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64812U - 料理机 - Google Patents

料理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64812U
CN216364812U CN202122419682.8U CN202122419682U CN216364812U CN 216364812 U CN216364812 U CN 216364812U CN 202122419682 U CN202122419682 U CN 202122419682U CN 216364812 U CN216364812 U CN 216364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piece
transmission
state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196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志华
宗建成
谭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196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64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64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648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机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料理机,该料理机包括容器、握持件以及可变结构件。容器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用于容置料理材料。可变结构件与握持件连接,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的可变结构件与容器连接以使得握持件转移容器,第二状态的可变结构件与容器分离,使得可变结构件不阻碍容器转动。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方便转移容器,同时,在料理过程中,不会影响容器绕自身轴线转动。

Description

料理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料理机。
背景技术
目前料理机包括机身以及容器。容器可分离地设置于机身,用于容置料理材料。容器上还固连把手,以方便转移容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料理机,能够方便转移容器,同时,在料理过程中,不会影响容器绕自身轴线转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料理机,料理机包括容器、握持件以及可变结构件。容器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用于容置料理材料。可变结构件与握持件连接,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时,可变结构件与容器连接,使得通过握持件能够转移容器;在第二状态时,可变结构件与容器分离,使得可变结构件不阻碍容器转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料理机包括机身、机盖以及传动件。机身具有用于容置容器的容腔以及供容器进、出容腔的开口。机盖用于打开或闭合开口,具有施力部。传动件与可变结构件连动配合。其中,机盖在闭合过程中,通过施力部带动传动件移动,进而带动可变结构件处于第二状态,机盖在打开开口过程中,能够使得施力部释放对传动件的力。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料理机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配接传动件;其中,机盖在闭合过程中通过施力部推抵传动件,以驱动传动件压缩弹性件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进而带动可变结构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机盖打开过程中,施力部移除对传动件的作用力,弹性件使得传动件从第二位置回复到第一位置,进而带动可变结构件从第二状态回复至第一状态。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变结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均活动设置于握持件,能够相对运动并形成对应第一状态的第一间距和对应第二状态的第二间距,具有第一间距时位于容器两侧并且夹持容器,具有第二间距时位于容器两侧并且与容器不接触,
其中,传动件分别与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传动配合,以使得传动件运动时,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相对运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均沿第一方向滑动配合于握持件。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包括:连接部,连接部为环状,套设于容器外;第一夹持部,与连接部固定连接,设置于容器沿第一方向的一侧;第一移动部,与连接部固定连接,设置于容器沿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沿第一方向滑动配合于握持件;其中,第二夹持件设置于容器的另一侧,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件能够相对运动并形成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沿第二方向滑动配合于握持件,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具有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第一引导部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方向反向的分量和第二方向的分量,第二引导部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方向的分量和第二方向的分量,第一夹持件具有第一传动部,第一传动部用于与第一引导部滑动配合,第二夹持件具有第二传动部,第二传动部用于与第二引导部滑动配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传动件具有第三引导部,第三引导部连接于第一引导部的延伸末端,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传动部用于与第三引导部滑动配合,和/或传动件具有第四引导部,第四引导部连接于第二引导部的延伸末端,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传动部用于与第四引导部滑动配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料理机包括:机身,用于承载容器;限位件,与握持件固定连接,当容器放置于机身时,机身限制限位件在预定平面内的位置,进而限制可变结构件在预定平面内的位置,预定平面垂直于轴线。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机身具有容置容器的容腔,限位件为环状,套设于容器外,当容器容置于容腔中时,限位件容置于容腔中,用于在垂直于轴线的方向与机身相抵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容器的顶部外径大于限位件的内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中,在需要转移容器时,将可变结构件设置成第一状态,第一状态的可变结构件与容器连接,可以通过握持件转移容器。在容器转动前,将可变结构件设置成第二状态,第二状态的可变结构件与容器分离,使得可变结构件不阻碍容器转动。由于可变结构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能够方便转移容器,同时,在料理过程中,不会影响容器绕自身轴线转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料理机实施例一状态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其中,容器设置于机身上;
图2是图1所示料理机另一状态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其中,容器从机身分离;
图3是图1所示料理机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料理机中容器与转移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其中,转移组件进行了局部剖视;
图5是图1所示料理机中转移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料理机中转移组件的三维分解图;
图7是图4中的A-A剖视图,可变结构件处于第一状态;
图8是图4中的A-A剖视图,可变结构件处于第二状态;
图9是图1所示料理机中容器中杯体的分解图;
图10是图3中局部视图的放大图。
图中,10机身,11容腔,12第一卡扣部,20机盖,21第二卡扣部,22施力部,30容器,31杯体,311杯身主体,3111第一接插件,3112第一轴承孔,3113第一轴承,312杯口环,3121第一限位部,313杯口圈,314密封圈,32杯盖,40转移组件,41握持件,411上壳体,412下壳体,42第一夹持件,421第一夹持部,422连接部,423第一移动部,424第二限位部,425第一传动部,43第二夹持件,431第二夹持部,433第二移动部,434第二限位部,435第二传动部,44传动件,441第一引导部,442第二引导部,443第四引导部,45弹性件,46限位件,47可变结构件,50刀组,51第一料理转轴,52刀片,53第二接插件,60主机,61电机,62第一轴承座,621第二轴承孔,63第二轴承座,631第三轴承孔,64第二轴承,65第二料理转轴,66第三轴承,67第三接插件,68第四接插件,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L1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的上述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安装”、“相连”或“连接”等术语应该做广义的理解。例如,就术语“连接”来说,其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除非本说明书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说明书的上述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如下使用的术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长度”、“宽度”、“厚度”、“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中心”、“纵向”、“横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本说明书的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其仅是为了便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和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是明示或暗示所涉及的装置或元件必须要具有所述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来构造和进行操作,因此上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术语不能被理解或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或“第二”等用于指代编号或序数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明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或“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料理机实施例一状态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其中,容器30设置于机身10上。图2是图1所示料理机另一状态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其中,容器30从机身10分离。图3是图1所示料理机的剖视图。
料理机包括机身10、机盖20、容器30、转移组件40、刀组50、主机60以及加热组件70。
机身10为料理机的结构主体,用于安装料理机的其它部件。机身10具有用于容置容器30的容腔11以及供容器30进、出容腔11的开口13。具体地,机身10为顶端开口、底端封闭的筒体状。容器30能够从上至下地放置于机身10的容腔11中,以及能够从下至上地从容腔11中取出。当容腔11放置于机身10后,容器30的外壁面与机身10的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机身10不会阻碍容器30转动。
机盖20设置于机身10的顶端,与机身10枢接。机盖20用于打开或闭合机身10顶端的开口13。机身10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卡扣部12。机盖20在对应第一卡扣部12处设置有第二卡扣部21。在机盖20闭合开口13时,第一卡扣部12和第二卡扣部21相互扣合以固定机盖20的位置。
容器30用于容置料理材料,料理材料可以为黄豆和水的混合物。容器30放置于容腔11后,能够绕自身轴线L1转动,机身10以及机盖20将容器30与外界隔离,以避免容器30转动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转移组件40设置于容器30。用户可以握持转移组件40,并通过转移组件40转移容器30。例如,料理完成后,用户可以将容器30从机身10转移,以倾倒容器30内的料理材料。下文详述转移组件40。
刀组50可转动地设置于容器30内部,用于搅拌、粉碎料理材料。
主机60设置于机身10,位于容腔11的底部。容器30放置于容腔11后,容器30以及刀组50在上下方向与主机60插接配合,机身10通过主机60承载容器30。主机60能够驱动容器30和刀组50转动。例如,主机60的驱动轴正转时,仅驱动刀组50转动,而容器30不转动,此时刀组50可以搅拌或粉碎料理材料,使得料理材料形成料浆;主机60的驱动轴反转时,驱动刀组50和容器30同时转动,对容器30内的料浆进行离心。当容器30的转速达到预定转速时,料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容器30的内壁运行,并且与容器30的内壁接触,料浆中的料渣(即料浆中的食物残渣等固体颗粒物)粘附于容器30的内壁,浆液(即料浆中流动性大的液体)回流至容器30的底部,实现料浆、料渣的分离。料浆倒出后不需要过滤。上述预定转速可以为500转/分钟至5000转/分钟。预定转速的数值可根据料理材料的种类进行设置。
加热组件70设置于机身10,位于容腔11的底部。加热组件70能够上下方向移动,以接近或远离容器30的底部。料理机还设置有驱动装置(图不可见)驱动加热组件70移动。加热组件70能够自身发热,以在贴合容器30时,加热容器30内的料理材料。
一应用场景中,料理机的使用过程如下:打开机盖20,用户将料理材料放入容器30。闭合机盖20,驱动装置驱动加热组件70接近容器30,直至加热组件70与容器30底部贴合。加热组件70加热容器30内的料理材料。加热组件70加热预定时间后,主机60驱动刀组50转动,将料理材料粉碎为料浆。驱动装置驱动加热组件70远离容器30。主机60驱动容器30转动,对料浆进行离心操作。离心完成后,打开机盖20,用户通过转移组件40将容器30从机身10的容腔11中取出,将浆液从容器30中倒出。
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式,即将转移组件40固设于容器30上,在容器30转动过程中,转移组件40也会跟随容器30转动,为避让转移组件40,需要将容器30的外壁面与机身10的内壁面之间预留充分的空间,这样会增大机身10的尺寸。同时,转移组件40会造成容器30转动不平稳。本实施例的料理机能够避免上述问题。
本实施例中,转移组件40包括握持件41以及可变结构件47。
握持件41用于供用户握持。握持件41为“7”字形状。
可变结构件47与握持件41连接。为使得转移组件40外露的部分更简洁,握持件41为中空结构,可变结构件47一部分容置于握持件41的内部并与握持件41连接。见图6,为方便组装,握持件41由上壳体411和下壳体412拼接而成。组装时,先将可变结构件47安装于下壳体412上,再将上壳体411与下壳体412可拆卸连接。可变结构件47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的可变结构件47与容器30连接以使得握持件41转移容器30。第二状态的可变结构件47与容器30分离,使得可变结构件47不阻碍容器30转动。
在需要转移容器30时,将可变结构件47设置成第一状态,第一状态的可变结构件47与容器30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握持件41转移容器30。在容器30转动前,将可变结构件47设置成第二状态,第二状态的可变结构件47与容器30分离,使得可变结构件47不阻碍容器30转动。由于可变结构件47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能够方便转移容器30,同时,在料理过程中,不会影响容器30绕自身轴线L1转动。
用户可以手动进行切换操作,使得可变结构件47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但是,当用户误操作时,有可能会损坏料理机。例如,在容器30转动前,用户未将第一状态的可变结构件47切换为第二状态的可变结构件47,此时转移组件40与容器30连接,主机60驱动容器30转动时,转移组件40会跟随容器30转动,使得转移组件40与机身10碰撞,造成料理机损坏。
为避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通过打开或闭合机盖20,使得可变结构件47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转移组件40还包括传动件44。传动件44设置于握持件41,与可变结构件47连动配合。机盖20具有施力部22。施力部22可以为凸设于机盖20的凸块。机盖20在闭合开口13过程中,通过施力部22带动传动件44移动,进而带动可变结构件47处于第二状态,即使得可变结构件47与容器30分离。机盖20在打开开口13过程中,能够使得施力部22释放对传动件44的力,进而使得可变结构件47处于第一状态,即使得可变结构件47与容器30连接。
料理机在工作时(机盖20处于闭合状态),可变结构件47始终与容器30分离。料理机工作结束后(机盖20处于打开状态),可变结构件47才与容器30连接。
打开或闭合机盖20是用户在进行料理操作时的必要动作,通过该动作来切换可变结构件47的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对料理机造成损坏。另外,省略了切换操作的动作,更方便用户使用。
另外,在一场景中,对容器30内的料浆离心后,容器30在惯性的作用下依旧转动。打开机盖20后,转移组件40即与容器30连接,在容器30的带动下,转移组件40与机身10抵触,可以阻碍容器30转动,使得容器30立即停止转动。由于此时主机60已不再驱动容器30转动,转移组件40与机身10之间的抵触力不会损坏料理机。因此,用户打开机盖20后,在转移组件40的作用下,使得容器30立即停止转动,减少了用户等待的时间。当然,通过转移组件40刹停容器30仅为一可选实施方式,也可以另外单独设置刹停组件来刹停依靠惯性转动的容器30,还可以通过主机60的结构设计,使得主机60停止驱动后,容器30立即停止转动。
进一步地,转移组件40还包括弹性件45。弹性件45的一端配接传动件44,另一端配接握持件41。弹性件45用于对传动件44施加一弹力。具体地,弹性件45容置于握持件41的空腔中,套设于传动件44的一部分外。弹性件45的顶端抵顶于传动件44,底端抵顶于握持件41。弹性件45可以为弹簧。
机盖20在闭合过程中通过施力部22推抵传动件44,对传动件44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使得传动件44抵抗弹力并且向下运动,使得传动件44压缩弹性件45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进而带动可变结构件47切换至第二状态。机盖20完全闭合后,通过上述的第一卡扣部12和第二卡扣部21固定位置,使得机盖20始终保持闭合状态。机盖20完全闭合状态下,弹性件45处于被压缩状态。机盖20打开过程中,施力部22移除对传动件44的作用力,弹性件45对传动件44的弹力驱动传动件44向上运动,弹性件45使得传动件44从第二位置回复到第一位置,进而带动可变结构件47从第二状态回复至第一状态。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5对传动件44施加的弹力为推力,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改变弹性件45的安装结构,使得弹性件45对传动件44施加的弹力为拉力。
请参阅图4至图8。图4是图1所示料理机中容器30与转移组件40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其中,转移组件40进行了局部剖视。图5是图1所示料理机中转移组件40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料理机中转移组件40的三维分解图。图7是图4中的A-A剖视图,可变结构件47处于第一状态。图8是图4中的A-A剖视图,可变结构件47处于第二状态。
可变结构件47包括第一夹持件42以及第二夹持件43。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均活动设置于握持件41。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能够相对运动并形成对应第一状态的第一间距和对应第二状态的第二间距。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具有第一间距时位于容器30两侧并且夹持容器30。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具有第二间距时位于容器30两侧并且与容器30不接触。
其中,传动件44活动设置于握持件41。具体地,传动件44容置于握持件41的内部。传动件44分别与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传动配合,以使得传动件44运动时,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相对运动。当传动件44沿一方向运动时,带动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相靠拢以从两侧夹持容器30。当传动件44反向运动时,带动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相远离,从而释放容器30。
本实施例中,容器30包括杯体31和杯盖32。杯体31顶部开口,用于容置料理材料。转移组件40设置于杯体31,与杯体31连接或分离。杯盖32盖设于杯体31的顶部。通过旋转杯盖32,可以打开或盖合杯盖32。由于杯盖32与杯体31之间的摩擦力相对较大,为避免旋转杯盖32时,处于连接状态的转移组件40和杯体31相对转动,本实施例还作如下改进:
容器30外壁面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121。具体地,第一限位部3121设置于杯体31外壁面。第一夹持件42朝向容器30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24。第二夹持件43朝向容器30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34。当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夹持容器30时,第一限位部3121分别和第二限位部424、第二限位部434相互配合,以避免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绕轴线L1相对容器30转动。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仅第一夹持件42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24,或者,仅第二夹持件43设置有第二限位部434。
具体地,第一限位部3121可以凸齿。凸齿沿杯体31径向凸出。第二限位部434、第二限位部424可以为凹槽。凹槽沿杯体31径向凹陷。凹槽能够容纳凸齿。当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夹持容器30时,凸齿容置于凹槽中,从而避免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绕轴线L1相对容器30转动。在别的实施例中,凸齿和凹槽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即第一限位部3121为凹槽,第二限位部434、第二限位部424为凸齿。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31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限位部3121绕轴线L1均布于杯体31外侧壁,并布满杯体31外周,以确保容器30转动至任意位置时,第二限位部434、第二限位部424均能够与第一限位部3121相配合。
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相对运动从而夹持或释放容器3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分别沿直线路径相对移动,从而夹持或释放容器30;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分别沿弧形路径相对转动,从而夹持或释放容器30;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中的一者沿直线路径移动,另一者沿弧形路径转动,从而夹持或释放容器30。本实施例中采用前者方案。
具体地,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均沿第一方向D1滑动配合于握持件41。第一方向D1垂直于容器30的轴线L1。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分别能够沿第一方向D1往复移动。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在第一方向D1相互接近或远离以夹持或释放容器30。
本实施例中,握持件41设置于容器30的一侧(图4中的右侧),为使得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分别滑动配合于握持件41的情况下,还能够从容器30的两侧夹持容器30,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采用如下结构设计:
第一夹持件42包括连接部422、第一夹持部421以及第一移动部423。连接部422为环状,套设于容器30外。第一夹持部421设置于容器30沿第一方向D1的一侧(图4中的右侧)。第一夹持部421与连接部422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夹持部421与连接部422为一体结构。第一移动部423设置于容器30沿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图4中的右侧)。第一移动部423与连接部422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移动部423与连接部422为一体结构。第一移动部423与握持件41设置于容器30的同一侧。第一移动部423沿第一方向D1滑动配合于握持件41。
第二夹持件43包括第二夹持部431以及第二移动部433。第二夹持部431与第一夹持部421沿第一方向D1分别设置于容器30的相对两侧。第二移动部433与第二夹持部431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二移动部433与第二夹持部431为一体结构。第二移动部433与握持件41设置于同一侧。第二移动部433沿第一方向D1滑动配合于握持件41。
第一移动部423和第二移动部433分别相对握持部沿第一方向D1移动时,带动第一夹持部421和第二夹持部431相对运动并形成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第一夹持部421和第二夹持部431有第一间距时与容器30不接触,第一夹持部421和第二夹持部431具有第二间距时夹持容器30。
第一夹持部421和第二夹持部431夹持容器30时,夹持力较大,通过环状的连接部422传递夹持力,使得第一夹持部421受力均匀,避免因第一夹持部421变形导致容器30脱落。
本实施例中,容器30为以轴线L1为旋转中心的回转体。第一夹持部421为半圆环状,第二夹持部431为半圆环状。当第一夹持部421与第二夹持部431夹持容器30时,第一夹持部421和第二夹持部431组合形成整圆环,该整圆环与容器30的待夹持区域形状相匹配,从而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夹持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传动件44沿第二方向D2滑动配合于握持件41。传动件44能够沿第二方向D2往复移动。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相交。具体地,第二方向D2平行于容器30的轴线L1。传动件44分别与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传动配合,传动件44在第二方向D2的移动能够转换为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在第一方向D1的移动。通过驱动传动件44沿第二方向D2往复移动,即可选择地实现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夹持或释放容器30。
在同一时刻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的移动方向相反。例如,传动件44沿第二方向D2移动时,第一夹持件42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移动,第二夹持件43沿第一方向D1移动,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分别朝向容器30移动,进而夹持容器30。传动件44沿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时,第一夹持件42沿第一方向D1移动,第二夹持件43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移动,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分别背向容器30移动,进而释放容器30(与容器30不接触)。
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垂直,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也可以采用其它角度,例如80°、75°。
第一夹持件42、第二夹持件43与传动件44的具体传动结构如下:
传动件44具有第一引导部441和第二引导部442。第一引导部441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方向D1反向的分量和第二方向D2的分量。第二引导部442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方向D1的分量和第二方向D2的分量。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441和第二引导部442均沿直线路径延伸。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441和第二引导部442也可以沿弧形路径延伸。
第一夹持件42具有第一传动部425。第一传动部425用于与第一引导部441滑动配合,能够在第一引导部441的引导下相对第一引导部441往复移动。在第一引导部441固定时,第一传动部425沿第一引导部411延伸方向移动时,同时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和在第二方向D2移动。
第二夹持件43具有第二传动部435。第二传动部435用于与第二引导部442滑动配合,能够在第二引导部442的引导下相对第二引导部442往复移动。在第二引导部442固定时,第二传动部435沿第二引导部442延伸方向移动时,同时沿第一方向D1和在第二方向D2移动。
当传动件44沿第二方向D2移动时,第一夹持件42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移动,第二夹持件43沿第一方向D1移动。当传动件44沿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时,第一夹持件42沿第一方向D1移动,第二夹持件43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运动。由此,实现了传动件44移动时,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的移动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441为第一凹槽。第一传动部425为第一柱体。第一柱体用于插设于第一凹槽中。第一柱体贴着第一凹槽的侧壁,在第一凹槽的引导下,第一柱体能够沿第一凹槽的延伸路径往复移动。第一柱体为圆柱体,与第一凹槽的侧壁线接触,由此,减小了滑动摩擦力。第一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凹槽设置于传动件44相背的两侧。第一柱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柱体与两个第一凹槽一一对应,各第一柱体用于插设于相对应的第一凹槽中。
同样地,第二引导部442为第二凹槽。第二传动部435位第二柱体。第二柱体用于插设于第二凹槽中。第二柱体贴着第二凹槽的侧壁,在第二凹槽的引导下,第二柱体能够沿第二凹槽的延伸路径往复移动。第二柱体为圆柱体,与第二凹槽的侧壁线接触,由此,减小了滑动摩擦力。第二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凹槽设置于传动件44相背的两侧。第二柱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柱体与两个第二凹槽一一对应,各第二柱体用于插设于相对应的第二凹槽中。
在转移组件40与容器30连接状态下,弹性件45的弹力使得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保持夹持容器30的状态。容器30内盛装有料浆,容器30和料浆的重量较大,当用户通过转移组件40转移容器30或倾倒容器30内的料浆时,容器30施加至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作用力可能会克服弹性件45的弹力,使得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在第一方向D1相互远离,从而导致容器30与转移组件40分离。为避免该情况,传动结构处还设置有锁死结构,以限制第一夹持件42和/或第二夹持件43移动。
具体地,传动件44具有第四引导部443,第四引导部443连接于第二引导部442的延伸末端,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传动部435用于与第四引导部443滑动配合。第二引导部442和第四引导部443共同引导第二传动部435运动。若第二引导部442为凹槽,第四引导部443也为凹槽,这样,第二传动部435运动至第一引导部441的延伸末端时,能顺利地运动至第四引导部443。
料理完成后,打开机盖20,弹性件45的弹力驱动传动件44向上(沿第二方向D2反向)移动。传动件44向上移动过程中,第二传动部435沿第二引导部442移动,直至移动至第四引导部443。当传动件44停止移动后,第二传动部435滑动配合于第四引导部443。用户通过转移组件40转移容器30或倾倒容器30内的浆液时,容器30对第二夹持件43产生沿第一方向D1反向的作用力。第二夹持件43将该作用力通过第二传动部435传递至第四引导部443上。由于第四引导部443仅在第二方向D2延伸,而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因此,该作用力在第二方向D2上的分力为零,进而无法驱动传动件44移动。也即,打开机盖20后,传动件44与第二夹持件43处于锁死状态。闭合机盖20过程中,机盖20的施力部22沿第二方向D2对传动件44施加作用力,使得传动件44向下(沿第二方向D2)移动。传动件44向下移动过程中,第二传动部435沿第四引导部443移动,直至移动至第二引导部442。在第二引导部442的引导下,第二夹持件43沿第一方向D1反向移动,与容器30分离。
通过设置第四引导部443,使得转移组件40与容器30连接状态下,第二夹持件43无法移动,进而保证了转移组件40与容器30连接的稳定性。
同样地,传动件44具有第三引导部(图未示)。第三引导部连接于第一引导部441的延伸末端,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传动部425用于与第三引导部滑动配合。第一引导部441和第三引导部共同引导第一传动部425运动。若第一引导部441为凹槽,第三引导部也为凹槽,这样,第一传动部425运动至第一引导部441的延伸末端时,能顺利地运动至第三引导部。
料理完成后,打开机盖20,弹性件45的弹力驱动传动件44向上(沿第二方向D2反向)移动。传动件44向上移动过程中,第一传动部425沿第一引导部441移动,直至移动至第三引导部。当传动件44停止移动后,第一传动部425滑动配合于第三引导部。用户通过转移组件40转移容器30或倾倒容器30内的浆液时,容器30对第一夹持件42产生沿第一方向D1的作用力。第一夹持件42将该作用力通过第一传动部425传递至第三引导部上。由于第三引导部仅在第二方向D2延伸,而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因此,该作用力在第二方向D2上的分力为零,进而无法驱动传动件44移动。也即,打开机盖20后,传动件44与第一夹持件42处于锁死状态。闭合机盖20过程中,机盖20的施力部22沿第二方向D2对传动件44施加作用力,使得传动件44向下(沿第二方向D2)移动。传动件44向下移动过程中,第一传动部425沿第三引导部移动,直至移动至第一引导部441。在第一引导部441的引导下,第一夹持件42沿第一方向D1移动,与容器30分离。
通过设置第三引导部,使得转移组件40与容器30连接状态下,第一夹持件42无法移动,进而保证了转移组件40与容器30连接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采用传动配合结构实现锁死,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插销贯穿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以限制第一夹持件42和第二夹持件43相对运动,从而实现锁死。
可变结构件47处于第二状态时,与容器30分离,仅连接于握持件41。若握持件41在预定平面S内的位置不被限定,可能会导致可变结构件47在预定平面S内晃动,进而导致可变结构件47与容器30接触。预定平面S垂直于轴线L1。在使用料理机的一场景下,轴线L1沿重力方向延伸,此时,预定平面S为水平面。
为避免上述情况,本实施例中,转移组件40还包括限位件46。限位件46与握持件41固定连接。具体地,限位件46与握持件41为一体结构。当容器30放置于机身10时,机身10限制限位件46在预定平面S内的位置,从而限制握持件41在预定平面S内的位置,进而限制可变结构件47在预定平面S内的位置,避免第二状态的可变结构件47与容器30接触。
通过限位件46,使得可变结构件47在预定平面S内的位置可控。
具体地,限位件46为环状,套设于容器30外。限位件46的形状与容器30的待夹持区域的形状相匹配,大体上呈圆环状。第一夹持部421、第二夹持部431以及连接部422均位于限位件46的内侧。当容器30容置于容腔11时,限位件46也容置于容腔11中,用于在垂直于轴线L1的方向与机身10相抵触。为方便转移容器30,在预定平面S内,限位件46的外壁面和机身10的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决定了限位件46在预定平面S内的活动范围,也即,该间隙决定了可变结构件47在预定平面S内的活动范围,该间隙能够确保第二状态的可变结构件47不与容器30接触。
本实施例中,容器30的顶部外径大于限位件46的内径。具体地,限位件46对应于容器30中杯体31的颈部设置。杯体31的颈部外径小于杯体31顶部和底部的外径。限位件46的内径小于杯体31顶部和底部的外径。
一场景中,在转移容器30过程中,容器30在重力作用下,压设于限位件46上,限位件46与可变结构件47共同承载容器30,由此,可以降低可变结构件47的结构强度要求。
另一场景中,在转移容器30过程中,限位件46不支撑容器30,而仅由可变结构件47支撑容器30。在容器30与可变结构件47意外分离时,限位件46可以防止容器30坠落,提高安全性。
请参阅图9,图9是图1所示料理机中容器30中杯体31的分解图。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安装限位件46,容器30中的杯体31为分体结构。
杯体31包括杯身主体311、杯口环312、杯口圈313以及密封圈314。
杯身主体311可以采用玻璃材质制成,用于容置料理材料。
杯口环312螺纹连接于杯身主体311的顶部。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粘接或焊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杯口圈313套设于杯身主体311的顶部,与杯口环312共同形成杯体31的颈部。杯口环312和杯口圈313均可以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杯口环312的顶部外径大于限位件46的内径,杯口环312的底部外径小于限位件46的内径。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限位部3121形成于杯口环312上。为方便制造第一限位部3121,杯口环312和杯口圈313采用分体结构。在别的实施例中,若不考虑第一限位部3121,杯口环312和杯口圈313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密封圈314垫设于杯口环312与杯身主体311之间,以提高杯口环312与杯身主体311结合处的密封性。密封圈314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将限位件46套设于容器30外的过程:将杯口圈313、密封圈314安装至杯身主体311;将限位件46放置于杯口圈313上方;将杯口环312的底部穿过限位件46后,将杯口环312安装至杯身主体311。
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3中局部视图的放大图。下面举例说明主机60如何驱动容器30和刀组50转动。
容器30底部设置有第一接插件3111。第一接插件3111为空心圆柱状,底端敞开。容器30底部还设置有第一轴承孔3112。第一轴承孔3112与第一接插件3111的空腔连通。
刀组50包括第一料理转轴51、刀片52以及第二接插件53。第一料理转轴51贯穿容器30的底部,顶端位于容器30内部,与刀片52固定连接,底端位于容器30外。第一料理转轴51通过第一轴承3113与容器30转动连接。第一轴承3113为双向轴承。
主机60包括电机61、第一轴承座62、第二轴承座63、第二轴承64、第三轴承66、第二料理转轴65、第三接插件67以及第四接插件68。
电机61固定设置于机身10,能够正反转。第一轴承座62固定设置于机身10。第一轴承座62设有顶端敞开的第二轴承孔621。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承座62与机身10为一体结构。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分体结构。第二轴承座63为中空圆筒状,其上端外径大于下端外径。第二轴承座63的上端形成第三轴承孔631。第二轴承座63的下端插设于第二轴承孔621中,通过第二轴承64与第一轴承座62转动连接。第二料理转轴65插设于第三轴承孔631中,并通过第三轴承66与第二轴承座63转动连接。第二料理转轴65底端与电机61的输出轴连接,在电机61的驱动下转动。第二轴承64和第三轴承66均为单向轴承。第二轴承64和第三轴承66中的一个转动连接时,另一个锁死。第三接插件67固设于第二料理转轴65的顶端,用于与第二接插件53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以使得第二料理转轴65能够带动第一料理转轴51转动。第四接插件68大体上为圆筒状,套设于第二轴承座63的顶端。第四接插件68与第一接插件3111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以使得第二轴承座63能够带动容器30转动。第四接插件68可以与第二轴承座63为分体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料理前,将容器30底部的第一接插件3111对齐第四接插件68,使得第一接插件3111与第四接插件68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第一接插件3111与第四接插件68插接配合的同时,第二接插件53和第三接插件67自动实现插接配合,使得第一料理转轴51和第二料理转轴65连接。
料理机能够对料理材料进行破碎。具体地,电机61的输出轴正转时,第三轴承66处于转动连接状态,而第二轴承64处于锁死状态,容器30不可转动,电机61通过第二料理转轴65带动刀组50转动,对料理材料进行切割、研磨。在对料理材料研磨过程中,由于容器30不可转动,能够提高研磨效果。
料理机能够对料理材料进行离心。电机61的输出轴反转时,第二轴承64处于转动连接状态,第三轴承66处于锁死状态,电机61通过第一料理转轴51带动刀组50和容器30一起转动,对料理材料进行离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料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用于容置料理材料;
握持件;
可变结构件,与所述握持件连接,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可变结构件与所述容器连接,使得通过所述握持件能够转移所述容器;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可变结构件与所述容器分离,使得所述可变结构件不阻碍所述容器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具有用于容置所述容器的容腔以及供所述容器进、出所述容腔的开口;
机盖,用于打开或闭合所述开口,具有施力部;
传动件,与所述可变结构件连动配合;
其中,所述机盖在闭合过程中,通过所述施力部带动所述传动件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可变结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机盖在打开所述开口过程中,能够使得所述施力部释放对所述传动件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配接所述传动件;
其中,所述机盖在闭合过程中通过施力部推抵所述传动件,以驱动所述传动件压缩所述弹性件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进而带动所述可变结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
所述机盖打开过程中,所述施力部移除对所述传动件的作用力,所述弹性件使得所述传动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回复到所述第一位置,进而带动所述可变结构件从所述第二状态回复至所述第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结构件包括:
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均活动设置于所述握持件,能够相对运动并形成对应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间距和对应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间距,具有所述第一间距时位于所述容器两侧并且夹持所述容器,具有所述第二间距时位于所述容器两侧并且与所述容器不接触,
其中,所述传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传动配合,以使得所述传动件运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沿第一方向滑动配合于所述握持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环状,套设于所述容器外;
第一夹持部,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设置于所述容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
第一移动部,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设置于所述容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配合于所述握持件;
其中,所述第二夹持件设置于所述容器的所述另一侧,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件能够相对运动并形成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件沿第二方向滑动配合于所述握持件,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件具有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延伸方向具有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的分量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延伸方向具有所述第一方向的分量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分量,
所述第一夹持件具有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滑动配合,
所述第二夹持件具有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二传动部用于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滑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所述传动件具有第三引导部,所述第三引导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延伸末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传动部用于与所述第三引导部滑动配合,和/或
所述传动件具有第四引导部,所述第四引导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延伸末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传动部用于与所述第四引导部滑动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用于承载所述容器;
限位件,与所述握持件固定连接,当容器放置于机身时,所述机身限制所述限位件在预定平面内的位置,进而限制所述可变结构件在所述预定平面内的位置,所述预定平面垂直于所述轴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具有容置所述容器的容腔,所述限位件为环状,套设于所述容器外,当所述容器容置于所述容腔中时,所述限位件容置于所述容腔中,用于在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与机身相抵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料理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的顶部外径大于所述限位件的内径。
CN202122419682.8U 2021-09-30 2021-09-30 料理机 Active CN216364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19682.8U CN216364812U (zh) 2021-09-30 2021-09-30 料理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19682.8U CN216364812U (zh) 2021-09-30 2021-09-30 料理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64812U true CN216364812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42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19682.8U Active CN216364812U (zh) 2021-09-30 2021-09-30 料理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648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87509A (en) Portable blender
US5802689A (en) Tube connecting apparatus
JP5161622B2 (ja) 注射針取外し装置
JP2008543467A (ja) 攪拌容器を具備するフードプロセッサ
CN216364812U (zh) 料理机
CN211877997U (zh) 一种全自动血栓弹力图仪
CN115886613A (zh) 料理机
JPS62701B2 (zh)
CN216364811U (zh) 料理机
JP5913015B2 (ja) 充電式の電気機器
CN112775484A (zh) 一种可手持的管材切割装置
CN215605156U (zh) 料理机及料理机主机
KR950005871B1 (ko) 공작기계의 공구교환암
CN216364797U (zh) 料理机及其接头组件
CN216364798U (zh) 料理机
CN214990166U (zh) 一种开罐器配件
CN211887451U (zh) 一种离心机
CN115886605A (zh) 料理机及其接头组件
US6010240A (en) Capsule holder for rotary mixing device
PT952887E (pt) Aparelho de agitacao para agitacao de recipientes de ensaio em forma de provetas ou semelhante
CN103846499B (zh) 往复锯
CN115886604A (zh) 料理机
CN219524846U (zh) 无螺纹快速密封与开启的容器盖子
US2671648A (en) Power-operated cocktail shaker
KR20150141849A (ko) 자동회전 머그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