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86119U -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 Google Patents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86119U
CN210086119U CN201920565329.0U CN201920565329U CN210086119U CN 210086119 U CN210086119 U CN 210086119U CN 201920565329 U CN201920565329 U CN 201920565329U CN 210086119 U CN210086119 U CN 2100861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d plate
guide pipe
energy dissipater
elastic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653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贵亮
张智荣
赵德宽
王凤奇
徐剑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shuo Railway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shuo Railway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shuo Railway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shuo Railway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6532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861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861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861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防撞消能装置包括第一硬质板、连接件、第二硬质板与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连接件用于装设于限高架的门架上。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上述的防撞消能装置,超高机动车碰撞到限高架时,会接触第二硬质板并带动第二硬质板压缩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压缩于第二硬质板与第一硬质板之间,将超高机动车对门架的碰撞能量转换为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势能,能大大减小限高架的刚体部分承担撞击能量的比例,从而能够在超高机动车撞击时尽可能减小损伤程度。

Description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背景技术
限高架与超高机动车的碰撞往往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在巨大的冲击力撞击下限高架、超高机动车会发生较大塑性变形。当限高架刚度大于超高机动车时,超高机动车变形严重。当超高机动车刚度大于限高架时,限高架被撞坏,无法起到阻止超高机动车的作用。理想的状态是在保证限高架功能的前提下,减小限高架的结构刚性,将碰撞时超高机动车的变形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根据研究模拟计算:超高机动车撞击限高架时,80%的能量被限高架的塑性变形吸收。塑性变形是不可恢复的变形,撞击之后导致限高架损坏,必须更换限高架发生变形的部件,从而造成材料浪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它能够在超高机动车撞击时尽可能减小损伤程度。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包括:第一硬质板与连接件,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连接件用于装设于限高架的门架上;第二硬质板与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
上述的防撞消能装置,超高机动车碰撞到限高架时,会接触第二硬质板并带动第二硬质板压缩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压缩于第二硬质板与第一硬质板之间,将超高机动车对门架的碰撞能量转换为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势能,能大大减小限高架的刚体部分承担撞击能量的比例,从而能够在超高机动车撞击时尽可能减小损伤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弹性件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钢弹簧或橡胶件;所述第一硬质板与所述第二硬质板均为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板面向所述门架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二硬质板背向所述门架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缓冲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垫与所述第二缓冲垫均为橡胶垫或硅胶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垫背向所述第二硬质板的侧面上设有荧光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板为与所述门架相适应的弧形板,所述连接件为抱箍,所述抱箍套设于所述门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还包括第一导向管与第二导向管,所述第一导向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所述第一导向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质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管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质板相连,所述第二导向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硬质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管与所述第二导向管套接配合并能相互移动,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管与所述第二导向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绳与第二连接绳,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绳与所述门架相连,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绳与所述门架相连。
一种限高架,包括门架,及一个以上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所述防撞消能装置安装于所述门架上。
上述的限高架,由于包括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技术效果由防撞消能装置带来,有益效果与防撞消能装置的有益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缓冲垫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限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监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防撞消能装置,11、第一硬质板,12、连接件,121、螺栓,13、第二硬质板,14、第一弹性件,15、第一缓冲垫,16、第二缓冲垫,161、第一区域,162、第二区域,17、荧光贴,181、第一导向管,182、第二导向管,191、第一连接绳,192、第二连接绳,20、门架,30、监测组件,31、盒体,32、监测传感器,33、第二弹性件,34、第三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4,一种防撞消能装置10,包括第一硬质板11、连接件12、第二硬质板13与第一弹性件14。所述第一硬质板11通过所述连接件12用于装设于限高架的门架20上。所述第二硬质板13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14与所述第一硬质板11相连。
上述的防撞消能装置10,超高机动车碰撞到限高架时,会接触第二硬质板13并带动第二硬质板13压缩第一弹性件14,第一弹性件14压缩于第二硬质板13与第一硬质板11之间,将超高机动车对门架20的碰撞能量转换为第一弹性件14的弹性势能,能大大减小限高架的刚体部分承担撞击能量的比例,从而能够在超高机动车撞击时尽可能减小损伤程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4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弹性件14间隔设置。如此,第二硬质板13通过两个以上第一弹性件14与第一硬质板11连接后,缓冲效果较好,能转换超高机动车施加的较大的碰撞能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4为钢弹簧或橡胶件。如此,能转换超高机动车施加的较大的碰撞能量。具体而言,第一弹性件14为废旧轮胎,不仅成本较低,并能将超高机动车对门架20的碰撞能量转换为第一弹性件14的弹性势能,能大大减小限高架的刚体部分承担撞击能量的比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所述第一硬质板11面向所述门架2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垫15,所述第二硬质板13背向所述门架2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缓冲垫16。如此,超高机动车碰撞到限高架时,第二缓冲垫16先发生弹性变形,可减缓超高机动车的冲量,第一次保护超高机动车;第二缓冲垫16将力传给第一弹性件14,第一弹性件14压缩,第二次保护超高机动车;第一弹性件14将压缩力传给第一硬质板11,第一硬质板11将压缩力传递给第一缓冲垫15,第一缓冲垫15弹性压缩,第三次保护超高机动车。此外,通过第二缓冲垫16、第一弹性件14及第一缓冲垫15的三次消能,限高架的门架20也不易被撞坏。另外,第一缓冲垫15能保证装置的可靠性与耐久性,防止第一硬质板11与门架20之间松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板11与所述第二硬质板13均为钢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垫15与所述第二缓冲垫16均为橡胶垫或硅胶垫。第一缓冲垫15与第二缓冲垫16均可以具体采用粘接的方式分别固定于第一硬质板11与第二硬质板13。
为最大限度吸收能量,采用钢弹簧配合橡胶垫的吸能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弹性模量低,弹性变形大,阻尼性能好,可消耗30%~50%的冲击功能,使防撞消能装置10受到的冲击力降至最小;(2)在缓冲过程中的振动衰减周期少,使冲击对设备造成的影响小;(3)缓冲效果优于弹簧缓冲器,且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安装方便、重量轻及成本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第二缓冲垫16背向所述第二硬质板13的侧面上设有荧光贴17。如此,荧光贴17在夜间时发光,能够起到警示超高机动车的作用。此外,第二缓冲垫16背向所述第二硬质板13的侧面上荧光贴17的以外区域喷涂成黄黑相间的颜色,从而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具体例如,第二缓冲垫16背向所述第二硬质板13的侧面上荧光贴17的以外区域包括两个第一区域161与第二区域162,第一区域161为黄色,第二区域162为黑色,第二区域162为两个第一区域161的中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板11为与所述门架20相适应的弧形板,从而便于将第一硬质板11安装固定在门架20上。可选地,弧形板的直径略微大于门架20的直径,从而便于弧形板套设于门架20上。此外,所述连接件12为抱箍,所述抱箍套设于所述门架20上。如此,抱箍能够将第一硬质板11稳定地固定于门架20上,能提高防撞消能装置10在门架20上的安装稳定性。其中需要解释的是,抱箍可以与第一硬质板11通过焊接的方式或者通过栓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抱箍也可以套设在弧形板外,使得弧形板与门架20紧密贴合在一起。具体而言,抱箍套设在门架20上后,采用例如螺栓121进行锁紧固定。
此外,上述的防撞消能装置10成本低:一套消能装置的成本可控制在1000元以内。维护成本低,维护方便:仅需给抱箍螺栓121定期涂油,维护成本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10还包括第一导向管181与第二导向管182。所述第一导向管181一端与所述第一硬质板11相连,所述第一导向管181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质板13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管182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质板13相连,所述第二导向管182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硬质板11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管181与所述第二导向管182套接配合并能相互移动,所述第一弹性件14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管181与所述第二导向管182内。
其中,为了能够实现第一导向管181与第二导向管182之间套接配合并能相互移动,第一导向管181的内径大于第二导向管182的外径,或者第一导向管181的外径小于第二导向管182的内径。此外,第一导向管181与第二导向管182均为钢管,分别焊接固定于第一硬质板11与第二硬质板13。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10还包括第一连接绳191与第二连接绳192。所述第一硬质板1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绳191与所述门架20相连,所述第二硬质板1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绳192与所述门架20相连。如此,当超高机动车碰撞第二硬质板13导致第一弹性件14断裂时,由于第一连接绳191与第二连接绳192仍然分别连接第一硬质板11与第二硬质板13,从而能避免第一硬质板11与第二硬质板13掉落于地下,这样便能提高安全性能。
上述的防撞消能装置10可采用下列顺序拼装:1、第二缓冲垫16粘贴于第二硬质板13上;2、将例如四个钢弹簧分别焊接于第二硬质板13的例如四个角上,必要时,钢弹簧个数不限于四个,可以为八个或更多;3、在钢弹簧上套入第一钢管,将第一钢管焊接在第二硬质板13上;4、套入第二钢管,移动到第二硬质板13一侧,先不焊接;5、将第一硬质板11与钢弹簧另一端焊接;6、将第二钢管移动到第一硬质板11一侧,焊接第二钢管于第一硬质板11上;7、粘贴第一缓冲垫15于第一硬质板11上;8、通过螺栓121连接好抱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4,一种限高架,包括门架20,及一个以上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10。所述防撞消能装置10安装于所述门架20上。
上述的限高架,由于包括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10,其技术效果由防撞消能装置10带来,有益效果与防撞消能装置10的有益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
安装时,可采用吊车将上述实施例中的防撞消能装置10吊起,然后连接抱箍螺栓121。安装过程中,应保持平面橡胶缓冲层外表面与道路中心线垂直。防撞消能装置10安装位置如图4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限高架还包括监测组件30,所述监测组件30设置于门架20或者防撞消能装置10上。监测组件30包括盒体31,以及设置于盒体31内的监测传感器32、第二弹性件33与第三弹性件34。监测传感器32的两端通过第二弹性件33、第三弹性件34分别与盒体31内侧壁相连。如此,盒体31在受到撞击后会前后移动,而监测传感器32存在惯性不会马上移动,并在第二弹性件33与第三弹性件34的作用下,处于前后来回振动状态,从而实现撞击感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硬质板与连接件,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连接件用于装设于限高架的门架上;
第二硬质板与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弹性件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钢弹簧或橡胶件;所述第一硬质板与所述第二硬质板均为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板面向所述门架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二硬质板背向所述门架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缓冲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垫与所述第二缓冲垫均为橡胶垫或硅胶垫。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垫背向所述第二硬质板的侧面上设有荧光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板为与所述门架相适应的弧形板,所述连接件为抱箍,所述抱箍套设于所述门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向管与第二导向管,所述第一导向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硬质板相连,所述第一导向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质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管一端与所述第二硬质板相连,所述第二导向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硬质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管与所述第二导向管套接配合并能相互移动,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管与所述第二导向管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绳与第二连接绳,所述第一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绳与所述门架相连,所述第二硬质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绳与所述门架相连。
10.一种限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架,及一个以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撞消能装置,所述防撞消能装置安装于所述门架上。
CN201920565329.0U 2019-04-24 2019-04-24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Active CN2100861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65329.0U CN210086119U (zh) 2019-04-24 2019-04-24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65329.0U CN210086119U (zh) 2019-04-24 2019-04-24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86119U true CN210086119U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75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65329.0U Active CN210086119U (zh) 2019-04-24 2019-04-24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861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8297116B2 (en) Shock absorber
US4031978A (en) Energy absorber unit an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US8051995B2 (en)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for a car body of a multi-member rail vehicle
EP2845784B1 (en) A buffer
JP6761619B2 (ja) 連結機
CN107268431B (zh) 自复位摩擦阻尼减震支座及减震桥梁
CN213473044U (zh) 一种汽车机械撞击缓冲装置
CN108454546A (zh) 一种基于前保险杠的汽车安全装置
CN210086119U (zh) 防撞消能装置及限高架
KR100514503B1 (ko) 철도차량 종점부의 한계 방호책의 구조
CN210174418U (zh) 一种车载打印设备
KR102043277B1 (ko) 철도 차량용 완충장치
CN104908772A (zh) 一种机车
CN109866728A (zh) 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
CN219115325U (zh) 一种便于防护的车厢
CN214465794U (zh) 一种柴油发电机组减震抗震装置
CN210116468U (zh) 一种新型汽车保险杠骨架
CN210368598U (zh) 一种防落梁装置和防落梁组合结构
CN213584137U (zh) 车载天线减震装置
CN220468712U (zh) 一种桥梁防撞墩
CN211950318U (zh) 一种旋挖钻机用的高效缓冲装置
CN216401367U (zh) 一种吸能辅助装置及车辆
CN213384548U (zh) 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摩托车前保护装置
CN212865722U (zh) 一种公路桥梁防撞装置
CN213017449U (zh) 一种机电设备减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