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43001U -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43001U
CN216343001U CN202122354827.0U CN202122354827U CN216343001U CN 216343001 U CN216343001 U CN 216343001U CN 202122354827 U CN202122354827 U CN 202122354827U CN 216343001 U CN216343001 U CN 2163430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air supply
valve
liquid storage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5482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明威
王书森
邓善营
张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5482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430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430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430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Bearings And Hydrostatic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及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储液装置,连通在所述冷凝器和压缩机轴承供气口之间,用于存储从所述冷凝器流入的液态冷媒并转化成气态冷媒供给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回气管路,连通所述储液装置的顶部和压缩机吸气口管路。该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可以在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的同时能耗更少。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Description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悬浮压缩机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背景技术
气悬浮压缩机以其高效、节能、无油等特点成为当前离心式压缩机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为气体轴承供气是保证气悬浮压缩机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气悬浮压缩机的气体轴承供气系统,包括供气罐,其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和气体端口;制冷剂入口接入气悬浮压缩机所在的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第一供气管路,一端与供气罐上气体端口连通,另一端与气悬浮压缩机的供气口连通;第二供气管路,一端与气悬浮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气悬浮压缩机的供气口连通;通过第一供气管路导通和第二供气管路的切断,或者第一供气管路切断和第二供气管路的导通,完成对气悬浮压缩机的气体轴承的供气管路的切换。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气体轴承供气系统制冷剂流量较大,导致气悬浮压缩机所在的制冷系统的制冷剂流量减小,导致制冷系统中气悬浮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低,影响了气悬浮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进一步的影响了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以解决如何提升气悬浮压缩机的吸气压力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所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及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储液装置,连通在所述冷凝器和压缩机轴承供气口之间,用于存储从所述冷凝器流入的液态冷媒并转化成气态冷媒供给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回气管路,连通所述储液装置的顶部和压缩机吸气口管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回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回气管路的开闭,并在所述冷凝器向所述储液装置供液时打开,供液结束则关闭。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装置包括:储液罐,与所述冷凝器相连通,所述回气管路连通所述储液罐的顶部和所述压缩机吸气口管路;供气罐,连通在所述储液罐和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之间,用于将液态冷媒转化成气态冷媒。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装置还包括:第一连通管道,连通所述储液罐的顶部和所述供气罐的顶部;第二连通管道,连通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和所述供气罐的底部;其中,所述储液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供气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所述储液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大于所述供气罐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管道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连通管道的开闭;所述第二连通管道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连通管道的开闭;其中,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在所述第一阀门开启时均为关闭状态。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装置包括:供气罐,所述供气罐连通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之间;其中,所述回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供气罐的顶部相连通,所述回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吸气口管路相连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所述冷凝器和所述供气罐通过所述第一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开闭的第四阀门;其中,所述第四阀门与所述第一阀门同步开闭。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五阀门,设在所述供气罐和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相连通的管道上,用于控制管道的开闭,其中,所述第五阀门在所述第一阀门打开时为关闭状态。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回气管路上设置有干燥过滤器。
本申请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悬浮压缩机系统,所述气悬浮压缩机系统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冷凝器中的液态冷媒可以流动到储液装置,储液装置中的气态冷媒可以流动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供给压缩机的轴承足够的气态冷媒,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随着压缩机的运转,储液装置内的液态冷媒会不断消耗当储液装置内的液态冷媒较少时,就需要进行补充。
在储液装置补充液态冷媒时,由于液态冷媒与气态冷上下分布,所以储液装置内的气态冷媒就会沿着顶部的回气管路流动到压缩机的吸气口管路,提高压缩机的吸气口的冷媒流量和吸气压力,进而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压缩机具有更好的制冷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压缩机达到相同的工作效率的情况下,能量消耗更少。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气悬浮压缩机系统冷媒循环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气悬浮压缩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压缩机;111: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2: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2:冷凝器;121:取液口;13:节流装置;14:蒸发器;21:储液装置;211:储液罐;212:供气罐;213:第一连通管道;214:第二连通管道;215:冷媒进口;216:冷媒出口;217:进液口;218:出气口;219:回气口;22:第二阀门;23:第三阀门;24:回气管路;25:第一阀门;26:干燥过滤器;27:第一管路;28:第四阀门;29:第五阀门;30: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悬浮压缩机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轴承供气系统,图1中的箭头表示制冷时冷媒的流向。
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气悬浮压缩机11、冷凝器12、节流装置13、蒸发器14,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冷媒循环回路。在冷媒循环回的管路上还设置有单向阀、流量控制装置(蝶阀)、过滤器和流体监测装置等结构件,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采用常规手段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压缩机轴承供气系统一端与冷凝器12相连通,另一端与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相连通,用于给压缩机轴承提供符合轴承运转要求的高压气态冷媒。
结合图2-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包括压缩机11和冷凝器12及压缩机11和冷凝器12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储液装置21和回气管路24,其中,储液装置21连通在冷凝器12和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之间,用于存储从冷凝器12流入的液态冷媒并供给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回气管路24连通储液装置21的顶部和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12。
冷凝器12设置有取液口121,取液口121设置在冷凝器12的液态区,保证储液装置21能够取到充足的液态冷媒。
如图3所示,储液装置21设置有冷媒进口215、出气口218和回气口219。
冷媒进口215的设置位置可以位于储液装置21的顶端,也可以设置在储液装置21的底端,优选地,冷媒进口215设置在储液装置21的顶端与侧壁相连接的位置,这样,冷媒可以沿着储液装置21的侧壁流下来,避免当储液装置21内液位较低时,流入的冷媒撞击到底部冷媒四处飞溅和发出较大的噪声的情况发生。
冷媒进口215和冷凝器12的取液口121通过管路相连通,冷媒进口215设置高度可以小于取液口121的设置高度,这样,冷凝器12内的液态冷媒就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管路从取液口121流动到冷媒进口215,进入储液装置21。
出气口218和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通过管路相连接,这样,储液装置21内的气态冷媒就可以沿着管路流动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出气口218的设置位置可以位于储液装置21顶面上的任一位置,也可以是储液装置21侧面距离顶部的距离小于距离底面的距离的位置。优选的,出气口218设置在储液装置21顶面上的任一位置,这样,由于气态冷媒在储液装置21内部空间的上部,只有将出气口218设置在气态冷媒所在的位置,才能将气态冷媒从储液装置21内排给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
回气管路24将储液装置21的顶部和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12连通,也就是,将储液装置21的回气口219和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12连通,这样,储液装置21内的冷媒就可以沿着回气管路24流动到压缩机吸气口。回气口219的设置位置可以位于储液装置21顶面上的任一位置,也可以是储液装置21侧面距离顶部的距离小于距离底面的距离的位置。优选的,出气口218设置在储液装置21顶面上的任一位置,这样,由于气态冷媒在储液装置21内部空间的上部,只有将出气口218设置在气态冷媒所在的位置,才能将气态冷媒从储液装置21内排给压缩机吸气口。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冷凝器12中的液态冷媒可以沿着管路流动到储液装置21,储液装置21内的液态冷媒自然吸热转变成气态冷媒,储液装置21中的气态冷媒可以从出气口218流动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供给压缩机轴承足够的气态冷媒,保证压缩机11的正常运转。随着压缩机11的运转,储液装置21内的液态冷媒会不断消耗当储液装置21内的液态冷媒较少时,就需要进行补充。在储液装置21补充液态冷媒时,由于液态冷媒与气态冷上下分布,所以储液装置21内的气态冷媒就会通过回气管路24流动到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12,提高压缩机的吸气口处的冷媒流量和吸气压力,进而提高压缩机11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压缩机11具有更好的制冷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压缩机11达到相同的工作效率的情况下,能量消耗更少。
可选地,回气管路24上设置有第一阀门25,第一阀门25用于控制回气管路24的开闭,并在冷凝器12向储液装置21供液时打开,供液结束则关闭。
回气管路24设置有第一阀门25,第一阀门25用于控制回气管路24的开启和关闭。第一阀门25为截止阀,可以为电动阀,可以为液动阀,可以理解,第一阀门25包括但不限于电动阀和液动阀,优选的,第一阀门25为常闭型电磁阀。这样,第一阀门25就可以自动控制回气管路24的开闭。第一阀门25在冷凝器12向储液装置21供液时打开,冷凝器12向储液装置21供液结束时关闭。这样,就可以保证只有在储液装置21补充液态冷媒时,储液装置21内的气态冷媒才会供给压缩机吸气管路,在储液装置21补充液态冷媒结束时,保证储液装置21内的气态冷媒全都供给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
可选地,储液装置21包括储液罐211、供气罐212、第一连通管道213和第二连通管道214,其中储液罐211与冷凝器12相连通;供气罐212连通在储液罐211和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之间;第一连通管道213连通储液罐211的顶部和供气罐212的顶部;第二连通管道214连通储液罐211的底部和供气罐212的底部;储液罐211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小于或等于供气罐212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储液罐211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大于供气罐212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回气管路224连通储液罐211的顶部和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12。
储液罐211设置有冷媒进口215和冷媒出口216,储液罐211连通在冷凝器12和供气罐212之间,也就是说,冷凝器12和供气罐212通过储液罐211相连通,即储液罐211的冷媒进口215与冷凝器12的取液口121通过进液管路相连通,储液罐211的冷媒出口216与供气罐212的进液口217通过管路相连通,这样,冷凝器12中的冷媒就可以通过储液罐211流入供气罐212内。
供气罐212设置有进液口217和出气口218,进液口217与储液罐211的冷媒出口216相连通,出气口218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口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一供气回路的一端与储液罐211的冷媒出口216相连通,第一供气回路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口相连通。第一连通管道213连通储液罐211的顶端和供气罐212的顶端,第二连通管道214连通储液罐211的底端和供气罐212的底端,也就是说,储液罐211的冷媒出口216与供气罐212的进液口217通过第一连通管道213相连通。
这样,储液罐211、供气罐212、第一连通管道213和第二连通管道214就组成了一个连通器,在第一连通管道213和第二连通管道214为连通状态且储液罐211和供气罐212密闭的情况下,在连通器达到稳定状态时,连通器内的冷媒液位就会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
可选地,储液罐211的内腔顶端低于供气罐212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储液罐211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不低于供气罐212的内腔底端的设置高度。
这样,储液罐211内的液态冷媒就可以通过第二连通管道214流入供气罐212,同时供气罐212内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一连通管道213流入储液罐211内,在储液罐211内的液位和供气罐212内的液位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时,二者之间的流动停止。
优选的,储液罐211的内腔底面面积与供气罐212的内腔底面面积相等,且储液罐211的体积略小于供气罐212的体积,储液罐211的内腔高度正好为供气罐212设定液位范围最高点。这样,就可以确保储液罐211内的液位和供气罐212内的液位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时,供气罐212内的液位不会超过供气罐212设定液位范围最高点,防止出现有液态冷媒从供气罐212流向轴承供气口的情况。
可选地,第一连通管道213设置有第二阀门22,第二阀门22用于控制第一连通管道213的开闭;第二连通管道214设置有第三阀门23,第三阀门23用于控制第二连通管道214的开闭;其中,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23在第一阀门25开启时均为关闭状态。
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23均为截止阀,可以为电动阀,可以为液动阀,可以理解,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23包括但不限于电动阀和液动阀,优选的,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23均为常闭型电磁阀。这样,第二阀门22就可以自动控制第一连通管路的开闭,第三阀门23就可以自动控制第二连通管路的开闭。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23在第一阀门25开启时均为关闭状态。这样,在储液装置21补充液态冷媒时,储液装置21内的高压气态冷媒就会全部沿着回气管路24流动到压缩机的吸气口管路。
可选地,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23同时开闭。
在储液罐211内充满液态冷媒后,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23同时开启,在开启达到预设时间后,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23同时关闭。这样,保证储液罐211和供气罐212能够直接进行连通,形成连通器。
可选地,储液装置21包括供气罐212,供气罐212连通在冷凝器12和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之间;其中,回气管路24的一端与供气罐212的顶部相连通,回气管路24的另一端与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12相连通。
供气罐212设置有进液口217和出气口218,进液口217与冷凝器12的取液口121相连通,出气口218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口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一供气回路的一端与冷凝器12的取液口121相连通,第一供气回路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口相连通。
供气罐212可以通过设置电动泵的方式抽取冷凝器12中的液态冷媒,也可以通过将进液口217的设置高度低于冷凝器12取液口121的设置高度的设计,使冷媒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入供气罐212内。其中,通过设置泵的方式中泵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泵。优选地,供气罐212进液口217的设置高度低于冷凝器12取液口121的设置高度,这样,可以使冷凝器12中的液态冷媒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入供气罐212,省去电动泵的设计,降低了系统的能耗的同时,还能降低系统的噪音。
供气罐212的出气口218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口通过管道相连通,管道上设置有压力调节阀和干燥过滤器26,通过设置干燥过滤器26保证进入轴承供气口的气态冷媒的干燥,防止有液态冷媒进入轴承供气口内而影响压缩机轴承的正常工作,通过设置压力调节阀保证管道输出的气态冷媒压力符合压缩机轴承的压力要求,进而保证压缩机正常工作。
可选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27,冷凝器12和供气罐212通过第一管路27相连通,第一管路27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管路27开闭的第四阀门28;其中,第四阀门28与第一阀门25同步开闭。
第一管路27将冷凝器12的取液口121和供气罐212的冷媒进口215相连通,第一管路27上设置有第四阀门28,第四阀门28用于控制第一管路27的开启和关闭。第四阀门28为截止阀,可以为电动阀,也可以为液动阀,可以理解,第四阀门28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动阀和液动阀,优选的,第四阀门28为常闭型电磁阀。这样,第四阀门28就可以自动控制第一管路27的开闭。
第四阀门28与第一阀门25同步开闭,这样,在冷凝器12向供气罐212输送液态冷媒时,供气罐212内的气态冷媒就可以沿着回气管路24流动到压缩机的吸气口管路,进一步的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五阀门29,第五阀门29设在供气罐212和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相连通的管道上,用于控制管道的开闭,其中,第五阀门29在第一阀门25打开时为关闭状态。
第五阀门29设置在将供气罐212和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相连通的管道上,第五阀门29控制这条管道的开启和关闭。第五阀门29为截止阀,可以为电动阀,也可以为液动阀,可以理解,第五阀门29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动阀和液动阀,优选的,第五阀门29为常开型电磁阀。这样,第五阀门29就可以自动控制这条管路的开启和关闭。第五阀门29在第一阀门25打开时为关闭状态,由于供气罐212在补液时产生的气压不平稳,直接供给压缩机轴承可能导致压缩机轴承无法正常运转,此时需要将供气管路暂时关闭,即第五阀门29在第一阀门25打开时为关闭状态,同时由于供气罐212的补液时间较短,短暂关闭第五阀门29并不影响压缩机轴承的正常运转。
可选地,回气管路24上设置有干燥过滤器26。
干燥过滤器26主要是起到干燥的作用。干燥过滤器26的规格选用要根据回气管路24的规格来确定,如回气管路24的内径和回气管路24的外径的规格等等。干燥过滤器26可以为过滤碗,也可以为网布,还可以为分子筛,可以理解,干燥过滤器26可以采用的适于使用场景的结构。示例性的,干燥过滤器26为XH-9分子筛,这样,可以有效地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及过滤回气管路24中的杂质,以确保回气管路24输出的冷媒为干燥的,进而保证压缩机系统正常工作。另外,这种分子筛较为常见,便于进行更换。
可选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包括加热装置30,加热装置30设于储液装置21,用于加热储液装置21中的液态冷媒。
加热装置30的设置位置可以设置在储液装置21的气态冷媒区,也可以设置在储液装置21的液态冷媒区,优选的,加热装置30的设置位置低于储液装置21的最低液位。这样,加热装置30可以时刻与液态冷媒相接触,使加热效果达到最大化,提高气态冷媒的产生速率,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轴承的运转速率。
加热装置30的加热方式可以为电加热,还可以为电磁加热,还可以为其他形式加热液态冷媒的加热方式,可以理解加热装置30的加热方式不唯一。优选的,加热装置30为电加热装置30,这样,由于电加热是目前加热效率最高、速度最快,低耗节能的加热方式,采用电加热装置30可以有效的节省能源消耗。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11)和冷凝器(12)及所述压缩机(11)和所述冷凝器(12)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
储液装置(21),连通在所述冷凝器(12)和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之间,用于存储从所述冷凝器(12)流入的液态冷媒并转化成气态冷媒供给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
回气管路(24),连通所述储液装置(21)的顶部和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气管路(24)上设置有第一阀门(25),所述第一阀门(25)用于控制所述回气管路(24)的开闭,并在所述冷凝器(12)向所述储液装置(21)供液时打开,供液结束则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装置(21)包括:
储液罐(211),与所述冷凝器(12)相连通,所述回气管路(24)连通所述储液罐(211)的顶部和所述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12);
供气罐(212),连通在所述储液罐(211)和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之间,用于将液态冷媒转化成气态冷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连通管道(213),连通所述储液罐(211)的顶部和所述供气罐(212)的顶部;
第二连通管道(214),连通所述储液罐(211)的底部和所述供气罐(212)的底部;
其中,所述储液罐(211)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供气罐(212)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所述储液罐(211)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大于所述供气罐(212)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通管道(213)设置有第二阀门(22),所述第二阀门(22)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连通管道(213)的开闭;
所述第二连通管道(214)设置有第三阀门(23),所述第三阀门(23)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连通管道(214)的开闭;
其中,所述第二阀门(22)和所述第三阀门(23)在所述第一阀门(25)开启时均为关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装置(21)包括:
供气罐(212),所述供气罐(212)连通在所述冷凝器(12)和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之间;
其中,所述回气管路(24)的一端与所述供气罐(212)的顶部相连通,所述回气管路(24)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吸气口管路(112)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管路(27),所述冷凝器(12)和所述供气罐(212)通过所述第一管路(27)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27)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27)开闭的第四阀门(28);
其中,所述第四阀门(28)与所述第一阀门(25)同步开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阀门(29),设在所述供气罐(212)和所述压缩机轴承供气口(111)相连通的管道上,用于控制管道的开闭,其中,所述第五阀门(29)在所述第一阀门(25)打开时为关闭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管路(24)上设置有干燥过滤器(26)。
10.一种气悬浮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
CN202122354827.0U 2021-09-27 2021-09-27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Active CN2163430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4827.0U CN216343001U (zh) 2021-09-27 2021-09-27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4827.0U CN216343001U (zh) 2021-09-27 2021-09-27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43001U true CN216343001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74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54827.0U Active CN216343001U (zh) 2021-09-27 2021-09-27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430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80443B (zh) 气悬浮轴承供气系统、供气方法及离心式冷水机组
CN212299520U (zh) 气悬浮轴承供气系统及离心式冷水机组
CN109186026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145889B (zh) 空调器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系统控制的方法
CN111623558B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2815584B (zh) 一种低充注量的满液供液系统及其回油方法
CN206399052U (zh) 一种干式机组蒸发器后增设分液器系统
CN113587253B (zh) 一种空调器
CN216343001U (zh)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CN216507801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的改良结构
CN216554974U (zh)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CN216343000U (zh)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CN201917150U (zh) 一种自动调节制冷工质流量的装置
CN215675948U (zh) 一种冷媒循环量调节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12692176U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CN208671201U (zh) 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
CN114370726A (zh) 一种带储液器功能的气液分离器
CN114198922A (zh) 压缩机的供液系统
CN218936542U (zh) 一种低温热泵空调器
CN216308061U (zh) 一种多联机油循环管路结构
CN216592308U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220852412U (zh) 除湿热回收系统
CN218544701U (zh) 制冷系统
CN114811998B (zh) 双模式氟泵制冷系统的吸油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机房空调
CN215216771U (zh) 一种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