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90139U - 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0139U
CN216690139U CN202123384505.7U CN202123384505U CN216690139U CN 216690139 U CN216690139 U CN 216690139U CN 202123384505 U CN202123384505 U CN 202123384505U CN 216690139 U CN216690139 U CN 216690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inner sleeve
sleeve
wall
top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845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丽霞
刘瑶
曹爱玲
徐士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Zhongh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Zhongh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Zhongh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Zhongh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845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0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0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01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套筒、内套筒和支架,所述外套筒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固定设置有光轴,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撑板,所述光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板上;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能够与落水口的内壁配合的顶板,所述顶板的外壁能够顶在落水口的内壁上;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内套筒在所述外套筒内上下移动,所述外套筒上与所述顶板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允许所述顶板通过的缺口;所述光轴的上端伸出所述支架连接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辅助人工在对落水口铺贴防水卷材时,对防水卷材进行施压,保证防水卷材与落水口内壁紧贴。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落水口,是雨水口的一种,建筑上所谓的雨水口就是落水口。它是屋面或者楼面有组织排水方式中收集、引导屋面雨水流入排水管的装置。由于落水口是用于排水的结构,因此需要对落水口进行防水施工。目前,对于落水口的防水施工,一般需要落水口的上端内壁以及周边铺贴防水卷材,防水卷材贴入落水口内不应小于50mm,铺贴前对防水卷材加热,然后再进行铺贴。一般是将防水卷材裁成条状,一部分贴在落水口内,一部分贴在落水口附近的地面上。为了保证防护卷材能够与落水口的内壁紧贴,还需要对加热后的防水卷材进行施压。目前,基本上都是人工手动并借助简单的工具对防护卷材进行施压,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人工在对落水口铺贴防水卷材时,对防水卷材进行施压,保证防水卷材与落水口内壁紧贴的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套筒、内套筒和支架,所述外套筒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固定设置有光轴,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撑板,所述光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板上;
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能够与落水口的内壁配合的顶板,所述顶板的外壁能够顶在落水口的内壁上;
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内套筒在所述外套筒内上下移动,所述外套筒上与所述顶板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允许所述顶板通过的缺口;
所述光轴的上端伸出所述支架连接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可以为手轮,也可以为电机驱动。
所述驱动机构为电推杆,所述电推杆的壳体固定在所述外套筒上,所述电推杆的推杆设置在所述内套筒上。
所述顶板的形状根据落水口的形状进行设置,目前一般为上端大下端小,为圆台状,因此所述顶板的外表面可以设计成与落水口相匹配的曲面。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套筒上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伸入所述内套筒内,所述驱动轴位于所述内套筒内部的一端通过U型板设置有两个对称且相互平行的圆杆,所述外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矩形状的环形口,所述环形口以所述驱动轴的轴心为中心设置;
所述内套筒的侧壁中部位置设置有圆形杆,所述圆形杆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圆杆之间且与所述驱动轴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圆杆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圆形杆的外径,所述圆形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环形口内,所述环形口两个内壁之间的最短距离略大于所述圆形杆的外径;
所述圆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环形口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长度;
所述内套筒靠近所述驱动轴的侧壁上设置有矩形口,所述矩形口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环形口的水平方向长度,所述矩形口的竖直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环形口的竖直方向的长度;
所述驱动轴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机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外套筒上。
当所述圆形杆位于所述环形口的上水平部时,所述顶板的下端面高于所述外套筒的下端面。
所述环形口的角度小于90度,一般为40-70度。
所述驱动轴转动,两个所述圆杆转动,两个所述圆杆在转动的过程中,拨动所述圆形杆移动,所述圆形杆能够沿着所述环形口的轨迹运动且所述顶板能够在所述缺口内随所述圆形杆运动。
所述圆形杆的轴线经过所述内套筒的圆心且不超过所述圆心。
所述环形口的拐角处均设置有圆弧过渡且所述环形口的外环拐角处的圆弧过渡的直径略大于所述圆形杆的外径。
所述顶板通过弹簧固定在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上。所述弹簧一般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上下两端,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所述顶板的上部且位于所述外套筒的外侧设置有水平压板。
所述顶板上转动设置有能够与落水口的内壁相切的压辊,所述水平压板上转动设置有能够与地面相切的压辊。
所述内套筒的侧壁上与所述顶板相对应的位置通过螺纹连接有顶丝,所述顶丝能够顶在所述顶板上。
所述支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板两端的立板,所述立板位于所述水平压板的外侧,所述立板的下端设置有脚踩板,所述脚踩板位于所述水平压板的外侧。通过人工用脚将脚踩板踩住实现固定,也可以通过重物进行固定。
所述圆形杆最好转动设置在所述内套筒上,仅能实现转动不能实现轴向移动。
工作原理:将本装置放置在落水口处,尽量保证所述内套筒与落水口同心,然后将所述支架固定住,启动所述电机,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轴转动,所述驱动轴转动带动所述U型板以及两个所述圆杆转动,两个所述圆杆在转动的过程中,拨动所述圆形杆,所述圆形杆被迫沿着所述环形口的轨迹移动,当所述圆形杆在所述环形口的水平部移动时,所述内套筒和顶板能够随着所述圆形杆沿着所述环形口的水平部移动,所述内套筒和顶板此时能够转动;
当所述圆形杆在所述环形口的竖直部移动时,所述内套筒和顶板能够随着所述圆形杆沿着所述环形口的竖直部移动,所述内套筒和顶板此时能够上下移动。
所述驱动轴转动一周,所述顶板和套筒能够实现沿所述环形口的上水平部正转、沿一侧的竖直部下移、沿所述环形口的下水平部反转、沿另一侧的竖直部上移,如此往复运动实现通过所述顶板对防水卷材的施压。当沿一侧的竖直部下移时,所述顶板逐渐进入落水口,当所述顶板与落水口的内壁上的防水卷材接触时,所述顶板上的弹簧被压缩,这样所述顶板可以对防水卷材进行施压,施压的方向是竖向的,当沿所述环形口的下水平部反转时,可以对防水卷材进行横向施压。由于本申请还设置了所述水平压板,所述顶板在转动的过程中还能带动所述水平压板转动,实现对地面上的部分进行施压。
所以本申请可以通过驱动轴、U型板、两个圆杆、圆形杆、环形口的配合实现对防水卷材横向和竖向的往复施压。
另外,由于所述顶板和环形口的尺寸有限,当一部分区域施压完成之后,需要将电机停止,然后转动所述外套筒,以便调节所述顶板的位置,然后对下一部分区域进行施压,所述外套筒的转动可以通过人工也可以通过电机驱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辅助人工在对落水口铺贴防水卷材时,对防水卷材进行施压,保证防水卷材与落水口内壁紧贴;本申请可以通过驱动轴、U型板、两个圆杆、圆形杆、环形口的配合实现对防水卷材横向和竖向的往复施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圆形杆位于环形口上水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圆形杆位于环形口下水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与图3角度不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圆形杆位于环形口竖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内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设置了压辊的顶板和水平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外套筒;2、内套筒;3、支架;4、顶板;5、驱动机构;6、顶丝;7、压辊;101、环形口;102、固定板;103、光轴;104、手轮;105、缺口;201、圆形杆;202、矩形口;301、上支撑板;302、立板;303、脚踩板;401、弹簧;402、水平压板;501、驱动轴;502、电机;503、U型板;504、圆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9,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套筒1、内套筒2和支架3,外套筒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板102,固定板102上固定设置有光轴103,支架3包括上支撑板301,光轴103转动设置在上支撑板301上;
内套筒2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能够与落水口的内壁配合的顶板4,顶板4的外壁能够顶在落水口的内壁上;
还包括驱动机构5,驱动机构5能够带动内套筒2在外套筒1内上下移动,外套筒1上与顶板4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允许顶板4通过的缺口105;
光轴103的上端伸出支架3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以为手轮104,也可以为电机驱动。
驱动机构5为电推杆,电推杆的壳体固定在外套筒1上,电推杆的推杆设置在内套筒2上。
顶板4通过弹簧401固定在内套筒2的外壁上。弹簧401一般设置在顶板4的上下两端,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顶板4的上部且位于外套筒1的外侧设置有水平压板402。
顶板4上转动设置有能够与落水口的内壁相切的压辊7,水平压板402上转动设置有能够与地面相切的压辊7。
内套筒2的侧壁上与顶板4相对应的位置通过螺纹连接有顶丝6,顶丝6能够顶在顶板4上。
支架3包括设置在上支撑板301两端的立板302,立板302位于水平压板402的外侧,立板302的下端设置有脚踩板303,脚踩板303位于水平压板402的外侧。通过人工用脚将脚踩板303踩住实现固定,也可以通过重物进行固定。
实施例二:
参见图1-图9,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套筒1、内套筒2和支架3,外套筒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板102,固定板102上固定设置有光轴103,支架3包括上支撑板301,光轴103转动设置在上支撑板301上;
内套筒2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能够与落水口的内壁配合的顶板4,顶板4的外壁能够顶在落水口的内壁上;
还包括驱动机构5,驱动机构5能够带动内套筒2在外套筒1内上下移动,外套筒1上与顶板4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允许顶板4通过的缺口105;
光轴103的上端伸出支架3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以为手轮104,也可以为电机驱动。
顶板4的形状根据落水口的形状进行设置,目前一般为上端大下端小,为圆台状,因此顶板4的外表面可以设计成与落水口相匹配的曲面。
驱动机构5包括转动设置在外套筒1上的驱动轴501,驱动轴501的一端伸入内套筒2内,驱动轴501位于内套筒2内部的一端通过U型板503设置有两个对称且相互平行的圆杆504,外套筒1的侧壁上设置有矩形状的环形口101,环形口101以驱动轴501的轴心为中心设置;
内套筒2的侧壁中部位置设置有圆形杆201,圆形杆201的一端位于两个圆杆504之间且与驱动轴501相对设置,两个圆杆504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圆形杆201的外径,圆形杆201的另一端设置在环形口101内,环形口101两个内壁之间的最短距离略大于圆形杆201的外径;
圆杆504的长度大于环形口101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长度;
内套筒2靠近驱动轴501的侧壁上设置有矩形口202,矩形口202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环形口101的水平方向长度,矩形口202的竖直方向的长度大于环形口101的竖直方向的长度;
驱动轴501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机502连接,电机502固定在外套筒1上。
当圆形杆201位于环形口101的上水平部时,顶板4的下端面高于外套筒1的下端面。
环形口101的角度小于90度,一般为40-70度。
驱动轴501转动,两个圆杆504转动,两个圆杆504在转动的过程中,拨动圆形杆201移动,圆形杆201能够沿着环形口101的轨迹运动且顶板4能够在缺口105内随圆形杆201运动。
圆形杆201的轴线经过内套筒2的圆心且不超过圆心。
环形口101的拐角处均设置有圆弧过渡且环形口101的外环拐角处的圆弧过渡的直径略大于圆形杆201的外径。
顶板4通过弹簧401固定在内套筒2的外壁上。弹簧401一般设置在顶板4的上下两端,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顶板4的上部且位于外套筒1的外侧设置有水平压板402。
内套筒2的侧壁上与顶板4相对应的位置通过螺纹连接有顶丝6,顶丝6能够顶在顶板4上。
支架3包括设置在上支撑板301两端的立板302,立板302位于水平压板402的外侧,立板302的下端设置有脚踩板303,脚踩板303位于水平压板402的外侧。通过人工用脚将脚踩板303踩住实现固定,也可以通过重物进行固定。
圆形杆201最好转动设置在内套筒2上,仅能实现转动不能实现轴向移动。
使用方式:将本装置放置在落水口处,尽量保证内套筒2与落水口同心,然后将支架3固定住,启动电机502,电机502带动驱动轴501转动,驱动轴501转动带动U型板503以及两个圆杆504转动,两个圆杆504在转动的过程中,拨动圆形杆201,圆形杆201被迫沿着环形口101的轨迹移动,当圆形杆201在环形口101的水平部移动时,内套筒2和顶板4能够随着圆形杆201沿着环形口101的水平部移动,内套筒2和顶板4此时能够转动;
当圆形杆201在环形口101的竖直部移动时,内套筒2和顶板4能够随着圆形杆201沿着环形口101的竖直部移动,内套筒2和顶板4此时能够上下移动。
驱动轴501转动一周,顶板4和套筒能够实现沿环形口101的上水平部正转、沿一侧的竖直部下移、沿环形口101的下水平部反转、沿另一侧的竖直部上移,如此往复运动实现通过顶板4对防水卷材的施压。当沿一侧的竖直部下移时,顶板4逐渐进入落水口,当顶板4与落水口的内壁上的防水卷材接触时,顶板4上的弹簧401被压缩,这样顶板4可以对防水卷材进行施压,施压的方向是竖向的,当沿环形口101的下水平部反转时,可以对防水卷材进行横向施压。由于本申请还设置了水平压板402,顶板4在转动的过程中还能带动水平压板402转动,实现对地面上的部分进行施压。
所以本申请可以通过驱动轴501、U型板503、两个圆杆504、圆形杆201、环形口101的配合实现对防水卷材横向和竖向的往复施压。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顶板4上转动设置有能够与落水口的内壁相切的压辊7,水平压板402上转动设置有能够与地面相切的压辊7。此时与防水卷材接触的为压辊7。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套筒、内套筒和支架,所述外套筒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固定设置有光轴,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撑板,所述光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板上;
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能够与落水口的内壁配合的顶板,所述顶板的外壁能够顶在落水口的内壁上;
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内套筒在所述外套筒内上下移动,所述外套筒上与所述顶板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允许所述顶板通过的缺口;
所述光轴的上端伸出所述支架连接驱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电推杆,所述电推杆的壳体固定在所述外套筒上,所述电推杆的推杆设置在所述内套筒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套筒上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伸入所述内套筒内,所述驱动轴位于所述内套筒内部的一端通过U型板设置有两个对称且相互平行的圆杆,所述外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矩形状的环形口,所述环形口以所述驱动轴的轴心为中心设置;
所述内套筒的侧壁中部位置设置有圆形杆,所述圆形杆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圆杆之间且与所述驱动轴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圆杆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圆形杆的外径,所述圆形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环形口内,所述环形口两个内壁之间的最短距离略大于所述圆形杆的外径;
所述圆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环形口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长度;
所述内套筒靠近所述驱动轴的侧壁上设置有矩形口,所述矩形口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环形口的水平方向长度,所述矩形口的竖直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环形口的竖直方向的长度;
所述驱动轴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机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外套筒上;
所述驱动轴转动,两个所述圆杆转动,两个所述圆杆在转动的过程中,拨动所述圆形杆移动,所述圆形杆能够沿着所述环形口的轨迹运动且所述顶板能够在所述缺口内随所述圆形杆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杆的轴线经过所述内套筒的圆心且不超过所述圆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口的拐角处均设置有圆弧过渡且所述环形口的外环拐角处的圆弧过渡的直径略大于所述圆形杆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通过弹簧固定在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上部且位于所述外套筒的外侧设置有水平压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防水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板两端的立板,所述立板位于所述水平压板的外侧,所述立板的下端设置有脚踩板,所述脚踩板位于所述水平压板的外侧。
CN202123384505.7U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Active CN216690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84505.7U CN216690139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84505.7U CN216690139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0139U true CN216690139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4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84505.7U Active CN216690139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01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0922A (zh) * 2021-12-29 2022-03-29 山东中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施工用辅助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0922A (zh) * 2021-12-29 2022-03-29 山东中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施工用辅助装置
CN114250922B (zh) * 2021-12-29 2023-09-29 山东中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施工用辅助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90139U (zh) 一种建筑防水施工装置
CN111395256A (zh) 地下车库防洪装置
CN110847620A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临时连接固定设备
CN112376857A (zh) 一种建筑墙面粉刷施工设备
CN114250922A (zh) 一种防水施工用辅助装置
CN212335873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地面积水处理设备
CN219766628U (zh) 一种钢筋弯折装置
CN211946305U (zh) 一种雨水处理收集用杂物隔离装置
CN214996075U (zh) 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节水型喷淋养护装置
CN113279577B (zh) 一种预埋定位筋线盒结构及其施工工法
CN212312154U (zh) 一种挤塑板用开槽机
CN108824625A (zh) 一种市政工程用下水道清淤装置
CN209745720U (zh) 一种防水材料抗折性能测试装置
CN218557577U (zh) 一种房屋装修用墙面钻孔装置
CN216766885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结构缝隙灌浆装置
CN220664310U (zh) 一种防水卷材收卷装置
CN207143683U (zh) 一种混凝土高效率铺平装置
CN212714785U (zh) 地下车库防洪装置
CN219156016U (zh) 一种防水卷材加工用自动收卷装置
CN216156307U (zh) 一种市政工程建筑的沥青铺设设备
CN211691311U (zh) 一种建筑用抹灰装置
CN216176235U (zh) 钢筋拼接装置
CN220889605U (zh) 一种预制烟道补漏补强装置
CN219910112U (zh) 一种建筑施工预留洞临时封堵装置
CN212357898U (zh) 一种混凝土抹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