200的下方,并且两个承载板425能够共同与料盘200的底部边缘抵接,以带动料盘200上下移动,使得料盘200移动更加平稳而不容易晃动。承载装置40的数量为两个,因此承载机构42的数量为四个,承载板425的数量也为四个,四个承载板425共同对料盘200进行支撑,稳定性高,支撑力强。
具体地,搬运装置30的举升板333用于与料盘200的底部边缘的中间位置抵接,而两个承载机构42分别位于搬运装置30的相对两侧,即两个承载机构42的承载板425分别用于与料盘200的底部边缘的两端位置抵接,稳定性高,支撑力强。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承载机构42包括第二支架421、第二气缸422、第一连接板423、第二连接板424及承载板425,第二支架421设置于滑动件41上,第二气缸422设置于第二支架421上,第一连接板423与第二支架421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板424连接于第一连接板423与第二气缸422的伸缩端之间,承载板425设置于第一连接板423上。在工作时,滑动件41相对机架10滑动,从而带动第二支架421滑动,第二支架421为第二气缸422、第一连接板423、第二连接板424、承载板425及承载板425上的料盘200提供支撑力,第二连接板424与第二气缸422的伸缩端连接,从而第二气缸422能够驱动第二连接板424上下移动,而第一连接板423与第二连接板424连接,并且与第二支架421滑动连接,从而第二连接板424能够带动第一连接板423在第二支架421上进行上下滑动,有因为承载板425设置于第一连接板423上,从而第一连接板423能够带动承载板425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二支架421上设置有第二滑轨4211,第二滑轨4211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连接板423上设置有与第二滑轨4211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4231。通过第二滑轨4211与第二滑块4231的滑动配合,能够对第一连接板423的滑动起导向作用,保证第一连接板423带动承载板425稳定地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从而保证承载板425带动料盘200稳定地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使得料盘200在上下移动时更加平稳而不会发生倾斜。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二支架421呈板状,第二气缸422和第二滑轨4211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架421的相对两侧上。第二支架421呈板状,结构简单,易于制作,而且占用空间小,其相对两侧的板面平整,便于第二气缸422及第二滑轨4211的安装。具体地,其二气缸及第二滑轨4211可通过螺丝固定在第二支架421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气缸422的伸缩长度固定,当第二气缸422处于收缩极限时,承载板425位于第二位置,当第二气缸422处于伸长极限时,承载板425位于第三位置。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5及图6所示,机架10上设置有安装座111,安装座111上设置有第三滑轨1111,滑动件41上设置有与第三滑轨1111滑动连接的滑块。通过第三滑轨1111与第三滑块411的滑动配合,能够对滑动件41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保证滑动件41稳定地朝靠近或远离输送装置20的方向滑动。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三滑轨11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滑轨1111间隔设置于安装座111上,第三滑块411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第三滑块411间隔设置于滑动件41,并且分别与两个第三滑轨1111滑动连接。通过设置成对的第三滑轨1111、成对的第三滑块411,能够使得滑动件41在滑动时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滑动件41呈板状,承载机构42和第三滑块411分别设置于滑动件41的相对两侧,并且两个承载机构42分别设置于滑动件41的两端,两个第三滑块411也分别设置于滑动件41的两端。两个承载机构42的重力分别作用于滑动件41的两端,而两个第三滑块411刚好对应滑动件41的两端设置,从而能够增强对两个承载机构42的支撑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减小滑动件41两端所承受的弯矩,使得滑动件41不易发生变形。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搬运装置30设置于安装座111上。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运料设备100还包括两个驱动装置50,两个驱动装置50分别对应两个承载装置40设置于机架10上,驱动装置50与对应的承载装置40的滑动件41连接,能够驱动滑动件41相对机架10滑动。在工作时,两个驱动装置50分别驱动两个承载装置40滑动,使得两个承载装置40同时朝靠近或远离输送装置20的方向移动。由于每个承载装置40的两个承载机构42均设置于滑动件41上,因此,无需为两个承载机构42各配置一个驱动装置50,而是通过驱动装置50与滑动件41连接,从而驱动装置50驱动滑动件41滑动时,能够带动两个承载机构42同时运动,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驱动装置50设置于机架10的安装座111上,即驱动装置50、搬运装置30及承载装置40均设置于安装座111上,结构紧凑,减小对机架10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50为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伸缩长度固定,当驱动气缸处于伸长极限时,承载板425能够伸入料盘200的下方区域,并且对应料盘200底部的边缘,当驱动气缸处于收缩极限时,承载板425能够退出料盘200的下方区域。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运料设备100还包括限位装置60,限位装置60设置于机架10上,并位于堆叠区102靠近取料区103的一侧,当需要对料盘200进行堆叠时,限位装置60能够阻挡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从堆叠区102运输至取料区103。工作时,输送装置20将料盘200从上料区101输送至堆叠区102,当需要对料盘200进行堆叠时,限位装置60工作,阻挡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继续从堆叠区102运输至取料区103,从而将料盘200限位于堆叠区102,随后搬运装置30便可将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搬运至承载装置40上。当料盘200堆叠工作完成后,搬运装置30将承载装置40上的料盘200搬运至输送装置20上,限位装置60不工作,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能够顺利地从堆叠区102输送至取料区103。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限位装置60包括限位气缸61及限位块62,限位气缸61设置于机架10上,限位块62与限位气缸61的伸缩端连接,当需要对料盘200进行堆叠时,限位气缸61伸出驱动限位块62进入到输送装置20的上方,以与输送装置20上的料盘200抵接,从而阻挡料盘200从堆叠区102运输至取料区103。当需要将料盘200输送至取料区103时,限位气缸61回缩驱动限位块62退出输送装置20的上方,以解除对料盘200的阻挡,从而料盘200能够顺利地从堆叠区102运输至取料区103。具体地,限位气缸61位于两条第一传送带211之间,当限位气缸61处于收缩极限时,限位块62的高度小于第一传送带211的传送面的高度,当限位气缸61处于伸长极限时,限位块62的高度大于第一传送带211的传送面的高度,从而能够与第一传送带211上的料盘200抵接。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运料设备100还包括感应装置70,感应装置70对应堆叠区102设置于机架10上,并与限位气缸61连接,当感应装置70检测到进入到堆叠区102的料盘200时,感应装置70能够控制限位气缸61伸出。通过感应装置70检测料盘200的位置信息,进而控制限位气缸61伸出,驱动限位块62进入第一传送带211的上方,以与第一传送带211上的料盘200抵接,从而阻挡料盘200从堆叠区102运输至取料区103,工作精准可靠,而且无需人工控制限位气缸61,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具体地,感应装置70包括光电传感器及控制器,光电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限位气缸61连接。当需要对料盘200进行堆叠时,光电传感器能够发出光线,当第一传送带211上的料盘200运输至堆叠区102而切断光线时,光电传感器检测到料盘200的位置信息,并将该位置信息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再控制限位气缸61伸出,驱动限位块62进入到第一传送带211的上方,以与第一传送带211上的料盘200抵接,从而阻挡料盘200从堆叠区102运输至取料区103。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9所示,运料设备100还包括取料装置80,取料装置80对应取料区103设置于机架10上,能够抓取并转运位于取料区103的料盘200中的料件。在工作时,输送装置20将料盘200输送至取料区103,取料装置80能够抓取料盘200上的料件,并将料件转运到下一个工位,以与其它的配件进行组装,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取料运料,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以及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取料装置80包括支撑架81、X轴移动模组82、Y轴移动模组83、Z轴移动模组84以及抓手85,支撑架81对应取料区103设置于机架10上,X轴移动模组82设置于支撑架81上,并与Y轴移动模组83连接,能够驱动Y轴移动模组83在水平面上沿料盘200输送方向移动或者沿料盘200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Y轴移动模组83与Z轴移动模组84连接,能够驱动X轴移动模组82在水平面上沿垂直于料盘200输送方向的方向移动,Z轴移动模组84与抓手85连接,能够驱动抓手85在竖直方向上移动。通过X轴移动模组82、Y轴移动模组83以及Z轴移动模组84的相互配合,抓手85能够逐个抓取料盘200上的料件并将其转运至下一个工位。具体地,当料件在料盘200上呈阵列分布时,通过X轴移动模组82、Y轴移动模组83以及Z轴移动模组84的相互配合,可逐行或逐列地抓料运料,并且能够顺着该行或列逐个地抓料运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抓手85的数量为两个,即可同时抓取两个料件并将其转运至下一个工位,其中一个可进行下一步加工,而另外一个可做缓存,以填补抓手85下一次抓料运料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布置有上料区、堆叠区、取料区及回收区;
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设置于所述机架上,能够将料盘从所述上料区依次输送至所述堆叠区、所述取料区及所述回收区;
两个承载装置,两个所述承载装置均设置于所述堆叠区,并且分别位于所述输送装置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承载装置配合用于承载堆叠的所述料盘;
两个搬运装置,两个所述搬运装置均设置于所述堆叠区,并且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承载装置设置,两个所述搬运装置配合用于将所述输送装置上的所述料盘逐个搬运至两个所述承载装置上进行堆叠,或者将两个所述承载装置上的所述料盘逐个搬运至所述输送装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装置能够带动所述输送装置上的所述料盘上移至第一位置,或者带动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料盘下移至所述输送装置上;所述承载装置滑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所述输送装置的方向滑动,所述承载装置具有用于与所述料盘的底部抵接的承载板,所述承载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承载板下移至第二位置或者上移至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上方,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气缸及举升组件,所述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并且与所述举升组件连接,能够驱动所述举升组件上下移动,所述举升组件用于与所述料盘的底部边缘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组件包括第一衔接板、第二衔接板及举升板,所述第一衔接板与所述第一支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衔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衔接板与所述第一气缸的伸缩端之间,所述举升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衔接板上,用于与所述料盘的底部边缘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包括滑动件以及两个承载机构,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机架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承载机构间隔设置于所述滑动件上,并且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搬运装置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承载机构均具有所述承载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料设备还包括两个驱动装置,两个所述驱动装置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承载装置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装置与对应的所述承载装置的所述滑动件连接,能够驱动所述滑动件相对所述机架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料设备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堆叠区靠近所述取料区的一侧,当需要对所述料盘进行堆叠时,所述限位装置能够阻挡所述输送装置上的所述料盘从所述堆叠区运输至所述取料区。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上层架体、下层架体及连接架体,所述上层架体与所述下层架体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架体连接于所述上层架体与所述下层架体之间;所述上料区、所述堆叠区及所述取料区均布置于所述上层架体,所述上料区和所述取料区分别位于所述上层架体的两端,所述回收区布置于所述下层架体,并位于所述下层架体靠近所述上料区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第一水平传送机构、第二水平传送机构及竖直传送机构,所述第一水平传送机构设置于所述上层架体上,所述第一水平传送机构的两端分别对应于所述上料区和所述取料区;所述第二水平传送机构设置于所述下层架体上,所述竖直传送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传送机构对应所述取料区的端部衔接,所述竖直传送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传送机构靠近所述取料区的端部衔接,所述回收区位于所述第二水平传送机构靠近所述上料区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运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料设备还包括取料装置,所述取料装置对应所述取料区设置于所述机架上,能够抓取并转运位于所述取料区的所述料盘中的料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72447.4U CN220664170U (zh) | 2023-08-11 | 2023-08-11 | 运料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72447.4U CN220664170U (zh) | 2023-08-11 | 2023-08-11 | 运料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664170U true CN220664170U (zh) | 2024-03-26 |
Family
ID=90332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172447.4U Active CN220664170U (zh) | 2023-08-11 | 2023-08-11 | 运料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664170U (zh) |
-
2023
- 2023-08-11 CN CN202322172447.4U patent/CN22066417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27900B (zh) | 生产流水线及送料装置 | |
CN105501973A (zh) | 一种主板散热模组自动上料机 | |
CN112124953A (zh) | 一种上下料装置 | |
CN112027655A (zh) | 一种自动上下料装置及激光加工设备 | |
CN110027899B (zh) | 生产流水线、送料装置及接驳机构 | |
CN217147748U (zh) | 一种托盘上料机构 | |
CN214692184U (zh) | 托盘输送装置 | |
CN110395578B (zh) | 一种液晶面板自动上料机 | |
CN110356842A (zh) | 一种用于两模组之间工件转移的互转设备 | |
CN209988691U (zh) | 生产流水线及送料装置 | |
CN114435896A (zh) | 一种复判缓存设备及复判缓存方法 | |
CN113320987A (zh) | 一种上料设备 | |
CN113070653B (zh) | 一种仓储装置的自动化上料装配设备 | |
CN111348434A (zh) | 用于pcb板的收/送板机 | |
CN111453325B (zh) | 一种引火件载具盘自动下线的传递装置及其传递方法 | |
CN217147279U (zh) | 一种玻璃加工自动输送仓储线 | |
CN114313788B (zh) | 一种无损转运系统 | |
CN215591930U (zh) | 一种双层上料设备 | |
CN220664170U (zh) | 运料设备 | |
CN214568857U (zh) | 一种多料盘自动上料机 | |
CN110775558B (zh) | 一种周转式双向装配流水线 | |
CN220664179U (zh) | 一种笔记本键盘剪刀脚载具库存机 | |
CN113562438A (zh) | 一种电路板循环流线包装机 | |
CN211140634U (zh) | 一种周转式双向装配流水线 | |
CN113198800A (zh) | 自动供料存料机以及手机中框清洗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