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71683U -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71683U
CN216471683U CN202220839847.9U CN202220839847U CN216471683U CN 216471683 U CN216471683 U CN 216471683U CN 202220839847 U CN202220839847 U CN 202220839847U CN 216471683 U CN216471683 U CN 216471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rotating shaft
wheel body
mounting sleeve
t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3984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轶华
邓趣莹
谢林涛
李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one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one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3984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71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71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71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曳引机及电梯系统,涉及电梯技术领域,曳引机包括壳体组件、曳引轮组件和轴承组件,壳体组件包括端盖,曳引轮组件包括转轴和套设于转轴上的曳引轮体;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安装套和第一锁紧件,安装套为具有通孔的回转体,且安装套套设于转轴上,通孔的孔壁具有沿转轴轴向倾斜的第一锥面,转轴具有第二锥面,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相互匹配并抵接;端盖套设于安装套上,第一轴承套设在安装套上,并连接于安装套和端盖之间,第一锁紧件连接于转轴,并抵接于安装套背离曳引轮体的一侧。该曳引机旨在解决曳引轮体和前轴承在转轴上的更换较为困难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曳引机是电梯的动力设备,又称电梯主机,其功能是输送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
近年来,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双支撑曳引机比如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内设有转轴、曳引轮体和两个轴承,两个轴承包括前轴承和后轴承,转轴穿设在曳引轮体内,前轴承和后轴承套设在转轴的不同位置处,并位于曳引轮体相对的两侧,以支撑转轴。其中,前轴承装配在转轴朝向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的制动组件的一侧,随着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的运行时间逐渐增长,需要经常对前轴承和曳引轮体进行维护,以便对前轴承和曳引轮体进行及时更换。
然而,相关技术中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的曳引轮体和前轴承在转轴上的更换较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曳引机及电梯系统,旨在解决曳引轮体和前轴承在转轴上的更换较为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曳引机,曳引机包括壳体组件、曳引轮组件和轴承组件,壳体组件包括端盖,曳引轮组件包括转轴和套设于转轴上的曳引轮体;
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安装套和第一锁紧件,安装套为具有通孔的回转体,且安装套套设于转轴上,通孔的孔壁具有沿转轴轴向倾斜的第一锥面,转轴具有第二锥面,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相互匹配并抵接;
端盖套设于安装套上,第一轴承套设在安装套上,并连接于安装套和端盖之间,第一锁紧件连接于转轴,并抵接于安装套背离曳引轮体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通过设置安装套,安装套为具有通孔的回转体,且安装套套设于曳引机的转轴上,曳引机的端盖套设于安装套上,曳引机的第一轴承套设在安装套上,并连接于安装套和端盖之间,在将第一轴承通过安装套套设在转轴上的同时,能够实现第一轴承在安装套和端盖之间的固定;其次,通过设置第一锁紧件,由于第一锁紧件连接于转轴,并抵接于安装套背离曳引轮体的一侧,这样通过第一锁紧件可以将安装套和第一轴承固定在转轴上;最后,通过安装套通孔的孔壁具有沿转轴轴向倾斜的第一锥面,转轴具有第二锥面,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相互匹配并抵接,在拆卸第一锁紧件的过程中,便能够实现安装套和第一轴承在转轴上快速的拆卸以及更换,使得曳引轮体的更换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第一轴承的重复利用,降低第一轴承以及曳引机的维护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在由曳引轮体朝向第一锁紧件的方向,第一锥面与安装套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进一步,第一锥面的锥度为大于或等于4度,且小于或等于8度。
进一步,第一锁紧件为紧固件,且转轴的外壁上具有第一外螺纹,第一锁紧件旋合于第一外螺纹上。
进一步,安装套的外壁具有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在安装套上相对设置,第一轴承位于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之间,第一台阶部位于安装套上朝向曳引轮体的一侧,并与曳引轮体抵接。
进一步,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均具有台阶面,台阶面抵接于第一轴承的侧方。
进一步,曳引机还包括制动组件,制动组件位于端盖背离曳引轮体的一侧,第一轴承位于曳引轮体的面向制动组件的一侧。
进一步,曳引机还包括电机驱动组件,电机驱动组件包括定子、转子和第二锁紧件,定子和壳体组件相对固定,转子套设在转轴上,且转子位于曳引轮体背离第一轴承的一侧,转子的内侧壁设有第三锥面,转轴套设有转子的表面设有第四锥面,第四锥面和第三锥面相适配,并相互抵接;第二锁紧件连接于转轴,且和转子背离曳引轮体的一侧抵接。
进一步,第二锁紧件为紧固件,且转轴的外壁上具有第二外螺纹,第二锁紧件旋合于第二外螺纹上。
进一步,在由曳引轮体朝向第一锁紧件的方向上,第三锥面与转子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进一步,端盖具有环绕于转轴外侧的围壳部,围壳部沿转轴轴向延伸,以围成第一轴承室,安装套的部分结构以及第一轴承均位于第一轴承室内,且第一轴承的外圈和围壳部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端盖还包括止挡部,止挡部一端连接于围壳部,另一端向转轴延伸;
止挡部挡设在第一轴承背离曳引轮体的一侧,且第一轴承与止挡部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止挡部挡设在第一轴承的内圈外侧。
进一步,壳体组件还包括支撑座,支撑座和端盖可拆卸连接,且支撑座和端盖共同围成用于收容曳引轮体的容纳腔;支撑座具有与曳引轮体相对设置的通孔。
进一步,支撑座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两个端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连接于两个端架之间,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于支撑座的沿竖直方向的两端,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供曳引轮体上的钢丝绳伸出的开口。
进一步,壳体组件还包括机座,机座与支撑座背离端盖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曳引机的电机驱动组件位于机座内,机座与支撑座连接的一端具有环绕于转轴外侧的安装部,安装部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支撑座内,以围成第二轴承室;
轴承组件还包括第二轴承,第二轴承套设在转轴上,并位于第二轴承室内,第二轴承的外圈与安装部抵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梯系统,电梯系统包括轿厢和上述任一项的曳引机,曳引机与轿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上述曳引机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立体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立体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侧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曳引机; 110-壳体组件;
111-端盖; 1111-围壳部;
1112-止挡部; 1113-第一轴承室;
112-支撑座; 1121-第一连接部;
1122-第二连接部; 1123-第一端架;
1124-第二端架; 1125-通孔;
1126-开口; 113-机座;
1131-安装部; 114-容纳腔;
120-曳引轮组件; 121-曳引轮体;
1211-轮齿; 1212-绳槽;
1213-轮面; 122-转轴;
130-轴承组件; 131-第一轴承;
132-第二轴承; 133-安装套;
1331-第一锥面; 1332-第一台阶部;
1333-第二台阶部; 1334-台阶面;
134-第一锁紧件; 140-制动组件;
141-制动盘; 150-电机驱动组件;
151-定子; 152-转子;
1521-第三锥面; 153-第二锁紧件;
160-编码器; 170-接线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
有机房电梯:设有单独机房的电梯,曳引机、限速器等装置安装于机房内。
无机房电梯:相对于有机房电梯而言,将机房内安装的设备小型化,省去了机房,并将机房内的曳引机、限速器等装置移往电梯井道顶部或者侧部,取消了传统的机房。
电梯进道率:曳引机、限速器等装置与电梯井道适配的程度,曳引机、限速器等装置与电梯井道适配的程度越高,电梯进道率越高,曳引机、限速器等装置与电梯井道适配的程度越低,电梯进道率也越低。
曳引比:曳引轮的圆周速度(钢丝绳运动速度)与轿厢速度之比。曳引比一般包括1:1和 2:1。
在电梯的载重较大时,曳引机的承受载荷也将较高。为了增大曳引机的载荷,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双支撑曳引机比如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具有较大的载荷,可适用于对载重量具有较大需要的电梯。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包括机座和制动器端盖,制动器端盖与机座的端面连接,机座和制动器端盖,制动器端盖与机座的端面连接,机座内设有转轴、曳引轮体和两个轴承,两个轴承包括前轴承和后轴承,转轴穿设在曳引轮体内,前轴承和后轴承套设在转轴的不同位置处,并位于曳引轮体相对的两侧,以支撑转轴。
其中,前轴承装配在转轴朝向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的制动组件的一侧,并位于制动器端盖的轴承室内。随着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的运行时间逐渐增长,需要经常对前轴承和曳引轮体进行维护,以便对前轴承和曳引轮体进行及时更换,以确保电梯的安全性。在需要对前轴承和曳引轮体进行维护时,需要将制动器端盖从机座上拆除,以暴露前轴承和曳引轮体,便于前轴承和曳引轮体的更换以及维护。
然而,相关技术中前轴承紧密套设在转轴上,并与转轴为平面配合,这样需要借助工具才能将前轴承从转轴上拆除,在前轴承拆除后,才能够实现曳引轮体的更换,使得曳引轮体和轴承在曳引机所在现场比如电梯井道内的更换较为困难,而且在拆除前轴承的过程中,容易损坏前轴承,这样将增大前轴承以及曳引机的维护成本。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曳引机,首先通过安装套的设置,在将曳引机的第一轴承通过安装套套设在转轴上的同时,能够实现第一轴承在安装套和曳引机端盖之间的固定;其次,通过第一锁紧件的设置,能够将安装套和第一轴承固定在转轴上;最后,通过安装套通孔的孔壁具有沿转轴轴向倾斜的第一锥面,转轴具有第二锥面,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相互匹配并抵接,在拆卸第一锁紧件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安装套和第一轴承在转轴上快速的拆卸以及更换,使得曳引轮体的更换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第一轴承的重复利用,降低第一轴承以及曳引机的维护成本。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在解决相关技术中曳引轮体和前轴承在转轴上的更换较为困难的技术问题的同时,还能够降低第一轴承以及曳引机的维护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的曳引机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图1示意出了曳引机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所示,曳引机100包括壳体组件110、曳引轮组件120和轴承组件130,壳体组件110包括端盖111,其中,端盖111也可以称为制动器端盖或者制动盘端盖。曳引轮组件120包括转轴122和套设于转轴122上的曳引轮体121。其中,曳引轮体121的周向侧壁上具有多个轮齿1211,相邻两个轮齿1211之间在曳引轮体121的周向侧壁上形成绳槽1212,以便嵌设钢丝绳。
继续参考图1所示,轴承组件130可以包括第一轴承131、安装套133和第一锁紧件134,安装套133为具有通孔1125的回转体,且安装套133套设于转轴122上。这样能够有助于实现安装套133在转轴122上的固定。其中,通孔1125的孔壁具有沿转轴122轴向倾斜的第一锥面1331,此时,安装套133可以理解为孔壁为锥面的锥套。转轴122具有第二锥面,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1331相互匹配并抵接,使得转轴122与安装套133为锥面配合连接。
如图1所示,端盖111套设于安装套133上,第一轴承131套设在安装套133上,并连接于安装套133和端盖111之间。由于端盖111位于曳引机100的前端,因此,第一轴承131也可以称为曳引机100的前轴承。这样在安装套133和端盖111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实现第一轴承131在安装套133和端盖111之间的固定,并且使得第一轴承131通过安装套133套设在转轴122上。
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锁紧件134连接于转轴122,并抵接于安装套133背离曳引轮体121的一侧。这样在第一锁紧件134连接于转轴122,并与转轴122锁紧的过程中,可以推动安装套133沿着转轴122的轴向朝向曳引轮体121的一侧移动并与曳引轮体121抵接,从而通过第一锁紧件134将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固定在转轴122上,实现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在转轴122上固定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套133沿着转轴122的轴向朝向曳引轮体121的一侧移动的过程中,安装套133可以与曳引轮体121的轮面1213抵接,从而通过曳引轮体121和第一锁紧件134将安装套133固定在转轴上。或者,在安装套133沿着转轴122的轴向朝向曳引轮体121的一侧移动的过程中,安装套133也可以与轮面1213之间具有间隙,由于转轴122与安装套133为锥面配合连接,这样可以通过第一锁紧件134固定在转轴122上,实现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在转轴122上的固定安装。
下面以安装套133与曳引轮体121的轮面1213抵接为例,对本实施例的曳引机100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相应的,在现场需要对第一轴承131以及曳引轮体121进行维护更换时,将端盖111从转轴122上拆除,使端盖111与转轴122分离后,在将第一锁紧件134拆除并与转轴122解除锁定的过程中,第一锁紧件134施加在安装套133上的推动力消失,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前轴承与转轴122平面配合,由于本实施例的转轴122与安装套133为锥面配合连接,安装套133将带动第一轴承131沿着转轴122的轴向朝向背离曳引轮体121的一侧移动,无需借助工具,在电梯系统的电梯井道现场操作人员便能够实现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在转轴122上快速的拆卸以及更换,使得曳引轮体121的更换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的同时,由于能够有效的避免在第一轴承131拆卸的过程中,工具对第一轴承131造成的损伤,实现了第一轴承131的重复利用,降低了第一轴承131以及曳引机100的维护成本。
图2示意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参考图2所示,在由曳引轮体121朝向第一锁紧件134的方向,第一锥面1331与安装套133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由曳引轮体121朝向第一锁紧件134的方向,第一锥面1331与安装套133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可以先逐渐减小,然后再保持在一固定值,即安装套133的通孔1125的孔壁既包括第一锥面1331,同时也包括与转轴122的轴线平行的平面。本实施例中的曳引机100,采用在由曳引轮体121朝向第一锁紧件134的方向,第一锥面1331与安装套133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的设置方式。这样能够使得转轴122在由曳引轮体121朝向第一锁紧件134的方向的直径也逐渐减小,以便于安装套133可以沿着转轴122的轴线实现安装套133、第一轴承131以及曳引轮体121在转轴122上的快速更换的同时,能够简化安装套133以及转轴122的结构。
其中,第一锥面1331的锥度可以为大于或等于4度,且小于或等于8度。示例性的,第一锥面1331的锥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4度、5度、6度、7度或者8度等。这样能够将第一锥面1331的锥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确保第一轴承131以及曳引轮体121在转轴122上的快速更换的同时,能够使得曳引机100满足规范要求,且具有较高的载荷。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2所示,第一锁紧件134可以为紧固件,紧固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螺母。转轴122的外壁上具有第一外螺纹,第一锁紧件134旋合于第一外螺纹上,以实现第一锁紧件134与转轴122的螺纹连接,以便将第一锁紧件134套设在第一外螺纹处朝向安装套133的一侧旋合时,能够推动安装套133沿着转轴122的轴向朝向曳引轮体121的一侧移动并与曳引轮体121抵接,从而通过第一锁紧件134将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固定在转轴122上,实现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在转轴122上的固定安装。
相反的,当第一锁紧件134套设在第一外螺纹处,朝向背离安装套133的一侧旋合时,将第一锁紧件134从转轴122上拆除的过程中,在第一锥面1331和第二锥面的作用下,安装套133将带动第一轴承131沿着转轴122的轴向朝向背离曳引轮体121的一侧移动,在电梯系统的电梯井道现场操作人员无需在安装套133上施加外力或者施加较小的外力,便能够实现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在转轴122上快速的拆卸以及更换,在第一轴承131拆卸后,便能够实现曳引轮体121的快速更换。
由于在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拆卸的过程中,无需借用工具,这样能够较好的保证了第一轴承131的完整性,能够实现第一轴承131的重复利用,降低了第一轴承131以及曳引机100的维护成本。
或者,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锁紧件134还可以通过液压或者其他的方式连接于转轴122上。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锁紧件134的结构以及其与转轴122的连接关系不做进一步限定。
下面以第一锁紧件134与转轴122的螺纹连接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100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为实现第一轴承131在安装套133上的设置,参考图2所示,安装套133的外壁具有第一台阶部1332和第二台阶部1333,第一台阶部1332和第二台阶部1333在安装套133上相对设置,第一轴承131位于第一台阶部1332和第二台阶部1333之间,以便第一轴承131固定在第一台阶部1332和第二台阶部1333之间,通过第一台阶部1332和第二台阶部1333对第一轴承131进行固定,实现第一轴承131在安装套133的外壁上的装配,这样在安装套133和端盖111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将第一轴承131固定在转轴122上。其中,第一台阶部1332位于安装套133上朝向曳引轮体121的一侧,并与轮面1213抵接,以便在第一锁紧件134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台阶部1332与曳引轮体121的轮面1213抵接。
其中,第一台阶部1332和第二台阶部1333均具有台阶面1334,台阶面1334抵接于第一轴承131的侧方。第一台阶部1332的台阶面1334和第二台阶部1333的台阶面1334相对设置,第一轴承131位于第一台阶部1332的台阶面1334和第二台阶部1333的台阶面1334之间。这样通过台阶面1334能够对第一轴承131进行限位,以实现第一轴承131在安装套133的外壁上的装配。
如图2中所示,第一台阶部1332的台阶面1334的部分结构可以与第一轴承131的侧方抵接。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台阶部1332的整个台阶面1334也可以与第一轴承131的侧方抵接。这样在实现对第一轴承131限位的同时,能够使得安装套133的结构更加多样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安装套133的结构不做进一步限定。
为了避免第一台阶部1332和第二台阶部1333影响第一轴承131的转动,第一台阶部1332的台阶面1334和第二台阶部1333的台阶面1334均抵接于第一轴承131的内圈的侧方。其中,第一轴承131的内圈与转轴122抵接。这样在实现对第一轴承131限位的同时,能够避免第一台阶部1332和第二台阶部1333影响第一轴承131的外圈相对于第一轴承131的内圈的转动。
在端盖111与壳体组件110的其他部分连接后,为了便于通过第一锁紧件134将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固定在转轴122上,第一轴承131与端盖111之间具有间隙。其中,第一轴承131的外圈以及第一轴承131的端面与端盖111之间具有间隙。由于第一轴承131的外圈与端盖111之间的间隙较小,在图中并未示意出来。这样在第一锁紧件134的推动下,迫使安装套133沿着转轴122的轴向朝向曳引轮体121的一侧移动时,由于第一轴承131与端盖111之间间隙的存在,能够使得第一轴承131随着安装套133的移动在端盖111内,相对于端盖111发生相对移动,实现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在转轴122上的固定。
图3和图4分别示意出了端盖的结构示意图一和结构示意图二。
参考图2并结合图3和图4所示,端盖111具有环绕于转轴122外侧的围壳部1111,围壳部1111沿转轴122轴向延伸,以围成第一轴承室1113,安装套133的部分结构以及第一轴承131均位于第一轴承室1113内,且第一轴承131的外圈和围壳部1111之间具有间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轴承131的外圈与围壳部1111之间的间隙较小,在图中并未示意出来。这样在便于第一轴承131连接在安装套133和端盖111之间的同时,能够通过第一轴承室1113实现第一轴承131和安装套133在端盖111内的装配。与此同时,通过第一轴承131的外圈和围壳部1111之间具有间隙,能够便于第一轴承131在端盖111内的移动,以便在第一锁紧件134的作用下,实现安装套133和第一轴承131在转轴122上的快速更换。
曳引机100还包括制动组件140,制动组件140位于端盖111背离曳引轮体121的一侧,第一轴承131位于曳引轮体121的面向制动组件140的一侧(如图1中所示)。其中,制动组件140所在的一侧构成了曳引机100的前端,制动组件140可以通过制动盘141与转轴122连接,制动盘141与端盖111相对设置。其中,制动组件14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制动器。本实施例的曳引机100在电梯系统发生特定场景下,可以通过制动组件140立即进行制动,使曳引机100停止运转。示例性的,特定场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电梯动力电源失电、控制电路电源失电或者电梯系统的轿厢超过额定载荷并以额定速度运行等。
当第一轴承131密封失效发生漏油时,第一轴承131内的润滑脂将通过第一轴承室1113泄漏到端盖111背离曳引轮体121的一侧,污染制动组件140的制动盘141上,导致发生制动力矩下降的安全风险。
为了避免第一轴承131密封失效发生漏油时,第一轴承131内的润滑脂污染制动盘141,参考图2并结合图3和图4所示,端盖111还可以包括止挡部1112,止挡部1112一端连接于围壳部1111,另一端向转轴122延伸。止挡部1112挡设在第一轴承131背离曳引轮体121的一侧,且第一轴承131与止挡部1112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便通过止挡部1112挡设在第一轴承131朝向制动组件140的一侧,避免第一轴承131的润滑脂污染制动盘141,从而降低或者杜绝制动力矩下降的安全风险。
为了达到更好的止挡效果,如图2中所示,止挡部1112可以挡设在第一轴承131的内圈外侧。其中,止挡部1112的端部可以与第一轴承131的内圈的外侧壁平齐,或者,止挡部1112的端部也可以低于第一轴承131的内圈的外侧壁。这样在确保止挡部1112对第一轴承131的润滑脂具有较好的挡设效果,能够有效的避免第一轴承131的润滑脂污染制动盘141,杜绝制动力矩下降的安全风险的同时,还能够使得端盖111的结构更加多样化。
如图1所示,曳引机100还包括电机驱动组件150,电机驱动组件150可以包括定子151、转子152和第二锁紧件153,定子151和壳体组件110相对固定,以便实现定子151在壳体组件110内的固定。定子151套设在转子152上。转子152套设在转轴122上,且转子152位于曳引轮体121背离第一轴承131的一侧。其中,曳引机100设有电机驱动组件150的一端可以理解为曳引机100的后端。转子152在定子151的磁场作用下,可以带动转轴122发生转动,以便通过转轴122带动轴承组件130以及曳引轮体121发生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定子151和转子152的种类以及转子152在定子151的磁场作用下发生转动的原理不做进一步阐述,具体可以参考相关技术中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的相关描述。
从图1中可以看出,转子152的内侧壁设有第三锥面1521,转轴122套设有转子152的表面设有第四锥面,第四锥面和第三锥面相适配,并相互抵接,使得转子152和转轴122为锥面配合。第二锁紧件153连接于转轴122,且和转子152背离曳引轮体121的一侧抵接。这样通过第二锁紧件153,一方面能够将转子152固定在转轴122上,从而实现转子152在转轴122上的固定,以便带动转轴122同步运动,另一方面在将第二锁紧件153拆除与转轴122解除锁定的过程中,由于转子152和转轴122为锥面配合,转子152将沿着第四锥面在转轴122的轴向上,朝向背离曳引轮体121的一侧移动,无需借助工具,在电梯井道现场操作人员便能够实现转子152在转轴122上快速更换。
参考图1所示,在由曳引轮体121朝向第一锁紧件134的方向上,第三锥面与转子152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由曳引轮体121朝向第一锁紧件134的方向,第三锥面与转子152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可以先逐渐增大,然后再保持在一固定值。这样能够使得转轴122在由曳引轮体121朝向第一锁紧件134的方向的直径也逐渐增大,以便于转子152在转轴122上快速装配的同时,能够简化转子152以及转轴122的结构。
其中,第二锁紧件153可以为紧固件,且转轴122的外壁上具有第二外螺纹,第二锁紧件153旋合于第二外螺纹上,以实现第二锁紧件153与转轴122的螺纹连接,以便通过第二锁紧件153将转子152固定在转轴122上。
图5示意出了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图2并结合图5所示,壳体组件110还包括支撑座112,支撑座112和端盖111可拆卸连接。其中,支撑座112和端盖111的连接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螺纹连接、紧固件连接或者卡接等。支撑座112和端盖111共同围成用于收容曳引轮体121的容纳腔114,以便于曳引轮体121容置在容纳腔114内。其中,端盖111的围壳部1111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穿设在支撑座112内。
相关技术中的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的机座为一体化结构,机座在与曳引轮体相对的位置处设有供钢丝绳穿过的穿设孔组,穿设孔组包括多个穿设孔,而且机座的侧壁在曳引轮体相对位置处具有横梁,横梁位于穿设孔组的一侧,钢丝绳的端部只能从穿设孔穿出,与电梯系统的轿厢以及配置装置连接。这样使得钢丝绳在曳引轮体上的布置较为困难。由此之外,由于曳引比为2:1的有机房电梯中,对于钢丝绳伸出曳引机的其中一个端部与曳引轮体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而由于相关技术中曳引机的机座上横梁的设置,导致钢丝绳的上述端部无法按照上述夹角伸出曳引机,使得钢丝绳在相关技术中曳引机的布置较为困难,无法用于曳引比为2:1的有机房电梯。
需要说明的是,曳引轮体的中心线所在的方向为与转轴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为此,参考图5并结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100,支撑座112具有与曳引轮体121相对设置的通孔1125。示例性的,通孔1125为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矩形通孔。这样通过通孔1125可以对钢丝绳的端部进行更好的避让,以便于钢丝绳的穿设以及布置的同时,还能够便于刚好的观察钢丝绳在曳引轮体121上的布置。
参考图5并结合图1所示,支撑座112包括第一连接部1121、第二连接部1122和两个端架,第一连接部1121和第二连接部1122均连接于两个端架之间,且第一连接部1121和第二连接部1122相对设置于支撑座112的沿竖直方向的两端。其中,支撑座112的竖直方向也可以理解为支撑座112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部1121和第二连接部1122之间形成供曳引轮体121上的钢丝绳伸出的开口1126。这样由于开口1126的存在,能够便于钢丝绳的端部从开口1126处穿出,通过开口1126和通孔1125增大钢丝绳在支撑座112上穿设的位置,能够使得钢丝绳在支撑座112内的布置以及穿设更加便捷,使得本实施例的曳引机100能够适用于曳引比为2:1的有机房电梯。
其中,支撑座112朝向端盖111一侧的端架为第一端架1123,支撑座112背离端盖111一侧的端架为第二端架1124,第一端架1123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或者卡接的方式与端盖111连接,以便实现支撑座112和端盖111的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部1121和第二连接部112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与曳引轮体121相对设置的通孔1125,以便于钢丝绳的穿设以及布置的同时,能够便于操作人员从多角度观察钢丝绳在曳引轮体121上的布置。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端架1123通过紧固件与端盖111连接时,第一端架1123上可以设置有多个供紧固件穿设的第一连接孔,以便紧固件穿设在第一连接孔以及端盖111内,以连接端盖111和第一端架1123。
由于相关技术中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的机座为一体化结构,使得曳引轮体的中心线到曳引机的后端面距离大,导致曳引机的结构修长,使得电梯井道与曳引机相适配的较少,导致电梯进道率降低。
图6示意出了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和图8分别示意出了曳引机的立体图一和立体图二,图9示意出了曳引机的侧视图。
为此,参考图6至图9所示,壳体组件110还可以包括机座113,机座113与支撑座112背离端盖111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曳引机100的电机驱动组件150位于机座113内。如图6和图1中所示,机座113与支撑座112连接的一端具有环绕于转轴122外侧的安装部1131,安装部1131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支撑座112内,以围成第二轴承室。这样由于安装部1131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支撑座112内,能够缩短曳引轮体121的中心线到曳引机100的后端面距离L(如图9中所示),以优化曳引机100的结构,使得曳引机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以便于曳引机100装配在无机房电梯时,实现无机房电梯更加紧凑的布置。需要说明的是,曳引机100的后端面可以理解为机座113背离支撑座112一端的端面。
与此同时,由于机座113和端盖111分别与支撑座112相对的两个端架连接,这样使得曳引机100的壳体组件110为三段式结构,机座113与端盖111为分离结构,这样能够缩短第一轴承131和第二轴承132之间的距离,使得转轴122静载能力增加,整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使得曳引机100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轴承组件130还包括第二轴承132,第二轴承132套设在转轴122上,并位于第二轴承室内,第二轴承132的外圈与安装部1131抵接(如图1中所示)。这样通过第一轴承131以及第二轴承132的设置,使得本实施例的曳引机100相较于传统的悬臂式曳引机,具有较大的载荷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曳引机100可以理解为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其中,双支撑内转子曳引机也可以称为内转子条形双支撑曳引机。
机座113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或者卡接的方式与第二端架1124连接,以便实现机座113和支撑座112的可拆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当机座113通过紧固件与第二端架1124连接时,第二端架1124上可以设置有多个供紧固件穿设的第二连接孔,以便紧固件穿设而在第二端架1124以及机座113内,以连接机座113和支撑部。
在第二端架1124通过紧固件与机座113连接时,机座113与第二端架1124连接的一端与第二端架1124之间相互嵌套,且具有重叠的连接区域(如图1中所示),这样在实现机座113和支撑部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缩短曳引机100在沿转轴122轴向的长度,以缩短曳引轮体121的中心线到曳引机100的后端面距离L,以进一步优化曳引机100的结构,使得曳引机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10通过三段式结构的设置,优化了曳引机100的结构,使得曳引轮体121的中心线到曳引机100的后端面距离L缩短了200 mm -300mm,能够便于无机房电梯更加紧凑的布置的同时,能够便于曳引机100的安装和维护。
其中,曳引机100还可以包括编码器160和接线盒170,接线盒170设置于机座113上,以便于电机驱动组件150与外部电源的电连接,编码器160嵌设在制动组件140内,并与转轴122连接,以便检测转轴122的转速,以及电机驱动组件150中的磁场。具体的,编码器160和接线盒170的设置以及结构,可以参考相关技术中曳引机的相关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不再作进一步阐述。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梯系统,电梯系统可以包括轿厢和曳引机100,曳引机100与轿厢连接。具体的,曳引机100可以通过钢丝绳与电梯系统的轿厢以及配置装置连接,使得轿厢和配置装置在各自的导轨上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曳引机100的具体结构、功能原理等已经在上述进行过详细说明,此处不在赘述。并且,由于电梯系统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7)

1.一种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曳引轮组件和轴承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端盖,所述曳引轮组件包括转轴和套设于所述转轴上的曳引轮体;
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安装套和第一锁紧件,所述安装套为具有通孔的回转体,且所述安装套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通孔的孔壁具有沿所述转轴轴向倾斜的第一锥面,所述转轴具有第二锥面,所述第二锥面和所述第一锥面相互匹配并抵接;
所述端盖套设于所述安装套上,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所述安装套上,并连接于所述安装套和所述端盖之间,所述第一锁紧件连接于所述转轴,并抵接于所述安装套背离所述曳引轮体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曳引轮体朝向所述第一锁紧件的方向,所述第一锥面与所述安装套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面的锥度为大于或等于4度,且小于或等于8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件为紧固件,且所述转轴的外壁上具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锁紧件旋合于所述第一外螺纹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的外壁具有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在所述安装套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安装套上朝向所述曳引轮体的一侧,并与所述曳引轮体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均具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轴承的侧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动组件,所述制动组件位于所述端盖背离所述曳引轮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曳引轮体的面向所述制动组件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驱动组件,所述电机驱动组件包括定子、转子和第二锁紧件,所述定子和所述壳体组件相对固定,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且所述转子位于所述曳引轮体背离所述第一轴承的一侧,所述转子的内侧壁设有第三锥面,所述转轴套设有所述转子的表面设有第四锥面,所述第四锥面和所述第三锥面相适配,并相互抵接;所述第二锁紧件连接于所述转轴,且和所述转子背离所述曳引轮体的一侧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紧件为紧固件,且所述转轴的外壁上具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锁紧件旋合于所述第二外螺纹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曳引轮体朝向所述第一锁紧件的方向上,所述第三锥面与所述转子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具有环绕于所述转轴外侧的围壳部,所述围壳部沿所述转轴轴向延伸,以围成第一轴承室,所述安装套的部分结构以及所述第一轴承均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室内,且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和所述围壳部之间具有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还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一端连接于所述围壳部,另一端向所述转轴延伸;
所述止挡部挡设在所述第一轴承背离所述曳引轮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止挡部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挡设在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和所述端盖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支撑座和所述端盖共同围成用于收容所述曳引轮体的容纳腔;所述支撑座具有与所述曳引轮体相对设置的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两个端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连接于两个所述端架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于所述支撑座的沿竖直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供所述曳引轮体上的钢丝绳伸出的开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机座,所述机座与所述支撑座背离所述端盖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所述曳引机的电机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机座内,所述机座与所述支撑座连接的一端具有环绕于所述转轴外侧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支撑座内,以围成第二轴承室;
所述轴承组件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室内,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安装部抵接。
17.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和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所述曳引机与所述轿厢连接。
CN202220839847.9U 2022-04-13 2022-04-13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Active CN216471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9847.9U CN216471683U (zh) 2022-04-13 2022-04-13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9847.9U CN216471683U (zh) 2022-04-13 2022-04-13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71683U true CN216471683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35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39847.9U Active CN216471683U (zh) 2022-04-13 2022-04-13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71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371C (zh) 电梯用卷扬机
US6852061B2 (en) Planetary gearbox with integral electric motor and steering means.
CN107848761B (zh) 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
EP1849739A1 (en) Elevator-use hoist machine and bearing replacing method for elevator-use hoist machine
CN216471683U (zh)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WO2023116608A1 (zh) 双工位切片机
WO2023116609A1 (zh) 切割线转向装置及切片机
CN112780694B (zh) 拆卸装置
US10144624B1 (en) Mute hand winch
CN113751991A (zh) 拔出辅具
EP0735648A1 (de) Getriebelose Treibscheiben-Fördermaschine
US5076544A (en) Connecting apparatus of a hoist drum
KR20070105150A (ko) 엘리베이터 권상기
WO2024084620A1 (ja) エレベーター用巻上機の軸受取替補助具及び軸受取替方法
CN220522715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锁定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8058160U (zh) 一种起重机行车限位器安装座
CN217327445U (zh) 一种盘车装置
CN217780453U (zh) 一种便于快速拆卸与维护的电梯曳引机轴
CN107407395B (zh) 绳轮
CN210578047U (zh) 一种起重电机前端盖
CN212374671U (zh) 一种内嵌全盘式制动器曳引机
CN217890860U (zh) 一种电梯曳引机配件快速安装结构
CN216105487U (zh) 曳引机
CN210065002U (zh) 电动葫芦手动提升装置
CN218988524U (zh) 曳引机及其制动结构、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