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94367U - 烘箱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烘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4367U
CN216694367U CN202220013126.2U CN202220013126U CN216694367U CN 216694367 U CN216694367 U CN 216694367U CN 202220013126 U CN202220013126 U CN 202220013126U CN 216694367 U CN216694367 U CN 216694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n
air
oven section
section
suctio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131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威
车欢
罗芳
李世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1312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4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4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4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烘箱装置,属于料带烘干技术领域。本申请提出一种烘箱装置,用于烘干料带,烘箱装置包括:箱体,具有料带入口和料带出口;第一隔断单元,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用于隔出沿所述料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其中,所述第一隔断单元设置有第一抽风口,所述第一抽风口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烘箱节与所述第二烘箱节的连通处形成负压。该烘干装置具有较好的烘干效果,且保证了料带的品质。

Description

烘箱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料带烘干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烘箱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料带的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烘箱装置对料带进行烘干。但是,目前大多数烘箱装置的温度控制精度较差,导致料带的实际烘干过程偏离预设的烘干要求,降低了料带的烘干效果,料带的品质也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烘箱装置,具有较好的烘干效果,且保证了料带的品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烘箱装置,用于烘干料带,包括:箱体,具有料带入口和料带出口;第一隔断单元,设置于箱体的内部,用于隔出沿料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其中,第一隔断单元设置有第一抽风口,第一抽风口被配置为使第一烘箱节与第二烘箱节的连通处形成负压。
本申请实施例的烘箱装置中,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通过第一隔断单元隔断,料带沿输送方向依次经过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之间存在温差,第一隔断单元设有第一抽风口,第一抽风口抽风以在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的连通处形成负压,能够降低料带行进过程中所带动的气流量,降低第一烘箱节的空气被带入第二烘箱节内部的量,从而降低了料带输送过程中热空气流动对第二烘箱节的温度范围的影响,提高了料带烘干工艺参数的控制精度,提高了料带的烘干效果,保证了料带的品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抽风口朝向料带设置。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抽风口朝向料带设置并用于抽风,能够在料带附近形成负压,避免料带行进过程中带动附近的空气进入第二烘箱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抽风口为喇叭口。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抽风口为喇叭口,能够扩大第一抽风口的抽风范围,在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的连通处形成更大的负压范围,避免料带行进过程中带动附近的空气进入第二烘箱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隔断单元成对设置,一对第一隔断单元之间形成供料带穿过的间隙。
在上述方案中,料带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隔断单元,位于料带的两侧的第一隔断单元的第一抽风口分别从料带的两侧进行抽风,在料带的两侧表面均形成负压,在对料带的两侧表面进行烘干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料带输送过程中热空气流动对第二烘箱节的温度范围的影响,提高了料带的烘干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烘箱装置还包括第一吹风单元和第二吹风单元,第一吹风单元用于向第一烘箱节的内部吹风,第二吹风单元用于向第二烘箱节的内部吹风。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烘箱节通过第一吹风单元供风,第二烘箱节通过第二吹风单元供风,第一吹风单元和第二吹风单元的吹风温度和吹风风量可以独立调节,使得每个烘箱节的温度范围和风量独立调节,提高了每个烘箱节的温度控制精度,提高了料带的烘干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烘箱装置还包括:第一风机,设置于箱体的外部;其中,第一隔断单元具有通道,通道的一端与第一抽风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风机的进风口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利用第一隔断单元的内部空间设置通道,通道不过多占用箱体内部的空间,使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具有足够的空间,提高烘箱的烘干效率;将第一风机设置于箱体的外部,使第一风机与通道易于组装,且第一风机远离箱体的内部,能够避免第一风机在高温下运行,提高第一风机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箱体的内部还包括第三烘箱节,烘箱装置还包括第三吹风单元,第三吹风单元用于向第三烘箱节的内部吹风,第一风机的出风口与第三吹风单元的入风口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风机将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的连通处的热空气引导至第三吹风单元,第三吹风单元向第三烘箱节内部吹风,能够二次利用从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的连通处抽出的热风的余热,降低烘箱装置的总供风量,从而降低第一风机的耗电量,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烘箱装置还包括:加热单元,第一风机的出风口与第三吹风单元的入风口通过加热单元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对从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的连通处抽出的热风进行加热,使其达到第三烘箱节的预设供风温度,能够提高对第三烘箱节的温度参数的控制精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第一入口用于引入新风,第二入口与第一风机的出风口连通,出口与第三吹风单元的入风口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新风从第一入口进入加热单元,从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的连通处抽出的热风从第二入口进入加热单元,第一入口的新风和第二入口的热风均进入加热单元并进行加热,使出口风量符合第三烘箱节的预设风量,能够提高对第三烘箱节的风量参数的控制精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箱体包括第一侧壁,料带入口设置于第一侧壁,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二抽风口,第二抽风口被配置为使料带入口处形成负压。
在上述方案中,箱体的料带入口处温差较大,料带进入箱体内部时会带动箱体外部的低温空气进入箱体的内部,第二抽风口使料带入口处形成负压,能够降低料带行进过程中所带动的气流量,降低箱体外部的空气被带入箱体内部的量,避免与料带入口连通的烘箱节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范围,维持该烘箱节的内部温度范围恒定,提高了料带烘干工艺参数的控制精度,提高了料带的烘干效果,保证了料带的品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箱体包括第二侧壁,料带出口设置于第二侧壁,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三抽风口,第三抽风口被配置为使料带出口处形成负压。
在上述方案中,箱体的料带出口处温差较大,料带离开箱体内部时会带出箱体内部的高温空气,第三抽风口使料带出口处形成负压,能够降低料带离开箱体时带出的风量,降低箱体内部的高温空气离开箱体的量,避免与料带出口连通的烘箱节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范围,维持该烘箱节的内部温度范围恒定,提高了料带烘干工艺参数的控制精度,提高了料带的烘干效果,保证了料带的品质。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一种形式的烘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二种形式的烘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三种形式的烘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四种形式的烘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五种形式的烘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六种形式的烘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未按比例提供。
图标:100-烘箱装置;110-箱体;111-第一侧壁;1111-料带入口;1112-第二抽风口;1113-第一风道;112-第二侧壁;1121-料带出口;1122-第三抽风口;1123-第二风道;113-第一烘箱节;1131-第一回风口;114-第二烘箱节;1141-第二回风口;115-第三烘箱节;1151-第三回风口;120-第一隔断单元;121-第一抽风口;122-通道;130-第一吹风单元;140-第二吹风单元;141-第二风机;142-出风部;150-第一风机;160-加热单元;161-第一入口;162-第二入口;163-出口;170-第三吹风单元;171-第三风机;180-第二隔断单元;200-料带;210-第一表面;220-第二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相关技术中,料带制备过程中,某些料带的表面可能具有涂覆层,在收卷前需要对料带表面进行烘干,以保证料带的烘干品质。为了按照设定的烘干工艺对料带进行烘干,烘箱内部具有多个烘箱节,料带进入烘箱后依次经过多个烘箱节,每个烘箱节的温度和压力不同,实现对料带进行多段式烘干处理,避免料带在烘干过程中其涂覆层产生裂纹。但是,烘箱节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通常存在偏差,由于某些烘箱节的实际温度范围高于或者低于预设温度范围,导致料带不能按照预设的烘干工艺进行烘干,烘干效果比较差,也会对料带的品质造成损坏。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料带输送过程中依次经过多个烘箱节,会带动附近的空气流动,使前一个烘箱节的空气从两个烘箱节的连通处进入后一个烘箱节,不仅造成前一个烘箱节的热量损失,还导致后一个烘箱节的实际温度增高,导致相邻的两个烘箱节之间发生窜温。
基于上述思路,本申请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对相邻的两个烘箱节的连通处进行抽风以形成负压,缓解相邻两个烘箱节之间的窜温现象,使每个烘箱节的实际温度范围与预设温度范围一致,提高烘箱装置的每个烘箱节的温度控制精度,能够按照预设的烘干工艺对料带进行烘干处理,不仅具有较好的烘干效果,还能够保证料带的品质。
可以理解的是,窜温指的是,相邻的两个烘箱节的连通处存在空气流动,前一个烘箱节的高温空气从两个烘箱节的连通处进入后一个烘箱节,提高后一个烘箱节的温度,使一个烘箱节的温度高出预设的温度范围,即相邻的两个烘箱节的温度范围互相影响的现象。
图1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一种形式的烘箱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烘箱装置100,用于烘干料带200,包括箱体110和第一隔断单元120。箱体110具有料带入口1111和料带出口1121,第一隔断单元120设置于箱体110的内部,用于隔出沿料带200的输送方向P依次设置的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其中,第一隔断单元120设置有第一抽风口121,第一抽风口121被配置为使第一烘箱节113与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形成负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料带200可以为极片料带,料带20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210和第二表面220,第一表面210和第二表面220分别具有活性物质涂覆层。在其他实施例中,料带200也可以为涂覆有绝缘层、胶层的料带200。
烘箱装置100可以包括多个烘箱节,多个烘箱节沿料带200的输送方向P间隔设置,料带200在输送过程中依次经过多个烘箱节。烘箱节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烘箱节分别为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第一烘箱节113与料带入口1111连通,第二烘箱节114与料带出口1121连通;烘箱节的数量可以为三个,第一烘箱节113与料带入口1111连通,或者第二烘箱节114与料带出口1121连通;烘箱节的数量也可以为四个或者五个,第一烘箱节113与料带入口1111连通,或者第二烘箱节114与料带出口1121连通,或者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为处于中间的两个相邻的两个烘箱节。
第一隔断单元120固定于箱体110的内壁,沿着料带200的输送方向P,第一隔断单元120的靠近第一烘箱节113的一侧为第一侧,靠近第二烘箱节114的一侧为第二侧,沿着垂直于料带200的表面的方向,第一隔断单元120的靠近料带200的表面的一侧为第三侧,第一隔断单元120的第三侧与料带200的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以使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之间连通,且容许料带200能够沿输送方向P行进。第一抽风口121设置于第一隔断单元120,通过抽气的形式在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形成负压。
第一抽风口121可以设置于第一隔断单元120的第一侧或者第二侧,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隔断单元120的第三侧。第一抽风口1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第一抽风口12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或者其他形状,第一抽风口121也可以形成有导流结构。
第一抽风口121可以通过第一隔断单元120内部的通道122与箱体110的外部连通,第一抽风口121也可以形成于风管的一端,风管固定设置于第一隔断单元120,风管的另一端与箱体110的外部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的烘箱装置100中,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通过第一隔断单元120隔断,料带200沿输送方向依次经过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之间存在温差,第一隔断单元120设有第一抽风口121,第一抽风口121抽风以在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形成负压,能够降低料带200行进过程中所带动的气流量,降低第一烘箱节113的空气被带入第二烘箱节114内部的量,从而降低了料带200输送过程中对第二烘箱节114的温度范围的影响,提高了料带200烘干工艺参数的控制精度,提高了料带200的烘干效果,保证了料带200的品质。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抽风口121朝向料带200设置。
具体而言,第一抽风口121设置于第一隔断单元120的第三侧,并朝向料带200的表面设置,可以朝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也可以朝料带200的第二表面220。具体地,第一抽风口121可以垂直朝向料带200的表面设置,也可以倾斜朝向料带200的表面设置。
第一抽风口121与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之间具有间隙。例如,第一抽风口121与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500mm,既能够容许料带200沿输送方向P正常行进,又能够形成较大的负压区,避免料带200带动第一烘箱节113的空气进入第二烘箱节114。沿着输送方向P,第一抽风口121的宽度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整,以形成合适范围的负压区。例如,第一抽风口121的宽度可以为10-200mm。
第一抽风口121结合第一隔断单元120的内部的负压环境具有抽风功能,以在料带200附近形成负压。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抽风口121朝向料带200表面设置,能够在料带200附近形成负压,避免料带200行进过程中带动附近的空气进入第二烘箱节11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抽风口121为喇叭口。
喇叭口指的是,沿着料带200的输送方向P且靠近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的方向,形成第一抽风口121的两个侧壁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第一抽风口121为喇叭口的具体实施方式具有多种。例如,第一隔断单元120的第三侧开放且具有开口,开口为喇叭口。再例如,第一隔断单元120的第一抽气口处设置有导流罩,沿着靠近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的方向,导流罩呈扩口形状且围绕第一抽气口设置,导流罩安装于第一隔断单元120。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抽风口121为喇叭口,能够扩大抽风范围,在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形成更大的负压范围,避免料带200行进过程中带动附近的空气进入第二烘箱节114。
图2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二种形式的烘箱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单元120成对设置,一对第一隔断单元120之间形成供料带200穿过的间隙。
具体而言,第一隔断单元120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隔断单元120共同隔出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在料带200的两侧,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分别存在一个连通处。两个第一隔断单元120沿着料带20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一个第一隔断单元120位于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的一侧,该第一隔断单元120的朝向第一表面210的一侧具有第一抽风口121;另一个第一隔断单元120位于料带200的第二表面220的一侧。该第一隔断单元120的朝向第二表面220的一侧具有另一个第一抽风口121。两个第一抽风口121分别在料带20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进行抽风,以在两个连通处均形成负压。两个第一隔断单元120可以对称分布于料带200的两侧,也可以非对称分布在料带200的两侧。
在上述方案中,料带20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隔断单元120,位于料带200的两侧的第一隔断单元120的第一抽风口121分别从料带200的两侧进行抽风,在料带200的两侧表面均形成负压,在对料带200的两侧表面进行烘干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料带200的输送过程中热空气流动对第二烘箱节114的温度范围的影响,提高了料带200的烘干效果。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烘箱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吹风单元130和第二吹风单元140,第一吹风单元130用于向第一烘箱节113的内部吹风,第二吹风单元140用于向第二烘箱节114的内部吹风。
第一吹风单元130和第二吹风单元140的构造可以相同,以第二吹风单元140为例,第二吹风单元140包括第二风机141和多个出风部142,多个出风部142并联且用于向第二烘箱节114的内部供风,第二风机141设置于箱体110的外部且与多个出风部142同时连接,第二风机141用于引导高温空气进入多个出风部142,通过多个出风部142吹向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多个出风部142沿输送方向P间隔设置,且出风部142具有出风口,出风口朝向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或者第二表面220设置。
第一吹风单元130和第二吹风单元140可以分别对应一个热风风源,以分别为第一吹风单元130和第二吹风单元140供入温度不同的热风。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烘箱节113通过第一吹风单元130供风,第二烘箱节114通过第二吹风单元140供风,第一吹风单元130和第二吹风单元140的吹风温度和吹风风量可以独立调节,使得每个烘箱节的温度范围和风量独立调节,提高了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温度控制精度,提高了料带200的烘干效果。
图3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三种形式的烘箱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烘箱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风机150,设置于箱体110的外部,其中,第一隔断单元120具有通道122,通道122的一端与第一抽风口121连通,另一端与第一风机150的进风口连通。
具体而言,第一隔断单元120还包括第四侧,第三侧与第四侧相对设置,通道122的一端于第三侧与第一抽风口121连通,第四侧延伸至箱体110的外部且与第一风机150的进风口连通。
具体而言,第一风机150为抽风机,第一风机150的进风口与通道122连通,第一风机150用于将通道122内的空气抽出。第一风机150的出风口可以与外部大气环境连通,也可以与余热回收装置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利用第一隔断单元120的内部空间设置通道122,通道122不过多占用箱体110内部的空间,使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具有足够的空间,提高烘箱的烘干效率;将第一风机150设置于箱体110的外部,使第一风机150与通道122易于组装,且第一风机150远离箱体110的内部,能够避免在高温下运行,提高第一风机150的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10的内部还包括第三烘箱节115,烘箱装置100还包括第三吹风单元170,第三吹风单元170用于向第三烘箱节115的内部吹风,第一风机150的出风口与第三吹风单元170的入风口连通。
具体而言,第三烘箱节115的温度高于第一烘箱节113的温度,从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抽出的热风的温度可以至少部分用作第三烘箱节115的热风风源。
在前述的“箱体110内部具有三个烘箱节,第一烘箱节113与料带入口1111连通”的实施例中,第三烘箱节115位于第二烘箱节114的下游且与料带出口1121连通,烘箱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隔断单元180,第二烘箱节114和第三烘箱节115通过第二隔断单元180隔断,第二隔断单元180的面向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的一侧与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之间具有间隙,以使第二烘箱节114和第三烘箱节115具有连通处。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烘箱节115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烘箱节113的上游,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三烘箱节115通过第二隔断单元180隔断,第二隔断单元180的面向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的一侧与料带200的第一表面210之间具有间隙,以使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三烘箱节115具有连通处。
第三吹风单元170的构造与第二吹风单元140和第一吹风单元130相同,具体而言,第三吹风单元170包括第三风机171,第一风机150的出风口与第三风机的进风口连通,第一风机150抽出的高温空气进入第三风机,通过第三风机以及多个进风口进入第三烘箱节115,以对第三烘箱节115进行供风。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风机150将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的热空气引导至第三吹风单元170,第三吹风单元170向第三烘箱节115内部吹风,能够二次利用从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抽出的热风的余热,降低烘箱装置100的总供风量,从而降低第一风机150的耗电量,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图4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四种形式的烘箱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烘箱装置100还包括加热单元160,第一风机150的出风口与第三吹风单元170的入风口通过加热单元160连通。
加热单元160可以仅用于加热由第一风机150抽出的空气,也可以在加热的过程中混入新风,以调整第三吹风单元170的进风量。加热单元160可以使用加热金属丝对空气进行加热,也可以使用高温高压的蒸气对空气进行加热。
在上述方案中,对从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抽出的热风进行加热,使其达到第三烘箱节115的预设供风温度,能够提高对第三烘箱节115的温度参数的控制精度。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单元160包括第一入口161、第二入口162和出口163,第一入口161用于引入新风,第二入口162与第一风机150的出风口连通,出口163与第三吹风单元170的入风口连通。
加热单元160具有加热腔,第一入口161、第二入口162和出口163均与加热腔连通,出口163与第三吹风单元170的第三风机的入风口连通。新风指的是,箱体110的外部的空气。
在上述方案中,新风从第一入口161进入加热单元160,从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抽出的热风从第二入口162进入加热单元160,第一入口161的新风和第二入口162的热风均进入加热单元160,加热单元160对混合后的风量进行加热,使出口163的风量符合第三烘箱节115的预设风量,能够提高对第三烘箱节115的风量参数的控制精度。
图5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五种形式的烘箱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烘箱装置100也可以具有回风系统。例如,箱体110还具有第一回风口1131、第二回风口1141和第三回风口1151,第一回风口1131设置于第一烘箱节113,第二回风口1141设置于第二烘箱节114,第三回风口1151设置于第三烘箱节115,第一回风口1131、第二回风口1141和第三烘箱节115与外部的回风风机连通,回风风机用于将空气通过第一回风口1131、第二回风口1141和第三回风口1151抽出至箱体110的外部,并回风至热风风源,以降低第一烘箱节113、第二烘箱节114和第三烘箱节115内的气压,提高烘干效果。
图6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五种形式的烘箱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10包括第一侧壁111,料带入口1111设置于第一侧壁111,第一侧壁111设置有第二抽风口1112,第二抽风口1112被配置为使料带入口1111处形成负压。
第一侧壁111的内部可以具有第一风道1113,第二抽风口1112形成于料带入口1111的表面且与第一风道1113连通,第一风道1113的另一端通往箱体110的外部且与第一风机150的进风口连通。第一侧壁111也可以设置有第一管道,第二抽风口1112形成于第一管道的端部。
在上述方案中,箱体110的料带入口1111处温差较大,料带200进入箱体110内部时会带动箱体110外部的低温空气进入箱体110的内部,第二抽风口1112使料带入口1111处形成负压,能够降低料带200行进过程中所带动的气流量,降低箱体110外部的空气被带入箱体110内部的量,避免与料带入口1111连通的烘箱节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范围,维持与料带入口1111连通的烘箱节的内部温度范围恒定,提高了料带200烘干工艺参数的控制精度,提高了料带200的烘干效果,保证了料带200的品质。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10包括第二侧壁112,料带出口1121设置于第二侧壁112,第二侧壁112设置有第三抽风口1122,第三抽风口1122被配置为使料带出口1121处形成负压。
第二侧壁112的内部可以具有第二风道1123,第三抽风口1122形成于料带出口1121的表面且与第二风道1123连通,第二风道1123的另一端通往箱体110的外部且与第一风机150的进风口连通。第二侧壁112也可以设置有第二管道,第三抽风口1122形成于第二管道的端部。
在上述方案中,箱体110的料带出口1121处温差较大,料带200离开箱体110内部时会带出箱体110内部的高温空气,第三抽风口1122使料带出口1121处形成负压,能够降低料带200离开箱体110时带出的风量,降低箱体110内部的高温空气离开箱体110的量,避免与料带出口1121连通的烘箱节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范围,维持与料带出口1121连通的烘箱节的内部温度范围恒定,提高了料带200烘干工艺参数的控制精度,提高了料带200的烘干效果,保证了料带200的品质。
如图4和图6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烘箱装置100,包括箱体110、第一隔断单元120、第二隔断单元180、第一风机150、加热单元160和第三吹风单元170。箱体110的内部沿着输送方向P依次设置有第一烘箱节113、第二烘箱节114和第三烘箱节115,其中,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通过第一隔断单元120隔断,第二烘箱节114和第三烘箱节115通过第二隔断单元180隔断,第一烘箱节113的预设温度范围高于第三烘箱节115的预设温度范围,第二烘箱节114的预设温度范围低于第三烘箱节115的预设温度范围,第一隔断单元120内部具有通道122,且在靠近料带200的一端具有第一抽风口121,第一抽风口121用于在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形成负压,以降低料带200输送过程中带动第一烘箱节113内的高温空气进入第二烘箱节114,导致第二烘箱节114的温度升高,超出预设的温度范围。另外,也可以在第一侧壁111设置与料带入口1111对应的第二抽风口1112,以及在第二侧壁112设置与料带出口1121对应的第三抽风口1122,并配合风机抽风,在料带入口1111处和料带出口1121处形成负压,避免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三烘箱节115的温度超出预设范围。
第一风机150将由第一抽风口121抽出的高温空气经过加热单元160混入新风且加热后送入第三吹风单元170,由第三吹风单元170对第三烘箱节115供风,实现了对第一烘箱节113和第二烘箱节114的连通处的高温空气的余热利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烘箱装置100中,针对温差和压差比较大的地方设置对应的抽风口并形成负压,避免这些地方发生气体流动,从而消除了相邻的烘箱节发生窜温的现象,实现各烘箱节参数精确可控,提高了料带200的干燥质量和干燥效率;且将高温的烘箱节抽出的高温空气经过加热后供入较低温度的烘箱节,实现了对抽出的风量的余热回收利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烘箱装置,用于烘干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装置包括:
箱体,具有料带入口和料带出口;
第一隔断单元,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用于隔出沿所述料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烘箱节和第二烘箱节;
其中,所述第一隔断单元设置有第一抽风口,所述第一抽风口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烘箱节与所述第二烘箱节的连通处形成负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抽风口朝向所述料带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抽风口为喇叭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断单元成对设置,一对所述第一隔断单元之间形成供所述料带穿过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装置还包括第一吹风单元和第二吹风单元,所述第一吹风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烘箱节的内部吹风,所述第二吹风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烘箱节的内部吹风。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装置还包括:
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部;
其中,所述第一隔断单元具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抽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内部还包括第三烘箱节,所述烘箱装置还包括第三吹风单元,所述第三吹风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三烘箱节的内部吹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吹风单元的入风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装置还包括:
加热单元,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吹风单元的入风口通过所述加热单元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用于引入新风,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第三吹风单元的入风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第一侧壁,所述料带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二抽风口,所述第二抽风口被配置为使所述料带入口处形成负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烘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第二侧壁,所述料带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三抽风口,所述第三抽风口被配置为使所述料带出口处形成负压。
CN202220013126.2U 2022-01-04 2022-01-04 烘箱装置 Active CN216694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3126.2U CN216694367U (zh) 2022-01-04 2022-01-04 烘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3126.2U CN216694367U (zh) 2022-01-04 2022-01-04 烘箱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4367U true CN216694367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5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13126.2U Active CN216694367U (zh) 2022-01-04 2022-01-04 烘箱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43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95964B2 (ja) 印刷機用熱風循環システム
CN103370590A (zh) 用于连续干燥涂覆膜的设备
CN218048800U (zh) 涂布烘箱及包括该涂布烘箱的涂布设备
WO2023169150A1 (zh) 烘干装置
CN108048959B (zh) 具有多个独立可控加热系统的纤维氧化炉
CN218502578U (zh) 一种涂布烘箱设备
CN216694367U (zh) 烘箱装置
CN209147668U (zh) 一种聚乳酸纤维烘干设备
CN116475038A (zh) 烘干装置及极片制造生产线
US2021002565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rying boards
US10676847B2 (en) Discharge nozzle plate for center-to-ends fiber oxidation oven
CN209955132U (zh) 静压箱
CN220332278U (zh) 一种印花机烘箱
CN217963357U (zh) 高精度低耗能涂层定型机
CN212512157U (zh) 一种用于烘干炉窖的烘干通道
CN217131658U (zh) 一种烤炉循环风结构
CN211256342U (zh) 一种浆丝机烘干房
CN116871142A (zh) 风嘴、烘箱结构
CN109433558A (zh) 一种独立式版涂烘箱装置
CN214718119U (zh) 一种涂装吊挂式强冷高效冷却结构
CN116379735B (zh) 布料预烘干装置及布料烘干系统
CN220836444U (zh) 烘干装置、干燥系统以及温度控制系统
CN217541317U (zh) 新风输入装置和烘箱
CN109795214B (zh) 一种膜体的高效烘干系统
CN211601464U (zh) 一种膜体快速高效集成烘干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