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34900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34900U
CN212934900U CN202021911843.4U CN202021911843U CN212934900U CN 212934900 U CN212934900 U CN 212934900U CN 202021911843 U CN202021911843 U CN 202021911843U CN 212934900 U CN212934900 U CN 212934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insulating body
electrical connector
welding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118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伟
朱跃龙
朱昭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1184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34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34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34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及连接两侧壁的两端壁。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位于侧壁内壁的内壁接触部、位于侧壁外壁的外壁接触部及连接内壁接触部与外壁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自内壁接触部的底部向外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及自外壁接触部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焊接部焊接于电路板上,且所述延伸部抵接于焊接部或焊接于电路板上。当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通过延伸部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最短的通流路径,使得电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通流能力。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良好的电流通流能力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Board to Board Connector,简称BTB)是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接插件,其作用是实现电子设备的主板与各模组(例如显示模组,触摸模组,摄像头模组等)之间的机械及电气上的互连。目前,随着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手机用户对于手机的续航能力以及缩短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实现手机电池的快速充电,则要求快充路径上的器件,例如:电池、板对板连接器、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与芯片等都能够承载大电流的传输。对于板对板连接器而言,为了提高其本身的快速充电能力就需要降低板对板连接器的传输阻抗。在现有板对板连接器的端子铜材已使用目前最高导电特性材料的情况下,增大端子间的接触面积是常见的降低阻抗的设计方案,但是,通过增大端子间的接触面积会导致板对板连接器的面积尺寸变大,从而使其在手机内部所占用的空间较大,而这又与缩小手机内部器件尺寸,以增加手机功能模块的设置的发展趋势相左。因此,如何在缩小板对板连接器尺寸的基础上,提高其电流通流能力,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最短化通流路径的电连接器,该最短化通流路径使得电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通流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个侧壁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两个端壁。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位于所述侧壁内壁的内壁接触部、位于所述侧壁外壁的外壁接触部及连接所述内壁接触部与所述外壁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侧壁的顶端。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自所述内壁接触部的底部向外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及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焊接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延伸部抵接于所述焊接部或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焊接部设有对应于所述延伸部的让位孔,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底部向下延伸入所述让位孔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呈倒U型且具有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底部向下延伸两个接脚,两个所述接脚位于所述焊接部的纵向两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在纵向上位于中央的信号端子及位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两侧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纵向长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长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焊接部、所述内壁接触部及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所述延伸部、所述外壁接触部及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且所述第二通流路径小于所述第一通流路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壁接触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外壁接触部共同形成倒U型接触部,所述内壁接触部与所述外壁接触部中的一个具有平滑的接触表面,而另一个具有位于上端且向外凸伸的锁定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纵向两端的保护支架,所述保护支架固定于所述端壁上且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的端壁加强片及至少部分遮覆于所述侧壁的侧壁加强片,所述侧壁加强片连接于所述端壁加强片的横向两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壁加强片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顶面的端壁顶面遮蔽部、自所述端壁顶面遮蔽部的纵向外侧向下延伸的端壁外壁遮蔽部、自所述端壁外壁遮蔽部的底边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的弯折部及自所述弯折部的底边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脚部,所述端壁外壁遮蔽部遮蔽于所述端壁的外壁面,且所述弯折部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端壁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加强片包括遮覆于所述侧壁外壁面的侧壁外壁遮蔽部、自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向内弯折的折弯部及自所述折弯部的底边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所述折弯部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侧壁内,且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的底边与所述焊接脚之间存在间距且填充有所述绝缘本体的塑胶。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弯部自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的前端底边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形成,并且所述折弯部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侧壁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自内壁接触部的底部向外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及自外壁接触部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焊接部焊接于电路板上,且所述延伸部抵接于焊接部或焊接于电路板上。当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焊接部、内壁接触部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所述延伸部、外壁接触部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且所述第二通流路径小于第一通流路径。是以所述第二通流路径为最短的通流路径,有利于在使电连接器的整体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所述电连接器的通流路径最短化,从而使得电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电接器的通流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中电源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源端子的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中保护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保护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用以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且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本体10、固持于绝缘本体10上的导电端子20及位于绝缘本体10纵向两端的保护支架30。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11及连接于两侧壁11的两端壁12。所述两侧壁11、两端壁12及绝缘本体10的底壁共同限定形成中央插槽13,所述插槽13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插接。
结合图3及图4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0固持于侧壁11上且设有位于侧壁11内壁的内壁接触部21、位于侧壁21外壁的外壁接触部22、连接内壁接触部21与外壁接触部22顶端的连接部23、自内壁接触部21的底部向外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焊接部24及自外壁接触部22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延伸部25,所述连接部23位于侧壁11的顶端。所述内壁接触部21、连接部23及外壁接触部22共同形成倒U型接触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相接触;所述内壁接触部21与外壁接触部22中的一个具有平滑的接触表面,而另一个具有位于上端且向外凸伸的锁定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壁接触部21具有平滑的接触表面,而所述外壁接触部22具有位于上端且向外凸伸的锁定部221。
所述焊接部24设有对应于延伸部25的让位孔241,所述延伸部25自外壁接触部22的底部向下延伸入让位孔241内。所述焊接部24与延伸部25均露出于绝缘本体10的底面且位于同一平面内,以焊接于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导电端子20的两个焊接部焊接于电路板上,增加了电连接器100的整体焊接强度。当然,所述延伸部25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具体地,所述延伸部25呈倒U型且具有自外壁接触部22的底部向下延伸两个接脚,两个接脚位于焊接部24的纵向两侧且焊接至电路板上。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25是焊接于电路板上,以形成电流的流通路径;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25也可以是抵接至焊接部24上,此时所述延伸部25可以通过焊接部24形成电流的流通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在纵向上位于中央的一对信号端子201及位于信号端子201的纵向两侧的两对电源端子202,所述电源端子202用以与对接端子中的电源端子相对接。所述导电端子20的电源端子202与信号端子201在横向截面上的结构大致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电源端子202的纵向长度远大于信号端子201的纵向长度,以保证其可导通大电流;并且所述电源端子202具有上述延伸部25及位于焊接部24上的让位孔241,而所述信号端子201不具有上述延伸部及让位孔。同时,所述导电端子20的电源端子202的厚度为0.1mm,从而降低了所述电源端子202的阻抗。
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对接端子同时接触所述导电端子20的内壁接触部21与外壁接触部22,具体的,所述对接端子弹性抵接于内壁接触部21的接触表面,而所述对接端子与外壁接触部22的锁定部221相互卡扣而锁定。藉此,所述焊接部24、内壁接触部21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所述延伸部25、外壁接触部22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即电流的流通路径)。相较于传统技术中仅形成单一的通流路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通流路径来增加端子间的通流能力。
所述延伸部25、外壁接触部22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的第二通流路径小于所述焊接部24、内壁接触部21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的第一通流路径,是以,所述第二通流路径为最短的通流路径,有利于在使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通流路径最短化,进而可实现对该终端设备的快速充电。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202之间的通流路径导通的最大电流为20A。
结合图5及图6所示,所述保护支架30是由一金属件冲裁折弯形成且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端壁12上,用以提升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强度。同时,所述保护支架30是一体注塑成型于绝缘本体10的纵向两端上,从而在提升绝缘本体10强度的同时避免了电连接器100插拔时对绝缘本体10的破损。所述保护支架30包括遮覆于端壁12的端壁加强片40及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11的侧壁加强片50,所述侧壁加强片50连接于端壁加强片40的横向两端。
所述端壁加强片40包括遮覆于端壁12顶面的端壁顶面遮蔽部41及自端壁顶面遮蔽部41的纵向外侧向下弯折延伸的端壁外壁遮蔽部42,所述端壁外壁遮蔽部42遮蔽于端壁11的外壁面。所述端壁顶面遮蔽部41未超出端壁12的顶面且端壁外壁遮蔽部42未超出端壁12的外壁面,即该端壁顶面遮蔽部41与端壁外壁遮蔽部42在提升绝缘本体10的端壁12自身强度的同时未额外增大电连接器100整体的体积。
所述端壁加强片40还包括自端壁外壁遮蔽部42的底边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的弯折部43及自弯折部43的底边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焊接脚部44,所述焊接脚部44可固定地安装在与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弯折部43埋设于绝缘本体10的端壁12内,且所述焊接脚部44沿纵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端壁12,即所述端壁外壁遮蔽部42的底端与焊接脚部44之间存在间距且填充有绝缘本体10的塑胶,从而具有封胶隔镍且防爬锡的功效。
所述侧壁加强片50一体注塑成型于绝缘本体10上且包括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11顶面的侧壁顶面遮蔽部51、遮覆于侧壁11外壁面的侧壁外壁遮蔽部52、自侧壁外壁遮蔽部52向内弯折的折弯部53及自折弯部53的底边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焊接脚54。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52自侧壁顶面遮蔽部51的横向外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折弯部53自侧壁外壁遮蔽部52的前端底边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形成,且所述折弯部53埋设于绝缘本体10的侧壁11内。所述焊接脚54暴露于绝缘本体10的底壁的底面且沿横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0,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52位于焊接脚54的上方,即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52的底边与焊接脚54之间存在间距且填充有绝缘本体10的塑胶,从而具有封胶隔镍且防爬锡的功效。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顶面遮蔽部51连接于端壁顶面遮蔽部41的横向两端,且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52与端壁外壁遮蔽部42彼此间隔设置,从而使得端壁加强片40与侧壁加强片50连成一体。所述侧壁顶面遮蔽部51未超出侧壁11的顶面,且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52未超出侧壁11的外壁面,即该侧壁顶面遮蔽部51和侧壁外壁遮蔽部52在提升绝缘本体10的侧壁11自身强度的同时未额外增大电连接器100整体的体积。
所述保护支架30的焊接脚54可固定地焊接在与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的电路板上。当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至电路板上时,所述保护支架30的焊接脚54通过焊锡焊接于电路板上。同时,由于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52的底边与焊接脚54之间存在间距且填充有绝缘本体10的塑胶,从而具有封胶隔镍的功效以达到防爬锡的效果,是以所述保护支架30在保证电连接器100自身强度的同时有效解决了爬锡的问题。同时,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54遮覆于侧壁11的外壁面,保证了电连接器100插接时保护支架30具有足够的接触余量,进而保证了电连接器100配合时接触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电端子20设有自内壁接触部21的底部向外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焊接部24及自外壁接触部22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延伸部25,所述焊接部24焊接于电路板上,且所述延伸部25抵接于焊接部24或焊接于电路板上。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焊接部24、内壁接触部21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所述延伸部25、外壁接触部22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且所述第二通流路径小于第一通流路径。是以,所述第二通流路径为最短的通流路径,有利于在使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通流路径最短化,从而使得电连接器100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电接器100的通流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个侧壁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两个端壁,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位于所述侧壁内壁的内壁接触部、位于所述侧壁外壁的外壁接触部及连接所述内壁接触部与所述外壁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侧壁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自所述内壁接触部的底部向外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及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底部向下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焊接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延伸部抵接于所述焊接部或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设有对应于所述延伸部的让位孔,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底部向下延伸入所述让位孔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呈倒U型且具有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底部向下延伸两个接脚,两个所述接脚位于所述焊接部的纵向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在纵向上位于中央的信号端子及位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两侧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纵向长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焊接部、所述内壁接触部及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所述延伸部、所述外壁接触部及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且所述第二通流路径小于所述第一通流路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接触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外壁接触部共同形成倒U型接触部,所述内壁接触部与所述外壁接触部中的一个具有平滑的接触表面,而另一个具有位于上端且向外凸伸的锁定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纵向两端的保护支架,所述保护支架固定于所述端壁上且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的端壁加强片及至少部分遮覆于所述侧壁的侧壁加强片,所述侧壁加强片连接于所述端壁加强片的横向两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加强片包括遮覆于所述端壁顶面的端壁顶面遮蔽部、自所述端壁顶面遮蔽部的纵向外侧向下延伸的端壁外壁遮蔽部、自所述端壁外壁遮蔽部的底边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的弯折部及自所述弯折部的底边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脚部,所述端壁外壁遮蔽部遮蔽于所述端壁的外壁面,且所述弯折部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端壁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加强片包括遮覆于所述侧壁外壁面的侧壁外壁遮蔽部、自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向内弯折的折弯部及自所述折弯部的底边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所述折弯部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侧壁内,且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的底边与所述焊接脚之间存在间距且填充有所述绝缘本体的一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自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的前端底边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形成,并且所述折弯部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侧壁内。
CN202021911843.4U 2020-09-03 2020-09-03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2934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11843.4U CN212934900U (zh) 2020-09-03 2020-09-03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11843.4U CN212934900U (zh) 2020-09-03 2020-09-03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34900U true CN212934900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04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11843.4U Active CN212934900U (zh) 2020-09-03 2020-09-03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349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21572B (zh) 电连接器
CN111564717A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01285822Y (zh) 电连接器
US111527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9638523B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11564716A (zh) 板对板连接器
US1194271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lectrical terminals
CN214176262U (zh) 电连接器
CN213845615U (zh) 电连接器
CN212230649U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12230648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2934900U (zh) 电连接器
CN210092396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3845577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11969344A (zh) 电连接器
CN112310682A (zh) 电路板连接器
CN209860225U (zh) 电连接器
CN212934901U (zh) 电连接器
CN110247217B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3845571U (zh) 电连接器
CN213845575U (zh) 电路板连接器
CN214797996U (zh) 电连接器
CN202275987U (zh) 电连接器
CN112086776A (zh) 电连接器
CN215343087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