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68131U -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及铰接式自卸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及铰接式自卸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68131U
CN216468131U CN202122427005.0U CN202122427005U CN216468131U CN 216468131 U CN216468131 U CN 216468131U CN 202122427005 U CN202122427005 U CN 202122427005U CN 216468131 U CN216468131 U CN 2164681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
column
cab frame
frame
dump tr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2700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磊
秦红义
王道明
张杰山
王周
李国庆
汤治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XCMG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XCMG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XCMG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zhou XCMG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2700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681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681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681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及铰接式自卸车,包括驾驶室框架、车门总成、挡风玻璃和蒙皮总成;驾驶室框架包括A柱、B柱、C柱、连接梁、底板和顶板,A柱、B柱、C柱分别布置在驾驶室框架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并通过横纵方向的多个连接梁连接支撑,配合布置在驾驶室框架顶部的顶板和底部的底板形成封闭笼形结构;车门总成铰接在所述驾驶室框架上;挡风玻璃设置在驾驶室框架外侧面;蒙皮总成焊接在所述驾驶室框架周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驾驶室框架结构可靠,立柱与连接梁配合形成笼式封闭结构,在车辆发生意外时,有效降低钢梁断裂或异物侵入驾驶室DLV区域时对驾驶员的伤害;且配合填充其他隔热材料,有效提高驾驶室隔音隔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及铰接式自卸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属于自卸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铰接式自卸车在矿业领域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凭借其强大的动力活跃于各种建筑、道路、矿山等工程领域,铰接式自卸车工作环境常年降水量大、道路崎岖,这样恶劣的环境对铰接式自卸车的性能有着极大的考验。而驾驶室作为整车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客户对整车的第一印象。
常见的自卸车驾驶室,框架立柱所用的管材几乎都是方钢,其优势在于结构简单易焊接,但缺点是横截面大影响整车视野,尤其是A柱,方钢的斜截面太大,存在一定视野盲区;自卸车的车头周围是驾驶员的视野盲区,尤其是前车轮附近,铰卡在有狭窄山路的工况工作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此外,驾驶室的隔温隔热性、降噪性、人机交互性、维修便捷性等性能,目前的产品都存在一定不足,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框架、车门总成、挡风玻璃和蒙皮总成;驾驶室框架包括A柱、B柱、C柱、连接梁、底板和顶板,所述A柱、B柱、C柱分别布置在驾驶室框架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并通过横纵方向的多个连接梁连接支撑,配合布置在驾驶室框架顶部的顶板和底部的底板形成封闭笼形结构;车门总成铰接在所述驾驶室框架上;挡风玻璃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外侧面;蒙皮总成焊接在所述驾驶室框架周圈。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A柱有两根,B柱有一根,C柱有两根。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A柱为异形钢管材,且倾斜布置在底板和顶板之间。
进一步的方案:位于驾驶室框架前部的挡风玻璃为弧形的夹胶玻璃,胶粘于两个A柱间的横向连接梁上;位于驾驶室框架左侧、右侧和后部的挡风玻璃以及车门总成上的挡风玻璃均为双层中空钢化玻璃。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为双层结构,中间填充隔温材料。
进一步的方案:位于顶板的前部安装有采用大曲率弧面镜的盲区镜。
进一步的方案:与整车连接的驾驶室框架上设有多个橡胶减震器。
进一步的方案:位于驾驶室框架后部设有驾驶室翻转系统,通过液压助力实现驾驶室翻转。
进一步的方案:位于驾驶室框架右侧处安装有增压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铰接式自卸车,安装有上述的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驾驶室A柱采用异型钢管材,配合其它中强方钢及筋板搭建成笼形结构,有效降低异物侵入DLV区域时对驾驶员的致命伤害;采用大面积玻璃设计,车门也尽可能采用玻璃面,搭配盲区镜提供良好视野;底板设计为双层,车门带有密封,配合填充其他隔热材料,有效提高驾驶室隔音隔热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识:1、A柱;2、底部连接梁;3、B柱;4、C柱;5、顶部连接梁;6、顶板;7、驾驶室框架;8、左挡风玻璃;9、车门总成;10、前挡风玻璃;11、盲区镜;12、蒙皮总成;13、橡胶减震器;14、底板;15、驾驶室翻转系统;16、增压器;17、右挡风玻璃;18、后挡风玻璃。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 “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框架7、车门总成9、蒙皮总成12、前挡风玻璃10、后挡风玻璃18、左挡风玻璃8、右挡风玻璃17、盲区镜11。驾驶室框架7包括A柱1、B柱3、C柱4、连接梁、底板14和顶板6,A柱1、B柱3、C柱4分别布置在驾驶室框架7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并通过顶部连接梁5、底部连接梁2和中部连接梁连接支撑,配合布置在驾驶室框架顶部的顶板6和底部的底板14形成封闭笼形结构;车门总成9铰接于驾驶室框架1,具体位于B柱与左C柱之间,并设计有车门未关报警装置和密封结构;挡风玻璃设置在驾驶室框架7外侧面,提供良好视野;盲区镜11布置在驾驶室前檐下,减少车身周围视野盲区;蒙皮总成12焊接在驾驶室框架7周圈,起到一定的隔温隔音作用。
继续参照图1所示,A柱1有两根,B柱3有一根,C柱4有两根。A柱1为异形钢管材,且倾斜布置在底板14和顶板6之间。B柱3和C柱4均为方管。底部连接梁2与A柱1、B柱3、C柱4连接处焊接有筋板,顶部连接梁5与A柱1、B柱3、C柱4连接处焊接有筋板。该结构可有效防止车辆滚翻时,驾驶室框架断裂或变形过大侵入DLV区域对驾驶员带来的致命伤害。同时,A柱1采用异型钢结构,强度和刚度更强,更好提供支撑,提高整车安全性。
继续参照图2所示,顶板6为高强钢板切割下料而成,布置在驾驶室框架7的上部,起到落物保护的作用,降低落物击穿顶棚侵入DLV区域时对驾驶员的伤害。底板14为双层结构,中间填充隔温材料。
进一步的方案:与整车连接的驾驶室框架7上设有多个橡胶减震器13,起到减震的作用,提高驾驶室舒适度。
继续参照图2所示,前挡风玻璃10为弧形的夹胶玻璃,胶粘于两个A柱1间的横向连接梁上,该横向连接梁前侧面为弧面,配合前挡风玻璃10装配;车门总成9上采用大面积玻璃设计,方便驾驶员透过该玻璃观察侧后方区域,提供良好的视野。
进一步的方案:除了前挡风玻璃10的其余玻璃均采用双层中空钢化玻璃,配合双层底板结构、车门密封及填充的吸音降噪材料,将驾驶室内司机耳旁噪声控制在72dB(标准要求82dB),提升驾驶室隔音性能。
继续参照图3所示,驾驶室翻转系统15布置在驾驶室后侧,位于C柱4的横连接梁右部,通过液压助力实现驾驶室翻转,便于驾驶室下方部件的检修保养。
继续参照图3所示,增压器16布置在驾驶室右侧,一方面建立驾驶室内相对于外界的正压,防止外部粉尘进入;另一方面提高空调新风换气效率,提高驾驶室舒适性。
继续参照图2所示,位于顶板6的前部安装有盲区镜11,盲区镜11采用大曲率弧面镜,便于驾驶员观察车身前侧周围的情况,有效降低视野盲区。
继续参照图2所示,驾驶室选用的雨刮器为平置式,零位时刮臂与刮片完全处在挡风玻璃下沿,增大前侧视野。
综上,驾驶室框架结构可靠,立柱与连接梁配合形成笼式封闭结构,在车辆发生意外时,有效降低钢梁断裂或异物侵入驾驶室DLV区域时对驾驶员的伤害;采用异型钢A柱及弧面玻璃,有效减少A柱侧向截面,增大驾驶员视野,减小侧向盲区;选用平置式雨刮,零位时刮臂与刮片完全处在挡风玻璃下沿,增大前侧视野;盲区镜布置在驾驶室前檐下,驾驶员通过盲区镜可以观察车头前侧和左右车轮处的视野,有效减小视野盲区;底板为双层设计,配合填充的隔温材料,达到良好的隔温隔音效果,有效减少驾驶室下方传来的热量与噪音,提高驾驶室舒适度;车门带有单道密封,并配有车门未关报警装置,驾驶员可以在显示屏上清楚了解车门状态,提高安全性;同时,车门采用大面积玻璃设计,代替常规的铁皮车门,便于驾驶员观察侧后方的视野,提升驾驶安全性;在驾驶室与整车连接处配置橡胶减震器,起到减震的作用,提升驾驶室舒适性;配置液压翻转系统,实现驾驶室翻转,便于检修驾驶室下方的部件。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含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同样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获知的技术方案和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组合的方式来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
驾驶室框架,包括A柱、B柱、C柱、连接梁、底板和顶板,所述A柱、B柱、C柱分别布置在驾驶室框架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并通过横纵方向的多个连接梁连接支撑,配合布置在驾驶室框架顶部的顶板和底部的底板形成封闭笼形结构;
车门总成,铰接在所述驾驶室框架上;
挡风玻璃,设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外侧面;
蒙皮总成,焊接在所述驾驶室框架周圈;
所述A柱为异形钢管材,且倾斜布置在底板和顶板之间
位于驾驶室框架前部的挡风玻璃为弧形的夹胶玻璃,胶粘于两个A柱间的横向连接梁上;
位于驾驶室框架左侧、右侧和后部的挡风玻璃以及车门总成上的挡风玻璃均为双层中空钢化玻璃;
所述底板为双层结构,中间填充隔温材料;
位于顶板的前部安装有采用大曲率弧面镜的盲区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A柱有两根,B柱有一根,C柱有两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其特征在于:
与整车连接的驾驶室框架上设有多个橡胶减震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其特征在于:
位于驾驶室框架后部设有驾驶室翻转系统,通过液压助力实现驾驶室翻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其特征在于:
位于驾驶室框架右侧处安装有增压器。
6.一种铰接式自卸车,其特征在于:
安装有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
CN202122427005.0U 2021-10-09 2021-10-09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及铰接式自卸车 Active CN2164681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7005.0U CN216468131U (zh) 2021-10-09 2021-10-09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及铰接式自卸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7005.0U CN216468131U (zh) 2021-10-09 2021-10-09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及铰接式自卸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68131U true CN216468131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38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27005.0U Active CN216468131U (zh) 2021-10-09 2021-10-09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及铰接式自卸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681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70246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213534875U (zh) 一种重型特种车用四开门驾驶室
WO2022267940A1 (zh) 一种轨道列车车体前端结构
CN215590461U (zh) 一种汽车及其天幕顶盖结构
CN216468131U (zh) 一种铰接式自卸车驾驶室及铰接式自卸车
CN202783444U (zh) 一种汽车门槛加强构件与相邻构件的连接结构
CN214267789U (zh) 支架、加强梁总成、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103465967A (zh) 车身顶盖的加强结构及包括其的汽车
CN113415347B (zh) 具有吸能结构的无a柱防滚翻防落物驾驶室及矿用自卸车
JP3625779B2 (ja) 先頭車両の前頭構体
CN202038379U (zh) 一种自卸车及防翻滚变形驾驶室
JP4156973B2 (ja) 運転室補強構造
CN212828719U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顶盖连接结构
CN204726526U (zh) 门槛梁加固装置以及门槛梁
JP3398097B2 (ja) 鉄道車両の前頭連結構造
CN201520297U (zh) 地下运矿车驾驶篷
CN201380817Y (zh) 汽车防暴网
JPH05201360A (ja) トラクタキャビンの後部窓
CN217706000U (zh) 一体式驾驶室
CN211308831U (zh) 一种三轮摩托车挡风棚体
JP2000095148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14451377U (zh) 一种房车厢体连接机构
CN212772525U (zh) 驾驶室框架、驾驶室壳体、驾驶室及工程机械
CN218907420U (zh) 一种高强度轻型货车驾驶室结构及其轻型货车
CN219325867U (zh) 一种拖挂型车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