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36183U - 多极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多极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36183U CN216436183U CN202021333593.0U CN202021333593U CN216436183U CN 216436183 U CN216436183 U CN 216436183U CN 202021333593 U CN202021333593 U CN 202021333593U CN 216436183 U CN216436183 U CN 2164361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insulator
- terminals
- substrate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405 multipole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极连接器,其包括互相插接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体和第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基板、第一信号焊盘、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导电端子;每一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与第一信号焊盘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由第一焊接部延伸的第一固定接触部、由第一固定接触部延伸的第二固定接触部以及由第二固定接触部延伸并固定于第一信号焊盘的第二焊接部;在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相互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和多个第一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接触;每一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接触部和第二固定接触部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接触并形成电连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多极连接器的电流传输能力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极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设备被广泛应用,电子设备内部会被设置多种不同功能的电路基板,以符合用户对于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需求。目前,通常采用多极连接器电连接两块电路基板。
相关技术的多极连接器包括互相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母座绝缘体、固定于母座绝缘体的弹性端子组以及设有焊盘的母座基板,弹性端子组包括多个弹性端子,各弹性端子与母座基板上的焊盘电连接;第二连接器包括与母座绝缘体可拆卸连接的公座绝缘体、固定于公座绝缘体的固定端子组以及设有焊盘的公座基板,固定端子组包括多个固定端子,各固定端子与公座基板上的焊盘电连接;在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相互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固定端子组与弹性端子组接触并形成电连接,外部电信号依次经公座基板的焊盘、固定端子和弹性端子引入到母座基板的焊盘上,从而作为输入信号。
然而,相关技术中,由于固定端子为多段弯折的结构,固定端子仅有其中一段与公座基板的焊盘电连接,使得电流输入路径少,从而限制多极连接器的电流传输能力。
因此,实有必须提供一种新的多极连接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流传输能力强的多极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极连接器,其包括互相插接配合并形成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信号焊盘、固定支撑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绝缘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二导电端子;
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信号焊盘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由所述第一焊接部向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焊盘弯折延伸的第一固定接触部、由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焊盘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焊盘弯折延伸的第二固定接触部以及由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向所述第一信号焊盘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第一信号焊盘的第二焊接部;
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相互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和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接触;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接触并形成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绝缘体固定支撑于所述第一基板,每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且用于接地的第三焊接部、由所述第三焊接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弯折延伸且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固持部、由所述固持部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弹性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间隔形成间隙空间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的连接臂;
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相互插接配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插设于所述间隙空间内,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接触并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接触并形成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体包括第一环形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内的凸起部,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与所述凸起部之间间隔形成第一环形槽;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呈两排分别布设于所述凸起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以及所述连接臂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环形槽。
优选的,每排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和多个第一接地端子;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还包括自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弯折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凸起部的第三弹性接触部;所述凸起部包括自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基板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且用于接地的第一屏蔽部;所述第一屏蔽部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的呈环状的第一主体部、由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缘沿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的外周侧弯折延伸并用于接地的第一接地焊脚和屏蔽焊脚。
优选的,所述屏蔽焊脚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屏蔽焊脚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器还把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二接地焊盘,每一所述屏蔽焊脚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固定连接于同一所述第二接地焊盘。
优选的,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围合形成第二凹槽的第二环形安装部,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呈两排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的相对两侧并外露于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插接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凸起部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优选的,每排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和多个第二接地端子;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时,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和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一一对应接触;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一对应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的第二屏蔽部以及设置于两排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之间并与所述第二屏蔽部电连接的屏蔽隔离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二屏蔽部收容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屏蔽部接触,所述屏蔽隔离件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弹性夹持于两排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二屏蔽部包括两个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屏蔽隔离件的相对两端;每一所述第二屏蔽部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的第二主体部、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周缘沿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的外周侧弯折延伸并用于接地的第二接地焊脚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所述第二凹槽内弯折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屏蔽隔离件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所述延伸部的卡口,所述屏蔽隔离件卡设于所述卡口内。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多极连接器中,每一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与第一信号焊盘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由第一焊接部向远离第一信号焊盘弯折延伸的第一固定接触部、由第一固定接触部远离第一信号焊盘的一端向靠近第一信号焊盘弯折延伸的第二固定接触部以及由第二固定接触部向第一信号焊盘延伸并固定于第一信号焊盘的第二焊接部;在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相互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和多个第一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接触;每一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接触部和第二固定接触部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接触并形成电连接;上述结构中,可以通过第一焊接部和第一固定接触部共同形成电流传输路径、和通过第二焊接部和第二固定接触部共同形成电流传输路径分别将第一信号焊盘的输入信号引入到第一信号端子,即实现了通过两条并联的电流传输路径传输电流的效果,增加了电流传输路径的数量,同时减小传输路径的电阻以达到减少发热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增强了电流传输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极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极连接器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极连接器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屏蔽件、第一接地端子、第二屏蔽件以及屏蔽隔离件的立体结构插接配合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多极连接器的部分立体结构插接配合示意图;
图10为图1沿A-A线的剖示图;
图11为图1沿B-B线的剖示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极连接器的信号传输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及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极连接器100,其包括互相插接配合并形成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
所述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焊盘部12、第一绝缘体13 以及多个第一导电端子14。
所述第一绝缘体13固定支撑于所述第一基板11,所述第二焊盘部12 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11的第二信号焊盘121,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 14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3且相互间隔设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绝缘体13包括第一环形安装部131、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131内的凸起部132,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131与所述凸起部 132之间间隔形成第一环形槽130。
每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4呈多段结构,该多段结构连续弯折形成,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且用于接地的第三焊接部1401、由所述第三焊接部1401向远离所述第一基板11的方向弯折延伸且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3的固持部1402、由所述固持部1402远离所述第一基板11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基板11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弹性接触部1403、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1403间隔形成间隙空间140的第二弹性接触部1404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1403和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1404的连接臂 1405;所述第三焊接部1401与所述第二信号焊盘121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1403、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1404以及所述连接臂1405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环形槽130。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4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设置,比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4呈两排分别布设于所述凸起部132的相对两侧,每排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4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用于引入电流信号的第一信号端子141。
所述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基板21、第一焊盘部22、第二绝缘体23 以及多个第二导电端子24。
所述第二绝缘体23固定支撑于所述第二基板21,其用于与第一绝缘体13插接配合;所述第一焊盘部22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21用于引入外部信号的第一信号焊盘221;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4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23且相互间隔设置。
具体的,所述第二绝缘体23包括围合形成第二凹槽230的第二环形安装部231。
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4呈多段结构,该多段结构连续弯折形成,其包括与所述第一信号焊盘221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2401、由所述第一焊接部2401向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焊盘221弯折延伸的第一固定接触部2402、由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2402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焊盘221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焊盘221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固定接触部2403以及由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2403向所述第一信号焊盘221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第一信号焊盘 221的第二焊接部2404。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4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设置,比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4呈两排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231的相对两侧并外露于所述第二凹槽230,每排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4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信号端子241。
在所述第一绝缘体1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23相互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4和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4一一对应接触,具体的,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4的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2402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2403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4接触并形成电连接。
更具体的,在所述第一绝缘体1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23相互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1和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一一对应接触,以使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1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 之间可相互传输电信号;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231插接于所述第一环形槽 130内,所述凸起部132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230内,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2402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2403插设于所述间隙空间140内,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2402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1403接触并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2403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1404接触并形成电连接。
上述结构中,从第二信号焊盘引入的外部电信号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传输到第一信号焊盘,同时请参阅图12所示,该三条传输途径具体如下:
一、电信号依次通第二信号焊盘F1、第三焊接部a、固持部b、第一弹性接触部c、第一固定接触部h、第一焊接部i传入至第一信号焊盘F2,该传输路径可以简单表示为F1-a-b-c-h-i-F2;
二、电信号依次通第二信号焊盘F1、第三焊接部a、固持部b、第一弹性接触部c、连接臂d、第二弹性接触部e、第二固定接触部f、第二焊接部g传入至第一信号焊盘F2,该传输路径可以简单表示为 F1-a-b-c-d-e-f-g-F2。
上述设置增加了电信号输入到第一信号端子141的路径,也既增加了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1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之间的输入途径,有效提高了所述多极连接器100获取电信号的能力,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1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之间的传输途径用来传输电流,不仅缩短传输电流路径长度,同时由于多条电流传输路径实现了并联,有效地减小传输路径的电阻,从而达到减少发热的效果,进而有效地提高多极连接器100的电流传输的能力;另外,而且上述的设置有效地缩短信号传输路径的长度,使得信号衰减小,避免信号变形失真,从而提高信号完整性,提高多极连接器100的高频信号的传输能力,使得该多极连接器100能够满足在5G 技术的应用场景中对高速信号传输的信号完整性的要求。
请参阅图1-9及11所示,为了对信号端子进行屏蔽保护,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还包括第一屏蔽部15,每排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4 还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接地端子142;所述第二连接器2还包括第二屏蔽部25以及屏蔽隔离件26,每排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4还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接地端子242。
具体的,所述第二焊盘部12还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1 的第二接地焊盘122。
所述第一屏蔽部15为导电材料制成,比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部15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13设置且用于接地;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屏蔽部15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131 的呈环状的第一主体部151、由所述第一主体部151的外周缘沿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131的外周侧弯折延伸并用于接地的第一接地焊脚152和屏蔽焊脚153;所述第一接地焊脚152和所述屏蔽焊脚153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接地焊盘122接地。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屏蔽焊脚153包括多个,实际上,所述屏蔽焊脚 153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的数量匹配,使得多个所述屏蔽焊脚 153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屏蔽焊脚153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固定连接于同一所述第二接地焊盘122。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132包括自远离所述第一基板11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基板11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1320;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 还包括自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1404远离所述第一基板11的一端弯折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凸起部132的第三弹性接触部1406,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 1406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凹槽1320。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绝缘体13的结构形式是不限的,比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部15呈矩形,所述第一屏蔽部15包括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短轴边1501及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短轴边1501的两个长轴边 1502。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沿所述长轴边1502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沿所述长轴边1502 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且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21 的其中一个所述长轴边1502连接。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位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间隔设置;更优的,位于同一排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和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沿所述长轴边1502 的方向依次交替间隔设置,能够有效地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和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相互之间的分布更加均匀。
具体的,所述第一焊盘部22还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1 上的多个第一接地焊盘222;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2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焊盘222接地。
所述第二屏蔽部25设置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231,所述屏蔽隔离件26设置于两排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4之间并与所述第二屏蔽部25电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屏蔽部25数量及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设置,比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屏蔽部25包括两个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屏蔽隔离件26的相对两端。当然,第二屏蔽部为环形结构也是可以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部25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231 的第二主体部251、自所述第二主体部251的外周缘沿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231的外周侧弯折延伸并用于接地的第二接地焊脚252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251向所述第二凹槽230内弯折延伸的延伸部253;所述第二接地焊脚252通过所述第一接地焊盘222接地,所述延伸部253与所述屏蔽隔离件26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所述延伸部253的卡口2530,所述屏蔽隔离件26卡设于所述卡口2530内。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器1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嵌合时,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一一对应设置。
在所述第一绝缘体1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23相互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42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一一对应接触,所述第二屏蔽部25与所述第一屏蔽部15接触,所述屏蔽隔离件26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20内并与所述第一屏蔽部15的长轴边1502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远离所述第一屏蔽部15的一端与所述屏蔽隔离件26接触,所述第一屏蔽部15和所述第二屏蔽部25共同围成屏蔽空间10,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和所述屏蔽隔离件26共同将较大的所述屏蔽空间10分隔成多个较小的屏蔽空间单元101;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 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41分别收容于其中一个所述屏蔽空间单元101内。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一屏蔽空间单元内收容多个第一、第二信号端子也是可行的。
所述第二屏蔽部25收容于所述第一环形槽130内并与所述第一屏蔽部 15接触,所述屏蔽隔离件26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320内并弹性夹持于两排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4的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之间,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42的第三弹性接触部1406与所述屏蔽隔离件26接触。
上述结构中,各个屏蔽空间单元101具有由第一屏蔽部15及其上的屏蔽焊脚153、第一接地端子142、第一接地焊盘122、第二屏蔽部25、屏蔽隔离件26、以及第二接地焊盘222所组成的全方位的金属所包围形成,对位于屏蔽空间单元101内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 241实现了全方位的屏蔽保护,有效地避免了位于不同所述屏蔽空间单元 102内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41相互之间产生的信号干扰现象,同时,在全方位的屏蔽保护,有效地避免了能够对屏蔽空间单元101内的第一信号端子141和第二信号端子241之间传输的信号向外泄漏,从而使得该多极连接器100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高;由于该多极连接器100内部信号端子之间的相互干扰少、无信号泄漏现象,使得其适用于高速信号的传输,满足 5G通信技术领域中对信号传输装置的要求。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多极连接器中,每一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与第一信号焊盘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由第一焊接部向远离第一信号焊盘弯折延伸的第一固定接触部、由第一固定接触部远离第一信号焊盘的一端向靠近第一信号焊盘弯折延伸的第二固定接触部以及由第二固定接触部向第一信号焊盘延伸并固定于第一信号焊盘的第二焊接部;在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相互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和多个第一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接触;每一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接触部和第二固定接触部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接触并形成电连接;上述结构中,可以通过第一焊接部和第一固定接触部共同形成电流传输路径、和通过第二焊接部和第二固定接触部共同形成电流传输路径分别将第一信号焊盘的输入信号引入到第一信号端子,即实现了通过两条并联的电流传输路径传输电流的效果,增加了电流传输路径的数量,同时减小传输路径的电阻以达到减少发热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增强了电流传输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多极连接器,其包括互相插接配合并形成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信号焊盘、固定支撑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绝缘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二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信号焊盘电连接的第一焊接部、由所述第一焊接部向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焊盘弯折延伸的第一固定接触部、由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焊盘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焊盘弯折延伸的第二固定接触部以及由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向所述第一信号焊盘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第一信号焊盘的第二焊接部;
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相互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和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接触;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接触并形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绝缘体固定支撑于所述第一基板,每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且用于接地的第三焊接部、由所述第三焊接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弯折延伸且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固持部、由所述固持部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弹性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间隔形成间隙空间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的连接臂;
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相互插接配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插设于所述间隙空间内,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接触并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接触并形成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包括第一环形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内的凸起部,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与所述凸起部之间间隔形成第一环形槽;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呈两排分别布设于所述凸起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以及所述连接臂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环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和多个第一接地端子;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还包括自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弯折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凸起部的第三弹性接触部;所述凸起部包括自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基板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部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且用于接地的第一屏蔽部;所述第一屏蔽部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的呈环状的第一主体部、由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缘沿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的外周侧弯折延伸并用于接地的第一接地焊脚和屏蔽焊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焊脚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屏蔽焊脚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器还把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二接地焊盘,每一所述屏蔽焊脚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固定连接于同一所述第二接地焊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围合形成第二凹槽的第二环形安装部,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呈两排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的相对两侧并外露于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插接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凸起部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和多个第二接地端子;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时,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和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一一对应接触;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一对应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的第二屏蔽部以及设置于两排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之间并与所述第二屏蔽部电连接的屏蔽隔离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二屏蔽部收容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屏蔽部接触,所述屏蔽隔离件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弹性夹持于两排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部包括两个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屏蔽隔离件的相对两端;每一所述第二屏蔽部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的第二主体部、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周缘沿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的外周侧弯折延伸并用于接地的第二接地焊脚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向所述第二凹槽内弯折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屏蔽隔离件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所述延伸部的卡口,所述屏蔽隔离件卡设于所述卡口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33593.0U CN216436183U (zh) | 2020-07-08 | 2020-07-08 | 多极连接器 |
PCT/CN2020/122537 WO2022007240A1 (zh) | 2020-07-08 | 2020-10-21 | 多极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33593.0U CN216436183U (zh) | 2020-07-08 | 2020-07-08 | 多极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36183U true CN216436183U (zh) | 2022-05-03 |
Family
ID=79553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33359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436183U (zh) | 2020-07-08 | 2020-07-08 | 多极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36183U (zh) |
WO (1) | WO202200724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312046U (en) * | 2006-10-24 | 2007-05-11 | P Two Ind Inc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JP2009217943A (ja) * | 2008-03-07 | 2009-09-24 | Jst Mfg Co Ltd | コネクタ |
JP2017103119A (ja) * | 2015-12-02 | 2017-06-08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6806028B2 (ja) * | 2017-01-19 | 2020-12-2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
JP6835687B2 (ja) * | 2017-08-29 | 2021-02-2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KR102659117B1 (ko) * | 2018-12-27 | 2024-04-18 | 몰렉스 엘엘씨 | 리셉터클 커넥터 |
CN212230649U (zh) * | 2020-05-14 | 2020-12-25 |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CN111564717B (zh) * | 2020-05-14 | 2024-07-12 |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CN212230648U (zh) * | 2020-05-14 | 2020-12-25 |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111564716A (zh) * | 2020-05-14 | 2020-08-21 |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
2020
- 2020-07-08 CN CN202021333593.0U patent/CN21643618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20-10-21 WO PCT/CN2020/122537 patent/WO202200724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07240A1 (zh) | 2022-0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777936B2 (en) | Electrical device having a ground termination component with strain relief | |
CN104934794B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US1149590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dapter for connecting between two circuit board connectors | |
CN110401074A (zh) | 多极连接器 | |
CN113924700B (zh) | 阴型多极连接器以及具备该阴型多极连接器的多极连接器组 | |
CN109687210B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JP2011159470A (ja) | 雄コネクタ、雌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 |
US11404828B2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9963342U (zh) | 多通道连接器及其组合件 | |
WO2020020291A1 (zh) | 接触模块及母端连接器和公端连接器 | |
CN110808490B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TWI623163B (zh) | Terminal contact structure of connector | |
JP2004172131A (ja) | コネクタ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CN216413329U (zh) | 多极连接器 | |
CN210723404U (zh) | 板对板连接器总成 | |
CN216436183U (zh) | 多极连接器 | |
JP2018045938A (ja) | 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
WO2021168873A1 (zh) | 一种多级连接器组件及母连接器 | |
CN216134011U (zh) | 多极连接器 | |
TWI816850B (zh) | 電連接器組件 | |
WO2022007011A1 (zh) | 一种多极基板电连接器 | |
WO2021114273A1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16850614U (zh) | 电连接器的对接结构 | |
CN216818851U (zh) | Usb连接器 | |
CN219086384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50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