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8829U - 进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进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8829U
CN216588829U CN202122945245.XU CN202122945245U CN216588829U CN 216588829 U CN216588829 U CN 216588829U CN 202122945245 U CN202122945245 U CN 202122945245U CN 216588829 U CN216588829 U CN 2165888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ake
intercooler
supercharger
intake manifold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4524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思聪
占文锋
李钰怀
李波
冯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4524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88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88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88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一种进气装置,包括增压器、连接管、中冷器、以及进气歧管,所述增压器与气缸的排气口连接,所述中冷器与所述增压器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进气歧管连接所述中冷器和气缸的进气口,所述中冷器位于发动机气缸盖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占用的高度空间较小,元件之间的连接管路较短,结构紧凑,有利于增压响应速度的提升及成本的降低。

Description

进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往复式内燃机为了提高性能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器使得机舱空间布置往往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装置,该增压进气装置的结构紧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装置,包括增压器、连接管、中冷器、以及进气歧管,所述增压器与气缸的排气口连接,所述中冷器与所述增压器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进气歧管连接所述中冷器和气缸的进气口,所述中冷器位于发动机气缸盖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压器位于发动机气缸盖的左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压器的废气进入管与所述增压器的废气入口相连,且自所述废气入口向上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增压器的空气出口的高度低于所述中冷器的气体通道入口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冷器内的气体通道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所述中冷器的气体通道入口的高度高于气体通道出口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冷器的气体通道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的角度为13.65°-19.6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气歧管内的进气道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所述进气道靠近所述中冷器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进气道靠近所述气缸一端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气歧管内的进气道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气歧管内的进气道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的角度为22°-2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中冷器和所述进气歧管之间的节气门,所述节气门通过固定件直接固定至所述中冷器和所述进气歧管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节气门为扁平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气歧管还包括稳压腔,所述稳压腔的高度高于所述进气道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管为顶点朝上的V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气歧管设于所述发动机气缸盖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中冷器设于气缸盖的上方,使整个装置形成为扁平式结构,减小了整个装置的占用空间,并可减小元件之间连接管路的长度,使整个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增压响应速度的提升及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涡轮增压器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中冷器、节气门以及进气歧管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进气歧管的第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进气歧管的第二角度的示意图。
元件符号:
增压器—10,废气入口—11,空气入口—13,空气出口—14,废气进入管—15,连接管—20,中冷器—30,气体通道入口—31a,气体通道出口—31b,冷却液通道—32,进气歧管—40,稳压腔—41,进气道—42,节气门—50;气缸盖—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进气装置包括增压器10、与增压器10连接的连接管20、与连接管20相连的中冷器30、与中冷器30相连的进气歧管40、以及位于中冷器30和进气歧管40之间的节气门50。
请一并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的增压器10为涡轮增压器,其设于发动机气缸盖60的左上方,与气缸的排气口连接。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增压器10包括废气入口11、废气出口(图未示)、空气入口13、以及空气出口14,其中,废气入口11与气缸的排气口连接,废气出口与汽车的排气管连接,空气入口13与空气滤清器连接,空气出口14与连接管20连接。经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经废气入口11进入增压器10,冲击涡轮机高速运转,带动同轴的压缩机高速转动,将经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新鲜空气吸入压缩机压缩增压,然后将增压后的空气经空气出口14压送至连接管20中。在本实用新型中,位于废气入口11和涡轮机之间的废气进入管15的高度大于废气入口11的高度,也就是说,废气进入管15相对废气入口11向上翻折,此种结构可以使增压器10的空气出口14更加靠近中冷器30,缩短增压器10和中冷器30之间的连接管20的长度,使整个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增压器10也可采用下翻结构,即废气进入管15相对废气入口11向下翻折,这种结构与增压器10为上翻结构时相比,增压器10和中冷器30之间的高度差稍微大一些,因此对应的连接管20的长度稍长一些,但整个装置的结构仍比较紧凑。
连接管20的形状与增压器10的空气出口14和中冷器30的气体通道入口31a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增压器10的空气出口14低于中冷器30的气体通道入口31a,且增压器10的空气出口14位于中冷器30的气体通道入口31a的左侧,对应的连接管20为先由下向上倾斜延伸,然后由上往下倾斜延伸的V字型结构,即连接管20为顶点朝上的V型结构。在增压器10采用下翻结构的实施例中,连接管20的形状和增压器10采用上翻结构时类似,但由于增压器10的空气出口14与中冷器30的气体通道入口31a之间的高度差增加,因此,连接管20的长度会大于增压器10采用上翻结构时连接管20的长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能增压器10的空气出口14高于中冷器30的气体通道入口31a,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连接管20可以是直线型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中冷器30为水冷中冷器,其位于气缸盖60的上方,通过连接管20与增压器10连接。中冷器30的内部设有气体通道(图未示)和冷却液通道32,本实施例中的气体通道和冷却液通道32的主体部分均为直线型通道,冷却液通道32和气体通道邻接,以通过冷却液冷却气体通道内的气体。在本实施例中,中冷器30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一定的角度,该角度范围可以为13.65°-19.65°,使气体通道入口31a的高度高于气体通道出口31b的高度,这样,可使气体通道内不存在低洼部位,使气体通道内因冷却而凝结的水汽能够沿气体通道的内壁面流向节气门50,避免积存在中冷器30内部。
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节气门50为扁平式节气门,其压装在中冷器30和中冷器30下方的进气歧管40之间,通过螺栓等固定件与中冷器30和进气歧管40相连。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扁平式节气门的高度低于常规的节气门高度,且节气门50直接与中冷器30和进气歧管40相连,取消了中冷器30和进气歧管40之间的压后管路,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整个装置的高度,使整个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请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进气歧管40位于发动机气缸盖60的上方,与发动机气缸盖60的进气口相连。进气歧管40包括靠近中冷器30和节气门50的稳压腔41、以及连接于稳压腔41和气缸的进气口之间的若干进气道42。进入进气歧管40的气体经稳压腔41稳压后经进气道42进入气缸。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稳压腔41的高度高于进气道42的高度,稳压腔41的底部为一水平底面,进气道42的主体部分为直线型的结构,并且进气歧管40的进气道42相对气缸的进气口向上倾斜,倾斜角度为22°-28°,这样,可使进气道42内不存在低洼部位,使进气道42内因冷却而凝结的水汽能够沿进气道42的内壁面流向气缸,避免积存在进气歧管40内部。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得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中冷器30和进气歧管40设于气缸盖60的上方,使中冷器30和进气歧管40之间的高度差减小,使整个装置形成为扁平式结构,减小了整个装置的占用空间,并可减小元件之间连接管路的长度,使整个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增压响应速度的提升及成本的降低;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节气门50压装于中冷器30和进气歧管40之间,并采用扁平式节气门,可以进一步增加整个装置的紧凑性;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中冷器30和进气歧管40在高度方向倾斜设置,可以使中冷器30的气体通道入口31a和气体通道出口31b、以及进气歧管40的进气道42两端形成高度差,因而能够使中冷器30和进气歧管40内的凝结水汽从高处往低流,避免水汽积存而腐蚀相关元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进气装置,包括增压器(10)、连接管(20)、中冷器(30)、以及进气歧管(40),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10)与气缸的排气口连接,所述中冷器(30)与所述增压器(10)通过所述连接管(20)连接,所述进气歧管(40)连接所述中冷器(30)和气缸的进气口,所述中冷器(30)位于发动机气缸盖(60)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10)位于发动机气缸盖(60)的左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10)的废气进入管(15)与所述增压器(10)的废气入口(11)相连,且自所述废气入口(11)向上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10)的空气出口(14)的高度低于所述中冷器(30)的气体通道入口(31a)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30)内的气体通道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所述中冷器(30)的气体通道入口(31a)的高度高于气体通道出口(31b)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30)的气体通道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的角度为13.65°-19.6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40)内的进气道(42)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所述进气道(42)靠近所述中冷器(30)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进气道(42)靠近所述气缸一端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40)内的进气道(42)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40)内的进气道(42)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的角度为22°-28°。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中冷器(30)和所述进气歧管(40)之间的节气门(50),所述节气门(50)通过固定件直接固定至所述中冷器(30)和所述进气歧管(40)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气门(50)为扁平式结构。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40)还包括稳压腔(41),所述稳压腔(41)的高度高于所述进气道(42)的高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0)为顶点朝上的V型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40)设于所述发动机气缸盖(60)的上方。
CN202122945245.XU 2021-11-26 2021-11-26 进气装置 Active CN2165888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5245.XU CN216588829U (zh) 2021-11-26 2021-11-26 进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45245.XU CN216588829U (zh) 2021-11-26 2021-11-26 进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8829U true CN216588829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49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45245.XU Active CN216588829U (zh) 2021-11-26 2021-11-26 进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88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3114A1 (zh) * 2021-11-26 2023-06-0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进气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3114A1 (zh) * 2021-11-26 2023-06-0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进气装置
US12085047B2 (en) 2021-11-26 2024-09-10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Air intake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40271B2 (ja) 車両用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JP3329220B2 (ja)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吸気構造
CN216588829U (zh) 进气装置
JP2006299852A (ja)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
JP6459498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構造
CN213331330U (zh) 一种车用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
JP4906548B2 (ja)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吸気マニホルド
Singer Comparison of a supercharger vs. a turbocharger in a small displacement gasoline engine application
US10316738B2 (en) Turbocharger engine
US12085047B2 (en) Air intake device
US10760477B2 (en) Turbocharger engine
EP3514362B1 (en) Multi-cylinder engine, and cylinder head
JP4321198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8056525B2 (en) Induction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2237231A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JP7102747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JP7365583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208168970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外挂式水冷中冷器
RU225250U1 (ru) Система регистрового турбонаддува корабельного дизеля с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м стабилизатором температуры
JP4345110B2 (ja)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7376384B2 (ja) 排気ターボ過給機搭載の内燃機関
JP7356083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11060445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power source system including same
JPH0326258Y2 (zh)
JP3273337B2 (ja)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