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19951U - 制冷油烟机 - Google Patents

制冷油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19951U
CN216619951U CN202123024394.9U CN202123024394U CN216619951U CN 216619951 U CN216619951 U CN 216619951U CN 202123024394 U CN202123024394 U CN 202123024394U CN 216619951 U CN216619951 U CN 2166199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heat dissipation
refrigeration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2439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江
谭发刚
汪先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2439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199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199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199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制冷油烟机,包括机壳、油烟模组和制冷模组,机壳形成排烟风道和散热风道,排烟风道包括彼此独立的至少两个进风段,两个进风段分别为第一进风段和第二进风段;油烟模组包括设于排烟风道的第一风机;制冷模组包括设于散热风道的冷凝器;第一进风段用以接入油烟,第二进风段与散热出口连通设置。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进风段接入油烟而实现排烟功能,第二进风段能及时将散热气流接入排烟风道,有助于促进冷凝器的散热并减弱散热气流对制冷油烟机处的升温影响;两个进风段独立流通散热气流与油烟,降低油烟对冷凝器污染的可能性,有效简化整机的结构并降低整机成本。

Description

制冷油烟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烟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油烟机。
背景技术
油烟机一般用于将烹饪过程产生的油烟自室内排出至室外。由于烹饪过程伴随加热操作,容易导致烹饪区域内的温度升高,降低用户的烹饪体验。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一种制冷油烟机,在油烟机上集成制冷功能,有助于降低烹饪区域内的温度。然而,现有制冷油烟机中的散热出口与排烟风道直接连通,容易受到排烟风道内油烟的影响,导致冷凝器受到油烟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制冷油烟机,旨在解决传统制冷油烟机中冷凝器容易受到油烟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制冷油烟机,包括:
机壳,形成有排烟风道和散热风道,所述排烟风道包括彼此独立的至少两个进风段,两个所述进风段分别为第一进风段和第二进风段;
油烟模组,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的第一风机;以及,
制冷模组,包括设于所述散热风道的冷凝器;
其中,所述第一进风段用以接入油烟,所述第二进风段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
可选地,每一所述进风段设有进风口;
各所述进风段的所述进风口的朝向相异。
可选地,所述第二进风段设有第二进风口;
所述散热风道设有散热出口,所述散热出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并邻近设置。
可选地,两个所述进风口分设在所述机壳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段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段设有第二进风口;
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且朝下倾斜,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和/或,
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沿所述排烟风道的送风方向延伸布设,以在所述排烟风道内限定出所述第一进风段和所述第二进风段。
可选地,每一所述进风段设有进风口;
所述隔板自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边缘朝向所述排烟风道的中部及所述送风方向弯曲延伸布设。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段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段设有第二进风口;
所述隔板在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壳壁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和/或,
所述隔板在所述第二进风口所在壳壁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进风段和所述第二进风段之间的连通处。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限定出两个所述进风段,每一所述进风段设有进风口;
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蜗壳连接,并朝向任一所述进风口方向延伸至与所述排烟风道的内壁连接,和/或朝远离任一所述进风口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制冷模组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散热风道。
可选地,所述机壳还形成有制冷风道;
所述制冷模组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制冷风道内。
可选地,所述制冷风道设有制冷进口,所述散热风道设有散热进口,所述第一进风段设有第一进风口;
所述制冷进口和所述散热进口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形成所述排烟风道的主壳体以及两个换热壳体;
所述主壳体的靠下部位侧向延伸形成集烟罩壳,所述集烟罩壳具有朝上的支撑面,所述集烟罩壳至少部分地限定出所述第一进风段;
两个所述换热壳体分设在所述主壳体的相对两侧,且支撑固定在所述支撑面上,一所述换热壳体限定出所述散热风道,另一所述换热壳体限定出所述制冷风道。
可选地,所述换热壳体与所述主壳体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限定出所述散热风道的所述换热壳体在朝向所述主壳体的一侧设有散热出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排烟风道的第一进风段用以接入烹饪过程产生的油烟,实现制冷油烟机的排烟功能,第二进风段与散热出口连通,能够在从散热风道排出的散热气流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之前,及时将散热气流接入排烟风道,借助排烟风道内的第一风机,驱动散热气流与油烟共同自排烟风道排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冷凝器的散热,并减弱散热气流对制冷油烟机处的升温影响;由于两个进风段彼此独立,使得两个进风段各自流通的散热气流与油烟互不干扰,有助于降低油烟进入散热风道内并对冷凝器进行污染的可能性,且相较于在散热风道与排烟风道之间的连通处设置过滤装置的方案,有助于减弱散热风道的风阻影响,能够有效简化整机的结构并降低整机成本,提高制冷油烟机的使用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油烟机的一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制冷油烟机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制冷油烟机 130 第二换热壳体
100 机壳 131 制冷风道
110 主壳体 131a 制冷进口
111 排烟风道 131b 制冷出口
111a 第一进风段 140 隔板
111b 第二进风段 141 导风部
111c 第一进风口 200 油烟模组
111d 第二进风口 210 第一风机
111e 出风口 300 制冷模组
112 集烟罩壳 310 冷凝器
112a 支撑面 311 第二风机
120 第一换热壳体 320 蒸发器
121 散热风道 321 第三风机
121a 散热进口 330 压缩机
121b 散热出口 340 接水盘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 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烟机一般用于将烹饪过程产生的油烟自室内排出至室外。由于烹饪过程伴随加热操作,容易导致烹饪区域内的温度升高,降低用户的烹饪体验。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一种制冷油烟机,在油烟机上集成制冷功能,有助于降低烹饪区域内的温度。然而,现有制冷油烟机中的散热出口与排烟风道直接连通,容易受到排烟风道内油烟的影响,导致冷凝部件受到油烟污染。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油烟机,请参阅图1至图4,附图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油烟机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制冷油烟机1包括机壳100、油烟模组200以及制冷模组300。其中,所述机壳100形成有排烟风道111和散热风道121,所述排烟风道111包括彼此独立的至少两个进风段,两个所述进风段分别为第一进风段111a和第二进风段111b;所述油烟模组200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111的第一风机210;所述制冷模组300包括设于所述散热风道121的冷凝器310;其中,所述第一进风段111a用以接入油烟,所述第二进风段111b与所述散热风道121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排烟风道111的第一进风段111a用以接入烹饪过程产生的油烟,实现制冷油烟机1的排烟功能,第二进风段111b与散热出口121b连通,能够在从散热风道121排出的散热气流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之前,及时将散热气流接入排烟风道111,借助排烟风道111内的第一风机210,驱动散热气流与油烟共同自排烟风道111排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冷凝器310的散热,并减弱散热气流对制冷油烟机1处的升温影响;由于两个进风段彼此独立,使得两个进风段各自流通的散热气流与油烟互不干扰,有助于降低油烟进入散热风道121内并对冷凝器310进行污染的可能性,且相较于在散热风道121与排烟风道111之间的连通处设置过滤装置的方案,有助于减弱散热风道121的风阻影响,能够有效简化整机的结构并降低整机成本,提高制冷油烟机1的使用品质。
在本设计中,所述制冷油烟机1指的是至少集成有制冷功能和排烟功能的油烟机,一般应用在厨房中。
所述机壳100内部形成有彼此独立的排烟风道111和散热风道121:
可以理解,所述排烟风道111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11e。其中,所述进风口用以与室内环境连通,且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用于朝向灶台,并能够接入灶台烹饪过程产生的油烟;所述出风口111e用以与公共烟道连通,以使得室内产生的油烟经由进风口进入,流经所述排烟风道111,并最终自出风口 111e排出至公共烟道。
所述排烟风道111中,与所述进风口连通、并相对所述出风口111e更靠近所述进风口的风道段为进风段。所述排烟风道111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进风段,且两个所述进风段彼此独立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彼此独立,并不限定两个所述进风段在端口处的连通关系,但至少限制两个所述进风段的中部相互连通而产生气流互换。当两个所述进风段彼此独立,至少可使得在各进风段内连通的气流沿各自送风方向流通时,不会相互干扰。
为便于理解,在以下实施例中,将各所述进风段中用以接入灶台处的油烟的进风段定义为第一进风段111a、将与散热风道121连通的进风段定义为第二进风段111b;此外,在以下实施例中统称的两个进风段,一般指的是第一进风段111a和第二进风段111b。
油烟模组200至少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111的第一风机210。所述第一风机210用以驱动排烟风道111内的气体(油烟和/或空气)按照设定路径流通,增加所述排烟风道111的通风量和通风速度。
可以理解,所述散热风道121具有散热进口121a和散热出口121b。所述散热进口121a和散热出口121b一般均用以与室内环境连通,以供室内空气可自散热进口121a进入,流经所述散热风道121后,最终自散热出口121b 排出至室内环境中。
所述制冷油烟机1至少部分的功能部件布设在散热风道121内,所述功能部件例如制冷模组300中的冷凝器310。冷凝器310在保持工作状态至设定时长后,容易产生热量,该热量若聚积在冷凝器310附近,则容易导致冷凝器310的工作温度持续升高,降低冷凝器310的使用品质。当空气流经散热风道121,热量对经过散热风道121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该空气的温度升高,形成散热气流。散热气流能够带走冷凝器310产生的热量,但在自散热出口121b排出至室内环境中后,容易导致制冷油烟机1所处室内环境的温度升高。
通过将第二进风段111b与散热风道121连通,能够借助第一进风段111a 内流通的油烟,将散热气流及时接入排烟风道111内,降低散热气流对制冷油烟机1所处室内环境的升温影响,并且实现散热风道121内的散热气流的持续流通,有助于强化至少冷凝器310处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烟风道111可以包括分别沿送风方向延伸、且并排布设的两个子风道,每一所述子风道靠近进风口处的风道段限定出一所述进风段。也即,两个子风道保持完全独立,使得各子风道流通的油烟和散热气流在进入公共烟道之前互不连通干扰。
当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烟风道111可以只在靠近进风口处分隔为两个风道段(也即两个进风段),余下部位与两个进风段分别连通,构成出风段。基于此,所述散热风道121与所述第二进风段111b之间的连通处,至少位于所述第二进风段111b内而非所述出风段内,使得当散热气流进入排烟风道111内时,至少流经第二进风段111b的余下风道段后,再进入出风段内,与经由第一进风段111a进入的油烟汇合排出。如此设置,第一进风段111a内的油烟需依次流经出风段、第二进风段111b后,才能进入散热风道121内对冷凝器310造成污染,能够增加油烟进流入散热风道121内的路径长和曲折程度,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油烟污染冷凝器310。
上述中的两个子风道、两个进风段在机壳100内的布设形状不作限制,以两个所述进风段为例,两个进风段可以沿同一方向并排延伸,也可以沿各自的送风方向呈相互靠近的倾斜设置,与所述出风段共同呈倒置的Y字型。上述任意风道或者风道段可以呈直线型、也可以是至少经过一次弯曲的弧形状。
鉴于上述,每一所述进风段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段111a的进风口为第一进风口111c、所述第二进风段111b的进风口为第二进风口111d。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21的散热出口121b可直接形成在第一进风段 111a的壳结构上,也即,所述散热风道121与所述第一进风段111a连通并直接连接,使得经由散热风道121排出的散热气流直接进入第一进风段111a内,避免散热气流对室内环境产生升温影响。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21的散热出口121b可与第二进风口 111d独立设置,二者充分靠近且相互连通,使得经由散热出口121b排出的散热气流短暂进入室内环境后,经第二进风口111d接入第二进风段111b内。如此地,可尽可能削减散热风道121和排烟风道111在排布上的关联性,使得二者的布设方案具备更多选择性。并且,常规油烟机为了实现多方位抽吸油烟,可以在机体上设置多个油烟进口(也即本实施例中的多个进风口),通过将散热出口121b与第二进风口111d间隔设置,能够通用于多种制式的所述油烟机,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进风段的所述进风口的朝向相异,也即第一进风口111c和第二进风口111d的朝向相异。如此设置,使得当第一进风口111c朝向灶台以接入灶台产生的油烟时,第二进风口111d偏离灶台设置,降低甚至完全消除油烟进入第二进风口111d,从而避免油烟对散热风道121 内的冷凝器310的污染。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进风口分设在所述机壳100的相对两侧。在机壳100的任一尺寸方向上,相对两侧壁的距离更长且朝向相反,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11c、第二进风口111d设置在机壳100的相对两侧壁上,能够充分间隔开第一进风口111c和第二进风口111d,加大第一进风口111c 处的油烟经排烟风道111外、也即室内环境进入第二进风口111d的路径长和流通难度。
更进一步地,由于在实际使用时,所述制冷油烟机1一般设置在灶台的上方,且安装在灶台立面处的墙体上,这使得制冷油烟机1一般前侧且下侧更靠近灶台处,因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设于所述机壳100 的前侧且朝下倾斜,也即,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设于所述机壳100的前侧,且在靠后的方向上,呈逐渐朝下倾斜设置,如此设置,能够在有限的制冷油烟机1的前后向尺寸空间内,尽可能多地扩大第一进风口111c的通风面积,从而扩大油烟接入第一进风口111c的风量和速度、提高排烟效率。同时,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设于所述机壳100的后侧,一方面,设于后侧的第二进风口111d能够加大与第一进风口111c之间的距离和夹角,充分降低油烟进入第二进风口111d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将第二进风口111d设于机壳100的后侧,为了充分接近第二进风口111d,散热出口121b一般也设于机壳100的后侧,或者朝向机壳100的后方设置,使得散热气流不会直吹用户,不会直接升高用户所在区域的温度。
当然,当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设于机壳100的后侧时,所述第二进风口 111d也可考虑设于机壳100的前侧或者旁侧,此处不作赘述。
此外,本设计对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在上下向上的方位关系不作限制,二者可以设置在同一水平面;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的上方。可以理解,油烟一般质量较轻而向上流通,而所述制冷油烟机1一般设于灶台的上方,通过设置第二进风口111d设于第一进风口111c的上方,使得向上流通的油烟首先靠近第一进风口111c而被第一进风口111c充分引入后,只余下少量的油烟或者几乎没有油烟继续向上流通至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处,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二进风口111d处的油烟影响。
当然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朝前且朝下倾斜延伸时,还可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在朝后且朝上倾斜延伸,使得第二进风口111d在上下向上充分扩大与第一进风口111c之间的朝向的夹角。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进风段111a整体或者第一进风段111a靠近第一进风口111c处的通风截面积可作增大设置,以形成集烟腔,所述集烟腔可增加油烟的接入量。
排烟风道111的两个进风段可在机壳100内一体成型设置,或者请参阅图2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00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111内的隔板140,所述隔板140沿所述排烟风道111的送风方向延伸布设,以在所述排烟风道111内限定出两个所述进风段。
所述隔板140的形状、尺寸及材质不作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所述隔板140可与所述机壳100在所述排烟风道111处的部位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与所述机壳100分体设置。其中,当所述隔板140与所述机壳100分体设置时,二者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制,可以是焊接等固定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卡扣固定、螺钉固定、吸附固定、粘接固定等可拆卸连接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140可在组装至机壳100内时,设置为相对所述机壳100固定,使得由所述隔板140及所述机壳100共同限定出的两个所述进风段的长度及通风截面积保持固定不变。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140相对所述机壳100可调节设置,具体例如,所述隔板140可在所述排烟风道111内,沿送风方向可平移调节,使得分隔出的两个所述进风段的长度可调节;或者,所述隔板140可在所述排烟风道111内,沿所述排烟风道111的径向可平移调节,使得分隔出的两个所述进风段各自的通风截面积可调节。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隔板140在其调节行程上,可设置为与机壳100保持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隔板140自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边缘朝向所述排烟风道111的中部及所述送风方向弯曲延伸布设。以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 为例,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在远离所述出风口111e的一侧边缘朝向所述排烟风道111的中部延伸后,朝向所述送风方向弯曲延伸形成所述隔板140,也即,所述隔板14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边缘连接,另一端可构成自由端,或者与所述出风口111e连接。
所述隔板140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的连接处构成导风部141,所述导风部141具有迎风面,所述导风部141的至少所述迎风面呈弧面状设置,能够对进入第二进风口111d的散热气流进行引导,使其更为顺畅地朝向出风口 111e方向换向并流通。
接着,当所述排烟风道111内设置有隔板140。所述隔板140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所在壳壁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设置;和/或,所述隔板140在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所在壳壁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设置。也即,当所述排烟风道111自下至上送风时,所述隔板140 在所述排烟风道111内的延伸高度至少高于第一进风口111c和/或第二进风口 111d,使得油烟或者散热气流无法沿第一进风口111c与第二进风口111d之间的连线直接流通,必须向上绕过隔板140,如此地,使得油烟无法靠近第二进风口111d而增加对冷凝器310的污染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散热气流无法流向第一进风口111c而造成第一进风口111c处的风堵,导致第一进风口111c 处接入油烟的风阻增大而降低排烟效率。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210设于两个所述进风段之间的连通处。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风机210可以设置在所述出风段,或者密封连接在两个进风段之间的任意部位处。如此地,当所述第一风机210工作时,可同时对两个进风段作用,引导第一进风段111a内的油烟、第二进风段111b 内的散热气流同时流通至公共烟道处,加速二者的排出。
接着,当如上所述,所述机壳100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111内的隔板 140,所述隔板140限定出两个所述进风段;所述隔板140与所述第一风机210 的蜗壳连接,并朝向所述进风口方向延伸至与所述排烟风道111的内壁连接,和/或朝远离所述进风口的方向、也即所述出风口111e的方向延伸。所述隔板 140适配所述第一风机210的布设位置而设置,可以表现为一个板体或者至少两个板体,且均与所述第一风机210的蜗壳密封连接。
当然,为了增加所述散热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模组300还包括第二风机311,所述第二风机311设于所述散热风道121。所述第二风机311用于驱动散热气流朝向第二进风口111d流通。所述第二风机 311可设置在所述散热风道121靠近所述散热出口121b处,以充分增加所述散热气流自散热出口121b排出的风量和风速,从而使得散热气流能够更加快速、更多地流向第二进风口111d处,并被第二进风口111d接入。
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有所述第二风机311时,所述第一风机210可如上所述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段111a与所述第二进风段111b之间的连通处,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210设于所述第一进风段111a,所述第二进风段111b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111d设置。
此外,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机壳100还形成有制冷风道131,所述制冷风道131、所述排烟风道111及所述散热风道121彼此独立设置。所述制冷模组300还包括蒸发器320,所述蒸发器320设于所述制冷风道131内。
可以理解,所述制冷风道131同样设有制冷进口131a和制冷出口131b,所述制冷出口131b用以连通至室内环境,所述制冷进口131a可与室内环境连通,以接入室内空气,也可以与室外环境连通,以接入室外新风。所述制冷模组300一般包括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构成制冷回路的冷凝器310、蒸发器320以及压缩机330。其中,所述蒸发器320设置在制冷风道131内,所述蒸发器320的下方还可设置接水盘340。所述蒸发器320在工作过程中,可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制冷,或者温度较低的制冷气流,所述制冷气流排放至室内环境中,至少能够对制冷油烟机1所处区域内进行降温,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鉴于上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进口131a和所述散热进口121a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的上方,与上述同理地,能够减少油烟对制冷进口131a、散热进口121a的影响。
所述制冷出口131b可设置在所述制冷进口131a的上方,由于制冷气流一般较重,在吹出后自然向下流通,将制冷出口131b设置在制冷进口131a、第一进风口111c的上方,使得在制冷气流的整个流通过程中,能够对整个受热区域进行降温,增加降温效果。
请参阅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00包括形成所述排烟风道 111的主壳体110以及两个换热壳体;所述主壳体110的靠下部位侧向延伸形成集烟罩壳112,所述集烟罩壳112具有朝上的支撑面112a,所述集烟罩壳 112至少部分地限定出用以接入油烟的所述进风段,具体而言,所述集烟罩壳 112内部可形成上述的集烟腔。由于集烟罩壳112为主壳体110的台阶状结构,能够在侧向延伸处形成朝上的支撑面112a,所述支撑面112a可形成在所述主壳体110的至少一侧,或者沿所述主壳体110的环周方向延伸布设而呈现为封闭的环状。
两个所述换热壳体分设在所述主壳体110的相对两侧,且支撑固定在所述支撑面112a上,一所述换热壳体限定出所述散热风道121,另一所述换热壳体限定出所述制冷风道131。为便于理解,以下定义限定出所述散热风管道的所述换热壳体为第一换热壳体120、限定出所述制冷风道131的所述换热壳体为第二换热壳体130。
所述第一换热壳体120与所述第二换热壳体130分设在所述主壳体110 的相对两侧,具体分设在所述主壳体110沿其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且二者的结构可关于主壳体110基本对称设置,以增加整机的重心平稳和结构美观性。
所述第一换热壳体120、所述第二换热壳体130至少其中之一可与主壳体 110一体成型设置,或者分体连接设置。其中,当所述换热壳体与所述主壳体110分体连接时,二者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固定,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作限制,可以是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吸附固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如此地,可使得所述主壳体110、任意换热壳体之间的拆装替换可独立进行。
在具体应用时,所述制冷进口131a、所述散热进口121a可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壳体130、所述第一换热壳体120相互远离的一侧;所述制冷出口 131b可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壳体130的顶部,且朝前出风;所述散热出口121b 可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壳体120的后侧,且朝后出风。
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110的背板设于所述换热壳体的背板的前方;所述散热出口121b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壳体120朝向所述主壳体110 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换热壳体120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壳体130的背板充分靠近并安装至墙体时,所述主壳体110至少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1c的部位处与墙体之间保持间隔,形成连通第一进风口111c和散热出口121b的空间。基于此,散热出口121b朝向主壳体110侧向布设,能够朝向第一进风口111c出风,且减少墙体对散热出口121b的遮挡。
所述蒸发器320可沿所述制冷风道131的径向延伸布设,垂直于所在位置处的制冷风道131的风道壁上、或者相对所述制冷风道131的送风方向呈倾斜设置,以增加蒸发作用面积。所述冷凝器310与所述蒸发器320同理设置。所述压缩机330邻近所述冷凝器310设置,例如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壳体120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形成有排烟风道和散热风道,所述排烟风道包括彼此独立的至少两个进风段,两个所述进风段分别为第一进风段和第二进风段;
油烟模组,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的第一风机;以及,
制冷模组,包括设于所述散热风道的冷凝器;
其中,所述第一进风段用以接入油烟,所述第二进风段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进风段设有进风口;
各所述进风段的所述进风口的朝向相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段设有第二进风口;
所述散热风道设有散热出口,所述散热出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并邻近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进风口分设在所述机壳的相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段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段设有第二进风口;
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且朝下倾斜,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和/或,
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沿所述排烟风道的送风方向延伸布设,以在所述排烟风道内限定出所述第一进风段和所述第二进风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进风段设有进风口;
所述隔板自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边缘朝向所述排烟风道的中部及所述送风方向弯曲延伸布设。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段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段设有第二进风口;
所述隔板在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壳壁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和/或,
所述隔板在所述第二进风口所在壳壁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进风段和所述第二进风段之间的连通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设于所述排烟风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限定出两个所述进风段,每一所述进风段设有进风口;
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蜗壳连接,并朝向任一所述进风口方向延伸至与所述排烟风道的内壁连接,和/或朝远离任一所述进风口的方向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模组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散热风道。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形成有制冷风道;
所述制冷模组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制冷风道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风道设有制冷进口,所述散热风道设有散热进口,所述第一进风段设有第一进风口;
所述制冷进口和所述散热进口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上方。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形成所述排烟风道的主壳体以及两个换热壳体;
所述主壳体的靠下部位侧向延伸形成集烟罩壳,所述集烟罩壳具有朝上的支撑面,所述集烟罩壳至少部分地限定出所述第一进风段;
两个所述换热壳体分设在所述主壳体的相对两侧,且支撑固定在所述支撑面上,一所述换热壳体限定出所述散热风道,另一所述换热壳体限定出所述制冷风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的背板设于所述换热壳体的背板的前方;
限定出所述散热风道的所述换热壳体在朝向所述主壳体的一侧设有散热出口。
CN202123024394.9U 2021-12-02 2021-12-02 制冷油烟机 Active CN2166199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24394.9U CN216619951U (zh) 2021-12-02 2021-12-02 制冷油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24394.9U CN216619951U (zh) 2021-12-02 2021-12-02 制冷油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19951U true CN216619951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701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24394.9U Active CN216619951U (zh) 2021-12-02 2021-12-02 制冷油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199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17153B (zh) 接水盘组件及下出风机房空调
CN1329694C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CN110686291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6619951U (zh) 制冷油烟机
CN107816753B (zh) 机房空调及其风道结构
KR20040010899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110785064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KR20060127550A (ko) 이동형 수냉식 에어컨
CN114001395A (zh) 制冷油烟机
CN209877133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5808919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4977840A (zh) 变频器系统
CN110848811A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211650500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2050295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141634U (zh) 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8936545U (zh) 一种结构紧凑型空调
CN207936290U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8884132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227231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23394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84112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883207U (zh)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CN218348777U (zh) 空调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