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84284U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84284U
CN216684284U CN202123402551.5U CN202123402551U CN216684284U CN 216684284 U CN216684284 U CN 216684284U CN 202123402551 U CN202123402551 U CN 202123402551U CN 216684284 U CN216684284 U CN 216684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vehicle
sealing strip
storage structure
cover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025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子龙
王一龙
金信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ij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ij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ij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ij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025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842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84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842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涉及电动车辆技术领域。前舱储物结构包括:盒体,顶部设置成敞口,盒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接的第一本体、弱化结构和第二本体;盖体,置于盒体的上方,盒体的一侧可绕电动车辆车身枢转而使前舱储物结构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盖体还用作电动车辆的前舱机盖;盖体包括第三本体和内衬,内衬置于盒体和第三本体之间且内衬对应于第二本体的位置上设置有向盒体的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在关闭状态时凸起结构与第二本体抵触,当盖体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凸起结构挤压第二本体使弱化结构形变。本实用新型的前舱储物结构能够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兼顾电动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伴随着现代家庭及个人对于汽车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和个性化,汽车的大储物空间逐渐成为一种刚需。电动车辆相较于传统汽油车前舱空间较为宽裕,越来越多的车企更加重视电动车辆前舱储物空间的设计与布置。
为了保证前舱储物盒的防水防尘性能,现有的乘用车前舱储物盒的密封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储物盒自带密封的形式,另一种是采用机盖密封。由于自带储物盒密封形式的成本高,储物盒空间利用率低,逐渐被淘汰。机盖密封为目前主流的密封形式,即机盖上密封结构与储物盒直接密封,但结构对机盖的匹配、关闭力和行人保护性能的挑战较大,而行人保护性能在2024年将成为国家强制标准,同时在C-NCAP和C-IASI等国内和国际主流安全测试标准中行人保护性能是重要的考核部分。行人保护头部测试是考核车辆前端碰撞行人后,行人头部与机盖或风挡部分撞击后对头部的伤害情况,为了使行人保护性能较好需要机盖的刚度较软,而当前储物盒的结构会局部加强机盖的刚度,对行人保护性能不利,影响车辆在安全评价中获得好评。
因此,如何设置一种能够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兼顾电动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的前舱储物盒,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能够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兼顾电动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包括:
盒体,置于所述电动车辆的前舱中的空间内,所述盒体的顶部设置成敞口,所述盒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接的第一本体、弱化结构和第二本体;
盖体,置于所述盒体的上方,所述盒体的一侧可绕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枢转而使所述前舱储物结构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盖体还用作所述电动车辆的前舱机盖;
所述盖体包括第三本体和内衬,所述内衬置于所述盒体和所述第三本体之间且所述内衬对应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位置上设置有向所述盒体的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在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本体抵触,当所述盖体受到外部作用力时所述凸起结构挤压所述第二本体使所述弱化结构形变。
可选地,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成自其底部至顶部逐渐向远离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中心的位置延伸,且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底部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盒体包括密封条,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壁连接且在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密封条与所述凸起结构抵触;
所述密封条具有预设厚度,且其厚度方向上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预设角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向所述盒体内延伸形成的安装结构,所述密封条与所述第二本体接触的一面上设置由向所述密封条的内部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凹槽包裹在所述安装结构上从而将所述密封条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所述安装结构的布置方向与所述密封条的布置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密封条上设置有钩状把手。
可选地,所述密封条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顶部,且所述密封条和所述弱化结构均呈环状。
可选地,所述凸起结构的横截面大体上呈倒梯形,当所述弱化结构发生形变时所述凸起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本体抵触。
可选地,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密封条抵触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本体大体上平行。
可选地,所述凸起结构的中间部分向靠近所述第三本体的方向凹陷。
可选地,所述弱化结构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以使所述弱化结构形成槽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本体上设置有泄压阀,所述泄压阀配置成在所述密封条与所述凸起结构抵触时开启。
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上开设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泄压阀。
可选地,所述第三本体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设置在所述内衬与所述外板之间,所述内板上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盖体与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固定。
可选地,所述外板的边缘向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内部翻折而将所述内板的边缘包裹。
可选地,所述盒体的底部大体上水平,其顶部开口的尺寸大于底部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盒体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所述盖体的所述外板采用软金属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盖体靠近所述电动车辆的前风窗的一侧与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盖体与所述车身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阻尼。
可选地,所述盖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可以绕所述盖体的主体转动至竖直而与所述车身或盒体抵触,用于在所述盖体升起时支撑所述盖体的主体。
可选地,所述盖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用于放置所述支撑结构,所述车身或所述盒体上与所述支撑结构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槽,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槽配合使所述支撑结构稳定地支撑所述盖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舱储物结构在所述盒体的侧壁上设置弱化结构,所述弱化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发生形变。当所述电动车辆碰撞到行人时,行人头部撞击所述第二本体,在撞击力的冲击下所述凸起结构向下挤压所述第二本体,由于所述弱化结构刚度较小,当撞击力达到所述弱化结构的形变临界值时所述弱化结构会发生形变,而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弱化结构连接且远离所述弱化结构的一端悬空,因此当所述弱化结构发生形变时会带动所述第二本体向下撕裂溃缩,一方面使得所述撞击力被吸收,另一方面弱化对所述盖体的支撑,从而可以减轻对所述行人头部的伤害。
进一步地,将所述密封条设置成斜密封形式,一方面发挥密封条本身的密封作用,使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密封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吸收Z向公差的作用,增加整个尺寸链闭环中的公差冗余,从而可以解决与所述盖体的匹配问题。
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上设置有泄压阀,配置成在所述密封条与所述凸起结构抵触时开启,从而将内部气压释放,保证所述盖体顺利关闭,解决密封带来的二次关闭问题。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在弱化结构形变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C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盒体,110-第一本体,120-弱化结构,130-第二本体,131-安装结构,140-密封条,141-钩状把手,200-盖体,210-第三本体,211-外板,212-内板,220-内衬,221-凸起结构,230-固定结构,300-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左”、“右”、“左侧”、“右侧”、“上部”、“下部”“顶部”“底部”等方向上的描述均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的关系定义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的结构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现有的电动车辆由于没有配置发动机,因此对应于汽油车发动机的位置空置,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通常会在此位置上设置储物盒。但是如背景技术所述,这样的储物盒通常不利于电动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为了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兼顾电动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在弱化结构形变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如图1所示,同时参见其他附图,所述前舱储物结构一般性地包括盒体100和盖体200,所述盒体100的容积和边界根据所述前舱的布置空间进行设计。所述盒体100置于所述电动车辆的前舱中的空间内,所述盒体100的顶部设置成敞口,所述盒体10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接的第一本体110、弱化结构120和第二本体130。这里“下”指靠近所述电动车辆底部,“上”指靠近所述电动车辆的顶部。所述盖体200置于所述盒体100的上方,所述盒体100的一侧可绕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枢转而使所述前舱储物结构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盖体200还用作所述电动车辆的前舱机盖。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盖体200盖在所述盒体100上,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盖体200翻开。所述盖体200包括第三本体210和内衬220,所述第三本体210的大小与所述电动车辆的前舱大小适配。所述内衬220置于所述盒体100和所述第三本体210之间,且所述内衬220对应于所述第二本体130的位置上设置有向所述盒体100的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221,在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凸起结构221与所述第二本体130抵触,当所述盖体200受到外部作用力时所述凸起结构221挤压所述第二本体130使所述弱化结构120形变。其中,所述内衬220可以根据所述盒体100的开口边界进行设计。
上述前舱储物结构在所述盒体100的侧壁上设置弱化结构120,所述弱化结构120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发生形变。当所述电动车辆碰撞到行人时,行人头部撞击所述第二本体130,在撞击力的冲击下所述凸起结构221向下挤压所述第二本体130,由于所述弱化结构120刚度较小,当撞击力达到所述弱化结构120的形变临界值时所述弱化结构120会发生形变,而所述第二本体130与所述弱化结构120连接且远离所述弱化结构120的一端悬空,因此当所述弱化结构120发生形变时会带动所述第二本体130向下撕裂溃缩,一方面使得所述撞击力被吸收,另一方面弱化对所述盖体200的支撑,从而可以减轻对所述行人头部的伤害。
优选地,所述盖体200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发生形变,使其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可以向下形变而推动所述凸起结构221对所述第二本体130更好的挤压,有利于所述弱化结构120发生形变。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130设置成自其底部至顶部逐渐向远离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中心的位置延伸,且所述第二本体130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221底部的外侧,如此既增大了所述前舱储物结构内部的储存空间,也有利于所述第二本体130在所述凸起结构221的挤压下向下撕裂溃缩。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130采用橡胶或塑料材质制成,在被所述凸起结构221挤压时更加容易撕裂溃缩。
前舱机盖在装配过程中工艺复杂,Z向匹配参考面尺寸链长,从一般车型来看Z向公差累计涉及到翼子板、前后门及白车身等结构的公差。经过尺寸链计算,公差累计至前舱储物盒密封面的±3σ值大于±3mm,而密封条的密封过盈量一般为3mm,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密封形式为直密封,为Z向匹配的密封结构,无法吸收公差,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前舱机盖密封失效或机盖被密封机盖顶住导致关闭困难。对此,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将所述密封条140设置成斜密封结构。具体地,所述盒体100包括密封条140,与所述第二本体130的内壁连接且在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密封条140与所述凸起结构221抵触。优选地,所述密封条140采用橡胶等软性材料制成。所述密封条140具有预设厚度,且其厚度方向上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本体130之间呈预设角度,这里厚度方向为从所述第二本体130向外的方向。将所述密封条140设置成斜密封形式,一方面发挥所述密封条140本身的密封作用,使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密封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吸收Z向公差的作用,增加整个尺寸链闭环中的公差冗余,从而可以解决与所述盖体200的匹配问题。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角度为60-120°,所述预设厚度为3-30mm之间的任意一值,更加优选地,所述预设角度为60、70、80、90、100或120°,所述预设厚度为3、5、8、10、15、20或30mm。
在一个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130的内壁上设置有向所述盒体100内延伸形成的安装结构131,所述密封条140与所述第二本体130接触的一面上设置由向所述密封条140的内部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凹槽包裹在所述安装结构131上从而将所述密封条140与所述第二本体130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与所述安装结构131过盈配合。更加进一步地,为了提升所述密封条140与所述第二本体13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提高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密封性,在所述凹槽和所述安装结构131之间涂覆胶。
在一个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结构131的布置方向与所述密封条140的布置方向相同,也即所述安装结构131与所述第二本体130的主体之间也具有预设角度。
具体地,为了保证所述密封条140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而提升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密封性,要求所述凹槽的顶部至所述密封条的顶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将所述密封条140的内部设置成中空。
在一个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条140上设置有钩状把手141,所述钩状把手141的设置可以便于将所述密封条140与所述第二本体130连接,同时,当所述密封条140使用至寿命终点时,所述钩状把手141也便于将所述密封条140与所述第二本体130分离。
在一个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221的横截面大体上呈倒梯形,也即其下底的长度小于上底的长度。当所述弱化结构120发生形变时所述凸起结构221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本体130抵触。将所述凸起结构221设置成倒梯形,当所述弱化结构120发生形变时所述凸起结构221与所述第二本体130为面接触,与点接触的方式相比,可以避免所述凸起结构221戳穿所述第二本体130,更加有利于所述第二本体130向下撕裂溃缩。
在一个更加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221与所述密封条140抵触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本体130大体上平行,如此,所述密封条140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第二本体130和所述凸起结构221大体上呈工字型,更加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也便有利于所述第二本体130的撕裂溃缩。
为了提升对所述电动车辆的前舱的利用率,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结构221的中间部分向靠近所述第三本体210的方向凹陷,从而可以扩大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储物空间,以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使用空间。
图4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弱化结构12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本体110和所述第二本体130,以使所述弱化结构120形成槽状结构。更加具体地,所述第一本体110、所述弱化结构120和所述第二本体130一体成型。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弱化结构120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盒体100的外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10和所述第二本体130之间的、间隔布置的、向所述盒体100内凹陷的坑,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盒体100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10和所述第二本体130之间的切口,这样要求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所述切口不可破坏所述盒体100的整体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所述弱化结构120要求其在所述电动车辆的机盖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可以发生形态变化,从而使所述第二本体130撕裂溃缩,以实现在所述行人的保护。
当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密封性非常好时,在关闭的瞬间内部气压会阻碍所述盖体200合上,通常需要操作两次才可将所述盖体200合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10上设置有泄压阀300,优选地所述泄压阀300为压力阀,其配置成在所述密封条140与所述凸起结构221抵触时开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所述泄压阀300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在内部气压阻碍所述盖体200关闭时开启,从而将内部气压释放,保证所述盖体200顺利关闭,解决密封带来的二次关闭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110上开设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泄压阀300。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本体210包括内板212和外板211,所述外板211与所述电动车辆的前舱大小适配,所述内板212设置在所述内衬220与所述外板211之间,所述内板212上设置有固定结构230,所述固定结构230用于将所述盖体200与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固定。更加具体地,所述固定结构230为环状结构,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上设置有对应的卡扣结构,按下所述盖体200后,所述卡扣结构扣住所述固定结构230,而使所述前舱储物结构关闭。进一步地,所述卡扣结构为按压式,可以通过按压实现将所述固定结构230锁止或解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外板211的边缘向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内部翻折,而将所述内板212的边缘包裹,可以使所述第三本体210的边缘光滑,避免划伤用户,也可以增加美观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条140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130的顶部,所述密封条140根据所述盒体100的开口边界进行匹配设计。所述密封条140和所述弱化结构120均呈环状。通过将所述密封条140设置成围绕所述第二本体130一周,可以使得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密封性更加优化,而通过将所述弱化结构120设置成围绕所述盒体100侧面的一周,可以更加有利于所述弱化结构120发生形变。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盒体100的底部大体上水平,其顶部开口的尺寸大于底部的尺寸。所述盒体100可以采用塑料等软性材料制成,所述盖体200的所述外板211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的软金属材料制成。
在一个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本体210的尺寸大于所述盒体100的顶部开口的尺寸。所述盖体200靠近所述电动车辆的前风窗的一侧与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铰链连接,从而可以使所述盖体200可以绕所述车身转动。进一步地,在所述盖体200与所述车身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阻尼,从而可以使所述盖体200在缓慢升起或降落。再进一步地,所述盖体200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可以绕所述盖体200的主体转动至竖直而与所述车身或盒体100抵触,用于在所述盖体200升起时支撑所述盖体200的主体,从而便于用户放置或拿取物品。更加进一步地,所述盖体200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用于放置所述支撑结构,所述车身或所述盒体100上与所述支撑结构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槽,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槽配合使所述支撑结构稳定地支撑所述盖体200。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置于所述电动车辆的前舱中的空间内,所述盒体的顶部设置成敞口,所述盒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接的第一本体、弱化结构和第二本体;
盖体,置于所述盒体的上方,所述盒体的一侧可绕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枢转而使所述前舱储物结构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盖体还用作所述电动车辆的前舱机盖;
所述盖体包括第三本体和内衬,所述内衬置于所述盒体和所述第三本体之间且所述内衬对应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位置上设置有向所述盒体的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在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本体抵触,当所述盖体受到外部作用力时所述凸起结构挤压所述第二本体使所述弱化结构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成自其底部至顶部逐渐向远离所述前舱储物结构的中心的位置延伸,且所述第二本体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底部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密封条,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壁连接且在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密封条与所述凸起结构抵触;
所述密封条具有预设厚度,且其厚度方向上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预设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向所述盒体内延伸形成的安装结构,所述密封条与所述第二本体接触的一面上设置由向所述密封条的内部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凹槽包裹在所述安装结构上从而将所述密封条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所述安装结构的布置方向与所述密封条的布置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条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顶部,且所述密封条和所述弱化结构均呈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的横截面大体上呈倒梯形,当所述弱化结构发生形变时所述凸起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本体抵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的中间部分向靠近所述第三本体的方向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结构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以使所述弱化结构形成槽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设置有泄压阀,所述泄压阀配置成在所述密封条与所述凸起结构抵触时开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舱储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本体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设置在所述内衬与所述外板之间,所述内板上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盖体与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固定。
CN202123402551.5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 Active CN2166842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02551.5U CN216684284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02551.5U CN216684284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84284U true CN216684284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16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02551.5U Active CN216684284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842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093343A1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a side sill garnish
US11400864B2 (en) Front storage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7347475B2 (en) Automobile rear body structure
CN102343792B (zh) 用于车辆的密封组件
CN101254774A (zh) 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
JP2007245876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6684284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前舱储物结构
CN103052537B (zh) 车用操纵箱装置
US8550493B2 (en) Airbag device
CN216949935U (zh) 一种隐藏式门把手密封结构
CN108032907B (zh) 一种汽车电动尾门的车身侧铰链安装结构
JP2012066687A (ja) カウルカバー構造
CN210006800U (zh) 用于电池包的壳体、电池包和车辆
CN211666499U (zh) 带有限位组件的汽车背门铰链
CN208559224U (zh) 半挂车及其工具箱
KR20050041023A (ko) 차량용 끼움 조립식 리어 범퍼
CN210191343U (zh) 一种车辆的储物盒组件及车辆
CN203345071U (zh) 加油口门底座总成结构及车辆
JP4340116B2 (ja) 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CN211055251U (zh) 车厢厢盖及汽车
CN212047127U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舱储物盒及电动汽车
CN211222985U (zh) 门体组件及车辆
CN107097738A (zh) 具有折叠式太阳能板的乘用车车顶盖
US6113177A (en) Truck cap with rear door tailgate protector
CN211719650U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