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1412U - 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1412U
CN216551412U CN202123270468.7U CN202123270468U CN216551412U CN 216551412 U CN216551412 U CN 216551412U CN 202123270468 U CN202123270468 U CN 202123270468U CN 216551412 U CN216551412 U CN 2165514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sphalt
steel fiber
waterproof
concret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704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厉学武
冯旭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aoke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aoke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aoke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aoke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7046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14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14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14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涉及再生沥青路面的技术领域。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底基层、防水层、防冻复合层和防冻罩面层,所述防冻复合层包括交替铺设的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所述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均至少有一层,所述防水层背离底基层的一侧与沥青再生混合料层粘接,所述防冻罩面层与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粘接。本申请通过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交替铺设,并设置防冻复合层,使得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具有更强的耐低温性能,有助于减少路面结构发生冻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再生沥青路面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沥青再生混合料是将废旧沥青通过再生技术制成的建筑材料。回收废旧沥青并制成沥青再生混合料,将沥青再生混合料用于路桥施工等领域,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浪费,还可以减少废旧沥青对环境的危害。
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再生沥青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包括沥青混凝土层、抗压减震层和地基层。地基层上设有加强筋网,地基层的上表面铺设有一层保温层,保温层包裹加强筋网底部,保温层上方设置抗压减震层,沥青混凝土层铺设在抗压减震层上方,沥青混凝土层包裹加强筋网。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寒冷环境中,沥青混凝土层容易发生冻裂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发生冻裂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底基层、防水层、防冻复合层和防冻罩面层,所述防冻复合层包括交替铺设的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所述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均至少有一层,所述防水层背离底基层的一侧与沥青再生混合料层粘接,所述防冻罩面层与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粘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冻罩面层减少路面结构的冰雪对防冻复合层的影响。而且,由于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在低温环境下,可以在人体安全的电压下升温,具有良好的自动融雪除冰的性能,可以减少低温对沥青再生混合料层的影响,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交替铺设,有助于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将温度快速传导至沥青再生混合料层,使得防冻复合层可以耐受更低的温度。因此,本申请的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具有更强的耐低温性能,有助于减少路面结构发生冻裂的问题。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防冻复合层还包括若干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包括连接杆和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两端的卡块,所述沥青再生混合料层上设有对接卡槽,所述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上设有连接卡槽,所述连接杆一端的卡块插设于对接卡槽内,所述连接块另一端的卡块插设于连接卡槽内,所述对接卡槽和连接卡槽的槽壁均与卡块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有助于将连接杆固定在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之间,连接杆可以增大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受到的阻力,有助于增强防冻复合层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和防冻罩面层之间还设有导温增韧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温增韧网是金属网,具有较大的韧性。导温增韧网可以减少防冻罩面层变形,有助于增强防冻罩面层的抗开裂性能,使得防冻罩面层在车辆的碾压下,不易开裂;而且,导温增韧网可以将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上的温度快速传导至防冻罩面层,有助于增强防冻罩面层的融雪除冰的性能。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防冻罩面层背离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的一侧粘接有防滑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层可以增大车辆受到的摩擦力,有助于减少冰雪对车辆的影响,使得车辆行驶更加安全。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上均设有刻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和沥青再生混合料层的表面发生热胀冷缩效应时,刻槽有助于减少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和沥青再生混合料层的表面开裂。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底基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碎石层和夯土层,所述防水层覆盖在夯土层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碎石层是碎石组成的层,碎石比较坚硬,且能够耐受水、土的腐蚀,稳定性较强;夯土层可以压实碎石层,减少碎石层变形,而且夯土层的表面较为平整,有助于铺设防水层。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防水层包括防水混凝土层和橡胶沥青层,所述防水混凝土层铺设在橡胶沥青层和底基层之间,所述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防水混凝土层均与橡胶沥青层粘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混凝土层即可以防水,又较为坚固,有助于减少地下水侵蚀防冻复合层,增强防冻复合层的稳定性;橡胶沥青层的防水性能和粘性均较强,可以进一步减少地下水侵蚀防冻复合层,并增强防冻复合层与防水混凝土层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防冻罩面层上设有下水井,所述下水井依次贯穿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防水层,所述底基层上设有排水沟,所述下水井与排水沟连通,所述下水井内插设有水泥管道,所述防冻罩面层上设有用于覆盖下水井的格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水井用于将路面上冰雪融化的水输送至排水沟内,有助于减少路面积水;水泥管道有助于减少水对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等结构的侵蚀,格栅有助于过滤杂物,减少排水沟堵塞。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通过沥青再生混合料层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交替铺设,并设置防冻复合层,使得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具有更强的耐低温性能,有助于减少路面结构发生冻裂的问题;
本申请通过设置导温增韧网,有助于减少防冻罩面层开裂,增强防冻罩面层的融雪除冰的性能;
本申请通过设置下水井和排水沟,可以将路面上冰雪融化的水输送至排水沟内,有助于减少路面积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中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C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基层;11、碎石层;12、夯土层;13、排水沟;2、防水层;21、防水混凝土层;22、橡胶沥青层;3、防冻复合层;31、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1、对接卡槽;312、刻槽;32、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1、连接卡槽;33、连接块;331、连接杆;332、卡块;4、防冻罩面层;41、防滑层;42、下水井;421、水泥管道;422、格栅;5、导温增韧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实施例1:
参照图1,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包括底基层1、防水层2、防冻复合层3和防冻罩面层4,防冻复合层3包括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均可以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等,本实施例的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均有一个。底基层1、防水层2、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和防冻罩面层4自下而上依次铺设。
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底基层1是碾压、夯实的表面平整的土层,防水层2是防渗水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层,防水层2覆盖底基层1的上表面,防水层2与底基层1粘接。
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覆盖在防水层2的上表面上,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是沥青再生混合料浇筑而成的层,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与防水层2粘接。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覆盖在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的上表面上,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是钢纤维石墨混凝土浇筑而成层,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与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粘接。
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与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的表面均设有刻槽312,刻槽312的长度方向沿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的宽度方向延伸,刻槽312有若干个,刻槽312沿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防冻罩面层4是透明聚氨酯罩面剂凝结成的层,防冻罩面层4覆盖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的上表面,防冻罩面层4与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粘接。
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先在地面上倾倒泥土,将泥土碾压、夯实后,得到表面平整的夯土层12。然后将防渗水混凝土浇筑在夯土层12,将防渗水混凝土摊平,防渗水混凝土凝固后,得到防水层2。
然后将沥青再生混合料浇筑在防水层2上,将沥青再生混合料碾压、整平后,在沥青再生混合料表面划出刻槽312,沥青再生混合料凝固后,形成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
将钢纤维石墨混凝土浇筑在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上,将钢纤维石墨混凝土摊平,在钢纤维石墨混凝土上表面划出刻槽312,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
再将透明聚氨酯罩面剂喷在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的上表面上,透明聚氨酯罩面剂凝固后,形成防冻罩面层4。
实施例2:
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底基层1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碎石层11和夯土层12,碎石层11是碎石铺设而成的层,夯土层12是碾压、夯实的表面平整的土层。夯土层12覆盖碎石层11的上表面。
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防水层2包括防水混凝土层21和橡胶沥青层22,防水混凝土层21是防水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层,防水混凝土覆盖夯土层12的上表面,防水混凝土与夯土层12粘接。橡胶沥青层22是橡胶沥青凝结而成的层,橡胶沥青层22覆盖防水混凝土的上表面,橡胶沥青层22与防水混凝土层21粘接,橡胶沥青层22的厚度是防水混凝土层21的厚度的1/3。
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均有三个,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自下而上交替铺设。橡胶沥青层22与沥青的上表面与再生混合料层粘接。
防冻复合层3还包括若干个连接块33,若干个连接块33分为两排,一排连接块33位于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一侧的边缘,另一排连接块33位于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另一侧的边缘。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的上表面设有两排对接卡槽311,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的下表面设有两排连接卡槽321,对接卡槽311与连接卡槽321相对。连接块33包括连接杆331和一体连接在连接杆331两端的卡块332。连接杆331沿竖直方向放置,连接杆331下端的卡块332插入对接卡槽311内,连接杆331上端的卡块332插入连接卡槽321内,对接卡槽311和连接卡槽321的槽壁均与卡块332卡接。
位于最上方的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的上表面上设有导温增韧网5,导温增韧网5是导电金属制成的网,导温增韧网5覆盖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的上表面;防冻罩面层4覆盖在导温增韧网5上,导温增韧网5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均与防冻罩面层4粘接。
防冻罩面层4的上表面覆盖有防滑层41,防滑层41是路面陶瓷颗粒防滑涂料凝结成的层,防滑层41与防冻罩面层4粘接。
防冻罩面层4上设有下水井42,下水井42的上端贯穿防滑层41,下水井42的下端依次贯穿导温增韧网5、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橡胶沥青层22和防水混凝土层21。夯土层12的上表面设有排水沟13,排水沟13的长度方向与夯土层12的长度方向相同,排水沟13的侧壁上浇筑有水泥层,下水井42内插设有水泥管道421,水泥管道421的周壁与下水井42的周壁抵接,下水井42和水泥管道421均与排水沟13相连通。
防冻罩面层4上设有格栅422,格栅422封堵下水井42的上端。
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先在地面上铺设碎石,将碎石碾压、夯实后,形成碎石层11;再向碎石层11上倾倒泥土,将泥土碾压、夯实后,得到表面平整的夯土层12,碎石层11与夯土层12组成底基层1。在夯土层12的表面挖掘出排水沟13,并将水泥管道421沿竖直方向放置在夯土层12上,水泥管道421的下端与排水沟13连通。
然后,向夯土层12的上表面浇筑防渗水混凝土,将防渗水混凝土摊平,防渗水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防水混凝土层21;再向防水混凝土层21上喷涂橡胶沥青,橡胶沥青凝结成橡胶沥青层22,防水混凝土层21与橡胶沥青层22组成防水层2。
然后向橡胶沥青层22上浇筑沥青再生混合料并画出刻槽312,并将连接杆331下端的卡块332插入沥青再生混合料中,沥青再生混合料凝固成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后,将钢纤维石墨混凝土浇筑在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上并画出刻槽312,钢纤维石墨混凝土覆盖连接杆331上端的卡块332。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再重复铺设2层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2层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即形成防冻复合层3。
再向最上层的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的上表面上铺设导温增韧网5,然后将透明聚氨酯罩面剂喷涂在导温增韧网5上,透明聚氨酯罩面剂通过导温增韧网5上的网孔渗透到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上,透明聚氨酯罩面剂凝结成防冻罩面层4。
向防冻罩面层4上表面喷涂路面陶瓷颗粒防滑涂料,路面陶瓷颗粒防滑涂料凝固成防滑层41。
防水混凝土层21、橡胶沥青层22、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和防冻罩面层4均与水泥管道421的周壁粘接,形成下水井42,用格栅422封堵下水井42的上端,即完成本实施例的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的修建。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底基层(1)、防水层(2)、防冻复合层(3)和防冻罩面层(4),所述防冻复合层(3)包括交替铺设的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所述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均至少有一层,所述防水层(2)背离底基层(1)的一侧与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粘接,所述防冻罩面层(4)与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冻复合层(3)还包括若干个连接块(33),所述连接块(33)包括连接杆(331)和固定连接在连接杆(331)两端的卡块(332),所述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上设有对接卡槽(311),所述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上设有连接卡槽(321),所述连接杆(331)一端的卡块(332)插设于对接卡槽(311)内,所述连接块(33)另一端的卡块(332)插设于连接卡槽(321)内,所述对接卡槽(311)和连接卡槽(321)的槽壁均与卡块(332)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和防冻罩面层(4)之间还设有导温增韧网(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冻罩面层(4)背离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的一侧粘接有防滑层(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上均设有刻槽(3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基层(1)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碎石层(11)和夯土层(12),所述防水层(2)覆盖在夯土层(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2)包括防水混凝土层(21)和橡胶沥青层(22),所述防水混凝土层(21)铺设在橡胶沥青层(22)和底基层(1)之间,所述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防水混凝土层(21)均与橡胶沥青层(22)粘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冻罩面层(4)上设有下水井(42),所述下水井(42)依次贯穿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层(32)、沥青再生混合料层(31)和防水层(2),所述底基层(1)上设有排水沟(13),所述下水井(42)与排水沟(13)连通,所述下水井(42)内插设有水泥管道(421),所述防冻罩面层(4)上设有用于覆盖下水井(42)的格栅(422)。
CN202123270468.7U 2021-12-21 2021-12-21 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Active CN2165514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0468.7U CN216551412U (zh) 2021-12-21 2021-12-21 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0468.7U CN216551412U (zh) 2021-12-21 2021-12-21 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1412U true CN216551412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56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70468.7U Active CN216551412U (zh) 2021-12-21 2021-12-21 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14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9589B (zh) 道路加宽中新、旧路面衔接施工方法
CN108277713B (zh) 用于公路延伸的路基铺设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5463967A (zh) 一种透水耐磨园路及其施工方法
CN104631268B (zh) 一种混凝土道路路面结构
CN207259961U (zh) 一种抗反射裂缝型重交通排水路面铺装结构
KR101002718B1 (ko) 콘크리트 포장도로와 아스팔트 노견의 접속부 사전시공방법 및 그 접속부재
CN216551412U (zh) 一种沥青再生混合料路面结构
CN113463458A (zh) 一种稳定的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20120120586A (ko) 도로포장 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15668820U (zh) 新旧沥青路面相接结构
CN216551386U (zh) 一种环保型新旧沥青路面基层衔接结构
CN216663672U (zh) 一种可减少反射裂缝病害的道路结构
CN214656073U (zh) 一种海绵城市天然透水采石铺装结构
CN108978388A (zh) 一种装配式抗推移耐盐蚀复合块料路面板及施工工艺
CN210529482U (zh) 一种桥梁伸缩缝排水结构
CN211171472U (zh) 一种抗冻抗腐蚀海底隧道路面结构
CN106868960B (zh) 高铁无砟轨道路基防排水维修方法
CN207314070U (zh) 防止公路发生冻土变形的保温地基
CN110792011A (zh) 一种适用于高寒湿陷性黄土地区透水铺装的施工工艺
CN202989722U (zh) 一种透水路缘石
CN213951810U (zh) 一种防裂沥青道路结构
JP4146964B2 (ja) 高性能道路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CN221052379U (zh) 一种耐久型无筋桥面铺装结构
CN218026988U (zh) 一种老旧小区改造用高效透水步道铺装结构
CN220224798U (zh) 一种路基填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