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8126U -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8126U
CN219948126U CN202321028780.1U CN202321028780U CN219948126U CN 219948126 U CN219948126 U CN 219948126U CN 202321028780 U CN202321028780 U CN 202321028780U CN 219948126 U CN219948126 U CN 2199481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vehicle
auxiliary anti
collision beam
suppor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287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春林
龙贵
刘江
何彦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287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481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81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81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支撑结构包括:副防撞梁;吸能部,所述吸能部设置于所述副防撞梁上,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适于将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卡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通过吸能部与副防撞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卡接件将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卡接连接,提高了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从而提升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小了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腿部造成的伤害。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传统车辆中的支撑结构的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的连接需要在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上分别开设多个安装孔来进行固定连接,连接处结构较为薄弱,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和吸能部的连接处受力容易发生断裂,导致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分离,吸能部无发挥作用,同时传统车辆还存在吸能部布置位置较少,吸能部无法充分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能量的问题。
公开号为CN215042646U名称为一种行人保护装置与汽车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行人保护装置与汽车,保护装置包括防撞部;所述防撞部用于设置于副防撞梁与保险杠之间,所述防撞部的一侧用于安装至所述副防撞梁上、另一侧用于朝靠近所述保险杠的方向设置;所述防撞部用于靠近所述保险杠的一端呈弧形。使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行人保护装置与汽车,可以给行人腿部水平方向的支撑力,避免行人腿部卷入车底所带来的二次碾压。
公开号为CN216269143U名称为一种有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前保险杠下支撑横梁结构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有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前保险杠下支撑横梁结构,包括前保支撑结构,前保支撑结构包括前保支撑架,前保支撑架包括吸能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吸能部后端两侧,所述吸能部由若干个纵向筋构成。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利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前保险杠下支撑横梁结构,具有在碰撞时,降低行人腿部伤害的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通过卡接件将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卡接连接,提高了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提升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小了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腿部造成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支撑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车辆的支撑结构包括:副防撞梁;吸能部,所述吸能部设置于所述副防撞梁上,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适于将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卡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通过在副防撞梁上设置吸能部,以减小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腿部造成的伤害,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卡接件将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卡接连接,简化了吸能部与副防撞梁之间的连接结构,方便副防撞梁与吸能部的装配,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提高了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效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与吸能部由于连接处结构薄弱而发生断裂,从而提升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了车辆运行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部覆盖于所述副防撞梁在车辆前进方向上的投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副防撞梁包括:底板;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设置于所述底板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朝向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背离彼此的方向上凸出且适于与所述卡接部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卡接件包括:第一卡爪和第二爪,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设置于所述吸能部朝向所述副防撞梁的一侧且在高度方向上设置,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正对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适于收容至少部分所述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分别构造为多个且在高度方向上正对和/或交错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接件构造为在吸能部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凸部与所述卡接件构造为彼此一一对应的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吸能部构造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部构造为泡棉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还包括:吸能盒,所述副防撞梁构造为朝向车辆前进方向凸出的弧形,所述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副防撞梁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吸能盒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吸能盒内形成有吸能腔。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因此该车辆的吸能部与副防撞梁之间卡接连接,提高了副防撞梁与吸能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与吸能部的连接处稳定可靠,使得吸能部能够稳定吸收大量碰撞时产生的能量,降低车辆的损伤,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保证了车辆内部乘客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的副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的吸能部与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支撑结构1;
副防撞梁11、第一翻边111、第二翻边112、凸部113;
吸能部12、卡接件121、第一卡爪122、第二卡爪123、凹槽124;
吸能盒13、安装孔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传统车辆中的支撑结构的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之间的连接需要在副防撞梁和吸能部上分别开设多个安装孔来进行固定连接,连接处结构较为薄弱,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和吸能部的连接处受力容易发生断裂,导致吸能部与副防撞梁分离,吸能部无发挥作用,同时传统车辆还存在吸能部布置位置较少,吸能部无法充分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能量的问题。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车辆的支撑结构1包括:副防撞梁11和吸能部12;吸能部12设置于副防撞梁11上,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121,卡接件121适于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卡接。
支撑结构1主要由副防撞梁11和吸能部12组成,副防撞梁11设置于车身上,一方面,副防撞梁11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降低车辆受损伤程度,并减少乘客受到的伤害,另一方面,副防撞梁11还可以防止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之后行人被卷入车底,避免车辆对行人造成二次伤害,副防撞梁11上设置有吸能部12,当车辆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吸能部12可以用于吸收大量车辆碰撞时产生的能量,降低车辆的损伤。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吸能部12除了能够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吸能部12还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以减小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造成的伤害,副防撞梁11和吸能部12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121,卡接件121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卡接连接,简化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之间的连接结构,方便副防撞梁11与吸能部12的装配,同时还解决了在副防撞梁11和吸能部12上分别开设多个安装孔101来进行固定连接所造成的连接处结构较为薄弱的问题,避免了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连接处结构薄弱发生断裂,导致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分离,吸能部12无法吸收车辆碰撞所产生的能量,提高了副防撞梁11和吸能部1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升了支撑结构1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了车辆运行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1通过在副防撞梁11上设置吸能部12,以减小车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腿部造成的伤害,副防撞梁11和吸能部12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121,卡接件121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卡接连接,简化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之间的连接结构,方便副防撞梁11与吸能部12的装配,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提高了副防撞梁11和吸能部1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效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11与吸能部12由于连接处结构薄弱而发生断裂,从而提升了支撑结构1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了车辆运行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吸能部12覆盖于副防撞梁11在车辆前进方向上的投影。吸能部12能够完全将副防撞梁11朝向车辆行进方向的一侧表面覆盖住,提高了支撑结构1的吸能效果。当车辆与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吸能部12能够完全将副防撞梁11朝向车辆行进方向的一侧表面覆盖,使得碰撞车辆不会直接与本申请中车辆的副防撞梁11相碰撞,碰撞车辆会与本申请车辆中的吸能部12相接触,碰撞时产生的撞击力大部分被吸能部12所吸收,小部分的撞击力由吸能部12传递至副防撞梁11,小部分的撞击力经副防撞梁11吸收后传递至车身,从而可以减小了车身受到的损伤,更好的保护了乘务舱中乘客的安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由于吸能部12能够完全将副防撞梁11朝向车辆行进方向的一侧表面覆盖,行人不会直接与副防撞梁11相碰撞,行人会与吸能部12相接触且由于吸能部12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发生碰撞时吸能部12对行人产生的反作用力较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车辆对行人造成的伤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行人的生命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副防撞梁11包括:底板、第一翻边111和第二翻边112,第一翻边111与第二翻边112设置于底板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一翻边111和第二翻边112朝向垂直于底板的方向延伸,第一翻边111和第二翻边112上形成有凸部113,凸部113在第一翻边111和第二翻边112背离彼此的方向上凸出且适于与卡接部配合。
副防撞梁11由底板、第一翻边111和第二翻边112组成,底板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朝向垂直于底板方向延伸的第一翻边111与第二翻边112,第一翻边111与第二翻边112能够加强副防撞梁11的结构强度与刚度。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撞击力,大部分撞击力被吸能部12所吸收,小部分撞击力由吸能部12传导至副防撞梁11上,小部分撞击力再次被副防撞梁11吸收后,剩余的撞击力通过副防撞梁11传导至车身,由于副防撞梁11上形成的第一翻边111与第二翻边112和车身接触面积广,因此剩余撞击力可以通过副防撞梁11上形成的第一翻边111和第二翻边112均匀、快速的传递至车身,从而提高了副防撞梁11的传力效果。第一翻边111与第二翻边112上形成有在第一翻边111和第二翻边112背离彼此的方向上凸出的凸部113,凸部113可以与卡接件121相配合,凸部113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和卡接件121相止抵,同时还能限制卡接件121在副防撞梁11上宽度方向上的运动,提高卡接件121与副防撞了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卡接件121包括:第一卡爪122和第二爪,第一卡爪122与第二卡爪123设置于吸能部12朝向副防撞梁11的一侧且在高度方向上设置,第一卡爪122与第二卡爪123正对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凹槽124,凹槽124适于收容至少部分凸部113。
卡接件121由第一卡爪122和第二卡爪123构成,将卡接件121构造为卡爪,卡爪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装配便利,同时在长久的卡接过程中卡爪不容易松动,能够保持一定的位置精度。第一卡爪122与第二卡爪123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于吸能部12朝向副防撞梁11的一侧,方便卡接件121与副防撞梁11的装配,第一卡爪122与第二卡爪123可以分别卡接于副防撞梁11高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一卡爪122与第二卡爪123可以从副防撞梁11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来同时限制副防撞梁11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运动,增加了卡接件121与副防撞梁11之间的限位面,提高了副防撞梁11与卡接件12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车辆发生碰撞产生的撞击力由吸能部12通过第一卡爪122和第二卡爪123传递至副防撞梁11,力的传递更定、稳定均匀,有效防止副防撞梁11单侧受力过大而断裂,提高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第一卡爪122朝向第二卡爪123的一侧上形成有朝向第一卡爪122内部凹陷的凹槽124,第二卡爪123朝向第一卡爪122的一侧上形成有朝向第二卡爪123内部凹陷的凹槽124,副防撞梁11上形成的凸部113收容于第一卡爪122与第二卡爪123上形成的凹槽124内,当副防撞梁11有脱离第一卡爪122与第二卡爪123的趋势时,副防撞梁11上形成的凸部113与第一卡爪122和第二卡爪123上形成的凹槽124在车辆宽度和长度方向上相止抵,从而限制了副防撞梁11在凹槽124内沿车辆长度和宽度方向的运动,提高了卡接件121与副防撞梁11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升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卡爪122和第二卡爪123分别构造为多个且在高度方向上正对和/或交错设置。第一卡爪122与第二卡爪123构造为多个,多个第一卡爪122与多个第二卡爪123分别从副防撞梁11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来限制副防撞梁11的运动,增加了副防撞梁11与吸能部12之间的限位面,提高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之间卡接的稳定性,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碰撞力可以通过多个卡接件121一同传导至副防撞梁11,力的传递更加均匀稳定,有效预防副防撞梁11单侧受力过大发生断裂。第一卡爪122和第二卡爪123正对设置,可以对副防撞梁11的卡接位置定位更加准确,方便卡接件121与副防撞梁11的装配,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撞击力由吸能部12通过正对设置的第一卡爪122和第二卡爪123均匀的传递至副防撞梁11上同一位置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有效防止副防撞梁11某一位置受力过大而断裂。第一卡爪122和第二卡爪123交错设置,使得第一卡爪122与第二卡爪123和副防撞梁11之间的限位面交错布置,提高副防撞梁11和卡接件121之间卡接的稳定与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卡接件121构造为在吸能部12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卡接件121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可以有效避免多个卡接件121之间相互干涉,同时在卡接件121与副防撞梁11在装配的过程中卡接件121与卡接件121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提高了卡接件121与副防撞梁11的装配效果,凸部113与卡接件121构造为彼此一一对应的多个,每个凸部113都收容于对应卡接件121上形成的凹槽124内,凸部113与凹槽12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止抵,以限制卡件接位于副防撞梁11上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运动,多个凸部113与多个卡接件121相配合,增加了卡接件121与副防撞梁11之间的限位面,提高了副防撞梁11与卡接件12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卡接件121与吸能部12构造为一体成型件。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卡接件121与吸能部12构造为一体成型件,一方面,能够缩减卡接件121与吸能部12的制造步骤,提高卡接件121与吸能部12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卡接件121与吸能部12构造为一体成型件,因此卡接件121与吸能部12之间连接处不存在缝隙,提高卡接件121与吸能部12之间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提升了卡接件121与吸能部1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还能够减少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之间的安装步骤,使得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之间的安装与拆卸更加简单,提高了支撑结构1的装配效率,同时还方便对卡接件121与吸能部12进行清洁维护与更换,提升了车辆运行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吸能部12构造为泡棉材料。泡棉材料具弹性好、重量轻、防震、弯曲自如、抗撞击力强等一系列优点,由于泡棉材料具有防震的特性,将吸能部12构造为泡棉材料覆盖于副防撞梁11上,可以避免车辆行驶过程中支撑结构1震荡而产生异响。由于泡棉材料具有抗压缩变形性,可以防止车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吸能部12因变形而无法即时发挥作用,保障了车辆在长久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且由于泡棉材料比起金属材质质地柔软且富有弹性,因此将吸能部12构造为泡棉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车辆撞击对行人产生的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1还包括吸能盒13,副防撞梁11构造为朝向车辆前进方向凸出的弧形,使得副防撞梁11可以与车身外观保持一致。副防撞梁11构造为弧形,使得副防撞梁11可以覆盖范围,使得车辆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能够更多的被吸收,提高了车辆运行时的安全性。吸能盒13设置于副防撞梁11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吸能盒13与副防撞梁11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提高了吸能盒13与副防撞梁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吸能盒13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01用于与车身相连接,从而将副防撞梁11设置于车身上。吸能盒13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吸能盒13内形成有吸能腔,吸能腔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车辆碰撞产生的能量,使得吸能盒13褶皱变形,在车辆低速碰撞时吸能盒13能有效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并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造成的损害,因此吸能盒13既提高了车辆运行中的安全性,又能够降低车辆碰撞后的维修成本。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1,因此该车辆的吸能部12与副防撞梁11之间卡接连接,提高了副防撞梁11与吸能部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防撞梁11与吸能部12的连接处稳定可靠,使得吸能部12能够稳定吸收大量碰撞时产生的能量,降低车辆的损伤,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保证了车辆内部乘客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防撞梁;
吸能部,所述吸能部设置于所述副防撞梁上,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适于将所述吸能部与所述副防撞梁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覆盖于所述副防撞梁在车辆前进方向上的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防撞梁包括:
底板;
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设置于所述底板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朝向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上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背离彼此的方向上凸出且适于与所述卡接件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包括:
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设置于所述吸能部朝向所述副防撞梁的一侧且在高度方向上设置,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正对的一侧上分别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适于收容至少部分所述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分别构造为多个且在高度方向上正对和/或交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构造为在吸能部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凸部与所述卡接件构造为彼此一一对应的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吸能部构造为一体成型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构造为泡棉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能盒,所述副防撞梁构造为朝向车辆前进方向凸出的弧形,所述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副防撞梁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吸能盒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吸能盒内形成有吸能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
CN202321028780.1U 2023-04-28 2023-04-28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99481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8780.1U CN219948126U (zh) 2023-04-28 2023-04-28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8780.1U CN219948126U (zh) 2023-04-28 2023-04-28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8126U true CN219948126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0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28780.1U Active CN219948126U (zh) 2023-04-28 2023-04-28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81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46170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JP2008080922A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KR101198600B1 (ko) 차량용 스티프너 유닛
KR100826471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KR101238678B1 (ko) 차량용 범퍼 스테이 유닛
KR100747029B1 (ko) 자동차의 프론트 엔드부 구조
CN111137233B (zh)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19948126U (zh) 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02067840A (ja) 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構造
JP4577826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ビーム構造
KR20080010639A (ko) 자동차용 범퍼 보강부재
KR20120001115U (ko) 철도차량용 충돌 충격 흡수체
JP4539320B2 (ja)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KR100579875B1 (ko) 범퍼 스테이 및 이를 적용한 자동차용 범퍼 어셈블리
KR101664847B1 (ko) 충돌성능을 만족하는 크래쉬박스 조립체
KR102456470B1 (ko) 차량용 범퍼 스태이 유닛
CN216994514U (zh)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CN219096818U (zh) 门槛梁及车辆
CN217778760U (zh) 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KR101137257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KR101700683B1 (ko) Rcar 충돌성능이 우수한 크래쉬 박스 조립체
CN213008409U (zh) 用于车辆的门槛、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8661701U (zh) 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17124736U (zh) 防撞梁的吸能盒组件和车辆
CN217994047U (zh) 减震塔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