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0021U -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20021U
CN212720021U CN202021565618.XU CN202021565618U CN212720021U CN 212720021 U CN212720021 U CN 212720021U CN 202021565618 U CN202021565618 U CN 202021565618U CN 212720021 U CN212720021 U CN 212720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as
cavity
fa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656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成飞
彭涛
石颖
赵安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656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20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20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20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散热组件包括风机、电控盒、出风口、进风口和散热风道。电控盒位于风机的回风范围内。出风口设置在电控盒上。进风口对应于出风口设置在电控盒上。散热风道连接在电控盒上并与进风口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散热风道,当风机开启时,外部气流先经过散热风道,之后再通过进风口进入电控盒内部,散热风道能够对外部气流中的灰尘以及昆虫进行过滤,防止灰尘和昆虫直接通过进风口进入电控盒的内部而引发电器元件的短路,引起安全事故。

Description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组件、一种燃气装置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电设备中均设有电控装置,电控装置以对家电设备中其他部件进行控制。由于电控装置内设有众多电子元器件,为了确保控制精准以及安全性能,需要对电控装置进行散热。在确保电控装置有效散热的基础上,如何降低外界环境对于电控装置安全性能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散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燃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其包括风机、电控盒、出风口、进风口和散热风道。电控盒位于风机的回风范围内。出风口设置在电控盒上。进风口对应于出风口设置在电控盒上。散热风道连接在电控盒上并与进风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其包括风机、电控盒、出风口、进风口和散热风道。当风机开启时,外部气流先经过散热风道,之后再通过进风口进入电控盒内部,散热风道能够对外部气流中的灰尘以及昆虫进行过滤,防止灰尘和昆虫直接通过进风口进入电控盒的内部而引发电器元件的短路,引起安全事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电控盒包括围板、底板和盖板。底板与围板的一端相连接,进风口和散热风道设置在底板上。盖板相对于底板连接在围板的另一端,出风口设置在盖板上。围板、底板和盖板构造出腔体。
在该设计中,电控盒包括围板、底板和盖板。底板和盖板分别连接在围板的两端,底板、盖板和围板围成腔体。散热组件包括电器元件,电器元件连接在围板上并位于腔体内。通过将进风口设置在电控盒的底部,出风口设置在电控盒的顶部,气流自电控盒的底部进入而从电控盒的顶部流出,使得气流的流动方向(自下而上)与气流被加热后,气体的自身特性相匹配,从而能够令气流在电控盒内更好地流动,进而带走更多的热量,提升电控盒的散热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电控盒还包括过线口,过线口设置在围板和/或底板上。
在该设计中,电控盒还包括过线口,过线口开设在围板上,和/或过线口开设在底板上。通过设置过线口,从而能够方便电控盒内电器元件的线束整理和排布,避免线束凌乱布置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气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散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散热组件,因此具有该散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燃气装置包括壳体、固定板、燃气组件和换热管。其中,壳体构造有安装腔。散热组件连接在壳体上并位于安装腔内。固定板连接在壳体上并将安装腔分隔为燃烧腔和出风腔。燃气组件与壳体和/或固定板相连并位于燃烧腔内。换热管的入口端和换热管的出口端分别连接在固定板上,换热管的一部分位于出风腔内。散热组件的风机与换热管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通过对散热组件以及具有该散热组件的燃气装置的巧妙设计,通过风机提供驱动力,使得引入低温新风(外部气流)先对电控盒内部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降低电控盒内部腔体以及整个燃烧腔内的温度,然后再将气流(氧气)供给燃气组件燃烧,对燃气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极大提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燃气组件包括燃气阀,燃气阀设置在壳体上。壳体包括底盘和多个侧板。多个侧板与底盘相连并构造出安装腔,多个侧板中远离出风腔的侧板为面板。过风口设置在面板上。过风口包括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第一过风口对应于散热组件的散热风道设置。第二过风口对应于燃气阀设置。
在该设计中,当过风口包括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时,则外部气流进入燃气装置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气流路径为通过第一过风口对电控盒进行散热,第二气流路径为通过第二过风口对燃气阀进行散热,对电控盒和燃气阀散热后的气流都会在风机的作用下被引流至换热管的入口端,从而以供燃气组件燃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第二过风口位于第一过风口的下方。燃气装置还包括挡水板,挡水板连接在面板上以遮挡第二过风口。
在该设计中,挡水板可以遮挡第二过风口,挡水板用于挡住上面流下的水,避免水从第二过风口进入燃烧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燃气装置还包括防水外盖和百叶进风口。防水外盖对应于过风口连接在面板上。百叶进风口设置在防水外盖上。防水外盖与面板进风通道,防水外盖上靠近底盘的侧沿与面板之间具有间隙,外部气流通过百叶进风口和间隙进入进风通道内并通过过风口流向燃烧腔内。
在该设计中,外部气流可以通过百叶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内,然后再通过第一过风口进入散热风道。百叶进风口能够挡住外部水流流入,确保燃烧腔内各个零部件的安全使用性能。外部气流可以通过间隙进入进风通道,然后再通过第二过风口进入燃烧腔内,从而对燃气阀进行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燃气装置还包括集气罩、排烟口和排烟通道。集气罩对应于换热管的出口端设置在固定板上,风机与集气罩连通。排烟口设置在壳体上。排气通道连接在壳体上并通过排烟口与风机连通。
在该设计中,多个换热管内燃烧后的烟气(二氧化碳等)可以被集中收集在集气罩内,从而便于烟气(尾气)的排出。风机与集气罩相连通,风机开启,从而将换热管内的烟气抽出以排向外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燃气装置还包括压力开关,压力开关与风机相连接,压力开关用于检测风机的运行状态。
在该设计中,通过风机内压力值的变化以判断风机的运行状态,从而根据风机的运行状态来控制燃气组件中燃烧嘴的开启或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设计中所提供的燃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设计中所提供的燃气装置,因此具有该燃气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外壳和中隔板。外壳构造有容纳腔。中隔板连接在外壳上以将容纳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燃气装置的壳体被配置为外壳的一部分,燃气装置位于第一腔体内。
在该设计中,通过将外壳划分为上下间隔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从而可以使得空调器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令空调器的整机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并且能够提升空调器的机组装柜量,有利于减小安装和运输的难度,进而降低成本。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燃气装置,从而可以增强空调器的制热效果,且相比较传统的制热方式,燃气装置制热成本低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分隔板和制冷组件。分隔板与外壳和中隔板相连,分隔板将第一腔体分隔为装配腔和燃气装置的安装腔。制冷组件设置在壳体和/或中隔板上。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压缩机设置在装配腔内。第一换热器相邻压缩机设置在装配腔内。第二换热器位于第二腔体内。空调器还包括回风口和排风口,回风口设置在壳体上并与装配腔相连通。排风口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燃气装置的出风腔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分隔板用于将第一腔体分隔呈多个子腔体,从而便于制冷组件、风机组件以及燃气组件的合理排布。分隔板由多个子隔板连接构成,多个子隔板呈弯折状布置在第一腔体中,从而能够划分出多个适用于不同大小的零部件的放置空间,进一步实现第一腔体的合理排布。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组件的正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的部分结构侧视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燃气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第一腔体的俯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散热组件,10风机,11电控盒,111围板,112底板,113盖板,114过线口,12出风口,13进风口,14散热风道,
2燃气装置,20壳体,201底盘,202面板,21安装腔,211燃烧腔,212出风腔,22固定板,23燃气组件,231燃气阀,24换热管,25过风口,251第一过风口,252第二过风口,26挡水板,27防水外盖,271进风通道,272间隙,273百叶进风口,280集气罩,281排烟口,282排气通道,29压力开关,
3空调器,30外壳,31中隔板,311第一腔体,312装配腔,313第二腔体,32分隔板,331压缩机,332第一换热器,333第二换热器,34回风口,35排风口,361第一风机,362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组件1、燃气装置2和空调器3。
实施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1,其包括风机10、电控盒11、出风口12、进风口13和散热风道14。电控盒11位于风机10的回风范围内。即当风机10开启时,则风机10扰动气流,电控盒11内的空气受到风机10影响而形成流场。也就是说,风机10能够带动电控盒11内空气流动,从而实现电控盒11散热,确保电控盒11的安全使用性能。进一步地,电控盒11上设有出风口12和进风口13,气流能够从进风口13进入电控盒11内部,气流能够带走安装在电控盒11内部的电器元件上的热量,进而从出风口12流出。散热组件1还包括散热风道14,散热风道14与进风口13相连通。散热风道14连接在电控盒11上。当风机10开启时,外部气流先经过散热风道14,之后再通过进风口13进入电控盒11内部,散热风道14能够对外部气流中的灰尘以及昆虫进行过滤,防止灰尘和昆虫直接通过进风口13进入电控盒11的内部而引发电器元件的短路,引起安全事故。值得说明的是,散热风道14与电控盒11之间可拆卸连接,当散热风道14内堆积较多杂质时,则可以方便散热风道14的拆卸进行清洗。具体地,散热风道14与电控盒11通过螺钉相连。散热风道14也可以与电控盒11焊接连接,从而确保散热风道14和电控盒11的连接可靠性,提升散热组件1的安全使用性能并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散热风道14的开口处设有翻边,翻边背离开口的中心延伸,翻边能够加强散热风道14的结构强度。当散热组件1装配于其他装置(譬如:燃气装置2)上时,翻边能够设置螺钉孔,螺钉可以穿过螺钉孔以将散热组件1与其他装置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进风口13包括多个进风孔,多个进风孔开设在电控盒11上。出风口12包括多个出风孔,每个出风孔的截面积大于进风孔的截面积,这是由于进风孔具有对杂质进行过滤的作用,而出风孔仅用于气流通过,因此将出风孔的截面积大于进风孔,在确保气流通过的前提下能够节约物料成本。
进一步地,散热组件1还包括过滤网,过滤网连接在电控盒11上以覆盖进风口13,过滤网用于滤除外部气流内的灰尘杂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电控盒11包括围板111、底板112和盖板113。底板112和盖板113分别连接在围板111的两端,底板112、盖板113和围板111围成腔体。散热组件1包括电器元件,电器元件连接在围板111上并位于腔体内。具体地,进风口13和散热风道14设置在底板112上,出风口12设置在盖板113上,即气流在电控盒11内部的流动方向为自下而上。通过将进风口13设置在电控盒11的底部,出风口12设置在电控盒11的顶部,气流自电控盒11的底部进入而从电控盒11的顶部流出,使得气流的流动方向(自下而上)与气流被加热后,气体的自身特性相匹配,从而能够令气流在电控盒11内更好地流动,进而带走更多的热量,提升电控盒11的散热性能。具体地,在外部气流流入腔体内时,此时气体的温度较低,而当气流带走电器元件上的热量后,则气流温度升高,高温气体上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电控盒11还包括过线口114,过线口114开设在围板111上,和/或过线口114开设在底板112上。通过设置过线口114,从而能够方便电控盒11内电器元件的线束整理和排布,避免线束凌乱布置而存在的安全隐患。过线口1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具体地,过线口114包括第一过线口114和第二过线口114,第一过线口114开设在围板111上,第二过线口114开设在底板112上。
实施例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如图3、图4、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装置2,该燃气装置2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散热组件1,因此具有该散热组件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燃气装置2包括壳体20,壳体20形成有安装腔21。散热组件1连接在壳体20上并位于安装腔21内。燃气装置2还包括固定板22,固定板22连接在壳体20上,固定板22将安装腔21分隔为燃烧腔211和出风腔212,燃烧腔211和出风险相对独立。散热组件1位于燃烧腔211内。燃气装置2还包括燃气组件23,燃气组件23位于燃烧腔211内,燃气组件23与壳体20和/或固定板22相连接。换热管24连接在固定板22上并位于出风腔212内,天然气或者石油液化气可以在换热管24内燃烧而产生热量。位于出风腔212内的气体被换热管24加热后以排向室内,从而实现制热功能。值得说明的是,换热管24和燃气组件23分别位于固定板22的两侧。固定板22上设有多个装配口,换热管24的入口端穿过装配口中的一个,换热管24的入口端与燃烧腔211相连通。换热管24的出口端穿过装配口的另一个后与散热组件1的风机10连通。换热管24的一部分位于出风腔212内,从而便于出风腔212内气流与换热管24之间的热量交换。
当风机10开启后,如图6所示,外部气流首先经过散热风道14进入电控盒11内部,外部气流带走电控盒11内部的电器元件上的热量后,从电控盒11顶部的出风口12流出。在风机10的作用下,气流被引流至换热管24的入口端,燃气组件23在换热管24的入口端处打火,在气流中氧气以及燃气组件23中燃气(天然气或石油液化气)混合作用下燃气被点燃,同时在风机10的作用下被吸入换热管24内,即点火后的燃气在换热管24内燃烧,在燃烧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氧气供应,由于在风机10作用下,燃烧腔211内处于负压状态,则换热管24的入口端处一直有从电控盒11顶部引入的外部气流(氧气)。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电控盒11、燃气组件23均位于燃烧腔211内,在天然气或石油液化气燃烧过程时,燃烧腔211内会辐射出大量的热量,且电控盒11自身也会发热,为了确保电器元件的可靠性、延长其寿命,对燃烧腔211内的电控盒11、燃气组件23及时散热亟待解决。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散热组件1以及具有该散热组件1的燃气装置2的巧妙设计,通过风机10提供驱动力,使得引入低温新风(外部气流)先对电控盒11内部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降低电控盒11内部腔体以及整个燃烧腔211内的温度,然后再将气流(氧气)供给燃气组件23燃烧,对燃气装置2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极大提升。
值得说明的是,换热管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换热管24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在固定板22上。具体地,每个换热管24呈U型。
每个换热管24包括靠近底盘201的底壁,换热管24的底壁所在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并小于90°。即换热管24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在固定板22上,从而可以使得气流形成的流场能够更多地带走倾斜设置的换热管24表面的热量,进而可以提升换热管24表面的热交换效率。优选地,换热管24的底壁所在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
进一步地,燃气装置2还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与多个换热管24相连接,支撑组件的一部分包覆在多个换热管24的管体的外壁上,支撑组件的一部分与换热管24的外壁相贴合。支撑组件用于支撑多个换热管24的重量,防止多个换热管24形成悬臂梁结构而导致换热管24的应力集中,防止换热管24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损伤,从而延长换热管24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支撑组件能够有效的对多个换热管24进行固定,包括多个换热管24之间的管与管的相对固定。具体地,支撑组件的一部分包覆在多个换热管24的管体的外壁上,实现支撑组件与多个换热管24相连接,从而实现多个换热管24之间的管与管的相对固定支撑,使得支撑组件能够适用于复杂设计的燃气组件23,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多个换热管24提供有效支撑,提升产品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具体限定了支撑组件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覆在多个换热管24的管体的外壁上并与多个换热管24的外壁相贴合,通过固定组件支撑每个换热管24,实现多个换热管24之间的管与管的相对固定支撑,能够有效地解决每个换热管24的端部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提升产品品质,并且,使得支撑组件能够适用于复杂设计的燃气装置2,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多个换热管24提供有效支撑,提升产品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多个连接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凹槽和多个第二凹槽,多个第一凹槽与多个第二凹槽围设形成多个用于容纳换热管24的容纳部,多个换热管24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容纳部中,从而使得每个换热管24都具有支撑,更好地起到支撑多个换热管24的作用。多个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使得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组装后形成多个容纳部。具体地,由于将固定组件分为两个结构由两侧固定安装到多个换热管24的外壁上,使得在将固定组件安装到多个换热管24的外壁上时,可以先将第一固定件由多个换热管24的一侧初步定位,然后将第二固定件由多个换热管24的另一侧初步定位,再用多个连接件连接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使得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连接为一个整体,可以通过连接件的松紧来调整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之间形成的多个容纳部与多个换热管24之间的贴合,这样的结构,既便于固定组件与换热管24之间的组装,又能够使得多个换热管24的外壁与支撑组件固定在一起,从而不会发生支撑组件和换热管24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不会产生摩擦,使得换热管24的表面不会产生损伤,提升了产品品质。
具体地,一个容纳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连接件,从而使得每个容纳部均能够通过连接件的松紧来调整,从而使得每个容纳部都能够与换热管24的外壁相贴合,进一步确保固定组件与换热管24之间不会产生位移。
当然,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连接件可以为螺钉、螺栓、卡扣扣位连接等,在此不对连接件的具体结构做出限定。
具体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均被构造为呈波浪形的板状,可以更好地与多个换热管24的外壁相贴合。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结构相同,也即,在生产组装时无需区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仅需批量生产同一型号的固定板零件即可,在实际组装时,拿取相同结构的两个固定板零件,通过将其中一个零件翻转180°与另一个零件组装,巧妙的形成一个固定框架,可以简化物料的种类,提高加工效率和经济性。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尽管说明书以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结构相同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结构还可以具有微小的差别,这同样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这些实现方式及其他可实现的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进一步地,多个容纳部中的任一容纳部与多个换热管24中的任一换热管24过盈配合。也即,具体限定了容纳部与设置在其内的换热管24之间为过盈配合,使得容纳部与换热管24之间为紧固配合,不会产生松动,防止在产品的长距离运输、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振动等原因导致的固定组件相对于换热管24产生位移而导致换热管24表面被磨损的问题,提升了产品品质。
具体地,多个换热管24中的任一换热管24为U形管,U形管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且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能够提升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燃气组件23包括燃气阀231,燃气阀231设置在壳体20上。燃气组件23还包括燃烧嘴,燃烧嘴对应于换热管24的入口端设置。燃气阀231与燃烧嘴之间通过燃气管连通,天然气或者液化石油气通过燃气阀231、燃气管和燃烧嘴,然后再进入换热管24内燃烧。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6所示,壳体20包括底盘201和多个侧板,多个侧板和底盘201相连接,多个侧板和底盘201形成安装腔21。多个侧板中远离出风腔212的侧板为面板202。面板202上设有过风口25。外部气流可以经过风口25进入燃烧腔211。外部气流也可以通过过风口25进入散热组件1的散热风道14中,从而对电控盒11内部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过风口25包括第一过风口251,第一过风口251对应于散热组件1的散热风道14设置在面板202上。外部气流通过第一过风口251直接进入散热风道14以对电器元件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过风口25包括第二过风口252,第二过风口252对应于燃气阀231设置在面板202上,外部气流可以通过第二过风口252直接进入燃烧腔211内,从而对燃气阀231进行散热。第二过风口252的口径较小,避免昆虫经第二过风口252进入燃烧腔211内。
值得说明的是,当过风口25包括第一过风口251和第二过风口252时,则外部气流进入燃气装置2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气流路径为通过第一过风口251对电控盒11进行散热,第二气流路径为通过第二过风口252对燃气阀231进行散热,对电控盒11和燃气阀231散热后的气流都会在风机10的作用下被引流至换热管24的入口端,从而以供燃气组件23燃烧。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二过风口252位于第一过风口251的下方。燃气装置2还包括挡水板26,挡水板26连接在面板202上背离燃烧腔211的一侧,挡水板26可以遮挡第二过风口252,挡水板26用于挡住上面流下的水,避免水从第二过风口252进入燃烧腔211内。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燃气装置2还包括防水外盖27,防水外盖27对应于过风口25连接在面板202上。具体地,防水外盖27连接在面板202背离燃烧腔211的一侧。防水外盖27上设有百叶进风口273。防水外盖27与面板202之间能够形成进风通道271,外部气流可以通过百叶进风口273进入进风通道271内,然后再通过第一过风口251进入散热风道14。百叶进风口273能够挡住外部水流流入,确保燃烧腔211内各个零部件的安全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防水外盖27具有靠近底盘201的侧沿,侧沿与面板202之间具有间隙272。外部气流可以通过间隙272进入进风通道271,然后再通过第二过风口252进入燃烧腔211内,从而对燃气阀231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如图3、图4、图7至图9所示,燃气装置2还包括集气罩280,集气罩280对应于换热管24的出口端设置在固定板22上,多个换热管24内燃烧后的烟气(二氧化碳等)可以被集中收集在集气罩280内,从而便于烟气(尾气)的排出。风机10与集气罩280相连通,风机10开启,从而将换热管24内的烟气抽出以排向外界。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8所示,燃气装置2还包括排烟口281和排气通道282,排烟口281设在壳体20上。排气通道282与风机10相连通,在风机10的作用下,换热管24内的尾气将风机10并通过排气通道282排向外界。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燃气装置2还包括压力开关29,压力开关29设置在风机10上。具体地,压力开关29用于检测风机10内的压力。通过风机10内压力值的变化以判断风机10的运行状态,从而根据风机10的运行状态来控制燃气组件23中燃烧嘴的开启或关闭。电控盒11具体设置在集气罩280上,当压力开关29检测到风机10开启,则压力开关29生成相应的开启信号,电控盒11根据该开启信号再控制燃气阀231开启。也就是说,在保证风机10开启状态下,燃气组件23才可以点火开启,确保燃气组件23的安全使用性能。
实施例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3,空调器3包括外壳30,外壳30构造有容纳腔,中隔板31连接在外壳30上并将容纳腔分隔为第一腔体311和第二腔体313,其中第一腔体311位于第二腔体313的下方。燃气装置2的壳体20被配置为外壳30的一部分,燃气装置2位于第一腔体311中。通过将外壳30划分为上下间隔的第一腔体311和第二腔体313,从而可以使得空调器3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令空调器3的整机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并且能够提升空调器3的机组装柜量,有利于减小安装和运输的难度,进而降低成本。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燃气装置2,从而可以增强空调器3的制热效果,且相比较传统的制热方式,燃气装置2制热成本低廉。
值得说明的是,空调器3可以具有制冷、制热、空气净化、通风和加湿等功能,可应用于商场、医院和会场等区域。空调器3可以为屋顶式空调器3。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空调器3还包括分隔板32,分隔板32与外壳30和中隔板31相连接。同时分隔板32还可以将第一腔体311分隔为装配腔312和燃气装置2的安装腔21。空调器3还包括制冷组件,制冷组件连接在壳体20和/或中隔板31上。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331、第一换热器332和第二换热器333。压缩机331安装在装配腔312中。第一换热器332的一端与压缩机331相连,从而实现冷媒的流通,第一换热器332的另一端连接至外壳30上。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换热器332为蒸发器。蒸发器用于对气流进行换热,压缩机331用于压缩冷媒气体,关于蒸发器、压缩机331的具体结构和工作过程,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第二换热器333连接在中隔板31上,第二换热器333设置在第二腔体313中。具体地,第二换热器333为冷凝器。也就是说,制冷组件中的蒸发器和压缩机331设置在位于下方的第一腔体311中,制冷组件中的冷凝器设置在位于第一腔体311上方的第二腔体313内。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通过节流装置相连,冷凝器与冷凝器用于对流经冷凝器的空气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空调器3还包括回风口34,回风口34设在外壳30上并与装配腔312连通。空调器3还包括排风口35,排风口35设在外壳30上并与出风腔212连通。
进一步地,空调器3还包括第一风机361,第一风机361设置在第一腔体311内。空调器3还包括第二风机362,第二风机362设置在第二腔体313中。
空调器3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风机361和第二风机362开启,第一风机361带动外部气流经回风口34进入装配腔312内并通过第一换热器332(蒸发器)冷却后,第一风机361将冷风引流至出风腔212内,再从排风口35排向外界。此时,第二风机362用于对第二换热器333(冷凝器)进行散热,增大冷凝器周围空间的空气的流动性,从而实现冷凝器对冷媒的换热功能。
具体地,如图9所示,冷凝器为两个,两个冷凝器设置在第二风机362的两侧,每个冷凝器呈L型。冷凝器的数量为一个,一个冷凝器折弯并呈G型。
进一步地,冷凝器为铜管管翅式冷凝器,或冷凝器为微通道冷凝器。
进一步地,可以对蒸发器和/或冷凝器的排量进行调整,从而以实现制冷组件的不同制冷能力,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外壳30中,可以设置不同型号的制冷组件,从而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同时也能够提升物料的标准化程度。
第二风机362包括轴流风叶和外电机,外电机驱动轴流风叶转动以扰动第二腔体313中的气流。进一步地,第二风机362还包括导风圈,导风圈设置在盖板113上,导风圈能够对轴流风叶产生的气流进行引流。
进一步地,空调器3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在第二腔体313中,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壳30和中隔板31之间。进一步地,支撑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件分布在第二风机362的两侧。支撑件能够确保外壳30的结构可靠性,为设置在外壳30上的第二风机362提供可靠支撑。
空调器3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风机361开启,第一腔体311内形成流场,天然气或者液化石油气经过燃气阀231从燃烧嘴中喷出点火,然后在换热管24内燃烧,产生热量。第一风机361吹出的风将换热管24上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制热。
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石油气能够源源不断地在换热管24中燃烧,其动力来源于风机10,风机10能够不断地“抽出”换热管24内的烟气(二氧化碳),烟气经过烟道排到大气中。
具体地,第一腔体311中气流的流动路径为:外部气流自回风口34进入装配腔312内,然后通过蒸发器进入第一风机361,在第一风机361的作用下吹向出风腔212,进而从出风腔212中的排风口35排向室内。
具体地,回风口34和排风口35可以成对设置在外壳30的侧部和底部,即外壳30的侧部设有回风口34和排风口35,外壳30的底部也设有回风口34的排风口35。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安装环境来选择适配的过风口25朝向(侧向或者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
电控盒,所述电控盒位于所述风机的回风范围内;
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电控盒上;
进风口,对应于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电控盒上;
散热风道,连接在所述电控盒上并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
围板;
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围板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散热风道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盖板,所述盖板相对于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围板的另一端,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盖板上,其中,所述围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构造出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还包括:
过线口,设置在所述围板和/或所述底板上。
4.一种燃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构造有安装腔;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燃气装置还包括:
固定板,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并将所述安装腔分隔为燃烧腔和出风腔;
燃气组件,与所述壳体和/或所述固定板相连并位于所述燃烧腔内;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入口端穿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穿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散热组件的风机连通,所述换热管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气组件包括:
燃气阀,所述燃气阀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壳体包括:
底盘;
多个侧板,所述多个侧板与所述底盘相连并构造出所述安装腔,所述多个侧板中远离所述出风腔的侧板为面板;
过风口,设置在所述面板上,所述过风口包括:
第一过风口,对应于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风道设置;
第二过风口,对应于所述燃气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过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过风口的下方;
所述燃气装置还包括:
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连接在所述面板上以遮挡所述第二过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装置还包括:
防水外盖,所述防水外盖对应于所述过风口连接在所述面板上;
百叶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防水外盖上;
其中,所述防水外盖与所述面板形成进风通道,所述防水外盖上靠近所述底盘的侧沿与所述面板之间具有间隙,外部气流通过所述百叶进风口和所述间隙进入所述进风通道内并通过所述过风口流向所述燃烧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装置还包括:
集气罩,对应于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风机与所述集气罩连通;
排烟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排气通道,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并通过所述排烟口与所述风机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装置还包括:
压力开关,与所述风机相连接,所述压力开关用于检测所述风机的运行状态。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构造有容纳腔;
中隔板,连接在所述外壳上以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气装置,所述燃气装置的壳体被配置为所述外壳的一部分,所述燃气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分隔板,与所述外壳和所述中隔板相连,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一腔体分隔为装配腔和所述燃气装置的安装腔;
制冷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或所述中隔板上,所述制冷组件包括:
压缩机,设置在所述装配腔内;
第一换热器,相邻所述压缩机设置在所述装配腔内;
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回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与所述装配腔相连通;
排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与所述燃气装置的出风腔相连通。
CN202021565618.XU 2020-07-31 2020-07-31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Active CN212720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65618.XU CN212720021U (zh) 2020-07-31 2020-07-31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65618.XU CN212720021U (zh) 2020-07-31 2020-07-31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20021U true CN212720021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11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65618.XU Active CN212720021U (zh) 2020-07-31 2020-07-31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200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87877C (en) An air conditioner with a removable heater unit and a heat exchanger
RU2538925C2 (ru) Внутренний блок кондиционера воздуха
CN207340352U (zh) 一种空调电控盒
KR20160081093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210468539U (zh) 变电站的室内通风系统
JP201305025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12914348A (zh) 烹饪装置
CN219828976U (zh) 一种风管机吊顶安装结构
CN212720021U (zh)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JP200027537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1664435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115342445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2179060U (zh) 空调器
CN21217904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4110803A (zh) 一种一体化机柜空调
CN212746723U (zh) 空调器
CN212805854U (zh) 空调器
CN219433468U (zh)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16591994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17883207U (zh)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CN219918690U (zh) 变频器柜体
CN216346713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1695167U (zh) 一体式空调
WO2024041055A1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