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70795U -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70795U CN216470795U CN202122871951.4U CN202122871951U CN216470795U CN 216470795 U CN216470795 U CN 216470795U CN 202122871951 U CN202122871951 U CN 202122871951U CN 216470795 U CN216470795 U CN 2164707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ion
- driving block
- block
- front side
- material ta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包括一个功能组件和多个工位组件;功能组件的前侧下部,设置有多个工位组件;多个工位组件,在横向方向上并列设置;最左边的工位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功能组件的前侧下部;其余工位组件,可横向左右滑动地设置在功能组件的前侧下部,且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工位组件相联动连接;功能组件,用于驱动最右边的工位组件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逐个带动多个工位组件移动,直到最左边的工位组件对左边第二个工位组件的移动形成阻碍时,各工位组件停止移动。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科学,通用性强,能够让各工位实现自动化变距,并且相邻工位之间间距线性可调,使得每个工位的位置独立且单独可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取放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一般多工位变距机构的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同时,相邻两个工位间的距离相等,并且每个工位间的位置不能单独调节,因此,导致现有的多工位变距机构在使用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包括一个功能组件和多个工位组件;
功能组件的前侧下部,设置有多个工位组件;
多个工位组件,在横向方向上并列设置;
最左边的工位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功能组件的前侧下部;
其余工位组件,可横向左右滑动地设置在功能组件的前侧下部,且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工位组件相联动连接;
功能组件,用于驱动最右边的工位组件进行横向移动,从而由最右边的工位组件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逐个带动多个工位组件移动,直到最左边的工位组件对左边第二个工位组件的移动形成阻碍时,各工位组件停止移动。
优选地,功能组件的前侧,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有第一工位组件、第二工位组件、第三工位组件和第四工位组件;
第四工位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功能组件的前侧下部;
第一工位组件、第二工位组件和第三工位组件,可横向左右滑动地设置在功能组件的前侧下部,且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工位组件相联动连接;
功能组件,用于驱动第一工位组件进行横向左右移动,从而由第一工位组件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带动第二工位组件和第三工位组件进行横向左右移动,直到第四工位组件对第三工位组件的移动形成阻碍时,第一工位组件、第二工位组件和第三工位组件停止移动。
优选地,功能组件,包括固定板、线性导轨和驱动气缸;
固定板为垂直且横向分布;
线性导轨,横向分布在固定板的前侧下部;
固定板的前侧上部左端,设置有一个气缸安装架;
气缸安装架上,安装有横向分布的驱动气缸;
驱动气缸右侧的活塞杆的右端部,安装有一个连接头;
连接头,用于与第一工位组件上的浮动接头相连接。
优选地,第一工位组件,包括第一线性滑块、第一工位板、第一带动块、浮动接头和第一取放料气缸;
垂直分布的第一工位板的后侧上部,与第一线性滑块相连接;
第一线性滑块,与功能组件中的线性导轨相滑动配合连接;
第一工位板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一带动块;
第一工位板的右侧上部,设置有浮动接头的下部;
浮动接头的上部具有限位连接槽,用于与功能组件中驱动气缸上的连接头相连接;
第一工位板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一取放料气缸;
第一取放料气缸的取放料动作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一工位板的底面;
第一带动块,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一带动块上通孔、第一带动块中通孔和第一带动块下通孔。
优选地,第二工位组件,包括第二线性滑块、第二工位板、第二带动块、第二台阶螺杆和第二取放料气缸;
垂直分布的第二工位板的后侧上部,与第二线性滑块相连接;
第二线性滑块,与功能组件中的线性导轨相滑动配合连接;
第二工位板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二带动块;
第二工位板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二取放料气缸;
第二取放料气缸的取放料动作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二工位板的底面;
第二带动块,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二带动块上通孔、第二带动块中通孔和第二带动块下通孔;
第二台阶螺杆的左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二带动块下端的第二带动块下通孔且相螺纹连接;
第二台阶螺杆通过两个第二螺母设置在第二带动块上,且这两个第二螺母分别位于第二带动块的左右两侧;
第二台阶螺杆的右端部具有第二台阶块;
第二台阶螺杆的右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一工位组件中第一带动块下端的第一带动块下通孔;
第二台阶块位于第二带动块的右边。
优选地,第三工位组件,包括第三线性滑块、第三工位板、第三带动块、第三台阶螺杆和第三取放料气缸;
垂直分布的第三工位板的后侧上部,与第三线性滑块相连接;
第三线性滑块,与功能组件中的线性导轨相滑动配合连接;
第三工位板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三带动块;
第三工位板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三取放料气缸;
第三取放料气缸的取放料动作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三工位板的底面;
第三带动块的上部和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三带动块上通孔和第三带动块中通孔;
第三台阶螺杆的左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三带动块中部的第三带动块中通孔且相螺纹连接;
第三台阶螺杆通过两个第三螺母设置在第三带动块上,且这两个第三螺母分别位于第三带动块的左右两侧;
第三台阶螺杆的右端部具有第三台阶块;
第三台阶螺杆的右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二工位组件中第二带动块中部的第二带动块中通孔;
第三台阶块位于第三带动块的右边。
优选地,第四工位组件包括第四工位板、第四带动块、第四台阶螺杆和第四取放料气缸;
垂直分布的第四工位板的后侧上部,与固定板的前侧下部固定连接;
第四工位板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四带动块;
第四工位板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四取放料气缸;
第四取放料气缸的取放料动作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四工位板的底面;
第四带动块的上部,设置有第四带动块上通孔;
第四台阶螺杆的左端,横向贯穿通过第四带动块上部的第四带动块上通孔;
第四台阶螺杆通过两个第四螺母设置在第四带动块上,且这两个第四螺母分别位于第四带动块的左右两侧;
第四台阶螺杆的右端部具有第四台阶块;
第四台阶螺杆的右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三工位组件中第三带动块上部的第三带动块上通孔且相螺纹连接;
第四台阶块位于第四带动块的右边。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结构设计科学,通用性强,能够让各工位实现自动化变距,并且相邻工位之间间距线性可调,使得每个工位的位置独立且单独可调,有利于促进自动化取放料生产工序的进行,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此时各工位组件处于初始位置;
图1b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此时各工位组件处于取放料位置;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中,功能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中,第一工位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中,第二工位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中,第三工位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中,第四工位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a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包括一个功能组件5和多个工位组件;
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设置有多个工位组件;
多个工位组件,在横向方向上并列设置;
最左边的工位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
其余工位组件,可横向左右滑动地设置在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且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工位组件相联动连接;
功能组件5,用于驱动最右边的工位组件进行横向移动(向左或者向右移动),从而由最右边的工位组件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逐个带动多个工位组件移动,直到最左边的工位组件对左边第二个工位组件的移动形成阻碍时(即对左边第二个工位组件施加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的阻力时),各工位组件(具体是除最左边的工位组件之外的其余工位组件)停止移动。当然,最左边的工位组件位置始终固定不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功能组件5的前侧,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有第一工位组件1、第二工位组件2、第三工位组件3和第四工位组件4;
第四工位组件4,固定设置在所述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
第一工位组件1、第二工位组件2和第三工位组件3,可横向左右滑动地设置在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且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工位组件相联动连接;
功能组件5,用于驱动第一工位组件1进行横向左右移动,从而由第一工位组件1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带动第二工位组件2和第三工位组件3进行横向左右移动,直到第四工位组件4对第三工位组件3的移动形成阻碍时(即对左边第二个工位组件施加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的阻力时),第一工位组件1、第二工位组件2和第三工位组件3停止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参见图2所示,功能组件5,包括固定板51、线性导轨52和驱动气缸53;
固定板51为垂直且横向分布;
线性导轨52,横向分布在固定板51的前侧下部;
固定板51的前侧上部左端,设置有一个气缸安装架54;
气缸安装架54上,安装有横向分布的驱动气缸53;
驱动气缸53右侧的活塞杆530的右端部,安装有一个连接头531;
连接头531,用于与第一工位组件1上的浮动接头14相连接。
具体实现上,驱动气缸53为现有的单轴气缸。
具体实现上,气缸安装架54上设置有气缸安装孔;
驱动气缸53的壳体右端,固定安装在气缸安装孔中(通过驱动气缸上自带的紧固螺母),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驱动气缸53的作用是:带动第一工位组件1上的浮动接头14作横向左右移动,从而使第一工位组件1整体作横向左右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参见图3所示,第一工位组件1,包括第一线性滑块11、第一工位板12、第一带动块13、浮动接头14和第一取放料气缸15;
垂直分布的第一工位板12的后侧上部,与第一线性滑块11相连接;
第一线性滑块11,与功能组件5中的线性导轨52相滑动配合连接;
第一工位板1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一带动块13;
第一工位板12的右侧上部,设置有浮动接头14的下部;
浮动接头14的上部具有限位连接槽,用于与功能组件5中驱动气缸53上的连接头531相连接(例如相卡接)。
第一工位板12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一取放料气缸15;
第一取放料气缸15的取放料动作部(即夹爪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一工位板12的底面;
第一带动块13,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一带动块上通孔131、第一带动块中通孔132和第一带动块下通孔133。
具体实现上,第一取放料气缸15,为现有常用的气缸,例如为夹爪气缸(手指气缸)。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工位组件1中的第一线性滑块11设置在功能组件5中的线性导轨52上,第一线性滑块11能在线性导轨52上左右移动,也就是说,第一工位组件1能在外力的驱动下,进行左右方向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功能组件5中的驱动气缸53,通过带动第一工位组件1上的浮动接头14,能够驱动第一工位组件1在线性导轨52上进行横向左右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参见图4所示,第二工位组件2,包括第二线性滑块21、第二工位板22、第二带动块23、第二台阶螺杆24和第二取放料气缸25;
垂直分布的第二工位板22的后侧上部,与第二线性滑块21相连接;
第二线性滑块21,与功能组件5中的线性导轨52相滑动配合连接;
第二工位板2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二带动块23;
第二工位板22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二取放料气缸25;
第二取放料气缸25的取放料动作部(即夹爪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二工位板22的底面;
第二带动块23,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二带动块上通孔231、第二带动块中通孔232和第二带动块下通孔;
第二台阶螺杆24(其外表面覆盖有螺纹)的左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二带动块23下端的第二带动块下通孔且相螺纹连接;
第二台阶螺杆24通过两个第二螺母241设置在第二带动块23上,且这两个第二螺母241分别位于第二带动块23的左右两侧(具体为顶紧左右两侧);
第二台阶螺杆24的右端部具有第二台阶块242;
第二台阶螺杆24的右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一工位组件1中第一带动块13下端的第一带动块下通孔133;
第二台阶块242位于第二带动块23的右边。
具体实现上,第二取放料气缸25,为现有常用的气缸,例如为夹爪气缸(手指气缸)。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工位组件2中的第二线性滑块21设置在功能组件5中的线性导轨52上,第二线性滑块21能在线性导轨52上横向左右移动,也就是说,第二工位组件2能在线性导轨52上进行左右方向的移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1a和图1b所示,功能组件5中的驱动气缸53,带动第一工位组件1向右移动过程中,第三工位组件3中的第三台阶螺杆34从第一工位组件1中第一带动块13上的第一带动块中通孔132横向通过,当第一工位组件1中的第一带动块13和第二工位组件2中的第二台阶螺杆24右端部的第二台阶块242左侧的台阶端面接触时,开始带动第二工位组件2向右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参见图5所示,第三工位组件3,包括第三线性滑块31、第三工位板32、第三带动块33、第三台阶螺杆34和第三取放料气缸35;
垂直分布的第三工位板32的后侧上部,与第三线性滑块31相连接;
第三线性滑块31,与功能组件5中的线性导轨52相滑动配合连接;
第三工位板3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三带动块33;
第三工位板32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三取放料气缸35;
第三取放料气缸35的取放料动作部(即夹爪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三工位板32的底面;
第三带动块33的上部和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三带动块上通孔331和第三带动块中通孔;
第三台阶螺杆34(其外表面覆盖有螺纹)的左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三带动块33中部的第三带动块中通孔且相螺纹连接;
第三台阶螺杆34通过两个第三螺母341设置在第三带动块33上,且这两个第三螺母341分别位于第三带动块33的左右两侧(具体为顶紧左右两侧);
第三台阶螺杆34的右端部具有第三台阶块342;
第三台阶螺杆34的右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二工位组件2中第二带动块23中部的第二带动块中通孔232;
第三台阶块342位于第三带动块33的右边。
具体实现上,第三取放料气缸35,为现有常用的气缸,例如为夹爪气缸(手指气缸)。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工位组件3中的第三线性滑块31设置在功能组件5中的线性导轨52上,第三线性滑块31能在线性导轨52上左右移动,也就是说,第三工位组件3能在线性导轨52的左右方向移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1a和1b所示,还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工位组件1带动第二工位组件2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第四工位组件4中的第四台阶螺杆44从第二工位组件2中的第二带动块23上的第二带动块上通孔231横向通过,当第二工位组件2中的第二带动块23和第三工位组件3中的第三台阶螺杆34的台阶端面接触时,开始带动第三工位组件3向右移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三工位组件3中带动块33和第四工位组件4中的台阶螺杆44右端部的第三台阶块342左侧的台阶端面接触时,驱动气缸53停止运动,这时候,各工位处于取放料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参见图6所示,第四工位组件4包括第四工位板42、第四带动块43、第四台阶螺杆44和第四取放料气缸45;
垂直分布的第四工位板42的后侧上部,与固定板51的前侧下部固定连接;
第四工位板4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四带动块43;
第四工位板42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四取放料气缸45;
第四取放料气缸45的取放料动作部(即夹爪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四工位板42的底面;
第四带动块43的上部,设置有第四带动块上通孔;
第四台阶螺杆44(其外表面覆盖有螺纹)的左端,横向贯穿通过第四带动块43上部的第四带动块上通孔;
第四台阶螺杆44通过两个第四螺母441设置在第四带动块43上,且这两个第四螺母441分别位于第四带动块43的左右两侧(具体为顶紧左右两侧);
第四台阶螺杆44的右端部具有第四台阶块442;
第四台阶螺杆44的右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三工位组件3中第三带动块33上部的第三带动块上通孔331且相螺纹连接;
第四台阶块442位于第四带动块43的右边。
具体实现上,第四取放料气缸45,为现有常用的气缸,例如为夹爪气缸(手指气缸)。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工位组件4为初始取料工位,在固定位置,不移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取放料气缸15、第二取放料气缸25、第三取放料气缸35以及第四取放料气缸45的作用,均是取料和放料,当然,可以由其他取放料结构代替。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的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首先,各工位组件处于图1a所示的初始位置,驱动气缸53通过浮动接头14带动第一工位组件1向右移动。
然后,在第一工位组件1的移动过程中,第三台阶螺杆34从第一带动块13中通过(具体是从第一带动块13上的第一带动块中通孔132横向通过),当第一带动块13和第三台阶螺杆24的台阶端面(即第二台阶块242左侧的台阶端面)接触时,第二工位组件2开始向右移动。
然后,在第二工位组件2的移动过程中,第四台阶螺杆44从第二带动块23中通过(具体是从的第二带动块23上的第二带动块上通孔231横向通过),当第二带动块23和第三台阶螺杆34台阶端面(具体是第三台阶块342左侧的台阶端面)接触时,第三工位组件3开始向右移动。
然后,在第三工位组件3的移动过程中,当第三带动块33和第四台阶螺杆44的台阶端面(具体是第四台阶块442左侧的台阶端面)接触时,各工位(即各工位组件)停止运动,各工位处于取放料位置,如图1b所示。
同理,回到初始工位时(图1a所示)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相似(是上述过程的反向操作过程),这里不作具体说明,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对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台阶螺杆来带动不同工位组件依次移动,各工位组件之间的间距取决于台阶螺杆在所连接的带动块中的具体安装位置(台阶螺杆拧入相应带动块的螺纹孔中,再用两个螺母固定,具体安装位置是指:台阶螺杆拧入带动块的螺纹孔中的位置),通过调整各台阶螺杆在相应带动块上的安装位置,使得相邻两个工位(即工位组件)的间距线性可调,从而达到每个工位位置单独可调的目的。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结构设计科学,通用性强,能够让各工位实现自动化变距,并且相邻工位之间间距线性可调,使得每个工位的位置独立且单独可调,有利于促进自动化取放料生产工序的进行,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功能组件(5)和多个工位组件;
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设置有多个工位组件;
多个工位组件,在横向方向上并列设置;
最左边的工位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
其余工位组件,可横向左右滑动地设置在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且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工位组件相联动连接;
功能组件(5),用于驱动最右边的工位组件进行横向移动,从而由最右边的工位组件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逐个带动多个工位组件移动,直到最左边的工位组件对左边第二个工位组件的移动形成阻碍时,各工位组件停止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功能组件(5)的前侧,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有第一工位组件(1)、第二工位组件(2)、第三工位组件(3)和第四工位组件(4);
第四工位组件(4),固定设置在所述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
第一工位组件(1)、第二工位组件(2)和第三工位组件(3),可横向左右滑动地设置在功能组件(5)的前侧下部,且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工位组件相联动连接;
功能组件(5),用于驱动第一工位组件(1)进行横向左右移动,从而由第一工位组件(1)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带动第二工位组件(2)和第三工位组件(3)进行横向左右移动,直到第四工位组件(4)对第三工位组件(3)的移动形成阻碍时,第一工位组件(1)、第二工位组件(2)和第三工位组件(3)停止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功能组件(5),包括固定板(51)、线性导轨(52)和驱动气缸(53);
固定板(51)为垂直且横向分布;
线性导轨(52),横向分布在固定板(51)的前侧下部;
固定板(51)的前侧上部左端,设置有一个气缸安装架(54);
气缸安装架(54)上,安装有横向分布的驱动气缸(53);
驱动气缸(53)右侧的活塞杆(530)的右端部,安装有一个连接头(531);
连接头(531),用于与第一工位组件(1)上的浮动接头(14)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工位组件(1),包括第一线性滑块(11)、第一工位板(12)、第一带动块(13)、浮动接头(14)和第一取放料气缸(15);
垂直分布的第一工位板(12)的后侧上部,与第一线性滑块(11)相连接;
第一线性滑块(11),与功能组件(5)中的线性导轨(52)相滑动配合连接;
第一工位板(1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一带动块(13);
第一工位板(12)的右侧上部,设置有浮动接头(14)的下部;
浮动接头(14)的上部具有限位连接槽,用于与功能组件(5)中驱动气缸(53)上的连接头(531)相连接;
第一工位板(12)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一取放料气缸(15);
第一取放料气缸(15)的取放料动作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一工位板(12)的底面;
第一带动块(13),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一带动块上通孔(131)、第一带动块中通孔(132)和第一带动块下通孔(133)。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工位组件(2),包括第二线性滑块(21)、第二工位板(22)、第二带动块(23)、第二台阶螺杆(24)和第二取放料气缸(25);
垂直分布的第二工位板(22)的后侧上部,与第二线性滑块(21)相连接;
第二线性滑块(21),与功能组件(5)中的线性导轨(52)相滑动配合连接;
第二工位板(2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二带动块(23);
第二工位板(22)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二取放料气缸(25);
第二取放料气缸(25)的取放料动作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二工位板(22)的底面;
第二带动块(23),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二带动块上通孔(231)、第二带动块中通孔(232)和第二带动块下通孔;
第二台阶螺杆(24)的左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二带动块(23)下端的第二带动块下通孔且相螺纹连接;
第二台阶螺杆(24)通过两个第二螺母(241)设置在第二带动块(23)上,且这两个第二螺母(241)分别位于第二带动块(23)的左右两侧;
第二台阶螺杆(24)的右端部具有第二台阶块(242);
第二台阶螺杆(24)的右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一工位组件(1)中第一带动块(13)下端的第一带动块下通孔(133);
第二台阶块(242)位于第二带动块(23)的右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三工位组件(3),包括第三线性滑块(31)、第三工位板(32)、第三带动块(33)、第三台阶螺杆(34)和第三取放料气缸(35);
垂直分布的第三工位板(32)的后侧上部,与第三线性滑块(31)相连接;
第三线性滑块(31),与功能组件(5)中的线性导轨(52)相滑动配合连接;
第三工位板(3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三带动块(33);
第三工位板(32)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三取放料气缸(35);
第三取放料气缸(35)的取放料动作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三工位板(32)的底面;
第三带动块(33)的上部和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三带动块上通孔(331)和第三带动块中通孔;
第三台阶螺杆(34)的左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三带动块(33)中部的第三带动块中通孔且相螺纹连接;
第三台阶螺杆(34)通过两个第三螺母(341)设置在第三带动块(33)上,且这两个第三螺母(341)分别位于第三带动块(33)的左右两侧;
第三台阶螺杆(34)的右端部具有第三台阶块(342);
第三台阶螺杆(34)的右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二工位组件(2)中第二带动块(23)中部的第二带动块中通孔(232);
第三台阶块(342)位于第三带动块(33)的右边。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第四工位组件(4)包括第四工位板(42)、第四带动块(43)、第四台阶螺杆(44)和第四取放料气缸(45);
垂直分布的第四工位板(42)的后侧上部,与固定板(51)的前侧下部固定连接;
第四工位板(4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第四带动块(43);
第四工位板(42)的前侧下部,设置有第四取放料气缸(45);
第四取放料气缸(45)的取放料动作部,垂直向下突出于第四工位板(42)的底面;
第四带动块(43)的上部,设置有第四带动块上通孔;
第四台阶螺杆(44)的左端,横向贯穿通过第四带动块(43)上部的第四带动块上通孔;
第四台阶螺杆(44)通过两个第四螺母(441)设置在第四带动块(43)上,且这两个第四螺母(441)分别位于第四带动块(43)的左右两侧;
第四台阶螺杆(44)的右端部具有第四台阶块(442);
第四台阶螺杆(44)的右端,横向贯穿通过第三工位组件(3)中第三带动块(33)上部的第三带动块上通孔(331)且相螺纹连接;
第四台阶块(442)位于第四带动块(43)的右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871951.4U CN216470795U (zh) | 2021-11-22 | 2021-11-22 |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871951.4U CN216470795U (zh) | 2021-11-22 | 2021-11-22 |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70795U true CN216470795U (zh) | 2022-05-10 |
Family
ID=81399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871951.4U Active CN216470795U (zh) | 2021-11-22 | 2021-11-22 |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7079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56923A (zh) * | 2021-11-22 | 2022-02-18 | 红安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
CN115610024A (zh) * | 2022-11-30 | 2023-01-17 | 福建泉台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环保纸袋手腕自动装配线 |
-
2021
- 2021-11-22 CN CN202122871951.4U patent/CN21647079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56923A (zh) * | 2021-11-22 | 2022-02-18 | 红安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
CN114056923B (zh) * | 2021-11-22 | 2024-08-20 | 红安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
CN115610024A (zh) * | 2022-11-30 | 2023-01-17 | 福建泉台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环保纸袋手腕自动装配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470795U (zh) |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 |
CN112917119A (zh) | 一种智能制造的机械配件组装用机械手 | |
CN114056923A (zh) | 一种多工位间距线性可调式变距机构 | |
CN105751559A (zh) | 一种压合模组 | |
CN117620482A (zh) | 一种工业智能机械手激光焊接护栏快速定位机构 | |
CN113199269A (zh) | 风扇支架铣面钻孔柔性夹具及夹持定位方法 | |
CN210790734U (zh) | 一种用于齿轮零件装配的工装 | |
CN209071307U (zh) | 一种精准定位的半导体晶片装载治具 | |
CN112259636A (zh) | 一种光伏组件电极引出线用垫片的夹取装置及系统 | |
CN110000561B (zh) | 汽车推拉窗轨道安装装置 | |
CN219068839U (zh) | 一种smt印刷治具 | |
CN116871647A (zh) | 一种汽车板件多点焊接装置 | |
CN218451106U (zh) | 一种贴片头吸嘴自动更换的贴片机 | |
CN116550886A (zh) | 一种加强板定位冷冲机构 | |
CN115767946A (zh) | 一种三极管对点焊接的电子电路加工装置 | |
CN111231125B (zh) | 一种智能碳滑板弧度调节用的组合式压力粘结机 | |
CN209814983U (zh) | 一种联动抓取移位机构 | |
CN114888893A (zh) | 一种高精度打孔装置及其在线路板加工中的应用 | |
CN217095426U (zh) | 一种用于折弯光伏组件的引出线的自动折弯装置 | |
CN112249749A (zh) | 一种薄垫片夹取机构及夹取机器人 | |
CN217667589U (zh) | 一种水泡组件安装机构 | |
CN115084787B (zh) | 电池焊接结构 | |
CN218926894U (zh) | 一种整形机构以及焊接整形设备 | |
CN111376450A (zh) |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顶出装置 | |
CN220971372U (zh) | 一种用于多螺丝产品的装配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