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7840A - 变频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变频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7840A
CN114977840A CN202210754207.2A CN202210754207A CN114977840A CN 114977840 A CN114977840 A CN 114977840A CN 202210754207 A CN202210754207 A CN 202210754207A CN 114977840 A CN114977840 A CN 1149778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hannel
cabinet body
water
frequency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542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永志
于定根
邓小池
潘爱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5420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78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77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78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变频器系统,变频器系统包括功率柜体、水冷柜体及过风柜体,功率柜体包括第一壳体和功率组件,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水冷柜体设于功率柜体的一侧,水冷柜体包括第二壳体和换热组件,第二壳体形成第二风道,过风柜体设于功率柜体和水冷柜体的顶部,过风柜体包括第三壳体和第一风机,第三壳体形成有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均连通的第三风道,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热气流进入所述第三风道内,并吹向第二风道,经换热组件换热后转变为冷气流再次流向第一风道内。本发明的变频器系统增加水冷柜体,通过系统内循环散热方式提升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变频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频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频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变频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变频器在实现整流、逆变功能的同时,变频器中的散热系统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变频器由于解决污染不可控等缺点会增加封闭空间,导致系统散热差,影响变频率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频器系统,旨在增加空水冷组件,通过系统内循环空气流动解决变频器系统散热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变频器系统包括:
功率柜体,所述功率柜体包括第一壳体和功率组件,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功率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风道;
水冷柜体,所述水冷柜体设于所述功率柜体的一侧,所述水冷柜体包括第二壳体和换热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风道,所述换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及
过风柜体,所述过风柜体设于所述功率柜体和所述水冷柜体的顶部,所述过风柜体包括第三壳体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三壳体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连通的第三风道,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三风道内;
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热气流进入所述第三风道内,并吹向所述第二风道,经所述换热组件换热后转变为冷气流再次流向所述第一风道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率柜体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以将所述第一风道分为部分连通的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
所述功率组件包括变压器和功率器,所述变压器设于所述第一分腔,所述功率器设于所述第二分腔,所述第一分腔的出口对接所述第三风道的进口,所述第二分腔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冷柜体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所述第三风道的气流进入第二风道内,并驱动经过所述换热组件后吹向所述第一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以将所述第二风道分割为第三分腔和第四分腔,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换热组件朝向所述第四分腔的一侧,所述第三分腔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三风道的出口,所述第四分腔的出口对接所述第二分腔的进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风机横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三风道内;
所述第二风机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风机竖向间隔设于所述第四分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变频器系统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顶板、连接所述底座和第一顶板的进风格栅与第一侧板,所述进风格栅的外侧可拆卸连接有外围板,所述底座、第一顶板、第一侧板以及外围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所述第三壳体背离所述进风格栅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口,并于所述出风口处可拆卸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的连通处可活动设有第二挡板;
当所述外围板未遮盖所述进风格栅,所述第一挡板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挡板阻隔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的连通,所述第一风机驱动外部气流从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并通过所述第三风道从所述出风口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顶板、连接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顶板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顶板开设有连通口,并形成有与所述连通口连通的滑槽,所述第二挡板可滑动设于所述滑槽内,以遮盖所述连通口或打开所述连通口;
和/或,所述变频器系统还包括旁路柜体,所述旁路柜体设于所述底座,并位于所述功率柜体远离所述水冷柜体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对应所述换热组件,所述观察口处遮盖有透明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换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出水口连接所述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穿出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换热器背离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压力表、温度计以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一种;
且/或,所述出水管上设有流量计和排水阀。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变频器系统包括功率柜体、水冷柜体以及过风柜体,功率柜体包括设有第一风道的第一壳体和功率组件,功率组件为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的功率器件,其设置在第一风道内;水冷柜体包括设有第二风道的第二壳体和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设于第二风道,通过将液体水的冷与气流的热进行交换,从而能够带走气流热量,使得气流降温至满足功率组件运行温度的冷气流;过风柜体包括连接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第三风道,并于第三风道内设有第一风机,从而驱动热气流能够快速从第一风道通过第三风道进入第二风道内,提高热量的交换的效率。如此,该变频器系统的水冷散热方式是一种密闭循环冷却方式,整个过程均在内部,不与外部环境进行连通,如此可以减少外部环境的杂质进入内部结构中,改善了污染不可控问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散热性能,能够有效提升变频器系统的工作性能和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变频器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变频器系统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变频器系统中底座与功率柜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底座与功率柜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功率柜体去除第一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所示变频器系统中的水冷柜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水冷柜体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所示变频器系统中第三壳体的爆炸图;
图9为图1所示变频器系统中功率柜体中进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变频器系统中水冷柜体中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 变频器系统 212 第二侧板
10 功率柜体 2121 第二框体
11 第一壳体 2122 面板
11a 第一风道 2121 观察口
11b 第一分腔 22 换热组件
11c 第二分腔 221 换热器
111 第一顶板 222 进水管
112 进风格栅 223 出水管
1121 第一框体 224 流量计
1122 格栅板 225 排水阀
113 第一侧板 226 固定夹
12 分隔板 23 风机支架
20 水冷柜体 24 第二挡板
21a 第二风道 30 过风柜体
21b 第三分腔 31 第三壳体
21c 第四分腔 31a 第三风道
21 第二壳体 311 出风口
211 第二顶板 32 第一挡板
2111 连通口 40 底座
2112 滑槽 50 旁路柜体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且/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且/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变频器系统。
请结合参照图1、图5、图6及图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变频器系统100包括功率柜体10、水冷柜体20及过风柜体30,所述功率柜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功率组件,所述第一壳体11形成有第一风道11a,所述功率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风道11a;
所述水冷柜体20设于所述功率柜体10的一侧,所述水冷柜体20包括第二壳体21和换热组件22,所述第二壳体21形成有第二风道21a,所述换热组件22设于所述第二风道21a;
所述过风柜体30设于所述功率柜体10和所述水冷柜体20的顶部,所述过风柜体30包括第三壳体31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三壳体31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风道11a和所述第二风道21a均连通的第三风道31a,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三风道31a内;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所述第一风道11a内的热气流进入所述第三风道31a内,并吹向所述第二风道21a,经所述换热组件22换热后转变为冷气流再次流向所述第一风道11a内。
本实施例中,变频器系统100一般用于室外环境或室内环境较为恶劣的厂房,用于对各种大型设备进行调速,从而实现变频节电的效果,提高运行性能,大型设备例如,中央空调、破碎机、电机或者泵类等,在此该变频器系统100通过内循环的散热方式,能够不受环境污染影响,故而可以适用多种外界环境,有效提高使用的广泛性。变频器系统100为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的方式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控制设备,使用的电源分为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功率柜体10是其主要的做功部件,该功率柜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功率组件,此处,功率组件包含有电连接的功率器和变压器,功率器为各种控制电路、电容器组件等,一般的直流电源大多是由交流电源通过变压器变压整流滤波后得到的,两者具体的工作原理与结构同目前的变频器系统100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第一壳体11大致呈长方体状,用于为内部的功率组件做防护,其设于地面或通过其他部件固定在地面上。第一壳体11的材质可以是金属,结构稳定性好且耐腐蚀耐高温,其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11a,该第一风道11a用于其内部的气流流动。可选的,该第一风道11a不与外部连通,也即,其为封闭的气道空间。同时,水冷柜体20的第二壳体21也呈长方体状,其设于第一壳体11的一侧,并紧靠设置,其材质可与第一壳体11的材质相同,节省材料,方便组装。该第二壳体21形成有第二风道21a,且第二风道21a与第一风道11a连通,此处的连通可以是通过风管连通,也可以是通过隔板开孔连通,在此不做限定。该第二风道21a内设有换热组件22,该换热组件22内流动有冷却水,第一风道11a的热气流经过该换热组件22后,能够实现热交换,使其变成满足功率组件运行温度的冷风,再回到第一风道11a内。同时,还包括有过风柜体30,该过风柜体30设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的上方,并分别与两者的内部空间连通,并通过其内部的第一风机驱动气流的快速循环流动。当然,此处,第三壳体31的材质参照如上,且形状也为长方体状,同时覆盖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的上表面。此处,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21及第三壳体31之间可以是一整体结构,通过内部的隔板进行分割分别形成第一风道11a、第二风道21a及第三风道31a,通过开孔实现三者之间的连通,从而使得结构简单且紧凑,能够节省空间,并保证该循环冷却的空间的密闭性。
如此,因热气流会倾向朝上方流动,故而第一风机更容易驱动第一风道11a内的热气流右下向上进入第三风道31a内,并水平横向吹向第二风道21a,经换热组件22换热后转变为冷气流,更容易向下沉积,从而带动热气流向下经过换热组件22换热,并水平流向第一风道11a内,继而可以推动热气流实现整体的内部散热循环。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变频器系统100包括功率柜体10、水冷柜体20以及过风柜体30,功率柜体10包括设有第一风道11a的第一壳体11和功率组件,功率组件为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的功率器件,其设置在第一风道11a内;水冷柜体20包括设有第二风道21a的第二壳体21和换热组件22,该换热组件22设于第二风道21a,通过将液体水的冷与气流的热进行交换,从而能够带走气流热量,使得气流降温至满足功率组件运行温度的冷气流;过风柜体30包括连接第一风道11a和第二风道21a的第三风道31a,并于第三风道31a内设有第一风机,从而驱动热气流能够快速从第一风道11a通过第三风道31a进入第二风道21a内,提高热量的交换的效率。如此,该变频器系统100的水冷散热方式是一种密闭循环冷却方式,整个过程均在内部,不与外部环境进行连通,如此可以减少外部环境的杂质进入内部结构中,改善了污染不可控问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散热性能,能够有效提升变频器系统100的工作性能和效率。
请参照图3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率柜体10还包括分隔板12,所述分隔板12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部,以将所述第一风道11a分为部分连通的第一分腔11b和第二分腔11c;
所述变压器设于所述第一分腔11b,所述功率器设于所述第二分腔11c,所述第一分腔11b的出口对接所述第三风道31a的进口,所述第二分腔11c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二风道21a的出口。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通过设置分隔板12将第一风道11a分割为第一分腔11b和第二分腔11c,此处,分隔板12竖直设于第一风道11a内,并于周侧与第一风道11a的腔壁连接,当然,在分隔板12的表面开设有多个通孔,以连通第一分腔11b和第二分腔11c,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气流交换。此处,第一分腔11b的出口对接第三风道31a的进口,第二分腔11c的进口对接第二风道21a的出口,以保证第一分腔11b的热气流快速进入第三风道31a内,第二风道21a的冷气流快速进入第二分腔11c内,从而减少热气流与换热后的第二分腔11c内的冷气流的过多接触,将较大的对接空间分成更细致的对接腔,继而提升内部气流循环散热的稳定性和气流流动的顺畅性,提升功率柜体10的散热效果,以保证运行性能。
请参照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冷柜体20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组件22一侧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所述第三风道31a的气流进入第二风道21a内,并驱动经过所述换热组件22后吹向所述第一风道11a。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气流循环的速率,在第二风道21a内还设有第二风机,该第二风机与第一风机的类型相同,例如均为轴流风机。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风机还可以是离心风机或其他。第二风机设于换热组件22的一侧,使得气流均经过换热组件22换热后再吹向第一风道11a内,增加了第二风道21a内的气压,提升了气流的循环速率,也提升了换热效率,保证功率组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22连接于所述第二风道21a的内壁,以将所述第二风道21a分割为第三分腔21b和第四分腔21c,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换热组件22朝向所述第四分腔21c的一侧,所述第三分腔21b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三风道31a的出口,所述第四分腔21c的出口对接所述第二分腔11c的进口。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气流均经过换热组件22,将换热组件22的周壁与第二风道21a的内壁均连接,从而使得第二风道21a分割为第三分腔21b和第四分腔21c,因换热组件22可允许气流通过,故第三分腔21b与第四分腔21c也连通。且换热组件22竖向设于第二风道21a内,使得换热组件22的连接更加稳定,第三分腔21b和第四分腔21c在水平方向上排布。第三分腔21b的进口对接第三风道31a的出口,第四分腔21c的出口对接第二分腔11c的进口,第二风机设于第四分腔21c内,能够驱动第三风道31a内的热气流进入第三分腔21b内,并均经过换热组件22换热后通过第四分腔21c进入第二分腔11c内,实现整个气流的快速有效的循环,提升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4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风机横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三风道31a内;
所述第二风机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风机竖向间隔设于第四分腔21c内。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驱动力,将第一风机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风机间隔设于第三风道31a内,从而提升了气流由第一分腔11b流至第三风道31a的速率,保证热气流的快速流出。同理的,第二风机也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风机竖向排布在第四分腔21c内,从而最大程度地驱动气流由第三风道31a进入第三分腔21b内,并通过换热组件22后进入第四分腔21c内,保证气流快速的换热,并驱动冷气流快速地回到第二分腔11c内,提升功率组件的散热效率,以保证其使用性能。
请参照图2、图3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变频器系统100还包括底座40,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顶板111、连接所述底座40和第一顶板111的进风格栅112与第一侧板113,所述进风格栅112的外侧可拆卸连接有外围板,所述底座40、第一顶板111、第一侧板113以及外围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风道11a;
所述第三壳体31背离所述进风格栅112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口311,并于所述出风口311处可拆卸连接有第一挡板32,所述第二风道21a与所述第三风道31a的连通处可活动设有第二挡板24;
当所述外围板未遮盖所述进风格栅112,所述第一挡板32打开所述出风口311,所述第二挡板24阻隔所述第二风道21a与所述第三风道31a的连通,所述第一风机驱动外部气流从所述进风格栅112进入所述第一风道11a内,并通过所述第三风道31a从所述出风口311流出。
本实施例中,在变频器系统100具有内部空冷循环散热方式的基础上,还设置变频器系统100具有自然风冷的散热结构。具体地,变频器系统100包括底座40,该底座40为水冷柜体20和功率柜体10的安装基础,也即底座40用于承载两者,方便进行组装,并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当然,底座40的底部还凸设有支脚,从而使得底座40与地面间隔开来,能够防潮或者减少水浸的几率,提升变频器系统100的使用寿命,也可以在需要时方便进行整体搬运。
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顶板111和第一侧板113,第一侧板113连接底座40和第一顶板111,从而共同围设形成第一风道11a,进风格栅112也连接在底座40和第一顶板111之间,并位于两个第一侧板113之间,该进风格栅112可以作为第一壳体11的门体结构,也即通过打开该进风格栅112,可以对功率组件进行维修等。请结合图9,具体地,进风格栅112包括第一框体1121和设于第一框体1121的格栅板1122,第一框体1121与第一侧板113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一侧铰接另一侧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扣连接或螺纹连接等,从而方便打开。当然,为了实现内部循环散热,在进风割伤的外侧还连接有外围板,该外围板可以是钣金材质,通过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于进风格栅112或第一侧板113上,从而实现第一风道11a的密性。
与此同时,第三壳体31背离进风格栅112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口311,并在出风口311处可拆卸连接有第一挡板32,从而能够实现出风口311的打开或遮盖。第二风道21a与第三风道31a之间也设有可活动的第二挡板24,能够阻断或连通第二风道21a与第三风道31a。
如此,在不使用内部循环方式对功率组件进行散热时,可以通过移动第二挡板24,阻断第二风道21a与第三风道31a的连通,再拆卸掉外围板和第一挡板32,在第一风机的驱动下,使得空气通过进风格栅112进入到第一风道11a内,分别经过第二分腔11c和第一分腔11b,进入第三风道31a内,并通过出风口311吹出,进而实现自然风冷的散热方式,实现对功率组件的散热。此处,出风口311处可以通过风管或风道连通室外,在此不做限定。该结构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在内部循环散热出现故障时,或者水温过高导致散热效果不佳时,可以进行切换实现自然风冷,以保证散热效果,提升变频器系统100的使用效率。
请参照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21包括第二顶板211、连接所述底座40和所述第二顶板211的第二侧板212,所述第二顶板211开设有连通口2111,并形成有与所述连通口2111连通的滑槽2112,所述第二挡板24可滑动设于所述滑槽2112内,以遮盖所述连通口2111或打开所述连通口2111;
和/或,请参照图2,所述变频器系统100还包括旁路柜体50,所述旁路柜体50设于所述底座40,并位于所述功率柜体10远离所述水冷柜体20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二挡板24的移动,在第二顶板211开设有连通口2111,并形成有滑槽2112,第二挡板24可以滑动设于滑槽2112内,继而通过推动或抽拉第二挡板24,即可实现连通口2111的打开或关闭,实现两种散热方式的切换,简单方便,有效提升效率。如此,第三壳体31仅以第二顶板211和第一顶板111为底部即可,无需再设置底部结构,从而节省材料和空间。
同时,可以理解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变频器系统100的功能,其还包括有旁路柜体50,该旁路柜体50设于功率柜体10远离水冷柜体20的一侧,也即安装在底座40上,与功率组件实现电连接,能够为功率组件提供更多线路连接或走线空间。当然,在未设置滑槽2112的结构基础上,也可以包括有旁路柜体50。
请参照图7和图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212开设有观察口2121,所述观察口2121对应所述换热组件22,所述观察口2121处遮盖有透明板。
可以理解的,第二侧板212包括有第二框体2121和设于第二框体2121的面板2122,从而实现密封的空间,其连接方式也可以类似门板的连接,即一侧铰接,另一侧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实施监控换热组件22和第二风机的运行情况,在第二侧板212上开设有观察口2121,此处,可以理解的,第二侧板212有多个,在需要时,可以在朝向换热组件22的第二侧板212上开设观察口2121,并遮盖透明板,实现密闭空间的同时,并能够对换热组件22的表面进行观察,观测其表面积污的情况,从而判断是否进行散热方式的切换,继而对换热组件22进行维修或清洗,以提高散热效果。同理的,当设有第二风机时,在朝向第二风机的第二侧板212上也开设观察口2121,从而对第二风机的转向进行观察,保证气流的正常散热循环。
请再参照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22包括换热器221、进水管222以及出水管223,所述换热器22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222,出水口连接所述出水管223,所述出水管223与所述进水管222远离所述换热器221的一端穿出所述第二壳体21,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换热器221背离所述进水管222与所述出水管223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换热组件22包括换热器221,该换热器221为管式换热器221,其材质为不锈钢,即多个管体并排排布,并相互连通,换热器221的进水口与进水管222连通,出水口与出水管223连通,由外部的水源向进水管222输送冷却水,再进入换热器221内部,实现换热后从出水管223排出。此处,进水管222和出水管223均设置在换热器221的同侧,且背离第二风机设置,如此,可方便进行进水排水,并方便实现较好的外观。此处,换热器221可以通过竖向插入的方式组装到第二壳体21内,通过侧面和底面的连接实现安装,从而保证连接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为了更好地固定第二风机,在第二风道21a还设有风机支架23,该风机支架23竖向设于第二风道21a内,并与换热器221相平行,风机支架23开设有两个安装孔,分别安装一个第二风机,从而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在第二壳体21开设有孔供进水管222和出水管223穿设时,在该孔处可设置有密封板,该密封板的材质可使其开设的孔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继而保证与管体的紧密配合,防止发生气流的泄露,提升第二壳体21的密封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222上设有压力表、温度计以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一种;
且/或,所述出水管223上设有流量计224和排水阀225。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换热组件22的运行稳定性,在进水管222上可以设置压力表,该压力表可以检测进水管222内的水压是否正常或者是否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保证换热器221内的冷却水量和流速。当然,在设置压力表的同时还可以在进水管222上间隔设有温度计,由于冷却水温度不能过低,否则需要耗能较多,并会影响某些部件的运行,当然水温也不能过高,否则换热效率不高。故温度计的设置可以检测进水管222内的水温是否合适,以保证换热器221内的冷却水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保证换热效果。当然,因换热器221内的冷却水不易清洁,故而为了保证进水干净,在进水管222处设置有过滤器,对进水管222内的水进行过滤后再通入换热器221内,防止其内部发生堵塞,以保证换热器221的使用寿命。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上述部件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出水管223上还设有流量计224,该流量计224可以监测出水管223处的水流流速是否稳定,出水是否正常,继而能够判断换热组件22是否会有泄露的情况发生,当有泄露情况时方便及时地进行维修。同时,在出水管223上还设有排水阀225,以实现对排水量的控制,从而调节换热器221内的冷却水的冷却能力,以保证对功率组件的散热效果。可选的,出水管223和进水管222均设置在换热器221靠近底座40的一侧,为了方便支撑两者,在底座40上安装有固定架,该固定夹226具有套设于进水管222和/或出水管223的管套,以实现对两者的稳定支撑,保证换热组件22的结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系统包括:
功率柜体,所述功率柜体包括第一壳体和功率组件,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功率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风道;
水冷柜体,所述水冷柜体设于所述功率柜体的一侧,所述水冷柜体包括第二壳体和换热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风道,所述换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及
过风柜体,所述过风柜体设于所述功率柜体和所述水冷柜体的顶部,所述过风柜体包括第三壳体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三壳体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连通的第三风道,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三风道内;
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热气流进入所述第三风道内,并吹向所述第二风道,经所述换热组件换热后转变为冷气流再次流向所述第一风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柜体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以将所述第一风道分为部分连通的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
所述功率组件包括变压器和功率器,所述变压器设于所述第一分腔,所述功率器设于所述第二分腔,所述第一分腔的出口对接所述第三风道的进口,所述第二分腔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柜体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所述第三风道的气流进入第二风道内,并驱动经过所述换热组件后吹向所述第一风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以将所述第二风道分割为第三分腔和第四分腔,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换热组件朝向所述第四分腔的一侧,所述第三分腔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三风道的出口,所述第四分腔的出口对接所述第二分腔的进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风机横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三风道内;
所述第二风机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风机竖向间隔设于所述第四分腔内。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系统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顶板、连接所述底座和第一顶板的进风格栅与第一侧板,所述进风格栅的外侧可拆卸连接有外围板,所述底座、第一顶板、第一侧板以及外围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所述第三壳体背离所述进风格栅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口,并于所述出风口处可拆卸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的连通处可活动设有第二挡板;
当所述外围板未遮盖所述进风格栅,所述第一挡板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挡板阻隔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三风道的连通,所述第一风机驱动外部气流从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内,并通过所述第三风道从所述出风口流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顶板、连接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二顶板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顶板开设有连通口,并形成有与所述连通口连通的滑槽,所述第二挡板可滑动设于所述滑槽内,以遮盖所述连通口或打开所述连通口;
和/或,所述变频器系统还包括旁路柜体,所述旁路柜体设于所述底座,并位于所述功率柜体远离所述水冷柜体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对应所述换热组件,所述观察口处遮盖有透明板。
9.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换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出水口连接所述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穿出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换热器背离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频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上设有压力表、温度计以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一种;
且/或,所述出水管上设有流量计和排水阀。
CN202210754207.2A 2022-06-29 2022-06-29 变频器系统 Pending CN1149778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54207.2A CN114977840A (zh) 2022-06-29 2022-06-29 变频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54207.2A CN114977840A (zh) 2022-06-29 2022-06-29 变频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7840A true CN114977840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68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54207.2A Pending CN114977840A (zh) 2022-06-29 2022-06-29 变频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778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55831A (zh) * 2023-03-15 2023-04-11 太仓德纳森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机柜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55831A (zh) * 2023-03-15 2023-04-11 太仓德纳森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机柜控制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77840A (zh) 变频器系统
KR101705781B1 (ko) 터보블로워의 외함
CN217685580U (zh) 一种高效冷风机
CN216850782U (zh) 一种dcs控制柜
CN213847424U (zh) 一种适用直流控制板的散热装置
CN211351433U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功能的高压开关柜
CN210374729U (zh) 一种冷却介质循环管路
CN210629340U (zh) 一种全封闭风水冷变频柜
CN209895255U (zh) 一种风液混合散热机箱
CN111351270A (zh) 半导体制冷系统及应用其的抽油烟机
CN209806317U (zh) 变频器
CN210274976U (zh) 一种通信用微模块布置结构
CN218257636U (zh) 一种高能效模块式汽车空调
CN216619951U (zh) 制冷油烟机
CN219452445U (zh) 一种密闭无尘风机系统
CN217883207U (zh) 功率单元和变频器
CN217584647U (zh) 空调
CN211046745U (zh) 一种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及级联型高压变频器
CN218242750U (zh) 一种自循环式风冷控制柜
CN220042033U (zh) 空调器
CN216532421U (zh) 新型物联网软启动器控制柜
CN214176599U (zh) 一种低压开关柜
CN209818124U (zh) 一种浸入式蒸汽轮机疏水回收装置
CN216620058U (zh) 空调
CN218495435U (zh) 冷水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ou Yongzhi

Inventor after: Yu Dinggen

Inventor after: Deng Xiaochi

Inventor after: Pan Aiguo

Inventor after: Zhang Renyuan

Inventor after: Fan Ronghua

Inventor before: Zhou Yongzhi

Inventor before: Yu Dinggen

Inventor before: Deng Xiaochi

Inventor before: Pan Aiguo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