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83207U -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 Google Patents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83207U
CN217883207U CN202222043633.3U CN202222043633U CN217883207U CN 217883207 U CN217883207 U CN 217883207U CN 202222043633 U CN202222043633 U CN 202222043633U CN 217883207 U CN217883207 U CN 217883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radiator
guide channel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436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丰
冯恒昌
汤惠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ekang Xinneng Frequency Conver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ekang Xinneng Frequency Conver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ekang Xinneng Frequency Conver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ekang Xinneng Frequency Conver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436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83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83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83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功率单元和变频器,其中,功率单元,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安装腔、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器,位于安装腔内,散热器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进风口连通第一导风通道;电容安装件,位于安装腔内,电容安装件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风通道和出风口相连通。散热器上的热量被气流所携带,随气流一起,通过流向第二导风通道和出风口,而排出于壳体,气流的流通设置,提升了对散热器自身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频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功率单元和一种变频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变频器内功率单元中的散热器散热效果较差,功率单元不能长时间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功率单元,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安装腔、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器,位于安装腔内,散热器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进风口连通第一导风通道;电容安装件,位于安装腔内,电容安装件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风通道和出风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单元,包括壳体、散热器和电容安装件。壳体具有安装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安装腔的设置使得壳体内具有了容纳部件的空间。而壳体通过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外界环境相连通。散热器位于安装腔内,其可以为安装于壳体内的功率单元的其它部分进行散热,通过转移存在于其它部件上的热量于散热器之上的方式,使得功率单元的其他部分可以处于正常的工作温度,进而稳定的进行工作。散热器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进风口连通第一导风通道。气流由进风口进入,而后进入到第一导风通道之中,进而使得气流能够吹向散热器,以降低散热器自身的温度。电容安装件位于安装腔内,其用于安装电容,使得功率单元可以进行工作。电容安装件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风通道和出风口相连通。
通过进风口、第一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和出风口的设置,使得功率单元形成了一个气流可以由进风口进入,再依次流入到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最后再由出风口处排出的气流流通路径。这样,使得气流可以对散热器进行作用,通过流经散热器,从而对散热器进行降温,并且,散热器上的热量被气流所携带,随气流一起,通过流向第二导风通道和出风口,而排出于壳体,气流的流通设置,提升了对散热器自身的散热效果,进而使得散热器可以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功率单元可以具有稳定的工作状态,并且,热量随气流排出至外部环境中,同样能够使得功率单元的内部环境的温度降低,避免携带热量的热气流在内部堆积而影响各部件工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功率单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散热器与电容安装件相贴合安装,以使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器与电容安装件相贴合安装,以使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相连通,进而使得气流能够由第一导风通道进入到第二导风通道之中,并且,散热器与电容安装件相贴合的设置,使得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不存在间隙,使得气流由第一导风通道进入到第二导风的过程中,不会溢出到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的外部,进而避免了携带热量的热气流在壳体内部出现堆积的情况,使得气流可以顺利对散热器进行作用,以提升对散热器的温度的降低效果,也保证气流的顺利排出,达到了气流流通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包括:外壳,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贯通外壳的侧壁;导风板,设于外壳,位于安装腔内,外壳、导风板和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外壳、导风板和电容安装件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包括外壳和导风板,外壳能够保护设置于安装腔之内的部件,气流能够由进风口进入到外壳,并由出风口排出。
导风板设置于外壳,位于安装腔内,外壳、导风板和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进风口连通第一导风通道。气流由进风口进入,而后进入到第一导风通道之中,进而使得气流能够作用于散热器,以降低散热器自身的温度。导风板的设置有助于限定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便于对气流进行控制,实现更好的降温效果。
外壳、导风板和电容安装件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气流可以由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而在最后再由出风口处排出。这样,使得对散热器进行作用后,携带热量的热气流,通过流向第二导风通道和出风口,而排出于壳体。气流能够在功率单元内流通,从而提升了对散热器自身的散热效果,进而使得散热器可以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功率单元可以具有稳定的工作状态。导风板的设置有助于限定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便于对气流进行控制,实现更好的降温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风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一板体位于散热器的两侧;第二板体,第二板体用于支撑电容安装件,以使电容安装件与外壳之间形成间隙,外壳、第二板体和电容安装件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板体位于散热器的两侧,进而使得由进风口进入壳体内部的气流,能够吹向散热器,从而作用于散热器,降低散热器自身的温度,使得散热器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能够长时间进行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第一板体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板体的数量为两个的设置,能够更好的限定出第一导风通道的结构形状,便于控制气流的流向,使得气流能够直接作用于散热器,以降低散热器的温度。
第二板体用于支撑电容安装件,以使电容安装件于外壳之间形成间隙,进而保证进入到壳体的安装腔内的气流,在作用于散热器之后,能够继续流动,从而向外流出,避免热气流堆积在壳体的安装腔内部,实现了气流能够在安装腔内具有流通的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第二板体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板体的数量为两个的设置,能够更好的限定出第二导风通道的结构形状,便于控制气流的流向,使得作用于散热器之后的气流,可以直接排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板体,由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至第二板体的第二端,第二板体在电容安装件两侧的间距增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的连接处不存在间隙。这样的设置,使得气流由第一导风通道进入到第二导风通道的过程中,不会溢出到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的外部,进而避免了携带热量的热气流在壳体内部出现堆积的情况,使得气流可以顺利对散热器进行作用,以提升对散热器的温度的降低效果,也保证气流的顺利排出。
由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至第二板体的第二端,第二板体在电容安装件两侧的间距增大,从而便于控制气体的流速,减缓热气流在排出到外部时的速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散热器的一部分与电容安装件的一部分相交叠,散热器和电容安装件交叠的部分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器和电容安装件具有交叠的区域,散热器和电容安装件位于交叠处能够相互支撑,从而提高二者的结构稳定性,不易出现断裂情况,保证散热器与安装在电容安装件上的电容均可以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工作。
而且,由于散热器和电容安装件相互连接,因此散热器和电容安装件的相对位置不易发生变化,避免二者出现缝隙而导致气流溢出的问题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散热器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和/或电容安装件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一方面,散热器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通过可拆卸设计,在需要维修散热器时,可直接将散热器于壳体上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提升了维修的便捷性,避免了直接于壳体上维修散热器时,在空间上的限制使得维修难以进行的情况。同理,在需要更换散热器时,也可以直接将散热器完整拆卸,从而避免了破坏散热器和壳体的结构。此外,在需要拆装壳体内其它元器件时,也可以通过将散热器于壳体上拆卸下去的方式,增大壳体的进出空间,以使得壳体内其它被拆装的元器件,可以有多种方式进出壳体,增加功率单元之中部件的拆装便捷性。并且,在需要维修壳体时,也可以通过将散热器拆下的方式,增大操作空间,便于对壳体进行维修。
另一方面,电容安装件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通过可拆卸设计,在电容安装件出现问题,需要对电容安装件进行维修时,可直接将电容安装件于壳体上拆卸下来,进而便于对电容安装件进行维修,提升了维修的便捷性,避免了直接于壳体上电容安装件时,空间上的限制使得维修难以进行的情况。此外,在需要在电容安装件上安装电容器件时,也可以先将电容安装件拆下,于壳体外部,将电容安装于电容安装件上,再将安装好电容的电容安装件,安装于壳体之内,提升电容安装的便捷性。并且,在需要维修壳体时,也可以通过将电容安装件拆下的方式,增大操作空间,便于对壳体进行维修。
再一方面,散热器与电容安装件均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通过二者均为可拆卸连接的设置,使得功率单元整体的拆装便捷性高,对部件的维修方便,也降低了对壳体的加工难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电容安装件包括:底板,底板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用于安装电容,第二端面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容安装件包括底板,而底板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用于安装电容,通过将电容安装于电容安装件,且电容安装件安装于功率单元,进而实现对整流后的直流进行滤波。并且,便于对电容进行固定,使得电容安装状态稳定,进而可以顺利的进行工作。
第二端面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从而提供了气流在壳体内流动的空间,使得壳体能够在进入壳体后,通过第二导风流通,流向出风口,流出壳体,气流对散热器进行作用,而携带走散热器所具有的热量,实现了对散热器进行降温,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为底板相背离的两面,使得电容与导风部分之间产生隔断,进而避免了气流流动时,对电容工作产生影响,保证电容的工作环境稳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功率单元还包括:导轨,设于壳体,电容安装件滑动连接于导轨。
在该技术方案中,功率单元还包括导轨,导轨设于壳体,电容安装件滑动连接于导轨,使得电容安装件可以便捷地设置于壳体之上,使得电容安装件与壳体的拆卸便捷。并且,导轨在电容安装件安装时,能够限制和引导电容安装件的安装方向,以使电容安装件稳定进行安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功率单元还包括:进气格栅,设于进风口;排气格栅,设于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功率单元还包括进气格栅和排气格栅。进气格栅设置于进气口,其为进风口起到部分遮挡的作用。进气格栅的设置,使得进气口既可以进入气流,进而实现气流吹向散热器,带走散热器的热量,对散热器进行降温,又可以在进风口阻挡住外界环境中的杂质,从而避免了杂质进入到壳体内部,使得位于壳体内部的部件,不会受到杂质的污染,壳体内部不会出现杂质沉积的现象。
排气格栅设于出风口,出风口为壳体向外排出气流的部分,排气格栅设置于出风口,其为出风口起到部分遮挡的作用,使得外界环境中的杂质于出风口处,也不能进入到壳体的内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壳体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且进风口以及出风口与壳体的底壁的间距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壳体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进而使得气流由进风口进入壳体,到气流从出风口排出的过程中,具有较长的路径,进而使得气流的流动效果更好,散热效果更佳。
进风口以及出风口与壳体的底壁的间距相同,因此进风口和出风口正对设置,进一步提高排风顺畅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变频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可能设计中的功率单元。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变频器,因包括如上述任一可能设计中的功率单元,因此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功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功率单元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功率单元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功率单元的主视图;
图5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功率单元的后视图
图6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功率单元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中壳体的俯视图;
图8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中壳体的主视图;
图9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中壳体的后视图;
图10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功率单元中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实施例中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12示出了图10所示实施例中散热器的主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功率单元中的电容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所示实施例中电容安装件的俯视图。
其中,图1至图1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功率单元,200壳体,210外壳,212安装腔,214进风口,216出风口,218导风板,220第一板体,222第二板体,224第一端,226第二端,228进气格栅,230排气格栅,232导轨,234第一安装孔,236第三安装孔,300散热器,310本体,320翅片,330第二安装孔,340第五安装孔,500电容安装件,510底板,512第一端面,514第四安装孔,516第六安装孔,520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单元100和变频器(图中未示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6、图8和图9所示,提出了一种功率单元100,包括:壳体200,壳体200具有安装腔212、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散热器300,位于安装腔212内,散热器300与壳体200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进风口214连通第一导风通道;电容安装件500,位于安装腔212内,电容安装件500与壳体200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风通道和出风口216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单元100,包括壳体200、散热器300和电容安装件500。壳体200具有安装腔212、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安装腔212的设置使得壳体200内具有了容纳部件的空间。而壳体200通过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与外界环境相连通。散热器300位于安装腔212内,其可以为安装于壳体200内的功率单元100的其它部分进行散热,通过转移存在于其它部件上的热量于散热器300之上的方式,使得功率单元100的其他部分可以处于正常的工作温度,进而稳定的进行工作。散热器300与壳体200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进风口214连通第一导风通道。气流由进风口214进入,而后进入到第一导风通道之中,进而使得气流能够吹向散热器300,气流可以带走散热器300表面的热量,以降低散热器300自身的温度。具体地,如图10和图12所示,散热器300包括本体310和多个翅片320,多个翅片320与本体310相连接,且相邻两个翅片320之间具有间隙,气流能够进入到间隙之中。
电容安装件500位于安装腔212内,其用于安装电容,使得功率单元100可以进行工作。电容安装件500与壳体200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风通道和出风口216相连通。通过进风口214、第一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和出风口216的设置,使得功率单元100形成了一个气流可以由进风口214进入,再依次流入到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最后再由出风口216处排出的气流流通路径。这样,使得气流可以对散热器300进行散热作用,通过流经散热器300,从而对散热器300进行降温,并且,散热器300上的热量被气流所携带,随气流一起,通过流向第二导风通道和出风口216,而排出于壳体200。气流的流通设置,提升了对散热器300自身的散热效果,进而使得散热器300可以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功率单元100可以具有稳定的工作状态,并且,热量随气流排出至外部环境中,同样能够使得功率单元100的内部环境的温度降低,避免携带热量的热气流在内部堆积而影响各部件工作。
此外,本申请中第一导风通道是散热器300与壳体200之间所形成的,即,第一导风通道是一个由散热器300与壳体200围合而成的通道结构,其不是额外设置的一个通风管道。第二导风通道是电容安装件500与壳体200之间所形成的,即,第二导风通道是一个由电容安装件500与壳体200围合而成的通道结构,其也不是一个额外设置的通风管道。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功率单元100在具有供气流流动的通道,以对散热器300进行降温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功率单元100的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成本,使得壳体200内部布置简单,避免冗余的部件结构。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功率单元100,通过设置一个气流可以由进风口214进入,再依次流入到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最后再由出风口216处排出的气流流通通道。进而可以向起到对功率单元100内其它部件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00自身,进行降温的作用,气流降低散热器300的温度,且热气流可以排出至外部环境中,保证了功率单元100可以正常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散热器300与电容安装件500相贴合安装,以使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器300与电容安装件500相贴合安装,以使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相连通,进而使得气流能够由第一导风通道进入到第二导风通道之中,并且,散热器300与电容安装件500相贴合的设置,使得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之间不存在间隙,使得气流由第一导风通道进入到第二导风的过程中,不会溢出到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的外部,进而避免了携带热量的热气流在壳体200内部出现堆积的情况,使得气流可以顺利对散热器300进行作用,以提升对散热器300的温度的降低效果,也保证气流的顺利排出,达到了气流流通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壳体200包括外壳210和导风板218。
具体地,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分别贯通外壳210的侧壁,导风板218设于外壳210,位于安装腔212内,外壳210、导风板218和散热器300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外壳210、导风板218和电容安装件500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200包括外壳210和导风板218,外壳210具有安装腔212、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外壳210能够保护设置于安装腔212之内的部件,气流能够由进风口214进入到外壳210,并由出风口216排出。
导风板218设置于外壳210,位于安装腔212内,外壳210、导风板218和散热器300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进风口214连通第一导风通道。气流由进风口214进入,而后进入到第一导风通道之中,进而使得气流能够作用于散热器300,以降低散热器300自身的温度。导风板218的设置有助于限定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便于对气流进行控制,实现更好的降温效果。第一导风通道由外壳210、导风板218和散热器300之间围合而成,使得安装腔212内部的结构简单,无需额外设置导风管道来实现导风。
外壳210、导风板218和电容安装件500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气流可以由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而在最后再由出风口216处排出。这样,使得对散热器300进行作用后,携带热量的热气流,通过流向第二导风通道和出风口216,而排出于壳体200。气流能够在功率单元100内流通,从而提升了对散热器300自身的散热效果,进而使得散热器300可以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功率单元100可以具有稳定的工作状态。导风板218的设置有助于限定气流的流动方向,从而便于对气流进行控制,实现更好的降温效果。第二导风通道由外壳210、导风板218和电容安装件500围合而成,使得安装腔212内部的结构简单,无需额外设置导风管道来实现导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导风板218包括第一板体220和第二板体222。
具体地,第一板体220位于散热器300的两侧,第二板体222用于支撑电容安装件500,以使电容安装件500与外壳210之间形成间隙,外壳210、第二板体222和电容安装件500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20位于散热器300的两侧,进而使得由进风口214进入外壳210内部的气流,能够吹向散热器300,从而作用于散热器300,降低散热器300自身的温度,使得散热器300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能够长时间进行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第一板体22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板体220的数量为两个的设置,能够更好的限定出第一导风通道的结构形状,便于控制气流的流向,使得气流能够直接作用于散热器300,以降低散热器300的温度。具体地,两个第一板体220的结构形状相同。
第二板体222用于支撑电容安装件500,以使电容安装件500于外壳210之间形成间隙,进而保证进入到壳体200的安装腔212内的气流,在作用于散热器300之后,能够继续流动,从而向外流出,避免热气流堆积在壳体200的安装腔212内部,实现了气流能够在安装腔212内具有流通的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第二板体222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板体222的数量为两个的设置,能够更好的限定出第二导风通道的结构形状,便于控制气流的流向,使得作用于散热器300之后的气流,可以直接排出。具体地,两个第二板体222的结构形状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板体222的第一端224连接第一板体220,由第二板体222的第一端224至第二板体222的第二端226,第二板体222在电容安装件500两侧的间距增大。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22的第一端224连接第一板体220,第二板体222与第一板体220的连接处不存在间隙。这样的设置,使得气流由第一导风通道进入到第二导风通道的过程中,不会溢出到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的外部,进而避免了携带热量的热气流在壳体200内部出现堆积的情况,使得气流可以顺利对散热器300进行作用,以提升对散热器300的温度的降低效果,也保证气流的顺利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210中设置有出风口216的侧壁与第二板体222的第二端相连接。
由第二板体222的第一端224至第二板体222的第二端226,两个第二板体222的间距增大,从而便于控制气体的流速,减缓热气流在排出到外部时的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散热器300的一部分与电容安装件500的一部分相交叠,散热器300和电容安装件500交叠的部分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器300和电容安装件500具有交叠的区域,散热器300和电容安装件500位于交叠处能够相互支撑,从而提高二者的结构稳定性,不易出现断裂情况,保证散热器300与安装在电容安装件500上的电容均可以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工作。
在功率单元100的工作过程中,会存在振动的情况,而散热器300与电容安装件500相连接,使得二者抵抗振动的能力更强。并且,即使在工作过程中,散热器300和电容安装件500出现振动的情况,也会因为散热器300与电容安装件500相连接的设置,而使得二者同步振动,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相对于另一者的位移,保证了散热器300与电容安装件500之间不会产生缝隙,防止气流由散热器300与电容安装件500的连接处逸散,进一步提升了导风部分的防漏气性能。
具体地,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散热器300上开设有多个第五安装孔340,而电容安装件500上开设有多个第六安装孔516。在安装时,将部分电容安装件500置于散热器300之上,并将相应第五安装孔340的轴线与第六安装孔516的轴线相对齐,之后采用外部辅助安装件,如螺栓,插入到第五安装孔340和第六安装孔516中,完成电容安装件500与散热器300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散热器300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200;和/或电容安装件500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200。
在该实施例中,一方面,散热器300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200,通过可拆卸设计,在需要维修散热器300时,可直接将散热器300于壳体200上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提升了维修的便捷性,避免了直接于壳体200上维修散热器300时,在空间上的限制使得维修难以进行的情况。同理,在需要更换散热器300时,也可以直接将散热器300完整拆卸,从而避免了破坏散热器300和壳体200的结构。此外,在需要拆装壳体200内其它元器件时,也可以通过将散热器300于壳体200上拆卸下去的方式,增大壳体200的进出空间,以使得壳体200内其它被拆装的元器件,可以有多种方式进出壳体200,增加功率单元100之中部件的拆装便捷性。并且,在需要维修壳体200时,也可以通过将散热器300拆下的方式,增大操作空间,便于对壳体200进行维修。
具体地,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壳体200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34,而散热器300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30,在安装时,将散热器300置于壳体200上,并将第二安装孔330的轴线与第一安装孔234的轴线相对齐,之后采用外部辅助安装件,如螺栓,插入到第一安装孔234和第二安装孔330内,完成将散热器300装于壳体200之上。同样的,在拆卸时,也只需将螺栓由第一安装孔234和第二安装孔330内移出,即可完成拆卸。整个拆装过程便捷。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23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第二安装孔33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进而实现了散热器300与壳体200之间有多个位置进行固定限位,使得散热器300与壳体200的连接结构更加牢固。
另一方面,电容安装件500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200,通过可拆卸设计,在电容安装件500出现问题,需要对电容安装件500进行维修时,可直接将电容安装件500于壳体200上拆卸下来,进而便于对电容安装件500进行维修,提升了维修的便捷性,避免了直接于壳体200上电容安装件500时,空间上的限制使得维修难以进行的情况。此外,在需要在电容安装件500上安装电容器件时,也可以先将电容安装件500拆下,于壳体200外部,将电容安装于电容安装件500上,再将安装好电容的电容安装件500,安装于壳体200之内,提升电容安装的便捷性。并且,在需要维修壳体200时,也可以通过将电容安装件500拆下的方式,增大操作空间,便于对壳体200进行维修。
具体地,如图7、图13和图14所示,具体地,壳体200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236,而电容安装件500上开设有第四安装孔514,在安装时,将电容安装件500置于壳体200上,并将第四安装孔514的轴线与第三安装孔236的轴线相对齐,之后采用外部辅助安装件,如螺栓,插入到第四安装孔514和第三安装孔236内,完成将电容安装件500装于壳体200之上。同样的,在拆卸时,也只需将螺栓由第三安装孔236和第四安装孔514内移出,即可完成拆卸。整个拆装过程便捷。具体地,第三安装孔236的数量为多个,第四安装孔514的数量为多个,进而实现了电容安装件500与壳体200之间有多个位置进行固定限位,使得电容安装件500与壳体200的连接结构更加牢固。
再一方面,散热器300与电容安装件500均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200,通过二者均为可拆卸连接的设置,使得功率单元100整体的拆装便捷性高,对部件的维修方便,也降低了对壳体200的加工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13和图14所示,电容安装件500包括:底板510,底板510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面512和第二端面。
具体地,第一端面512用于安装电容,第二端面与壳体200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
在该实施例中,电容安装件500包括底板510,而底板510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面512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512用于安装电容,通过将电容安装于电容安装件500,且电容安装件500安装于功率单元100,进而实现对整流后的直流进行滤波。并且,便于对电容进行固定,使得电容安装状态稳定,进而可以顺利的进行工作。
第二端面与壳体200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从而提供了气流在壳体200内流动的空间,使得壳体200能够在进入壳体200后,通过第二导风流通,流向出风口216,流出壳体200,气流对散热器300进行作用,而携带走散热器300所具有的热量,实现了对散热器300进行降温,第一端面512和第二端面为底板510相背离的两面,使得电容与导风部分之间产生隔断,进而避免了气流流动时,对电容工作产生影响,保证电容的工作环境稳定。
具体地,第一端面512上设置有电容安装位,通过电容安装位,能够将电容稳定的安装于第一端面512之上。第二端面位于第一端面512的背面,图中未示出。
电容安装件500还包括支撑部520,支撑部520用于安装电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功率单元100还包括:导轨232,设于壳体200,电容安装件500滑动连接于导轨232。
在该实施例中,功率单元100还包括导轨232,导轨232设于壳体200,电容安装件500滑动连接于导轨232,使得电容安装件500可以便捷地设置于壳体200之上,使得电容安装件500与壳体200的拆卸便捷。并且,导轨232在电容安装件500安装时,能够限制和引导电容安装件500的安装方向,以使电容安装件500稳定进行安装。
进一步地,导轨2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轨232间隔设于壳体200,电容安装件500滑动连接于多个导轨232,从而更准确的限制电容安装件500的安装位置,且在电容安装件500后,可以有多处限制电容安装件500,使得电容安装件500不能够产生位移,具有稳定的状态。
进一步地,多个导轨232的形状相同,且多个导轨232均沿壳体200的高度方向延伸。具体地,导轨232与壳体200为一体式结构,而多个导轨232的形状相同,使得在壳体200上加工导轨232时,过程更为便捷。具体地,导轨232的数量为两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功率单元100还包括进气格栅228和排气格栅230。
具体地,进气格栅228设于进风口214,排气格栅230设于出风口216。
在该实施例中,功率单元100还包括进气格栅228和排气格栅230。进气格栅228设置于进气口,其为进风口214起到部分遮挡的作用。进气格栅228的设置,使得进气口既可以进入气流,进而实现气流吹向散热器300,带走散热器300的热量,对散热器300进行降温,又可以在进风口214阻挡住外界环境中的杂质,从而避免了杂质进入到壳体200内部,使得位于壳体200内部的部件,不会受到杂质的污染,壳体200内部不会出现杂质沉积的现象。
排气格栅230设于出风口216,出风口216为壳体200向外排出气流的部分,排气格栅230设置于出风口216,其为出风口216起到部分遮挡的作用,使得外界环境中的杂质于出风口216处,也不能进入到壳体200的内部。
进一步地,进气格栅228的尺寸和形状与进气口的尺寸和形状相适配,进而实现了由进气口进风的时候,气流全部是由进气格栅228进入的,从而避免杂质进入壳体200内部。排气格栅230的尺寸和形状与出风口216的形状和形状相适配,进而实现在出风口216处,排气格栅230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杂质由出风口216处进入壳体200内部。具体地,进气格栅228可拆卸地设置于进风口214处,排气格栅230可拆卸地设置于出风口216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位于壳体200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且进风口214以及出风口216与壳体200的底壁的间距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位于壳体200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进而使得气流由进风口214进入壳体200,到气流从出风口216排出的过程中,具有较长的路径,进而使得气流的流动效果更好,散热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进风口214的尺寸大于出风口216尺寸,进风口214的尺寸较小,使得壳体200由进风口214处流入气流时,气流的通过空间较小,对气流进行聚拢,进而能够提升进入到壳体200内部的气流的速度,从而提升对散热器300降温的效果。而出风口216的尺寸较大,使得位于壳体200内的气流,在排出壳体200时的通过空间较大,便于直接由出风口216出排至外部空间,避免气流在壳体200内部出现回转,而出现气旋而使气流在内部堆积。
具体地,进风口214的包括矩形进风口214,出风口216包括矩形出风口216,矩形结构的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使得在壳体200的侧壁上开设进风口214和出气口时,加工过程更为便捷。具体地,出风口216的位置与进风口214的位置相对设置,即,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不仅位于壳体200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且出风口216是直接对应于进风口214设置的,因此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沿同一方向延伸,使得气流由进风口214进入后,气流无需转弯就可以由第一导风通道流入第二导风通道内,避免气流在壳体200内回转堆积。
进风口214以及出风口216与壳体200的底壁的间距相同,因此进风口214和出风口216正对设置,进一步提高排风顺畅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变频器,包括:如上述任任一实施例中的功率单元100。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变频器,因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功率单元100,因此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功率单元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变频器在工作时,其功率单元100部分的散热效果良好,进而使得变频器可以长时间工作,保证了变频器的工作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进风口和出风口;
散热器,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通道,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导风通道;
电容安装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电容安装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电容安装件相贴合安装,以使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
外壳,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贯通所述外壳的侧壁;
导风板,设于所述外壳,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外壳、所述导风板和所述散热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导风通道,所述外壳、所述导风板和所述电容安装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两侧;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用于支撑所述电容安装件,以使所述电容安装件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外壳、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电容安装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由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电容安装件两侧的间距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与所述电容安装件的一部分相交叠,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容安装件交叠的部分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和/或
所述电容安装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安装件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相背离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用于安装电容,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轨,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电容安装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且所述进风口以及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间距相同。
11.一种变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单元。
CN202222043633.3U 2022-08-04 2022-08-04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Active CN217883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3633.3U CN217883207U (zh) 2022-08-04 2022-08-04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3633.3U CN217883207U (zh) 2022-08-04 2022-08-04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83207U true CN217883207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74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43633.3U Active CN217883207U (zh) 2022-08-04 2022-08-04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832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40008B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KR20010007132A (ko) 공조 및 냉각시스템을 위한 공랭식 2단 콘덴서
RU158897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истемы охлаждения шкафа инвертора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я частоты
CN111912040B (zh) 室外机及空调
CN210983288U (zh) 一种低噪音式计算机散热机箱
WO2011091574A1 (zh) 一种静音发电机组的底盘总成结构
CN217883207U (zh)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CN110785064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JP2009117631A (ja) 冷却装置
CN209358419U (zh) 变频器
CN114977840A (zh) 变频器系统
CN212569629U (zh) 一种散热性好的计算机
CN114484596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720021U (zh)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CN219288040U (zh) 一种组串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CN109687691A (zh) 变频器
CN111442444A (zh) 半导体空调器
CN216391864U (zh) 一种矿车用控制柜及矿车
CN210610177U (zh) 低紊流机柜散热风道结构
CN216619951U (zh) 制冷油烟机
CN221103922U (zh) 一种电力信息通信用监控装置
CN219628186U (zh) 一种电子抗干扰器
CN21374701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548105U (zh) 一种户外设备的换热结构
CN219433468U (zh)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