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7626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76262U
CN214176262U CN202023165484.5U CN202023165484U CN214176262U CN 214176262 U CN214176262 U CN 214176262U CN 202023165484 U CN202023165484 U CN 202023165484U CN 214176262 U CN214176262 U CN 214176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electrical connector
top surface
connector
wall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654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伟
朱昭晖
朱跃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654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762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76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762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两侧壁及连接两侧壁的两端壁。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位于侧壁内壁的内壁接触部、位于侧壁外壁的外壁接触部、自内壁接触部的底部沿横向延伸的第一焊接部及自外壁接触部的底部沿横向延伸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均焊接于电路板上。当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通过第二焊接部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最短的通流路径,使得电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通流能力。同时,两个焊接部焊接于电路板上,增加了电连接器的整体强度,从而使得电连接器被侧推时不易损坏。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良好的电流通流能力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Board to Board Connector,简称BTB)是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接插件,其作用是实现电子设备的主板与各模组(例如显示模组,触摸模组,摄像头模组等)之间的机械及电气上的互连。目前,随着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手机用户对于手机的续航能力以及缩短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实现手机电池的快速充电,则要求快充路径上的器件,例如:电池、板对板连接器、印制电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与芯片等都能够承载大电流的传输。对于板对板连接器而言,为了提高其本身的快速充电能力就需要降低板对板连接器的传输阻抗。在现有电连接器的端子铜材已使用目前最高导电特性材料的情况下,增大端子间的接触面积是常见的降低阻抗的设计方案,但是,通过增大端子间的接触面积会导致电连接器的面积尺寸变大,从而使其在手机内部所占用的空间较大,而这又与缩小手机内部器件尺寸,以增加手机功能模块的设置的发展趋势相左。因此,如何在缩小电连接器尺寸的基础上,提高其电流通流能力,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最短化通流路径的电连接器,该最短化通流路径使得电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通流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个侧壁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两个端壁。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位于所述侧壁内壁的内壁接触部、位于所述侧壁外壁的外壁接触部及连接所述内壁接触部与所述外壁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侧壁的顶端。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自所述内壁接触部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焊接部及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纵向上分离设置,且两者均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焊接部自所述内壁接触部的底部向外延伸且经过所述外壁接触部的纵向一端的下方,所述第二焊接部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纵向另一端的底部向外延伸,且所述第二焊接部的纵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纵向宽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内壁接触部及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外壁接触部及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且所述第二通流路径小于所述第一通流路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壁接触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外壁接触部共同形成倒U型接触部,所述内壁接触部与所述外壁接触部中的一个具有平滑的接触表面,而另一个具有位于上端且向外凸伸的锁定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在纵向上位于中央的信号端子及位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两侧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纵向长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长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纵向两端的保护支架,所述保护支架设有遮覆于所述端壁顶面的顶面遮蔽部、自所述顶面遮蔽部的横向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侧面遮蔽部及自所述顶面遮蔽部的纵向外侧向下弯折延伸的外壁遮蔽部,所述侧面遮蔽部至少部分遮覆于所述侧壁的外壁面,所述外壁遮蔽部遮覆于所述端壁的外壁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面遮蔽部、所述侧面遮蔽部与所述外壁遮蔽部三者共同围设形成无缝的角部遮蔽部,所述角部遮蔽部为全包裹结构且遮覆于所述端壁横向顶角处的顶面及外壁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支架是由金属件通过抽引成型方式制成。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面遮蔽部遮覆于所述端壁的顶面及至少部分所述侧壁的顶面,所述保护支架设有自所述顶面遮蔽部的横向内侧向下延伸的侧壁导引部及自所述顶面遮蔽部的纵向内侧向下延伸的端壁导引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面遮蔽部未超出所述侧壁的外壁面,且所述保护支架设有自所述侧面遮蔽部的底边向外延伸的焊接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自内壁接触部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一焊接部及自外壁接触部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在纵向上分离设置,且两者均焊接于电路板上。当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焊接部、内壁接触部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所述第二焊接部、外壁接触部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且所述第二通流路径小于第一通流路径。是以所述第二通流路径为最短的通流路径,有利于在使电连接器的整体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所述电连接器的通流路径最短化,从而使得电连接器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电接器的通流能力。同时,所述导电端子通过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焊接于电路板上,增加了电连接器的整体强度,从而使得电连接器被侧推时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中电源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电源端子的仰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中保护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保护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用以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且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本体10、固持于绝缘本体10上的导电端子20及位于绝缘本体10纵向两端的保护支架30。所述绝缘本体 10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11及连接于两侧壁11的两端壁12。所述两侧壁11、两端壁12及绝缘本体10的底壁共同限定形成中央插槽13,所述插槽13可供对接连接器的插接。
结合图4及图5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0固持于侧壁11上且设有位于侧壁11内壁的内壁接触部21、位于侧壁11外壁的外壁接触部22、连接内壁接触部21与外壁接触部22顶端的连接部23、自内壁接触部21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第一焊接部24及自外壁接触部22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第二焊接部25,所述连接部23位于侧壁11 的顶端。
所述内壁接触部21、连接部23及外壁接触部22共同形成倒U型接触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相接触;所述内壁接触部21与外壁接触部22中的一个具有平滑的接触表面,而另一个具有位于其上端且向外凸伸的锁定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壁接触部21具有平滑的接触表面,而所述外壁接触部22则具有位于其上端且向外凸伸的锁定部221。
所述第一焊接部24与第二焊接部25在纵向上分离设置,且所述第一焊接部24与第二焊接部25位于同一平面内以焊接于电路板上。具体地,所述第一焊接部24自内壁接触部21的底部向外延伸且经过外壁接触部22 的纵向一端的下方,而所述第二焊接部25则自外壁接触部22的纵向另一端的底部向外延伸。所述第二焊接部25的纵向宽度大于第一焊接部24的纵向宽度,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导电端子20的两个焊接部焊接于电路板上,增加了电连接器100的整体焊接强度,从而使得电连接器100被侧推时不易损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在纵向上位于中央的两对信号端子201及位于信号端子201的纵向两侧的两对电源端子202,所述电源端子202用以与对接端子中的电源端子相对接。所述导电端子20的电源端子202与信号端子201在横向截面上的结构大致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电源端子202的纵向长度远大于信号端子201的纵向长度,以保证其可导通大电流;并且所述电源端子202具有上述第二焊接部25,而所述信号端子201不具有上述第二焊接部。同时,所述导电端子20的电源端子202的厚度为0.1mm,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电源端子202的阻抗。
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对接端子同时接触所述导电端子20的内壁接触部21与外壁接触部22,具体的,所述对接端子弹性抵接于内壁接触部21的接触表面,而所述对接端子与外壁接触部22的锁定部221相互卡扣而锁定。由此,所述第一焊接部24、内壁接触部21 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即电流的流通路径),所述第二焊接部25、外壁接触部22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相较于传统技术中仅形成单一的通流路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通流路径来增加导电端子间的通流能力。
所述第二焊接部25、外壁接触部22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的第二通流路径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4、内壁接触部21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的第一通流路径,是以,所述第二通流路径为最短的通流路径,有利于在使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通流路径最短化,进而可实现对该终端设备的快速充电。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202之间的通流路径导通的最大电流为20A。
结合图6及图7所示,所述保护支架30是由金属件通过抽引成型方式制成且一体注塑成型于绝缘本体10的端壁12上,从而在提升绝缘本体10强度的同时避免了电连接器100插拔时对绝缘本体10的破损。所述保护支架30设有遮覆于端壁12顶面的顶面遮蔽部31、自顶面遮蔽部31的横向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侧面遮蔽部32及自顶面遮蔽部31的纵向外侧向下弯折延伸的外壁遮蔽部33,所述侧面遮蔽部32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11 的外壁面,且所述外壁遮蔽部33遮覆于端壁12的外壁面。
所述顶面遮蔽部31、侧面遮蔽部32与外壁遮蔽部33三者共同围设形成无缝的角部遮蔽部34,所述角部遮蔽部34遮覆于端壁12横向两侧的顶角。所述角部遮蔽部34为全包裹结构且遮覆于端壁12横向顶角处的顶面及外壁面,实现了对绝缘本体10的顶角的全包裹结构,即实现了对电连接器100的端壁12的顶角的保护,从而防止了绝缘本体10的破损。
所述顶面遮蔽部31遮覆于端壁12的顶面及至少部分侧壁11的顶面,所述保护支架30设有自顶面遮蔽部31的内侧向下弯折的导引部35,所述导引部35包括自顶面遮蔽部31的横向内侧向下延伸的侧壁导引部351及自顶面遮蔽部31的纵向内侧向下延伸的端壁导引部352。所述电连接器 100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导引部35用以导引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支架的插入并且与上述对接支架相接触,从而实现对接连接器的准确插接与导通。同时,所述侧面遮蔽部32未超出侧壁11的外壁面,且所述保护支架 30设有自侧面遮蔽部32的底边沿横向向外延伸的焊接脚36,所述焊接脚 36可固定地安装在电路板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电端子20设有自内壁接触部21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第一焊接部24及自外壁接触部22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第二焊接部25,所述第一焊接部24与第二焊接部25 在纵向上分离设置,且两者均焊接于电路板上。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焊接部24、内壁接触部21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所述第二焊接部25、外壁接触部22及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且所述第二通流路径小于第一通流路径。是以所述第二通流路径为最短的通流路径,有利于在使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通流路径最短化,从而使得电连接器100的整体阻抗较小,有利于提升电接器100的通流能力。同时,所述导电端子20通过第一焊接部24与第二焊接部25焊接于电路板上,增加了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强度,从而使得电连接器100被侧推时不易损坏。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个侧壁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的两个端壁,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位于所述侧壁的内壁的内壁接触部、位于所述侧壁的外壁的外壁接触部及连接所述内壁接触部与所述外壁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侧壁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自所述内壁接触部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焊接部及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底部沿横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纵向上分离设置,且两者均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自所述内壁接触部的底部向外延伸且经过所述外壁接触部的纵向一端的下方,所述第二焊接部自所述外壁接触部的纵向另一端的底部向外延伸,且所述第二焊接部的纵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纵向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内壁接触部及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一通流路径,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外壁接触部及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之间形成第二通流路径,且所述第二通流路径小于所述第一通流路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接触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外壁接触部共同形成倒U型接触部,所述内壁接触部与所述外壁接触部中的一个具有平滑的接触表面,而另一个具有位于上端且向外凸伸的锁定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在纵向上位于中央的信号端子及位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两侧的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的纵向长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纵向长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纵向两端的保护支架,所述保护支架设有遮覆于所述端壁顶面的顶面遮蔽部、自所述顶面遮蔽部的横向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侧面遮蔽部及自所述顶面遮蔽部的纵向外侧向下弯折延伸的外壁遮蔽部,所述侧面遮蔽部至少部分遮覆于所述侧壁的外壁面,所述外壁遮蔽部遮覆于所述端壁的外壁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遮蔽部、所述侧面遮蔽部与所述外壁遮蔽部三者共同围设形成无缝的角部遮蔽部,所述角部遮蔽部为全包裹结构且遮覆于所述端壁的横向顶角处的顶面及外壁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支架是由金属件通过抽引成型方式制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遮蔽部遮覆于所述端壁的顶面及至少部分所述侧壁的顶面,所述保护支架设有自所述顶面遮蔽部的横向内侧向下延伸的侧壁导引部及自所述顶面遮蔽部的纵向内侧向下延伸的端壁导引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遮蔽部未超出所述侧壁的外壁面,且所述保护支架设有自所述侧面遮蔽部的底边向外延伸的焊接脚。
CN202023165484.5U 2020-12-24 2020-12-24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4176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65484.5U CN214176262U (zh) 2020-12-24 2020-12-24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65484.5U CN214176262U (zh) 2020-12-24 2020-12-24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76262U true CN214176262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608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65484.5U Active CN214176262U (zh) 2020-12-24 2020-12-24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762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40001484A (ko) 2022-06-27 2024-01-03 몰렉스 엘엘씨 리셉터클 피팅 네일,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조립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40001484A (ko) 2022-06-27 2024-01-03 몰렉스 엘엘씨 리셉터클 피팅 네일,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조립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21572B (zh) 电连接器
US111527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1564717A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KR101026650B1 (ko) 전기 커넥터
CN111564716A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4176262U (zh) 电连接器
CN213845615U (zh) 电连接器
CN212230649U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12230648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8731863U (zh) 连接器
CN213845577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2934900U (zh) 电连接器
CN112310682A (zh) 电路板连接器
CN212934901U (zh) 电连接器
CN111969344A (zh) 电连接器
CN209860225U (zh) 电连接器
CN213845571U (zh) 电连接器
CN213845575U (zh) 电路板连接器
CN214797996U (zh) 电连接器
JP3195101U (ja) コネクタ端子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含む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110247217B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12086776A (zh) 电连接器
CN215343114U (zh) 电连接器
CN218770180U (zh) 板对板插头电连接器
CN218070278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