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5487U - 曳引机 - Google Patents
曳引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05487U CN216105487U CN202121812392.3U CN202121812392U CN216105487U CN 216105487 U CN216105487 U CN 216105487U CN 202121812392 U CN202121812392 U CN 202121812392U CN 216105487 U CN216105487 U CN 2161054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shaft sleeve
- machine
- rotating shaft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曳引机。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包括机座、转轴、电机和曳引轮,机座包括机座本体,机座本体包括绕同一轴线设置的第一轴套、第二轴套和第三轴套,第二轴套套设于第一轴套和第三轴套之间,第二轴套的前端和第三轴套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部相连,转轴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第一轴套相连,转轴的前端设于机座的外部,转轴的后端设于机座的内部,电机设于第二轴套和第三轴套之间,并与转轴的后端传动连接,曳引轮设于机座的外部,并与转轴的前端传动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能够有效地增加转轴前后端受力点间的轴向间距,使转轴的受力更加平衡,防止在曳引机在运行过程中转轴和/或机座发生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曳引机。
背景技术
曳引机是电梯的动力设备,主要用于输送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它主要包括电动机、制动器、联轴器、减速箱、曳引轮、导向轮及附属盘车手轮等。一般来说,这些部件安装在曳引机的机座上,再将曳引机的机座安装在电梯构件的钢梁上。曳引机本身的质量较大,运行时自身具有较大的惯性。当电梯突然紧急制动时,曳引机由于自身的惯性作用容易造成机座的变形,从而降低设备使用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曳引机机座容易发生变形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曳引机,所述曳引机包括:
机座,所述机座包括机座本体,所述机座本体包括绕同一轴线设置的第一轴套、第二轴套和第三轴套,所述第二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三轴套之间,所述第二轴套的前端和所述第三轴套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部相连;
转轴,所述转轴以可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轴套相连,所述转轴的前端设于所述机座的外部,所述转轴的后端设于所述机座的内部;
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第二轴套和所述第三轴套之间,并与所述转轴的后端传动连接;
曳引轮,所述曳引轮设于所述机座的外部,并与所述转轴的前端传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通过将第二轴套的前端和第三轴套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部相连,将电机设于第二轴套和第三轴套,使电机与转轴的后端传动连接,使曳引轮与转轴的前端传动连接,从而增加转轴前后端受力点间的轴向间距,使转轴的受力更加平衡,防止在曳引机在运行过程中转轴和/或机座发生变形,进而保证曳引机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套设于所述定子的外部并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套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轴套的前端通过第二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轴套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轴套的后端通过第三连接部连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朝向所述机座本体的外部延伸的锥形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绕所述第一轴套的后端的外周面排列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筋为Z型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座本体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绕所述第一轴套的前端的外周面排列设置,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机座本体的内部相连通的第一散热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轴套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座还包括底座,所述机座本体设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机座本体的内部相连通的第二散热口。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它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的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机座的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曳引机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曳引机的仰视图;
图5为图1中曳引机的正视图;
图6为图1中曳引机的后视图;
图7为图6中曳引机去除转子防护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表示如下:
1:曳引机;
10:机座、11:机座本体、111:第一轴套、1111:第一管腔、1112:第二管腔、112:第二轴套、113:第三轴套、114:第一连接部、1141:第一散热口、1142:钢丝绳防跳装置安装孔、1143:防护罩安装孔、115:第二连接部、116:第一加强筋、117:第二加强筋、118:第三加强筋、12:底座、121:第一支撑座、122:第二支撑座、123:第二散热口、124:过线槽、125:减重孔、126:螺纹孔、127:接线盒组件;
20:转轴;
30:电机、31:定子、32:转子、321:第四加强筋、322:盘车齿轮;
40:曳引轮;
51:前轴承、52:后轴承;
61:曳引轮防护罩、62:转轴压板;
70:转子防护罩;
81:编码器组件、82:编码器防护罩;
90:制动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曳引机,具体地为一种外转子曳引机。该曳引机1包括机座10、转轴20、电机30和曳引轮40。具体地,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座10包括机座本体11和底座12。机座本体11设于底座12的上方,通过底座12对机座本体11进行支撑。机座本体11包括绕同一轴线设置的第一轴套111、第二轴套112和第三轴套113,第二轴套112套设于第一轴套111和第三轴套13之间,且第一轴套111、第二轴套112和第三轴套113间均间隔设置。其中,第一轴套11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安装转轴20的管腔,转轴20设于管腔内并能够绕自身轴线进行转动。第二轴套112和第三轴套113之间形成的容纳腔中用于安装电机30,电机30包括定子31和转子32,转子32套设于定子31的外部并在定子31的作用下发生转动。第一轴套111内的转轴20的后端与转子32传动连接,转轴20的前端伸出至机座10的外部,并与设于机座10外部的曳引轮40传动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选择键连接,从而通过转子32的转动驱动曳引轮40转动,进而通过曳引机1进行牵引运动。
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111的内部管腔包括沿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管腔1111和第二管腔1112,第二管腔1112设于第一管腔1111的前方。其中第二管腔1112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一管腔1111的内径尺寸,且在第一管腔1111和第二管腔1112的连接处设有台肩。第二管腔1112内设有用于支撑转轴20转动的前轴承51,且前轴承51贴合于台肩设置。第一管腔1111为锥形结构,且沿第一管腔1111朝向第二管腔1112的轴向方向,第一管腔1111的内径尺寸逐渐增大,第一管腔1111的后端管腔内设有用于支撑转轴转动的后轴承52,从通过前轴承51和后轴承52共同支撑转轴20转动,并能够有效地防止转轴20在转动过程中发生轴向窜动。
需要额外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将机座1靠近曳引轮40的一端定义为机座1的前端,将机座1远离曳引轮40的一端定义为机座1的后端。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轴套111的前端与第二轴套112的前端通过第二连接部115连接,第一轴套111的后端与第二轴套112的后端通过第三连接部连接,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加第一轴套111和第二轴套112之间的连接强度,并提升机座本体11的整体强度,降低机座本体11变形的可能性,进而保证曳引机1运行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机座10的第二轴套112的前端和第三轴套113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部114相连,从而使第二轴套112和第三轴套113之间形成的容纳腔的开口背离曳引轮40设置,将转子32与转轴20间的受力点置于转轴20的后端,而曳引轮40与转轴20的受力点置于转轴20的前端,进而增加转轴20的前后端受力点间的轴向间距,使转轴20的受力更加平衡,防止在曳引机1的运行过程中转轴20和/或机座10发生变形,保证曳引机1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套112的前端与第三轴套113的前端在轴线方向上相齐平,第一连接部114为与机座本体11的轴线相垂直的环形面。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套111的前端较第二轴套112的前端更靠近曳引轮40设置,用于连接第一轴套111的前端和第二轴套112的前端的第二连接部115为朝向机座本体11的外部延伸的锥形面,并与第一连接部114呈夹角设置。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4与第二连接部115间的夹角设置为155°。相较于现有技术方案中的柱形面,本实施方式中的锥形面结构的稳定性更强,进一步地防止机座本体11发生变形。
再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连接部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116,多个第一加强筋116绕第一轴套111的后端的外周面环形设置,第一加强筋116的设置除了能够提升第一轴套111和第二轴套112的连接强度外,多个第一加强筋116间相互间隔设置,从而更加有利于气流的流通,进而便于电机30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散热。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加强筋116为Z型加强筋,Z型加强筋的一端与第一轴套111的后端相连,Z型加强筋的另一端与第二轴套112的后端相连。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机座本体11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117,多个第二加强筋117绕第一轴套111的前端的外周面排列设置,第二加强筋117的前端与第一轴套111相连,第二加强筋117的后端与第二连接部115相连,从而进一步地提升机座本体11的整体强度,防止机座10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变形现象。其中,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筋117为钝角三角形结构,钝角三角形结构的两个短边分别与第一轴套111和第二连接部115贴合连接,钝角三角形结构的一个长边用于连接第一轴套111和第二连接部115。
进一步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轴套113的外周面还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118,多个第三加强筋118绕第三轴套113的顶面和侧面排列设置,通过设置第三加强筋113,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三轴套113的支撑强度,从而进一步地提升机座本体11的整体强度,防止机座10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变形现象。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部114上设有与机座本体11的内部相连通的第一散热口1141,第一散热口1141与转子32或定子31相对设置。通过设置与机座本体11的内部相连通的第一散热口1141,能够有效地对运行状态下的电机30进行散热,从而保证曳引机1运行的可靠性。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散热口114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散热口1141沿第一连接部114的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1还包括曳引轮防护罩61,第一连接部114上设有防护罩安装孔1143,曳引轮防护罩61通过螺栓连接于防护罩安装孔1143,从而固定于机座10的前端,用于对曳引轮40进行防护。第一连接部114上还设有钢丝绳防跳装置安装孔1142,用于固定安装钢丝绳防跳装置。曳引轮防护罩61的内部还设有转轴压板61,转轴压板61设于转轴20的前端,具体地,转轴压板61与转轴20的前端通过螺栓连接,且转轴压板61的直径尺寸大于转轴20的前端直径尺寸,从而将曳引轮40固定于转轴压板61与转轴20之间。
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底座12包括第一支撑座121和第二支撑座122,第一支撑座121和第二支撑座122间隔设置于底座12的两侧,第一支撑座121和第二支撑座122之间设有与贯穿底座12并与机座本体11的内部相连通的第二散热口123。通过设置与机座本体11的内部相连通的第二散热口123,能够有效地对运行状态下的电机30进行散热,从而保证曳引机1运行的可靠性。第二散热口123靠近前端的位置还设有过线槽124,用于连接30电机的导线通过过线槽124引出至机座本体11的外部,并与外部电源相连通,从而对电机30进行供电,进而带动转轴20和曳引轮40进行转动。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座121和第二支撑座122最外侧边缘间的间距尺寸小于第三轴套113的直径尺寸,从而增强机座本体11对底座12的挤压力,使机座本体11与安装面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本实施方式中,机座10与电梯轿架的顶梁相连,第一支撑座121和第二支撑座122的底部均设有螺纹孔126,通过螺栓连接将机座10固定于顶梁的上方。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撑座121和第二支撑座122的底部还分别设有减重孔125,从而有效地降低机座10的整体重量,减少对电梯轿架的负荷。进一步地,底座12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接线盒组件127和铭牌,其中接线盒组127件靠近过线槽124的一侧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机座本体11为近似的圆筒状结构,底座12为方形结构,从而将机座11设于底座12的上方后,机座10的受力更加合理,减少机座10的变形。
再结合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1还包括转子防护罩70,转子防护罩70设于机座10的后端,用于对转子32进行防护。转子防护罩70上设有多个开孔,用于对运行状态的电机30进行散热。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1还包括编码器组件81,转子防护罩70的中心位置设有开口。编码器组件81的部分结构与转轴20的后端相连,编码器组件81的另一部分结构穿过转子防护罩70的中心开口,并在其外部罩设有编码器防护罩82,从而对编码器组件81进行有效地防护。
再结合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1还包括制动器组件90。机座本体11的两侧分别设有制动器安装台,制动器组件90固定于制动器安装台上,从而用于进行制动。
再结合图1和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1还包括盘车齿轮322,盘车齿轮322设于转子32的后端并与转子32相连,从而当转子32进行转动时盘车齿轮322能够驱动盘车组件运行。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转子32与转轴20间通过多个第四加强筋321相连,多个第四加强筋321沿转轴20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列,从而通过转子32带动转轴20共同转动,同时多个第四加强筋321间的间隔空间有利于机座本体11内的气流流动,从而对电机30进行有效的散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座,所述机座包括机座本体,所述机座本体包括绕同一轴线设置的第一轴套、第二轴套和第三轴套,所述第二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三轴套之间,所述第二轴套的前端和所述第三轴套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部相连;
转轴,所述转轴以可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轴套相连,所述转轴的前端设于所述机座的外部,所述转轴的后端设于所述机座的内部;
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第二轴套和所述第三轴套之间,并与所述转轴的后端传动连接;
曳引轮,所述曳引轮设于所述机座的外部,并与所述转轴的前端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套设于所述定子的外部并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套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轴套的前端通过第二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轴套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轴套的后端通过第三连接部连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朝向所述机座本体的外部延伸的锥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绕所述第一轴套的后端的外周面排列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为Z型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本体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绕所述第一轴套的前端的外周面排列设置,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机座本体的内部相连通的第一散热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轴套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还包括底座,所述机座本体设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机座本体的内部相连通的第二散热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12392.3U CN216105487U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曳引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12392.3U CN216105487U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曳引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05487U true CN216105487U (zh) | 2022-03-22 |
Family
ID=80724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812392.3U Active CN216105487U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曳引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05487U (zh) |
-
2021
- 2021-08-04 CN CN202121812392.3U patent/CN2161054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879765B1 (en) | Electrically driven wheel and vehicle | |
US4771197A (en) | Frequency converter-controlled squirrel cage motor | |
JPS6318427B2 (zh) | ||
KR20060048064A (ko) | 엘레베이터 승강기구 | |
US7850147B1 (en) | Boat lifting apparatus | |
CN216105487U (zh) | 曳引机 | |
CN215207946U (zh) | 曳引机机座、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 |
CN113602941B (zh) |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 |
CN215207968U (zh) | 曳引机转子、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 |
CN216072653U (zh) | 曳引机机座及曳引机 | |
CN219181263U (zh) | 用于电梯的提升机和电梯 | |
EP1818306B1 (en) | Elevator hoisting machine | |
CN115246614A (zh) | 曳引机及具有其的电梯 | |
CN115417267A (zh) | 一种新型高效双支撑结构曳引机 | |
CN214192169U (zh) | 双支撑结构的外转子曳引机 | |
CN213141225U (zh) | 一种内装式永磁直驱绞车 | |
EP2166647B1 (en) | Self-ventilated traction motor | |
CN208761954U (zh) | 法兰式曳引机及其安装结构 | |
CN219351447U (zh) | 空心轴电机和制动系统 | |
CN209740467U (zh) | 加强型外转子永磁同步曳引机 | |
CN118723749A (zh) | 曳引装置及电梯系统 | |
CN111646347A (zh) | 一种散热性能良好的电梯曳引机 | |
CN212893386U (zh) | 一种悬臂结构的内转子曳引机 | |
CN211110557U (zh) | 曳引机中转轴与曳引轮的装配结构 | |
CN214192170U (zh) | 一种曳引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