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84297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84297U
CN216684297U CN202220062445.2U CN202220062445U CN216684297U CN 216684297 U CN216684297 U CN 216684297U CN 202220062445 U CN202220062445 U CN 202220062445U CN 216684297 U CN216684297 U CN 216684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avity
radar device
heat dissipation
rad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6244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阳
陈福焱
蒋超
周代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6244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84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84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84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车辆。解决了现有车辆由于雷达装置设置在车辆顶部,车辆饰板与雷达装置形成的腔体结构较小,从而导致腔体内聚集大量热量,最终引起腔体上方的饰板局部容易受热变形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雷达装置和饰板,雷达装置设置在车辆的顶部,饰板盖设在雷达装置的上方,饰板与雷达装置的顶面共同围设成一个腔体,腔体内设置有散热通道。同时,结合车辆行驶带来的空气流动特性,在散热通道内导入流动空气带走激光雷达散发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和清洁效率,既保证了雷达装置能够获得良好的探测区域,也解决了车辆饰板因受热引发的局部变形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批量生产的车型,雷达装置一般布置在前保险杠上,因前保险杠后部空间较大,雷达装置不存在热量无法有效散失的问题。但此种设置方案需要将雷达装置放置在距离地面较低的位置,这种放置方式容易导致雷达装置探测的区间较小,并且容易受到磕碰导致雷达装置受损,最终引起雷达装置更换成本高昂等缺陷。因此,现有技术将雷达装置设置在车顶的上方,为了造型美观以及降低风阻,在激光雷达外部设置饰板进行遮蔽,饰板与激光雷达形成密闭的腔体结构,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保证雷达装置获得良好的探测视野,同时雷达装置也能远离易磕碰受损的区域,但这种设置方式面临因造型及风阻限制导致的空间狭小、散热困难的新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现有车辆的饰板由于与雷达装置形成的腔体结构较小,导致腔体聚集了大量热量,造成温度上升,从而引起腔体上方的饰板局部受热,最终引起饰板变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车辆由于雷达装置设置在车辆顶部,车辆饰板与雷达装置形成的腔体结构较小,从而导致腔体内聚集大量热量,从而温度上升,最终引起腔体上方的饰板局部容易受热变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雷达装置和饰板,雷达装置设置在车辆的顶部,饰板盖设在雷达装置的上方,饰板与雷达装置的顶面共同围设成一个腔体,腔体内设置有散热通道。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通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靠近所述车辆的前部的位置,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在靠近所述车辆的后部的位置。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设置为格栅结构。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通道的通道流向与所述车辆的顶部外侧的空气流向相同。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口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横截面积。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车辆的Z向上,所述进风口的高度低于所述出风口的高度。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的外侧还设置有倾斜的斜面,以使从所述出风口处吹出的风能够沿斜面运动,并朝向所述车辆的Z向倾斜。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朝向所述车辆的X向。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处还设置有可开闭的摆页。
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控制器,所述雷达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
本领域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雷达装置和饰板,其中,雷达装置设置在车辆的顶部,饰板盖设在雷达装置的上方,饰板与雷达装置的顶面共同围设成一个腔体,腔体内设置有散热通道。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车辆顶部结构,该结构将雷达装置设置在车顶上方,一方面能获得良好的探测区域,另一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将雷达装置设置在前保险杠上的设置方式,使得雷达装置远离了易磕碰受损的区域,从而避免了雷达装置的损坏,也避免了雷达装置因设置位置不利而导致的更换成本高的缺陷。同时,将饰板盖设在雷达装置的上方,饰板与雷达装置的顶面共同围设出腔体,并且结合了雷达装置自防水的特性,在腔体内设置散热通道。同时,结合车辆行驶带来的空气流动特性,在散热通道内导入流动空气,从而带走雷达装置散发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和清洁效率,进而改善了腔体上方饰板局部受热变形的问题。这种设置方式既保证了雷达装置能够获得良好的探测区域,又能够对雷达装置实现一个较好的保护,同时也能够解决车辆饰板因受热引发的局部变形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进行描述。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车辆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通道的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通道的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雷达装置,2-饰板,3-腔体,4-散热通道,41-进风口,42-出风口,421-格栅结构,5-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尽管说明书中是以将设置在散热通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开口朝向车辆的X向(如图中标注X向)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可以将设置在散热通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开口朝向车辆的Z向上,只要该设置方式能够实现对雷达装置进行散热并且能达到防止饰板变形的效果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进行描述。
由于前保险杠后部空间较大,因此大多数的批量生产的车型将雷达装置设置在前保险杠上,并且将雷达装置设置在前保险杠上不会存在热量无法有效散失的问题。但此种布置方案因雷达装置设置的位置较低,会导致雷达装置存在探测区间较小的问题,并且雷达装置1会出现易磕碰受损、更换成本高昂等缺陷。因此,如图1所示,为了改善该弊端将雷达装置1设置在车辆的顶部,但是为了造型美观及低风阻的需求,饰板2与雷达装置1形成了密闭狭小的腔体3结构。并且,受限于雷达装置1高散热辐射及光照的影响,腔体3内聚集大量热量,导致温度上升,热量未快速有效的散失,并因温度过高,导致腔体3上方饰板2容易因局部受热而产生变形。为解决以上问题,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雷达装置1和饰板2,雷达装置1设置在车辆的顶部,饰板2盖设在雷达装置1的上方,饰板2与雷达装置1的顶面共同围设成一个腔体3,腔体3内设置有散热通道4。
将雷达装置1设置在车顶上方,一方面能获得良好的探测区域,另一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将雷达装置1设置在前保险杠上的设置方式,远离了易磕碰受损的区域,从而避免了雷达装置1的损坏,也避免了雷达装置1因设置位置不利而导致的更换成本高的缺陷。同时,将饰板2盖设在雷达装置1的上方,饰板2与雷达装置1的顶面共同围设出腔体3,并且结合了雷达装置1自防水的特性,在腔体3内设置散热通道4。同时,结合车辆行驶带来的空气流动特性,在散热通道4内导入流动空气带走雷达装置1散发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和清洁效率,从而改善了腔体3上方饰板2局部受热变形的问题。这种设置方式既保证了雷达装置1能够获得良好的探测视野,又能够对雷达装置1实现一个较好的保护,同时也能够解决车辆饰板2因受热引发的局部变形的问题。
下面进一步参照图2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通道4进行详细描述。
其中,散热通道4包括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进风口41设置在靠近车辆的前部的位置,出风口42对应设置在靠近车辆的后部的位置。并且,优选地,将出风口42设置为格栅结构421。此外,散热通道4的通道流向与车辆顶部外侧的空气流向相同(如图2空气流向的箭头所示)。
散热通道4具有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进风口41的位置设置在靠近车辆的前部的位置,出风口42对应设置在靠近车辆的后侧的位置。这种设置方式,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完成了车辆的散热过程,更有利于车辆的稳定性,并且将出风口42设置为格栅结构421,这种设置方式结构简单,并且也能有效的保证出风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对出风口42出风的密封作用。并且,为了更有效的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实现散热,将散热通道4的通道流向设置成与车辆顶部外侧的空气流向相同。
优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41的横截面积小于出风口42的横截面积。此外,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的Z向上(如图2所示),进风口41的高度低于出风口42的高度。
将散热通道4进风口41的横截面积设置成小于出风口42的横截面积,这样有利于将热量更有效的散尽,同时,不会产生风阻。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风从进风口41进入到散热通道4内,由于散热通道4的进风口41的横截面积较小,出风口42的横截面积大于进风口41的横截面积,因此,进入到散热通道4的风,会最大程度的对饰板2进行散热,不会存留一部风在腔室内,进而造成风无法流出散热通道4的问题,从而减小了风阻,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腔体3内热量的聚集,改善了腔体3上方饰板2局部受热变形的问题。另外,在车辆的Z向上,进风口41的高度还低于出风口42的高度,这种设置方式是出于对车辆的稳定性的考虑,在车辆实际行驶过程中,气流从进风口41进入,由于进风口41较低,气流向下压,气流再从出风口42流出,从而整个气流整体向下,从而保证了车辆的稳定性,使气流提供一个下压车辆的力,防止在驾驶车辆时,车辆具有漂浮感。
优选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出风口42的外侧还设置有倾斜的斜面5,以使从出风口42处吹出的风能够沿斜面5运动,并朝向车辆的Z向倾斜(如图2所示)。
在散热通道4出风口42的外侧还设置有倾斜的斜面5,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出风口42处吹出的风能够沿着斜面5运动,同时朝向车辆的Z向倾斜。更有利于气流沿着车辆行驶的方向流出,从而更好的实现对车辆饰板2和雷达装置1形成的腔体3进行散热,解决了腔体3上方饰板2局部受热变形的问题。
优选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的开口朝向车辆的X向。此外,优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41和/或出风口42处还设置有可开闭的摆页(图中未示出)。
将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的开口朝向车辆的X向,一方面能够保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进风口41与出风口42的气流与之顺应,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将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的开口朝向车辆的X向,还能够避免雨水直接存留到腔体3内,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防止落叶或者过多的灰尘聚集在腔体3内,因此,这种设置方式既能实现散热通道4的通风,又能防止散热通道4内存留过多的水,积累落叶或者灰尘。除此之外,将进风口41或者出风口42处设置有可开闭的摆页,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摆页自动打开,散热通道4能够有效的对雷达装置1以及饰板2与雷达装置1围设出的腔体3进行散热,当车辆处于停止状态时,摆页处于关闭状态,能够防止落叶和灰尘落入到腔体3内。
优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车辆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雷达装置1与控制器相连接。
为了更好的实现雷达装置1的运行,车辆内还设置有控制器,将控制器与雷达装置1相连接,使得控制器根据雷达装置1的测试结果控制车辆的行驶路径,实现雷达装置1的运行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雷达装置1和饰板2,雷达装置1设置在车辆的顶部,饰板2盖设在雷达装置1的上方,饰板2与雷达装置1的顶面共同围设成一个腔体3,腔体3内设置有散热通道4。将雷达装置1设置在车顶上方,一方面能获得良好的探测区域,另一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将雷达装置1设置在前保险杠上的设置方式,使得雷达装置1远离了易磕碰受损的区域,从而避免了雷达装置1的损坏,也避免了雷达装置1因设置位置不利而导致的更换成本高的缺陷。同时,将饰板2盖设在雷达装置1的上方,饰板2与雷达装置1的顶面共同围设出腔体3,并且结合了雷达装置1自防水的特性,在腔体3内设置散热通道4。同时,结合车辆行驶带来的空气流动特性,在散热通道4内导入流动空气带走雷达装置1散发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和清洁效率,从而改善了腔体3上方饰板2局部受热变形的问题。这种设置方式既保证了雷达装置1能够获得良好的探测视野,又能够对雷达装置1实现一个较好的保护,同时也能够解决车辆饰板2因受热引发的局部变形的问题。散热通道4包括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风从进风口41进入到散热通道4内,由于散热通道4的进风口41的横截面积较小,出风口42的横截面积大于进风口41的横截面积,因此,进入到散热通道4的风,会最大程度的对饰板2进行散热,不会造成在腔室内存留一部风,而无法流出散热通道4的问题,从而减小风阻,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腔体3内热量的聚集,改善了腔体3上方饰板2局部受热变形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用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旨在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上述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散热通道4上的出风口42可以设置成格栅结构421,还可以将出风口42设置成百叶结构,只要能保证将出风口42设置成有效的将腔体3内的热量带走即可,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包括雷达装置和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装置设置在所述车辆的顶部,所述饰板盖设在所述雷达装置的上方,所述饰板与所述雷达装置的顶面共同围设成一个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散热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靠近所述车辆的前部的位置,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在靠近所述车辆的后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设置为格栅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通道流向与所述车辆的顶部外侧的空气流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横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Z向上,所述进风口的高度低于所述出风口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的外侧还设置有倾斜的斜面,以使从所述出风口处吹出的风能够沿斜面运动,并朝向所述车辆的Z向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朝向所述车辆的X向。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处还设置有可开闭的摆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控制器,所述雷达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
CN202220062445.2U 2022-01-11 2022-01-11 车辆 Active CN216684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2445.2U CN216684297U (zh) 2022-01-11 2022-01-11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2445.2U CN216684297U (zh) 2022-01-11 2022-01-11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84297U true CN216684297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5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62445.2U Active CN216684297U (zh) 2022-01-11 2022-01-11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842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3597A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109757079A (zh) 机柜散热结构
CN209208524U (zh) 充电桩壳体和充电桩
CN216684297U (zh) 车辆
CN111846064A (zh) 一种电动车
CN113581117B (zh) 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
CN107517578A (zh) 一种基于外置散热装置的整车控制器外壳
CN208750953U (zh) 电器盒、电控组件及空调器
CN206704157U (zh) 车辆
CN203375569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03110914U (zh) 乘用车车头进气结构
CN209700430U (zh) 充电桩的散热降尘降噪结构
CN211032483U (zh) 一种客车格栅的防水结构
CN214800446U (zh) 一种有轨电车散热系统
CN208411447U (zh) 充电桩散热装置
CN104183889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CN211605352U (zh) 电池冷却装置
CN208338160U (zh) 一种具有高散热性能的电气柜
CN105109419B (zh) 一种客车多功能护甲结构
CN208175221U (zh) 一种带有通风结构的电气柜
CN216069648U (zh) 一种防水散热组件和充电桩防水散热结构
CN218042266U (zh) 汽车执行器pcba板组件
CN211088864U (zh) 供配电站顶出风散热结构
CN219565030U (zh) 前摄像头通风系统及汽车
CN217124547U (zh) 一种电动工程车辆风道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