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43611U - 一种减震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43611U
CN216343611U CN202123109289.5U CN202123109289U CN216343611U CN 216343611 U CN216343611 U CN 216343611U CN 202123109289 U CN202123109289 U CN 202123109289U CN 216343611 U CN216343611 U CN 2163436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fastener
groove
ball
shock attenu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092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代智
梁虎
周旭
黄民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pat Avi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pat Avi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pat Avi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pat Avi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092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436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436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436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减震装置,属于减震技术领域,包括上减震板、下减震板、多个第一减震球和多个第二减震球,其中,所述每个第一减震球包括减震球本体、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第一减震球中央开设有贯穿第一连接柱和第二块连接柱的通槽,所述通槽内设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从通槽的一端穿入,从通槽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紧固件的两端均设有与之配合使用的锁紧件,所述通槽内还设有弹性管,所述弹性管的内壁贴合于紧固件上,外壁贴合于通槽内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每个第一减震球的通槽内、紧固件外套设弹性管与所述锁紧件配合使用,可以在增加上、下减震板稳固性的同时,增强第一减震球的减缓震动的能力,减少紧固件与减震球间的磨损。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无人机、无人车在物流运输、农业应用、工业应用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当无人机悬浮于空中或者降落时,无人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颠簸路面或者受到障碍物的撞击时,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震动,会导致工作质量、效率的降低,并且会加速元器件的损坏,缩短使用寿命。
现有的无人机、无人车基本都会装载减震机构来改善上述问题,一般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两层减震板之间设置一体成型的硅胶、橡胶等弹性材质的减震元件,其中有些减震装置的上、下减震板仅靠减震元件支撑固定,上、下减震板的稳固性不够,减震装置容易损坏,需要减震的装置容易掉落;还有些减震装置靠在减震元件内贯穿设置螺栓等方法来固定,这种方式会导致减震元件、减震板磨损很快,致使无人机、无人车的使用成本和维修成本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减震装置,该减震装置可以在更好的实现减震效果的同时,增加上、下减震板的稳固性,减少减震球、减震板等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减震板、下减震板、多个第一减震球和多个第二减震球,所述上减震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下减震板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安装孔配合的第二安装孔,每个第一减震球和每个第二减震球均包括减震球本体,所述减震球本体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柱,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安装在一个第一安装孔内,第二连接柱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内,所述每个第一减震球中央开设有贯穿第一连接柱和第二块连接柱的通槽,所述通槽内设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从通槽的一端穿入,从通槽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紧固件的两端均设有与之配合使用的锁紧件,所述通槽内还设有弹性管,所述弹性管的内壁贴合于紧固件上,外壁贴合于通槽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远离减震球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二连接柱远离减震球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二止挡部。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设置在止挡部与锁紧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垫片包括硅胶垫、碳垫,所述硅胶垫设置在止挡部与碳垫之间,所述碳垫设置在硅胶垫与锁紧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下减震板上设置有多个延伸部,每个延伸部上均设有减震柱。
进一步地,所述上减震板与所述延伸部对应位置设置有让位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减震板和下减震板上均设有多个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为螺钉,所述锁紧件为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上减震板和下减震板均为碳纤维板。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第二减震球中央开设有贯穿第一连接柱和第二块连接柱的通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减震球的通槽内、紧固件外套设弹性管与锁紧件配合使用,可以在增加上、下减震板稳固性的同时,增强第一减震球的减缓震动的能力,并能减少紧固件与减震球间的磨损。
(2)本实用新型采用在“下减震板上设置有多个延伸部,每个延伸部上均设有减震柱”的方式,通过将减震柱增加为二级减震,更好地过滤掉震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3)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止挡部与紧固件之间设置硅胶垫和碳垫”的方式,通过设置硅胶垫增加减震效果,在硅胶垫与锁紧件之间设置碳垫来保护硅胶垫,在增强减震效果的同时,延长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采用“上减震板和下减震板上均设有多个开口”的方式,开设多个开口可以在保证减震装置稳固性的同时,减轻减震装置的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减震板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减震板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减震球的结构图。
图5是图4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减震球的结构图。
图中标记分别为:1、上减震板,2、下减震板,3、第一减震球,4、第二减震球,5、减震柱,6、开口,11、第一安装孔,12、让位部,21、延伸部,22、第二安装孔,30、通槽,31、锁紧件,32、垫片,33、弹性管,34、紧固件,35、减震球本体,36、第一连接柱,37、第二连接柱,38、第一止挡部,39、第二止挡部,320、硅胶垫,321、碳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以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包括上减震板1、下减震板2、多个第一减震球3和多个第二减震球4,所述上减震板1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1,所述下减震板2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安装孔11配合的第二安装孔22,每个第一减震球3和每个第二减震球4均包括减震球本体35,所述减震球本体35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柱36,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柱37,所述第一连接柱36安装在一个第一安装孔11内,第二连接柱37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2内,所述每个第一减震球3中央开设有贯穿第一连接柱36和第二连接柱37的通槽30,所述通槽30内设有紧固件34,所述紧固件34从通槽30的一端穿入,从通槽30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紧固件34的两端均设有与之配合使用的锁紧件31,所述通槽30内还设有弹性管33,所述弹性管33的内壁贴合于紧固件34上,外壁贴合于通槽30内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球3和第二减震球4由硅胶制成,此外还可以由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弹性材料制成,如橡胶均可以被本实施例涵盖。由于材料、壁厚、直径等都会对减震球的硬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可依据被减震保护的装置的减震要求对第一减震球3和第二减震球4的壁厚、直径大小等做适应性调整,且第一减震球3和第二减震球4的壁厚及直径大小可以相等或者不相等。而所述的第一连接柱36和第二连接柱37的直径和高度分别对应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2的孔深和孔宽,因此,实际使用中,可根据需要对第一连接柱36、第二连接柱37的直径和高度做适应性的调整。所述弹性管33的高度可以在使用中做适应性调整,优选地,弹性管33的高度等于减震球本体35、第一连接柱38和第二连接柱39的高度的总和。所述紧固件34、锁紧件31可以为搭配使用的紧固、锁紧部件,优选地,所述紧固件34为螺钉,如内六角圆头螺钉,锁紧件31为螺母。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减震板1和下减震板2的四周共布局四个第一减震球3,在实际使用中减震球的数量和布局可以做适应性调整。
本实施例采用在第一减震球3的通槽30内、紧固件34外套设弹性管33与锁紧件31配合使用的方法,可以在增加上减震板1和下减震板2稳固性的同时,增强所述第一减震球3减缓震动的能力,减少紧固件34与减震球间的磨损。
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震球3和第二减震球4均采用硅胶材质一体成型,所述弹性管33为硅胶材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减震板1和下减震板2均为碳纤维板。碳纤维板的抗拉强度是普通钢材的数倍以上,弹性模量优于钢材,具有优异的抗蠕变性能,耐腐蚀性和抗震性,且重量轻,适合应用于无人机、无人车等设备上的减震装置。
实施例2
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连接柱36远离减震球本体35的一端设有第一止挡部38,所述第二连接柱37远离减震球本体35的一端设有第二止挡部39,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垫片32,所述垫片32设置在第一止挡部38或者第二止挡部39与锁紧件31之间,所述垫片32包括硅胶垫320、碳垫321,所述硅胶垫320设置在第一止挡部38或者第二止挡部39与碳垫321之间,所述碳垫321设置在硅胶垫320与锁紧件3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36、第二连接柱37的直径均小于第一止挡部38、减震球本体35及第二止挡部39的与所述第一连接柱36或第二连接柱37相邻的部分的截面直径,所述第一连接柱36、第二连接柱37均呈规则的圆柱体。所述第一止挡部38和第二止挡部39的直径均大于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2的直径。所述第一止挡部38和第二止挡部39均为圆环形,此外还可以为中间开孔的其它形状,如方形、椭圆形等均可以被本实施例涵盖。所述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2均为圆形,此外还可以为其它形状,如方形、椭圆形等均可以被本实施例涵盖。
本实施例中,所述垫片32、硅胶垫320和碳垫321的形状与第一止挡部38或第二止挡部39的形状相同。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硅胶垫320和碳垫321的厚度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所述硅胶垫320、碳垫321的厚度可根据需要做适应性调整。所述垫片32由硅胶制成,此外还可以由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弹性材料制成,如橡胶均可以被本实施例涵盖。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硅胶垫320增加减震效果,在硅胶垫320与锁紧件之间设置碳垫321来保护硅胶垫320,在增强减震效果的同时,延长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减震板1和下减震板2上均开设有多个开口6,可以在保证减震装置稳固性的同时,减轻减震装置的重量。优选地,所述开口6除上减震板1和下减震板2中心位置的以外应为两两对称设置的,如:上减震板1为长方形则开口6应对称布设在纵向中心线的两边。所述开口6的数量、位置等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
实施例3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下减震板2上设置有多个延伸部21,每个延伸部21上均设有减震柱5。
作为优选,所述上减震板1与所述延伸部21对应位置设置有让位部12。
本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柱5设置在下减震板2的延伸部21上,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优选地,减震柱5一端镶嵌有螺母,通过螺栓与延伸部21固定连接。通过将减震柱5增加为二级减震,更好地过滤掉震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更好的减震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第二减震球4中央也开设有贯穿第一连接柱36和第二连接柱37的通槽30,通槽30内可以加装减震元件,如弹簧,所述减震元件能够为减震球提供弹性回复力,进而增强所述第二减震球4减缓震动的能力。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减震板(1)、下减震板(2)、多个第一减震球(3)和多个第二减震球(4),所述上减震板(1)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1),所述下减震板(2)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安装孔(11)配合的第二安装孔(22),每个第一减震球(3)和每个第二减震球(4)均包括减震球本体(35),所述减震球本体(35)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柱(36),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柱(37),所述第一连接柱(36)安装在一个第一安装孔(11)内,第二连接柱(37)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2)内,所述每个第一减震球(3)中央开设有贯穿第一连接柱(36)和第二连接柱(37)的通槽(30),所述通槽(30)内设有紧固件(34),所述紧固件(34)从通槽(30)的一端穿入,从通槽(30)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紧固件(34)的两端均设有与之配合使用的锁紧件(31),所述通槽(30)内还设有弹性管(33),所述弹性管(33)的内壁贴合于紧固件(34)上,外壁贴合于通槽(30)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36)远离减震球本体(35)的一端设有第一止挡部(38),所述第二连接柱(37)远离减震球本体(35)的一端设有第二止挡部(3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垫片(32),所述垫片(32)设置在第一止挡部(38)或者第二止挡部(39)与锁紧件(3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32)包括硅胶垫(320)、碳垫(321),所述硅胶垫(320)设置在第一止挡部(38)或者第二止挡部(39)与碳垫(321)之间,所述碳垫(321)设置在硅胶垫(320)与锁紧件(3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减震板(2)上设置有多个延伸部(21),每个延伸部(21)上均设有减震柱(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震板(1)与所述延伸部(21)对应位置设置有让位部(12)。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震板(1)和下减震板(2)上均设有多个开口(6)。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34)为螺钉,所述锁紧件(31)为螺母。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震板(1)和下减震板(2)均为碳纤维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二减震球(4)中央开设有贯穿第一连接柱(36)和第二连接柱(37)的通槽(30)。
CN202123109289.5U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减震装置 Active CN2163436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9289.5U CN216343611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减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9289.5U CN216343611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减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43611U true CN216343611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64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09289.5U Active CN216343611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减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436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343611U (zh) 一种减震装置
CN109440690A (zh) 一种道路安全缓冲护栏装置
CN106739903B (zh) Agv舵轮驱动减震机构和agv舵轮驱动装置
CN109072574B (zh) 桥梁用避震支撑装置及使用了该装置的桥梁
CN108643029A (zh) 一种由复合材料构成的消能型桥墩防撞安全装置
US7503553B2 (en) Utility vehicle mounting assembly
CN111828537A (zh) 一种传动轴连接法兰减震保护装置
CN217840405U (zh) 三维复合隔震装置
RU2527416C2 (ru) Ударовиброизолятор
CN215214507U (zh) 轨道车辆用碟形减振器
CN106369095A (zh) 一种能够调节早期刚度的碟形弹簧阻尼器
KR100316887B1 (ko) 차량용 현가장치
KR20040027062A (ko) 스토퍼를 구비한 방진 장치
CN208559509U (zh) 一种汽车门槛梁总成结构
US4357041A (en) Elastomeric energy absorbing system
CN112031197A (zh) 一种新型减震耗能器装置
CN210086119U (zh)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CN219263055U (zh) 一种高承载汽车板簧
CN220977685U (zh) 一种桥梁设计用减震支座
CN219993292U (zh) 一种旋转摩擦耗能的组合式自复位阻尼器
CN219734071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汽车橡胶金属减震件
CN214274349U (zh) 一种机械制造减震箱
CN216343610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快拆减震装置
CN220402174U (zh) 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车载电路板
CN209115589U (zh) 一种带限位结构的钢丝绳隔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