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67811U -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67811U
CN216467811U CN202123120345.5U CN202123120345U CN216467811U CN 216467811 U CN216467811 U CN 216467811U CN 202123120345 U CN202123120345 U CN 202123120345U CN 216467811 U CN216467811 U CN 216467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plate
vehicle body
rail
surfac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2034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英琳
李铮
陈旭阳
周自谦
柳文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Machinery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Machinery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Machinery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Machinery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2034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67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67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678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涉及空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所述上边梁,包括梁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面结构和与所述第一面结构呈第一夹角设置的第二面结构;所述第一面结构和所述第二面结构均设置于所述梁本体的下端,所述第一面结构和所述第二面结构适于分别实现车体的侧墙在车体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本实用新型所述上边梁,能够实现上边梁和侧墙连接时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可靠定位,提高组装(组焊)效率和精度,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上边梁和车体侧墙连接的接触面积,增大受力面积和焊缝长度,其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背景技术
在悬挂式空轨中,车体悬挂式安装在空轨轨道上,上边梁位于车顶,上边梁的下方与车体的侧墙连接,上边梁对于整个车体的结构稳定性能,特别是安全性能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的上边梁的设计尚有不足处,结构稳定性有待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的设计存在的不足,结构稳定性有待提升的问题。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包括梁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面结构和与所述第一面结构呈第一夹角设置的第二面结构;所述第一面结构和所述第二面结构均设置于所述梁本体的下端,所述第一面结构和所述第二面结构适于分别实现车体的侧墙在车体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可选地,所述梁本体中空设置,所述梁本体包括顶板结构、外侧板结构、内侧板结构和中间连接结构,所述内侧板结构位于所述顶板结构下方且位于所述外侧板结构靠近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所述中间连接结构适于与所述顶板结构、所述外侧板结构和所述内侧板结构中的至少两个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结构的定位面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侧板结构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上,和/或,所述第二面结构的定位面位于所述梁本体的下端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结构和所述第二面结构适于分别与所述侧墙的立柱贴合,所述第一面结构的下端向远离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倾斜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第三面结构和/或第四面结构;所述第三面结构位于所述梁本体的下方且与所述梁本体连接,所述第三面结构间隔所述梁本体上远离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第一预设距离设置,所述第三面结构适于安装玻璃,和/或,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面结构至少部分夹设于所述侧墙上对应车窗设置的两个立柱之间,以实现对应所述车窗设置的所述立柱在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所述第四面结构位于所述梁本体的下方且与所述梁本体连接,所述第四面结构的位置与所述车窗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四面结构与所述梁本体上靠近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齐平,和/或,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四面结构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所述车窗设置的两个所述立柱之间,以实现对应所述车窗设置的所述立柱在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安装槽结构和第二安装槽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结构设置于所述梁本体的上端,所述第二安装槽结构设置于所述梁本体靠近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顶板结构包括顶板本体,所述梁本体还包括位于所述顶板本体上方的止档结构,所述止档结构包括位于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下端与所述顶板本体连接;所述中间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筋板和/或至少一个第三筋板,所述第一筋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顶板本体的连接处,所述第一筋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内侧板结构,所述第三筋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顶板本体的连接处,所述第三筋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外侧板结构。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与车顶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下板,所述下板间隔所述梁本体的顶板结构第二预设距离设置,所述下板适于与所述车顶连接。
可选地,所述梁本体至少部分或全部一体挤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能够实现上边梁和侧墙连接时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可靠定位,提高组装(组焊)效率和精度,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上边梁和车体侧墙连接的接触面积,增大受力面积和焊缝长度,其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
相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所述悬挂式空轨列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上边梁。所述悬挂式空轨列车具有所述上边梁所具有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边梁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边梁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上边梁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上边梁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A-A截面的断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B-B截面的断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C-C截面的断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边梁与立柱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边梁与中间立柱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梁本体,101-第一段,102-第二段,103-第三段,104-第四段,105-第五段,11-顶板结构,111-顶板本体,12-外侧板结构,13-内侧板结构,131-第一板段,132-第二板段,133-第三板段,134-第四板段,14-底板结构,15-中间连接结构,151-第一筋板,152-第二筋板,153-第三筋板,16-端板结构,17-止档结构,171-第一板体,172-排水孔,21-第一面结构,22-第二面结构,3-第一连接结构,31-下板,4-立柱,41-中间立柱,51-第三面结构,52-第四面结构,71-第一安装槽结构,72-第二安装槽结构,721-第三安装槽结构,722-第四安装槽结构,8-牵引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方式”、“示例性地”和“一个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这样,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右侧,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左侧;附图中Y轴表示前后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侧,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悬挂式空轨中,Z正向可以指上方,Y轴正向可以为车体的前进方向,X轴方向可以是车体的宽度方向。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附图中有关仰视右视方向应参照XYZ坐标系确定,为更好地显示其细节,图3显示为图1中上边梁的右视图逆时针旋转90°后的状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的上边梁,包括梁本体1、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面结构21和与第一面结构21呈第一夹角设置的第二面结构22;第一面结构21和第二面结构22均设置于梁本体1的下端,第一面结构21和第二面结构22适于分别实现车体的侧墙在车体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车体一般包括两个下边梁,两个上边梁关于车体宽度方向或者说左右方向(即X轴方向)的中心对称设置,本说明书中将以其中一个位于左侧(即X轴反向)的上边梁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面结构21和/或第二面结构22可以是连接于梁本体1下端的结构,也可以是借用梁本体1的自身结构形成,示例性地,梁本体1下端面连接有一定位块(图中未示出),该定位块上沿车体的宽度方向的任一侧面为第一面结构21的定位面,该定位块的下端面或梁本体1的下端面为第二面结构22的定位面。
示例性地,在上边梁和侧墙组装(组焊)过程中,将侧墙贴靠至第一面结构21实现侧墙在车体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并将侧墙贴靠至第二面结构22实现侧墙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定位,再通过各种连接方式如焊接连接将侧墙和上边梁连接在一起。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实现上边梁和侧墙连接时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可靠定位,提高组装(组焊)效率和精度,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上边梁和车体侧墙连接的接触面积,增大受力面积和焊缝长度,其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梁本体1中空设置,梁本体1包括顶板结构11、外侧板结构12、内侧板结构13和中间连接结构15,内侧板结构13位于顶板结构11下方且位于外侧板结构12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中间连接结构15适于与顶板结构11、外侧板结构12和内侧板结构13中的至少两个连接。
如图1所示,示例性地,梁本体1还包括底板结构14和端板结构16,底板结构14分别与外侧板结构12的下端和内侧板结构13的下端连接,端板结构16的上端与顶板结构11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端(位于X轴正向的一端)连接,端板结构16的下端与内侧板结构13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端(位于X轴正向的一端)连接,顶板结构11、外侧板结构12、底板结构14、内侧板结构13和端板结构16首尾依次连接形成带有空腔的外壳结构。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间连接结构15包括多个加强筋板,其中至少一个加强筋板与顶板结构11、外侧板结构12、底板结构14、内侧板结构13和端板结构16中的至少两个连接,此时,可选地,其中至少一个加强筋板与顶板结构11、外侧板结构12、底板结构14、内侧板结构13、端板结构16和另一个加强筋板中的至少两个连接。
如图5所示,示例性地,中间连接结构15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筋板151,第一筋板151的一端与顶板结构11连接,第一筋板151的另一端与内侧板结构13连接;示例性地,中间连接结构15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筋板152,第二筋板152的两端分别与顶板结构11、外侧板结构12和内侧板结构13中的至少两个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顶板结构11、外侧板结构12和内侧板结构13可以分别由多块板组成,其具体组成方式和构造可以根据其实际连接需要确定。
如图5所示,示例性地,内侧板结构13为多块板拼焊而成,示例性地,内侧板结构13为折弯板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侧板结构13包括位于上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板段131、位于下端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板段132以及位于第一板段131和第二板段132之间的过渡板段,第一板段131、过渡板段和第二板段132依次连接,过渡板段使得第一板段131过渡至第二板段132,过渡板段使得下边梁结构稳定,且避免下边梁占用过多的空间,车体顶部具有足够的空间;示例性地,过渡板段为弧面结构段,其曲率中轴线位于弧面结构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示例性地,过渡板段包括位于第一板段131下方并与第一板段131连接的第三板段133,以及上端与第三板段133下端连接且下端与第二板段132连接的第四板段134,第三板段133的下端和第四板段134的上端向远离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倾斜。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板结构14和端板结构16可以属于中间连接结构15的一部分,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在确保上边梁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够降低上边梁的重量,降低材料成本和空轨的运行成本。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面结构21的定位面至少部分位于内侧板结构13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上,和/或,梁本体1还包括底板结构14,第二面结构22的定位面位于底板结构14的下端面上。
如图5所示,示例性地,第一面结构21的定位面全部位于内侧板结构13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上,也就是说,第一面结构21为内侧板结构13的一部分,例如,第二板段132上与立柱4对应的区域为第一面结构21。类似地,第二面结构22为底板结构14的一部分。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借用内侧板结构13的部分结构作为第一面结构21的定位面使用,提高了利用效率,此时,内侧板结构13将会限制侧墙(例如立柱)沿车体宽度方向向远离车体中心一侧的运动,下边梁与侧墙组装(组焊)的定位可靠性,连接更加稳固;和/或,利用梁本体1的下端面实现侧墙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定位,其接触面大,限位可靠,且稳定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面结构21和第二面结构22适于分别与侧墙的立柱4贴合。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第一面结构21和第二面结构22均与侧墙的主要支撑结构即立柱4连接,再和其它结构例如车体的顶架连接形成车体的整个框架结构,使得上边梁和侧墙的定位和连接的可靠性高,受力稳定性高,实用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沿车体宽度方向,第一面结构21的下端向远离车体中心的一侧倾斜设置。
示例性地,第二面结构22的定位面与梁本体1的下端面平行,第一面结构21的定位面与第二面结构22的定位面的夹角为90°-120°,例如95°、97°、100°或110°,第一面结构21和第二面结构22连接处可以通过圆角过渡,此时,车体侧墙的底部上也设置相应的夹角,这里的平行应当理解为可以在一定程度内波动,例如±5°,而不应理解为绝对平行。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在不改变车体顶部尺寸的情况下增大车体(高度方向的)中部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并且,当第一面结构21的定位面至少部分位于内侧板结构13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上时,立柱4至少部分位于内侧板结构13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对立柱4的定位更加可靠,此时,第一面结构21的定位面和第二面结构22的定位面具有一定的夹角(大于9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应力集中,受力稳定性高,实用性强。
如图1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面结构51,第三面结构51位于梁本体1的下方且与梁本体1连接,第三面结构51间隔梁本体1上远离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第一预设距离设置,第三面结构51适于安装玻璃,和/或,沿车体的长度方向,第三面结构51至少部分夹设于侧墙上对应车窗设置的两个立柱4之间,以实现对应车窗设置的立柱4在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示例性地,第三面结构51设置为立板结构,该立板结构的外侧壁(沿车体宽度方向远离车体中心一侧的侧壁)形成用于安装车窗玻璃的部分安装面,车窗玻璃的外壁和梁本体1的外侧板结构12齐平或者近似于齐平。
如图8所示,示例性地,第三面结构51为第一立板结构,侧墙上对应车窗位置设置有两个立柱4,沿车体的长度方向,该两个立柱4分别位于车窗的两端,第三面结构51的位置与车窗的位置相对应,但是,上边梁上该立柱4处未设置该第三面结构51,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两个立柱4的外侧壁(沿车体宽度方向远离车体中心一侧的侧壁)与梁本体1的外侧壁(沿车体宽度方向远离车体中心一侧的侧壁)齐平或者近似于齐平,沿车体的长度方向该两个立柱4相互靠近的侧壁上设置用于安装车窗玻璃的凸缘,该第一立板结构和凸缘的外侧壁齐平或者近似于齐平,当车窗玻璃安装完成后,车窗玻璃的内表面与该凸缘以及该立板结构贴合,车窗玻璃的外表面与该两个立柱4的外侧壁以及梁本体1的外侧板结构12齐平或者近似于齐平。
如图9所示,示例性地,该两个立柱4之间还可以设置另一个立柱4,例如,该另一个立柱4为中间立柱41,中间立柱41的外侧壁和该第一立板结构的外侧壁齐平或者近似于齐,当车窗玻璃安装完成后,车窗玻璃的内表面与该中间立柱41的外侧壁以及该第一立板结构贴合,车窗玻璃的外表面与该两个立柱4的外侧壁以及梁本体1的外侧板结构12齐平或者近似于齐平。
示例性地,沿车体的宽度方向,第三面结构51至少部分内缩于立柱4的外侧壁,根据实际需要,第三面结构51可以设置为板状结构或中空结构,沿车体的宽度方向,板状结构或中空结构可以设置为台阶状结构,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第三面结构51能够实现车窗玻璃的定位,第三面结构51设置于梁本体1的下方,使得车窗玻璃能够取得较大的覆盖范围,并且上边梁与车窗玻璃具有更多的接触面,方便车窗玻璃的安装;和/或,在组装(组焊)过程中,通过第一面结构21实现对应车窗设置的立柱4在左右方向(即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通过第二面结构22实现该立柱4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通过第三面结构51实现该立柱4在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该立柱4和上边梁在三维空间上具有可靠定位,其定位可靠,接触面积大,受力(焊接)稳定性高。
如图1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面结构52,第四面结构52位于梁本体1的下方且与梁本体1连接,第四面结构52的位置与车窗的位置相对应,第四面结构52与梁本体1上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齐平,和/或,沿车体的长度方向,第四面结构52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车窗设置的两个立柱4之间,以实现对应车窗设置的立柱4在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第四面结构52的设置和工作方式类似于第三面结构51的设置和工作方式,示例性地,第四面结构52由内侧板结构13的第二板段132向下延伸形成立板结构。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第四面结构52与梁本体1上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齐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当立柱4与梁本体1上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接触进行限位时,梁本体1与立柱4接触处受力过大和应力集中,增强上边梁的结构刚度和受力稳定性能;和/或,通过第四面结构52实现该立柱4在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如图1、图5、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安装槽结构71和第二安装槽结构72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安装槽结构71设置于梁本体1的上端,第二安装槽结构72设置于梁本体1上靠近车体中心的一侧。
示例性地,第一安装槽结构71和第二安装槽结构72均为沿车体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T型安装槽结构,第一安装槽结构71和第二安装槽结构72的位置和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示例性地,沿车体的长度方向,第一安装槽结构71设置为多个,可以用于给电气走线提供通道或安装接口,也可以给裙板提供安装接口。
如图1所示,示例性地,第二安装槽结构72用于安装车体的内部部件,例如内装结构,第二安装槽结构可以包括第三安装槽结构721和第四安装槽结构722,第三安装槽结构721设置于内侧板结构13的过渡板段的第三板段133处,第三安装槽结构721的位置高于立柱4的顶端位置,沿车体的长度方向,第三安装槽结构721连续设置且其长度与梁本体1的长度基本一致;第四安装槽结构722设置于内侧板结构13的过渡板段的第四板段134处,和/或第二板段132处,沿车体的长度方向,第四安装槽结构722断续设置,例如避位该立柱4,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第一安装槽结构71能够用于安装车体顶部的部件例如裙板,还可以用走线,和/或,第二安装槽结构72能够用于安装车体内部顶端的部件,和走线,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如图1、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与车顶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3,第一连接结构3包括下板31,下板31间隔梁本体1的顶板结构11第二预设距离设置,下板31适于与车顶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结构3连接于梁本体1的端板结构16,示例性地,第一连接结构3的下板31与车顶的牵引梁8或纵梁连接,第一连接结构3的顶板可以与牵引梁8、纵梁和枕梁中至少一个连接,其具体地连接部位和连接方式根据车顶的结构设置,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第一连接结构3的设置,能够实现车顶和上边梁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结构简单,定位可靠,实用性强。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顶板结构11包括顶板本体111,梁本体1还包括位于顶板本体111上方的止档结构17,止档结构17包括位于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第一板体171,第一板体171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下端与顶板本体111连接;中间连接结构15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筋板151和/或至少一个第三筋板153,第一筋板151的一端连接至第一板体171与顶板本体111的连接处,第一筋板151的另一端连接至内侧板结构13,第三筋板153的一端连接至第一板体171与顶板本体111的连接处,第三筋板153的另一端连接至外侧板结构1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止档结构17由顶板结构11在与外侧板结构12的连接处向上凸出形成,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示例性地,第一止档结构17整体呈梯形,例如等腰梯形,示例性地,其中一个第一筋板151与第一板体171具有相同的中心面,其中一个第三筋板153与顶板本体111具有相同的中心面。例如,当第一筋板151与第一板体171的厚度相同时,第一筋板151与第一板体171共面设置。
止档结构17上还设置有排水孔172,排水孔172用于与排水管连接,将车顶的积水排出。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止档结构17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车体的部件进行定位,便于车顶的部件的安装,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车顶部件的掉落,止档结构17、第一筋板151和/或第三筋板153的设置,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上边梁的结构刚度,增强其结构稳定性。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边梁沿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上边梁的部分或者全部一体挤压成型。
如图2所示,示例性地,沿车体的长度方向,上边梁包括依次设置的对应靠近车体头部的车窗设置的第一段101、对应靠近车体头部的门体设置的第二段102、对应车体中部的车窗设置的第三段103、对应远离车体头部的门体设置的第四段104,以及对应远离靠近车体头部的车窗设置的第五段105。上边梁整体挤压成型后,其加工后形成第一段101、第二段102、第三段103、第四段104以及第五段105依次连接的结构,第二段102和第四段104对应门体设置,第一段101、第三段103和第五段105对应车窗设置,第一段101、第三段103和第五段105上对应车窗玻璃安装位置设置第三面结构51和/或第四面结构52。
示例性地,上边梁整体一体挤压成型,然后通过加工的方式得到第一段101、第二段102、第三段103、第四段104以及第五段105;示例性地,第一段101、第二段102、第三段103、第四段104以及第五段105分别一体加工成型后连接为一体。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降低了上边梁的重量,便于上边梁的制造,并且,其结构稳定性能够得到保持,可靠性高,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包括上述任一项的上边梁,该悬挂式空轨列车具有该上边梁所具有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动与修改,这些变动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梁本体(1)、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面结构(21)和与所述第一面结构(21)呈第一夹角设置的第二面结构(22);所述第一面结构(21)和所述第二面结构(22)均设置于所述梁本体(1)的下端,所述第一面结构(21)和所述第二面结构(22)适于分别实现车体的侧墙在车体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本体(1)中空设置,所述梁本体(1)包括顶板结构(11)、外侧板结构(12)、内侧板结构(13)和中间连接结构(15),所述内侧板结构(13)位于所述顶板结构(11)下方且位于所述外侧板结构(12)靠近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所述中间连接结构(15)适于与所述顶板结构(11)、所述外侧板结构(12)和所述内侧板结构(13)中的至少两个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结构(21)的定位面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侧板结构(13)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上,和/或,所述第二面结构(22)的定位面位于所述梁本体(1)的下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上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结构(21)和所述第二面结构(22)适于分别与所述侧墙的立柱(4)贴合,所述第一面结构(21)的下端向远离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上边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面结构(51)和/或第四面结构(52);所述第三面结构(51)位于所述梁本体(1)的下方且与所述梁本体(1)连接,所述第三面结构(51)间隔所述梁本体(1)上远离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第一预设距离设置,所述第三面结构(51)适于安装玻璃,和/或,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面结构(51)至少部分夹设于所述侧墙上对应车窗设置的两个立柱(4)之间,以实现对应所述车窗设置的所述立柱(4)在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所述第四面结构(52)位于所述梁本体(1)的下方且与所述梁本体(1)连接,所述第四面结构(52)的位置与所述车窗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四面结构(52)与所述梁本体(1)上靠近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表面齐平,和/或,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四面结构(52)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所述车窗设置的两个所述立柱(4)之间,以实现对应所述车窗设置的所述立柱(4)在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边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槽结构(71)和第二安装槽结构(7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结构(71)设置于所述梁本体(1)的上端,所述第二安装槽结构(72)设置于所述梁本体(1)靠近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结构(11)包括顶板本体(111),所述梁本体(1)还包括位于所述顶板本体(111)上方的止档结构(17),所述止档结构(17)包括位于靠近车体宽度方向中心一侧的第一板体(171),所述第一板体(171)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下端与所述顶板本体(111)连接;所述中间连接结构(15)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筋板(151)和/或至少一个第三筋板(153),所述第一筋板(151)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171)与所述顶板本体(111)的连接处,所述第一筋板(151)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内侧板结构(13),所述第三筋板(153)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171)与所述顶板本体(111)的连接处,所述第三筋板(153)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外侧板结构(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边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与车顶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3),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包括下板(31),所述下板(31)间隔所述梁本体(1)的顶板结构(11)第二预设距离设置,所述下板(31)适于与所述车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本体(1)至少部分或全部一体挤压成型。
10.一种悬挂式空轨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上边梁。
CN202123120345.5U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Active CN216467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0345.5U CN216467811U (zh)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0345.5U CN216467811U (zh)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67811U true CN216467811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22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20345.5U Active CN216467811U (zh)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678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7031A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侧墙组件
CN112026807B (zh) 一种导轨电车车体
CN216467811U (zh)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上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CN216467809U (zh)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下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CN213008127U (zh) 车体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
EP3800104A1 (en) Cab roof structure, cab and railway train
CN216467807U (zh) 一种下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CN112026809A (zh) 端部侧墙结构、车体及轨道车辆
CN216891790U (zh) 一种墩柱结构及轨道设备
CN216886660U (zh) 一种端墙的安装定位结构及悬挂式轨道列车
CN216467810U (zh) 一种悬挂式空轨的下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CN110667628A (zh) 车体底架及具有其的有轨电车
CN110667619A (zh) 一种铰接式高地板有轨电车侧墙结构
CN216034386U (zh) 一种高铁列车行李支架
CN218172262U (zh) 一种车体底架前端结构
CN218708409U (zh) 一种限制电梯电缆摆动距离的装置
CN214423592U (zh) 一种强支撑、稳定型不规则异型连接节点
CN215322550U (zh) 一种车顶结构及具有其的悬挂式空轨列车
CN215322568U (zh) 端梁、转向架及悬挂式单轨车辆
CN216467787U (zh) 一种端墙的定位结构及空中轨道列车
CN114056365A (zh) 一种下边梁及悬挂式空轨列车
CN218505993U (zh) 一种新型铝合金汽车地板结构
CN216072650U (zh) 一种两段式轿底组合
CN212201498U (zh) 一种适用于厚型机械手搬运器的车位架
CN220948200U (zh) 顶盖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