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92469U -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92469U
CN216492469U CN202123176508.1U CN202123176508U CN216492469U CN 216492469 U CN216492469 U CN 216492469U CN 202123176508 U CN202123176508 U CN 202123176508U CN 216492469 U CN216492469 U CN 2164924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tus root
root field
ditch
tray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765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海强
姜燕
曹振杰
马国红
吴君
臧金梁
周嗣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231765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924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924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924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包括藕田,藕田四周开挖有环沟,环沟内设有交通沟,环沟、交通沟的宽度控制在40~50cm之间,交通沟和环沟的沟底由多段交通沟和环沟的沟底由多段坡底构成,相邻的坡底之间形成波峰或波谷,波谷处挖有集螺坑,每个集螺坑底设有排水管,每个集螺坑上方设有一定滑轮和拉绳,拉绳一端系在一托盘,该托盘包括边框和连接在边框上的网底,拉绳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后,系在一杠杆的中段上,该杠杆前端铰接固定,所述托盘可沉入集螺坑内,并配有一个手抄网。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宽体金线蛭的高密度养殖。

Description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背景技术
宽体金线蛭又名牛蚂蟥,属颚蛭目,水蛭科,是水蛭中药用价值较高的品种,主要用于提取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作用的天然水蛭素。宽体金线蛭是一种冷血软体动物,栖息于水田、河流、湖泊、浅水坑塘等处,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山东微山、东平、南四湖等湖中,以微山湖产量最大。该品种具有个体大、繁殖快、产量高、再生力强、免疫力强、耐饥耐旱、不吸血、饵料易获得等特点,水蛭喜阴凉、厌阳光、适应力强,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北方地区低于3℃时蛰伏在泥土中进入冬眠,次年高于8℃左右出蜇活动。
莲藕能够提供遮阴避光的水生环境,适宜水蛭生长,水蛭属于野生资源,作为中药材数量少、非常紧俏,价值非常高,是藕田养殖的较理想对象之一,在藕田主养水蛭、套养泥鳅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立体种养项目。
2018.02.09 公开的、公开号为CN 107667932 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蛭套养莲藕高密度养殖方法。该实用新型方法以猪血和花生枯制成的人工饲料养殖水蛭,水蛭品质、药用价值较之野生水蛭有较大差距。现有技术迫切需要一种既能高密度养殖,又能模拟水蛭野生环境、不降低水蛭品质、药用价值、且莲藕、水蛭可双丰收的水蛭养殖系统和养殖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包括藕田,其特征在于:藕田四周开挖有环沟,环沟内设有交通沟,上述环沟、交通沟相互连通,在藕田内形成田字形或目字形或网格形,所述环沟、交通沟的宽度控制在40~50cm之间,交通沟和环沟的沟底由多段坡底构成,相邻的坡底之间形成波峰或波谷,波谷处挖有集螺坑,每个集螺坑底设有排水管,每个集螺坑上方设有一定滑轮和拉绳,拉绳一端系在一托盘,该托盘包括边框和连接在边框上的网底,网底由8~10目的不锈钢丝网制成,拉绳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后,系在一杠杆的中段上,该杠杆前端铰接固定,所述托盘可沉入集螺坑内,压下杠杆后端时,可将所述托盘拉出集螺坑,并配有一个手抄网,该手抄网包括手柄,手柄一端设有把手,另一端连在一圆框上,该圆框上连有网兜,该网兜深度小于所述圆框的半径。如此设计,便于收集空螺壳(方法见下文),并通过空螺壳的数量估算出宽体金线蛭进食情况,是否需要进一步投放饵料——活体田螺。
作为优化,每个杠杆一侧还设有一限位柱,该限位柱上设有一向下的限位钩,该限位钩钩口向下,所述托盘沉入集螺坑时,所述杠杆后部卡在所述限位钩上。如此设计,可防止杠杆在户外风吹下摆动。
宽体金线蛭藕田养殖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藕田建设
1.1藕田条件
选择土层要深厚、土质肥沃,光照良好,水深适宜,保水性好,土壤PH值6-7,藕田面积在20-30亩为宜。
1.2水质条件
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无污染、排灌方便,旱不缺水、涝不淹没。
1.3开挖环沟、交通沟
围绕藕田开挖环沟,在环沟内开挖交通沟,上述环沟、交通沟在藕田内形成田字形或目字形或网格形,并将藕田分割成多个方形块,所述环沟、交通沟的宽度控制在40~50cm之间,交通沟和环沟的沟底由多段坡底构成,相邻的坡底之间形成波峰或波谷,波谷处挖有集螺坑。
1.4空螺壳收集
每个集螺坑底设有排水管,每个集螺坑上方设有一定滑轮和拉绳,拉绳一端系在一托盘,该托盘包括边框和连接在边框上的网底,网底由8~10目的不锈钢丝网制成,拉绳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后,系在一杠杆的中段上,该杠杆前端铰接固定,所述托盘可沉入集螺坑内,压下杠杆后端时,可将所述托盘拉出集螺坑。
1.5防逃网的架设
藕田田埂内侧要用硬质塑料板、石棉瓦或聚乙烯网片设置防逃墙,防逃墙底部要求埋入土中30cm,上部露出土面40cm左右,并在塘边打桩捆竹竿进行固定,在藕田的进水口用30目筛绢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排水口用铁丝网、竹箔设置防逃网,防止水蛭、泥鳅外逃。
二.种藕放养
2.1莲藕种植
要选择新鲜、粗壮、芽旺、根须完整、无病虫害、无损伤的藕种,一是选用全枝藕种,要求藕种3节以上带1-2个子藕,顶芽无损伤无疾病,藕种每只重不低于0.75kg;二是选用子藕作为藕种,要求子藕有2节粗壮成熟的藕枝,顶芽无损伤无折断,子藕每只重不低于0.2kg。
3月底4月初开始栽种莲藕,种植前15-20天施基肥,每亩施发酵好的有机肥1400-2000kg,肥料要求撒匀,并将池底泥耕翻耙平,然后每亩用生石灰80-100kg进行消毒,藕种随挖随种,种植时将藕头埋入泥土10cm,后节稍斜向上露出与地表成20°-30°,栽种行距1.5-2m,株距0.8-1m,亩种植藕种300-400kg,种植完后将藕池蓄水到5-10cm。
2.2苗种放养
选择规格整齐、体格健壮、活跃有力、规格在10g以上的水蛭幼苗,
4月中上旬水温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以开始投放苗种,放苗前7天施追肥,施发酵好的有机肥100-150kg,培肥水质,然后加注新水,使水位达到20-30cm,放养前应先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投放水蛭苗种,藕田放养水蛭苗种应尽量一次性放足量,放养密度一般以50kg/亩为宜,放养后第二天应巡塘检查,捞出死苗并记录,如水蛭苗死亡率到达20%以上,应及时补苗。
选择规格整齐、体格健壮、无病无伤、体表光滑、体长不小于5cm的鳅苗。
5月初,投放泥鳅苗,投放体长不小于5cm,投放量为每亩20kg为宜,经长途运输的苗种在放养前,应将泥鳅苗种反复浸水2-3次,每次2分钟,然后用3%的食盐水浸洗3-5分钟,以提高放养成活率,放养后第二天应巡塘检查,捞出死苗并记录,如泥鳅苗死亡率到达20%以上,应及时补苗。
三.种养管理
3.1适时追肥
莲藕的生长期长,需要的肥料多,除了施基肥和放苗前追肥外,一般还需追肥2次,当莲藕长出3-4片荷叶分枝时,每亩追施复合肥20kg;当莲藕终止叶抽出时,每亩藕田施复合肥30-50kg,施肥时肥料的氨味会对水蛭、泥鳅造成一定的伤害,既要保证莲藕的生长对肥料的需求,又要避免追肥对养殖品种的伤害,追肥时不加注新水保持藕田水体静止状态,要采取分次分段施肥的方法,在保证追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次只施一半藕田,3-5天后待已施肥料的一半藕田氨味消失再施另一半藕田,使水蛭、泥鳅能够轮换区域躲避,确保安全。
3.2莲藕防病
莲藕的病害防治应以“物理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主养水蛭套养泥鳅的藕田,有条件的最好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不仅可以杀死害虫,减少农药用量,杀死的虫子还可以供泥鳅食用,需要使用农药时,应选择对水蛭、泥鳅毒性较小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施药时加深田间的水位,施药时也需采用分次分段施药的方法。
3.3饲料投喂
向藕田投放一定量的田螺,水蛭苗投放后要及时向藕田环沟内定点投放田螺,每亩投放量以400-500kg为宜,首次投喂量为总量的50%左右,之后根据田螺的繁殖及水蛭吃食情况分多次补投,田螺是水蛭喜食的天然饵料,让其自然繁殖,与水蛭共生共长,其既能为水蛭提供饵料,也能起到调节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水中小型动物、微生物、有机碎屑等都是其喜食的食物,藕田套养泥鳅,主要是为了莲藕松土和搅动底质达到肥沃水质的作用,套养比例低,水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天然饵料基本能够满足其生长,不再另外投喂饲料。
3.4水质调控
藕田立体种养,水位调控十分重要,既要满足水蛭、泥鳅的生长需求,又要符合莲藕的生长条件,要根据季节、温度、水质变化情况等因素及时调控水位,养殖初期水深控制在20-30cm,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在不影响莲藕的生长的情况下,将藕田水位逐渐加深至30-50cm,在莲藕旺盛生长季节,由于水面被藕叶覆盖,水体光照不足,水质易变差,极易造成水体缺氧,要定期换水,每7~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藕田原水量的1/3。
3.5巡塘检查
养殖管理工作应做到勤巡塘,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巡塘过程中重点做好“四查”,一是水质水位变化情况,定期测量水温、溶氧、PH值;二是定期检查防逃设施完好程度;三是检查塘埂是否存在破损及渗漏情况;四是定期提起田螺空壳收集器观察水蛭摄食情况,如发现收集器内空壳较多,投放的田螺量不能满足水蛭生长要及时补投,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3.6病害防治
水蛭的抗病力较强,只要藕田水体保持活爽、清新,无污染,就很少得病,肉食性生物如蛇、鼠、青蛙、水蜈蚣均能吃食和伤害水蛭,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及时清除敌害生物。
水蛭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要坚持巡塘,细致观察水蛭吃食及活动情况,发现病害,及时对症治疗,每半个月用1-2ppm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预防,定期投喂添加了一定量的大蒜素、复合维生素的药饵,预防病害的发生,水蛭常见疾病有干枯病、白点病以及肠炎病,可采用2-3-ppm漂白粉水体外消,同时投喂2-3ppm土霉素药饵6天进行治疗。
3.7定期收集空螺壳,根据空螺壳的量估计水蛭进食情况,根据空螺壳在螺壳中占比,估计可供水蛭食用田螺数量,方法如下:
3.7.1每隔15日通过排水管排水,藕田内的积水流向四周的环沟、交通沟,藕田中的被吃空螺壳和部分活体田螺随流水进入环沟、交通沟,最后汇集到各个集螺坑内,同时准备一个手抄网,该手抄网包括手柄,手柄一端设有把手,另一端连在一圆框上,该圆框上连有网兜,该网兜深度小于所述圆框的半径。
3.7.2然后按压集螺坑一侧的杠杆后端,然后快速释放-下压杠杆后端数次,带动所述托盘快速上下颠簸,其内螺壳不断翻动,直至所述托盘不再有水流下,此时托盘中空螺壳内的积水已基本排出,然后释放杠杆后端,使所述托盘再次浸入水中,此时,空螺壳中的空气使空螺壳浮在水面,而活体田螺了沉入水中,手持所述手抄网,将浮在水面的空螺壳捞出,重复前述操作,直至不再有新的空螺壳浮在水面上,然后托盘的活体田螺收集倒出,然后回到第3.7.2步对下一集螺坑进行相同操作,直至将所有集螺坑内的空螺壳和活体田螺分别选出,并集中比较,若空螺壳个体数量不超过活体田螺个体数量的1/3,说明可供水蛭食用田螺充足,不必补充田螺饵料,将活体田螺重新分散投入藕田,并重新向藕田注水。
若空螺壳个体数量超过活体田螺个体数量的1/3,另取与空螺壳个体数相当的活体田螺饵料,补充入活体田螺中,然后将全体活体田螺分散投入藕田,并重新向藕田注水,收集到的空螺壳粉碎后填埋入土中或充当甲壳素原料。
四.捕捞收获
4.1养殖过程的捕捞:地笼方法一
取大网眼地笼,其网眼为20mm×20 mm矩形网眼,该地笼入口设有喇叭形入口,并在地笼内放置少量凝固的猪血块,然后分散投入藕田内,一天后,将地笼取出,其内部的水蛭多为生长超产的成体水蛭。
4.2收获捕捞
9月中下旬水蛭、泥鳅集中捕捞上市前,先通过排水管将藕田内多余的水排出,将被流水带入环沟和交通沟的空螺壳和活体田螺分别收集起来,向藕田内分散放置前述大网眼地笼,并在地笼内放置少量凝固的猪血块,然后再次向藕田注水至没过所述大网眼地笼,待两天后,捞起地笼,取出其内部的水蛭,然后再次向地笼内放入少量凝固的猪血块,再次分散放入藕田,然后重复上述操作进行捕捞,通过2-3次重复操作绝大部分水蛭都被捕获。
10月中下旬水蛭捕捞结束后,既可以开始采挖莲藕上市,藕田内余下的少数成年水蛭和幼年水蛭在藕田中自然越冬,来年开春作为亲本和种苗继续养殖。捕捞过程中会有泥鳅进入地笼,这些泥鳅可重新投入藕田,或用于出售或剁成肉块代替凝固的猪血块,投入大网眼地笼中。
如此设计,通过空螺壳的数量估算出宽体金线蛭进食情况,是否需要进一步投放饵料——活体田螺。既可以保证活体田螺供应充足,保证宽体金线蛭生长需要,又可以防止活体田螺投放过多,过度啃食莲藕,影响莲藕收获。
本实用新型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适用于药用宽体金线蛭的高密度养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中藕田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藕田的A—A向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中手抄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中坡底、集螺坑、定滑轮、拉绳、杠杆和限位柱的位置关系图(一);
图5是本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中坡底、集螺坑、定滑轮、拉绳、杠杆和限位柱的位置关系图(二)。
图中:1为环沟、2为交通沟、3为坡底、4为集螺坑、5为定滑轮、6为拉绳、7为托盘、71为边框、72为网底、8为杠杆、9为手抄网、91为手柄、92为把手、93为圆框、94为网兜、10为限位柱、11为限位钩、12为相邻坡底之间形成波峰、L为网兜94深度、R为圆框93的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如图1-5所示,本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包括藕田,其特征在于:藕田四周开挖有环沟1,环沟1内设有交通沟2,上述环沟1、交通沟2相互连通,在藕田内形成田字形或目字形或网格形,所述环沟1、交通沟2的宽度控制在40~50cm之间,环沟1和交通沟2的沟底由多段坡底3构成,相邻的坡底3之间形成波峰12或波谷,波谷处挖有集螺坑4,每个集螺坑4底设有排水管(图中未示出),每个集螺坑4上方设有一定滑轮5和拉绳6,拉绳6一端系在一托盘7,该托盘7包括边框71和连接在边框71上的网底72,网底72由8~10目的不锈钢丝网制成,拉绳6另一端跨过定滑轮5后,系在一杠杆8的中段上,该杠杆8前端铰接固定,所述托盘7可沉入集螺坑4内,压下杠杆8后端时,可将所述托盘7拉出集螺坑4,并配有一个手抄网9,该手抄网9包括手柄91,手柄91一端设有把手92,另一端连在一圆框93上,该圆框93上连有网兜94,该网兜94深度L小于所述圆框93的半径R。
每个杠杆8一侧还设有一限位柱10,该限位柱10上设有一向下的限位钩11,该限位钩11钩口向下,所述托盘7沉入集螺坑4时,所述杠杆8后部卡在所述限位钩11上。
环沟1、交通沟2的侧壁及其坡底、集螺坑4侧壁及坑底应当压实,必要时用混凝土喷浆固定,借以防止因水流冲刷而损坏,并避免泥鳅在其中打洞。
宽体金线蛭藕田养殖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藕田建设
1.1藕田条件
选择土层要深厚、土质肥沃,光照良好,水深适宜,保水性好,土壤PH值6-7,藕田面积在20-30亩为宜;
1.2水质条件
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无污染、排灌方便,旱不缺水、涝不淹没。
1.3开挖环沟1、交通沟2。
围绕藕田开挖环沟,在环沟1内开挖交通沟2,上述环沟1、交通沟2在藕田内形成田字形或目字形或网格形,并将藕田分割成多个方形块,所述环沟1、交通沟2的宽度控制在40~50cm之间,交通沟2和环沟1的沟底由多段坡底3构成,相邻的坡底3之间形成波峰12或波谷,波谷处挖有集螺坑4。
1.4空螺壳收集
每个集螺坑4底设有排水管(图中未示出),每个集螺坑4上方设有一定滑轮5和拉绳6,拉绳6一端系在一托盘7,该托盘包括边框和连接在边框上的网底,网底由8~10目的不锈钢丝网制成,拉绳6另一端跨过定滑轮5后,系在一杠杆8的中段上,该杠杆8前端铰接固定,所述托盘7可沉入集螺坑4内,压下杠杆8后端时,可将所述托盘7拉出集螺坑4;
1.5防逃网的架设
藕田田埂内侧要用硬质塑料板(图中未示出)、石棉瓦(图中未示出)或聚乙烯网片设置防逃墙(图中未示出),防逃墙底部要求埋入土中30cm,上部露出土面40cm左右,并在塘边打桩捆竹竿进行固定,在藕田的进水口用30目筛绢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排水口用铁丝网、竹箔设置防逃网,防止水蛭、泥鳅外逃;
二.种藕放养
2.1莲藕种植
要选择新鲜、粗壮、芽旺、根须完整、无病虫害、无损伤的藕种,一是选用全枝藕种,要求藕种3节以上带1-2个子藕,顶芽无损伤无疾病,藕种每只重不低于0.75kg;二是选用子藕作为藕种,要求子藕有2节粗壮成熟的藕枝,顶芽无损伤无折断,子藕每只重不低于0.2kg。
3月底4月初开始栽种莲藕,种植前15-20天施基肥,每亩施发酵好的有机肥1400-2000kg,肥料要求撒匀,并将池底泥耕翻耙平,然后每亩用生石灰80-100kg进行消毒,藕种随挖随种,种植时将藕头埋入泥土10cm,后节稍斜向上露出与地表成20°-30°,栽种行距1.5-2m,株距0.8-1m,亩种植藕种300-400kg,种植完后将藕池蓄水到5-10cm。
2.2苗种放养
选择规格整齐、体格健壮、活跃有力、规格在10g以上的水蛭幼苗,
4月中上旬水温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以开始投放苗种,放苗前7天施追肥,施发酵好的有机肥100-150kg,培肥水质,然后加注新水,使水位达到20-30cm,放养前应先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投放水蛭苗种,藕田放养水蛭苗种应尽量一次性放足量,放养密度一般以50kg/亩为宜,放养后第二天应巡塘检查,捞出死苗并记录,如水蛭苗死亡率到达20%以上,应及时补苗。
选择规格整齐、体格健壮、无病无伤、体表光滑、体长不小于5cm的鳅苗。
5月初,投放泥鳅苗,投放体长不小于5cm,投放量为每亩20kg为宜,经长途运输的苗种在放养前,应将泥鳅苗种反复浸水2-3次,每次2分钟,然后用3%的食盐水浸洗3-5分钟,以提高放养成活率,放养后第二天应巡塘检查,捞出死苗并记录,如泥鳅苗死亡率到达20%以上,应及时补苗。
三.种养管理
3.1适时追肥
莲藕的生长期长,需要的肥料多,除了施基肥和放苗前追肥外,一般还需追肥2次,当莲藕长出3-4片荷叶分枝时,每亩追施复合肥20kg;当莲藕终止叶抽出时,每亩藕田施复合肥30-50kg,施肥时肥料的氨味会对水蛭、泥鳅造成一定的伤害,既要保证莲藕的生长对肥料的需求,又要避免追肥对养殖品种的伤害,追肥时不加注新水保持藕田水体静止状态,要采取分次分段施肥的方法,在保证追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次只施一半藕田,3-5天后待已施肥料的一半藕田氨味消失再施另一半藕田,使水蛭、泥鳅能够轮换区域躲避,确保安全。
3.2莲藕防病
莲藕的病害防治应以“物理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主养水蛭套养泥鳅的藕田,有条件的最好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不仅可以杀死害虫,减少农药用量,杀死的虫子还可以供泥鳅食用,需要使用农药时,应选择对水蛭、泥鳅毒性较小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施药时加深田间的水位,施药时也需采用分次分段施药的方法。
3.3饲料投喂
向藕田投放一定量的田螺,水蛭苗投放后要及时向藕田环沟内定点投放田螺,每亩投放量以400-500kg为宜,首次投喂量为总量的50%左右,之后根据田螺的繁殖及水蛭吃食情况分多次补投,田螺是水蛭喜食的天然饵料,让其自然繁殖,与水蛭共生共长,其既能为水蛭提供饵料,也能起到调节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水中小型动物、微生物、有机碎屑等都是其喜食的食物,藕田套养泥鳅,主要是为了莲藕松土和搅动底质达到肥沃水质的作用,套养比例低,水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天然饵料基本能够满足其生长,不再另外投喂饲料。
3.4水质调控
藕田立体种养,水位调控十分重要,既要满足水蛭、泥鳅的生长需求,又要符合莲藕的生长条件,要根据季节、温度、水质变化情况等因素及时调控水位,养殖初期水深控制在20-30cm,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在不影响莲藕的生长的情况下,将藕田水位逐渐加深至30-50cm,在莲藕旺盛生长季节,由于水面被藕叶覆盖,水体光照不足,水质易变差,极易造成水体缺氧,要定期换水,每7~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藕田原水量的1/3。
3.5巡塘检查
养殖管理工作应做到勤巡塘,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巡塘过程中重点做好“四查”,一是水质水位变化情况,定期测量水温、溶氧、PH值;二是定期检查防逃设施完好程度;三是检查塘埂是否存在破损及渗漏情况;四是定期提起田螺空壳收集器观察水蛭摄食情况,如发现收集器内空壳较多,投放的田螺量不能满足水蛭生长要及时补投,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3.6病害防治
水蛭的抗病力较强,只要藕田水体保持活爽、清新,无污染,就很少得病,肉食性生物如蛇、鼠、青蛙、水蜈蚣均能吃食和伤害水蛭,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及时清除敌害生物。
水蛭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要坚持巡塘,细致观察水蛭吃食及活动情况,发现病害,及时对症治疗,每半个月用1-2ppm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预防,定期投喂添加了一定量的大蒜素、复合维生素的药饵,预防病害的发生,水蛭常见疾病有干枯病、白点病以及肠炎病,可采用2-3-ppm漂白粉水体外消,同时投喂2-3ppm土霉素药饵6天进行治疗。
3.7定期收集空螺壳,根据空螺壳的量估计水蛭进食情况,根据空螺壳在螺壳中占比,估计可供水蛭食用田螺数量,方法如下:
3.7.1每隔15日通过排水管排水,藕田内的积水流向四周的环沟1、交通沟,藕田中的被吃空螺壳和部分活体田螺随流水进入环沟1、交通沟2,最后汇集到各个集螺坑4内,同时准备一个手抄网9。
3.7.2然后按压集螺坑4一侧的杠杆8后端,然后快速释放-下压杠杆8后端数次,带动所述托盘7快速上下颠簸,其内螺壳不断翻动,直至所述托盘7不再有水流下,如图5所示,此时托盘7中空螺壳内的积水已基本排出。
然后释放杠杆8后端,使所述托盘7再次浸入水中,如图4所示,此时,空螺壳中的空气使空螺壳浮在水面,而活体田螺了沉入水中,手持所述手抄网9,将浮在水面的空螺壳捞出,重复前述操作,直至不再有新的空螺壳浮在水面上,然后托盘的活体田螺收集倒出,然后回到第3.7.2步对下一集螺坑进行相同操作,直至将所有集螺坑4内的空螺壳和活体田螺分别选出,并集中比较,若空螺壳个体数量不超过活体田螺个体数量的1/3,说明可供水蛭食用田螺充足,不必补充田螺饵料,将活体田螺重新分散投入藕田,并重新向藕田注水。
若空螺壳个体数量超过活体田螺个体数量的1/3,另取与空螺壳个体数相当的活体田螺饵料,补充入活体田螺中,然后将全体活体田螺分散投入藕田,并重新向藕田注水,收集到的空螺壳粉碎后填埋入土中或充当甲壳素原料。
四.捕捞收获
4.1养殖过程的捕捞:地笼方法一
取大网眼地笼(图中未示出),其网眼为20mm×20 mm矩形网眼,该地笼入口设有喇叭形入口,并在地笼内放置少量凝固的猪血块,然后分散投入藕田内,一天后,将地笼取出,其内部的水蛭多为生长超产的成体水蛭。
4.2收获捕捞
9月中下旬水蛭、泥鳅集中捕捞上市前,先通过排水管将藕田内多余的水排出,将被流水带入环沟和交通沟的空螺壳和活体田螺分别收集起来,向藕田内分散放置前述大网眼地笼,并在地笼内放置少量凝固的猪血块,然后再次向藕田注水至没过所述大网眼地笼,待两天后,捞起地笼,取出其内部的水蛭,然后再次向地笼内放入少量凝固的猪血块,再次分散放入藕田,然后重复上述操作进行捕捞,通过2-3次重复操作绝大部分水蛭都被捕获。
10月中下旬水蛭捕捞结束后,既可以开始采挖莲藕上市,藕田内余下的少数成年水蛭和幼年水蛭在藕田中自然越冬,来年开春作为亲本和种苗继续养殖。捕捞过程中会有泥鳅进入地笼,这些泥鳅可重新投入藕田,或用于出售或剁成肉块代替凝固的猪血块,投入大网眼地笼中。

Claims (2)

1.一种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包括藕田,其特征在于:藕田四周开挖有环沟,环沟内设有交通沟,上述环沟、交通沟相互连通,在藕田内形成田字形或目字形或网格形,所述环沟、交通沟的宽度控制在40~50cm之间,交通沟和环沟的沟底由多段坡底构成,相邻的坡底之间形成波峰或波谷,波谷处挖有集螺坑,每个集螺坑底设有排水管,每个集螺坑上方设有一定滑轮和拉绳,拉绳一端系在一托盘,该托盘包括边框和连接在边框上的网底,网底由8~10目的不锈钢丝网制成,拉绳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后,系在一杠杆的中段上,该杠杆前端铰接固定,所述托盘可沉入集螺坑内,压下杠杆后端时,可将所述托盘拉出集螺坑,并配有一个手抄网,该手抄网包括手柄,手柄一端设有把手,另一端连在一圆框上,该圆框上连有网兜,该网兜深度小于所述圆框的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杠杆一侧还设有一限位柱,该限位柱上设有一向下的限位钩,该限位钩钩口向下,所述托盘沉入集螺坑时,所述杠杆后部卡在所述限位钩上。
CN202123176508.1U 2021-12-16 2021-12-16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Active CN2164924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6508.1U CN216492469U (zh) 2021-12-16 2021-12-16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6508.1U CN216492469U (zh) 2021-12-16 2021-12-16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92469U true CN216492469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00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76508.1U Active CN216492469U (zh) 2021-12-16 2021-12-16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924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8890B (zh) 一种在稻田中综合进行多种水产动物养殖及水稻种植的方法
CN210900695U (zh) 一种仙草、小龙虾、水稻共生养殖系统
CN105379646A (zh) 一种小龙虾养殖池塘种植水稻的方法
CN110476753B (zh) 一种仙草、小龙虾、水稻共生养殖系统
CN101091456A (zh) 一种田螺养殖的方法
CN111480604A (zh) 一种绿色高效稻田共作轮养虾蟹的方法
CN102369906A (zh) 生态型稻田养鳖方法
CN106614181A (zh) 稻蟹共生养殖方法
CN113647349A (zh) 一种基于无沟化稻田改造的稻虾综合种养方法
CN113016527A (zh) 一种生态梯田及稻渔共作方法
CN112690184A (zh) 一种稻花鱼生态养殖方法及稻花鱼生态养殖稻田
CN112219660A (zh) 一种稻蟹生态种养方法
CN111742859A (zh) 一种小龙虾秋苗与水稻连作生态循环种养技术
CN104521654A (zh) 一种通过种植水稻治理池塘富营养化的方法
CN114080966A (zh)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及宽体金线蛭藕田养殖方法
CN108541534B (zh)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鲵生态种养方法
CN110800575A (zh) 一种稻田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方法
CN110896798A (zh) 一种立体综合种养方法
CN216492469U (zh) 宽体金线蛭养殖藕田系统
MARTIN et al. Agroforestry principles
CN112715438B (zh) 一种基于双季稻的稻虾轮作方法
CN112703983B (zh) 一种基于一季中稻的稻虾轮作方法
CN114568235A (zh) 一种稻田鳖、鱼、黄鳝、水芹高效生态种养殖方法
CN208402945U (zh) 一种石蛙生态养殖沟
CN112219661A (zh) 一种稻鳖生态种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