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01367U - 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01367U
CN216401367U CN202122324768.2U CN202122324768U CN216401367U CN 216401367 U CN216401367 U CN 216401367U CN 202122324768 U CN202122324768 U CN 202122324768U CN 216401367 U CN216401367 U CN 216401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energy
energy absorption
vehicle
piston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247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权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2476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01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01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01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安装于车辆的后纵梁处,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吸能部、吸能缸和活塞杆;其中,吸能部设置在车辆的后防撞梁与车辆的后纵梁之间,吸能缸设置在车辆的后纵梁腔体内部,活塞杆的一端位于吸能缸外,另一端滑动连接于吸能缸内;还包括位于吸能缸内的弹性件,活塞杆的端部与弹性件连接,弹性件用于在活塞杆朝向吸能缸内移动时,对活塞杆产生弹力。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可以减轻车辆被碰撞时的损伤程度。

Description

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遇到后方碰撞时,导致后纵梁位置的车身会出现变形,现有吸收碰撞能量的主要功能元件是后保险杠。后保险杠防撞杆为一件式构件,主要功能是抵抗由后保险杠传递过来的冲击,然后将该冲击传递给车体。
但是,当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较大时,后保险杠防撞杆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车辆受到严重的损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旨在减轻车辆被碰撞时的损伤程度。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安装于车辆的后纵梁处,包括吸能部、吸能缸和活塞杆;其中,所述吸能部设置在车辆的后防撞梁与车辆的后纵梁之间,所述吸能缸设置在车辆的后纵梁腔体内部,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吸能缸外,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吸能缸内;还包括位于所述吸能缸内的弹性件,所述活塞杆的端部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用于在所述活塞杆朝向所述吸能缸内移动时,对所述活塞杆产生弹力。
可选地,所述吸能缸包括缸体、第一缸盖和第二缸盖;所述第一缸盖和所述第二缸盖分别设置在所述缸体的两端;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吸能缸的端部上设置有活塞块,所述活塞块与所述缸体的内壁接触,且所述活塞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缸体内。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活塞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缸盖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活塞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缸盖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活塞块将所述吸能缸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吸能缸的内壁上开设有泄压槽,所述活塞块移动至所述泄压槽所在的位置时,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可选地,所述泄压槽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泄压槽沿着所述吸能缸的内壁均匀间隔开设。
可选地,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吸能缸外的端部上设置有碰撞部。
可选地,所述吸能缸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座,多个所述安装座均与车辆的后纵梁腔体内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缸盖与所述缸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缸盖与所述缸体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吸能辅助装置。
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通过在车辆的后纵梁处安装吸能部和吸能缸吸收车辆被碰撞后产生的碰撞能量,当车辆后部被碰撞时,碰撞力到达后防撞梁上,后防撞梁在碰撞力的冲击下,挤压吸能部,使得吸能部发生形变,吸能部形变后产生弹力缓冲碰撞力,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同时设置在吸能部内的活塞杆受到后防撞梁的挤压向吸能缸内移动,吸能缸内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与活塞杆连接,当活塞杆向吸能缸内移动时,弹性件被活塞杆挤压后产生弹力,从而缓冲碰撞力,通过吸能缸与吸能部共同吸收碰撞的能量,可以更好地缓冲碰撞力,进而减轻车辆被碰撞后的损害程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吸能辅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吸能辅助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吸能辅助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泄压槽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吸能部;2、吸能缸;21、第一腔体;22、第二腔体;23、缸体;3、第一缸盖;4、第二缸盖;5、活塞杆;6、碰撞部;7、弹性件;71、第一弹簧;72、第二弹簧;8、安装座;9、活塞块;10、泄压槽;11、密封圈;12、弹性部;13、刚性部;14、后纵梁;15、后防撞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车辆后保险防撞杆主要包括后保险杠和缓冲装置,后保险杠安装在车辆的后防撞梁15上,在后保险杠上安装缓冲装置用来缓冲车辆被撞击后的撞击力,一般缓冲装置设置为橡胶垫,但是利用橡胶垫缓冲,撞击力直接施加在橡胶垫上,橡胶垫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有限,从而会导致车辆受到严重损害。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通过在车辆的后纵梁处安装吸能部和吸能缸吸收车辆被碰撞后产生的碰撞能量,当车辆后部被碰撞时,碰撞力到达后防撞梁上,后防撞梁在碰撞力的冲击下,挤压吸能部,使得吸能部发生形变,吸能部形变后产生弹力缓冲碰撞力,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同时设置在吸能部内的活塞杆受到后防撞梁的挤压向吸能缸内移动,吸能缸内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与活塞杆连接,当活塞杆向吸能缸内移动时,弹性件被活塞杆挤压后产生弹力,从而缓冲碰撞力,通过吸能缸与吸能部共同吸收碰撞的能量,可以更好地缓冲碰撞力,进而减轻车辆被碰撞后的损害程度。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包括吸能部1、吸能缸2和活塞杆5;其中,吸能部1设置在车辆的后防撞梁15与车辆的后纵梁14之间,吸能缸2设置在车辆的后纵梁14腔体内部,活塞杆5的一端位于吸能缸2外,另一端滑动连接于吸能缸2内。
吸能辅助装置还包括位于吸能缸2内的弹性件7,活塞杆5的端部与弹性件7连接,活塞杆5与弹性件7连接的端部和弹性件7均位于吸能缸2内,弹性件7用于在活塞杆5朝向吸能缸2内移动时,对所述活塞杆5产生弹力。
具体地,吸能部1设置为一个盒体,吸能部1的一侧与车辆的后防撞梁15焊接在一起,另一侧焊接在车辆的后纵梁14上;吸能部1的侧壁由多个刚性部与多个弹性部组成,刚性部与弹性部间隔设置,并且弹性部向吸能部1内凹进;在本实施例中,刚性部与弹性部的材质均为钢材,但是弹性部的厚度小于刚性部的厚度,因此,弹性部具有较好的弹性。
在车辆的后防撞梁15受到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力会传递到吸能部1,使得吸能部1受到挤压,从而使得吸能部1上的弹性部发生形变并产生弹力,从而使得吸能部1可以缓冲一部分碰撞力,使得车辆后部在受到碰撞时可以缓冲一部分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减轻车辆受损的情况。
在其他实施例中,吸能部1还可以是一个桶体。
另外,参照图2所示,活塞杆5的一端与车辆的后防撞梁15之间有一定间隙,在车辆的后防撞梁15受到碰撞时,后防撞梁15受到碰撞力,从而挤压吸能部1,使得吸能部1发生形变的同时,后防撞梁15朝向吸能缸2所在的方向发生位移,从而与活塞杆5相接触,活塞杆5受到碰撞力后,朝向吸能缸2内发生位移,活塞杆5的移动会带动弹性件7发生形变,弹性件7形变后会产生与碰撞力方向相反的弹力来缓冲碰撞力,使得弹性件7可以缓冲一部分碰撞能量,使得车辆后部被碰撞时得到缓冲,减轻了车辆的受损情况。
活塞杆5与后防撞梁15之间的间隙可以使后碰撞梁受力后,先被吸能部1缓冲一部分碰撞能量,再碰撞到活塞杆5,从而减小对活塞杆5的碰撞力,增加活塞杆5的使用寿命。
通过吸能部1缓冲一部分碰撞力,活塞杆5与弹性件7缓冲一部分碰撞力,使得车辆被碰撞时,能更有效地缓冲碰撞力,从而减轻车辆的受损情况。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吸能缸2包括缸体23、第一缸盖3和第二缸盖4;第一缸盖3和第二缸盖4分别设置在所述缸体的两端;活塞杆5位于所述吸能缸2的端部上设置有活塞块9,活塞块9与缸体23的内壁接触,且活塞块9滑动连接于缸体23内。
具体地,第一缸盖3和第二缸盖4上均设置有螺栓,螺栓分别将第一缸盖3和第二缸盖4分别固定于缸体23的两侧,使得吸能缸2内部形成密闭的空间。
第一腔体21上开设有连接孔,活塞杆5穿过连接孔向缸体23的内部延伸,活塞块9焊接在活塞杆5位于缸体23内部的一端,活塞块9与缸体23的每个内壁接触且滑动连接,这样,在活塞块9在缸体23内移动时,活塞块9两侧的缸体23内部空间发生变化,使得缸体23内部会产生气压,从而形成与碰撞力方向相反的压力,这部分压力也可以缓冲一部分碰撞力,实现缓冲碰撞能量的效果,减轻车辆被碰撞时的损伤程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弹性件7包括第一弹簧71;第一弹簧71的一端与活塞块9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缸盖3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一弹簧71套设在活塞杆5上,在车辆后部受到碰撞后,车辆的后防撞梁15发生形变,从而挤压活塞杆5,活塞杆5向吸能缸2内部发生位移,进而推动活塞块9向吸能缸2内部发生位移,此时,活塞块9连带第一弹簧71的一端移动,另一端固定在第一缸盖3上,使得第一弹簧71被拉伸,使得第一弹簧71发生形变后产生朝向吸能缸2外方向的弹力,该弹力可以缓冲碰撞力,使得车辆受到碰撞后的损失减轻。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为了更有效地吸收碰撞力,弹性件7还包括第二弹簧72,第二弹簧72的一端与活塞块9焊接,另一端与第二缸盖4焊接。
具体地,在车辆后部受到碰撞后,车辆的防撞梁发生形变后挤压活塞杆5,活塞缸向吸能缸2内部移动从而带动活塞块9向吸能缸2内部移动,进而活塞块9挤压第二弹簧72,此时,第二弹簧72被挤压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弹力,该弹力可以缓冲碰撞力,使得车辆受到碰撞后的损失减轻。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活塞块9将吸能缸2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吸能缸2的内壁上开设有泄压槽10,活塞块9移动至泄压槽10所在的位置时,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连通。
具体地,活塞块9朝向吸能缸2内部移动时会产生气压,当产生的气压过大时,活塞块9便无法移动,泄压槽10的位置位于活塞块9移动至无法再移动的位置处。
在活塞杆5向吸能缸2内发生位移时,活塞杆5带动活塞块9向吸能缸2内部移动,此时,由于活塞块9的移动,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的空间大小会变化,第一腔体21的空间大小增大,第二腔体22的空间大小减小,而第二腔体22内部气体含量不变,因此第二腔体22内的气压会增大,使得气压产生与碰撞力方向相反的压力,该压力可以缓冲一部分碰撞力,从而进一步使得车辆被碰撞后的受损程度减轻。
在活塞块9移动至泄压槽10的位置时,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会通过泄压槽10连通,因此第二腔体22内的气体会通过泄压槽10排出至第一腔体21内,使得第二腔体22的气压减小,从而减少由于第二腔体22内部气压过大,而出现吸能缸2损坏的情况。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泄压槽10设置有多个,多个泄压槽10沿着吸能缸2的内壁均匀间隔开设。
具体地,多个泄压槽10在吸能缸2的内壁上的同一截面位置开设,使得活塞块9移动至泄压槽10的位置时,第二腔体22的气体能够从多个泄压槽10中排出至第一腔体21,从而提高泄压的效率。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活塞杆5位于吸能缸2外的端部上设置有碰撞部6。
具体地,碰撞部6设置为矩形板体,碰撞部6焊接在活塞杆5位于吸能部1的一端,碰撞部6的截面面积大于活塞杆5的截面面积,这样可以增大车辆的后防撞梁15挤压活塞杆5时的接触面积,使得活塞杆5在受到碰撞时不易损坏。
在其他实施例中,碰撞部6也可以设置为圆形板体、多边形板体或块体。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吸能缸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座8,多个安装座8均与车辆的后纵梁14腔体内壁固定连接。
具体地,安装座8焊接在吸能缸2的外壁上,安装座8呈L型,每个安装座8上均设置有螺栓,螺栓将安装座8固定在车辆的后纵梁14腔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安装座8设置有四个,在吸能缸2的两侧外壁上分别设置两个安装座8,从而使得吸能缸2可以更稳定地固定连接在车辆的后纵梁14腔体内。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第一缸盖3与缸体23之间、以及第二缸盖4与缸体23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11。
具体地,密封圈11增加了缸体23的密封性,密封圈11可以设置为橡胶材质。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车辆,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吸能辅助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不同形式的改变之处,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安装于车辆的后纵梁(14)处,其特征在于:
包括吸能部(1)、吸能缸(2)和活塞杆(5);
其中,所述吸能部(1)设置在车辆的后防撞梁(15)与车辆的后纵梁(14)之间,所述吸能缸(2)设置在车辆的后纵梁(14)腔体内部,所述活塞杆(5)的一端位于所述吸能缸(2)外,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吸能缸(2)内;
还包括位于所述吸能缸(2)内的弹性件(7),所述活塞杆(5)的端部与所述弹性件(7)连接,所述弹性件(7)用于在所述活塞杆(5)朝向所述吸能缸(2)内移动时,对所述活塞杆(5)产生弹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能缸(2)包括缸体(23)、第一缸盖(3)和第二缸盖(4);所述第一缸盖(3)和所述第二缸盖(4)分别设置在所述缸体(23)的两端;
所述活塞杆(5)位于所述吸能缸(2)的端部上设置有活塞块(9),所述活塞块(9)与所述缸体(23)的内壁接触,且所述活塞块(9)滑动连接于所述缸体(2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7)包括第一弹簧(71);
所述第一弹簧(71)的一端与所述活塞块(9)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缸盖(3)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7)还包括第二弹簧(72),所述第二弹簧(72)的一端与所述活塞块(9)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缸盖(4)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块(9)将所述吸能缸(2)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
所述吸能缸(2)的内壁上开设有泄压槽(10),所述活塞块(9)移动至所述泄压槽(10)所在的位置时,所述第一腔体(21)和所述第二腔体(22)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泄压槽(1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泄压槽(10)沿着所述吸能缸(2)的内壁均匀间隔开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杆(5)位于所述吸能缸(2)外的端部上设置有碰撞部(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能缸(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座(8),多个所述安装座(8)均与车辆的后纵梁(14)腔体内壁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缸盖(3)与所述缸体(2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缸盖(4)与所述缸体(23)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1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吸能辅助装置。
CN202122324768.2U 2021-09-24 2021-09-24 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6401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24768.2U CN216401367U (zh) 2021-09-24 2021-09-24 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24768.2U CN216401367U (zh) 2021-09-24 2021-09-24 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01367U true CN216401367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94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24768.2U Active CN216401367U (zh) 2021-09-24 2021-09-24 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013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08215B2 (en) Bumper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H02267046A (ja) 車両用バンパ
KR100775806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CN216401367U (zh) 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CN104999977A (zh) 一种五级渐进式气液固耦合碰撞吸能装置及应用
JP4457302B2 (ja) 自動車用衝撃吸収部材
CN107972614B (zh) 内含弹压杆式二次吸能模型车辆前碰撞吸能装置及其方法
KR101143078B1 (ko) 복수의 충돌에너지 흡수단계를 갖는 차량의 충돌에너지 흡수장치
US10994682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2423035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缓冲防撞组件
CN202163494U (zh) 一种车辆吸能梁结构
CN101832353A (zh) 一种复合气垫式气缸缓冲消能器
CN220076313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
CN217124736U (zh) 防撞梁的吸能盒组件和车辆
CN220562681U (zh)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汽车零部件
CN215621842U (zh) 一种车身前纵梁碰撞吸能结构
CN219584131U (zh) 一种整体式前保险杠
CN213831591U (zh) 吸能装置及车辆
CN219948126U (zh)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320283U (zh) 防撞梁及车辆
CN220163820U (zh) 一种高稳定性汽车防撞横梁结构
CN220374452U (zh) 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
CN216232087U (zh) 一种合金钢型汽车前仓帽型薄壁梁
CN219687252U (zh) 一种具有牵引钩安装结构的前防撞梁总成
CN215451634U (zh) 侧滑式防撞电池包、车辆的电池包安装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