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30648U - 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30648U
CN212230648U CN202020804754.3U CN202020804754U CN212230648U CN 212230648 U CN212230648 U CN 212230648U CN 202020804754 U CN202020804754 U CN 202020804754U CN 212230648 U CN212230648 U CN 212230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hielding
board
connector
end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475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跃龙
朱昭晖
王佳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0475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30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30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30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及插座端子,插座本体设有两侧壁、连接两侧壁的两端壁及侧壁与端壁围设的插槽,插座端子设有固持于侧壁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延伸入插槽的U型接触部;插头连接器包括具有两侧壁部的插头本体及插头端子,插头端子设有位于侧壁部内壁的内壁接触部及位于侧壁部外壁的外壁接触部,U型接触部同时接触内、外壁接触部。插座端子设有位于U型接触部底部的第一焊接部,插头端子设有位于内壁接触部底部的第二焊接部。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第一焊接部、U型接触部、内壁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共同形成通流路径,且其导通的最大电流为20A,使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通流能力。

Description

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良好的电流通流能力的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Board to Board Connector,简称BTB)是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接插件,其作用是实现电子设备的主板与各模组(例如显示模组,触摸模组,摄像头模组等)之间的机械及电气上的互连。目前,随着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手机用户对于手机的续航能力以及缩短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实现手机电池的快速充电,则要求快充路径上的器件,例如:电池、板对板连接器、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与芯片等都能够承载大电流的传输。对于板对板连接器而言,为了提高其本身的快速充电能力就需要降低板对板连接器的传输阻抗。在现有板对板连接器的端子铜材已使用目前最高导电特性材料的情况下,增大端子间的接触面积是常见的降低阻抗的设计方案,但是,通过增大端子间的接触面积会导致板对板连接器的面积尺寸变大,从而使其在手机内部所占用的空间较大,而这又与缩小手机内部器件尺寸,以增加手机功能模块的设置的发展趋势相左。因此,如何在缩小板对板连接器尺寸的基础上,提高其电流通流能力,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板对板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最短化通流路径的板对板连接器,该最短化通流路径使得板对板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通流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及固持于插座本体上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座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及连接两侧壁的两端壁,所述两侧壁与两端壁围设形成插槽,所述插座端子设有固持于侧壁上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的一端延伸入插槽内的U型接触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及固持于插头本体上的插头端子,所述插头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部及连接两侧壁部的两端壁部,所述插头端子设有位于侧壁部内壁的内壁接触部、位于侧壁部外壁的外壁接触部及连接内壁接触部与外壁接触部顶端的连接部,所述U型接触部同时接触所述内壁接触部与外壁接触部。所述插座端子设有位于U型接触部的底部且暴露于插座本体底面的第一焊接部,所述插头端子设有位于内壁接触部底部的第二焊接部,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焊接部、U型接触部、内壁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共同形成通流路径,且所述通流路径导通的最大电流为20A。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本体的侧壁部与端壁部围设形成收容槽,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位于插槽内的中央岛部,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岛部收容于插头本体的收容槽内,且所述插头本体的侧壁部与端壁部收容于插槽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接触部包括暴露于插座本体底面的基部、自基部邻近岛部的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一臂及自基部邻近侧壁的一侧向上延伸且连接于固定部顶端的第二臂,所述第一焊接部位于基部的底面,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臂接触于内壁接触部,所述第二臂接触于外壁接触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臂具有突伸入插槽的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二臂具有位于上端的锁扣部,所述外壁接触部具有位于上端的锁定部,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弹性接触部弹性抵接于内壁接触部的接触表面,而所述锁扣部与锁定部相互卡扣而锁定。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位于插座本体纵向两端的端壁保护支架,所述端壁保护支架组装固定于端壁上且设有遮覆于端壁的端壁遮蔽片及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的侧壁遮蔽片,所述侧壁遮蔽片连接于端壁遮蔽片的横向两端,所述端壁遮蔽片包括遮覆于端壁顶面的端壁遮蔽部及自端壁遮蔽部的外侧边弯折且遮覆于端壁外壁面的外壁遮蔽部,所述外壁遮蔽部设有其横向两端沿侧壁的内壁面延伸的弹性臂。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壁设有沿纵向贯穿端壁且连通插槽的狭槽,所述弹性臂自端壁的外侧面穿过狭槽且延伸入插槽内,所述弹性臂设有突伸入插槽内的凸起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壁遮蔽片还包括自端壁遮蔽部的内侧边弯折且遮覆于端壁内壁面的内壁遮蔽部,所述内壁遮蔽部设有凸伸入插槽内的两个凸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岛部端部的岛部保护支架,所述岛部保护支架设有遮覆于岛部的端部顶面的顶面遮蔽部、自顶面遮蔽部的纵向一侧向下弯折且遮覆于岛部的端部端面的端面遮蔽部及自端面遮蔽部的底部朝向端壁延伸的埋设部,所述埋设部一体成型于插座本体的底部且露出于插座本体的底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位于插头本体纵向两端的金属加强件,所述金属加强件具有一对彼此独立且横向排布于端壁部上的构件,每个所述构件包括至少部分遮覆于端壁部的端壁部遮蔽片、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部的侧壁部遮蔽片及连接端壁部遮蔽片与侧壁部遮蔽片的折弯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壁部遮蔽片包括遮覆于端壁部外壁的端壁部外壁遮蔽部及自端壁部外壁遮蔽部的顶部向内弯折且遮覆于端壁部顶面与内壁的端壁部内壁遮蔽部,所述侧壁部遮蔽片包括遮覆于侧壁部外壁的侧壁部外壁遮蔽部及自侧壁部外壁遮蔽部的顶部向内弯折且遮覆于侧壁部顶面与内壁的侧壁部内壁遮蔽部,所述折弯部连接于端壁部外壁遮蔽部与侧壁部外壁遮蔽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插座端子设有位于U型接触部的底部且暴露于插座本体底面的第一焊接部,所述插头端子设有位于内壁接触部底部的第二焊接部,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焊接部、U型接触部、内壁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共同形成最短的通流路径,且所述通流路径导通的最大电流为20A:有利于在使板对板连接器的整体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的通流路径最短化,从而使得板对板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板对板连接器的通流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板对板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未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插座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未配合时的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配合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揭示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安装于第一电路板300上,且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安装于第二电路板400上,当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配合时,所述第一电路板300与第二电路板400通过上述板对板连接器导通。
参阅图2至图4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插座本体10、固持于插座本体10上的插座端子20及位于插座本体10纵向两端的保护支架。所述插座本体10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中央岛部11、位于岛部11横向两侧的两侧壁12及连接于两侧壁12的两端壁13。所述岛部11、两侧壁12及两端壁13共同限定形成插槽14,所述插槽14可供插头连接器200的插入。
所述插座端子20设有固持于侧壁11上的固定部21、自固定部21的一端延伸入插槽14内的U型接触部22、自固定部21的另一端延伸出插座本体10的第一焊脚23及位于U型接触部22的底部且暴露于插座本体10底面的第一焊接部24。所述U型接触部22包括暴露于插座本体10底面的基部25、自基部25邻近岛部11的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一臂26及自基部25邻近侧壁12的一侧向上延伸且连接于固定部21顶端的第二臂27,所述第一焊接部24位于基部25的底面。所述第一臂26具有突伸入插槽14的弹性接触部261,且所述第二臂27具有位于上端且向内凸伸的锁扣部271。所述第一焊接部24与第一焊脚23均露出于插座本体10的底面且位于同一平面内,以焊接于第一电路板300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端子20包括在纵向上位于中央的两对信号端子及位于信号端子的纵向两侧的两对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在横向截面上的结构相同,而两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电源端子的纵向长度远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长度,以保证所述电源端子可导通大电流。同时,所述插座端子20的电源端子的厚度为0.1mm,从而降低了所述电源端子的阻抗。
所述保护支架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岛部11的端部的岛部保护支架30和组装固定于端壁13上的端壁保护支架40,用以提升插座连接器100的整体强度。所述岛部保护支架30一体注塑成型于岛部11的端部且设有遮覆于岛部11的端部顶面的顶面遮蔽部31及遮覆于岛部11的端部端面的端面遮蔽部32,所述端面遮蔽部32自顶面遮蔽部31的纵向一侧向下弯折形成。所述岛部保护支架30一体注塑成型于岛部11,从而提升了插座本体10的岛部11的强度且避免了插座连接器100插拔时对岛部11的破损。所述岛部保护支架30还设有自端面遮蔽部32的底部朝向端壁13延伸的埋设部34,所述埋设部34一体成型于插座本体10的底部且露出于插座本体10的底面。
所述端壁保护支架40自上而下组装固定于插座本体10的端壁13上且设有遮覆于端壁13的端壁遮蔽片41及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12的侧壁遮蔽片42,所述侧壁遮蔽片42连接于端壁遮蔽片41的横向两端。所述端壁遮蔽片41设有遮覆于端壁13顶面的端壁遮蔽部411、自端壁遮蔽部411的外侧边弯折且遮覆于端壁13外壁面的外壁遮蔽部412及自端壁遮蔽部411的内侧边弯折且遮覆于端壁13内壁面的内壁遮蔽部413,所述外壁遮蔽部412设有自其横向两端沿侧壁12的内壁面延伸的弹性臂414。所述弹性臂414设有突伸入插槽14内的凸起部415,且所述内壁遮蔽部413设有凸伸入插槽14内的两个凸包416,用以在插座连接器100插接时保证大电流的通过。
所述端壁13设有沿纵向贯穿端壁13且连通插槽14的狭槽17,所述弹性臂414自端壁13的外侧面穿过狭槽17且延伸入插槽14内。所述弹性臂414在侧壁12区域内沿纵向延伸,且所述弹性臂414与侧壁1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插座本体10的侧壁12设有对应于弹性臂414的让位槽15,所述让位槽15自侧壁12的内壁面凹陷形成,用以使弹性臂414弹性形变时具有足够的运动空间。
所述端壁保护支架40的侧壁遮蔽片42设有自端壁遮蔽部411的两端沿纵向延伸的侧壁遮蔽部421,所述侧壁遮蔽部421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12的顶面。所述侧壁遮蔽部421至少部分遮覆于弹性臂414的上方,从而能起到保护弹性臂414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对弹性臂413进行限位的作用。所述侧壁遮蔽片42还设有自侧壁遮蔽部421的外侧边向下弯折延伸的焊接脚422,所述焊接脚422可固定地安装在与插座连接器100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板300上。
所述焊接脚422卡扣于侧壁12的外壁面,用以将端壁保护支架40固定至插座本体10上。所述插座本体10设有位于侧壁12外壁面的锁扣槽16,所述焊接脚422收容于锁扣槽16内且设有卡合于锁扣槽16壁面的倒刺,用以加强端壁保护支架40固定至插座本体10上的稳定性。
参阅图5至图6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插头本体50、固持于插头本体50上的端子60及位于插头本体50纵向两端的金属加强件。所述插头本体50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部51及连接于两侧壁部51的两端壁部52。所述两侧壁部51及两端壁部52共同限定形成收容槽53,所述收容槽53可供插座连接器100的岛部11的插入。
所述插头端子60固持于侧壁部51上且设有位于侧壁部51内壁的内壁接触部61、位于侧壁部51外壁的外壁接触部62、连接内壁接触部61与外壁接触部62顶端的连接部63、位于内壁接触部61底部的第二焊接部64及自外壁接触部62的底部延伸出插头本体50的第二焊脚65。所述内壁接触部61具有平滑的接触表面,所述外壁接触部62具有位于上端且向外凸伸的锁定部66,所述第二焊接部64与第二焊脚65均露出于插头本体10的底面且位于同一平面内,以焊接于第二电路板400上。
所述金属加强件一体注塑成型于插头本体50的纵向两端,用以提升插头连接器200的整体强度。所述金属加强件具有一对彼此独立且横向排布于端壁部52上的构件70,每个所述构件70均包覆于插头本体50的外侧,在提升所述插头本体50强度的同时且避免了插头连接器200插拔时对插头本体50的破损。所述构件70包括至少部分遮覆于端壁部52的端壁部遮蔽片71、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部51的侧壁部遮蔽片72及连接端壁部遮蔽片71与侧壁部遮蔽片72的折弯部73。
所述端壁部遮蔽片71包括遮覆于端壁部52外壁的端壁部外壁遮蔽部711及自端壁部外壁遮蔽部711的顶部向内弯折且遮覆于端壁部52顶面与内壁的端壁部内壁遮蔽部712,所述侧壁部遮蔽片72包括遮覆于侧壁部51外壁的侧壁部外壁遮蔽部721及自侧壁部外壁遮蔽部721的顶部向内弯折且遮覆于侧壁部51顶面与内壁的侧壁部内壁遮蔽部722,所述折弯部73连接于端壁部外壁遮蔽部711与侧壁部外壁遮蔽部721之间。同时,所述侧壁部外壁遮蔽部721的底部可固定地安装在与插头连接器200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板400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端子60包括在纵向上位于中央的两对信号端子及位于信号端子的纵向两侧的两对电源端子,所述构件70的侧壁部遮蔽片72构成所述插头端子60的电源端子,用以与所述插座端子20的电源端子向对接。所述插头端子60的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在横向截面上的结构相同,而两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电源端子的纵向长度远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长度且连接于所述端壁部遮蔽片71,以保证其可导通大电流。同时,所述插头端子60的电源端子(即侧壁部遮蔽片72)的厚度为0.1mm,从而降低了所述电源端子的阻抗。
结合图7与图8所示,当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相配合时,所述插座本体10的岛部11收容于插头本体50的收容槽53内,且所述插头本体50的侧壁部51与端壁部52收容于插座本体10的插槽14内。所述端壁保护支架40抵接于金属加强件的构件70,其中,所述端壁保护支架40的一个弹性臂414的凸起部415抵接于构件70的端壁部外壁遮蔽部711,且一个凸包416抵接于构件70的侧壁部外壁遮蔽部721,从而使得两个抵接点处均可形成回流以形成多点接触,降低阻抗,增加通流能力。
所述插座端子20的U型接触部22同时接触所述插头端子60的内壁接触部61与外壁接触部62,其中,所述U型接触部22的第一臂26接触于内壁接触部61而第二臂27接触于外壁接触部62,更具体的,所述第一臂26的弹性接触部261弹性抵接于内壁接触部61的接触表面,而所述第二臂27的锁扣部271与外壁接触部62的锁定部66相互卡扣而锁定。藉此,所述插座端子20的第一焊接部24和第一焊脚23与所述插头端子60的第二焊接部64与第二焊脚65之间形成数个通流路径(即电流的流通路径)。相较于传统技术中仅通过第一焊脚与第二焊脚之间形成单一的通流路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通流路径来增加端子间的通流能力。
所述第一焊接部2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64之间形成的通流路径小于所述第一焊脚23与所述第二焊脚65之间形成的通流路径,并且所述第一焊接部24、U型接触部22、内壁接触部61及第二焊接部64之间共同形成的通流路径最短化,进而可实现对该终端设备的快速充电。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之间的通流路径导通的最大电流为20A。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及固持于插座本体上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座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及连接两侧壁的两端壁,所述两侧壁与两端壁围设形成插槽,所述插座端子设有固持于侧壁上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的一端延伸入插槽内的U型接触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及固持于插头本体上的插头端子,所述插头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部及连接两侧壁部的两端壁部,所述插头端子设有位于侧壁部内壁的内壁接触部、位于侧壁部外壁的外壁接触部及连接内壁接触部与外壁接触部顶端的连接部,所述U型接触部同时接触所述内壁接触部与外壁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设有位于U型接触部的底部且暴露于插座本体底面的第一焊接部,所述插头端子设有位于内壁接触部底部的第二焊接部,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焊接部、U型接触部、内壁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共同形成通流路径,且所述通流路径导通的最大电流为20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的侧壁部与端壁部围设形成收容槽,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位于插槽内的中央岛部,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岛部收容于插头本体的收容槽内,且所述插头本体的侧壁部与端壁部收容于插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接触部包括暴露于插座本体底面的基部、自基部邻近岛部的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一臂及自基部邻近侧壁的一侧向上延伸且连接于固定部顶端的第二臂,所述第一焊接部位于基部的底面,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臂接触于内壁接触部,所述第二臂接触于外壁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具有突伸入插槽的弹性接触部,所述第二臂具有位于上端的锁扣部,所述外壁接触部具有位于上端的锁定部,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弹性接触部弹性抵接于内壁接触部的接触表面,而所述锁扣部与锁定部相互卡扣而锁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位于插座本体纵向两端的端壁保护支架,所述端壁保护支架组装固定于端壁上且设有遮覆于端壁的端壁遮蔽片及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的侧壁遮蔽片,所述侧壁遮蔽片连接于端壁遮蔽片的横向两端,所述端壁遮蔽片包括遮覆于端壁顶面的端壁遮蔽部及自端壁遮蔽部的外侧边弯折且遮覆于端壁外壁面的外壁遮蔽部,所述外壁遮蔽部设有其横向两端沿侧壁的内壁面延伸的弹性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设有沿纵向贯穿端壁且连通插槽的狭槽,所述弹性臂自端壁的外侧面穿过狭槽且延伸入插槽内,所述弹性臂设有突伸入插槽内的凸起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遮蔽片还包括自端壁遮蔽部的内侧边弯折且遮覆于端壁内壁面的内壁遮蔽部,所述内壁遮蔽部设有凸伸入插槽内的两个凸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岛部端部的岛部保护支架,所述岛部保护支架设有遮覆于岛部的端部顶面的顶面遮蔽部、自顶面遮蔽部的纵向一侧向下弯折且遮覆于岛部的端部端面的端面遮蔽部及自端面遮蔽部的底部朝向端壁延伸的埋设部,所述埋设部一体成型于插座本体的底部且露出于插座本体的底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位于插头本体纵向两端的金属加强件,所述金属加强件具有一对彼此独立且横向排布于端壁部上的构件,每个所述构件包括至少部分遮覆于端壁部的端壁部遮蔽片、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部的侧壁部遮蔽片及连接端壁部遮蔽片与侧壁部遮蔽片的折弯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部遮蔽片包括遮覆于端壁部外壁的端壁部外壁遮蔽部及自端壁部外壁遮蔽部的顶部向内弯折且遮覆于端壁部顶面与内壁的端壁部内壁遮蔽部,所述侧壁部遮蔽片包括遮覆于侧壁部外壁的侧壁部外壁遮蔽部及自侧壁部外壁遮蔽部的顶部向内弯折且遮覆于侧壁部顶面与内壁的侧壁部内壁遮蔽部,所述折弯部连接于端壁部外壁遮蔽部与侧壁部外壁遮蔽部。
CN202020804754.3U 2020-05-14 2020-05-14 板对板连接器 Active CN212230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4754.3U CN212230648U (zh) 2020-05-14 2020-05-14 板对板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4754.3U CN212230648U (zh) 2020-05-14 2020-05-14 板对板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30648U true CN212230648U (zh) 2020-12-25

Family

ID=73926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4754.3U Active CN212230648U (zh) 2020-05-14 2020-05-14 板对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306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7240A1 (zh) * 2020-07-08 2022-01-1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极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7240A1 (zh) * 2020-07-08 2022-01-1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极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64717A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111564716A (zh) 板对板连接器
US111527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9638523B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2230648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2230649U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13845615U (zh) 电连接器
CN214176262U (zh) 电连接器
CN213845577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4313631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2310682A (zh) 电路板连接器
CN210576839U (zh) 母座连接器、公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13845571U (zh) 电连接器
CN212934900U (zh) 电连接器
CN214797996U (zh) 电连接器
CN213845575U (zh) 电路板连接器
CN212230677U (zh) 电连接器
CN112310683A (zh) 电连接器
CN112490716A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3845573U (zh) 插座连接器
TWM257523U (en) Socket connector
CN111969344A (zh) 电连接器
CN213845572U (zh) 母端连接器
CN213845574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5343114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