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24169U - 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24169U
CN216424169U CN202120574126.5U CN202120574126U CN216424169U CN 216424169 U CN216424169 U CN 216424169U CN 202120574126 U CN202120574126 U CN 202120574126U CN 216424169 U CN216424169 U CN 2164241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unit
bag body
seat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741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涛
肖潇
张南
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Anwen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Anwen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Anwen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Anwen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7412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241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241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241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有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包括:承载垫体和蒙覆于所述承载垫体上的座椅蒙皮,还包括:位于所述承载垫体和座椅蒙皮之间的至少一组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包括:嵌入所述承载垫体内的震动单元和与所述震动单元通过定位结构连接的气囊体单元。

Description

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具体公开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驾驶而言,长途用车或长时间驾驶所造成的问题,不仅造成精神的疲备外,更因长期保持同一姿势而导致肌肉僵硬、酸疲,甚至衍生驾驶注意力无法集中现象,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是以如何消除驾驶人的疲劳实为一重要课题。
为解决长时间驾驶所衍生的疲劳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实施适当按摩,现有技术中目前通常在汽车座椅上安装气动按摩系统,包括:微型气泵气源体、多个气路控制阀组、多个点阵布置的气动囊体,其中:气动囊体,设置在座椅椅面面套的内侧,实现对乘员身体的气动挤压按揉。这种单纯气动囊体充放气的气动按摩形式,相对于车辆座椅使用者来说,顶压式的按摩作动方式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性需求。此外,现有技术中还会在汽车座椅中设置机械震动式按摩,以点阵布置的震动形式实现对乘员的按摩功能。但是,由于椅面会感觉到硬物的存在,会造成座椅使用者的身体感觉不适,损害了乘员的乘坐体验,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包括:承载垫体和蒙覆于所述承载垫体上的座椅蒙皮,还包括:位于所述承载垫体和座椅蒙皮之间的至少一组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包括:嵌入所述承载垫体内的震动单元和与所述震动单元通过定位结构连接的气囊体单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承载垫体上相对靠近座椅蒙皮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纳震动单元的预留凹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预留凹槽上槽边边沿的周向设有与预留凹槽连通的环向凹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气囊体单元上的外接部;所述外接部与所述震动单元的外壳固接;所述外接部为气囊体单元的软性表层;或附着在气囊体单元的辅助层;或套设于气囊体单元上的至少一个呈环形结构且与气囊体单元固接的吊带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定位结构为能够容纳震动单元的容留袋体;所述容留袋体为与所述气囊体单元一体式结构的囊体结构;或,所述容留袋体为独立设置的囊体结构且其周向边沿与所述气囊体单元固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承载垫体上设有用于容纳震动单元连接导线和/或气囊体单元的连接气管贯穿至承载垫体上相对远离座椅蒙皮一侧的引导通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于所述震动单元和气囊体单元之间的第一柔性薄层;所述第一柔性薄层所述气囊体单元的外接部固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于所述震动单元和气囊体单元之间的第二柔性薄层;所述第二柔性薄层贴附于所述气囊体单元上相对靠近所述震动单元的侧壁上。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按摩模组中所述气囊体单元对应至少两个震动单元;或,所述按摩模组中所述震动单元对应至少两个气囊体单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用于控制按摩模组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能够同时控制至少一组按摩模组。
综上所述,本申请公开有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结构。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承载垫体和座椅蒙皮之间设有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包括通过定位结构相互连接的震动单元和气囊体单元。按摩模组作为座椅按摩系统中的结构,能够以点阵的形式布置在所述承载垫体和座椅蒙皮之间,实际使用中,气囊体单元经由充气而膨胀变硬,通过座椅蒙皮抵触乘员的身体,启动与气囊体单元相连接的震动单元,其产生的震动效果通过膨胀的气囊体单元、蒙皮向乘员身体传递,实现良好的按摩效果,当气囊体单元泄气时,停止震动单元。在整个的使用过程中,基于定位结构的设计,震动单元和气囊体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对应固定,避免二者之间发生错位偏移,保证其按摩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现有的汽车按摩座椅中往往设置气动按摩组件,包括:微型气泵气源体、多个气路控制阀组、多个点阵布置的气动囊体,在气动囊体充放气的过程中,其能够对乘员身体进行挤压按揉,但是,其按摩作动方式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乘员的实际舒适性需求。此外,现有的汽车按摩座椅中还设计有独立设置的机械式振动按摩,其工作原理此处不赘,但在应用过程中,座椅蒙皮表面能够感觉到硬质凸起,损害了乘员的乘坐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汽车按摩座椅包括:承载垫体10和蒙覆于所述承载垫体10上的座椅蒙皮20,二者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参考现有技术即可,此处不赘。座椅蒙皮上与所述按摩模组相对应的位置能够产生足量的变形。
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图1中座椅按摩系统的改进在于:位于所述承载垫体10和座椅蒙皮20之间的至少一组按摩模组30。所述按摩模组 30包括:嵌入所述承载垫体10内的震动单元31和与所述震动单元31通过定位结构连接的气囊体单元32。
其中:
震动单元31,其控制装置的驱动下能够产生震动效果,为安装震动单元,将所述震动单元嵌设入所述承载垫体内,能够实现对其的位置限定,此外,蒙覆于承载垫体上的座椅蒙皮也能够对震动单元的位置进行限定。具体地,其可以是电机驱动偏心轮的震动器;也可以是电磁振荡线圈构成的震动器,或电机和减速器配合的偏心扭轴构成的循环顶压震动器。
气囊体单元32,其控制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实现充放气,当其内充满气体时,气囊体单元膨胀变硬,能够将震动单元产生的震动效果通过气囊体单元传递至气囊体单元上相对远离所述震动单元的一侧;当其内气体消失时,气囊体单元变软,震动单元停止动作。具体地,所述气囊体单元可以为单气囊,也可以为叠置且相互连通的多个单气囊。
具体地,单个按摩模组30内,可包括:一个震动单元31和与其对应的一个气囊体单元32。
具体地,单个按摩模组30内,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气囊体单元 32对应至少两个震动单元31。
具体地,单个按摩模组30内,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震动单元31 对应至少两个气囊体单元32。
基于上述设计,当震动单元31与气囊体单元32之间构成一一对应的层叠关系时,所述震动单元位于所述气囊体单元几何中心的正下方。所述气囊体单元32通过定位结构与所述震动单元相连接,二者之间构成相对位置稳定的一体式层叠关系,避免由于按摩作动、人体挤压、安装空间偏移所造成的二者之间的位置偏移,影响该按摩单元的作动按摩效果。请参考图2。图2中给出定位结构的一种简单实施方式,震动单元长时间动作有可能会时气气囊体单元产磨损从而漏气失效。我们可以采用至少一层无纺毡、发泡、硅胶垫、无纺布等材料采用胶粘或者热压或者其他方式固定在气囊体单元上,这些材料作为定位连接结构,它的另一侧通过胶粘、卡接或者缝纫等等方式固定在震动单元上。
在实际应用中,气囊体单元经由充气而膨胀变硬,通过座椅蒙皮抵触乘员的身体,启动与气囊体单元相连接的震动单元,其产生的震动效果通过膨胀的气囊体单元、蒙皮向乘员身体传递,实现良好的按摩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其一方面能够通过气囊体单元的膨胀延展按摩行程,另一方面在气囊体单元膨胀之后启动震动单元能够向乘员传递震动效果。在此设计下,能够突破二者的简单结合,既延展了按摩模组的行程,又能够缓解硬质凸起物的不良体验,大幅度地改善按摩效果。提升乘员体验。
在另一具体结构形式下,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气囊体单元32对应至少两个震动单元31,以两个为例,请参考图3,具体地,所述震动单元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在所述气囊体单元的下方。当其内充满气体时,气囊体单元膨胀变硬,能够将两个震动单元产生的震动效果通过气囊体单元传递至气囊体单元上相对远离所述震动单元的一侧;当其内气体消失时,气囊体单元变软,震动单元停止动作。
在另一具体结构形式下,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震动单元31对应至少两个气囊体单元32,以两个为例,请参考图4,具体地,所述气囊体单元32可以沿水平方向分布在所述震动单元31的上方。当其内充满气体时,两个气囊体单元膨胀变硬,能够将震动单元产生的震动效果通过气囊体单元传递至气囊体单元上相对远离所述震动单元的一侧;当其内气体消失时,气囊体单元变软,震动单元停止动作。
在具体的一应用场景中,所述汽车按摩座椅中按摩系统包括呈点阵式分布的按摩单元。上述实施方式中震动单元和气囊体单元共同构成了按摩模组,所述按摩单元中包括至少一个按摩模组,也即,所述按摩单元也可以包括:单独气动控制的气囊组件81;也可以包括:单独的电动震动组件82。按摩模组与单独的气囊组件以及单独的电动震动组件的排布方式不受限制,请参考图18。图18中,承载垫体上设有呈4行*2列的按摩系统,其中按摩模组位于相对下方的位置,剩余位置布置的是单独的气囊组件81。坐垫垫体上设有呈2行*2列,其中按摩模组位于相对靠前的位置,剩余位置布置的是单独的电动震动组件82。可选地,按摩模组亦可以设置在座椅侧翼上。
请参考图5所示,所述承载垫体10上相对靠近座椅蒙皮20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纳震动单元31的预留凹槽11。所述预留凹槽11的尺寸以能够容纳震动单元,其形状不加限定,其横截面可为矩形或圆形,或其他任意多边形。
请参考图5所示,在预留凹槽11的设计基础上,本实施方式中还在所述预留凹槽11上槽边边沿的周向设有与预留凹槽11连通的环向凹槽 12。环向凹槽的设计能够起到定位气囊体单元的作用,当按摩系统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其能够容纳气囊体单元,能够有效地缓解气囊体单元在座椅表面造成的异物感,明显提升乘坐体验。
为实现气囊体单元和震动单元31之间的定位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设计所述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气囊体单元32上的外接部。所述外接部与所述震动单元31的外壳固接。具体地,可以是将气囊体单元的外接部,经超声波焊接、粘接、卡接、挂接、热熔接、缝接;与震动单元31的外壳构成连接关系。
气囊体单元的外接部,可以是气囊体单元的软性表层材料层41,请参考图6。
也可以是附着在气囊体单元的辅助层,如:
气囊体单元上相对靠近震动单元的一侧贴附有连接软层42,请参考图7。
气囊体单元上套设的至少一个呈环形结构且与气囊体单元固接的吊带层43,请参考图8。所述吊带为可伸缩材质,不会影响气囊体单元的伸展过程。
气囊体单元上套设的能够整体包覆所述气囊体单元的定位套接层44,请参考图9。所述定位套接层为可伸缩材质,不会影响气囊体单元的伸展过程。优选地,所述定位套接层可为镂空结构,其可以套接一个气囊体或叠置的至少两个气囊体。
气囊体单元上相对靠近震动单元的一侧粘接有双面粘接层45,请参考图10。
气囊体单元上相对靠近震动单元的一侧外接部可以是气囊体密封材料延伸出一部分,其上设置出袋体的结构,袋体部分可以用同种材料也可以采用无纺布等气袋材料,请参考图16。
为实现气囊体单元和震动单元31之间的定位连接,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结构为能够容纳震动单元31的容留袋体50。
具体地,请参考图11,所述容留袋体50为与所述气囊体单元32一体式结构的囊体结构;可选地,其一侧可设有开口,所述震动单元31通过开口置于所述容留袋体50内,再嵌入所述承载垫体内。优选地,所述开口在置入震动单元之后边沿可以固接。
在一应用场景下,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震动单元31对应至少两个气囊体单元32时,两所述气囊体单元32的底部可以共同设有一与二者一体式结构的容留袋体,其一侧可设有开口,所述震动单元31通过开口置于所述容留袋体50内,优选地,所述开口在置入震动单元之后边沿可以固接,请参考图12,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气囊体单元上亦可以套设的能够整体包覆所述气囊体单元的定位套接层44,此情境下,所述容留袋体可以与所述定位套接层一体式设计。
在一应用场景下,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气囊体单元32对应至少两个震动单元31,两个震动单元可以同时置入一容留袋体中,所述开口在置入震动单元之后开口边沿可以固接。可选地,容纳有两个震动单元的容留袋体,可以置入同一预留槽体内。优选地,两所述震动单元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固定。可选地,两个震动单元相互分离地设置在容留袋体内,并且分别置于两个相邻的预留凹槽内,请参考图12。例如从气囊体单元的一边或者两边延伸出与气囊体单元密封材料相同的或者不相同的材料(例如TPU或者无纺布),其上具有固定震动单元的袋体。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气囊体单元上亦可以套设的能够整体包覆所述气囊体单元的定位套接层44,此情境下,所述容留袋体可以与所述定位套接层一体式设计。
具体地,所述容留袋体50为独立设置的囊体结构且其周向边沿与所述气囊体单元32固接。所述容留袋体50的边沿所述气囊体单元固接,即可实现震动单元与气囊体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限定。
在一应用场景下,请参考图13,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震动单元 31对应至少两个气囊体单元32时,将震动单元共同置入与所述气囊体单元32一体式结构容留袋体50内,再将容留袋体50的边沿与两所述气囊体单元固接,即可实现震动单元与气囊体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限定。
在一应用场景下,请参考图14,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气囊体单元 32对应至少两个震动单元31,两个震动单元可以同时置入一容留袋体中,所述容留袋体50的边沿所述气囊体单元固接,即可实现震动单元与气囊体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限定。可选地,容纳有两个震动单元的容留袋体,可以置入同一预留槽体内,优选地,两所述震动单元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固定。可选地,两个震动单元相互分离地设置在容留袋体内,并且分别置于两个相邻的预留凹槽内。
请参考图15,基于震动单元31和气囊体单元32的一体式设计,有助于气囊体单元32的连接气管与震动单元31的连接导线可以一起规整地布置在一起。可以极大地方便了该按摩单元以及其所在的按摩单元组的结构完整性,实现在座椅上安装时的一体快速安装,避免了分散的零部件结构容易发生的装配错误。
请参考图1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于所述震动单元 31和气囊体单元32之间的第一柔性薄层60;具体应用场景下,当震动单元和气囊体单元之间通过外接部的结构连接时,所述第一柔性薄层60 与所述气囊体单元32的外接部固接。
优选的,第一柔性薄层为耐磨材质。图16中,例如从气囊体单元的一边或者两边延伸出与气囊体单元密封材料相同的或者不相同的材料 (例如TPU或者无纺布),其上具有固定震动单元的袋体。其中:从气囊体单元的一边或者两边延伸出的即为外接部,所述外接部可以直接与震动单元固接,亦可如附图16所示的,将震动单元置入容置袋体内,并将容置袋体的边沿与外接部固接。在此种设计下,第一柔性薄层60设于外接部上相对靠近震动单元的一侧。
请参考图17,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于所述震动单元 31和气囊体单元32之间的第二柔性薄层70;具体应用场景下,当震动单元和气囊体单元之间通过容留袋体的结构连接时,所述第二柔性薄层 70贴附于所述气囊体单元32上相对靠近所述震动单元31的侧壁上。
优选的,第二柔性薄层为耐磨材质。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座椅按摩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按摩模组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能够同时控制至少一组按摩模组30。
具体地,控制单元用于对按摩模组发出控制指令,使得按摩模组内的气囊体单元和震动单元在控制指令的控制下相应的进行工作,如:在一应用场景下,控制指令使得气囊体单元充气至膨胀变硬的状态时,再驱动震动单元开始震动;当控制指令使得气囊体单元泄气至变软时,再使得震动单元停止震动。具体地,控制指令可以采用简单编程的方式实现对气囊体单元中充气组件的启动和停止时间进行控制,且实现对震动单元内震动电机的启动和停止时间进行控制。
为节省控制单元的整体结构,且便于对整体按摩系统进行整体化控制,以实现更佳的按摩效果,所述控制单元能够同时控制至少一个按摩模组,具体地,可以在按摩单元内设置与按摩模组对应的信号接口,并通过该信号接口向相应的按摩模组发送控制指令。
在具体的使用中,当ECU获取车辆危险驾驶的提醒信号时(如:速度明显超速,或者,经雷达检测与前车距离过近时),ECU可将提醒信号发送至控制单元处,并基于该提醒信号启动震动单元,使其以一定频率震动,以辅助提醒驾驶者。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包括:承载垫体(10)和蒙覆于所述承载垫体(10)上的座椅蒙皮(20),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所述承载垫体(10)和座椅蒙皮(20)之间的至少一组按摩模组(30),所述按摩模组(30)包括:嵌入所述承载垫体(10)内的震动单元(31)和与所述震动单元(31)通过定位结构连接的气囊体单元(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垫体(10)上相对靠近座椅蒙皮(20)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纳震动单元(31)的预留凹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留凹槽(11)上槽边边沿的周向设有与预留凹槽(11)连通的环向凹槽(1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气囊体单元(32)上的外接部;
所述外接部与所述震动单元(31)的外壳固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结构为能够容纳震动单元(31)的容留袋体(50);
所述容留袋体(50)为与所述气囊体单元(32)一体式结构的囊体结构;
或,
所述容留袋体(50)为独立设置的囊体结构且其周向边沿与所述气囊体单元(32)固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垫体(10)上设有用于容纳震动单元(31)连接导线和/或气囊体单元(32)的连接气管贯穿至承载垫体(10)上相对远离座椅蒙皮(20)一侧的引导通道(13)。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于所述震动单元(31)和气囊体单元(32)之间的第一柔性薄层(60);所述第一柔性薄层(60)与所述气囊体单元(32)的外接部固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于所述震动单元(31)和气囊体单元(32)之间的第二柔性薄层(70);所述第二柔性薄层(70)贴附于所述气囊体单元(32)上相对靠近所述震动单元(31)的侧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气囊体单元(32)对应至少两个震动单元(31);
或,所述按摩模组(30)中所述震动单元(31)对应至少两个气囊体单元(32)。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控制按摩模组的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能够同时控制至少一组按摩模组(30)。
CN202120574126.5U 2021-03-22 2021-03-22 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Active CN2164241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74126.5U CN216424169U (zh) 2021-03-22 2021-03-22 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74126.5U CN216424169U (zh) 2021-03-22 2021-03-22 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24169U true CN216424169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15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74126.5U Active CN216424169U (zh) 2021-03-22 2021-03-22 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241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24320B1 (en) Vehicle seat
CN108297771B (zh) 车辆座椅
JP4305663B2 (ja) マッサージ機能及び形状調整を有する車両シート
EP1142751B1 (en) Adaptable seat
JP2018100054A (ja) 空気供給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18095015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408391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EP4289313A1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CN216424169U (zh) 具备集成按摩功能的座椅按摩系统
CN215154125U (zh) 具备集成震动功能的座椅腰托按摩系统
KR101118101B1 (ko) 차량용 공압 안마기
JP2018070075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20548975U (zh) 一种汽车座椅按摩系统及汽车座椅
CN211765115U (zh) 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JP733588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シートパッド
CN110774948A (zh) 一种座椅舒适性调节装置及汽车座椅
US20190077340A1 (en) Trim elements for 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comprising a piezoelectric member
CN213383979U (zh) 用于汽车座椅的可折叠按摩气囊组件及汽车座椅
CN220996206U (zh) 一种按摩气动囊体及汽车座椅
CN220429955U (zh) 一种汽车座椅及脚托全身按摩系统
KR100314636B1 (ko) 차량용 난방 시트
KR20220088558A (ko) 시트 진동유닛
JP202205631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3120967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
JP2023001005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